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文人陶渊明代表作品有

文人陶渊明代表作品有,陶渊明的人生态度究竟是怎样的?而且诗人特别怀念他的少年时光。都可以在诗中感受到一份超越或平淡。发现一种田园之美与隐士生涯的情趣。又有多少人能感受到那一份沉抑而又激扬的生命情调。陶渊明在寻求到自己身心安宁的生活方式的同时,桃花源记分析陶渊明的地位及影响,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他...

文人陶渊明代表作品有,诗人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优点比我多,缺点比我少,影响比我大,毛病比我小,优点均胜我,劣迹没我多,本事比我大,是我之楷模!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究竟是怎样的?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饮酒》其十六)

诗已言志,我们要想知道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他写的诗进入到他内心世界。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想这样追忆生平的作品有很多。而且诗人特别怀念他的少年时光。要注意的是古人的“少年”和我们今天的“少年”概念不一样。古人的“少年”是包括了今天所说的少年和青年两个人生阶段。诗人这里的少年,是指他还没有入仕途的那段时光。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年轻的时光多么宁静啊,没有那么多复杂而虚伪的人事交往,只在黄卷故纸中与各位圣贤相遇在时空中。。。。。。

一千多年以来的读者,当他们打开陶渊明的诗卷时,都可以在诗中感受到一份超越或平淡,发现一种田园之美与隐士生涯的情趣;又有多少人能感受到那一份沉抑而又激扬的生命情调。

魏晋时代的这些名士,总有把生活活出一种哲学的境界。陶渊明在寻求到自己身心安宁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指向了生命的本质和宇宙的本体。

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苏轼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陶渊明的名诗句两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文人,厌弃时政,向往归隐的生活,并付之于实践。周敦颐爱莲者说中提到他,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陶渊明代表作品有:采菊东篱下。归去来辞,桃花源记

分析陶渊明的地位及影响?

陶渊明是两汉魏晋南北朝800年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词赋家与散文家。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因此,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诗派的鼻祖。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士诔》,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但对他的文学成就,却没有充分肯定。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重视,爱不释手。萧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十分重大。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

介绍陶渊明50字?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

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因此后来文学史上称“田园诗人”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诗》《桃花园诗》等。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陶渊明对个体人生的意义?

陶渊明作为东晋士人的后裔,他身上既有魏晋名士的风骨,更有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品性。

因为“乐道”,所以能够“安贫”和“固穷”,没有在长期困顿中丧失自己;因为崇尚自然,他能够求得身心的和谐,以及心灵的安顿,他是矛盾的,他又是统一的。几次出仕并没有丧失做人品格,追求做官与做人的统一,他善于思考,又能够将思考的结果付诸实践。

对于创作,他是任真的写实者,不为创作而创作;对于人生,他是热情的歌唱者,能执著又能淡泊;对于生死,他是旷达的超脱者,不贪生怕死,一切顺其自然。

可以这样说,陶渊明的出现,为后代士大夫们构筑了一个精神的巢穴,当他们仕途失意、精神萎靡或生活困顿时,陶渊明的存在会增添他们生活的勇气和心灵的安慰。即使在今天,对于我们现代人也有着丰富的哲学意义。

特别在今天这个科技发达、物质丰富、享受多元的时代,陶渊明将给我们带来许多有意的启示,他那种追求自由和谐的精神,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对于挽救现代人的心灵危机和信仰缺失,对于做官做人所追求的职业与事业的和谐统一,对于现代人人生观、宇宙观、价值观的确立,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时代离今天虽然已经1640多年了,但这个人物并不过时,他的存在依然值得探究,他身上的思想价值和哲学价值将历久弥新。

人是身心合一的,有形的物质身体与无形的心灵、思想和精神是统一的,而无形的心灵、思想和精神,在常态情况下,显得更重要,这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点。

“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必须针对上述身、心、灵三个部分,提出各自的定位,以及彼此之间的适当关系。容我先以三句话来作个概括,再说明其内涵: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长,是需要的;灵性修养,是重要的。”

也就是说,只有具有身心灵特点的人,才是完整的主体性的人,否则,如身心灵相分裂,或只注重身的存在,都不是完整意义的人。

真是做人的前提,善即是对身心的调节,美则唤醒人的美感,使日常生活艺术化。陶渊明即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历史人物,他的生命是觉醒的。

陶渊明的生活是“任真”的,不违背心性,追求自然的本真状态,他在《归去来辞》序言里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他的自然是源于本性的,不是勉强做作出来的,饥寒交迫他能忍受,而违背心意产生痛苦则不能忍受。

他辞官坚决自然,做官也是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他家境贫苦,做官可以解决温饱问题,凭自己才干“遂见用于小邑”,“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他诗文中关于“真”字眼反复出现,“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箸”(《和郭主簿二首》),“华箸”指代豪华富贵的生活,即说上述的田园生活是真正快乐的,姑且用它忘掉荣华富贵吧;

“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衡茅”指代极简陋的房屋,在艰苦的环境中修养真性情,希望能保持自己的好名声;

他向往上古的生民那种“傲然自足,抱朴含真”(《劝农》)的姿态,以朴实而见真诚;“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真意”在心中,欲说却“忘言”,庄子说,“大辩不言”,“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盖渊明所谓‘真意’,乃在一‘归’字,飞鸟归还,人亦当知还。

返归于自然,方为真正之人生”;“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饮酒》),意思说传说中的伏羲、神农这些远古治世的君主离开我们很久了,现在整个社会很少再有真淳朴实的风气了,尽管他那个时代风气不纯了,但他自己还努力恪守着“真”这个底线。

他的“任真”态度里有一份天真存在。他做人是天真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他为官也不失天真,正直,有个性,有理想,决不让天真被污染;

他躬耕也是天真的,一旦违心的官场令他心灵痛苦,其归心既迫切,更真切,写决心如“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他不愿让自己的心灵服从身体,违背心愿的事情他决然不为;他的诗文也是极其天真的,从那些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田园的活泼,自然界的生命力,以及诗人火热的心跳,他从不虚伪矫饰,有一份心思写一份心思,有一份感发写一份感发,有一份决绝写一份决绝,并且说到做到。

他力求“为文”与“为人”的统一,他与很多文人不同的是,他以“为人”之心去“为文”,宋代诗人陈后山称赞他“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耳。”(《后山诗话》),

他写诗不是为了成名成家,故作“语不惊人死不休”,也不是为了混一口饭吃,吃饱喝足酣然入梦,他的诗歌纯然是内心的需要,他那一份感受呼之欲出。

对此,辛弃疾也曾有高度评价,“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鹧鸪天》),他的诗亦如他的人,清水之芙蓉,天然去雕饰。

“陶渊明的‘真’,不是那种简单的、肤浅的‘真’,而是一种复杂的、丰富多彩的‘真’……陶渊明的诗,还不要说拿《六经》做注脚,他自己所有的诗就都可以互为注脚。因为这些诗所表现的是他整个生命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是真正博大而且丰富多彩的。”

陶渊明不仅在生命的各个层次里都充满了丰富多彩的真,而且在他的物质和精神里面都充满了丰富多彩的真,为了生存的躬耕也好,为了生计的出仕也好,为人也好,为文也好,生活里的困顿与欢乐,生命里的悲苦与无奈,抱朴守真是陶渊明为人处事的原则。

当身心屡屡发生矛盾的时候,迫于生存,他可以去做官,当官场需要他不择手段和同流合污的时候,他觉得违心违己痛苦不堪,在出仕与归隐之间,他选择了归隐,做一个自食其力的躬耕者。

比以首鼠两端的形式做官要开心得多,官场上心为形役,田园里形为心役,心灵的真才是最大的真,只要不违背心灵的意愿,再苦再累的农活,陶渊明的内心是快乐的!

陶渊明的作品充满了自然和田园生活的和谐。这里既有想象中虚拟的自然,也有现实里真实的自然。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一篇《归去来兮辞》既是诗人归隐的心曲,也是情景交融的和谐画面,有许多句子是那样的朗朗上口,并随时能够会心会意,如“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在平常语中融入了平常心,写得那样亲切可人,诗意可掬,平淡中寄予情怀。

他“载欣载奔”的时候,想象出“僮仆欢迎,稚子候门”的情景,这是多么和谐的生活场景啊。

一个社会和谐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基础是一个人身心的和谐,只有当身心和谐的时候,人是活泼的,健康的,意趣无穷的,心智敞开的,此时,他的潜能也是不可限量的。

当一个人无法做到身心和谐的时候,要尽可能做到遵循心灵的需要,调适好身心矛盾,像陶渊明那样以安贫的方式去乐道,从“心为形役”走向“形为心役”,从底线的“生存需要”走向“自我实现”的需要。

现代市场经济时代,人人都在追求自己最大化的幸福,私欲被无限制地放大,人人都把希望盯在追求的结果上,人在被物化的同时,更在异化,人逐渐丧失了人之为人的本质,所谓最大化的幸福退守为物质金钱的攀比,而心灵世界在追逐中逐渐荒芜,最终人还是不幸福,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从理论上说,人人都可以通过自我实现成为一个卓越的人,然而事实上却不尽如此。

这些追求所谓最大化幸福的人恰恰走的是与陶渊明相反的道路,只能是越走越困惑,越走心越累。个体的人如何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必须处理好身心灵的关系,实现物质、精神和信仰的同步发展。

陶渊明是任真的,他的自我感也非常强烈。事实上,一个缺乏自我感的人,难以成为一个有独立个性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现实世界中我们所有的人都处于软弱的、没有安全感的、分裂的、完全‘虚假的’自我和强大的、有活力的、有安全感的‘真实的’自我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一点。在特定的场合和时间,你可能发现你自己会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个地方。

但是,无论你处于哪个地方,你面临的挑战是一样的,那就是你怎么才能远离虚假的自我而走向真实的自我?

换句话说,你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安全感、乐观、有爱心、尊重他人、乐善好施、慷慨、灵活、移情、有创造性和成熟的人呢?只有能够摆脱虚假的自我,努力强化自我感,才能还自己一个真实的自我,享受到自我实现的欢愉。”

陶渊明完全生活在真实的自我中,并且正确而准确地行使真实的自我感,他的诗心和归心,他生活的情态和躬耕的姿态,他的自我个性表达和这些表达的符号,无一不在说明之。

身心和谐是人的个体性完成必然途径,身心和谐的人才是完整意义的人。人类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而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心灵生活或精神生活也必须同步得到改善,否则人的身心将永远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至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类的共同进步。

就是说在物质追求之外,要建立自己的理想追求和终极价值,让心灵在物质发展的同时也得到同步发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在满足的同时打破满足,在不平衡的同时趋向平衡,从而使人类在自己的职业追求中形成事业追求的可能,让人的主体性不断形成自我完善的可能,走向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界面。

人作为构成宇宙的一部分,首先要认识人类自己,即是说每个人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而他的宽度可以向外拓展活动空间,向内拓展心智空间,如何在有限的生命时空里,发挥自己潜能的最大值,是近来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所探讨的热门话题;

个人生命的有限性并不排斥人这个物种繁衍成长生生不息的可能性,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处理好现时空间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要考虑未来空间里人与后人的关系,可持续性、永续性、健康生态、科学发展等等被提到日程上来,对于现有的资源必须是合理的、有效的、有计划的、有节制的开发和利用,为后人留下生存发展的空间。

古希腊戴尔菲神殿两句话给人很深的启迪,“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凡事勿过度”按照今天的理解就是适可而止,控制欲望(注意:不是“存天理,灭人欲”),取其自然,舍其不然,过有节制的生活。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