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品,唐宋八大家是指那几位诗人?
唐宋八大家,是指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1、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2、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汉族,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祖籍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3、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词人、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4、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年五十八岁。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乃悉焚所写文章,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5、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6、欧阳修(1007年-1072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醉翁一人),吉州永丰人,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7、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8、曾巩(1019年-1083年),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
北宋南宋不同时期的著名诗人有谁?
1、陆游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2、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3、黄庭坚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4、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汉族,江西临川人,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罢相。5、欧阳修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庐陵沙溪(今属吉安永丰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苏轼、苏辙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是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实践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宋朝有哪些著名诗人呢?
这个话题正是自己在大学学过的一个问题,愿意就宋代诗歌的发展,以及学术流派、著名诗人和其代表作在此解答一下。
可以说,和宋词相比,宋代诗歌的成就毫不逊色,而且具有自己的成就和特点。宋代诗歌出于唐诗之后,完美的唐诗既是宋诗的典范,同时也给宋人的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宋诗一方面借鉴模仿唐诗,同时又不停地创新求变,清代吴之振在《宋诗钞初集》序中说:“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神独存。”揭示了宋诗与唐诗之间的传承关系。总的说来,宋诗虽然不及唐诗之 盛大,但别开生面,另启门户,成就一代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相当高的地位。
一、北宋诗歌1.北宋初期。宋初诗坛影响巨大的主要有三个派别,即白体、晚唐体和西昆体。白体是模仿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种诗风。这一诗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五代入宋的一些官员,如李昉、徐铉、王禹偁等。白体诗风亲切平易,句意平实。但宋初诗人大多只学到了白居易诗的皮毛,语言近乎口语,缺乏提炼,并未达到白诗的深度。其中成就较大的是王禹偁。他自幼喜爱白居易的诗,但当其仕途遭受挫折之后,又转而学习杜甫面对现实、探求哲理的意境,创作出《对雪》《感流亡》等佳作。王禹偁的诗简雅古淡,平易流畅,开启了宋诗的先河。其对杜诗艺术境界的借鉴,超越了浅俗平易的其他诗人,在宋初白体诗中独树一帜。晚唐体指的是模仿中晚唐诗人贾岛、姚合的诗风,重视诗句的锤炼,语言也较典雅。这些诗人多为隐逸山林的处士和僧人,但他们没有经历过晚唐诗人的那种时代危机,因此多在一些小意境的画面中展现情感,苦心雕琢,往往有佳句而无佳篇,诗境狭窄。宋初,晚唐体诗人的代表人物有潘阆、魏野、林逋及被称为“九僧”的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惠崇、宇昭、怀古等九位僧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林逋。他早年浪迹于江淮之间,后隐居孤山二十年,终身不仕不娶,只以梅花、仙鹤为伴,有“梅妻鹤子”之誉。他的诗多是吟咏湖山胜景和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的心情。如《秋日西湖闲泛》:“水气并山影,苍茫已作秋。林深喜见寺,岸静惜移舟。疏苇先寒折,残虹带夕收。吾庐在何处?归兴起渔讴。”无论是诗的意境,还是遣词造句都达到了很高水平。在宋初诗坛,西昆体声名最著,其诗人多是当时的名公大臣。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奉命编修《册府元龟》期间,他们相互酬唱,后来杨亿将十七人唱和的诗作编成《西昆酬唱集》,西昆体由此而得名。西昆体基本上也仿效晚唐诗,推崇李商隐,字句华丽,讲求典故,对仗工整。这些诗人多是官僚,社会地位较高,因此西昆体的影响相对较大,进而形成为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但西昆诗人只立足于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形式,缺乏李诗蕴涵的真挚而深沉的情感,徒得其华丽外表而缺少内在气韵,加之诗歌题材范围狭窄,多涉及宫廷、恋情、咏物等主题,时代气息淡薄,故虽然风行一时,但很快衰落。2.风格的确立。宋诗真正确立自己的风格,是在一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及梅尧臣、苏舜钦等人登上文坛之后。就诗的风格而言,欧、梅、苏三人变西昆体的雕琢典丽为贴近生活的自然平易,但他们所追求的并非宋初白体的平淡浅显,而是“当自组丽中来,落其华芬”,于平淡之中寓深刻,此后宋代诗人所追求的基本都是这样的美学境界。题材方面,欧阳修等诗人更加重视反映现实生活,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感、使命感。三人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将散文的创作手法融入诗歌创作,使诗歌散文化、议论化,如欧诗中的《再和明妃曲》、梅诗《颍水发公渡观饮牛人》、苏诗《和菱溪石歌》,都是这类诗歌的佳作。 欧、梅、苏虽然在改革诗风的见解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具体的诗风各不相同。其中,梅尧臣诗歌创作较早,他的诗闲肆平淡,意新语工,较好的作品有《田家语》《汝坟贫女》以及《东溪》等一些写景诗。苏舜钦的诗的特点是语言畅达、豪迈奔放,然而不免有粗糙生硬之处。其内容上较为突出的,是爱国杀敌的英雄主题,代表作是《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谟蔡大》。欧阳修的诗清丽灵巧,《戏答元珍》是其代表作。欧阳修还撰写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本诗话体文学批评专著《六一诗话》。他的《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以诗的形式对苏、梅二人的诗做出评价,开启后代以诗论诗风气之先河。3.巅峰。欧、梅、苏之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将宋诗推上了全盛期。三人的创作自成一体,当时称为“王荆公体”“东坡体”“山谷体”。王安石作为11世纪的政治改革家,他的诗带有更多的现实色彩,议论尖锐,锋芒毕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希望励精图治的政治理想,《河北民》《兼并》《白沟行》等作品都体现了这种风格。其《河北民》中写道:“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首诗反映了宋朝为向辽输纳银绢而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刻画出百姓背井离乡的苦难与艰辛,表露出王安石对太平盛世的向往。王安石善于以政治家的眼光对历史上的人和事提出新的看法,写出了不少优秀的咏史诗,其代表作《明妃曲》在当时引起很大反响,抄录于下: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一作“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诗中王安石一反传统的见解,把王昭君的悲剧归咎于君王的昏庸,语言犀利,不留余地,具有很强的震撼力。王诗擅长诗句的组织和语言的运用,其诗以工巧、才学、议论见长。他讲究炼字炼句,意境新颖,如《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两句,其中“绿”字无疑有画龙点睛之妙。又如《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护田”“排闼”皆出自《汉书》,用典而使人浑然不觉。对仗工整,写景层次井然,描绘了一幅清幽雅致、极富灵性的淡墨山水。王安石退出政治舞台后,心情日趋平静,诗风也随之含蓄深沉,创作了大量写景抒情小诗。如《北山》:“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既有唐人之风,深含禅意,又有自己瘦硬精严的特色,被称之为“半山体”,其晚年的诗歌精警新颖,雅丽精绝,深为后人所推崇。宋代诗歌的领军人物当属苏轼,他的诗歌代表了宋诗的最高成就。苏诗风格多变,博大精深,技巧娴熟,开拓了宋诗的新意境,赋予宋诗以新的生命力。苏诗数量众多,今存二千七百首,内容广博深厚,宛若一部北宋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诗歌的题材、体裁、主旨、修辞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创新性,于唐诗之外,为诗的发展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最终完成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他也因此成为宋诗的代表人物。苏轼仕宦生涯十分坎坷,儒家积极入世和佛老消极避世两种相互矛盾的思想并存于他的人生观中。其创作数量最多且成就最大的是抒发个人情感、歌咏自然景观的作品。他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东坡在诗中感慨人生如雪泥鸿爪,世事如白云苍狗,茫茫前途,不知所措。苏轼善于对人的生命进行思考,在平凡的景色和日常生活中发现深刻的哲理,并以精妙的语言表达出睿智的思考,把诗意升华到更高的境界。《题西林壁》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将哲理蕴含于具体的感受之中,以深长的意味赋予了诗歌灵思妙理。黄庭坚是苏轼的学生,亦是北宋著名诗人。他注重诗歌的艺术手段,讲究作诗的法则,注重诗歌的技巧,用心探究诗的格律、语言、用典、谋篇。即便是普通的诗作者,掌握了他的方法,也可以写出较好的作品,因此他的追随者很多。黄庭坚是江西人,后人便把这一学派称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对后代的影响深远,直至晚清宋诗派、同光体的诗人还在学习他们的技法。黄庭坚作诗讲究用典,“无一字无来处”,也是他所追求的境界,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前人作品的简单拼凑,而是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将诗句和典故推陈出新。黄庭坚诗才甚高,创作出了很多佳句,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然而,这种重在模仿的诗风缺乏创造力,金人王若虚评价黄诗“有奇而无妙”,可谓一语中的。后来江西诗派的诗人受此影响,没有取得较高的成就,也没有出现杰出的大诗人。二、南宋诗歌1.南宋初期。北宋灭亡之后,国破家亡的苦难现实刺激着南宋民众的心灵。与之相应,南宋诗坛也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英雄主义,赋予宋代诗歌以新的内涵。被称为“中兴四大家”的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等人成为南宋的第一代诗人,其中又以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的影响较大。陆游一生勤奋创作,自谓“六十年间万首诗”,其《剑南诗稿》八十五卷,收诗九千四百余首,是宋代诗作较多的诗人。陆游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已到了“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裁剪人诗”的地步。他一生都希望能够收复旧地,抗战复国的主题贯穿他的创作历程。他的诗充满豪气,悲壮雄放,把爱国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夜读兵书》中的“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他在晚年所作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临死之际,他仍不忘收复故国,写下千古绝唱《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还写了很多绘景抒情的诗歌,录下一首代表作《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清新俊逸,饶有韵致,如同一幅乡村画卷展现于眼前。陆游的诗歌成就很高,在思想性、艺术性两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在宋代社会重文轻武的背景下,陆游以其慷慨激昂的诗歌,异军突起,格外引人注目。梁启超在他所作的《读陆放翁集》中,用一首诗高度评价了陆游:“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这是对陆游诗歌卓尔不群的中肯评价。范成大的诗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面对金人的威胁,诗多爱国热情;致仕以后,悠游田园,诗多农家苦乐。范成大的使金纪行诗具有很高的价值。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范成大奉命使金,途中写了七十二首七言绝句,描写北方的山川文物,抒发故国沦亡之悲,其中一首《州桥》写道:“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作品反映出中原人民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真挚的民族感情,谴责南宋统治者的昏庸误国,集中表现了他的爱国情感。范成大最具开创性的是田园诗,他一反前代将田园诗写成隐逸诗的传统手法,以写实的笔法,真实地描述农家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劳动场面。诗句充满泥土和汗水的气息,扩展了田园诗的意蕴,堪称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是六十首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每十二首为一组,分别描写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的田园生活,既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也有丰富的民俗人情。杨万里是位勤奋的诗人,一生作诗过万首,编过诗集九部,其创作经历了从模仿到独创的过程,到五十岁左右才步入高峰期。他的诗注重个性,倡导用自己的感官感受自然,然后用生动的语言写成诗歌,幽默风趣,灵动活泼,人称“诚斋体”。最能体现其诗风的是一些描绘自然、抒述人生的诗歌。他以口语化的诗句表达,通俗中显出深厚的功力。如《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真切地描写出自然景物相惜相爱、相互依偎的微妙情态,也表现了诗人怡然自得的心境。再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幽默灵活的笔调和浅近通俗的语言,使日常平凡的景物中充满了机智活泼和明快风趣。2.南宋后期。南宋后期,宋诗逐渐走向没落,无论是稍早的四灵诗派,还是晚于他们的江湖诗派,大多取法晚唐诗人,专工五律,眼界较低,意境狭窄。“四灵”指的是永嘉的四位诗人徐玑(字灵渊)、徐照(字灵晖)、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灵秀),他们都活动在12世纪末13世纪初,因为他们的表字中都带有一个“灵”字,故被称为“四灵”诗派。他们创作的诗歌,内容比较单薄,多为题咏景物、唱酬赠答,只有少数诗歌描写民生疾苦或时事。因此《四库提要》指出:“四灵之诗,虽镂心肾,刻意雕琢,而取径太狭,终不免破碎尖酸之病。”“四灵”的才气学力都不如中兴四大家,成就不高。但因备受当时著名学者叶适的推重而名噪一时,也直接影响到稍晚的江湖诗派。江湖诗派的诗人大多是布衣,也有一些下层官僚,他们并非一个严格的团体,也没有一位公认的领袖,甚至很多人互相并无来往,只是一个十分松散的作家群体。由于他们的身份、创作取向基本一致,当时临安的书商陈起便将他们的诗合刻在一起印刷发行,题名为《江湖集》,江湖诗派遂由此得名。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赵汝燧、刘克庄、戴复古等人,他们的眼界比“四灵”开阔,诗风更加灵活,同时也包含着王朝末期的悲凉。江湖诗派诗人最擅长的题材是写景抒情,字句精丽,长于白描。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形象有趣地描绘了充满生机的春色。南宋的衰落和灭亡是一段极为惨痛的历史,诗坛也充斥着悲怆颓败的气氛,但其中也不乏悲壮激昂的诗歌,为成就卓著的宋诗留下了最后的辉煌。文天祥早年的诗歌比较平庸,艰辛的岁月和苦难的命运使他的创作出现了升华,他用诗歌记录了自己的人生遭遇和心路历程。他的诗集名为《指南录》,取自他的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表明他力图恢复宋室而不屈不挠的意志。著名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成为中国诗史中的优秀篇章。宋元之际,大批遗民诗人发出了兴亡之际的感叹,他们或写沉痛的故国之思,或写悲愤的民族之情,或抒发自己坚贞不屈的意志,或表现失却故国的怅恨情思。如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林景熙的“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等。时代的巨变,使得许多文人无法再沉浸于恬淡闲适的人生情趣,也无暇再追踪古人的风格,雕琢字句而悠然吟唱。以自然朴素的语言抒写内心的“哀”“愤”情感,成为宋元之际遗民诗的主要特点。历史上有哪些著名文学家诗人?
其实历史上并没有诗人、文人这样的职业,所有文化人都是兼职人员。
中国写诗前三名是爱新觉罗·弘历,杨万里,陆游。弘历有五万首之多,杨万里有两万多首,陆游流传下来的有一万多首。但他们都不是专业诗人,弘历本职是皇帝;杨万里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陆游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主职还是官员,文人也是御用文人。
政治家会写诗的也不少,曹操、王安石、于谦都是政治诗人。毛泽东更是伟大的革命领袖,也是伟大的诗词作家。
今天着重介绍一个全才的文学家,美食家,政治家,他就是宋朝的苏东坡。苏轼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
苏诗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苏轼极具灵心慧眼,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苏轼词语辛弃疾并称“苏辛”,他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他的词有很多名篇,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虽然苏轼的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的新风格,以至大家称他为豪放派词人。
苏轼的文章跻身于唐宋八大家之中,他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水乳交融。如《石钟山记》就是这样的典型。《记承天夜游》,全文仅八十余字,但意境超然,韵味隽永,为宋代小品文中的妙品。
苏轼的文赋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
在文学领域苏轼是全才,但他的艺术才能不仅于此,他还是书法家。他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将各种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画墨竹,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流传至今,已经成为国宝。
苏轼还有更广泛的成就,其中就有美食一项。苏轼美食的名声来自他发明过一味至今广受欢迎的佳肴:东坡肉。除了猪肉,苏轼喜欢过的菜肴材料还有各种鱼(包括黄鱼、鮆鱼、鲈鱼等),其中最有名的是关于河豚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诗其一云: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从中可见美食家苏轼拼死吃河豚的勇气。
苏轼晚年兴趣转向素食,主要食用蔬菜、水果。他先后发明过几款羹,其中一款的材料是春笋、齑粉(姜、蒜、韭菜的碎末儿)、荠菜,《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雨》
“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齑倒旧罂。
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以上这些都是苏轼的业余生活,他的职务是官员,他的官声也是很好的。
苏轼从小就是学霸,20岁那年就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他第一次来到杭州的那年,他在冬春季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洪水。因此,他一再要求法院拨出大米来救灾,甚至先用他用来修理官邸的钱来购买大米,以救济人民。他非常重视水利建设。除了西湖的苏堤,他还疏浚了运河的钱塘江航道。
宋哲宗元祐时期,苏轼作为当朝翰林学士,经常奉命接待外国使节。在很多重大的外交场合,他将自己杰出的文学艺术转化为高超的外交艺术,为大宋王朝赢得了崇高的声誉,维护了皇朝天国的尊严。
由于刚正不阿,又不懂人情世故,苏轼一生多长被贬他回顾自己的一生写了《自题金山画像》一诗: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就是在被贬之地他也积极地为当地老百姓做好事。他醉后被贬到最远的海南岛儋州,在那里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在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中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在儋州流传下来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表明了海南人民对苏轼的敬仰之情,也是苏轼心系人民的见证。
这样一个人,我们钦佩他的才艺高尚,更敬仰他的人格魅力。唐代所有的诗人名字及简介?
张九龄(673-740),字子寿,韶州(今韶关市)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王昌龄(约690-756?),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 丘为(694-789?),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今湖北江陵人,一说江西南康人。 常建(708-765?),籍贯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 岑参(715-770),南阳人,一说湖北江陵人,少时隐居河南嵩阳。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入猗于洞,因号猗于子,河南人。 韦应物(737-791?),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号士。其先世为太原人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高适(702-765),字达夫,德州莜(今河北景县)人 唐玄宗(685-762),一称唐明皇,姓李隆基,睿宗李旦之子,公元712年受禅即位,次年十二月改元开元,初期任用姚崇、宋景等贤相,政治清明,史称开元之治。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骆宾王(640-?),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 杜审言(约646-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沈亻全期(约656-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 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 王湾(?-750),今河南洛阳人 刘长卿(709-79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 钱起(722-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韩雄(左)羽(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刘缭(右上部)日(704-745?),江东(今江西奉新)人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金坛(今属江苏)人 卢纶(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 李益(748-827),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司空曙(约720-790?),字文明,一作文初,广平(郡治今河北永年东南)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张籍(768-830?),字文昌,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少时侨寓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许浑(生卒年不详),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人。 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今山西祁县人。 马戴(775-?),字虞臣,今陕西华县人 张乔(生卒年不详),今安徽贵池人 崔涂(854-?),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韦庄(836-910),字端已,长安杜陵(今属陕西长安县)人 僧皎然(730-799),字清昼,本姓谢,为南朝宋谢灵运十世孙,湖州(今浙江吴兴)人。 崔颢(约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 崔曙(约704-739),宋州(今河南登封)人 皇甫冉(716-769)字茂政,今江苏丹阳人,先世居甘肃泾州。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薛逢(806-876?),字陶臣,今山西永济人, 秦韬玉(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 裴迪(716-?),关中(今属陕西)人。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 李端(约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 王建(约767-830?),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权德舆(759-818),字载之,今甘肃秦安人,一说为陕西略阳人。 张祜(生卒年不详),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一说河南沁阳人。早年寓居苏州,后至长安,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 贾岛(779-843),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李频(818?-876),字德新,今浙江建德人 西鄙人,西部边地的人民,故称为西鄙人。 金昌绪(生卒年不详),今浙江杭州市人,余不详。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州(今浙江萧山)人 张旭(675-750?),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人 王翰(约687-735后),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今河南洛阳人。 柳中庸(生卒年不详),本名淡,字中庸。今山西永济县人 顾况(约725-约814),字逋翁。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人。 朱庆余(生卒年不详),字可久,越州(今浙江绍兴)人 郑畋(约824-882),字台文,荥阳(今属河南)人 韩亻屋(844-约914后),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今陕西西安人。 陈陶(约812-885前),字嵩伯,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一作岭南人,又作剑浦(今福建南平)人。 张泌(930-?),字子澄,今江苏江都人。曾任句容尉,南唐后主时官中书舍人。 杜秋娘,杜牧《杜秋娘诗序》云: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为李奇妾,后奇叛来,籍之入宫,有宠于景陵。穆宗即位,命秋娘为皇子傅母。皇子壮,封漳王,被罪废削,秋因赐归故乡。 薛涛 字洪度,生于大历五年,卒于大和六年(即公元770-832年),享年63岁。原籍长安,幼随父居成都,八九岁能诗,十六岁入乐籍,脱乐籍后终身未嫁。 苏味道 赵州栾城人。 刘希夷 一名庭芝,汝州人。 虞世南 字伯施,余姚人。 张谓 字正言,河南人。 徐氏 系前蜀太后也。 于良史 徐州张建封从事。 崔护 字殷功,博陵人 于鹄 大历、贞元间诗人也。 赵徵明 天水人。 杨师道 字景猷,华阴人 袁郊 字之仪,朗山人, 崔涯 吴楚间人,与张祜齐名。 聂夷中,字坦之,河东人。 张若虚,扬州人。 刘叉,元和时人。 张仲素,字绘之,河间人。 卢汝弼 (《才调集》作卢弼),登进士第,以祠部员外郎、知制诰,从昭宗迁洛。后依李克用,克用表为节度副使。 王涯 字广津,太原人。 李约 字存博,�F公勉之子,自称萧斋。官兵部员外郎。其诗语言朴实,感情沉郁。诗十首,皆是不错的作品,其中尤以《观祈雨》为最善。 胡令能 莆田隐者,少为负局锼钉之业。 戎昱,荆南人,登进士第。卫伯玉镇荆南,辟为从事。 崔珏(音jue决),字梦之,尝寄家荆州 王驾,字大用,河中人。大顺元年登进士第,仕至礼部员外郎,自号守素先生。集六卷,今存诗六首,虽不多,但颇有名,尤其是《社日》和《雨晴》两首流传很广. 黄巢(?~884)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荷泽)人。 崔国辅,吴郡人。 于武陵,会昌时人。 捧剑仆,咸阳郭氏之仆也。虽在奴隶,尝以望水眺云为事。 施肩吾,字希圣,洪州人。元和十年登第,隐洪州之西山,为诗奇丽。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为《幼女词》和《诮山中叟》. 花蕊夫人,徐氏,青城人。幼能文,尤长于宫词。得幸蜀主孟昶,赐号花蕊夫人。其宫词描写的生活场景极为丰富,用语以浓艳为主,但也偶有清新朴实. 李郢,字楚望,长安人。大中十年,第进士,官终侍御史。诗作多写景状物,风格以老练沉郁为主 皇甫松,(皇甫)��之子,自称檀栾子。代表作有《采莲子二首》、《怨回纥歌》、《浪淘沙二首》等. 张南史,字季直,幽州人。好弈棋。其后折节读书,遂入诗境,以试参军。避乱,居扬州。 徐彦伯,名洪,以字行,兖州瑕丘人。七岁能为文,对策高第。 唐朝名人 裴矩(?――627),隋末唐初大臣。河东闻喜人。 裴行俭(619――682),唐朝官吏,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裴寂(570――632),唐初大臣。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西南)人。 温大雅(?――627),唐初大臣,字彦弘,太原祁(山西祁县东南)人。 武士(577――635),唐朝大臣。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 王绩(585――644),唐朝文学家。字元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尉迟恭(585――658),唐初大将。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人。 柴绍(?――638),唐初将军。字嗣昌,临汾人。 狄仁杰(607――700),唐朝大臣。字怀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薛仁贵(614――683),唐朝大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650――678),唐朝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温彦博(573――637年),字大临,唐初并州文水(今文水县东南)人。 王度(585?――625年?),原籍太原祁县(今祁县)人,后迁绛州龙门(今河津县),唐初著名小说家。 裴炎(?――684年),唐朝大臣,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宋之问(?――712年),唐朝诗人。字延清,一字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人。 张守圭(?――739年),陕州河北(今平陆县东北人)。 王翰,唐朝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之涣(688――742),唐朝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昌龄(698――约756),唐朝诗人,字少伯,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维(701――760),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杨玉环(716――756),唐玄宗贵妃。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西南)人。 卢纶(748――约800),唐朝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西)人。 裴度(765――839),唐朝大臣,字中立,河东闻喜人,德宗时进士,任监察御史、起居舍人。 白居易(772――846),唐朝诗人。字乐天,祖籍太原,曾祖时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北),人称太原白公。 柳宗元(773――819),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 温庭筠(812――约870),唐末诗人和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 白行简(775――826年),字知退,大诗人白居易的弟弟。 郑注(?――835年),唐代绛州翼城人。唐代名臣。 司空图(837――908年),字表圣,河中虞乡(今永济县)人。晚唐诗人、诗注家。 张彦远,唐末书画家。字爱宾,猗氏(今山西临猗)人。
中国古代十大爱国诗人有哪些?
中国古代爱国诗人有很多,我想颂扬一下下面的这十位:
1、 屈原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武安君白起率军攻破了楚国都郢都,楚顷襄王被迫迁都。屈原虽日夜思念郢都,却因被放逐而不能回朝效力祖国而十分痛苦和悲伤,从行至长江边,作《怀沙》一赋。怀抱一石,投入汨罗江而死。后世端午节吃粽子即是为纪念屈原。
2、杜甫
唐代时期,肃宗李亨登位。这时,杜甫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立即在八月只身北上去投奔,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但因官小,未予囚禁。杜甫目睹国家的残破以及叛军的残暴,感时伤事,写下了《春望》、《哀江头》、《哀王孙》等不朽诗篇。历史已经久远,我们无法知道杜甫有多爱国,但一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种无奈的叹息感染到了我。
3、李煜
我一直觉得李煜的诗词很美,这位南唐后主,被宋室抓捕后,被封为违命侯(听名字就知道在羞辱他),公元978年8月13日,李煜在其42岁生日那天与后妃们聚会,李煜卒,年四十二。有说法是李煜因写“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词,宋太宗再也不能容忍,用牵机毒杀之。无论是否真实,“古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句优美的诗词,也抒发了李煜对南唐的怀念之情,可以看的出李煜即使没有治国之才,但有爱国之心。
4、韩愈韩愈是唐朝著名诗人,苏轼曾称赞他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宪宗将释迦牟尼佛佛骨迎入了宫中供养三日,举国若狂,甚有百姓烧指灼背而供养者。因谏阻天子迎佛骨,耗费银钱,作《谏迎佛骨表》说明“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牲宰,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竟为侯景所兵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最终被贬到潮州,途中作出“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愿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此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其中一句“愿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虽然有些愚忠的意思,但是却也是表达了深深的忠君爱国之心
5、岳飞
世人大多数都认为岳飞只是武将,其实岳飞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岳飞的爱国自然不用多说,他的著作编成的《岳忠武王文集》可能很少有人听说,但是另一个名字一定都知道《武穆遗文》
6、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词人。陆游一生力主北伐,虽然屡受主和派排挤打击,但是他的爱国情操至死不渝,作为一位爱国诗人,满腔救国热忱,“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说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虽然陆游满怀报国赤诚,但因朝廷无意进取,他复国的壮志一直无法得到伸展的机会。
7、文天祥
文天祥,著名诗人,是南宋末期官员、抗元人物。宋亡后,被俘到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对他提出做官或处死的条件,希望文天祥考虑,文天祥却提出希望隐居深山的条件。最终,文天祥选择处死。
8、王安石
王安石文思敏捷,被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虽然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各不相同,有奸有忠,但是王安石的初衷“改革科举制度,不再注重诗词歌赋;改革官制,加强尚书省实权,裁冗官;改军制,进行火器开发,推行保甲制度,注重练兵。”这在我们现在看无疑就是强国之路,只可惜早了1000年。(下图王安石著《周官新意》序)
9、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谥号文节,官至宝谟阁学士。一生力主抗金,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及第。曾任太常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尚书左司郎中兼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务,官至宝谟阁学士。主张抗击金人,收复失地,以正直敢言,一生奉行“正心诚意”,嗜茶如命。后因奸相韩侂胄专权辞官居家,隐居十五年不出,史良叔任庐陵郡守,特来拜访杨氏,见其居家老旧,叹称“盖知谋国而不知营家。”开禧二年(1206年),五月八日忧愤而死。临终前写下“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的遗言。
10、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因归正人的身份,辛弃疾也始终未能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以及实现他北伐的夙愿。辛弃疾的豪放诗词里,有诸多抒发壮志未酬的悲愤词,表达满腔报国热情被冷落和闲置的悲愤,如:“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想要驰骋疆场,但是“短檠灯,长剑铗,欲生苔。雕弓挂壁无用,照影落清杯。”《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则表达了恢复旧山河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