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三位逻辑学家及代表作品

前几天在微信上看到一篇24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100个经典名句,1925年因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而是能够自由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

三位逻辑学家及代表作品,你见过最优美的句子是什么?

前几天在微信上看到一篇24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100个经典名句,句句戳我心窝。

萧伯纳(1856-1950年):

萧伯纳,爱尔兰剧作家。1925年因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

1.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2. 想结婚的就去结婚,想单身就维持单身,反正到最后你们都会后悔。

3. 真正的闲暇并不是说什么也不做,而是能够自由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4.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们不会从历史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5. 一个理智的人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会想去改变环境适应自己。但历史是后一种人创造的。

泰戈尔(1861—1941年):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新月集》等。

6.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7.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8. 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的时候,你也要再错过群星了。

9.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

10. 纵然伤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为你不知是谁会爱上你的笑容。

罗素 (1872—1970年):

伯特兰·罗素是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等。

11. 战争不决定谁对了,只决定谁留下了。

12. 乞丐并不会妒忌百万富翁,但是他肯定会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

13. 你能在浪费时间中获得乐趣,就不是浪费时间。

14. 如果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怒,这表明,你已经下意识地感觉到你那种看法没有充分理由。如果某个人硬要说二加二等于五,你只会感到怜悯而不是愤怒。

15. 这个世界的问题在于聪明人充满疑惑,而傻子们坚信不疑。

丘吉尔(1874—1965年):

温斯顿·丘吉尔,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两度出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领导英国人民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之一。他写的《不需要的战争》获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

16. 成功就是从失败到失败,也依然不改热情。

17. 乐观的人在每个危机里看到机会,悲观的人在每个机会里看见危机。

18. 坚持下去,并不是我们真的足够坚强,而是我们别无选择。

19. 如果你对每隻向你吠的狗,都停下来扔石头,你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20. 如果今天不比昨天多做一点什么,那么明天还有什么意义。

海明威 (1899—1961年):

欧内斯特·海明威,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社会、世界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老人与海》夺得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21.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22. 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大多数时候,我们说得越多,彼此的距离却越远,矛盾也越多。

23. 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24. 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你能做什么。

25. 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

加缪(1913—1960年):

阿尔贝·加缪,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大师,“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奖作家之一。

26. 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请走在我的身边,做我的朋友。

27. 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28. 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宁肯避免与他们来往。相反,我们常对与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共同弱点的人吐露心迹。我们并不希望改掉弱点,只希望受到怜悯与鼓励。

29. 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30. 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

马尔克斯(1927——2014年):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百年孤独》。

31.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32.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33.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

34. 所有人都显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尽办法排遣寂寞,事实上仍是延续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对群居者的诅咒,孤独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35.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罗曼罗兰(1866—1944年):

罗曼·罗兰,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

36.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37.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38.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的际遇。如果你喜欢保持你的性格,那么,你就无权拒绝你的际遇。

39. 有些事情是不能告诉别人的,有些事情是不必告诉别人的,有些事情是根本没有办法告诉别人的,而且有些事情是,即使告诉了别人,你也会马上后悔的。

40. 一无所有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获得一切!

黑塞(1877—1962年):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等。

41. 人生十分孤独。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另一个人, 每一个人都很孤独。

42. 幸福是一种方法,不是一样东西。是一种才能,不是一个目标。

43. 有的人认为坚持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但有时候放手也会。

44. 命是弱者的借口,运是强者的谦词。

45. 一个人若要完全理解另一个人,大概必须有过类似的处境,受过类似的痛苦,或者有过类似的觉醒体验,而这却是非常罕见的。

奥尼尔(1888—1953年)

尤金·奥尼尔美国剧作家,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美国民族戏剧的奠基人。 193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琼斯皇》、《毛猿》、《天边外》、《悲悼》等。

46. 我们生而破碎,用活着来修修补补。

47. 如果你把谎言撕碎,那些碎片就是真理。

48. 你是不是因为太懦弱了,才这样以炫耀自己的痛苦来作为自己的骄傲?

49. 上帝给了人们有限的力量但却给了人们无限的欲望。

50. 幸福就是一双鞋合不合适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

艾略特(1888—1965):

托马斯·艾略特是英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人。他在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被称为“但丁最年轻的继承者之一”。托马斯·艾略特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1948年因革新现代诗,功绩卓著的先驱”,获诺贝尔奖文学奖。

51. 假如传统或“世代相传”的意义仅是盲目地或一丝不苟地因循前人的风格,那么传统就一无可取。

52. 做有用的事,说勇敢的话,渴望美好的事,一生足以。

53. 对于不会利用机会的人,时机又有什么用呢?一个不受胎的蛋,是要被时间的浪潮冲刷成废物的。

54. 为了最终理解你所不理解的,你必须经历一条愚昧无知的道路。为了占有你从未占有的东西,你必须经历被剥夺的道路。为了达到你现在所不在的名位,你必须经历那条你不在其中的道路。

55. 人生到世界上来,如果不能使别人过得好一些,反而使他们过得更坏的话,那就太糟糕了。

纪德(1869—1951年)

安德烈·纪德,法国作家,在早期已成为多产作家。在1947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伪币制造者》,《如果种子不死》等。

56. 在我的理想和我的栖息地之间,隔着我整整一生。

57. 离你越远,我爱你越深。现在我不禁叩问自己,我所期望的究竟是幸福,还是走向幸福的过程。

58. 对正在寻找真理的人,相信他们;对已经找到真理的人,怀疑他们。

59. 凡是你感到自身独具、别处皆无的东西,才值得你眷恋。既要急切又要耐心地塑造你自己,把自己塑造成无法替代的人。

60. 对于心地善良的人来说,付出代价必须得到报酬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侮辱。善良不是装饰品,而是美好心灵的表现形式。

索尔仁尼琴(1918-2008年)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俄罗斯作家1968年因作品《第一圈》无法在国内出版而在境外发表,被开除出作协,随后获得1970年诺贝尔奖,随后因出版描写极权主义的巨著《古拉格群岛》被驱逐出国,到美国后毫不留情地批评自由主义,苏联解体后又大骂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毁了俄罗斯,立场让左右两派都无法相处。他死后,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

61. 总盯着过去,你会瞎掉一只眼;然而忘掉历史,你会双目失明。

62. 苦难有多深,人类的荣耀就有多高远。

63. 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64. 世界正在被厚颜无耻的信念淹没,那信念就是,权力无所不能,正义一无所成。

65. 文学,如果不能成为当代社会的呼吸,不敢传达那个社会的痛苦与恐惧,不能对威胁着道德和社会的危险及时发出警告——这样的文学是不配成为文学的。

柏格森(1859—1941年):

亨利·柏格森,法国哲学家,文笔优美,思想富于吸引力,1927年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从中学时代起便对哲学、心理学、生物学发生兴趣,尤其文学。其写作风格独特,表达方式充满诗意。代表著作有《创造进化论》、《直觉意识的研究》、《物质与记忆》等。

66. 要像行动者那样思考,要像思考者那样行动。

67. 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68. 要生存就要变化,要变化就要成长,要成长就要不断地自我创新。

塞弗尔特 (1901 1986年)

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是当代捷克斯洛伐克最重要的诗人。塞弗尔特于1996年获得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艺术家"的称号。1984年,因展现出"人类不屈不挠的解放形象"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69. 生活往往就是这样。匆匆忙忙,匆忙中失去了自己,为的只是不停地向前,不停地自我延伸。为了不断求新,许多事情在被遗忘。

70. 此刻您若听到一声轻轻的叹息,请莫要理会。那是我在回首遥远的美好岁月时发出的叹息。我们当时很幸福,却浑然不知。

福克纳(1897-1962年):

威廉·福克纳,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原因为“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喧哗与骚动》。

71. 她不在了,一半的记忆也已经不在;如果我不在了,那么所有的记忆也将不在了。是的,他想,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

72. 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愿意相信,我们的痛苦都是由自己造成的。我们都认为是这个世界亏欠了我们,使我们没有能得到幸福;在我们得不到幸福时,我们就把责任怪在最靠近我们的那个人身上。

73. 不要伤脑筋去超越你的同辈或是前任,努力超越你自己。

74. 我们无法做到完美,所以我评价一个人就看他在做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时,失败得有多精彩。

75. 没有人能够告诉你,为了继续活下去该怎么对付。你明白吗,这就是孤独。你必须独自对付,孤独就像电荷一样,你能承受一定数量而不致失去。

显克维支(1846—1916年):

亨利克·显克维支,波兰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通讯集《旅美书简》,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洪流》、《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历史小说《十字军骑士》。他是具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现实主义作家,素有"波兰语言大师"之称。190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76. 我笑,是因为生活不值得用泪水去面对。

77. 大理石虽然是珍贵的,它本身却不成东西,只有当雕刻家把它变成一个杰作的时候,它才有真正的价值。

奈保尔(1932—)

维·苏·奈保尔,西印度作家、游记作者、和社会评论家。他的小说描写各种文化中那些疏离于社会、一生都在寻找自我身份认同的个体。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78. 当一个人开始拿他从事的事业逗乐时, 你很难知道他是在笑还是在哭。

79. 世界正是如此,那些无足轻重的人,那些听任自己变得无足轻重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位置。

80. 在我命中注定要永远离开这里之后, 一切仍像以前一样, 我的离开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大江健三郎

大江健三郎,日本著名小说家。1957年正式踏上文坛时便赢得了“学生作家”、“川端康成第二”等赞语。著有《广岛札记》、《作为同时代的人》和《小说方法》等作品和文论。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81. 如果你感到哪本书实在是一本好书的话,那么就请隔一段时间重新读遍,而且每遍,都用不同颜色的彩笔画上线,在空白处记下阅读时的杂感。这是一种有益的读书方法。

82. 你为什么读书呢?难道只是为了消磨时间吗?如果读完一页,接着就忘了的话,难道你仅仅是为了训练自己的忘性吗?

普吕多姆 (1839年~1907年)

苏利·普吕多姆,法国第一个以诗歌著称的天才作家。苏利·普吕多姆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普吕多姆从抒情诗转而创作哲理诗又最终转向散文,他认为自己是在转向更有意义的工作。

83. 很少女人有足够的道德和思想让人忘记她们的美貌。

84. 你活着就谈不上不幸。

85. 爱情有一个可靠的标准,那就是人们所付出的时间。

聂鲁达(1904—1973):

巴勃罗·聂鲁达,智利当代著名诗人。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他的诗歌既继承西班牙民族诗歌的传统,又接受了波德尔等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他早期的爱情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被认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曾获得了197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86. 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

87. 爱情太短,而遗忘太长。

88.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样。你从远处聆听我,我的声音却无法触及你。

叶芝(1865—1939年)

89.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

90. 年轻时,我们彼此相爱却浑然不知。

川端康成(1899—1972年):

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古都》以及《睡美人》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亦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日本作家。

91. 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未眠。如果一朵花很美,那么有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要活下去!”

92. 当我拥有你,无论是在百货公司买领带,还是在厨房收拾一尾鱼,我都觉得幸福。爱像一股暖流滋润着我。当我失去你,即便面对鸟语花香我也兴味索然。

93. 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徒劳。

94. 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觉已经发现的美。

95. 时间以同样的方式流经每个人,而每个人却以不同的方式度过时间。

莫言(1955 —):

莫言,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96. 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97. 世事犹如书籍,一页页被翻过去。人要向前看,少翻历史旧账。

98. 世间的万物就是这样,小坏小怪遭人厌恨,大坏大怪被人敬仰。

99. 鹰对尸首也有兴趣,它们也是噬腐者,但它们不与乌鸦合流,保持着虚伪的高傲态度。

100. 世间的很多事物,追求时候的兴致总要比享用时候的兴致浓烈。

却不说地人合一或者天地人合一?

顺天应,自然运行规律,年有四季,人有阴阳,生老病死,顺应自然,山河海人是无发改天,天人合一

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数学家有哪几位?

因为疫情原因,大多数学生还未返校,所以在家的这段时间,我会在学习之余到悟空问答上看看感兴趣的问题,近期也尝试着回答看到的一些比较有感触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作为一位双一流大学的数学博士生,平时除了科研任务之外,还会关注数学发展,了解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因此,对于“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数学家有哪几位?”这个问题,还是有比较多的积累和思考的,在此介绍与大家共同分享!

其实,很多的中国数学大家并没有得到我们普通民众的关注,更多的是相关领域的人们才知道他们的成就,因此,我也很想通过我的介绍让大家对他们有更多的认识与了解。

华罗庚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中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奠基者,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华罗庚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对世界数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

陈省身

陈省身(1911年10月26日-2004年12月3日),中国著名数学家,中科院外籍院士,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少年时就喜爱数学,觉得数学既有趣又较容易,并且喜欢独立思考,自主发展,常常“自己主动去看书,不是老师指定什么参考书才去看”。

陈省身的数学工作范围极广,包括微分几何、拓扑学、微分方程、代数、几何、李群和几何学等多方面。他是创立现代微分几何学的大师。早在40年代,他结合微分几何与拓扑学的方法,完成了黎曼流形的高斯—博内一般形式和埃尔米特流形的示性类论。他首次应用纤维丛概念于微分几何的研究,引进了后来通称的陈氏示性类。为大范围微分几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工具。他引近的一些概念、方法和工具,已远远超过微分几何与拓扑学的范围,成为整个现代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冯康

冯康(1920年9月9日—1993年8月17日),浙江绍兴人,数学家、中国有限元法创始人、计算数学研究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创始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冯康主要研究拓扑群、广义函数、应用数学、计算数学、科学与工程计算。他提出的“最小几乎周期拓扑群”解决了这一类李群的结构表征问题;建立了广义函数的泛函对偶定理与“广义梅林变换”;“基于变分原理的差分格式”独立于西方创始了有限元方法;提出了自然边界归化和超奇异积分方程理论,发展了有限元边界元自然耦合方法;“论差分格式与辛几何”系统地首创辛几何计算方法、动力系统及其工程应用的交叉性研究新领域。1965年发表了名为《基于变分原理的差分格式》的论文,这篇论文被国际学术界视为中国独立发展“有限元法”的重要里程碑。1997年冯康的“哈密尔顿系统辛几何算法”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苏步青

苏步青(1902年9月23日—2003年3月1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

苏步青主要从事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在仿射微分几何学和射影微分几何学研究方面取得出色成果,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高维空间共轭理论、几何外型设计、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从1927年起,苏步青在国内外发表数学论文160余篇,出版了10多部专著,他创立了国际公认的浙江大学微分几何学学派;他对“K展空间”几何学和射影曲线的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吴文俊

吴文俊(1919-2017)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在法国取得博士学位。他在拓扑学的示性类和示嵌类、数学机械化等领域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后者得益于他对中国数学史的研究。这是近代数学史上的第一个中国原创的领域,被国际上称为“吴方法”。

吴文俊对数学的主要领域—拓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引进的示性类和示嵌类被称为“吴示性类”和“吴示嵌类”,他导出的示性类之间的关系式被称为“吴公式”。他的工作是1950年代前后拓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性成果。1970年代后期,他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提出了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吴方法”,被认为是自动推理领域的先驱性工作。他是我国最具国际影响的数学家之一,他的工作对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研究影响深远。

陆家羲

陆家羲,1935年6月10日诞生于上海市,1983年10月31日在包头病故。他是中国现代数学家,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陆家羲长期从事组合数学研究。1961年完成《柯克曼四元组系列》论文,后专攻“斯坦纳系列”,创造出独特的引入素数因子的递推构造方法,完成总题目为《不相交的斯坦纳三元系大集》等七篇论文,解决了国际上组合设计理论研究中多年未解决的难题。

陆家羲先生在艰苦环境下证明了组合计算领域中重大的“斯坦纳系列”和“寇克满系列”问题,是中国现代数学家、组合数学专家,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然而,正当他业余研究颠峰之际,却猝然早逝。他的研究成果,他的钻研精神,他的遭遇,令人浩叹。

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中国著名数学家。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56年,发表《塔内问题》,改进了华罗庚先生在《堆垒素数论》中的结果。1979年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大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1992年任《数学学报》主编,荣获首届华罗庚数学奖。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被誉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发表研究论文25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

熊庆来

熊庆来(1893.09.11~1969.02.03),中国现代数学先驱,中国函数论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以“熊氏无穷数”理论载入世界数学史册。熊庆来潜心于学术研究与著述,编写的《高等数学分析》等10多种大学教材是当时第一次用中文写成的数学教科书,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近代数学研究机构——清华大学算学研究部和国立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等3所大学的数学系,以及中国数学报。

作为一位学者,熊庆来自早期从事教育工作起,就把培育人才当作头等大事。对于有培养前途的穷学生他总是解囊相助。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因得到熊庆来资助才得以出国深造。华罗庚青年时代,因家贫念完初中就无力继续上学,熊庆来在看了他发表的《论苏家驹教授的五次方程之解不能成立》论文之后,发现华罗庚是一个数学人才,立即把他请到清华大学,安排在数学系图书馆任助理员,破格任助教工作,后直接升为教授,并前往英国留学,终于把他造就成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熊庆来既是千里马又是伯乐,除自己在数学研究领域内攀登上科学高峰之外,还着意提携后生,让后者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上另一个数学高峰,为我国数学界创建了一种识才、爱才、育才的优良传统,他的慧眼卓识是我国科学家的典范。

小结

除了上面给大家介绍的几位著杰出数学家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出色的中国数学家的,在此因为篇幅有限,就不一一介绍了。希望大家如果对这些方面比较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平时多去读一读这些数学家的故事,从他们的故事中汲取人生成功的秘诀,感受他们的精神世界,同时也能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了解一些数学学科的知识内容。我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大家可以喜欢我的分享,也希望大家有疑问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共同交流进步!欢迎大家关注我!

为什么仍然广受欢迎并被人们纪念?

上周二,是王小波离世21周年的日子,想着要纪念他,于是写了点文字。

眠眠初读王小波还是在高中,当时只是觉得有趣,后来愈发感觉到他文字的魔力和他个人的有趣,也渐渐成为了所谓的“王小波主义者”。

我从不是一个语言学家,难以去用标准的语言来解释“王小波主义”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不过,我一直都这样觉得:

哦,你也喜欢小波啊,那我们应该是一类人。

01

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于北京。

小波家是书香门第,王小波的父亲王方名先生是中国人大逻辑学方面的教授。可是他家倒霉的特别早,没等到文革,甚至没等到反右,在三反运动中他的父亲就被错划为“阶级异己分子”,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平反。

王小波在全家五个孩子中排行老四,在男孩中排行老二。他的许多小说中主人公取名“王二”,或许也跟这个有关。

生于五十年代的王小波经历了那个时代的所有事情,反右、大跃进、还有文革。这些经历日后都出现在了他的作品里,也影响了他人生的走向。

十二岁那年,还在读小学五年级的王小波写了一篇作文被选作范文,在学校中广播。王小波的小学语文老师对他写作能力印象颇深,王小波也就此与文学结下缘分。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当时的王小波还只是一个初一学生。

两年后,王小波16岁,当时“上山下乡”运动正如火如荼,跟很多北京知青一样,他也必须去农村的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就这样,王小波到了云南建设兵团参加劳动,并开始尝试写作。这段经历成为了他《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也是处女作《地久天长》的灵感来源。

知青时期的王小波

02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这是王小波《黄金时代》里的名句。

王二和陈清扬,本来是很难让人联系到一块儿的一对。

王二是土流氓,“鸡巴”、“放狗屁”、“X你妈”挂在嘴边,生猛不怕锤。陈清扬来自城市,是北医大毕业的知识分子,不光与王二不搭,甚至与整个建设兵团都格格不入。

但他们最终在那个荒唐时代发展出了“伟大友谊”。

很多人一开始是把《黄金时代》当做小黄书来看,实际上,这也是很多人对它的第一印象。那些露骨的描写,让人忍不住的想入非非。可能正是因为性的本能往往被世俗所禁锢,所以人性的解放与自由也总是从身体开始。

王小波创造出一种反抗和超越的方式:既然不能证明自己无辜,便倾向于证明自己不无辜。如果我不能证明我的存在,那我就去证明我的不存在;如果不能证明我的清白,那就去他妈的清白。

王小波说,黄金时代是他的宠儿。二十岁写到四十岁,不多的文字,饱含了他二十年来对人生的反思。有人说:男生不能不读王小波,女生不能不读周国平。在我人生的黄金时代里,遇到《黄金时代》,我觉得一切都刚刚好。

03

1978年5月,还在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的王小波,第一次走进高考的考场,在此之前,他只上过一年中学,而且还是十二年前上的。

家里人劝他说:你毫无基础,最好还是考文科,免得考不上。但王小波仍然去考了理科,结果考上了。

王小波还专门根据这段经历写了一篇妙趣横生的小文章《高考经历》。让人称奇的是,所有科目里,最让小波为难的不是数理化,而是需要背背背的政治课。

小波说:“这门课几乎要了我的命。我记得当年准备了一道题,叫做十次路线斗争,它完全是我的噩梦。”

为了记“十大运动”里的左倾右倾,小波甚至分不清现实里的左右了,只得靠李银河揪它的耳朵才勉强分清。

最后,王小波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被顺利录取。他选择了贸易经济系商品学专业,这是全校唯一的两个理科专业之一。

当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是:1978年全国高考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

从中也可见王小波的天才了。

04

“你好哇,李银河!”

几乎每封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情书,都这样开头。一个“哇”字,展现的是王小波的热情、天真和憨傻。短短六个字,心就软成了一团棉花。

阅读王小波的文字,热情里带着纯真,真挚里带着无邪,平淡里又带着诗意。世界上有太多好看的皮囊,有趣的灵魂却很少。

1977年,大学刚刚毕业的李银河是光明日报社的编辑,而王小波却还只是一名小小的街道工人。

本不会有任何交集的两人,却因一本《绿毛水怪》相识。

李银河第一次触碰到这本余留着王小波独特气息的手抄本,是在两人共同的一个朋友处。当她拿起手稿本翻阅起来时,书里少男少女那份情窦初开的青涩瞬间便拨动了她的心弦,自己仿佛就身陷其中。从此,她记住了那个名字——王小波。

王小波的手稿《绿毛水怪》

那年秋天,李银河借工作之由去请教王小波的父亲,其实就已藏了私心。

她到底还是沉不住气的,忍不住地想要看看写出“我们好像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这样妙句的主人。

她的一颗心本来已经提到了嗓子眼,但一见到王小波便又沉了下去。

因为,他真的够难看的。虽说人不可貌相,可是纵使李银河也不可避免,也可见王小波的形象着实不敢恭维。李银河失望至极,王小波却心生爱意。

不久之后,王小波便以还书为由又一次找到了李银河。王小波表现得显然要比李银河落落大方许多,上来便问:“你有男朋友吗?你看我怎么样?”

这样大胆率真的人,李银河倒还是头一次见着。顿时心就像被利刃刺中,淌着血却很柔软。自那以后,王小波便开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写情书,来表达着他对李银河缱绻的爱。

王小波是特别的。他把心底对李银河的热烈写在五线谱上,让它们自然地谱成了一支唱不完的歌。

“做梦也没想到我会把信写在五线谱上吧。 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 ”

这样火辣的文字,如同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将李银河的心撩拨得上下乱窜。每读一次,她的心就会被征服一次。

1980年1月21日,有情人终成眷属,王小波与李银河正式结婚。

四年以年,王小波到李银河就读的美国匹兹堡大学,在东亚研究中心做研究生。李银河甘做“灶下婢“,王小波则开始写作以唐传奇为蓝本的仿古小说,继续修改《黄金时代》。

在美留学期间,小波与李银河驱车万里,游历了美国各地,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真真是小波银河爱恋,羡煞人间。

05

1988年,王小波与妻子李银河一道回国,在北大担任社会学所讲师。

一年后,王小波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唐人秘传故事》,小说集包括五篇小说:《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红线盗盒》、《红拂夜奔》、《夜行记》、《舅舅情人》。

1991年,王小波成为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这一年,他的小说《黄金时代》获第13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小说在《联合报》副刊连载,并在台湾出版发行。

王小波是中国最早接触到计算机的一批人之一,早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他就知道了Macintosh等软件,并开始进行数据统计。

后来王小波还独立搞出了一套输出汉字的系统,他发出感叹:“嗟夫,不过现在我对微机已无兴趣,因为发现写小说也可赚到钱。”

从此,一代天才作家终于全职开始写小说了,但他依然没有停止编程的脚步。

1993年,王小波开始搞汇编,他利用闲暇时间自学了计算机编程,可谓中国第一代程序员。

王小波正在用电脑写作

他独自编写了中文编辑器和输入法,当时类似的中文编辑器也就只有严援朝的CCDOS和求伯君WPS1.0,而这都是他们个人倾毕生所学以及背后的长城公司、金山公司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的结果。

由此,我们也不难明白,为什么小波创作的巅峰时期那么短,却留下了很多精彩的文字。当同时期的作家们还在面对厚厚的稿纸,文学创作还是一项体力劳动的时候,王小波已经率先进入了计算机时代。

06

王小波让人爱上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从来不按套路出牌,他的有趣和睿智是出自灵魂的。

他曾做过他外甥的思想工作,后来他把这件趣事写成了一篇文章《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

他写到:“我有个外甥,天资聪明,虽然不甚用功,也考进了清华大学——对这件事,我是从他母系的血缘上来解释的,作为他的舅舅之一,我就极聪明。”

可这个孩子爱上了摇滚,打算毕业后以摇滚乐为生。他母亲感到十分担忧,便找来小波做他的“思想工作”。

王小波说:“小子,你爸你妈养你不容易。好好把书念完,找个正经工作罢,别让他们操心啦。”

外甥很自然的回答:他想这样做,但办不到,他热爱自己的音乐。

“有爱好,这很好。你先挣些钱来把自己养住,再去爱好不迟。摇滚音乐我也不懂,就听过一个《一无所有》。歌是蛮好听的,但就这题目而论,好像不是一种快乐的生活。”

外甥马上接上来道:舅舅,何必要快乐呢?痛苦是灵感的源泉哪。前人不是说:没有痛苦,叫什么诗人?——我记得这是蒙托夫的诗句。

王小波、李银河和他们的外甥

“不错,痛苦是艺术的源泉;但也不必是你的痛苦……唱《黄土高坡》的都打扮得珠光宝气;演秋菊的卸了妆一点都不悲惨,她有的是钱……听说她还想嫁个大款。这种种事实说明了一个真理: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

毕竟小波外甥是个聪明孩子,他马上就想到了,虽然开掘出艺术的源泉,却不是自己的,这不合算。

终于王小波把自己的外甥给说服了。外甥毕业后做了程序员,后来还加入了一支乐队做音乐。

外甥名叫姚勇,编写过的程序最著名的是腾讯游戏《QQ炫舞》,他加入的那支乐队,叫做水木年华。

07

小波去世的前一年,他的妻子李银河赴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未想这此普通的离别竟是夫妻俩的永别。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辞世,享年45岁。

日本人爱把人生喻为樱花,盛开了,很短暂,然后就凋谢了。王小波的生命就像樱花,盛开了,然后在最美的时节溘然凋谢。

李银河称他是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

高晓松说:“以我有限的阅读量,王小波在我读过的白话文作家中绝对排第一,并且甩开第二名非常远,他在我心里是神一样的存在。”

他的作品让无数作家惊叹“原来文章还能这么写”,叶兆言称他的文字“纯得不能再纯”,刘瑜说他的书籍“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有人说,王小波的名字是一个接头暗号,我们靠他来辨别对方是否同类。

当我们走过山川,走过河流,走过心潮澎湃的青春年少,走向双鬓染满尘埃,却总还是会想起他——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王小波……

如果是墨家而不是儒家成为主导思想?

墨家根本就不可能成为封建时代的主导思想。

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的哲学派别,诸子百家之一。其与“名家”、“数术家”等并列为先秦诸子百家中专门研究“自然科学”的学派。儒家代表孟子曾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等语,证明了墨家思想曾经在中国的辉煌。杨墨本是硬币的两个面,故杨墨互补,然古往今来人们都以孟子“距杨墨”的一般思维方式评价批评杨墨,这是有失公允的。

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钜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反对侵略战争,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掌握自然规律等。

我们从墨家的主张可以看出来,墨家于道家思想更相近一些,它注定不能成功。

一、从他非攻兼爱的思想可以看出来,基本是推崇周朝的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政治体系的学派,也就是说墨家应该是拥护周朝王室正统,反对春秋战国所谓的不义之战,不赞同大一统的发展趋势。这也就注定墨家最后归于没落和失败,因为它逆历史发展潮流而动。正如楚汉时期,项羽想恢复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周朝制度一样,被以刘邦为代表的大一统派所战胜。

二、从它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来说,最终也会被统治阶级抛弃,因为统治阶级注定追求享乐为目标的,想让统治阶级克己节约,那就是与虎谋皮,虽然在汉朝有文景之治的几代休养生息,但最终都难逃以后的统治阶级的奢侈无度,历朝历代如此。想让统治阶级节约,等于不让老虎吃肉,那老虎还不吃了他。而儒家的你吃肉来,我喝汤,就颇受统治阶级喜欢了。

三、从墨家重视文化财富和自然规律科技来说,这是一个智慧和进步的团体,为我们华夏文明增添了很多耀眼的光芒,这是他不同于其他学派的地方之一,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可惜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以至于社会的精英阶层慢慢地从墨家等学派都流到了儒家的显学里来,极大地抑制了我国古代科技文明的进步,这是可惜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又不为统治阶级所推崇,认为是奇巧之计,会惑乱人心,不利于统治。

墨家的入门要求高,不是一般人能进入的,都是当时的有识之士,它提出的理想社会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必将被历史发展淘汰,但他的许多主张在今天看来却有着非凡的意义,此一时彼一时。

基辛格为什么没竞选美国总统?

Henry A.Kissinger 亨利 阿尔弗雷德.基辛格1923年5月27日出生于德国费尔特市,犹太人后裔。1938年移民美国,1943年加入美国籍。基辛格到达美国后,她父母将他送到美国华盛顿高级中学读书,当时基辛格最大的愿望是,毕业以后成为一名会计师。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是中学生的基辛格被招募为美军,由于他德语较好,美军进入德国后,他在一座小城市当了一年的市长。1947年回到美国在哈佛大学学习,195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基辛格勤奋和刻苦的学习,常常读书到半夜二、三点钟,他对哲学、逻辑学、历史学最感兴趣,他研究古希腊和罗马的历史,钻研哲学家苦涩的名著。他非常崇拜那些思想家,譬如:黑格尔、斯宾诺莎、马克思、克劳塞维茨、陀思妥耶夫斯基、康德、施本铬勒等,这些大思想家深深地影响了基辛格以后的大半人生。他在毕业论文题目为《历史的意义-关于施本铬勒.托因比和康德的感想》,这篇论文长达377页,哈佛最优秀的导师埃利奥特教授看了100页,就提笔了“最优”。基辛格的论文至今被哈佛制定了一个“基辛格规则”,所有的论文不能超过基辛格论文的三分之一。

1955年,基辛格进入了洛克菲勒私人研究小组,他以私人名义出版了一本书,书名为《核武器与对外政策》。此书在1957年出版后,连续14个星期高居畅销书的榜首,“纽约时报”几个星期把此书列为头版新闻。当时的美国副总统尼克松阅后欣喜若狂,手捧这本书拍了一张照片。

1968年11月,尼克松击败了民主党总统竞选人,当选为第46届美国总统。竞选胜利后,尼克松亲自打电话给基辛格。在皮埃尔饭店,基辛格开始向尼克松兜售他结束越南战争和联中抗苏的想法,想不到俩人臭气相投,一拍即合。于是,为尼克松结束越南战争和打开中国大门奠定了战略思路的基础。

1969年3月2日,中苏爆发了珍宝岛事件。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要对中国酒泉和西昌导弹基地、罗布泊核试验基地、北京、上海、长春、鞍山等重要工业城市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与基辛格密谈,希望美国能够默认。

基辛格与尼克松进行交谈,基辛格对尼克松说:创世纪前,犹太国遭毁灭,有一个国家接纳我们,那就是中国;二战期间,犹太人又遭劫难,又是中国接纳了二千多犹太难民。尼克松与基辛格反复商谈以后,就将苏联想对中国进行“外科核打击”的消息告知《华盛顿明星报》。与此同时,基辛格约见了多勃雷宁,告知他:总统认为中国利益同美国利益是密切相关,如果中国遭到核打击,美国认为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开始,美国将首先参战。尼克松已经签署了一份准备对苏130多个城市和军事基地进行报复的密令。勃列日涅夫听到此消息,大惊失色,对中国的核打击想法顿时烟消云外。

1971年7月9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派遣基辛格博士从巴基斯坦伊斯兰堡秘密飞往中国首都北京,与中国总理周恩来举行会谈,美国称为“阿波罗行动”,就是登月之旅。1972年2月21-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率领基辛格博士和黑格将军等一批高官首访中国成功,签订了《上海公报》,历史上称为“打开中国大门”。尼克松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The week that changed the world。

基辛格对周恩来是这样得描述:周恩来应答敏捷,很有哲学头脑,是一次历史分析高手,善于搞高明的策略性的试探。他本人温文尔雅,从容不迫。有一双洞察心灵的眼睛,他是那么交织热烈,并且谨慎和自信。基辛格生平遇到两、三个给他印象最深刻的人中,周恩来就是其中一个。

基辛格对21世纪的世界描绘:21世纪将是美国、欧洲、中国、日本、印度、俄国等国家构成新的国际新秩序,美国虽然还是世界秩序的老大,但不能操控一切,它只不过是几个大国中的最强大的一个,这种均势可能会维持在整个21世纪。

1973年-1977年,基辛格任美国国务卿,曾被福特总统授予“总统自由勋章”,并被称赞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1973年基辛格与越南主席黎德寿一起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由于,基辛格不是在美国出生,按照美国法律,他不能参加美国总统竞选!

在近代的历史中,世界上有三位犹太人是举世闻名的,并且永远不会被历史所遗忘,他们分别是马克思、爱因斯坦、基辛格。如果你不信,那么就试目以待!

(所有的照片上的东西,都是由尼克松、基辛格、黑格三位打开中国大门的当事人亲笔签名的,并赠送给作者。)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