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廉的代表作品,民国山水画家排名?
1、徐渭
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徐渭的绘画主观感情色彩强烈,笔墨挥洒放纵,从而把中国写意花鸟画推向了书写强烈思想情感的最高境界,把在生宣纸上随意控制笔墨以表现情感的写意花鸟画技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中国写意花鸟画发展中的里程碑。
2、沈周
他绘画造诣极高,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精,其中,山水、花鸟成就更为突出,他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是吴门画派的领袖。
3、仇英
擅人物画,尤工仕女,对后来的尤求、禹之鼎以及清宫仕女画都有很大影响,成为时代仕女美的典范,后人评其工笔仕女,刻画细腻,神采飞动,精丽艳逸,为明代之杰出者。
4、唐伯虎
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全才”,人物、花鸟、山水无一不精,山水画代表作品有《落霞孤鹜图》、《杏花茅屋图》等,人物画代表作品有《秋风纨扇图》以及《李端端图》等,花鸟画代表有《墨梅图》、《风竹图》、《临水芙蓉图》、《杏花图》,如今,唐伯虎真迹被台北故宫、北京故宫及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
5、周臣
擅长画人物和山水,画法严整工细。山水师承陈暹。曾刻苦临摹李成、郭熙、李唐、马远等作品,其主要取法于李唐派系。画山石坚凝,章法严谨,用笔纯熟。曾与戴进并驱,则互有所长。人物画也非常出色,古貌奇姿,绵密萧散,各极意态。
6、文征明
他的作品以细笔山水为主。与沈周的雄强刚健、粗犷张扬的画风形。
7、陈洪绶
工人物画。亦能画水墨写意花卉。还长于为文学作品创作插图,能表现出原作人物的精神气质。其画手法简练,色彩沉着含蓄,格调高古,享誉明末画坛,与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
8、董其昌
擅于山水画,师法于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
9、崔子忠
师从董其昌,善画人物,仕女,题材多佛画及传说故事,取法唐宋,颇具古意。 他在当时与陈洪绶齐名,有“南陈北崔”之称。
10、戴进
他擅画山水、人物、花鸟、虫草。山水师法马远、夏圭,中年犹守陈法,晚年纵逸出蹊径,卓然一家,成为“浙派绘画”开山鼻祖。
怎样才能把国画水墨画?
就是要把握好光影结构造型,结合线条力度与色彩的沉着谐调性,既然彰显中国画,更不能缺少诗书印,再没线条就玩完了。
写实(工笔也可做照片)繁琐,写意(水墨)抽象,极简(文人画空灵),都尽管耐心的去做,早在上世纪50年代,受徐悲鸿大师以及进步的画家们的推动和影响,就已经盛行用油画,大量表现中国画形式的室外电影及广告宣传画,怎么弄别画丑陋浪费材料,其实油画颜料与国画颜料,同样都具备有透明、半透和不透明的性质,仅是油与水和布与纸的区别,技巧上仅仅是在光与面上添加线条,色彩就脱离油画的光鲜艳俗,意境中凭空伸出一枝梅,难道树下手机拍照没有伸出一枝?算是虚中有实,雅趣形式健康美的最终目标,以中国画表现手段为出发点。用什么油彩丙烯布面水墨宣纸,是技巧穿越表现。至于擅长画什么人物(肖像人体历史)、山水(风景)、花鸟(静物动物)等,仅仅是其中题材分类,天上飞或大的时钟是高科技?地下跑的超时速高铁或手表就底档?
每个人偏爱什么题材分类,仅是个人的兴趣和目标不同,任何事物要想做好不容易,等于是自找折腾,只管弄顺手不必拘谨于局限,就当自娱自乐爱好者的感觉。
东莞可园买票要身份证吗?
需要身份证预约买票入园,60岁以上老年人凭身份证免费。
东莞可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可园路32号,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与清晖园、余荫山房、梁园合称清代“岭南四大园林”。[1][2]
东莞可园以“小巧玲珑、设计精巧”著称,将住宅、庭院、书斋等艺术地揉合在一起。在三亩三土地上,亭台楼阁,山水桥榭,厅堂轩院一应俱全。园林布局高低错落,曲折回环,空处有景,疏处不虚,是岭南园林之珍品。[2]东莞可园是保存较完整的岭南四大名园之一,具有岭南园林的代表性。[3]东莞可园孕育了一批艺术家和文化名家,对莞邑文化乃至岭南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东莞宝贵的文化资源。园内收藏、展示、研究古典园林建筑、岭南画派文物作品,设有岭南建筑文化和岭南画派艺术的专题性博物馆,陈列展览《岭南传统园林与民居》《居巢、居廉与可园》《莫伯治与岭南建筑艺术》及不定期更新的流动展览。[2]
2001年6月25日,东莞可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
地址
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可园路32号
中文名
东莞可园
地理位置
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可园路32号
开放时间
09:30-17:00(16:30停止进园并清场),每周二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12]
占地面积
2200 m2
始建时间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
以梅花为主调的画?
长久以来,梅花被中国文人赋予了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用以激励自身努力奋发、立志成才。一系列与梅有关的活动,如咏梅、赏梅、画梅等,也随之兴起。北宋扬无咎的《四梅图》(局部)布局严格紧凑,墨色淡雅,棱角分明,花朵以线描结构出之,重视梅花的自然形态与绘画的法度。元 王冕的《墨梅图》,“S”形主干的梅枝上繁花盛开,水墨湿润,姿态优雅。
清 李秉绶 《墨梅》团扇。李秉绶,字芸甫,号竹坪,江西抚州人。寓居广西桂林。工花卉,梅竹尤佳。其花鸟画,取法宋元,擅长双钩填彩、没骨写生。《墨梅》团扇,以秀俊劲健之笔出之,端整俊丽。
清 宋光宝 《梅花》册之六。宋光宝,字藕塘,江苏人。道光年间随李秉绶入粤,教授花鸟。工笔远追宋人。《梅花》册以华喦(1682—1756)“圈点法”画梅花。宋光宝画梅亦有恽南田一路,如其与吕翔合作的《梅桃花》团扇。
清 居廉 《梅花》册之七。居巢、居廉(1828—1904)所绘花卉多秀雅,远肇宋元,近继南田,冶宋人的骨法和元人的神韵于一炉。《梅花》册就是居廉倡导写生,师法造化的真实写照。画中多角纠结的穿插结构通过细微的皴擦与干笔得到缓和,充分显示出画家锋芒毕露的书法用笔技巧及崇尚自然的自我表达。
清 何瑗玉 《暗香疏影图》。何瑗玉(1840—1903后),字蘧庵,号莲身居士,广东高要人。《暗香疏影图》,梅枝以湿笔淡墨在平滑的绢上漫笔写成,利用绢对水、墨的吸收不同及作画运笔速度的快慢,使湿笔在潮湿背景中造成一定的模糊性;而勾线塑造姿态各异的梅花,点划交待清晰,使画面松紧有致,耐人寻味。
高剑父 《老树梅花》。《老树梅花》,是高剑父晚年回归传统的典型风格。这幅被简又文(1896—1978)列为“斑园供奉剑父百品之一”的画作,梅干用微湿的淡墨快速勾勒,辅以枯竭的浓墨皴擦点苔,干湿浓淡恰到好处;再以碑派书法的笔意勾画梅枝,刚劲有力;以没骨法画梅花,意到笔随。整幅作品展现出强烈的书法性,显得苍劲雄健、奇险霸悍,是高剑父对以内敛秀美为主的传统审美的突破。
高奇峰 《寒梅雪雀图》。高奇峰,名嵡,字奇峰,以字行,广东番禺人。《寒梅雪雀图》,以徐禹功“倒晕”法画梅花。在绢上淡色渲染背景,借助梅花应占部分所预留的空白来表示白雪覆盖下的花朵与梅枝,营造出雪中寒梅静谧恬淡的气氛,亦充分体现出高氏对以竹内栖凤为代表的近代京都系画家的视觉经验的吸收。
关山月 《〈咏梅〉词意》 1962年。关山月(1912—2000),广东阳江人,师从高剑父。关山月在《〈咏梅〉词意》中,呈现出梅树的复杂面貌——包括覆满青苔和白雪、树皮皴裂的粗干虬枝、弯曲的枝条、纤细平滑的嫩枝、娇柔鲜艳的花朵与迎雪颤动的花蕊,生动地展现出了傲岸挺拔的梅花不顾寒冬的凛冽,在绝壁悬崖的严酷环境中仍生发怒放的情景。
黎雄才 《梅花盛开》 1955年。黎雄才(1913—2001),广东肇庆人。黎氏最早习花鸟画,之后改画山水,偶作梅花。《梅花盛开》白描写生,注重法度;观察仔细,描绘详尽。画中细骨嶙峋的梅枝有强烈的“铁石”之感,与轻柔舒展的花瓣形成鲜明对比。笔法含蓄,墨色调和,感官效果丰富,从而将梅花从传统的萧疏、逸笔草草的情境中置换出来,表现出梅花的勃勃生机。
赖少其 《毛泽东〈七律·冬云〉诗意图》 1978年。赖少其(1915—2000),广东普宁人。赖氏融合中西艺术的实验精神,深为学人所关注。《毛泽东〈七律·冬云〉诗意图》,以毛主席诗意入画,墨气酣畅。整幅作品用色大胆强烈,老干、新枝与花朵之间的视觉对比十分突出。黄梅漫天,配以墨色丰富而浑厚的磐石,气势雷霆万钧。
岭南三杰?
以革新传统绘画为己任的“岭南派”代表人物是号称“岭南三杰”的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
高奇峰(1889~ 1933),晚清画家,名嵡,字奇峰,以字行,广东番禺(今广州)人。留学日本,同盟会员,与兄高剑父、陈树人画脉相连,画技相高,有“二高一陈”、“岭南三杰”、“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等盛誉。其人品高洁,“发扬真艺,领袖艺坛”(徐悲鸿)。画海横舟,劈波至勇,不薄墓碑“画圣高奇峰之墓”(林森书题)中民国“画圣”之名,时光如梭,颂声日高。高奇峰的代表作品有《海鹰》、《白马》、《雄狮》、《怒狮》、《虎啸》、《孤猿啼雪》、《山高水长》等。出版有《高奇峰先生遗画集》。
高剑父(1879~ 1951),中国近现代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1879年10月12日生于广东省广州府番禺县(现广州市番禺南村员岗乡)。
高剑父,汉族,广府人,名仑,字剑父,后以字行。与陈树人、高奇峰一起致力于中国画改革,后人称岭南画派。
高剑父历任中山大学国画教授,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广州解放时,高剑父在澳门养病。1950年冬,准备回国,不幸旧病复发,于1951年6月在澳门去世,终年72岁。
陈树人(1884—1948),广东番禺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画家。早年随其岳父居廉学画。东渡日本求学,先后毕业于京都市立美术工艺学校、京都美术学校绘画科及东京国立大学文学系。归国后与高剑父、高奇峰开创岭南画派,被称为“岭南三杰”。1917年受孙中山委任为中华革命党美洲加拿大总支部部长,回国后历任中国国民党党务部长、广东省政务厅长、侨务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等要职。从政之余,仍不忘绘画,以其山水、花鸟、走兽,著称于时。1948年因病逝世。
广绣广彩牙雕的历史?
广锈
刺绣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举世闻名。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以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而闻名宇内。广绣与潮州刺绣合称粤绣,与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和江苏的苏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
粤绣始于唐朝。关于广绣有一段真实的故事。据史籍记载,唐代一个叫卢媚娘的14岁的广东姑娘在一幅一尺见方的丝绢上绣出一卷佛经《法华经》,字体比粟米还小而且点划分明。这个故事说明广绣的历史是多么悠久绵长,技艺是多么的卓越超群。广绣发展到明代,已经成为民间重要的手工业之一。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个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献给国王而得到重赏,广州绣品从此扬名海外,每年均有不少产品输出国外。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葡萄牙人克罗兹看到珠绣花鞋等一些广绣工艺品而发出“绝妙的工艺品”的惊叹。当时广州刺绣艺人已经达到极高水平,能够娴熟地和创造性运用绒线绣,用孔雀毛、马尾作线缕和勒线,用金线和银线刺绣。
明末到清朝中期是广绣业的繁荣时期。英国商人开始来样加工。由于来样设计色调丰富,突出了西洋画的艺术风格,运用了透视和光线折射原理,故对广绣产生深远的影响。广绣开始从民间小作坊小批量生产逐渐向商品生产发展。室内装饰和日用衣饰的广绣绣品大量生产,使之出口进入了全盛时期。
到了清朝中叶,由于粤剧和粤曲的繁荣,使广绣又增加了一类新品种——粤剧戏服。当时广州状元坊制作的戏服已享誉国内,连宫廷戏班也慕名前来定制。乾隆年间广绣业已成行成市,绣坊、绣庄多达50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
清末民初时期广绣业依然保持发展势头。民国十八年在广州举办的四省市绣品展览竞赛中,广绣以“孔雀牡丹”、“番狮”、“雪地风景”等作品参展,被评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粤绣是广东刺绣艺术的总称,它包括以广州为中心的“广绣”和以潮州为代表的“潮绣”两大流派。刺绣历史浦远,其技艺精湛,构图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绣绒平整光亮,文理清晰,绒条洒脱,金银垫绒立体感强,绣工娴熟,绣品富丽堂皇等独特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也可从苏鹗所撰的《杜阳杂篇》中是这样描述广绣的精湛技艺的:“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无有遗阙。更善作飞仙,盖以丝一钩分为三股,染成五色,结为金盖玉重,其中有十洲三岛,天人玉女,台殿麟凤之象,而执幢捧节童子,亦不啻千数,其盖阔一丈,称无三两煎灵香台之则,坚韧不断。唐顺宗皇帝嘉其工谓之神姑……”。
在唐代至五代十国期间,由于广州属于边疆地区未受到战乱的影响,刺绣与农业、手工业一样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宋代至明代粤绣的技艺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清朝乾隆年间,广州已设立绣行,在广州和潮州等地也广设绣庄、绣坊,粤绣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解放后,在双百方针的推动下,名家名作不断涌现。
-------------------------------------------
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以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为特色,犹如万缕金丝织白玉,,又叫广州织金彩瓷,始于明代的广州三彩,到清代发展为五彩,并在乾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广彩的全称是“广州织金彩瓷。广彩的生产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当时广州工匠借西方传入的“金胎烧珐琅”技法,用进口材料,创制出“铜胎烧珐琅”,后又把这种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为著名的珐琅彩,这是广州彩瓷的萌芽。
顾名思义,所谓织金彩瓷,就是在各种白胎瓷器的釉上绘上金色花纹图案,仿佛锦缎上绣以色彩绚丽高雅华贵的万缕金丝,然后用低温焙烧而成。作为广州彩瓷初期产品的珐琅彩,以其高贵艳丽的特色,备受中外富豪贵族的喜爱,清廷列为贡品,外国一些王室贵族派官员专程来广州求购。后来干脆由欧洲商人带来彩瓷图样由中国商人按要求制造,专供出口。那时广东商人从景德镇运来瓷坯,采用江西粉彩技艺仿照西洋彩画的方法加以彩绘,再焙烧而成。后来广彩艺人继承明代彩瓷的艺术特色,吸收西洋画法,绘上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图案,逐渐形成独特的岭南艺术风格,并将许多图案固定下来,成为广彩的传统花款,例如花篮、龙凤、彩蝶、金鱼、古装人物等。最常用的构图是用花边图案围出若干形状各异的空格,在空格内绘以花卉、物景和人物。也有不设圈格,进行满花彩绘,表现一花多姿,百花齐放的画图。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中国瓷器在世界畅销,广彩瓷出口量亦不断扩大,生产迅速发展。广彩瓷逐渐与铜胎烧珐琅分离,成为独立的行业,并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成立了行会组织“灵思堂’。广彩产品亦分为艺术瓷和日用瓷两大类,欣赏艺术瓷的彩绘技法以国画画法为主,讲究技巧,笔工精湛,内容多为人物花卉,亦有外国油画的西方风景、人物和故事。日用瓷包括碗、碟、壶、盅等,加彩方法简单、豪放、富于民间装饰风味。
广州彩瓷的生产流程分为新样品设计、描线、填色、封边、斗彩、炉房等工序。构图设计讲究完整、统一、和谐,这是广彩最大的特点。随着新颜料的使用,彩绘颜色更加丰富,更加鲜艳。19世纪初,广彩开始仿照中国缎锦纹样作瓷器装饰,此技法称为“织地”,后用金水织地,发展为“织金地”且普遍用于各种瓷器,成为广彩花色的一种基础,形成了近代广彩“织金彩瓷”的特点。自从采用乳金作地色后,色彩更加灿烂艳丽,织金满地.金碧辉煌,逐渐形成了广彩“堆金积玉”的独特风格。岭南画派大师们与广彩的渊源殊深。19世纪末,20世纪初,岭南画家居巢、居廉、高剑父、陈树人等积极参与了广彩的技术研究和实践。高陈二人还开设彩瓷艺术室和瓷画厂,进一步提高了广彩的技艺。高剑父的学生刘群兴创作了150件“十二王击球”瓷箭筒,曾获1915年巴拿马万博会奖项。
-------------------------------------
中国象牙雕刻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始于新石器时代。在北京黄土坡出土的战国墓中发现过象牙梳子。辽、金、元、明、清历代帝王都把象牙作为皇家供品,明代的果园厂和清代的造办处都有为皇宫做象牙制品的作坊,其中最具代表的是象牙名作"月曼清游"。
中国象牙雕刻经过数几千年的发展,清代中期陆续形成了若干个相对集中的中心生产地,主要以广州、苏州、北京为代表。各个中心生产地之间既在题材和形式上保持着各地的风格特色,同时又互相渗透,在技术上有交流。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交通便捷,讯息技术的发展,各地牙雕艺人频繁交往,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各地区的地方牙雕的色彩,一方面在增加,形成了北京、广州、上海、南京四个主要地区,其他还有天津、福州、乐清等地,另一方面他们之间的风格也逐渐的淡化,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精细工整,玲珑剔透的广州牙雕以广州为代表,故称之广州牙雕,北京牙雕具有了雍容华贵的宫廷艺术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