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建筑代表作品,原始社会时期的人们怎么居住?
中国原始人类的居住经历了巢(树)居、山洞居、地穴居、地面建筑居等几种模式。
1.巢居
巢居是指在树木上用树枝搭架而居。《韩非子·五蠹》记载有圣人教民构木为巢,以避野兽蛇虫等毒害,号曰有巢氏。
中国的巢居习俗流行时代,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云南元谋人、山西西侯度人、陕西蓝田人皆采用过这种居住习俗。
2 .山洞居
洞穴居是一种利用天然洞穴栖身的习俗。据考古资料,洞穴居是中国旧石器时代十分流行的住居习俗。著名的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洞便是中国迄今所知最古老的洞穴居址之一。
新石器时代之后,新的居住形式产生,洞穴居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平原地区均已绝迹。但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广东、广西、江西等地原始文化,均发现多处洞穴遗址。
3.地穴居(或称地窖居)
因房子是以挖地成穴或成窖而名,地穴居的房子整体均在地平线之下,这是人类住居文化中初具建筑意义的最原始的民居建筑物之一。
4.半地穴居
一种掘地为穴的原始建筑和居住方式之一。半地穴居由于居室整体的大半或一半在地平线之下,地平线以上尚有与下穴连接的建筑部分。
中国半地穴居的习俗主要流行于新石器时代。但二里头、二里岗、殷墟文化和西周诸遗址也发现相当数量的半地穴式房子,说明这种住居习俗至少在平民百姓阶层中流行。
5 .地面居
即在地面上建筑房子供人居住。
干栏式房子 中国古籍亦称作为干兰、高栏、阁栏、葛栏,现代日本语则称为高床,或认为考古学和民族志中所见的水上居址或栅栏居,均属干栏式房子。
北京三大无梁建筑?
1.房山县城以西的大房支脉云蒙区南麓,有著名的古迹万佛堂。
始建于唐玄宗时期(公元712-756年),曾叫大历禅寺,经过历代重修,目前的万佛堂是明万历年间重修的,是一座无梁殿,坐落在孔水洞的墩台上。“万菩萨法会图”至今嵌在殿内的墙壁上,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2.天坛西门内南侧,有一座呈正方形的建筑,名曰斋宫。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是天坛原始建筑之一。正殿位于斋宫的正中,是皇帝到天坛祭天时斋戒沐浴的地方,其结构形式呈拱券形,没有横梁,故又称无梁殿。
3.颐和园的智慧海。
干栏式房屋为什么适合河姆渡人居住?
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修建的干栏式房屋优点:
1、长江流域因为雨水多,比较潮湿,这种房屋结构将屋子的地面加高,起到了很好的防潮作用。
2、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野兽虫蛇的侵扰。原始人的建筑智慧干栏式房屋干栏式房屋是指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子。这种建筑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仍然广泛存在于流行于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地区。考古成就证明,河姆渡人是已知最早的修建干栏式房屋的原始人。扩展资料:河姆渡原始居民河姆渡遗址(Hemudu Site )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河姆渡原始农耕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动展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稻杆,稻谷,稻杆出土时竟然还是黄绿色的,稻谷外形完好。据统计,出土的稻谷,其数量之大,世界罕见。
人类社会的五个阶段来自于?
人类社会发展的五个阶段如下:
1、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是人类最初的社会形态,是以亲族关系为基础,以母系社会为前提,经济生活采取平均主义分配办法,对社会的控制则靠传统和家长来维系。世界各地都有原始社会,形式多样。
有些以狩猎和采集经济为主,有些则以渔业为主,或者以简单的自然农业为主,部落组织是某些原始社会的特征,但是并非所有的原始社会都有这一特征。根据文化进化论者的学说,有些原始社会保持著平均主义的性质,但另一些则已经逐步变成等级制度的社会,并进而发展成为酋长领地,其组织形式更为复杂。
2、奴隶社会
随着私有制的产生,社会上出现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奴隶制度逐渐形成,奴隶社会产生。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在经济和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奴隶占有制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发展方向。
奴隶社会最早出现于埃及、西亚、中国和印度,继而在希腊和意大利等地产生。随着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趋激烈,作为奴隶主阶级镇压奴隶和其他被剥削者工具的奴隶制国家应运而生。人类历史上最早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出现的国家,都是奴隶制国家。
3、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是分封制定义的一种社会制度。这种制度下,国王向各类封建领主授予采邑,而封建领主向国王效忠,从而形成一种金字塔式的国家治理结构。根据领主们的封地规模、家族地位等因素,国王授予公、侯、伯、子、男爵位。
地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社会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的自然经济是以土地为基础,农业与手工业结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具有自我封闭性、独立性,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的经济结构。
4、资本主义社会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向资本主义生产的过渡,也标志着对劳动者的剥削形式的变换,即由封建剥削变成资本主义剥削。资本原始积累还包括对殖民地的侵占和掠夺,以及其他利用国家权力的暴力手段。
以使用机器的大生产为特征,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 的矛盾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始终,它在经济上具体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
5、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劳动者自由联合的社会经济形态。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完全的公有制,基本生活资料是按需分配的,即每个人都尽其所能为社会作出贡献,而依照自己的需求索取。
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必须实现家庭的分化,形成共产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结构,客观上依赖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共产主义分配方式,并形成人人平等的社会机制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我国古代设想的“大同”社会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种思想萌芽。
世界上最早的房屋建筑是怎样的?
人类的建筑活动,从穴居、巢居到现代的摩天大楼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的建筑: 树枝、石快。
原始人类为避寒暑风雨,防虫蛇猛兽,住在山洞里或树上,这就是所谓的“穴居”和“巢居”(树上筑巢)。经过不断进化,古人开始营建房屋。据考古发掘证明,我国最早的房屋建筑产生于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房屋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的北方建筑模式——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房屋;以坑壁为墙露出地面的一半盖上了屋顶,这种房屋既低矮又潮湿。
到了原始社会晚期,才在地面砌墙,并用木柱支撑屋顶,这种直立的墙体及带有倾斜的屋面,已形成了后来我国传统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这在当时可算是了不起的举措。
我国南北方建筑有什么不同?
前言
原始社会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这一时期人类生产生活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石器。早期是粗糙的打制石器,晚期则是更加精致的磨制石器,一直到原始社会末期,才出现了一定的青铜器和铁器。这时,人类社会已经开始出现国家,向奴隶制社会过度了。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原始社会指的就是国家出现以前的时代。在我国,大致就是黄帝以前的时代。
这一时期,人类社会的建筑,基本上就是房屋、墓葬或者祭台。其中,最主要的是房屋。我们就以房屋为例,谈谈原始社会南北建筑的差异。
旧石器时代这一时期,人类使用的工具十分粗糙,根本不可能建造复杂的房屋。因地制宜,是主要的造屋方法。
房屋形式的不同,主要跟环境有关,没有明显的南北区分。主要有以下几类形式的房屋:
天然洞穴以北京人、山顶洞人为代表,利用天然形成的山洞,作为住所。建造这种房屋不需要什么技术,只要能找到洞穴就行。
当然,大多是北方人才会居住在洞穴里。因为南方比较潮湿,多虫、蛇,山洞不适合居住。
树巢道理相同,利用天然的树木作为巢穴。这是南方人常用的做法。因为南方树木粗壮茂盛,住在树上,可以防潮、防虫。
棚屋这种房屋属于人工建造的,相对来说就更有技术性了。
一般是用树枝或者兽皮,配合黏土,搭建而成,类似于帐篷。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干湿条件是影响房屋建筑的最主要因素。
因此,南北方在房屋建筑风格上逐渐发展出两个方向:北方往下挖,南方往上盖。这一特点,在新石器时代体现得更为明显。
新石器时代此时,随着石器工具的进一步改造,人类能够建造规模较大的建筑,逐渐形成了聚落。而南北方的建筑,也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不同。
北方以黄河流域的半坡人为典型代表,南方则以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为代表。
半坡人:半地穴式建筑半坡人生活在约五六千年前的陕西一带。考古发现,半坡人已经形成了大规模的聚落。他们的建筑多呈环形分布:中间是大屋,周围是小屋。这足以表明,他们已经具有组织和分工的意识。
《墨子》记载:
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室高足以辟湿润,边足以围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
这里描述的,就是当时半地穴式的建筑。
这种建筑,与陕北的窑洞异曲同工。下半部分深入地下,上半部分用黄土混合树枝、树叶,砌成高墙。四周还可以立柱,以支撑屋顶。房屋内,用茅草、兽皮铺地,并储藏火种。
这种建筑方式,便是后来宫殿的雏形。
半地穴式建筑,下可以挡风保暖,上可以避雨遮阳,就地取材,十分方便。非常适合北方的气候和环境。
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河姆渡人,生活在约七千年前的长江下游。与半坡人一样,他们已经形成了大型的聚落,生产生活方式非常成熟。
河姆渡人典型的干栏式房屋,在中国古代,又称“巢居”。
《韩非子》记载: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这种房屋,以粗壮的树木或竹子作为基础,通过绑扎的方式立柱、架梁、盖顶,最终建造成半楼式建筑。今天南方少数民族的吊脚楼、竹楼,便是由此发展而来。
一般来说,这种建筑分为两层。下层中空,主要用来储存物品,上层则住人。
“往上住”,是南方人千百年来养成的习惯。人住在高处,一方面能够通风散热,一方面能够隔离虫蛇野兽。另外,在多雨的气候下,住在高处就不用担心积水。
显然,比起北方人,南方人搞建筑要费时费力许多。但正因如此,南方人才能发展出精致典雅的建筑风格,获得后世的种种赞誉。
总的来说:南方巢居,北方穴居,是南北建筑的主要差异。一切都是适应环境和气候的结果。当然,这些都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差异。发展到后来,北方人在夏季,也会效仿南方人建造竹楼;南方人同样学习北方人建造大型的宫殿。南北方的建筑风格早已经融合在一起,不分彼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