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圣容显现是谁的代表作品

相传雍正生母为何抗议雍正继承皇位?她便是康熙皇帝的第四任皇后、即孝恭仁皇后乌雅氏,自康熙刚刚去世、雍正还未登基的时候开始。当得知自己的儿子雍正继承皇位的消息后“而乌雅氏在这个时候不仅提出要主动为康熙皇帝殉葬”乌雅氏这才放弃了殉葬的想法”结果是乌雅氏不仅拒绝雍正的朝贺,乌雅氏对于雍正的抵制会不会就此结束了,康熙皇帝的嫡母、顺治皇帝的第二...

圣容显现是谁的代表作品,相传雍正生母为何抗议雍正继承皇位?

在古代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上,皇位一直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所在,众多皇子为了争夺皇位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出现了了一幕幕同室操戈、兄弟阋墙的惨剧,让人切实感受到了“无情最是帝王家”的残酷。

而继承皇位,不仅仅是每一位皇子们的理想与奋斗目标,同时也是他们的母亲一生的期盼。因为这样不仅让她们自己能够“母仪天下”,获得极高的地位与殊荣,同时其背后的娘家势力也能得到发展,让整个家族尽享荣光。所以,皇子的母亲们不仅是她们最为坚定的夺位支持者,甚至还会以“宫斗”的方式直接参与其中,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自己能够坐上“皇太后”的宝座。

然而,在清朝的时候,就有这么一位帝王的生母,他不仅不为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皇位而感到骄傲,反而坚决抵制接受皇太后的册封,甚至想要用殉葬的方式来进行抗议。

她便是康熙皇帝的第四任皇后、即孝恭仁皇后乌雅氏,而他极力反对的人正是自己的儿子雍正皇帝。

历史上的乌雅氏,在雍正登基之初,可以说是让雍正皇帝颇为苦恼。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在位六十一年的康熙皇帝去世,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这便是后来的雍正皇帝。

然而,自康熙刚刚去世、雍正还未登基的时候开始,乌雅氏的表现就极度的不给雍正“面子”。

当得知自己的儿子雍正继承皇位的消息后,面对前来朝贺的官员和其他后妃们,乌雅氏表现出的不是开心与兴奋,她也没有对众人的祝贺表示感谢,反而是非常冷漠的回应说:

“将我子为皇帝,不但我不敢望,梦中亦不思到。”

断然回绝了众人的朝贺。

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接下来的乌雅氏的举动则是更加令人感到惊讶。

“决意从殉,不饮不食。”

实际上,早在康熙朝初年,康熙皇帝就已经亲自下旨,废黜了“殉葬”的制度,而乌雅氏在这个时候不仅提出要主动为康熙皇帝殉葬,甚至到了绝水绝食的地步,让雍正感到非常的难堪,但却有无可奈何。

于是在雍正和众位王公大臣好是一阵良言相劝之下,乌雅氏这才放弃了殉葬的想法,然而她给雍正带来的困扰并没有就此终结。

清朝一直崇尚以“仁德孝道”治理天下,因而按照清朝宫中的制度和传统,新皇的登基是要先到皇太后处进行谢恩与朝贺。结果是乌雅氏不仅拒绝雍正的朝贺,并且直接给雍正泼了一盆“冷水”:

“皇帝诞膺大位,理应受贺,与我行礼,有何紧要。”

于是,雍正和朝臣们又是一通好言相劝,这才勉强让乌雅氏接受了新君朝贺,登基大典也才得以顺利举行。

折腾了这么多,乌雅氏对于雍正的抵制会不会就此结束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这之后,乌雅氏又在“迁居”的问题上与雍正发生了冲突。

按照清朝的制度,皇太后居住的宫殿应该是宁寿宫。康熙朝时期,康熙皇帝的嫡母、顺治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就是居住在宁寿宫。

然而,乌雅氏这次又对“迁居宁寿宫”予以了坚决抵制,并且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雍正的安排,以至于雍正对此也是不知所措,所以直至雍正元年(1723年)乌雅氏去世,乌雅氏也没有离开她此前一直居住的永和宫。

而此前,雍正为乌雅氏拟定了“仁寿皇太后”的尊号,也遭到了乌雅氏的拒绝。乌雅氏只接受皇太后的身份,但是拒不接受册封尊号,并且这一拖就是大半年的时间,直到其去世,这个称号也没有得以册封,最终雍正只得追封其为“孝恭仁皇后”。

可以说,乌雅氏的种种行为,包括拒绝雍正的朝贺、拒绝“迁居宁寿宫”、拒绝“仁寿皇太后”的尊号,实际上都是在拒绝雍正的皇权,而她这样做的根本目的便是在抗议、甚至是不愿承认雍正登基的现实。

乌雅氏之所以如此抵制雍正,其实与他们母子二人之间本就并不融洽的关系密切相关。

乌雅氏在康熙朝时期位列“四妃”之一,按照“惠宜德荣”的顺序,排在大阿哥胤禔的生母惠妃那拉氏以及九阿哥胤禟的生母宜妃郭络罗氏之后,比三阿哥胤祉的生母荣妃马佳氏地位略高。

然而,乌雅氏的出身却是非常的低。

他的父亲威武的官职仅仅是正五品的包衣护军参领,并且康熙十二年(1773年),乌雅氏是通过“选秀”入宫,初入宫之后仅仅是一名宫女。所以实际上,乌雅氏的出身相较于八阿哥胤禩的生母良妃卫氏的辛者库出身,并没有高多少。

康熙十七年(1678年),乌雅氏为康熙皇帝生下了皇四子,这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而此时乌雅氏可以说是没名没分,没有任何的级别的封号,按照清朝后宫的传统,乌雅氏是不能自己抚养亲自抚养皇子,而是要将其交由其他品阶较高的妃子抚养。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将年幼的雍正安排给当时还是皇贵妃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

这个佟佳氏皇后是康熙皇帝的亲二舅佟国维的女儿,也是康熙皇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的亲侄女,所以他们两人本就是表兄弟姐妹的关系。由于佟佳氏没有生育子女,康熙这才安排由其抚养雍正。

而佟佳氏皇后对于雍正的抚养可谓是尽心尽力、无微不至,并将雍正视如己出,而雍正一直在佟佳氏皇后的宫中生活了十一年,直至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佟佳氏皇后去世,雍正这才重新回到乌雅氏身边。但是很快,雍正在康熙三十年(1691年)与后来的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完婚,后又办搬到自己的府邸,所以真正让雍正和乌雅氏这对母子相处的时间是非常的短暂的。

因而,雍正对于养育了自己十多年的养母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感情深厚,并且充满了感激,而对于自己的生母乌雅氏却没有太多的感情。所以雍正在后来评价他对生母和养母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才会说:

“生恩不及养恩大。”

雍正对于自己的生母感情不深,同样的乌雅氏对于雍正的感情,也远不及自己另外的一个儿子,十四阿哥胤禵。

十四阿哥胤禵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在此之前的康熙二十年(1681年),乌雅氏已经被康熙正式册封为德妃,是能够抚养自己的儿子的,因此胤禵自幼就是有自己的生母抚养长大,并没有交由其他后妃抚养。加之康熙对于胤禵是非常的喜爱,在其大婚后也未让其搬离皇宫,康熙皇子中只有他和大阿哥胤禔享受到了这样的殊荣,因而他与乌雅氏有了更多的相聚时间。

乌雅氏共为康熙皇帝诞育了三位皇子,分别是雍正、六阿哥胤祚以及十四阿哥胤禵。雍正被寄养在外,胤祚幼年早殇,毫无疑问,由她亲自抚养长大的胤禵与他的关系最为紧密,也是她最为喜爱的儿子。

尽管雍正对于生母乌雅氏的感情比不上对待自己的养母佟佳氏皇后,与乌雅氏的关系也非常冷淡,但是看到同为人子,自己的弟弟十四阿哥胤禵能够得到母亲如此的关爱,而自己却不为生母所喜爱,心中自然也不是滋味。

而就这个时候,十三阿哥胤祥的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去世,胤祥又被交由乌雅氏抚养,同样被外人抚养、“寄人篱下”的经历,让雍正与胤祥迅速建立起了同理心,关系愈发亲密。相对应的是,十四阿哥胤禵与年龄相仿的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的关系更加密切,他们都瞧不上甚至经常欺凌出身不高且没有母亲的胤祥,也让雍正对于胤禵和胤禩等人极度反感。

幼年关系的不和,加上之后政治利益的相左让诸位皇子之间矛盾重重,斗争激烈,而雍正与十四阿哥胤禵就此分属不同的阵营,开始分庭对抗。

特别是在康熙晚年的时候,由于此前“八爷党集团”接连遭到重创,其先后推举的两位皇位争夺候选人大阿哥胤禔和八阿哥胤禩接连遭到了康熙皇帝的惩治,进而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因此,“八爷党”重新推举十四阿哥胤禵为代表,进行皇位的争夺。

而此时恰逢蒙古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康熙任命胤禵为“大将军王”,带领朝廷的兵马前往西北,而胤禵也不负众望,顺利平定了叛乱。

在这样的情况下,朝中不少官员都认为十四阿哥胤禵能够在康熙去世后顺利继承皇位。而乌雅氏也坚定的希望并且认为自己的这个小儿子能够成功上位,毕竟从“九子夺嫡”一开始,乌雅氏就站在了胤禵一边,支持、鼓励胤禵。

只不过最终的结果让乌雅氏倍感失望,登上皇位的并不是胤禵,而是自己的另外一个儿子雍正。如果乌雅氏仅有雍正一个儿子的话,或许他不会表现的如此抗拒,但是在此时的她看来,正是雍正,这个自己并不喜爱并且同自己关系极为疏远的儿子,抢夺了本应属于胤禵的皇位,心中充满了无比的愤恨。

于是,这才有了前文中说道的她对于雍正的一系列抵制行为,说到底除了他们两人之间固有的矛盾外,也有着为自己的小儿子抱打不平的原因所在。

“雍正是否杀母”成为历史的谜团,但是乌雅氏的死却与雍正密切相关。

雍正元年(1623年)五月二十三日,乌雅氏在永和宫病逝,享年六十四岁。

据说在她去世前,雍正还是希望为其册封尊号,并且确定了册封大典的时间。怎奈雍正说服了乌雅氏,但是并没有“打动”上天,就在原定于举行大典的前一天,乌雅氏就病逝了,因而这个“仁寿皇太后”永远没有摆上历史的台面,只留下了一个“孝恭仁皇后”的追封。

而由于雍正与乌雅氏不佳的母子关系,及雍正登基之后,乌雅氏一系列极度抵制雍正的举动,让民间留下了“雍正杀母”的传言。

当然,这种说法并不足以为信。

一方面,前文中也说到了,清朝一直以来都是崇尚以“仁孝”治天下,雍正不会如此行事背上舆论的巨大包袱,给自己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这对于他来说确实是得不偿失的;另一方面,这个时候的雍正已经坐上的皇位,即便乌雅氏对其又再多的不满,也已经无法改变这个既定的历史事实,所以雍正是大可没有必要如此。

与之相反的是,好好孝敬生母,树立“仁孝”典范,更加有利于自己的统治。况且,从雍正继位之后的表现来看,除了九阿哥胤禟的生母宜妃郭络罗氏遭到了雍正羞辱和排挤外,其他的康熙后妃或多或少都得到了雍正的恩裳,特别是曾经照看过弘历的两位康熙后妃,即悫惠皇贵妃佟佳氏以及惇怡皇贵妃瓜尔佳氏,受到了极大的推崇和尊敬。

所以由此可见,“雍正杀母”确实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然而乌雅氏的去世,除了其身体原因外,还是同雍正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便是雍正对于十四阿哥的打压。

雍正登基之后,迅速将远在西北的十四阿哥胤禵调回北京,随即便剥夺了他的兵权,并将其发配到遵化看守康熙的皇陵。

此时的胤禵正直壮年,正是成就一番事业的时候,而如今却遭到了雍正的打压,可以说是政治前途尽毁,这让将其视为最爱的母亲乌雅氏必然是非常的痛心。与此同时,乌雅氏本就对雍正登上皇位颇为不满,现在又看到雍正如此对待十四阿哥胤禵,必然对雍正充满怨恨,心中也必然是极度的愤恨。

就这样,本就年过花甲的她,加上心中的郁闷与伤心,最终导致了乌雅氏的病逝。

圣夜静歌原唱完整版?

《圣夜静歌》谷中百合演唱

圣夜清 圣夜静

明星灿烂 天地宁

水寂山眠 万籁无声

卿云缭绕拥着伯利恒

客店马槽诞生天婴

圣夜清 圣夜静

天使显现 牧人惊

金琴玉筝 漫天歌韵

哈利路亚 山海欲齐鸣

传报佳音 救主降生

圣夜清 圣夜静

救主耶稣今降生

博爱牺牲公义和平

圣容赫华犹如日初升

恩光辉耀 照彻乾坤

恩光辉耀 照彻乾坤

男生戴什么手链保平安?

佛珠是佛教徒用以念诵记数的随身法具

佛珠是佛教徒用以念诵记数的随身法具,在僧俗间的广泛使用。本称“念珠”,,起源于持念佛法僧三宝之名,用以消除烦恼障和报障。通常可分为持珠、佩珠、挂珠三种类型。

每串佛珠数目表征不同的含义。佛珠的质料不胜枚举,以“七宝”所制成的佛珠最为殊胜尊贵。

佛珠是弘法最为方便的法器,在使用佛珠时,不要过分地计较它的构造、颗数和质料才好。只要能做到“静虑离妄念,持珠当心上”,也就可以早证菩提、成就涅槃了。

千年传承,让念珠由参禅悟道的工具演变为众生大智慧的象征。

让人在面对烦恼、喧嚣时,不尤不饰,不骄不躁,并祈求平安、长保喜乐。

随着越来越多人喜欢和佩戴念珠,使佛珠在宗教寓意之外更成为时尚文化的符号。

起源

缘起:一拿起念珠就告诫自己所发的念要纯净,不该想的绝对不去想;不该做的也绝对不做。这样就能使心都贯彻在善念中,善久了就能明心就能开智慧。就像有人读经,刚开始读经文一句也不懂,读久了自然而然地心开意解,就懂得其间的道理。是故有:【持珠善念】。

善念佛珠

善念佛珠,念珠材质主要包括:菩提子、佛教名木、佛家七宝、五色佩珠及其他诸如如意珠宝、土石等。其用原始本真的原木、菩提子为主料,精雕细琢,并结合佛教七宝等珍贵材料,搭以现代审美设计而成。生活各异,禅理不同,念珠亦是多样。

流传

应当指出的是,佛珠虽然已经成佛教徒的一项重要标志,但若溯其本源,佛珠并非佛教所创用。如古印度婆罗门教中的毗湿奴派,很早便有持珠的记载。这在出土文

含义

名字的含义

佛珠,从字面上看,佛教用品的珠子。具体地说是佛教徒在念佛时为了摄心一念而拔动计数的工具。当然,佛珠也逐渐扩大成为一种佩饰,非佛教徒中,也广为佩戴。大多数人选择佩戴佛珠手链。

佛珠名字的另外一个含义是:弗诛,就是不要诛杀生命的意思。不论在家出家,佛教中的第一大戒是不杀戒。我们每个人都不愿失去生命,推己及人,每一个有生命的有情也都是如此。所谓上天有好生之德。佛教更是着重这一点,并强调戒杀护生的人必定有健康长寿的结果。佛珠戴在身上或者拿在手中,也是时时在提醒自己爱惜物命。

2、形状的含义

佛珠一般是圆球形的,表示圆满,也就是完美无缺的意思。我们常常抱怨人生的很多缺憾,人的很多缺陷,但我们总是没有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也就是佛教千言万语、苦口婆心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每个人都有圆满无碍的智慧和功德,只因为自己无谓的烦恼,而将这些本有的圆满智慧覆盖了,不能显现出来。只要能化解这些无谓的烦恼,就可以与佛一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随意运用。

3、结构的含义

每串佛珠由一个主珠、若干其他的珠子和穿绳三部分组成。主珠代表着佛,穿绳代表着法,若干其他的珠子代表着僧,佛、法、僧三宝都可以包含在一串佛珠之中。所以,对佛珠要有恭敬心,如对圣容,收拾身心。所谓: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

4、数目的含义

佛珠中,数目较多的是18粒(加上主珠是19粒)和108粒(加上主珠是109粒)。18代表着十八不共法,这是佛的十八中特有的功德,是其他圣贤所不具备,所以说是不共的;18也代表着十八界:内六根界,外六尘界,加上六识界,共十八界,十八界包含的宇宙中所有现象。108代表着百八烦恼,也就是人的一百零八种烦恼。简单来分这一百零八种烦恼不外乎五盖:贪、嗔、痴、慢、疑,也就是贪婪、怨恨、蠢痴、傲慢、疑惑。

人之所以身心有疾病,之所以本有的无量智慧功德不能显现,就是因为这些烦恼的存在,之所以叫五盖,就是这些烦恼盖着了本有的智慧功德。如果化解了这些烦恼,就同于佛。

5、功能的意义

虽然佛珠日益扩大为一种佩饰的作用,也就是成为人们一种时尚的饰品,但佛珠本来不是这个功能,而是拔珠计数、念佛掇心的作用。

佛教认为:人之所以有各种不如意事,甚至灾祸性的事,都是以前身、口、意没有管好,所谓身口意犯了恶业,比如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醉酒。这些不好的因,导致以后有不好的果。而手持佛珠念佛,一声佛号,拔一下佛珠,就可以有效地管好身口意三业,使不放逸。久而久之,就会远离五盖贪、嗔、痴、慢、疑,就会有好的果报。也就是说,念佛拔珠不是最后的目的, 而是一种手段,一种用来管理身口意方法。目的是为了改正缺点,化解烦恼贪著,恢复本有的圆满智慧功德。

佛珠还可以挂在颈部充当挂珠,或缠绕在手臂上起到佩珠的作用,这些都是具有深刻含义的:

二手持珠当心上,静虑离念心专注,

本尊瑜伽心一境,皆得成就理事法。

设安顶髻或挂身,或安颈上及安臂,

所说言论成念诵,以此念诵净三业。

由安顶髻净无间,由带颈上净四重,

手持臂上除众罪,能令行人速清净。

若修真言陀罗尼,念诸如来菩萨名,

当获无量胜功德,所求胜愿皆成就。

另外,密教的经典对掐捻佛珠的指法也有详细规定。从五部而言,《摄真实经》中记载:佛部以右手拇指与食指掐之,金刚部以右手拇指与中指,宝部以右手拇指与无名指,莲花部以右手拇指与小指,羯磨部以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合捻之。从三部而言,《苏悉地经》中记载:佛部以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的指尖相合,中指与小指直立,食指略屈附于中指中节以掐之;莲花部以拇指与中指指尖相合,舒展其余三指而掐之;金刚部以拇指与食指指尖相合,舒展其余三指而掐之。

拿念珠的方法

将念珠展开,右手四指下托,念佛或持咒时,从母珠(最大的那一粒)旁的第一珠起,母指下掐(<一丫=,一句一珠,或一咒一珠,掐珠到母时,即刻由左向内转过头来,再从母恭旁的第一珠掐起,千万不要跨越或直掐而过母珠。经云:“不应越母珠,蓦过越法罪。”“因绳线表观音,母珠表弥陀也。”

另外,有些经典中,对于掐珠的方法,也有不同的记载。

《摄真实经》中对执持念珠的方法是这样的:

佛部:应用右手母指与头指(食指也)掐之。

金刚部:应用右手母指与无名指掐之。

莲花部:应用右手母指与四指掐之。

羯磨部:应用右手母指与四指掐之。

《苏悉地经》的记载是只有胎藏界三部:

佛部:右手大指与无名指之头相合,中指与小指直立,头(食)指少屈,附于中指中节以掐之。

莲花部:合大指与中指之头。余指皆舒而掐之。

金刚部:合大指与食指之头,余皆舒而掐之。

《军荼利仪轨》云:以右手大指捻头指,当心拨珠,余三指散直(这是佛部的“说法印”,亦名“持名印”,这里则为“念诵印”。)左手引珠,右手持珠,如转法轮状。

《无量寿仪轨》云:二手当心,各聚五指,如未敷莲花左手持念珠,以右手大指无名指移珠,诵至最后一字移一珠。

以上均为佛典所载。不过,大家都习惯了用《摄真实经》佛部和《苏悉地经》金刚部的方法了。如果真是发心修行的善男子和善女子,我认为还是以遵照经典记载的掐珠法去修持为妙,因为功德究竟不同也。

初次使用

佛珠在请购回来以后,一般的要有一个净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显宗和密宗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显宗行人在佛珠请购回来以后,一般会用持诵大悲咒四十九遍的水进行洒净,然后再进行持诵修行,不会念大悲咒的也一般会请自己的师父对念珠进行加持除净,这样做主要是去除附着在念珠上的精灵和污秽的东西,是其变为具善缘的修行法器,不会念佛的人佩戴这样的念珠才会有保护的作用。

密乘的行人,一般在请购一串佛珠以后,会以本尊法的佛珠加持法将佛珠进行加持除净,使其转变为符合各个本尊的誓句物,在平常的使用当中也会在使用之前念诵念珠加持法,这是一个完全的密乘行人所必需做的。不懂得加持念珠和加持舌的人在修习密法的时候也不容易得到成就,这两个法有相对应各个本尊的法也有独立的法轨。至尊达赖喇嘛也曾经说过“这样通过经常的加持的念珠,才能够在未来的修行当中作各种事业,比如说为其他人致病等等。”所以密宗的念珠既是计数工具也是各个本尊做羯摩事业时的所缘物之一,它的含义也远远要比显宗的念珠深广的多。如果这些方法都不会的人,可以在使用之前持诵六字真言一百零八遍进行加持按照个传承的口诀实施,或者请自己的上师进行加持均可。

有些人到处的宣扬汉密的内容,引用《苏悉地经》《大日经》《金刚经》等汉密经典中的内容,介绍持咒法或者加持念珠的方法,这样做是非常不正确和不道德的。要知道这些方法是要有人实际的在旁边进行指导的,而且需要经过对应法的灌顶授权,没有授权就如同一个平民要实行国家主席的职权一样是瞎胡闹的,而且会有危险,在世间法里这样做是犯法的就像xx,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在佛法里这也是不允许的。而且汉密的传承,除了一部分随着日本的空海上人流传到日本形成了东密以外,其他的基本上已经断绝了。佛教是最讲究法统清静的,所以在经文的开头都会有一句“如是我闻”,在各论典的开头也都会有传承的祈祷文和顶礼文。所以像这样乱引用密典和密法的行为,要坚决抵制和批判。

绳子断了,应怎样处理呢?

念珠的绳子断了,很多人误以为是不详的预兆,其实,这是错误的见解,须知任何物件,用久了,总不免有磨损或折毁,故念珠的绳子断了,实不足为怪,试想世上原来就充满‘无常’的现象,人生离不开生、老、病、死的阶段,万物有存在,自然有消失;有开始,也有终结的过程。这些现象,原是世界的‘真相’,过去如此,将来也亦然。所以佛珠的绳子断了,只要换上一条新的绳子,就可继续使用了,不必过份执着,也不用介怀,应该藉着这机会,体悟一下‘世道无常’的道理。

使用念珠规定

任何人均可颈挂念珠,所谓“出家人才能颈挂”的说法并无依据,有高僧大德专门提出,人人都可以挂在颈上,皆可获无量福,灭无量罪。念珠挂在颈上挂一圈;如果手上拿着一定要是两圈;如放在台案上,一定要放三圈,才合规矩。念珠是修行的工具,念佛、持咒存乎一心。“静虑离妄念,持珠当心上”。佛珠的数量、构造和质料都只是助道的助缘,不可过于着相和执着:“相由心生,境由心转,心系诸佛,珠可助道”。

使用禁忌

最主要的注意事项基本上就只有一条,就是清净。如果细说起来可以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第一、不要手腕上带着念珠去卫生间方便。如果需要去的话,可以将念珠摘下放在上衣口袋里,夏天可以贴身挂在脖子上。

第二、不要在夫妻同睡的情况下戴念珠或者放在床边。

第三、不要在吸烟或者用手触摸过从葱、蒜、韭菜或者饮酒时佩戴念珠,更不要将烟吐到念珠上。

第四、念珠不使用和佩戴的时候,应当放在佛堂里或者佛像跟前。有熏香的行人,可以在每天早上起来使用之前用熏香熏一下。

第五、不要随意触摸其他人的念珠。

第六、念珠不要放在裤子兜里,更不要放在屁兜里。

第七、念珠在挂在脖子上,或者挂在墙上时应该将佛塔向上。

第八、请不要用摸过肉或者鱼等不洁净东西的手触摸念珠,在摸念珠之前应当洗手。

第九、在计数的时候,每念完一串的时候,不要将念珠翻转以后再计数要不间断的循环计数。相反转念珠计数这样做的人说是不越过佛头,这是不正确的,应当在同方向继续拨动计数。任何的经典也没有翻转以后计数这样的记载。在汉地的各个宗派中,正统的教授中也没有这样的说法,按照藏传佛教的说法这样的翻转念珠计数是中断魔在作怪,是正法衰败引起的魔法乱教的现象。按照汉传各宗的说法是,法轮应当同向旋转不会忽然向顺时针又忽然向逆时针转,所以也没有将念珠反方向调转的规则。前者藏传佛教对于此事说得比较严重,后者比较松,但是应当引起使用者对此事足够的注意。而不应当向很多所谓的大师说的那样“根据自己保持的习惯”“如果在第八识已经有了这种翻转念珠的种子就不必改变这个习惯”这都是一种退转正法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历史上乾隆真的很爱令妃吗?

令妃魏佳氏也就是后来乾隆皇帝的孝仪纯皇后,想知道乾隆喜不喜爱她,看一组数据就知道了,十年期间令妃为乾隆七次怀孕,六次生育,生育了四子二女。后来在1928年时,军阀孙殿英盗挖乾隆的清裕陵后,使得乾隆与令妃遗骸暴露出来,这件事也给出了乾隆爱不爱令妃的答案。

一个宫女的逆袭

其实令妃魏佳氏并不是真正的满人,别看姓魏佳氏,实际上她的姓氏就是魏,她是地道的汉人。她的家族出身比较低微,属于是正黄旗包衣身份,她的祖上魏国贤本是明朝驻守皮岛的军官,隶属于皮岛总兵毛文龙麾下耿仲明部,当初明末蓟辽督师袁崇焕斩杀毛文龙之后,耿仲明率部降清,魏国贤就是这时候跟着耿仲明一起投降了清朝。

魏国贤在降清后其家族被编入正黄旗汉军,后来由于他触犯了清初时期的逃人法,整个家族被贬为正黄旗包衣身份,因此魏家的身份一直是内务府包衣奴才身份。而魏氏家族也在成为包衣奴才后,逐渐被满洲化,所以才有了类似于满人的姓氏魏佳氏。

值得一提的是令妃家族与雍正时期名将年羹尧和年妃家族是姻亲关系,令妃的祖母年氏是年羹尧和年妃的亲姑姑,令妃按辈分来说算是年羹尧和年妃的表侄女。

令妃比乾隆小了16岁,她大概在乾隆六年(1741年)到乾隆九年(1744年)这段时间参加内务府选秀入宫。史书中提到她是“充入宫中”,这个“充”字说明她入宫时身份不高,再结合令妃家族属于内务府包衣出身,所以令妃入宫时可能只是身份低微的宫女,由于后来她成了孝仪纯皇后,史书中为尊者讳,就没有明确记载她当宫女的事情。

虽然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令妃在当宫女时服侍的是哪位女主,但是从乾隆后来写的诗中看出令妃是在乾隆十年(1745年)由乾隆的嫡妻富察皇后推荐侍寝,才被册封为魏贵人。可以看出令妃与富察皇后关系应该是不错,甚至可以推断她当宫女时服侍的女主很可能就是富察皇后。

令妃在后宫晋升上很快,仅不到一个月乾隆就把她从魏贵人晋升为令嫔,而这个“令”字其实很有寓意,出自《诗经·大雅》中的“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寓意着幸福美好之意。可见令妃侍寝之后很快就能讨得乾隆喜爱,才晋升如此之快还获得比较不错的封号。

不过令妃虽然从宫女晋升到令嫔仅用了一个月不到,这个速度已经是很快了,但是富察皇后在世时还是很受乾隆的尊重和喜爱,乾隆没有过多的宠幸令妃和其他妃嫔。

乾隆十三年(1748年)富察皇后去世后,乾隆就开始对其他妃嫔雨露均沾,令妃也是在这时候从令嫔晋升为令妃。而令妃也是乾隆后宫妃嫔中晋升最快的妃嫔,她仅用了一个月从贵人晋升为嫔,又用了三年从嫔晋升为妃,相比乾隆其他的妃嫔舒妃从嫔到妃用了七年,庆妃从嫔到妃用了八年,忻妃从嫔到妃用了十年,颖妃从嫔到妃用了八年,令妃的晋升速度堪称火箭般速度。

而最关键的是令妃在这时候还没有生育子女,这晋升速度放眼整个清朝后宫历史上都算是很快了。这也能看出乾隆对令妃有多么宠爱了。

富察皇后去世不久乾隆就册立娴贵妃那拉氏为皇后,史称乾隆继后。虽然那拉氏成为了皇后,但是乾隆对她并不如对富察皇后那么喜爱,这也给了令妃迅速获得乾隆宠爱的机会,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时,她就晋升成了令贵妃。

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第四次南巡时,乾隆与继后那拉氏产生了严重矛盾,那拉氏当着乾隆的面以刚烈的断发形式顶撞乾隆,要知道满洲女人只有在丧父、丧夫时才能剪发,那拉氏如此行为无异于诅咒乾隆,因此乾隆大怒,与那拉氏彻底失和。

回京之后乾隆本打算废了那拉氏的皇后之位,但是群臣反对废后,加上乾隆始终不肯对外宣布到底那拉氏有何罪过,因此乾隆没有废掉那拉氏的皇后之位。不过乾隆虽然没有废掉那拉氏的皇后之位,但他收回了那拉氏的皇后册宝,还裁撤了那拉氏寝宫翊坤宫中的大部分宫女太监,这也就代表着那拉氏被打入冷宫,她的皇后之位是不废而废,她已经没有皇后的实际权力了。

与此同时,随着那拉氏失宠不废而废,令妃则迎来了春天,乾隆打破了清朝皇后在世不立皇贵妃的规矩,在那拉氏还保留皇后名号时,他册封令妃为皇贵妃。

关于册封皇贵妃清朝是有规矩的,之前顺治皇帝独宠董鄂妃,就册立她为皇贵妃,想废掉孝惠章皇后,改立董鄂妃为后,但是遭到了母亲孝庄太后的反对,因此顺治只得册封董鄂妃为皇贵妃,但是顺治独宠皇贵妃董鄂妃而不爱孝惠章皇后。

自此之后清朝后宫就有个不成文规矩,为了尊重皇后,在皇后在世时通常是不册封皇贵妃的。再加上皇贵妃身份地位很尊贵,是后宫中仅次于皇后的存在,只有一个名额,相当于副皇后,因此通常皇帝为了尊重皇后也不会在皇后在世时册立皇贵妃。

而乾隆不顾那拉氏在世册立了令妃为皇贵妃,还让令妃以皇贵妃身份行使皇后权力,权摄后宫事务。这就等于是直接废了那拉氏,改立令妃为皇后一般,乾隆能在与那拉氏失和之后把令妃提到皇贵妃的位置上,就说明他对令妃有多么宠爱。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那拉氏抑郁而亡,乾隆碍于令妃家族是汉人还是包衣出身,因此他没有正式册立令妃为皇后,而是依旧让她以皇贵妃的身份行使皇后的权力,所以令妃虽然没有皇后的名位却有皇后的实权。

令妃能从一个包衣家族出身的宫女袭成了权摄后宫事务几乎等同于皇后的皇贵妃,她没有家族背景,没有太多可以依靠的资源,实际上她所能倚仗的就是乾隆对她的爱而已,这些就足以说明乾隆还是非常喜爱令妃的。

独宠一人的待遇

如果令妃在后宫中升级特别快不足以说明乾隆有多爱她,那么看看令妃的生育率和乾隆给予她的各种待遇。

令妃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生育皇七女开始,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生育皇十七子永璘为止,十年间,令妃7次怀孕,除了中间小产一次,6次生育子女,可以说这十年她基本没闲着,不是在怀孕就是在生产。

要知道清朝的妃嫔给皇帝侍寝之后,皇帝都会告诉敬事房太监留还是不留龙种,通常只有皇帝越喜爱的妃嫔,皇帝才会让敬事房留下,否则就会让打掉。而令妃能如此频繁为乾隆生育,这不正说明了乾隆对她的爱嘛。

而且最关键的是在令妃生育子女的这十年期间,乾隆几乎没有再生育其他子女,只有忻妃一人生育了皇八女,可见这十年期间几乎就是令妃一人获得了乾隆专宠。

乾隆爱令妃不光让她一直给自己生育子女,爱就要爱屋及乌,也爱她的家人。乾隆在册封令妃为妃之后不久,就把她的家族从包衣身份拔出,改为世袭正黄旗满洲佐领身份,这一下就让她们家族从包衣奴才翻身变成了管理包衣的佐领。

后来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令妃病重时,乾隆为了让她高兴,又把她的家族从正黄旗抬旗到了镶黄旗。要知道清朝的八旗其实是以镶黄旗为首,镶黄旗大多都是皇帝的亲信之人归属,在清朝皇帝给谁抬旗就说明了对这个人的喜爱,比如雍正就因为深爱年妃,才给年羹尧的年氏家族抬旗到了镶黄旗。可见乾隆之爱令妃,就如同当年雍正之爱年妃一般。

如果乾隆不是真的很爱令妃,他也不会对令妃家族这么好,而且还会把其家族抬旗到八旗之首的镶黄旗。

尤其是乾隆与继后那拉氏失和之后,他对令妃的爱则表现得更加彻底和明显。乾隆三十年(1765年)时,令妃怀上了永璘,乾隆当时已经十分厌恶那拉氏,而令妃也已经成了皇贵妃,乾隆为了让令妃养胎,特意命人把原本只有皇后才有资格居住的皇帝寝宫养心殿的东耳房修缮好,让令妃住到了这里,就方便乾隆可以随时看到她照顾她。

要知道在宫廷里能随时和皇帝住在一起,对于妃嫔来说是很难的事情,只有皇后才能随时和皇帝住在一起。而乾隆的后妃中也只有富察皇后和没有闹翻之前的那拉氏在东耳房住过,而令妃只是皇贵妃却享受到了这种待遇,这在乾隆后宫妃嫔中绝对是独一份。

令妃虽然在生前没能得到皇后的名号,但是她死后葬礼绝对是皇后级别的葬礼,那拉氏虽然有皇后名号,但是那拉氏死后的葬礼比妃嫔还低。

在令妃去世后,乾隆下旨让她陪葬在自己的清裕陵中,要知道在古代丧葬规矩通常陪葬帝陵的只允许有皇后,只有清朝自雍正开始破例允许皇贵妃陪葬帝陵,雍正的一生挚爱年妃就是以皇贵妃的身份陪葬在雍正的清泰陵中,而乾隆能让令妃以皇贵妃身份陪葬帝陵,也可以看出对她的喜爱。

乾隆宣布退位之后,公布了令妃生的儿子颙琰也就是嘉庆继位,同时立刻下旨追封令妃为孝仪纯皇后。嘉庆二年(1797年)时,乾隆还特意下旨交代嘉庆在自己去世后,一定要把自己的灵位、富察皇后的灵位还有令妃的灵位一同供奉在养心殿东佛堂的佛龛中。也就是说后来祭祀乾隆的佛龛中只供奉了乾隆、富察皇后和令妃三人,这也能说明在乾隆心目中早已把令妃当成了妻子、皇后,男人如果真爱一个女人,一定会给她应有的名分,这就说明了乾隆有多爱令妃。

其实最能说明乾隆有多爱令妃的原因,还得是令妃的儿子嘉庆后来成了乾隆接班人。乾隆是一个嫡庶观念很强的人,他之前秘密册立继承人选的就是富察皇后生育的儿子,除了五阿哥永琪由于能力太过于优秀卓越,使得乾隆一度放弃嫡庶观念考虑立永琪为继承人之外,乾隆选择继承人主要更看重嫡子身份,在永琪英年早逝后乾隆才决定秘密册立嘉庆成为继承人,也可以想见在他内心中把嘉庆当成嫡子看待,那么嘉庆的母亲令妃自然就是嫡妻了。

如果乾隆不爱令妃的话,他怎会把皇位传给嘉庆。要知道继后那拉氏也是生育有皇十二子永璂的,按理永璂算是名正言顺的嫡子,乾隆为何不把他秘密册立为继承人,原因很简单,就是对永璂的老妈那拉氏无爱了。

而且令妃也是能让乾隆写诗悼亡诗的三个女人之一,乾隆这一生写诗无数,但是他只给三个女人写过悼亡诗,三个女人分别是富察皇后、哲悯皇贵妃富察氏以及令妃。富察皇后是乾隆的结发妻子,是他一生的白月光,他特别怀念是肯定的。而哲悯皇贵妃则是乾隆人生中的第一个女人,她比富察皇后嫁给乾隆还早,她为乾隆生育了皇长子永璜,通常男人人生中的初恋永远都会让男人毕生无法忘记,这是很正常的。可以想见在乾隆心目中令妃是能和嫡妻以及初恋相比的女人,可见令妃算是乾隆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之一,这绝对是满满的爱。

因此令妃绝对是乾隆在哲悯皇贵妃早逝以及失去富察皇后之后第三个挚爱的女人,否则令妃不会享受到这些独宠一人的待遇。

百年后清裕陵被盗更加让后人看出了乾隆对令妃的爱

1928年时,乾隆已经去世129年了,这一年他的陵寝清裕陵被军阀孙殿英盗挖,孙殿英把裕陵盗挖的一片狼藉,事后清末帝溥仪派人去收拾清裕陵。在裕陵中共葬有乾隆、富察皇后、令妃、哲悯皇贵妃、慧贤皇贵妃、淑嘉皇贵妃六具尸体,当逊清皇室成员来到墓中时却发现了一具大约50岁左右,面目栩栩如生的女尸。

而根据史料核对,陪葬乾隆的这五位后妃,只有令妃是49岁去世,年纪上与这具百年不腐的女尸相符,因此断定这具女尸就是令妃。当时参与收殓尸体的逊清皇室成员爱新觉罗·宝熙曾在日记中记载称令妃面目栩栩如生,尸体不仅没有腐烂,脸部还带有笑容。

不过很可惜到了现代再次开启乾隆的裕陵地宫时,受孙殿英盗墓破坏的影响,令妃的尸体彻底腐烂损毁。但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检测令妃的尸体,人们惊奇地发现令妃的尸体中含有大量的砒霜和水银,所以可以推测令妃死后,乾隆想保存她的尸体,因此往尸体中注入了大量的水银和砒霜来做防腐处理,这也是令妃尸体百年不腐的原因所在。可惜由于孙殿英盗墓打开了地宫大门,最终还是导致令妃的尸体保存不住而腐坏损毁。

乾隆想保存令妃的尸体,更加说明了他对令妃的爱,只有真的爱她,才会想尽一切办法留住她的容颜。所以综上所述,乾隆绝对是真的真的很爱令妃。

明光宗苦熬38年后才登上皇位?

万历四十八年,明神宗朱翊钧驾崩,在储位上苦等了十九年的皇太子朱常洛终于登上了皇位!可仅仅一个月之后,这位年仅三十八岁的皇帝便一命呜呼了……以至于泰昌年号都只能与万历年号共用一年,前半段叫万历四十八年、后半段叫泰昌元年。因为死得太突然,明光宗朱常洛连陵寝都没来得及修,最后不得不将当年景泰帝朱祁钰为自己修建却因为“夺门之变”没能使用而废弃的陵址重新“装修”,这才让明光宗得以入土为安。按理说明光宗即位时才三十八岁、正值壮年,可为何短短一个月便英年早逝了呢?

国本之争

明光宗的出生纯属偶然!一次,明神宗前往生母李太后宫中请安,无意中看到了一位王姓宫女。也不知道是明神宗雄激素分泌过剩、还是因为其他什么原因,在皇太后宫中明神宗便迫不及待地与那位宫女滚了一把床单。但是,明神宗远没有他的祖上明宪宗朱见深厚道,提起裤子便将这件事忘了个一干二净!过了一段时间,那位宫女居然怀孕了。明神宗显然不想认下这笔风流账,可对孙子望眼欲穿的李太后不干了,于是命人找来了相关记录,上面记载得明明白白,某年某月某日,皇帝在某地与某某发生了关系……明神宗想赖也赖不掉,只得认下了这个还未出生的儿子并将那位王姓宫女封为了恭妃。

之后,明神宗对王恭妃母子便不闻不问了。自万历十年起,一些朝臣便开始请求明神宗立庶长子朱常洛为储、早定国本。可明神宗就是拖着不办,在宠妃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出生之后,明神宗又默许或暗示一些朝臣力挺朱常洵出任皇太子!就这样,明神宗与文官集团展开了长期拉锯。直到万历二十九年,这场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才正式告一段落。同年,朱常洛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这时的朱常洛已经十九岁了!

可明神宗对朱常洛这位皇太子仍然不待见,对皇太子的生母王恭妃也是不闻不问……在朱常洛成为黄他会多年之后,明神宗才象征性地将王恭妃晋封为了贵妃、皇贵妃。王恭妃去世时,明神宗甚至想将这位皇贵妃草草下葬了事。后来,在文官集团的据理力争下,明神宗才心不甘情不愿地将王恭妃以皇贵妃之礼下葬。自幼缺乏父爱、身边又有弟弟朱常洵虎视眈眈,朱常洛的生存压力可想而知,长期处于心理压抑状态的朱常洛只能靠女色给自己“注射强心针”!久而久之,身体本就处于亚健康状态,又纵欲过度……明光宗即位时的身体状态能好到哪里去?

郑贵妃进献美女

万历四十八年,明神宗驾崩,皇太子朱常洛即位。郑贵妃为了修补与明光宗的关系,投其所好、给明光宗进献了八位美女。接下来的事情可想而知,明光宗白天搞登基大典、处理朝政,晚上又跟一群女人在床上卖力地忙活!登基大典仅仅十天之后,明光宗便病倒了……虽不说一定和纵欲有关,但原本就处长期于亚健康状态的明光宗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折腾,病倒也没什么可奇怪的。

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给明光宗来了个雪上加霜!明光宗的身体不久虚弱,掌管御药房的太监崔文升却给明光宗进了一剂大黄!吃完之后,明光宗拉了整整一天一夜、三四十次,整个人完全虚脱了。有人说是郑贵妃授意崔文升下的大黄,但个人并不认同。彼时皇位已定,明光宗又有儿子,就算他死了,皇位也落不到朱常洵头上,郑贵妃此举没有意义。更何况,郑贵妃给明光宗进献美女实际上已经是在变相示弱、服软了,又为何要来这么一出?所以,要么是崔文升自作主张,要么是真的误诊、或者下错了药。明王朝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明孝宗朱祐樘据说就是因为吃错药丢掉了性命……

催命符——红丸

大黄让明光宗本已一塌糊涂的身体雪上加霜,可就在这个时候,鸿胪寺承李可灼又给明光宗献上了所谓“仙丹”——红丸。明朝皇帝炼丹嗑药的不在少数,明光宗的儿子明熹宗朱由校后来喝死的所谓“仙露饮”,大体也是类似的东西,只不过改为了液态而已。

丹药,古已有之。中国古代的丹药成分无外乎朱砂、黑铅等佐以众多名贵中药材。朱砂是汞化合物、黑铅是铅化合物,稍有常识者都知道,汞、铅是重金属,是有剧毒的!少量或许不至于致命,其中的一些成分或许还有提神的作用,但长期服用肯定是会慢性中毒的。更何况,明光宗彼时的身体已经一塌糊涂了,这个时候给他整点汞、铅化合物,无异于是在催命了!就这样,明光宗在短暂“回光返照”之后便一命呜呼了……

综上所述,明光宗朱常洛即位仅一个月便驾崩看似是因为红丸,实际上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红丸只不过是一剂催命符而已。长期压抑的生活和纵欲,使得明光宗的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套用一句广告词叫“早已被掏空”……即位之后,又接受了郑贵妃进献的八位美女,没有了老爹的压制,明光宗索性甩开了玩了!这下好,直接“累”倒在了床头!紧接着又被太监用大黄拉到了虚脱,原本少量服食不至于致命的丹药红丸就这样成了一剂催命符,要了明光宗的小命!至于说谋杀,郑贵妃根本没有动机,杀了明光宗的,她儿子朱常洵也成不了皇帝!明光宗之死很可能就是整好几件事撞上了,该他死,谁也没辙……

如何评价乾隆的令妃?

令妃(1727年——1775年),原名叫魏佳氏,汉军正黄旗出身,后被乾隆帝抬旗入满洲镶黄旗。

作为乾隆时期的宠妃,更是嘉庆皇帝的生母,令妃被追封为“孝仪恭顺康裕慈仁端恰敏哲翼天毓圣纯皇后”,也成为了满清朝唯一的一位汉族皇后。

在乾隆帝原配皇后富察氏和继后那拉氏过世以后,魏佳氏便以皇贵妃之尊统摄六宫之事,位同副后代行皇后职权长达十年之久。虽然地位非常尊崇,但令妃毕竟没有在生前被册封为后,成为她的一生之憾。

接下来,我们一起分析如此受宠的令妃魏佳氏,为何没能被乾隆晋封为第三任皇后?

一、本人出身非常低贱

封建社会中极其讲究门第和出身,在后宫中为后为妃的,几乎都是豪门或者勋贵之女。 据《清史稿》记载:

魏佳氏,内管领、追封三等承恩公魏清泰之女。

其中提到的“内管领”,乍一听起来很嚣张,就跟内廷总管似的有权有势。不过,你可能要失望了,清朝的内管只是内务府下设的一个杂务机构。

雍正帝时期正式设立内管领,具体负责掌供宫廷的点心、果蔬、酒品以及玉泉山的饮用水等事务。甚至,还承办后宫的一些临时杂务,比如修葺、涂刷、除草等。

一句话,内管领就是负责后宫的打杂事务。

以这样的低贱身份,魏佳氏自然没有资格参加正常的秀女选拔。因此,她若想进宫伺候,必然只能从地位极低的后宫婢女开始。关于这点,之前的热播剧《延禧攻略》倒是进行了比较贴切和真实的演绎。

以区区婢女的身份,最后一步步成为了后宫之主,魏佳氏的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的色彩。

在清朝,由于满人的绝对统治地位,所以如果能够被移入满旗是一件极其荣耀之事。而且,只有功勋卓著或者备受宠信才能有此殊荣。

出于对魏佳氏的无比宠爱,乾隆皇帝曾经先后两次为她“抬旗”:

(一)、在乾隆十六年,乾隆帝将魏家由包衣管领升为包衣佐领,据《清实录》记载:

乾隆十六年九月二十二日,奉旨:令妃娘家包衣管领人,著从本旗包衣牛录拨出。

(二)、在乾隆四十年,乾隆帝将其娘家由汉军正黄旗的包衣佐领,抬入满洲镶黄旗,并编为世管佐领。

虽然说,乾隆通过两次抬旗,将令妃娘家编入了“上三旗”的镶黄旗。但是,她汉族的出身和低微的家世却是无法更改的,以此身份晋封为后恐有争议。

二、乾隆始终不忘前任(一)富察皇后

乾隆帝的原配妻子是富察·容音,就是《延禧攻略》中秦岚所饰演的富察皇后。

富察·容音(1712年——1748年),出身于名门大族富察家,满洲镶黄旗人。其父是察哈尔总管李荣保,其弟是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傅恒,据《清史稿·孝贤皇后传》记载:

世宗册后为嫡福晋。乾隆二年,册为皇后。上甚重之。

从“上甚重之”就不难看出,她在乾隆心中的地位是何其高贵。作为青年时的结发妻子,而且是雍正御赐的婚姻,富察皇后和乾隆帝的感情甚好。而且,富察氏本人不仅容貌出众,温婉窈窕,同时性格还非常的恭俭谦和。

乾隆登基后,嫡福晋富察氏被封为皇后,她在后宫始终以身作则,宽人律己,而且绝不去干涉朝政事务。在她的统领下,乾隆的后宫井井有条,甚至是其乐融融。

可惜,这位富察皇后却英年早逝,在伴驾东巡期间病逝于龙船之上,年仅三十七岁。据《清史稿》记载:

孝仪纯皇后于乾隆十三年,随帝东巡,行舟于德州,崩。帝深为哀恸,作《述悲赋》悼之。

富察皇后过世后,乾隆帝备受打击,久久不能平复,甚至终生都不曾忘怀。

(二)乌拉那拉皇后

富察皇后过世后,乾隆迫于太后的压力才加封乌拉那拉氏为继任皇后。相比富察皇后的温柔和贤惠,这位乌拉那拉皇后却比较固执,甚至到了执拗的程度,不是很得乾隆帝的宠爱。

乌拉那拉氏(1718年——1766年),满洲佐领那尔布之女,是正黄旗人。她是乾隆的第二任皇后,也是清朝最后一位乌拉那拉一族的皇后。据《清史稿》记载:

十三年七月初一晋娴皇贵妃,摄六宫事。十五年八月初二,册立为皇后。以皇贵妃礼葬。

成为皇后以后,乌拉那拉氏加强了对于后宫的管理,与乾隆帝之间也表现得相敬如宾。可惜,二人之间并没有太深的感情,直到“帝后矛盾”的公开爆发,两人终于彻底决裂。据《清史稿·列传》记载:

三十年,从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后剪发,上益不怿,令后先还京师。

满族对于头发非常看重,乌拉那拉皇后因为乾隆在南巡期间临幸舞姬而指责乾隆。甚至于,她还做出了“断发”的大不敬之举,终于彻底激怒了乾隆皇帝。

还朝后,乾隆帝虽没有直接下旨废后,但也将乌拉那拉氏完全打入了冷宫。第二年,乌拉那拉氏在郁郁寡欢中过世,享年四十八岁。

在她过世后,乾隆下令销毁了乌拉那拉皇后的所有画像,仅以皇贵妃之礼安葬。而且,死后无神牌、无祭享,极尽羞辱。

以上两后,一位是被乾隆帝爱之切,另一位是被乾隆恨之切。因为这两位皇后给乾隆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所以他对于第三任皇后非常的谨慎。

三、担心令妃被攻讦

倍受乾隆宠爱的富察皇后,关于她的死因在史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除了《清史稿》外,就连《清实录·高宗实录》 的记载也十分含糊:

皇后同朕奉皇太后东巡,诸礼以毕,忽在济南微感寒疾,将息数天已觉渐愈,诚恐久驻劳众,重虞圣母之念,劝朕回銮。朕亦以肤疴已痊,途次亦可将息,因命车驾还京,至德州忽遭变故。

笔者个人推测,富察皇后尽管被乾隆盛宠,但她所生的皇子永琏、永琮却接连夭折,使其身心俱受摧残。为了使她的放松心情,乾隆才带她外出东巡。不过,在伴驾东巡期间富察皇后竟因为舟车劳顿和风热湿寒而患病,进而导致了她的死亡。

而魏佳氏却不同,她非常幸运并接连为乾隆生下了皇子。她的多子和富察皇后的无子,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避免引起别人的嫉恨,避免成为众矢之的,乾隆才没有册封魏佳氏为皇后。

关于乌拉那拉皇后“断发”的原因,尽管正史中没有特别明确的提及,但根据野史和传闻的记载,此事或许和魏佳氏有着直接关系。

在乾隆南巡前,他已经做好了废掉乌拉那拉氏而改立魏佳氏的决定。因此,乌拉那拉皇后才在南巡期间因为舞姬问题以死相抗,因为她知道自己被废已经是板上钉钉。

乌拉那拉氏被打入冷宫后,代她执掌六宫的魏佳氏立即陷入了风口浪尖之中。无论前朝还是后宫,各种各样的负面的评价接踵而至。

为了减轻魏佳氏的压力,乾隆只得取消或者暂缓她的皇后梦。个人相信,乾隆的此举应该在事先征求过魏佳氏的意见,因为无论所有的正史还是野史,都没有任何关于魏佳氏不满或抱怨的记载。

通过对裕陵的考古研究发现,魏佳氏随葬的物品非常多,她生前已经拥有了东珠朝珠。

关于这点大家都很清楚,大清的祖制严格,随葬物品等级严格。东珠朝珠是只有帝后才有资格佩戴的饰物,其他任何权贵都没有资格佩戴。据此推断,即便她生前没有被封后,但魏佳氏也是无限接近皇后了。

四、为了保证皇位传承

乾隆一生大气磅礴,但在选嗣问题上却颇为周折,屡屡碰壁。到他晚年时,可以承继自己大统的皇子就只剩下了两个,一个是皇十一子永瑆,一个是皇十五子永琰。

永瑆聪明帅气,极具天赋,琴棋书画和刀枪剑戟都有所涉猎,而且身上还有着很重的文人气。这些方面,在自诩为“朕一书生皇帝耳”的乾隆帝面前,加分不少,受益良多。

不过,永瑆有一个最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抠门。抠门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还不算缺点,甚至还能成为优点,但对于追求排场的乾隆帝来说,这是致命的缺点。

乾隆帝从心底就一点儿都瞧不上这种人,又如何能允许他来继承江山社稷。毕竟,一个着眼于小处的抠儿,如何能着眼万里江山。

就这样,没有明显优点,也没有明显缺点的永琰就成了他最后的选择。实话实说,能力平庸和无所建树的永琰,并不是乾隆最理想的接班人选。可是,他非常听话,这是永琰最大的优点,为唯一优点。

乾隆默定了皇十五子永琰为继位之君,但碍于秘密建储的祖制而无法予以公开。在这期间,如果贸然册立永琰的生母魏佳氏为皇后,相当于间接公布了永琰的继承人地位。

想到之前康熙朝的“九子夺嫡”事件,乾隆帝心存顾虑,只得压下了对令妃册后的旨意。生在帝王之家,哪怕是乾隆这样盛名赫赫的君主,也不能在感情问题上随心所欲。

好在,魏佳氏在薨逝后,自己的儿子终于登基称帝,自己也终于被追封为大清皇后,也算是圆了自己的皇后梦。

以上,就是令妃魏佳氏的一生,有过遗憾,但更多的却是满足。

回答完毕!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