北京漆器代表作品,北京故宫十大镇馆之宝是什么?
故宫博物院
北京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故宫紫禁城内,是在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综合性博物馆,始建于1925年10月10日,建筑面积72万多平方米,共收藏文物180多万件,其中清宫旧藏文物71多万件。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整体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紫禁城木结构宫殿建筑群。北京故宫博物院与法国卢浮宫、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俄罗斯冬宫博物馆并称为“世界五大博物馆”。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上百万件藏品中,故宫的文物专家按文物的种类挑选出“十大镇馆之宝”。
书画之宝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存的作品,绢本设色,纵528.7厘米,横25.2厘米。以长卷的绘画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12世纪北宋首都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的城市面貌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在长达五米多长画卷里,张择端绘画出数量庞大的人物、牛、骡、驴、车、轿、船只、房屋、桥梁等,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1000多年来,《清明上河图》声名显赫,广受青睐,摹仿者众多,仅台北故宫博物院就收藏有7本,但唯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是北宋张择端的原作,其余的均为摹本。
法帖之宝西晋陆机《平复帖》
《平复帖》,是西晋陆机的书法作品,牙色麻纸墨迹,纵23.7厘米,横20.6厘米,共9行84字,因全文有“恐难平复”的文字而得名。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是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之子,与顾荣、陆云并称“洛阳三俊”,被誉为“太康之英”,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平复帖》实际上是陆机向朋友问候疾病的一通信札,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墨色微绿,笔意婉转,笔随势转,平淡简约,风格平淡质朴,散发出古朴、淳厚、深沉、凝重的历史气息,是传世最早的草书真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和书法的变迁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织绣之宝沈子蕃《缂丝梅鹊图》
《缂丝梅鹊图》,是南宋沈子蕃的缂丝代表作,丝质图轴,纵104厘米,横36厘米。缂丝是传统丝织工艺中最为名贵的品种,制作耗费的时间极长,以万缕千丝成其工巧,除了需要纯熟的工艺技法以外,还需具备相当程度的书画艺术修养,所以人们以“一寸缂丝一寸金”来表明缂丝作品的珍贵程度。《梅鹊图》以十五种色丝装的小梭代笔,巧妙搭配,画面色泽和谐。以“通经断纬”的手法进行缂织,娴熟地运用多种缂丝技法。所用的丝线经密度为每厘米20根,纬密度为每厘米44-46根,精工细密,很好地体现了画稿中疏朗古朴的意趣,画面生动、清丽、典雅。沈子蕃是南宋的缂丝大师,作品以书画为粉本,设色高雅古朴,生动传神,令人叹为观止,传世作品除了这幅《梅鹊图》外,还有原陈设于清代宫廷养心殿的《缂丝花鸟图》。
玉器之宝宋代青玉云龙纹炉
宋代青玉云龙纹炉,青玉质地,高7.9厘米,口径12.8厘米。通体以“工”字纹为底,上饰游龙、祥云和海水纹。器内阴刻乾隆的御制七言诗一首。宋代社会由于金石学的兴起,古物文玩收藏成为时尚,对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研究也颇有成果,于是在玉器制作中出现了仿古代青铜器造型的玉器,即仿古玉器。这件青玉云龙纹炉就是以青铜簋作为制作蓝本,但在器型和纹饰上略加变化。这件器物原为清宫旧藏,所以刻有乾隆御制诗一首,全文为“何年庙器赞天经,刻作飞龙殿四灵。毛伯邢侯异周制,祖丁父癸似商形。依然韫匵阅桑海,所惜从薪遇丙叮。土气羊脂胥变幻,只余云水淡拖青。乾隆戊戌孟秋御题”。
珐琅之宝元代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元代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铜胎,通高13.9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13.5厘米。造型呈圆形,鼓腹,象首卷鼻耳,圈足。炉颈部浅蓝釉地,饰黄、白、红、紫四色菊花12朵。腹部宝蓝釉地,饰红、白、黄三色掐丝珐琅缠枝莲花6朵。其下饰莲瓣纹一周。釉质莹润,部分釉质呈玻璃般的透明状,珐琅色泽浑厚谐调,富丽典雅,其中的铜胆、象耳和圈足为后配。这件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为故宫旧藏器中的珐琅珍品,以前曾被认为是明代景泰年间的制品。后经故宫博物院的专家研究发现,明代景泰年间制作的许多掐丝珐琅器并非当时烧造,而是用前代的器物进行改造的。这件器物实际上只有铜胆、象耳和圈足才是明代工匠制作的,明代的工匠凭借着元代珐琅的超高品质赢得了“景泰御前作坊之珐琅”的美誉,以至于到后来连“金属掐丝珐琅”也被冠以了“景泰蓝”之名。所以这件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可以说是元代工艺的杰出代表。
陶瓷之宝清代康熙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清代康熙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高20.8厘米,口径6.1厘米,足径9.1厘米。造型呈直口,长颈,垂腹,圈足外撇,底足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穿孔,可穿系绳带。在容器上系带是对无梁、无系、无扳手的器物进行提拿的传统方法,拆卸容易而又非常实用,也可以使器物在摆放位置上固定,不致被损坏。通体施红釉,因在高温烧造时釉面垂直流下,而使得口部显露出白色胎体,底部红釉凝聚,釉色浓重。底部施白釉并镌刻有乾隆皇帝的御制诗“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尽翻嗤画是空。数最古,谁知皇祜德尤崇。乾隆乙未(1775年)仲春月御题。”郎窑红是由康熙时期的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景德镇官窑时所烧造出来的釉色,故得名。因釉色浓艳,如初凝的牛血,故又称“牛血红”。郎窑红的烧造过程中对烧造的气氛、温度等要求很高,所以民间有“若要穷,烧郎红”的说法。
青铜之宝商代早期酗亚方尊
商代早期酗亚方尊,高45.5厘米,宽38厘米,重21.5公斤。造型呈方形,侈口,肩上四角各饰有象首,在象首间夹饰兽头,在颈部、腹部、足部均饰八条棱脊。主题纹饰是兽面纹和夔纹,底纹是雷纹。在口沿铸有铭文,共2行9字,分别是“亚(音“酗”)者(音“司”)以大子尊彞”,意思是“亚族祭祀诸位王后和太子的宝器”。尊是商周时期的一种盛酒器,传世的方尊较为少见。20世纪70年代在山东省青州市益都县苏埠屯出土有数件“亚”字铭文的青铜器。从考古发掘的墓葬形制来看,这些墓葬的规模都不小,其中甚至还有一座带有四个墓道的大墓,这说明“亚国”曾经是商代的一个诸侯国。再从这件器物的铭文来看,这件器物是祭祀“亚国”的王后和太子。考虑到以前也曾在苏埠屯出土过带有“亚”字铭文的青铜器,因此有学者推测如今的山东益都苏埠屯很可能就是商代的“亚国”。
钟表之宝清代乾隆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
清代乾隆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高185厘米,面宽102厘米,侧宽70厘米。根据《清档》的记录,此钟从乾隆八年(1743年)接旨着手设计,直到乾隆十四年(1749年)完工,前后历时五年多时间。此钟共有7套机械系统,分别控制走时、报时、景箱内的活动装置等,技术水准极为精密。在明代万历以前,明代宫廷一直是以铜壶滴漏法来计时的,直到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进献万历皇帝两件西洋自鸣钟,得到万历皇帝的喜爱,从此明清宫廷开始使用自鸣钟来计时,特别是清代的乾隆皇帝更是一位狂热的自鸣钟收藏爱好者,所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大量的制作精密的自鸣钟,这件器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宫廷之宝清代乾隆金瓯永固杯
清代乾隆金瓯永固杯,高12.5厘米,口径8厘米,足高5厘米。
用黄金制成,杯体为圆形,外形呈鼎式。口沿刻有回纹,并铸有篆书“金瓯永固”、“乾隆年制”等字样。通体錾刻缠枝花卉纹,并且镶嵌11颗硕大的珍珠、21颗红宝石和蓝宝石、4颗粉色碧玺。杯体两侧有双立夔耳,底足呈三象首。根据《清档》的记录,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寿诞之际,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用黄金和宝石打造出别具一格的“金瓯永固”杯,灿烂夺目,浑然天成,彰显出皇家尊贵奢华,寓意了天下吉祥太平。乾隆皇帝龙颜大悦,特御封制作此杯的工匠为“九品工匠”,从此“九品工匠”成为顶级工艺大师的代名词。此杯制成后被历代清朝皇帝视作珍品,每当元旦凌晨清朝皇帝就在养心殿,把“金瓯永固杯”放在紫檀长案上,在杯内注入屠苏酒(即“岁酒”),点燃蜡烛,提起毛笔,书写祈求江山社稷平安永固的吉祥语,后来这种礼仪被视为清朝每年的“开笔仪式”。
漆器之宝元代“张成造”款雕漆云纹盘
元代“张成造”款雕漆云纹盘,口径19.2厘米,高3.3厘米。木胎黑漆,内外均雕云纹,堆漆甚厚,晶莹照人,刻工圆润,在黝黑峻深的刀口断面露出朱漆四道。近足边缘处有针划“张成造”三字细款,这是张成常用的署款方法。张成是元代的雕漆大师,传世作品被视作雕漆作品里的珍品。明代的黄成在《髹饰录》中说“剔红,即雕红漆也。……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制作方法是以木灰或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一般以锦纹为地,花纹隐起,华美富丽。根据漆色的不同,有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剔犀之分,其中以剔红器最多见。这件器物的剔犀技巧精湛至极,为研究元代剔犀工艺提供了可靠而精美的实证。元代是我国漆器制作的辉煌阶段,雕漆工艺人材辈出,以刀法精细、风格瑰丽著称于世,尤其是张成和杨茂的漆器传到日本后,对日本的木漆品工艺产生巨大影响,被称赞为“诚无上之作品”。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所谓非物质文化工艺品呢,就是富有文化,艺术,优品质,好品牌,像是中国的手工艺刺绣,传承千年历史,就是高端装饰品一种,那么传承的手工艺刺绣工艺品做的好的,品质和品牌都有保证的一个,就是一涵汴绣,那么可能对于一涵汴绣了解的人并不多,因为刺绣文化没有大量的推广,所以刺绣的发展就局限在一个范围,刺绣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端的手工艺品,并没有被广泛的人群熟知,一直都是走的文化艺术的道路,在高端的手工艺制作中,一直坚守着中国的传承文化风格来开发作品。
那么刺绣工艺品都有什么我大概说一下,手工艺刺绣屏风、手工艺刺绣摆件、手工艺刺绣挂画、手工艺刺绣丝巾、手工艺刺绣围巾、手工艺刺绣卷轴画等等,刺绣的工艺流程主要体验在它那36种针法上面,我大致的说一些针法,鸡毛针、松叶针、井字针、米字针、十字针、三角针、迭鳞针、克鳞针、反枪针、正抢针、盘金针、盘银针、接蒙针、断蒙针、入肉针、网格针、横纹针、竖纹针、打籽针、拉链针等等,手工艺刺绣的装饰品可以说是文化与艺术兼并的完美作品!
记录北京故宫历史变化的相光关故事?
故事一:
传说,当初刘伯温修建北京城皇宫的时候,皇上和他的儿子燕王(朱隶)打算把宫殿修盖得间量多点儿、大点儿,总觉得皇上住的地方应当特别华贵,不然就显不出天子的尊严。这天,皇上正要传旨宣刘伯温,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刘伯温来了。
刘伯温一见皇上就说:“启奏万岁,臣昨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玉皇大帝把臣召到凌霄殿上对臣说:‘你朝皇帝要修盖皇宫,你告诉他!天宫宝殿是一千间,凡间宫殿万不可超过天宫。你还要告诉他,要请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去保护凡间皇城,才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你要牢牢记住’。玉皇大帝说完这些话,就扑过来一阵白茫茫的香雾,一下就把臣吓醒啦!”
皇上听了觉着很怪,想了想,就下旨叫刘伯温去监造不到一千间,可还得跟天宫差不多间量的皇宫,并去请金刚、地煞来保护皇官。刘伯温领旨就办去了,这事儿一下子就在北京城传开了,老百姓都等着要看刘伯温怎样修盖皇宫,怎样去请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这些神仙来保护皇宫。
过了些日子,刘伯温就把事儿全都办好了。皇上一看那宫殿盖得甭提有多华贵了,间量还真是不到一千间也差不多,再看宫院里金光闪闪,好像有神仙镇守。皇上愈看愈高兴,当时传旨,给刘怕温加封进爵,还赏赐了很多珠宝。外邦听说刘伯温请了天神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保护皇城,也就不敢兴兵作乱了。后来人们才知道,原来故宫里的宫殿是九百九十九间半;天神三十六金刚就是宫殿门口摆着的三十六口包金大缸;七十二地煞就是故宫里的七十二条地沟。
故事二:
故宫里有一口井,平日白天的时候往下看,井底就是一些石头,杂草什么的,但每到晚上12点后往下看,只要天上有月亮,你会看到井底出现的不是石 头,杂草,而是水,水上倒映的却不是你的面孔…… 当然也有科学人员解释了:故宫能看见宫女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宫墙是红色的,含有四氧化三铁,而闪电可能会将电能传导下来,如果碰巧有宫女经过,那么这时 候宫墙就相当于录象带的功能,如果以后再有闪电巧合出现,可能就会像录象放映一样,出现那个被录下来宫女的影子。 不管怎样,想想故宫里那些长长窄窄的过道,长满荒草的墙头,如果晚上一个人走在那,突然看到前朝的宫女太监向你走来,就算再有科学依据,我也会吓破胆滴。
故事三:
故宫曾经发生过一起盗宝案,嫌疑人在闭馆之前藏到了珍宝馆对面洗手间之间的夹缝里,到了工作人员下班以后就出来,先进了珍宝馆然后是钟宝馆,偷 了不少东西,可没走多远就被巡查人员发现了,发现的过程也挺离奇的,本来那个巡查人员没想抬头看,可心里就是有一个声音告诉他,有人在拿我的东西,他就在 墙上,这个感觉一直在心头环绕,于是他就用手电往墙上照,真的发现了那个嫌疑人。他也吓坏了,半夜故宫的一个墙头上出现一个人影,于是他就大叫了出来,大 家都用手电照了过去,就看见那个身影跳下了墙,于是就报了警,后来听说武警和警察就封锁了故宫,城墙周围布满了警察,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还有抓捕的,后 来那个嫌疑人就从城墙上的一个地方跳了下来,居然没有摔死,被松树卸掉了不少的引力,摔伤了腿,被抓获了。
故事四: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清王朝政府宣布退位。这座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根据当时临时革命政府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溥仪却被允许“暂居宫禁”,即紫禁城后部的“后寝(内廷)”。当时的政府决定,将热河(承德)行宫(即承德避暑山庄)和盛京(沈阳)故宫的文物移至故宫前半部的“前朝(外朝)”部分,于1914年成立了古物陈列所。
溥仪居宫内,一直与亡清残余势力图谋复辟,且以赏赐、典当、修补等名目,从宫中盗窃大量文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严重关注。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组织摄政内阁,修改对清皇室优待条件,将溥仪逐出宫禁,接管了故宫,同时成立“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负责清理清皇室公、私财产及处理一切善后事宜。
1925年9月29日,“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制订并通过了《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大纲》,设临时董事会“协议全院重要事物”,由董事严修、卢永祥、蔡元培、熊希龄、张学良、张璧、庄蕴宽、鹿钟麟、许世英、梁士诒、薛笃弼、黄郛、范源濂、胡若愚、 吴敬恒、李祖绅、李仲三、汪大燮、 王正廷、于右任、李煜瀛等21人组成。又设临时理事会“执行全院事物”,有理事9人。
下建古物馆、图书馆。李煜瀛为临时董事兼理事长,易培基任古物馆馆长,陈垣任图书馆馆长。 “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曾对故宫文物逐宫逐室地进行了清点查收,事竣后整理刊印出《故宫物品点查报告》共6编28册,计有9.4万余个编号117万余件文物。据1925年公开出版的《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报告》一书所载,清代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包括三代鼎彝、远古玉器、唐宋元明之书法名画、宋元陶瓷、珐琅、漆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匏、金铜宗教造像以及大量的帝后妃嫔服饰、衣料和家具等等。可谓金翠珠玉,奇珍异宝,天下财富,尽聚于此。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图书典籍、文献档案。为此故宫博物院下设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分别组织人力继续对文物进行整理,并就宫内开辟展室,举办各种陈列,还编辑出版多种刊物,公开资料,进行宣传。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人文荟萃,极一时之盛。 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备,于1925年10月10日在乾清门前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礼,并通电全国,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开放的第一天,人们以争先一睹这座神秘的皇宫及其宝藏为快,北京市内万人空巷,交通为之堵塞,此亦成为当天各大报纸的重大新闻。
故事五:
这建九龙壁可不是一般的工程,讲究多、难度大。必须要找那些技艺高超的人才行。工部大臣选来选去,最后选中了一个叫马德春的工匠。这马德春烧制琉璃瓦十几年了,技术高超。他选几十位工匠,第三天就开工了。干活前,他向工匠们讲了烧制彩色琉璃瓦的要求。他说:“那烧制彩色琉璃瓦对材料的配比和火候的掌握,非常讲究,要是掌握不好分寸,烧制一件琉璃成品,就得有十来件废品作为代价。大伙要多留心,千万别出差错。”说完就带着大伙儿干了起来。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足足烧了七七四十九天,总算烧制成了。
安装这天,皇极殿门前人来人往,工匠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突然一声清脆的响声传来,吓了马德春一跳。他来到出事地点一看,一个小工匠呆呆地站在那儿,直勾勾地盯着摔碎的一片琉璃瓦。马德春小心翼翼地把碎琉璃瓦片拼凑在一起,仔细地看了看,低声对周围的工匠说:“这事儿对任何人都不能讲,谁要是吐露一个字,可有杀身之祸啊!”
在回家的路上,马德春的心是七上八下,他想重新烧制那片琉璃瓦是来不及了,延误工期的罪名担当不起,可是另打主意来补救又要冒着欺君之罪的大险呀!眼看没几天就是交工期了,他把心一横,等死不如闯一闯。到家后,他茶不思饭不想,不管谁来也不见,一个人来到小仓房,把门窗挡严,悄悄地自制“琉璃瓦”。
九龙壁完工的消息,及时上奏了皇帝。第二天乾隆就带着几位大臣前往观看,刚一进锡庆门就赫然看到那座金碧辉煌的九龙壁。走近再一细看,那九条龙栩栩如生,就和真的差不多。乾隆皇帝顿觉满目生辉,不住赞叹。他走到壁前,仔细欣赏每一片琉璃瓦上的巨龙,从东到西,一条龙一条龙地观看。跟在人群后面的马德春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头上冒着汗,腿有些发软。那乾隆来回看了三遍,真是从心里喜欢,连连称赞马德春的手艺高超,并重赏了他五百两银子。送走了乾隆皇上,马德春那颗悬着的心才算落了下来。要问马德春为什么提着心呀,那是因为他移花接木巧补了九龙壁。
原来为了补上小工匠摔碎的那片琉璃瓦,马德春费尽了心机。他用了两天两夜的工夫,硬是用一块上好的楠木雕成了一条龙,并在乾隆带着王公大臣前往观看的头一天才匆匆忙忙地安装上,这要是让皇上知道了,就是欺君之罪呀!
故宫的十大工艺珍品有哪一些?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皇宫,也是24位皇帝聚集天下奇珍异宝的顶级皇家藏宝之地,收藏有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精品,数量达上千万件。 故宫之所以让普通人流连忘返,在于它是一座藏宝巨库,它超越了普通人对于世上奇珍的想象。也因其价值,众多爱宝之人不惜以生命相护,创造了文化史上的奇迹。
下面介绍故宫里的十大奇珍,涵盖各门类,且价值连城,在此邀君共赏!
《清明上河图》书画之宝:尘封库房 觅得名画
《清明上河图》是公认的千古名画第一巨作,无价之宝。为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全图分为三个段落。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550多个各色人物。
该画首先收藏在北宋宫廷,曾在宫内四进三出。其最后一次出宫,是当年溥仪和溥杰偷偷运出宫廷,然后被带到长春,最终凌乱地堆在了东北博物馆的临时库房。1950年冬天,古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无意中发现该图。当时已出现多幅该画赝品,杨仁恺最初不敢相信这幅就是真品,经多方鉴定方确认其身份。
《平复帖》法帖之宝:缝入衣被 国宝免劫
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在于它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珍稀性和独特性,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书法真迹,被尊为“中华第一帖”。创作时间至少在1700年前,比王羲之的《兰亭序》还要早60多年,至今不腐。内容为陆机向朋友问候疾病的书札,因有“恐难平复”的字样,故取名《平复帖》。
《平复帖》本为清宫旧藏,嘉庆帝将其当作珍玩稀品赏给亲王,遂流出内府。民国期间,为恭亲王后人珍藏。1937年,为了给母亲治病筹措费用,恭亲王后人意欲出卖,几经转手落入英国。张伯驹以4万大洋购入,并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平复堂”。不料日寇大举侵华,张伯驹携家人避祸到陕西,随身将《平复帖》缝入随身衣被,从而使文物得以保全。
巴掌大的《平复帖》为什么那么珍贵?这首先要从它的作者陆机说起。他的祖父陆逊,就是策划智取荆州、指挥火烧刘备连营700里的东吴名将。他本人是西晋太康、元康年间最有声誉的文学家,其代表作《文赋》是中国第一篇系统的创作论。
历史上不少书法名作,都是偶然写就。大约在无意之间,作者更能挥洒自如,“佳作天成”。陆机的这个作品,使用秃笔书写,笔法质朴老健,笔画盘丝屈铁,结体茂密自然,富有天趣,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后人赞其“秃笔蘸墨,抒发痛楚之情,其用墨确实是神乎其技,冠绝古今”。
《梅鹊图》织绣之宝:一寸缂丝 一寸金玉
沈子蕃缂丝《梅鹊图》轴为故宫织绣的代表作品。此图轴丝质,依画稿缂织。以十五六种色丝装的小梭代笔,巧妙搭配,画面色泽和谐。以“通经断纬”的手法缂织,并娴熟地运用了多种缂丝技法。所用丝线之经密度20根/cm,纬密度44-46根/cm,精工细密。是南宋时期缂丝工艺杰出的代表作。
图下方缂有“子蕃制”、“沈氏”方印,玉池有“蕉林梁氏书画之印”、“果亲王府图书记”、乾隆帝御笔“乐意生香”,并钤有“乾隆宸翰”、“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石渠定鉴”、“宝笈重编”、“石渠宝笈”、“乾隆鉴赏”、“嘉庆御览之宝”、“宜子孙”、“重华宫鉴藏宝”等印记,可见这幅作品在清皇室藏品中占有重要位置。
中国古代缂丝被认为是丝织工艺中最为高贵的品种, 古人以“一寸缂丝一寸金”言缂丝作品之珍贵。缂丝以其贵重而渐为皇家所垄断,现存传世缂丝珍品主要集中在故宫博物院。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陶瓷之宝:绝世郞红 成就名官
景德镇有句话说“若要穷,烧郎红”,因为其烧制极为困难,数百窑亦难烧成一件。18世纪初,江西巡抚郎廷极奉康熙之命到景德镇主持御窑,试图烧制出失传数百年的祭红,虽未成功,却成功地烧制出另外一种更为鲜亮的红釉瓷器,人们把这种瓷器以他的姓氏命名。
亚酗方尊青铜之宝:商代酒具 大族象征
亚䣴方尊,商晚期青铜酒器。清宫旧物,为对器。一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较完好,为亚醜方尊,一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圈足有残损,为亚酗方尊。
亚酗方尊为故宫青铜器的代表作品。青铜器的产生是古代中国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尊是盛酒器,流行于商早期至春秋战国时期。方尊传世较少。上世纪70年代在山东益都苏埠屯出土了几件带有亚酗铭文的青铜器,从挖掘的墓穴来看,规模都不小,加上众多的带有亚酗铭记的器物,说明它们所代表的可能是一个大族。
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钟表之宝:五年制钟 奇巧之绝
17世纪前,中国皇宫一直以铜壶滴漏计时。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着两个西洋自鸣钟叩开了中国宫廷的大门。
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为故宫钟表的代表作。高185cm,面宽102cm,侧宽70cm。此钟共有7套机械系统,分别控制走时、报时、景箱内的活动装置等,技术水准相当高。 根据记录,此钟从乾隆八年接旨着手设计到十四年完工,历时五年多。
乾隆款金瓯永固杯宫廷之宝:铸杯冀望 江山永固
乾隆款金瓯永固杯为故宫宫廷文物的代表作。高12.5厘米,口径8厘米,足高5厘米,口边刻有回纹。根据清“内务府活计档”记载,乾隆皇帝对此杯的制作十分重视,不仅调用内库黄金、珍珠、宝石等珍贵材料,而且精工细作,曾多次修改,直至皇帝满意为止。因此,该杯一直被清代皇帝视为珍贵的祖传法宝。
“金瓯”寓意国家政权,取名“金瓯永固”则反映永远巩固地保持政权的一种愿望。它是清代皇帝每年元旦举行开笔仪式时专用的酒杯。每当元旦子时,皇帝在养心殿,把“金瓯永固杯”放在紫檀长案上,倒入屠苏酒,亲燃蜡烛,提起毛笔写下祈求江山社稷平安永固的吉语。
张成造款雕漆云纹盘漆器之宝:雕漆大家 技惊东洋
张成造款雕漆云纹盘为故宫漆器的代表作品。高3.3cm,口径19.2cm。盘木胎黑漆,内外均雕云纹。堆漆甚厚,晶莹照人,刻工圆润。
张成是元代雕漆大家,其传世作品被一致认为是雕漆作品里的珍品,但署张成款的一些雕漆器物,被疑作伪作。这件剔红盘,是公认的张成的作品,是具有历史性的作品。
元代是中国漆器工艺史上的辉煌阶段,雕漆工艺能人大量出现,他们均以刀法精细,风格瑰丽著称于世。尤其是张成和杨茂的漆器传到日本后,对该国木漆品工艺产生巨大影响,他俩创作的漆器精品,被日本美术史专家称赞是“诚无上之作品”。
青玉云龙纹炉玉器之宝:仿古玉器 乾隆题诗
青玉云龙纹炉为故宫玉器的代表作品。宋代出品,高7.9cm,口径12.8cm.炉青玉质。通体以“工”字纹为底,上饰游龙、祥云和海水纹。器内底阴刻乾隆七言诗一首:“何年庙器赞天经,刻作飞龙殿四灵。毛伯邢侯异周制,祖丁父癸似商形。依然韫匵阅桑海,所惜从薪遇丙丁。土气羊脂胥变幻,只余云水淡拖青。”末署“乾隆戊戌孟秋御题”。
宋时,受理学“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文玩鉴赏成为时尚,对三代青铜器的研究也颇有成果。于是宋代的玉器形制便又多出了一个类别,那就是仿古青铜器玉器,简称仿古玉器。本器即以青铜簋为蓝本,但在器型和纹饰上多有增损变化,玉料也不是黄色。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珐琅之宝:元代珍品 珐琅鼻祖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为故宫珐琅的代表作品。元代出品,通高13.9cm,口径16cm,足径13.5cm。清宫旧藏。此器釉质莹润,有的部分釉质呈玻璃般的透明状,珐琅色泽浑厚谐调,富丽典雅。
“铜胎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因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而得名。实际上,早在中国元代已出现掐丝制品。在《宋史·外国列传》中记载:“大食国”本波斯之别称。“大食”,是宋、元时期中国对西亚阿拉伯地区的称谓。有关专家根据史料分析,该工艺大约于13世纪末,由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传入之初,被称作“大食窑器”、“鬼国窑器”和“佛郎嵌”。
中国四大巨雕?
1、广东潮州金漆木雕
广东东部的潮安、揭阳、潮阳、普宁、饶平和澄海一带的几个县旧时属潮州府。而金漆木雕是一项民间雕刻艺术,主要用以建筑装饰、神器装饰、家具装饰、案头装饰等,经精雕细琢后贴上纯金箔,显得金碧辉煌。它始于何时不得而知,但是据遗物考证唐宋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潮州金漆木雕题材内容丰富,作品大致可分为图案、博古、飞禽、花草、山水、仙佛、人物等类,人物题材又分神话、戏剧、章回小说等,构图皆以人物为主,景物为辅;其雕刻技法又分很多种,有沉(凹)雕,浮(凸)雕,圆(立体)雕,通雕(多层)和锯通雕(单层)五种,数通雕最为卓越,在木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福建龙眼木雕
龙眼木雕是福建木雕中最具代表性的木雕工艺品了,也是我国木雕艺术中独具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因其使用的雕刻材料是福建盛产的龙眼木而得名。
龙眼木(即桂元树)材质坚实、木纹细密,色泽柔和,老的龙眼树干,特别是根部,虬根疤节、姿态万状,是木雕的好材料。龙眼木雕造型生动稳重,布局合理,结构优美,既有准确的解剖原理,又有生动的夸张变形。刀法上既有粗犷有力的斧劈刀凿感,又有浑圆细腻娴熟的刻画。人物形神兼备、衣纹流畅、极富古朴的质感。木雕的色泽古朴稳重,具有“古董”之美。
3、浙江乐清黄杨木雕
黄杨木雕是因其用黄杨木作雕刻用材而得名。素有“千年矮”之称的黄杨木生长缓慢,适宜雕刻小型陈设品。最早的黄杨木雕是作为立体雕刻的工艺品单独出现的,供人们案头欣赏,目前有实物可查考的是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的“李铁拐”像,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但发展到明清时期,黄杨木雕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手工艺术风格,并且以其贴近社会的生动造型和刻画人物形神兼备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内容题材大多表现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八仙、寿星、关公、弥勒佛、观音等。刀法纯朴圆润,细密流畅,刻画人物形神兼备,结构上虚实相间,散发出一股浓郁的诗情画意。
4、浙江东阳木雕
东阳木雕产于有着“木雕之乡”之称的浙江东阳,具有千余年的历史,苏、皖、杭、故宫等地都有精品的东阳木雕留世。因为它色泽清淡、保留了原木的天然纹理色泽,格调高雅,又称为“白木雕”,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间艺术之一,被称为“国之瑰宝”。
而东阳木雕的雕刻技艺以平面浮雕为主,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图案采用满花手法,画面布满纹饰,形成一
明清漆器价格谁比较懂?
明清漆器价格在800万以上。
明清漆器分为14类,有一色漆器、罩漆、描漆、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钿、犀皮、剔红、剔犀、款彩、炝金、百宝嵌等。一色漆是不加任何纹饰的漆器,宫廷用具常用此法。罩漆是在一色漆器或有纹饰的漆器上罩一层透明漆。明清宫殿中的宝座、屏风多用罩金髹。描漆包括用漆调色描绘及用油调色描绘的漆器。描金中最常见的是黑漆描金,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万历龙纹药柜。堆漆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黑漆云龙纹大柜为代表。填漆是用填陷的色漆,干后磨平的方法来装饰漆器。雕填是自明代以来即广泛使用,指用彩色花纹装饰漆面,花纹之上还加炝金,是一种绚丽华美的漆器。它是明清漆器中数量较多的一种。明清的螺钿器厚、薄并存。憹螺钿至17世纪时有了进一步发展,镶嵌更加细密如画,还采用了金、银片,如故宫博物院藏的婴戏图黑漆箱 、黑漆书甲及鱼龙海水长方盒等。犀皮是在漆面做出高低不平的地子,上面逐层刷不用色漆,最后磨平,形成一圈圈的色漆层次。剔红是明清漆器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其做法是在胎骨上用多层朱漆积累到需要的厚度,再施雕刻。明初承元代肥硕圆润的风格,宣德以后,堆漆渐薄,花纹渐蔬,至嘉靖时磨工少而棱角见,至万历时刻工细谨而拘敛。入清以后,日趋纤巧繁琐。剔犀通称“云雕”是在胎骨上用两三种色彩有规律的逐层积累,然后剔刻几何花纹。款彩是在漆面上刻花减地,而后着色,用来装饰大而平的漆面,常见的实物是屏风和立柜。宫廷用具多用炝金,明鲁王墓中发现的盖顶云龙纹方箱是明初炝金的标准实例。百宝嵌是用各种珍贵材料如珊瑚、玛瑙、琥珀、玉石等做成嵌件,镶成五光十色的凸起花纹图案,明代开始流行,清初达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