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碑的代表作品有哪两个,是清朝人把它当文化炒作起来的?
根本不需要在乎别人的说法。真正应该做的是,潜心钻研历经千年而不衰的著名碑帖。写自己的字,让他们随便说吧。
书法一定要繁体字吗?
书法界普遍认为书法作品应该用繁体字书写。书法一定要写繁体字吗?
一、我们首先了解一下简化字的来源。
当代简化字绝大多数是从殷商到民国时期以来简化了的文字。语言文字学家王力说:“简化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汉代民间应用的简化字就有不少;北魏时代,亂字已经简化为乱,和现在公布的简化字相同;宋元以来简化字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今天我们通行的简化字,绝大部分都是历代相传下来的。”
据报道,我国的《简化字总表》中,第一类是继承而来的简化字,共有295个。其中来源于俗字的有119个,恢复古制的有21个,草书楷化的有31个,来源于异体字的22个,来源于假借字的有24个。 建国后,根据已有的简化字整理出来的新字形简化字共9个和类推简化字16个;第二类是新造字。“近代和现代新造字形,这一类简化至古籍文献中没有收录,多为现代群众新造形声字,少数为会意字”,共有55个。
据另外一套专家统计的数据,在400多个独体简化字中,源自先秦两汉的有159个,源自魏晋南北朝的有32个,源自隋唐的有29个,源自明清太平天国的有53个,源自民国的有61个,建国后新造的104个。当我们清楚简化字的来历后,就会发现汉字的简化是有依据的,简化字多数是有其渊源的。书法创作对简化字的绝对限制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经典碑帖中有大量的简化字。如“爱”字:
如“书”字:
如“长”字
现代简化字中东、岂、试、为、缅、临、经、张、时、将、见、当、孙、扬、实、尔、鲤、鱼、与、长、乐、陈、来、诚、绝、顾、灾、饮、谢、杨、学、万、发、问、颐、视等,都出自王羲之的手笔大作之中。古代典籍中也有大量简化字。
二、那么书法界为什么要强调用繁体字呢?
一是繁体字笔画多,书写起来结体好摆布。
二是繁体字严格遵循造字法,有表意的形符,有表声的声符;有象形、有会意,写出来的字形美、声美、意美,天然之美凝聚一体。
三是古代著名书法家,虽说在经典作品之中个别字简化过,但也只是个别现象,经典作品往往以通篇繁体为主。书法需要临摹、学习,书家故而也会养成书写繁体字的习惯。
四是简化字中有一简对多繁的文字,在使用之中容易造成文义上的谬误。如云与雲,范与範,发与髮,斗与鬥,谷与穀,干与幹等等。所以在国家级书展中,如出现繁简混写的作品,统统会被抢毙掉的。
三、笔者认为,针对繁体、简化字,应该统一认识,形成以下观点:
一是书法界应该认可自古以来已经约定成熟的简化了的文字,因为它已经成为经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並被书家广泛认可的文字。
二是应该允许书法家在创作时书写简化文字。要继承,也要探索和发展,要提倡“百花齐放”,作品创作可以在如何运用简化字上有所创新突破。但简化就要通篇简化,不能有简有繁、简繁交叉使用。 启功先生在这方面做了很前卫很有意义的尝试。
纵观其作品,有繁体有简化字,而且使用简化字书写的作品也同样生动、和谐、精美,为全国书家推广使用简化字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
三是公众场合提倡书写简化汉字,尤其是在宣传牌、校牌、商场名字等等方面。启功先生指出:“在书法方面,点划形式和写法上,简体和繁体并没有两样;在结字上,聚散疏密的道理,简体和繁体也没有两样,只如穿衣服,各有单、夹之分,盖楼房略有十层、三层之分而已。”一位书法界的泰斗,这样高度认可简化字,而且身体力行。
他书写书名、校名、报头、纪念碑文的统一使用简化字,而且书写挥运自如,游刃有余,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书法的碑学帖学和碑帖融合各指什么?
谢谢你的提问和邀请。碑学,虽然是清代提出的概念,但是,事实上在汉唐代已经盛行。
而帖学起码唐代也已经盛行了。例如杜甫给外甥李潮的诗《李潮八分小篆歌》中说:“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的记载,说明唐代早已有用枣木刻制的书法帖子了。
为什么这样说碑帖古已有之呢?因为,中国古代的书法传播载体,从东汉时代就有造纸了。逐渐开始在纸上写字了。
东汉以前没有造纸,汉字的主要传播载体就是竹简、绢帛。
竹简和绢帛是最日用的书法载体了。
但是,不是人人都会拥有竹简和绢帛的,也不是竹简绢帛,都适合做书法字帖。
因此,石刻书法,就成为书法学习的主要途径了,这就自然会形成以碑刻为字帖的学习习惯。
例如汉末雕刻成功的《熹平石经》,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至东汉光和六年(公元183年),是大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书写的。
《熹平石经》残碑。这个石刻经书一出来,就引得洛阳很多学士观看学习书法。
汉代如此,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都是这样。书法学习从碑刻中来,本来就是一个悠久的书法学习历史传统。
此外,学习书法,要学习名家的字帖,不是人人都拿一个真迹临摹的,这也是以名家碑刻为书法学习的教材的原因。
所以,所谓的“碑学”是清代才提出的,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但是,清代提出“碑学”与历史上的碑学的意涵和价值是不同的。
如果说唐代以前的书法学习从碑刻中来是自由学习书法。
那么,唐代以后的碑刻书法,主要以唐代楷书为标准。这个楷书体系,基本上是建立在王羲之书法体系之上的。
这个书法体系也一直是以唐代楷书和王羲之书法为主的。
其他的书法,例如隶书、篆书、魏碑等等,都不在书法学习的范围之中。所以,唐代以前是没有这样比较统一的书法范围的。
虽然唐代以后,学习书法主要以楷书为范本,但是,行书也是学习的主要书法之一。
这些行书的范本,唐代以《兰亭序》、《圣教序》为主。而大众得以学习《兰亭序》、《圣教序》,我们可以大胆猜测,应该就是杜甫所说的枣木刻制的拓印字帖,所以,也可以看作这是帖学的存在和源头。
事实上,帖学和碑学,在事实上是一直存在的。
但是,书法史上的帖学和碑学有另一层文化的意义。
宋太宗赵炅在淳化三年主编的《淳化阁帖》,收集了从先秦到唐代帝王、大臣、著名书法家,更大范围的书法作为范本集中丛刻,是大规模传播帖学书法的开始。
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赵炅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名《淳化阁帖》。然后赐给王室、大臣,非常名贵,这也是中国书法,从碑学向帖学转变的重要标志。
由于王著对书法研究不够精深,对帖子的制作和编辑有一些错误,再加上原版100多年多有损坏,徽宗大观三年(1109)正月,又根据《淳化阁帖》整理、编辑、刻制了一个《淳化阁帖》的再版本《大观帖》。
这个帖是皇帝书法家宋徽宗主持的,所以,刻制比《淳化阁帖》要精致得多。
《大观帖》中字帖所以,从宋代开始,由于《淳化》、《大观》两个帖的传播影响,以二王为主的帖学书法地位就彻底确立下来了。
这个传统到明清时代,达到了高峰,同时,书法也过于单调。
例如,只有二王,隶书、篆书、魏碑这些书法形式,已经非常远离书法艺术了。
例如宋代、元代、明代都没有隶书和篆书书法家,更没有“魏碑”书法家。
这就引起以考据学,带动出来的书法“金石学”家,对钟鼎文,汉碑和魏碑的重新重视,掀起了一场持续到今天的“碑学”书法新概念。
为什么清代碑学,主要是钟鼎文汉碑魏碑,而不是唐碑?
这是因为,唐碑一直是唐代以来学习书法的主要碑帖,而且清代包括我们今天,仍然是书法主流。
但是,钟鼎文代表的古篆书,我们从汉代已经久违了,代表隶书的汉碑我们从南北朝时代就久违了,代表隶书向楷书蜕变的魏碑,我们从唐代就久违了。
重新认识这些书法,是对书法艺术百花园的一次充实和丰富。
唐代以来,中国的书法日益走向为科举服务的工具,过分崇尚二王的妍美风格,成为没有书法艺术和气质的书法。所以,书法越来越僵化了,魏晋风流和晋唐气韵成为死气沉沉的馆阁体书法。
书法艺术有一定的萧条。
乾嘉年中 著名考据学者书法家阮元和包世臣这些人,提出魏碑书法新概念。
这也是中国书法史上,赌一次提出魏碑的书法概念。
一时不少书法家积极学习魏碑,尤其是包世臣的弟子赵之谦的魏碑书法成就特别突出。
晚清时代,变法图强的潮流兴起。康有为对魏碑书法,系统提出有“十美”之说。
他自己以《瘗鹤铭》为经典,改变了自己的二王书风,给人耳目一新的书法面目。
康有为弟子众多,都是风韵人物,包括大弟子梁启超也是学习魏碑的。所以,学习魏碑成为书法变革精神的象征了。
而书法史上的“碑学”,实际上就是狭义的魏碑书法了。
魏碑书法是迟到的书法艺术,它起源于隶书,与王羲之时代的楷书,是大体同时发展出来的书法。
只是“魏碑”书法,有的有一些隶书的尾巴,有点几乎与王羲之体系的楷书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书法家欣赏的“魏碑”主要是北魏东魏到北周包括隋朝的一些碑刻。这些碑刻产生在南北朝时代,所以,叫“魏碑”。
我个人认为,实际上,“魏碑”只不过是楷书的一种风格。个别还残留一下隶书的尾巴,质量风格也是参差不齐的。
优秀的“魏碑”书法,可以说远远不在唐楷之下。所以,学习和欣赏魏碑书法,也是与汉碑唐楷同样重要的。
碑帖融合,这是现代书法家提出的一个书法理想。
如果严格来说,帖学事实上,基本是行书,而魏碑是碑刻,基本上没有行书的碑刻。
所以,这是把行书的用笔结体与“楷书”的用笔结合起来,在实际上有难度,也不是没有可能。
一般认为,帖学以中锋用笔,魏碑以侧锋用笔。
事实上,这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把魏碑的雄强精神和帖学的秀美结合起来。产生一种新的书法艺术的视觉之美。
我认为,清代成为大家都赵之谦,已经就是碑帖结合的成功范例了。
学习颜勤礼碑两三年了?
我写勤礼碑半年,只是说说我的体会。最初写的时候,因为要悬肘,手臂抖得厉害,渐渐手稳了,才能把读帖的内容稍微表达出来。但觉得如果想理解颜公当时写的状态,单练勤礼碑很难完全明白,所以同时又练了几遍多宝塔,体会中年颜体的笔意。练了几遍多宝塔后再写勤礼碑,感觉提高了不少,但仍然觉得不足,就有穿插着练曹全碑和乙瑛碑,在隶书中寻找勤礼碑的笔意,并感觉帮助很大。这段时间我又在练颜氏家庙碑,穿插着练勤礼碑。总的体会就是功夫在帖外,通过练习其它一些相关字帖,对练好勤礼碑很有好处,并且更能体会颜体的发展脉络。总的来说,想练好勤礼碑,建议先从篆隶入手,再练多宝塔,然后再练勤礼碑,循序渐进,却事半功倍。希望我的体会能帮到你。
学习楷书倪宽赞大半个月了?
看你写的字以后,感觉你已经学习过欧体,但也仅限于自学,你写的字笔法是不对了,建议你找个老师好好学习一下,你学习褚遂良的《倪宽赞》选择是正确的,《倪宽赞》是墨迹本,对初学者非常友好。下面的图片都是同学和师兄写的,你可以参考一下:
因为褚体属于行楷。“行”即流动,可视为流动的楷书;就形体而言,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由于书写行楷既不像楷书那样严谨、费时,又不像草书那样不易辩认,故成为深受人们偏爱的适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书体。与中规中矩的楷书相比,行楷呈现以下特点,认识这些特点,有助于在练习过程中很好地分析、把握行楷字的要领: 1、行笔轻盈 写楷书,运笔稳实,缓慢,笔画讲究工整、挺健。行楷运笔轻盈便捷,线条追求流畅、明快。 2、点画灵动 书写楷书,笔画造型完整,点画之间呼应关系含蓄。书写行楷,点画活泼,连带显露,点、钩、挑等动感笔画明显增多。 3、字形多变 楷书字的字形开正端庄,通篇整齐均匀,相映如一。行楷字的字形则变化多姿,通篇大小相间。正欹相错,同一个字可以有多种写法。书写楷书中,要遵循“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内后外”等笔顺规则,而书写行楷,为了连写的便捷,有时可适当改变楷书的笔顺,变慢为捷,但不可生造笔顺。 4、变直为弧,减少方折顿挫 书写楷书,对于有些方折笔画,要求有一定的顿挫,做到棱角分明,而书写行楷,则常将一些折笔画用弧线表现出来,显得更为流动。 所以从褚体楷书过渡行草根本不是难事。
下面我对学习书法给你几点建议:
1.大家都认为书法要从唐楷练起,但是要想想唐楷从那里来的?这是因为大家都只看到书法的外表,人家学什么,你也跟着学,原因就是不明就里,不明白唐楷从何而来,我应该怎么学唐楷。唐楷受到魏碑和二王影响很深,我们学习不能看外表,要搞清楚内在规律,你从什么角度进入学习,你怎么看待他?很多人只能看到外表,不能注意点画之间的关系。禇体就是点画之间关系更胜一筹,墨迹比碑刻更容易入手。
2. 一味瞎练,不讲技术。书法不是练出来的,要讲技术;书法首先要继承,书法在几千年的道路中不停变革,但是变革中一直还能延续下来的一定是技术,自学和瞎练不是学书法的好方法。我们通过正确的方法和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成功的。
3. 把写字和书法划等号。很多人都认为书法就是写字,这种想法是错的,写字和书法不能划等号。很少有人把我们从写字引领到书法中,书法的法是原则的意思,所以我们很多人的观念是错误的。汉字的形态千变万化,每一笔画不是随意拼凑,书法是有要求和标准的,不是以漂亮和好看到认定的。
4. 审美上受美术字影响太多。要走出平均的误区;要走出平正的误区,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要走出安排的误区;
褚遂良楷书主要有三个特点:随字而安、布局舒朗、字势灵动。
唐朝楷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至高境界,在唐楷诸体中褚遂良楷书地位是比较高的,深受唐太宗的推崇,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当今书坛,都深受书家的喜爱,主要原因是褚楷的特点太精妙。字形上随遇而安,通俗地说就是因地制宜,根据汉字本身的特点而定,当宽则宽,当长则长,不会刻意改变字的形状。其次,章法布局无论字距还是行距都比较舒朗,甚至一个字的布局也是比较舒朗,之所以说褚遂良是一位楷书高手,他擅长在楷书中制造险峻,同时又能够轻松破除,这是其他楷书大家所不能及的一点,亦是他最高明之道。再者,褚遂良楷书字势灵动,我们知道在楷书中很难做到横平竖直,取势是一个关键点,在褚楷中不仅仅擅长横画取势,其他笔画同样可以用以取势,字的姿态多变,尤其是撇捺相当舒展,犹如打拳一般。
褚遂良楷书在用笔上也是别具特色:首要善于用锋,在起收笔的变化上极其丰富,且兼具隶书笔意,给人一种劲练疏瘦感觉,其次,每一个字中的点画提按使转都存在很多变化,再次,褚体楷书每一个字中的点画相互响应比较紧密,即使是相同的点画几乎都不存在雷同的现象,可见褚遂良对楷书研究的精妙之处,对楷书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林散之《笔谈书法》:学写字,二三十岁就要学会笔法。字写得不好,是功夫问题,首先是方法要对,方向要对,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提高。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风气,看到草书神气,一开始学字就潦草,不知草书是经过多少年甘苦得来的,要在规矩中下苦功夫才是正道。
一般人习字,先正楷,再行草,而后隶篆。
先得笔力,继而退火气,使气魄遒而纯。
小孩子学书,要先由楷入行,由行入草,打好基础。否则钉头鼠尾,诸病丛生,要改也就难了。
学楷书之后,应由楷入行,不能一步就入草书。不然,易于狂怪失理,钉头鼠尾,诸病丛生。
范(培开)先生可惜没有走这条路,学唐碑之后就攻草书。当时就有识者评他太狂、太怪了。一步之差,终身不返,可惜,可惜。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赵孟頫
书法最核心的笔法原理就是“中锋用笔”,中锋用笔是笔法的基础,其它的各种复杂的笔法都是在中锋用笔上演变而来,而所有的动作也都是为了中锋运笔。所以练习书法都要从中锋用笔开始。中锋用笔其实是一种书写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毛笔的笔毫平铺开,笔杆基本垂直于桌面,笔锋在所书写的笔画的中间,这种状态就是中锋用笔。
如何正确临帖
1.临帖临什么?
临帖是每一个学书法者不可缺的功课,临帖就是学规矩。笔画的动作位置,字的外形、结构等反映的是规则和法度。
2.目前的训练要解决什么?
知道临帖要临什么,接下来就是如何去临。因各人喜好不同,对所临字帖选择不同,但是,无论哪种贴,都要用研究分析的方法,去反复实践、继承与巩固。也就是在用脑子写字而不只是用手。
3.写字不在于多而在于对,要过单字关,临贴者往往追求数量,不停的重复临摹,而不去动脑筋想,形成抄贴,这样很难进步。每一个字要先写像,再熟练,再背临,要学会过单字关,不能只抄贴。
四、书法学习中的误区
1.不临贴,信笔为体
2.选贴不慎,泛泛而临
3.只临贴,不读帖
4.重视实践,忽视理论
5.闭门造车,缺乏交流
6.间歇性的踌躇满志
怎样理解楷书的美?
楷书有平衡对称之美、端严庄重之美,叁差变化之美等。楷书还有规范、约束、引导、修炼美育和德育作用。
楷书的风格之美千姿百态,唐代是楷书发展高峰时期,唐代的这些楷书代表书家有哪些风格之美呢?
一、欧阳询楷书森严险厉,工整峻拔。
二、虞世南楷书温雅遒丽,结构安祥。
三、褚遂良楷书清健灵动,结体舒展。
四、薛稷楷书宽绰冲和,遒丽多姿。
五、徐浩楷书严谨整肃,结构稳健。
六、颜真卿楷书雄秀独出,气势磅礴。
七、沈传师楷书挺健秀朗,娴雅清劲。
八、柳公权楷书劲拔威严、极有法度。
学唐人楷书要书写自然,有精气神。虽然以工稳庄重为主,不能描画写得刻板无生气,要按正确的方法书写,楷书结构以斜画紧结,峻拔右角居多,楷书结构难在平正中有险绝。古人有言:状如算子,便不成字。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