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其军的代表作品有多少

而《三国演义》的作者把刘备及其蜀国作为正统以主笔的方式来写,而刘备则需要被时间验证的英雄。二战最鼎盛时期的德军装甲师配备了哪些武器装备,直到二战结束前都是纳粹德军的制式步枪?是1938年由德国埃尔马兵工厂为满足装甲部队和伞兵部队的需要而制造的一款冲锋枪,是德国瓦尔特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为服务德军所研制的一款9毫米半自动手枪,是纳粹...

其军的代表作品有多少,胸怀大志…这句话是曹操本人说的还是作者加上去?

曹操说的这番话非常著名,在《三国演义》中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的章节中,曹操评论英雄所具备的特质。演义上用了大半个章回,史书上却一笔带过。《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从其他任何史书都找不到曹操说这番话的记载。足以说明曹操没有说过这番话,是作者加上去的。

为什么作者要加上曹操的一番话?其实这就是一个写作技巧的问题。曹操把刘备列为与他并列的当世英雄,这在史书上有明确的记载,而《三国演义》的作者把刘备及其蜀国作为正统以主笔的方式来写,既然有这样的好材料,他当然不会放过。但是史书上只有一句话,演义却不能照搬,否则太枯燥无味了。作者选择虚构,作为小说而言,尤其是历史小说,虽然有其历史背景,但是允许虚构,而且虚构的成功往往代表写作的成功。作者通过曹操的口,讲述了曹操自己和刘备之所以为英雄,是因为符合英雄的综合特质。那就是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这句话和前面的龙的定义是相呼应的,龙和英雄是相衬的,曹操是兴云吐雾,升腾于宇宙之间的英雄,而刘备则为小则隐介藏形,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的英雄。曹操是已经被人公认的英雄,而刘备则需要被时间验证的英雄。所以,曹操说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等于通过曹操的口解答了为什么刘备可以与曹操并称英雄。

刘备听到曹操的一番话后,知道曹操是在试探自己,故而借着雷声把刀叉之类掉落在地上,以掩饰自己,向曹操示弱,示平凡。打消曹操的顾忌。

作者这么写,也为后来刘备逃出曹操的控制埋下了伏笔。正如此章回的诗写的一样刘备逃走后,正如”撞破铁笼逃虎豹,顿开金锁走蛟龙“,一环扣一环,写作及曲折有生动,非常精彩。

二战最鼎盛时期的德军装甲师配备了哪些武器装备?

枪械

毛瑟98k步枪,从1935年开始服役,直到二战结束前都是纳粹德军的制式步枪。

G43半自动步枪,二战期间德国军队使用的一型半自动步枪,容量10发/弹匣。

MP38/40冲锋枪,是1938年由德国埃尔马兵工厂为满足装甲部队和伞兵部队的需要而制造的一款冲锋枪,1939年对MP38进行了改进,改进后命名为MP38/40式。

瓦尔特P38手枪,是德国瓦尔特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为服务德军所研制的一款9毫米半自动手枪。

MG34通用机枪,是纳粹德国在1934年起采用的弹链供弹式机枪、在1935年开始装备部队,是世界上第一种通用机

MG42通用机枪,二战中,MG42是盟军老兵们最不愿听到的声音,这是一种恶魔机枪射击声,也有人形容为撕开亚麻布的声音,听到这种声音,就意味着死神快来了PzB38/39/41反坦克枪,这种反坦克枪制作精良,唯结构稍显复杂,就其使用滑动闩体封闭枪尾这一点来说,它倒类似于一门小型野战炮。41型火焰喷射器 ,燃剂携带量为七升,喷射剂用的是液氢。它可以进行8次短点射,射程在20米-30米,战斗全重大约22千克。STG44突击步枪,是现代步兵史上划时代的成就之一。它是首批使用了短药筒的中间型威力枪弹并大规模装备的突击步枪,也是世界上第一款大规模装备的突击步枪。火炮

80mmGrW34 迫击炮 ,发射重3.5公斤的炮弹,最大射程2400米,最大射速25发/分钟,身管长1143毫米,全重57公斤

50mmGrW36 迫击炮 ,由茵金属公司设计,全重14kg,身管长465mm,弹丸炮口初速75米/秒,最大射程520米

37mmPAK36反坦克炮,一款纳粹德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的反坦克炮,其所使用的炮弹口径为37毫米。

50mmPak38型反坦克炮,于1938年研制,全长4.75米,宽1.85米,炮管长3.137米,重量是813kg,炮班人数是3-6人

75毫米Le. IG 18步兵炮,是德国国防军装备的标准步兵炮,主要用来用于直瞄支援步兵作战。

75毫米IG37步兵炮,1937年进入德军服役。该炮口径:75毫米;总重:646千克;全长:1800毫米;最大射程:5150米;炮口初速:280米/秒。

150毫米SIG33步兵炮,二战德军产量较大的步兵炮,德国从1933年到1945年,一直不间断的生产。该炮口径:149.1毫米;总重:1750千克;全长:1680毫米;最大射程:4698米;炮口初速:241米/秒。

20毫米Flak 30型高炮,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制造的高射炮,炮身长度1300毫米。炮口初速在使用穿甲弹时830米/秒,在使用榴弹时900米/秒 。射程可达2200米。

37mm Flak18/36/37/43 高射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制造的高炮,该高炮对4200米以下的飞机很有效。

Flak41 型 88 毫米防空炮,德国88毫米高炮很有名,精度好,射速高,原本是用作高射炮,后来发现用作反坦克也不错,于是纳粹就大量将其用作地面战。

150毫米SFH 18榴弹炮,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力重型榴弹炮,有效射程13 250米。

105毫米le. FH 18榴弹炮,是德军二战火炮中最重要的一种火炮,性能优秀,可以进行远距离曲射压制射击,还能灵活调整火炮弹道,在近距离具有反坦克炮的直射弹道特性,能进行的直瞄射击。

FLAK38*20mm四联自行高炮,四联装38型防炮由于性能出色,此型防炮大量装在卡车、列车、海军舰艇、固定阵地中担任防空任务

黄鼠狼Ⅲ自行反坦克炮,是二战德军最早大量装备的坦克歼击车,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80-90mm的装甲

黄蜂自行火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以二号战车车体为基础,开发出来的一款自行火炮,主要武装为一门105mm榴弹炮。

野蜂式自行火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以三号/四号坦克混种车体为基础,开发出来的一款自行火炮,主要武装为一门150mm榴弹炮。

三号突击炮,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生产量最多的装甲战斗车辆,以三号坦克的底盘作为基础而制造。

坦克/装甲车

Ⅲ号坦克,是德军第一种火力、防护和机动性能相对均衡的坦克。从 1939 年装备德军,一直服役至 1945 年。

Ⅳ号坦克 ,1937—1945年,Ⅳ号坦克共有 10 个型号,总计生产 8 000 辆,是战争期间唯一保持连续生产的坦克,被德军士兵称为“德意志军马”。

“黑豹”式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所制造的中型坦克,从1943年开始服役以来,一直被评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出色的坦克。

虎式重型坦克,是二战德国坦克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的乘员为5人,重量57吨,属于重型坦克。发动机功率700马力,最大速度45公里/小时,其最厚的装甲部位达到了110MM,装备一门88mm KwK 36L/56火炮和两挺7.92MMM口径的G34机枪.从1942年服役起至1945年德国投降为止,直活跃于战场第一线,是盟军坦克手最害怕的对手之一。

SdKfz251半履带装甲车,是德国发动闪电战核心步兵战斗载具,共发展出了超过20种子型号,全部生产量约15000辆。

RSO轻型装甲车,履带非常宽,可以在雪地、淤泥中行进自如。

SdKfz 2半履带装甲车,二战时期,德国为了小巧方便,研发出了这样的一款装甲车。

汽车/摩托车VW82型越野车,德国军队的象征,它伴随德国军队在各个战场上作战。该车制作精良,适应各种恶劣环境,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跨时代的战车。欧宝闪电系列轻型卡车,于1930至73年制造的轻型卡车系列,曾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军广泛并且大量使用,从1937年4月到1944年8月共生产了82356辆。德国版福特V3000S,被改装成半履带式是为了更好的适应俄国东部战线糟糕的交通状况,从1942年至1944年近21960辆V3000S驶下生产线,大部分投入了东部战线并毁于战火。亨舍尔33型卡车,从1937年至1941年约22000辆亨舍尔33型D/G型被交付给军队。总体而言,亨舍尔33型卡车是一台强劲和非常坚实的车辆。梅赛德斯L3000A卡车,是德军主要的3吨级军用卡车。该型车以柴油为动力由戴姆勒-奔驰出品分 A和S系列。这些车辆从1939年一直生产到1944年,总共制造了27668辆A/S及改装车。

宝马R12摩托车,该车于1935年进入德国陆军服役,在早期德军的战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德国陆军一般将该车用于侦查和通信任务,可加装车斗。

宝马R35摩托车,是基于R4的车体设计的一款摩托车,灵活性和机动性都极高,所以它就被用于战场调度,进一步提高部队的机动性。

宝马R75摩托车,于1941年进入德国陆军服役,毫不夸张的说R75是二战性能最好的军用摩托车。

德军装甲师武器配置数量(以党卫军第2装甲师“帝国师”为例)

反坦克枪50支;

轻机枪375挺;

重机枪130挺;

50mm迫击炮85门;

81mm迫击炮 55门;

37mmPAK36反坦克炮34门;

50mmPAK38反坦克炮42门;

75mm步兵炮25门;

105mm轻型榴弹炮36门;

150mm重型榴弹炮12门;

20mm高射炮22门;

37mm高射炮12门;

88mm高射炮8门;

火焰喷射器12具;

坦克54辆;

突击炮14辆;

装甲车30辆;

摩托车1323辆;

汽车376辆;

马车2676辆。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重型坦克?

现在的美国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就是重型啊。

如果不按照现代标准将其列为“主战坦克”的话,M1就是妥妥的重坦。

实际上“主战坦克”只是一种通用化装备的名称,并没有哪种规定给主战坦克的吨位数值设限。

因此,主不主战其实与坦克的重还是轻没有啥关系,“主战”概念只能说明它被泛用化了。美国人就是在拿重型坦克当主战坦克用。

艾布拉姆斯是一天比一天重,M1A1型重55.8吨,MA1ASA重61.3吨,M1A2SEP重63吨,M1A2SEP V2重65吨,M1A2SEP V3重66.8吨,都已经快到70吨的重量了。

这个重量也就比二战著名的重型坦克“虎王”轻那么一丢丢,虎王的重量是68.5(保时捷炮塔型)和69.8吨(亨舍尔型)。

而且艾布拉姆斯坦克本来就有普通装甲型和“重型装甲型”,即“HA型”(Heavy Armor)。

但是比起另一辆二战名车“虎式”坦克57吨的重量,艾布拉姆斯坦克可还是重多了。

相比之下,同为现代“主战坦克”的T90战斗全重才46.5吨,而二战的德国“中坦”黑豹G型坦克都有45.4吨的重量,未完成的黑豹F型则达到了55吨。

当年二战盟军的重型-中型分型标准线是40吨,所以“黑豹”也被视为一型著名的重型坦克。

我们帮巴铁开发的MBT-2000阿利·哈立德坦克(其实就是90ⅡM)主战坦克,战斗全重也只有48吨。

德国人现在开发的豹2主战坦克,也跟它的异国兄弟M1一样愈发肥壮,豹2A4重56.5吨,豹2A5达到62.5吨,A6达到60.5吨,A6M达到62.5吨,A7达到64吨,A7V打到68吨……

挑2

现代坦克当然不能再按二战时的原则分型,但豹2、M1、挑战者2(62.5吨)、梅卡瓦(61吨)阿琼MKⅡ(60吨)这些东西在今天的主战坦克里面,绝对属于大胖子。

地球最先进坦克

法国勒克尔坦克53吨,俄国T-14“阿玛塔”坦克55吨 ,前苏联T-80U坦克46吨,T-72坦克45吨,韩国K2坦克55吨,波兰PL-01隐身主战坦克35吨,日本T90坦克46.5吨,10式坦克44吨。

如果给现代主战坦克来个内部划型,毫无疑问2、M1、挑2、梅卡瓦、阿琼这些是重型(而且都很有名),剩下的那些则都是中型。

其实“主战坦克”这个概念说是涵盖了轻重中分类,也只是用任务地位模糊了重型和中型之间的差别,“轻型坦克”并没有被涵盖进来,而且最近几年反倒大有崛起之势,未来搞不好也会大量加入主战坦克队列。

(自动化信息化的进步势必会将“主战坦克”概念再次分化,人们逃不脱轻重中的级别分型,终究会从当前的标准泛用化再次转变为多类型多样化)

二战时代的重型坦克更瞩目一些,像前面提到的虎式、虎王,都是绝对的明星车,在二战时代风头无两。

德国的对手也都有不少相当出名的重型,如苏联的IS-2坦克,以及战争前期扛线的KV-1、KV-2坦克。

德军缴获的KV-2,由于机动性不佳且工况恶劣,很多KV都会被扔掉

KV的丰功伟绩自然不必多说,它们是一种“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德军对其几乎束手无策的坦克。德军除了拿88炮上去直击,或者用步兵战术将其消灭,基本上没有别的好手段。所以多次出现“KV蹲路口,德军抓了瞎”的情况。

有的说法认为,正是从KV一夫当关的事件中得到了灵感,苏联人才开始懂得利用坚固城塞给德军“闪电战”减速,接着聚而歼之的战略。

IS-2坦克是德国重型当年的老对手了,这款1943年研制,1944年才列装的重坦相当成功,尽管战争已只剩个尾巴,但苏联人狂暴的产能硬是在战争结束前生产出了3800多辆IS-2。

相比之下,德国虎式坦克的产量只有1070辆,与虎王(约400多辆)加一起都能让IS们埋了。

当然,德国人还拥有一种极为出名的超重型坦克——鼠式。

鼠式坦克项目直接体现出纳粹德国的狂妄与无知,这种188吨的巨物堆砌了满满的资源和科技,却根本没法开出去打仗,唯一的两辆鼠式最后成了别人的战利品。

英国人当年坦克走上了发展的弯路,诞生了步兵-巡洋的坦克分型,但首个完成“屠虎”壮举的依然是英国的“丘吉尔”重型。

后来英国人还为了攻破“齐格菲防线”,研制了“土龟突击坦克”,这是种装甲非常变态,结构异常厚重,速度堪比龟爬的特殊坦克。

不过,土龟没来得及上场战争就结束了,英国人战后倒是装备了部分土龟,还将其送到德国“检验道路通行能力”,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有的地方存在争议,比如WOT玩家认为它是歼击车,然而土龟当年的设计用途和称呼就是坦克。)

美国人重型坦克的研制比较缓慢,方案出了一大堆,最后的成品只有人称大头儿子的“潘兴”。

潘大头勉强赶上二战尾声,被急急地送上了欧洲战场,好歹取得了一辆黑豹的战果,但二战后美军也觉得这玩意儿够不上“重型”之名,将其改为“中型”。

德军有几个集团军?

从军事专业角度,问题应该是“德军出现过多少个集团军的番号”,因为二战时期的欧洲战场尤其是苏德战场都是大兵团会战,集团军级部队被歼、新建和番号转移是家常便饭,而不是所有集团军的番号与部队同时存在的。

(曾任第11集团军司令曼施坦因)

比如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在法国战役时期的番号曾是“第10集团军”,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上到司令官下到90000残兵都成为了俘虏,这个集团军实际已不复存在,但是希特勒很怀念这支精锐部队,其后重建了两次,这样就比较混乱了。

综合统计,整个二战期间纳粹德军共编组了33个集团军的番号,兵种分类也比较杂乱,基本可以分为:普通的步兵(合成)集团军、党卫集团军、装甲集团军、党卫装甲集团军、伞兵集团军和山地集团军六大类。

(曾任第4集团军司令克鲁格)

其中国防军带有序列番号的集团军有20个集团军,番号排到了数字第25,但缺编第5、第13、第20、第22、第23五个集团军的番号,另有驻防北欧的“挪威集团军”和战争后期在意大利北部成立的“利古里亚”集团军,共计22个步兵(合成)集团军的番号(特别要强调番号)。

至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时,德军共组建了四个“装甲集群”,在部分欧洲电影或者文章里也译为“军团”,这四个装甲集群在第二年升格为“装甲集团军”,序列番号仍然是从1到4。

(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

隆美尔的非洲军后来被升格为“非洲装甲集团军”,1942年底为挽救北非战局,又临时组建了第5装甲集团军,在突尼斯被歼,但这个番号后来又出现在阿登战役期间,由西线装甲集群升格而成,1944年盟军诺曼底登陆后,德军在西欧战场上再组建第6装甲集团军。

同时,党卫军在欧战后期编组了党卫第6装甲集团军和党卫第7装甲集团军的建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迪特里希的党卫第6装甲集团军是由国防军“第6装甲集团军”改编而来,虽然作战序列稍有调整,仍然得视为一支部队,总结来说,二战时期纳粹德军共出现了8个“装甲集团军”的番号,虽然有个番号重叠,却同样有个番号重建,仍然还是八支部队。

(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霍特)

武装党卫军还有一个“党卫第11集团军”的番号,组建于1945年2月,在德国北部参战。1945年5月投降,集团军总司令为费利克斯·施泰纳。因此,武装党卫军共有三个集团军的番号,其中两个装甲集团军、一个步兵(合成)集团军。

德国空军编有一个“伞兵第1集团军”也参与了地面战斗,在意大利北部、在阿纳姆都曾经让盟军闻风丧胆,赠送绰号“绿色魔鬼”。它是1944年初,由德国空军第11航空军司令部改编而成的,最初只作为训练司令部。1944年秋升格为作战集团军,首任司令官是号称“德国伞兵之父”的库尔特·斯图登特将军。

(伞兵第1集团军司令斯图登特)

单独列出了一个“第20山地集团军”,虽然也属于国防军战斗序列,但比较是特殊兵种,该集团军的前身是德国在芬兰北部组建“拉普兰集团军”。1942年夏改编为德国第20山地集团军。1941年至1944年,在苏德战场北部的摩尔曼斯克地区作战,战争后期撤入挪威北部直至投降。

集团军是二战德军的重要“战役级兵团”设置,一般下辖两个以上的军,再由两个以上的集团军组成“集团军群”负责某一战略方向上的战事。战争期间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德国一共组建了19个以上的“集团军群”司令部,但其中若干番号是重复的,要根据具体时期加以区分,比如进攻苏联时分为南方、北方和中央“集团军群”,后来则变成了以英文字母排序,与本题无关就不展开了。

(第5装甲集团军司令曼陀菲尔)

二战德军的“集团军群”总司令一般由陆军元帅级别的军官出任,比如隆美尔元帅在西线的“B集团军群”、凯塞林元帅的“G集团军群”、龙德施泰特元帅的“南方集团军群”等。

因此,类推下来集团军一级的司令官大多军衔为兵种上将或一级上将(大将),比如霍特、曼陀菲尔和武装党卫军的迪特里希等等,曼施坦因一级上将就是在第11集团军司令任上,因攻克塞瓦斯波托尔而封帅,不久晋升为集团军群总司令。

(B集团军群总司令隆美尔)

两伊战争时双方各有几个装甲师?

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有6个装甲师,两个独立装甲旅;伊朗4个装甲师,两个装甲旅。伊拉克比伊朗优势相对要大,运用的战术比较成功。

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初期,伊拉克六个装甲师:

第二军团三个装甲师——第六、第九、第十装甲师;

第三军团三个装甲师——第三、第十、第十二装甲,两个独立装甲旅(第十、第十二);

伊朗军队(驻扎在伊拉克边境的)有三个装甲师,另一个一年后才组建:

第十六、第八十一、第九十二装甲师,两个装甲旅(第三十七、第八十八);

而另一个伊斯兰革命卫队的“纳杰夫·阿什拉夫第八装甲师”是在1981年9月29日“Operation Samen-ol-A'emeh”(萨蒙·奥尔·阿梅)行动之后才组建的。该师是第一个利用缴获的伊拉克坦克组建的伊朗装甲部队。

两伊战争期间,双方展开的最大一次坦克战是“纳斯尔行动”(Operation Nasr)。

“纳斯尔行动”发生在1981年1月5日-9日,是两伊战争期间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两伊战争中双方展开的最大一次坦克战。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军队首先入侵伊朗。当时伊朗国内政局动荡,正规武装力量被削弱,包括伊朗空军。但伊朗空军还是有力的打击了许多伊拉克军事和工业目标,伊拉克的攻势随即减缓,双方陷入城市战中。到11月,伊拉克的进攻完全停止。

尽管如此,由于伊朗军事实力不如伊拉克,加上当时美国的制裁,使伊朗没有足够的零备件以及设备来维持其战斗力。因此,伊朗在用兵方面比较谨慎,以保存实力为主。尽管伊朗正规军和民兵顽强抵抗减缓了伊拉克的进攻,伊朗还是耗费三个多月的时间才将其增援部队部署到交战前线。

1979年“伊斯兰革命”之后,伊朗前西方盟友特别是美英两国对伊朗实施制裁,当时号称世界第五大军事力量的伊朗军队一落千丈。而与此同时,伊朗国内一支新兴的武装力量开始崛起,这就是“伊斯兰革命卫队”。由于伊斯兰革命卫队与原来的伊朗正规军之间彼此都不买账,双方矛盾冲突不断。并缺乏协调互助,且各自为战,结果严重阻碍了伊朗对伊拉克开展有效的军事行动。不过,伊斯兰革命卫队独立开展行动并收获不少,受到伊朗国内民众的广泛认可。

在此情况下,伊朗总统巴尼萨德说服了伊朗最高领袖霍梅尼,由他来指挥伊朗正规军开展行动。巴尼萨德亲自坐镇前线,着手制定行动计划,准备对伊拉克军队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攻势,行动代号就是“纳斯尔行动”。此次行动全部由伊朗正规军来进行,如果行动取得成功,对巴尼萨德来说,不单在军队,同时还在政治环境动荡的伊朗政界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纳斯尔行动”计划于1981年1月5日进行,由伊朗正规军从胡齐斯坦省的迪兹富勒(Dezful)市向苏桑盖尔德(Susangerd)发动进攻。伊朗胡齐斯坦省是伊拉克军队主要攻击的省份。担任主攻的伊朗部队是:第十六装甲师、第九十二装甲师的三个装甲旅以及第55空降旅。

具体操作就是,伊朗装甲部队从胡齐斯坦省东北部渡过卡尔赫(Karkhen)河,穿越苏桑盖尔德和阿瓦兹两市,然后沿卡伦河西岸向前推进。与此同时,被伊拉克围困的阿巴丹(Abadan)城内的伊朗军队展开突围,与来自北方的装甲部队汇合。

理论上来讲,这次行动如果能够出其不意的话,有希望取得胜利。伊朗为此战而集结的装甲部队规模比伊拉克大。然而,巴尼萨德毕竟是文职总统而非军事家,他根本没有去了解,伊朗军队开展联合作战行动的实际能力。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巴尼萨德的计划存在很多缺陷,具体有以下几点:

1、“伊斯兰革命”期间,原伊朗国王的军队遭到大规模清洗,许多高级将领以及大批军官或逃亡国外或被监禁等等,军中缺少用兵将才。

2、即使在革命爆发前,伊朗装甲部队也很少进行实战演练,革命爆发后就更不要说。

3、致命的一点,革命后,伊朗很多正规部队被解散,一时半会要征召起来谈何容易!而支援装甲坦克的步兵本来是由伊斯兰革命卫队负责,可此次行动巴尼萨德却将革命卫队排除在外。面对相当重要的缺少坦克支援步兵问题,巴尼萨德只能用第55空降旅来代替。

4、雪上加霜的是,伊朗没有足够的直升机、火炮以及弹药来支援空降兵快速跟进。

5、发起行动的地理位置选择错误。苏桑盖尔德周边地形泥泞,且容易爆发季节性洪涝,以至于形成沼泽泥潭。这种地况下,伊朗的装甲坦克岂能正常发挥作用?结果会造成坦克行进速度缓慢,步兵只能尾随坦克跟进,而坦克两翼就空空荡荡。部队前进队列越拉越长,伊拉克空军随时会侦察到。

根据以上几点就可得出结论,结果就是伊朗必败,也是意料之中!

“纳斯尔行动”具体实施情况

1981年1月5日,在经过短暂的炮击后,伊朗军队开始发动进攻,伊朗军队架设浮桥越过卡尔赫河。由于地面泥泞,300多辆坦克只能在事先铺好的道路上行进。因此道路窄,伊朗军队被迫列成4个纵队前进,前面3个装甲旅,最后是步兵支援部队。由此整个装甲部队两侧翼完全暴露出来,就好比一个人,将自己的肋骨送给别人打。从伊拉克侦察机发现伊朗军队的动向后,就已经决出胜负了!

伊拉克马上调遣第10装甲旅部署在伊朗军队前进路上,并且将坦克车体隐藏在战壕中只留炮塔在外,炮口朝下士兵从塔顶观察敌情。同时在道路两翼也部署了坦克,准备随时打断伊朗的“肋骨”。另外,伊拉克军队还有大量直升机协同作战,它们包括Mi-8,BO-105,Alouette III(云雀III)和Sa-341/342“瞪羚”等武装直升机。一切准备就绪,伊拉克军队守株待兔即可。

1月6日,由于侦察能力差,面对陷阱,伊朗人丝毫没有察觉。当目标出现后,伊拉克人狩猎开始,同时从三个方向对伊朗军队展开攻击。被打蒙的伊朗军队企图突围,可损失惨重。又试图发挥坦克的机动优势,可一离开道路就马上陷入泥潭,接踵而来的就是伊拉克的炮弹,伊朗第一装甲旅很快就几乎殆尽。

但伊朗军队还是毫不畏惧,没有丝毫撤退的迹象,反而重新组织准备再次发起反攻。结果可想而知,伊朗第二装甲旅的结局也一样。虽然伊朗的“AH-1J眼镜蛇”直升机加入了战斗并摧毁了几辆伊拉克坦克,但这种努力收效甚微,依旧减轻不了伊朗地面部队的压力。

更为残酷的是,拥有反坦克武器的伊拉克机械化步兵也加入了战斗。对于伊朗军队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大屠杀。而伊拉克空军又把伊朗的渡河浮桥炸了,还没来得及过河的伊朗空降兵只能望河兴叹!这下可好,伊朗装甲部队的退路都被掐断啦。

到1月8日,伊朗的反攻仍然毫无章法,两个装甲旅几乎全灭。第三装甲旅却仍然组织反攻,可依旧毫无进展,最终决定停止行动撤退。在此关键时刻,伊朗工兵立下汗马功劳,迅速将浮桥架设好,使最后这个装甲旅成功脱险。

在伊朗军队溃败的同时,被围困在阿巴丹的伊朗军队准备突围与装甲旅汇合。可结果还是徒劳,伊朗军队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被迫退回城内。

此役产生的具体后果

这次惨败对于伊朗军队来说后果极为严重。伊朗损失214辆坦克,约100辆自行火炮,几架“AH-1J眼镜蛇”直升机等,第十六和第九十二装甲师损失惨重。很多陷入泥泞的伊朗坦克被伊拉克缴获,一些甚至卖给了约旦。

而伊拉克只损失45辆坦克和50辆其他装甲车,他们的损失被弥补回来了。

不久,出于危险境地的巴尼萨德与一名伊朗空军飞行员一起叛逃国外。在肃清伊朗政局后,伊斯兰共和党的政权得以巩固,国内局势逐渐稳定。伊朗政府大力改革,伊朗军队得以重振。伊朗革命卫队与正规军团结一致,协同作战,伊朗的军事能力不断提高,最终走出阴霾!

由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中东计划主任安东尼·科德斯曼和美国国家安全领域独立国防顾问亚伯拉罕·R·瓦格纳合著的《现代战争的教训》(第二卷:伊伊拉克战争)第10章这样描述到:

“事实上,伊拉克缴获的装备如此之多,以至于能够在巴格达郊区上演一场令人难以置信的演出。这并没有包括伊拉克的全部收获,而只包括可以立即使用或很容易修复的装备。伊拉克的消息人士称,自三月份以来,伊拉克共俘获了1298辆坦克,155辆装甲步兵战车,512门重型火炮,6196门迫击炮,5550支无后坐力步枪和轻武器,8050枚火箭推进榴弹,60694支步枪,322支手枪,6156个通讯设备,501台重型工程设备,454辆卡车,1600辆轻型拖车,16863个化学防御装备和16863个骨灰盒........最近失败之后,伊朗在南部几乎没有防御能力,当时只有不到200辆坦克。”

五代各地设的军事单位?

不请自来回答一下,还望海涵。我是号“历史拾趣”,回答若是有误,有不全面的地方,也欢迎各位批评指正,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在此先谢谢大家!

大兄弟啊,你这个问题稍微有点冷门,找了很多资料,断断续续的,整理了半天头绪,思考怎么回答才能符合解释逻辑,可是想来想去,我这回答的也比较零散,不好意思哈!多担待!

五代之初,如后梁,中央尚无统一的全国军事机构,后唐以降,才逐渐建立统—的禁军指挥系统,以枢密使为长的枢密院形成为全国最高军事领导机关。后置为专官,入则参预军国大政,出则典领禁军,直接揽权干政。唐亡前夕 废枢密使。后梁时,革宦官掌枢密十政之弊,改置祟改院,由文士任祟政使,预闻机要。后唐复称枢密院。枢密使地位实际高于宰相,并以诸卫将军充任都承旨、副承旨等属官。后晋始以武将任枢密使,主征伐。到后周,枢密院专掌全国军务,成为中央最高军事领导机关。

你说地方上的军事机构单位,我是确实没有查到什么详细历史资料,没能帮的上你。原谅则个~~

我这会先说说军的五代时期,一个军的军事建制是什么概念,最后再说魏博军。

军,是禁军中的二级编制,隶属于厢,其统兵官为都指挥使和都虞侯,其中以军的都指挥使为“军主"。

五代各朝禁军中都有军这一级别的编制,如后梁时,王思同“以功迁神武十军都指挥使";王晏球曾为“龙骤四军都指挥使”。后唐明宗整编羽林军时,置四十指挥,每十指挥立为一军,共计四军。这些都表明禁军中军级编制的存在。

军的兵员以2500人为定额,下设五营。如同厢的兵力很难以确定标准而组建一样,军的兵力也往往存在难于整齐划一的现象。如上文所引的后唐长兴二年(公元931)七月的记载,每厢只有5000士兵,根据每厢辖十军的规模推算,则每军平均拥有500士兵,仅仅相当于一营(指挥)的额定人数。可见,军的兵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无法遵照统一尺度来确定。

加之,这一时期的各支军队往往以“都"、“军”为其名号,禁军与地方军中都是如此,而地方以“军”为名的军队,其军级编制所统领的具体人数更是千差万别,致使军下兵员的具体数字极为混乱。

如后梁神捷军开始时仅有500兵员,依旧立为一军。天雄军节度使杨师厚所置银枪效节军,由起初的2000人发展至后来的8000余人,其兵员数目前后相差如此悬殊,却仍然还是以一军为建制。再如后周显德四年(公元957),世宗将南唐降军改编为怀德军,置三十指挥,“分为六军”。这次改编降军,以六军分统三十指挥。

由此可见,军的建制及其所辖兵员的具体数目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并非严格恪守既定的编制标准。

最后我们再说魏博军。

说到魏博军,我们就得先解释“魏博节度使”。

魏博节度使,又称天雄节度使,是唐朝设置的节度使,管辖着魏州、博州、相州、贝州、卫州、澶州六州,位于今河北大名一带,属唐河北道。唐末到五代割据河北,为河北三镇之一。在8世纪末是河北三镇的首领。

首任节度使田承嗣原为史朝义旧将。广德元年(763年)投降唐朝,唐朝为了笼络河北安史旧部,任命田承嗣为魏博德沧瀛五州都防御使(同年六月改为魏博节度使),驻魏州(今河北大名),拥兵十万,形同割据,与成德、范阳(卢龙)称“河朔三镇”。

解释了魏博节度使,这个魏博军就好理解了,这就是:魏博节度使的军兵。军只是军事建制一个数量单位。所有在魏博地区受魏博节度使调遣的将官士兵都是属于魏博军。魏博军也就是和什么岳家军,戚家军称呼性质是一样的。

魏博军兵自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成为一大军镇,那时的军队都是“父子兵”,家眷随军,代代当兵吃粮,魏博的兵将,这么传了百余年,彼此沾亲带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故而上战场战斗比较凶猛。

魏博节度使的辖区如下:

辖区编辑

魏州(辖贵乡县,元城县,魏县,馆陶县,冠氏县,朝城。莘县,昌乐县),首府

博州(辖聊城县,武水县,堂邑县,清平县,博平县,高唐县)

相州(辖安阳县,邺县,成安县,内黄县,临漳县,临河县,汤阴县,林虑县)

贝州(辖清河县,清阳县,历亭县,东武城县,宗城县,经城县,漳南县,临清县,夏津县,永济县)

卫州(辖汲县,新乡县,卫县,共城县,黎阳县)

澶州(辖顿丘县,临黄县,观城县,清丰县)

大家好,我是“历史拾趣”,我的回答完毕,感谢各位看官大爷看完!如果文中有误,或是有遗漏的地方,还望各位批评指正,在此先谢过各位!

既然来都来了,顺便点个赞再走呗,让我知道您来过。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