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写景的代表作品有,有哪些描写风景名胜的古诗?
问题:有哪些描写风景名胜的古诗?
前言描写山水风景、名胜古迹的诗词数不胜数,山水诗、咏怀诗、咏古诗往往都会在诗中先对风景古迹进行一番描述,然后再抒情畅怀。
历史上的很多名胜古迹也因为诗词的传播而名传千古,甚至屡次被摧毁屡次被重建。
这类的风景名胜太多,老街就分别说几个亭台楼阁吧。
一、亭 北固亭北固亭在今天镇江的北固山上,镇江古称润州、京口,对面是古扬州。站在北固山上可以俯览长江, 遥看瓜州古渡,因此王安石有“京口瓜洲一水间”之语。
南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韩侂胄执政,积极筹划北伐, 六十六岁的的辛弃疾被启用镇守京口,当时作了这首《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今天的北固山依然伫立在长江岸边,山川依旧,只是亭台已不是旧亭台了。
二、台 越王台 姑苏台去绍兴游玩的时候,距离鲁迅故居不远处,有一个府山公园,这座山可是大有故事。 因山如卧龙, 被称为古越龙山,越国大夫文种死后葬于龙山之上,故又称:种山 。
据子贡 《越绝书》记载:"越王台规模宏大,周六百二十步,柱长三丈五尺三寸,溜高丈六尺。宫有百户,高丈二尺五寸。"不过后来屡建屡毁。
关于越王台的诗,最有名可能是这首《南游感兴》(唐·窦巩):
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这是典型的诗红人不红,估计没有几个人记得窦巩这个人。
说到台,可能有人认为姑苏台更有名。姑苏台在苏州,始建于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兵败以后,知道夫差喜欢盖造宫室,于是投其所好,帮助其大建亭台楼阁 。而勾践自己却卧薪尝胆,后来一举击败夫差。
李白曾有诗《口号吴王美人半醉》
风动荷花水殿香,姑苏台上宴吴王。西施醉舞娇无力,笑倚东窗白玉床。三、楼 黄鹤楼说到天下名楼,黄鹤楼排第二估计没有敢说第一的。黄鹤楼最有名的故事是崔李斗诗,崔颢的一首《黄鹤楼》令李白叹服。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千古绝唱,也提到过黄鹤楼: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去黄鹤楼游玩的时候,据介绍今天的黄鹤楼已经不再原址了,因为建设武汉长江大桥,所以把黄鹤楼搬了家,原址已经在桥下了。
四、阁最有名的阁,应该是滕王阁了吧。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令南昌的滕王阁名留青史,屡毁屡建。而滕王在其他地方建造的滕王阁都被人无视了。
《滕王阁序》结尾处,王勃还写了一首古风: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结束语以上的几处名胜,滕王阁一直我没有机会去 ,其他几处有幸去游览过。老街也写过几首小诗。今天录于此处,欢迎诗友们指正:
......北固亭
清风明月伴行舟,今古江山几度秋,两岸垂杨横北固,数声鸣橹起沙鸥。 西津夜色云来去,芦荻寒汀水自流,倚杖登高回首望,二三星火是瓜州。......越王台
何处鸱夷子,扁舟去不来。凄清文种墓,萧瑟越王台。......姑苏台
烟雨楼空思越吴,西施歌舞绕姑苏。一朝了却君王事,自入轻舟向五湖。......黄鹤楼
开元才子乘风去,自在沙鸥落暮津。漫解江中呜咽语,元须客里转蓬身。青莲叹息为收笔,鹦鹉茫然空吐氤。黄鹤楼头闲夜月,蹉跎多少后来人。@老街味道
如何欣赏诗经蒹葭?
诗情画意白蘋洲与诗友共赏:
《诗经》之《蒹葭》的创作特色
一、《蒹葭》原文:
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译文理解: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三、作品主旨:
《蒹葭》这首诗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的描述,塑造了一个执着追求心上人的男子形象,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主人公追求“伊人”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四、作品特色:
1、反复吟咏,韵味绵长。
《蒹葭》三章采用章节复沓的形式,反复抒写“可见而不可求”的企慕深情,但在重章复沓中景物有所变化,感情也有所发展,这样就可以避免呆滞之弊。
三章句数相等,字数相同,只变换其中的几个字,这就使得诗歌有一种整齐的形式美。就用韵而言,虽然三章所押古韵的韵部不同,但韵脚的位置相同:
第一章是“苍”“霜”“方”“长”“央”为韵脚;第二章、第三章的韵脚位置与第一章完全相同,这就使诗歌友极富音乐回环之美。
2、虚实结合,想象丰富。
这首诗把实际情景同想象、幻想交织在一起,加强了诗作的艺术感染力。诗中实写小洲、河流等,而“伊人”则是虚写。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再写路远难觅心上人,结尾却用“宛在”一转,似乎“伊人”就在眼前,表达了主人公对“伊人”的思慕之情。
五、心灵感悟:
《蒹葭》一诗变换使用“湄”“跻”“涘”“坻”“右”“沚”,描绘出一幅白露横江、雾锁清河的迷蒙图景,描写的是求情难得、如隔深水的惘然况味。爱情就是这样的让人捉摸不透,然而即使物换星移,沧海桑田,人类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始终不曾改变。
六、文化常识:
《诗经》的“六义”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指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比较常见的篇目有《关雎》《蒹葭》《氓》《七月》等。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贵族的作品,一般被看作“正声”,常见的篇目有《采薇》《鹿鸣》《江汉》《思齐》等。
《颂》指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常见的篇目有《我将》《有客》《玄鸟》等。
“赋”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比”即比喻,包括明喻和暗喻。“兴”,即托物起兴,借他事物引出所歌咏的内容。
楚辞中的抒情组诗九歌?
我是“不识书中仙,终日太疯癫”的疯癫妍,我来回答。
《九歌》是楚国的大诗人屈原,在楚地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改作加工而成的一组抒情诗,它描写了乡间的祭神、迎神、娱神和送神仪式,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九歌》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这些诗篇风格多样而又统一,情调优雅而又昂扬。它充分地反映出屈原对于大自然、现实人生以及语言艺术的艺术把握,有着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
我将结合《九歌》中的具体篇目,说说它的艺术特色。
01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与形式本来是对立而又统一,独立而又相关联的,但屈原创作的《九歌》却将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起来,形成了思想与艺术兼优的文学典范。
如《东君》是对太阳神的礼赞,这样的主题有着很普遍的意义。在古代神话中,不独中国有太阳神,外国也有太阳神。即使到现在,在人们的心目中,还是把太阳看成光明和温暖的象征。
于是,诗人在这篇诗中,把人们对太阳的认识,加上丰富的想象,塑造了一尊太阳神的形象。它紧密地结合太阳的特征:
东升西落,缓行高翔,光芒四射,云霓掩映,同时又把它人格化:乘车载旗,抚马撰辔,爱好乐舞,太息顾怀,操弓射箭,酌饮桂浆。
两方面结合得紧密而自然,从而使这篇诗成为既是建立于现实基础之上,而又有着美好想象的佳作,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统一的珍品。
还有《国殇》中,屈原赞美那些以身殉国的战士们的精神,千古永存,就是他们死后的灵魂,也一定是英雄好汉。
豪壮的英雄气概与强烈的爱国精神的紧密结合,是这篇诗内容美之所在。为了更完美表达这样的内容,诗人在形式上就更多地运用白描手法。
先用豪迈的笔触,把战场上那种惊天动地的场面,把那些气吞山河的英雄形象,几笔勾出,气势磅礴而又风格豪放,与那庄严肃穆的内容,达到了密合无间的地步,从而使全诗呈现出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整体和谐美。
还有如《云中君》,这本是祭云神之作,表达对云神的敬颂,表现了人们期望云神保佑:及时布云下雨,使得雨水调匀,生产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生产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为了表现人们这种敬神赞神的热情,诗人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云神形象。诗中着重描写了云神的光辉四射,灿烂无边;云神坐着龙驾的神车,遍览九州,横绝四海,下降享祭后,又突然高飞,飞回高高的云中。
诗人塑造了一个具有云的特征的云神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而这些完全是作者屈原的艺术创造。
这种创造,既以对现实的反映为依据,又以对美的想象为基础,同时遵循艺术规律,塑造出像“云中君”这样完美的形象来。
在《山鬼》中,诗人先是以秀雅隽永的语言,描绘了山中女神的仪态和姿容,接着写她前去幽会时,盛装打份,并摘下芬芳的鲜花,准备送给自己的意中人。
然而,她的意中人始终未来赴约。于是,庄风雨如晦的高山之上,她独自伫立,默默地等待。“君思我兮不得闲”,“君思我兮然疑作”,“思公子兮徒离优”,标志着她心理变化的三个过程。
但是,在神魂迷惘的绝望境地里,支配她生命的力量的,仍然是纯洁、坚贞而热烈的爱情。
因而在雷鸣电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飒飒冷风、落叶遍地的密林里,在撕心裂胆的猿鸣声中,她独自一人,却仍然不能忘清于自己所热恋的人。
至此,作品所表现的,已经不是这一恋爱悲剧的具体情节,而是一种高度升华了的热烈向往和挚着追求的情感。
诗中写情的语言深沉缠绵;写景伏初的笔墨清新幽艳,两者结合而成和谐完整的抒情形象。正是以上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使《山鬼》成为《九歌》中最撩人意绪、拨人心弦的诗篇。
其他,如《湘君》、《湘夫人》、《少司命》、《河伯》等篇,大都用抒情的笔调或对话的形式,来写一种爱恋敬慕之情,以及悲欢离合的心绪。
这些诗充满浪漫气息,善于把景物、气氛以及人物容貌动作的描写,和人物内心感情的刻画完美地统一起来,也都是《九歌》中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富有艺术美的杰作。
02 情景交融,以自然之美比人格之美《九歌》通过对各类神及其生活环境的描写,既向人们展现了辽阔的楚天,绚烂的云霞,神秘的巫山,幽深的密林,浩渺的洞庭,明艳的湘水,又塑造了一系列富有生活气息的神的形象。
读《九歌》,就仿佛聆听了一曲曲优美的交响乐,又仿佛披览了一卷卷淡雅的泼墨山水画,而其中又无处不显示着富有人情味的神灵外貌、心理、情感、理想与周围环境交融为一体的特点。
如《湘夫人》的开首一段: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一个清秋的傍晚,在遥远的烟波浩渺的湖中小岛上,暮色中隐约地降临了一位窈窕的女神。这边有一位俊美的迎神男巫,翘首怅望。阵阵秋风,泛起洞庭湖水的波澜,枯黄的树叶在秋风中片片飘落,这是一副凄清而又空灵的画面。
日夜思念着湘夫人的迎神男巫,渴望能即刻见到这位女神,却望而不见,望见的只是洞庭瑚的一派萧瑟、凄凉的秋景。在这里,人与景,景与情,完全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了。
再如《少司命》中的一段,也创造了一种极为美妙的意境: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画面中,不但堂前绿叶紫茎的秋兰与堂中窈窕的“美人”相互辉映,为读者勾画出了素雅、恬淡的色彩,而且秋兰的芳菲袭人与“美人”的眉目传情,又为画面增添了馨香醉人的气氛。
而这一切又都统一于对人类未来的美好理想之中,给人以宁静和谐的美感。
屈原是强烈地意识到自然之美的。他在《东君》中就热情地歌颂了大自然之美。如:
“墩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短短的四句诗中,诗人歌颂了太阳始出时的瑰丽景象:
天边渐渐地泛起了鱼肚白,官殿的栏干、扶桑,被抹上一层粉红色,一轮红日慢慢从云涛波影里探出头来,霎时间灿烂的霞光布满了天空,黑色的夜被驱散了,天色大亮。
这大自然斑驳陆离的色彩,被诗人描摹得美伦美伦。
再如《东皇太一》中“璆锵鸣兮琳琅”体现了音响的美,《少司命》中“芳菲菲兮袭予”体现了气味的美,《湘君》中“石獭兮浅浅”体现了形态的美等等。
正是因为屈原认识到自然景物的客观性,所以在他的《九歌》里,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等大自然之美,被大量地融入描写之中,构成了艺术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更重要的是,屈原还充分认识到自然美的社会性。这主要表现在他不但以自然来比“德”,而且还以之比“人”,即以自然美来表现完美的人格,他将自然物的美与人格美内在地融为一体了。
例如,借自然之美来象征人的情操和理想。
如《东君》中对太阳蕴藏的内在美的发掘: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撰余辔兮高驰翔,杳冥冥兮以东行。”这几句诗,在轮唱中烘托出太阳的尊贵、雍容、威严、英武,此间的太阳内在美,正是屈原崇高的品格和对理想的坚毅追求的形象表现。
《湘夫人》用了很大篇幅来写迎神男巫,得到女神湘夫人召唤的讯息之后,对未来的美好设想:
“一同飞逝,水中筑室,荷叶盖屋,荪草饰墙,紫贝铺地,芳椒播堂,木兰作椽,桂木为梁,辛夷作门,白芷饰房,白玉压席,石兰作香,百草实庭,芳馨庑门。”如此神奇美妙的佳境,透过它浪漫的外衣,折射出屈原的审美理想。这既是诗人丰富幻想的升华,又是对黑暗现实的间接否定。
又如,以自然美为饰物,来衬托人的精神美。如湘君的“薜荔柏蕙绸,荪饶兰旌”;少司命的“荷衣蕙带,孔盖翠旌”;河伯的“乘水车荷盖,驾两龙骖螭”;山鬼的“被薜荔带女萝,乘赤豹从文狸”等等,既衬托了这些神灵的人格美,又间接地映衬了屈原的精神美。
此外,屈原还赋予自然以人格,以寄托人的思想感情,把这些自然物烙印上人的意志、思想和情趣,仿佛它们也有人的性格和理想。
比如,太一神可以由于人的祭祀而欢愉、“乐康”,湘君、湘夫人可以恋爱,可以赠人礼物;少司命可以为人无子嗣担心,愁苦,也可以眉目传情,太阳神知道声色的娱乐,甚至可以“太息”、“顾怀”、“射天狼”、“酌桂浆”。
山神还可以对“公子”埋怨、思念、怀疑、忧伤。这些都是人的感受和心情在神的身上的体现,使人读起来感到神也是活生生的人。
它们既是人,又是神,可以远举云中,纵横四海,登九天,抚彗星,乘赤豹,载云旗。
正是这种神与人的结合,使一个个可以与人心灵相通的自然神的形象跃然纸上。屈原的《九歌》通过自然来表现人格,又用人格赋予了自然以完美的含义,并将二者交融在一起,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而又完美的艺术形象。
03 生与死、温柔与英武的悲壮之美的统一壮美与悲剧之美交织在一起的,可以称为“悲壮之美”。《九歌》中的这种悲壮之美以严峻、冲突为其特征的。
如《国殇》写战士们抵御外敌,义无反顾,慷慨牺牲的壮志: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全诗贯串着美与丑、善与恶、生与死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是,“严杀尽兮弃原野”(这是“悲”的一面),同时又为读者树立起一个“子魂魄兮为鬼雄”的虽死犹生的光辉形象(这是“壮”的一面)。
然而这一切又都被和谐地统一于屈原的审美理想之中,即使在同一篇作品中,这种统一也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例如《山鬼》中的山中女神形象,本身就有两重性,她既有含涕宜笑,窈窕美好的一面,又有缠绵徘侧,甚至悲愤怨怒的一面;既有憧憬来来的喜悦的一面,又有希望破灭的悲哀的一面。
又如《少司命》中,那“荷衣兮蕙带,倏而来兮忽而逝”的少司命女神,显得河等婉约秀美,而“谏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则又在秀美之中透出壮美。
“拥幼艾”是母性的温柔,“谏长剑”则是英雄的勇武。在这个复杂而又丰满的少司命女神的典型形象中,对立统一着温柔与英武的艺术形象。
04 语言在节奏、韵律上的旋律美如上所述,《九歌》的语言精炼生动,读来余音袅袅,在于屈原充分发挥了诗歌语言在节奏、韵律上的旋律美。
如《少司命》中的:
“荷衣兮蕙带,倏而来兮忽而逝。”“倏忽”本是联绵词,这里却“倏”与“忽”分用,义同声异,而在节奏上互相呼应,形成了诗歌旋律的自然美和节奏上的错落感。
有时,在严格的对偶中,又往往通过句子的长短变化,以调整其节奏旋律。如《湘君》中的:
“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这里,前两句是严格的短句对偶,以惯例来看,后两句也完全可以写成严格的对偶句,以取得节奏上的匀称美。
末句却以字数的增加与句度的伸延,化偶为散,使节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果把这四句诗联系起来看,则“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这个伸延以求变化的长句的出现,反倒是倍增美感的。
它在节奏上起了巨大的调剂作用,从而在听觉上给人以意味深长的艺术感受。
不同的语言节奏,具有不同的音响效果。所以诗人在抒情手段上,总是充分显示出节奏与感情的一致性。
如《湘夫人》的首段:
“帝子降兮北诸,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静谧的秋景,与舒缓的音响节奏互相融合,它所表达的感情,是一种深沉的幽思,怅惘的哀愁。
可是,在《山鬼》的末段:
“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同样抒写相思之情,但急促复沓而来的音响节奏,跟疾风骤雨的秋夜情景相配合,所表达的感情却显得如此激切而凄怆。
《九歌》的韵律也同样达到了高度的旋律美。它的特点是,丰富多姿,变化不一。如《东君》中的首尾韵:
“长太息兮将上,心低徊兮顾怀,羌声色兮娱人,观者儋兮忘归。”一句的首字“长”与三句的首字“羌”相韵,二句的尾字“怀”与四句的尾字“归”相韵。
还有虽属首尾韵,但二句四句的尾韵相同,而三句四句则首字同韵。如《湘君》中的:
“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二、四句句尾“旌”“灵”相韵;三、四句句首“望”“横”相韵。
韵律本就是以同样音响反复出现为其特证,而《九歌》的上述现象,则更使韵律出现多重化倾向,这样就使语言音响在回还往复之间,增加了旋律的跌宕美。
再如中、尾韵,这种韵律在《九歌》中由于“兮’,字的特殊用法,出现了特殊句式,即一句之内,中、尾有韵。
如《湘夫人》中的“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其中“芷”与“子”相韵,“兰”与“言”相韵。
这种例子在《东皇太一》、《大司命》、《东君》、《河伯》中均能见到。这都是由于韵律在回环中有复迭,从而增加了旋律的音乐美。
另外,《九歌》在一般情况下,多用阳音韵与阴音韵,而在倩绪待别激动悲切的诗节里,住往换用音节短促的入声韵。如《湘君》中的:
“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侧。”就是随着感情的悲怆激愤,而换用了短促急切的入声韵,从而感到韵律的变化与感情的起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综上所述,《九歌》这组本是以娱神为目的的祭歌,无论是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还是对人物感情与自然景物的描写上,亦或是语言的凝练之处,都完美地统一在了内容与形式里,突出地显示了其特有的艺术特色。
回答完毕。
关于写景的古诗表达志向高远?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战国 楚 屈原<<涉江>>
李白代表作品江上吟如何理解?
谢邀。
李白代表作品《江上吟》如何理解?
开元十二年,二十四岁的李白结束了戴天大匡山的学习,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带着大量的银钱,开始了寻求仕途之路。奈何家庭出身问题,无法正常通过科考举仕,只有通过四处干谒名士高官,寻求举荐之路。
十年间,李白花费了大量金钱,甚至和前宰相的孙女结了婚,也无法改变家庭出身带来的负面影响。纵然文采飞扬,豪情天纵,最终总是被人忽略。甚至有几年,为了在长安谋仕,落拓到穷困潦倒,自暴自弃,多次起了归隐之心。
开元二十二年,回到安陆的李白已经一清二白,不得不安心耕种,以资生计。但是鲲鹏从不失凌天之志。这年正月,他为唐玄宗送上《明堂赋》,希望以文成业,未果。
青春和钱财如流水一样划过,小李虽然正直壮年,却也明显感觉到世事和人情的窘迫。前程一片迷惘,但是李白坚信自己的才能总有一天会被发现,经天纬地之才总有一天能够舒展。
《江上吟》就大概写在这个时候的某一天,李白泛舟江汉之间。这个时候的李白,是一个前途渺茫的中年书生,一个从小学道的俗家弟子,一个向往经世济国的文采之士,一个心中不愿服输的倔强文青。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这是一首古体诗,全诗十二句,大致分为三段,四句一段。
第一段起兴,华美之辞写出游江上的画面。夸张是李白的一贯手法,用在这里简直将江上游写成了神仙出行。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枻”读“yì”,短桨的意思,以木兰作为短桨,用沙棠做的船。手持精美金玉箫管的女子分别坐在船的两头。沙棠是什么?神木,出自《山海经·西山经》:
( 昆仑之丘 )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船中载着千斛美酒和美艳的歌妓,任凭它在江中随波逐流。李白用夸张的、理想化的笔法写出了一个不同于浊世、有酒有色却又有仙风神韵的出游情境。
中间一段前两联承接首段,后两联则开始转换进入有价值讨论的中心思想。就算汪洋恣肆的李白,写诗也是有思想、有章法的。千万不要相信那些跟你们说“李白瞎写,也成了诗仙”的说法。诗歌是需要天分的,但是没有练习、没有章法,只会浪费自己的天赋。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唐诗流传的古代仙人升天,都是承黄鹤而去,所以有“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句子。李白在这里反用其意,点出仙人的局限性,你都成仙了,却还要等黄鹤来接你,而我学庄子逍遥游,无心无我,像白鸥一样在天地之间纵横。这一联其实还是在写江上游带给自己的舒适、身心皆自由的感觉,连神仙都比不上。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这首诗还真是充满了李白的艺术特色,他把自己的崇尚的文人都搬出来了。前面是庄子,这里是屈原。游汉江,想起屈原和楚王,那是再正常不过的联想了。
不过这一联却充满了对自己前面一段的批判味道。因为上下两句将屈原和楚王的形象对立起来,屈平虽然自沉汨罗,但是他的词赋,可与日月争光,永垂不朽;而楚王荒淫无道,当年奴役人民建造的宫观台榭,早已荡然无存,只见满目荒凉的山丘。
这一对比,高下立判。同时也表明了诗人真正的心态。这如神仙一样的悠游酒色的日子,真的是李白想要的吗?
这一段的写作手法也有意思。前一联用仙人和自己对比,后一联用屈平与楚王对比,前联承上,夸赞江上泛舟行乐,后联启下,揭示出有意义的生活未必要如此。
最后一段是对自己才能的肯定,以及当下状况的揶揄。李白是从来不否定自己的,也正是他这种恃才横行的态度让千百年来的后来人倾倒。因为,他有这个实力,并非虚张声势。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我高兴起来落笔能让五岳震动,写出来的诗歌足以笑傲天下。沧洲是江海,古时称隐士居处。隐士多为高人,诗才能够凌沧州——高出隐士——基本上就笑傲天下了。
这真是没把别人放在眼里啊,不过他倒是有这个实力。可是为什么这么高的水平,却总是无法出头呢?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功名富贵这玩意,反正是不能长久的,除非汉水会倒流。他有没有功名?这个时期,还是没有的,而且还要过一两年,他才能慢慢搭上玉真公主、贺知章的线,但是李白的富贵是曾经有过的。他出游的时候曾经一年花掉三十万钱,吹牛是他的性格,但是家里曾经很有钱是肯定的。
而经历了潦倒长安,不得不回安陆夫人这边来种地耕读,说是富贵流云散,倒也说的过去。所以,这两句,一是对富贵的流散自我嘲讽,二是对未来的功名也还有期许。正因为不常在,也许就会来。同时,这两句还合回了第一段游汉江的赏景,同时对“楚王台榭空山丘”也是一种回应。
所以,李白到底是个什么心态?当下美景享受着,前尘富贵回忆着,未来功名期许着。
文风虽然一致,但是什么样的时期有什么样的心态,写出来的东西就是什么样的。
他这段时期一直熬到天宝元年,四十二的李白终于在道士吴筠和玉真公主的联名推荐下,进入盛唐政治核心圈子。
“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两年的京城快闪证明了诗仙的政治才干确实只是蓬蒿人,不过他毕竟辉煌过,而且他的诗会在中国诗词上永远灿烂下去。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描写诗中描写的是什么水?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的是庐山瀑布。 此句出自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译文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仿佛三干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