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魏晋南北朝的绘画代表作品

有人说魏晋南北朝是对流式双向式民族融合的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对流式的双向式的民族融合的体现,魏晋南北朝继承和发扬了汉代时期的绘画艺术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面貌,除了我们能够看到的贵族文人的绘画,这一时期艺术品就从以前的教化性的工具转化成了独立的作为能够感染人情感和审美作用的艺术品。这一时期的绘画题材明显的表露出了画家对于当代生活的兴趣,...

魏晋南北朝的绘画代表作品,有人说魏晋南北朝是对流式双向式民族融合的体现?

最近有朋友问我,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对流式的双向式的民族融合的体现,你怎么看待这个结论?

我认为这个结论其实观察的还是比较准确的,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我们知道这个时期出了很多比较小政权,但是因为他们的政权比较小,所以更迭也比较快,尤其是北方,随着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大量的战争以及军阀割据就没有办法避免。今天这个部落来到这里建立了一个王朝,过了没几天,另外一个部落就在另外一个地方建立了新的王朝,各个民族的文化在这一时期开始碰撞与交流,尤其是随着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文化在自身的民族性上,以及在吸收外来文化的特质上达到了空间顶峰的状态,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

我们看这一时期的艺术,他和秦朝以及汉朝的艺术是完全不同的,秦朝和汉朝是崇尚简约唯美,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有简约风格的艺术,而且出现了华美雍容色彩艳丽,富有装饰意味以及奢华气息的贵族艺术,这些艺术可能是我们本身民族自己就带有的一些因素,但是更多的是来自于外部和西域,以及佛教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绘画这个角度来看待这一个问题,魏晋南北朝继承和发扬了汉代时期的绘画艺术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面貌,出现了很多专业的画家,所谓的专业画家,实际上就是以画画为生的一些人,他们专门是卖画、以绘画技能为自己的生存技巧,这一时期,绘画呈现出了极度繁盛的局面,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人才,比如说三国时期东吴的曹不兴,他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位有名有姓的画家,自从他之后又出现了顾恺之,张僧繇,陆探微等著名的画家,他们的绘画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并且这几位画家之间还有比较明确的师生关系,也就是说,他们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是前后继承的关系。

除了我们能够看到的贵族文人的绘画,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民间的艺术,比如说嘉峪墓室画、司马金龙墓漆屏画,邓县彩色画像砖等具有成熟技巧的作品。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虽然说是属于民间的艺术活动,但是它们大部分出现在贵族乃至于帝王的陵墓之中,他们是民间手工艺者的工艺水平的代表,但是反映的确是贵族和上层社会的意识,他们是为社会上层服务,并非仅仅是为了满足民间的需要而产生的,这是值得注意的。

和汉代有明显的不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作品作为艺术创作,他一方面仍然承担着社会伦理教化的作用,另外一方面,又让人感受到了艺术上的享受,尤其是它所带来的艺术美他她的情感的感染力,这一时期艺术品就从以前的教化性的工具转化成了独立的作为能够感染人情感和审美作用的艺术品。

这一时期的绘画题材明显的表露出了画家对于当代生活的兴趣,能够佐证这一点的是当时人物肖像化的流行,比如说顾恺之的绘画,其主要的成就就在于人物画上,他对于人物画的理论和他的人物画对于后世有非常大的影响,他在画论中提出以形写神等艺术主张显露出了这一时期肖像画的艺术成就,实际上就是士大夫阶层要求自我表现的一种反应,他们不再沦为社会政治的附庸而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体和国家的主人,因此心态上有着明显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各个小政权的统治者换来换去,但是唯一不变的,唯一握有权利和永恒的就是这些大夫贵族家庭,他们是世代为官的,不管是哪个人做皇帝,不管是哪些人统治了这块地方,他们都还是会运用前朝的一些旧臣,所以这些施大夫和贵族家庭是在某种程度上比所谓的短暂的统治者的权利还要大。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再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就可以非常鲜明地体会到他的一种贵族气质和他的贵族范儿,为什么会产生了。

这一时期的绘画形式多以长卷为主,不仅表现在洛神赋图等传世的作品中,而且在民间的艺术,比如说孝子棺石刻画,竹林七贤甚至邓县彩色画像砖中也采用了这类形式,构图技巧有了明显的提高,此时期绘画的面貌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所表现的人物在内在的气质,性格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在笔法上出现了,疏松的笔法和稠密的笔法两种风格,比如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笔迹周密的密体。

在形象创作上陆探微创作的秀骨清象概括了同时代社会的名流类型,这一社会名流类型深刻的反映出了当时魏晋南北朝时期贵族名士的气质,他们身上带有了一种贵族气,而这种贵族气,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崇尚玄学的风气,不谈实际,虚空飘渺。

当然,这一时期,绘画上与西方的交往和扩大,也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以及外来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中国画传统技法的表现,对于后代甚至是唐朝的绘画新面貌有较大的影响。

除了在绘画技法上绘画的笔法上以及绘画的题材上有着明显的提高和进步,对于绘画的理论总结,对于绘画理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方面,魏晋时期的人们,因为九品中正制的选人用人制度如何去品评人物,如何去看待人物,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当时的人就非常喜欢去谈论一个贵族他应该有的风格和气度,比如说《世说新语》中就记载了当时贵族世人的言语和行为,这种品评人物的风气延续到了艺术创作过程中,就成为了研究如何去表现和总结人物绘画在绘画技法上应该有的表现和技巧,这一时期,绘画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顾恺之和谢赫等人,他们都非常注重气韵,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外貌风格,内在的心理特征,他们认为人物应该传神写照,而传神写照是他们理论中的精华,他们既是既定时代的产物也对整个封建社会的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绘画上,除了人物画有所发展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处在萌芽阶段,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从文献的著录中就可以了解到,有单纯的描绘花鸟作品和专工的画家。山水画在这一时期尚未独立,仍然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而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奠定了唐代绘画的基本样貌,对为后世的绘画的艺术风格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中国传统绘画的开端?

传统中国山水绘画起源魏晋,目前从文献数据的以及考古遗存的图片显示在汉画像中发现大量山水元素,这个起源问题有待商榷。往前翻开汉朝历史绘画记录。

在相关文献记载中和汉画图像所发现的山水元素,推测出在汉朝时期中国传统山水绘画已经萌芽。从文献资料来看,所有汉画出现都是因为其特殊的功能性。

如“山林狩猎类中山水图像,作为称景映射出汉代人生活的富足汉人,想表达自我财畜地位以及当时汉人对天人合一追求。而汉画像中发现了大量西王母居住昆仑仙山图像,这个主要反馈出汉人对得道成仙以及长生不死的追求。

我认为汉墓出土山水图像,不能简单概括为山水画,也不能说其为单纯装饰,更不是后背论述一种至高无上或者一种灵魂升华一种大观念表达。

而畅神”主要是其描述对象,呈现出一种内在的生命力的追求。接下来借助汉代山水图像,了解这种古人对生命力的追求。

一、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为山水画的发端提供可信的初始

1、绘画与时局

普遍的绘画史写到山水绘画开始在魏晋,目前从文献数据的以及考古遗存的图片显示在汉画像中发现大量山水元素,这个起源问题有待商榷。从古至今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文学艺术一样有着“成教化助人伦”功能。

这些艺术不仅可以抒发情怀,还可以传递思想观念。从汉代文献数据所见,当时一些绘画者借自然景观如山、水、树木比喻政治时局。

2、绘画作品的内涵

汉桓帝时期绘画者刘褒,其绘画作品《云汉图》相传世人看到皆感到火热,而《北风图》世人看到皆感到寒风刺骨。《云汉图》和《北风图》画面中,皆有对自然界中的山水景观的描绘并以此为主要的描画对象。

并且同样能够唤醒人们对暴政的憎恨,对无视民众生存帝王批判。画者借助气候在山间表现抒情达意,这完全符合早期绘画理论“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的功能性。

二、汉画像中山水图像艺术表现

1、中原地带山水画

中原地带南阳出土许多山水图像,如方城东关汉画像石墓出土的《山林狩猎图》。山体层山叠嶂错落有致占据画幅很大,在画像中的人物和动物都做势往山间树林奔去。

画面中的人物也呼应全局仰望着矗立在眼前的高山峻林,整个画幅最显眼的位置是高山,占据画幅也是最大,也是最吸引眼球的。按照山水画论此画已经高度吻合山水画构图标准。

2、南阳地区的汉画

南阳地区汉画种类繁多,其山水图像更是占据重要地位。就山外型来述说,有一类“似波浪山型”的山基本形状为三角形,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多种变化的形式。

如王庄汉墓出土且以山林狩猎为主题画像砖“南阳王庄畋獗”,山型外轮廓是笔直的三角形山。单个山体间连绵起伏,占据画副较大部份。

山体穿插着人物与动物的追逐,猎杀獐鹿逮捕山间野兽,整个气氛十分激烈。 在南阳宛城区出土了“牵犬”,从三角形变化而来另一种山型。

山脊向一侧展开山顶圆润就如花瓣形状的山,看似风吹海浪状山型。从中原郑州出土另一块画像砖上有矗立的大山,以及寥寥几笔勾出盘坐且仙气偏偏西王母还有常伴左右的戴胜、玉兔、三青鸟组成。

此画以山体刻画为主,山体层次分明,有暗有明且占据画幅也是最大。人们推测西王母,这处山就是远近闻名昆仑山。

3、山水绘画的构图技巧

山水绘画要讲到空间透视,需要从北宋绘画理论家郭熙的《林泉高致·山水训》上考。根据人多视觉审美习惯,将中国山水的透视归纳为三远。

首先是高远,强调视线从下仰上看。其次深远,脚踩山顶俯瞰山脚的一种视线。最后平远,比较稳当的一种视线,站在画平面的中间位置观看”。

后来绘画理论家韩拙又论到,三远者“,描绘江、湖,根据视觉审美习惯。站在岸边描绘的水域,要有空间透视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被称作阔远。在烟雾迷蒙好的天气,描绘也需要从客观视觉。

既要有烟雾也要有朦胧的水域,称作为迷远。景至绝而微茫缥缈之,谓之幽远有近岸阔水称为幽远。有烟黑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之,谓之迷远。

在南方地区德阳,出土一块画像砖“莲塘图”。首先从构图来讲这是一副很好“山水画”,画幅远景排布着连绵山川。由于透视原因依稀朦胧能看到有几棵树木,而前景则是清晰明了的湖面,这与与宋代韩拙写到的空间透视‘阔远’效果接近。

不设想当时汉代工匠在绘制山体有没有进行一个更高的精神述求或者相对其中的山水景物在位置经营、线条上与后人画论契合。

从汉画中对自然景观山水景物的构图以及其表达,甚至是一些创作的专业角度来看,如透视、线条、构图等已经能看到早期山水绘画影子。

虽然在汉代传统中国山水绘画还没有成为独立的画科,但从汉代画像中发现与自然景观山水有关图案在汉画中非常丰富。《洛神赋图》是魏晋鼎鼎大名的顾恺之的作品,其画幅中的山体作为背景出现,画面设色山体与人物惯穿的极为美妙。

这副作品因画幅里描绘的自然山水景观,也被称为中国山水画的开始。整幅画在人物排布疏密有致,山林景致上描绘更为细致。画面更为丰富,主要运用线条勾绘,展现一种中国绘画空间美。

回到汉画“山林狩猎图、西王母仙山树林图式”等中,我们发现山体排列与《洛神赋图》接近。如同样有连绵起伏山脉, 层峦叠嶂在视觉上极为接近,山体在画面中都作为不可或缺的称景出现。

中国书画产生时间?

在先秦时期,绘画以人物肖像画为主。例如,战国的帛画寓有兴衰鉴戒、褒功挞过之意,为维护礼教服务。

到魏晋南北朝,绘画作品为艺术创作而独立,并产生了第一批有历史记载而在当时又以绘画才能著称的画家。如顾恺之、陆探微、曹不兴等。

从陶渊明可以看出魏晋的什么?

陶渊明独爱菊体现魏晋的文化特征是:

1、菊是魏晋南北朝文人的挚爱,众多文人留下了大量关于菊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丰富多彩的菊文化观念,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文化特征,是诗酒风流的时代性社会思潮在文学中的生动反映。

2、诗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整个文学思潮的方向也是脱离儒家所强调的政治教化的需要,寻找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这时提出了一些崭新的概念和理论,如风骨、风韵、形象,以及言意关系、形神关系等,并且形成了重意象、重风骨、重气韵的审美思想。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各类文艺形式之间互相沟通的这种自觉的美学追求,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虽然选取的题材不同、风格不同,但走的都是个人抒情的道路,他们的创作也都是个人行为。其中有些政治抒情诗,抒写政治生活中的愤懑不平,也并不带有政治教化的目的。

中国画的三大素材?

中国绘画的三大题材

1.人物画绘画的一种。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中国的人物画,简称“人物”,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

2.山水画简称“山水”。中国画的一种。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3.花鸟画中国画的一种。北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云:“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

魏晋南北朝园林代表人物?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替最频繁的大混乱时代,主要分为魏朝(曹魏)、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在三百六十多年间,有三十多个大小王朝交替兴亡,社会动荡不安,政治极为黑暗。

由于封建大帝国呈现分裂的局面,在思想领域,先前的儒家经学思想体系不再占据统治地位,社会思想比较自由,地方贵族庄园经济发达,民间私家园林异军突起,与皇家园林形成分庭抗礼的势头。

魏晋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想为玄学。代表人物为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贤”。他们主张不为礼法所束缚,顺应自然、逍遥自在、追求个性解放。

这一时期,士大夫阶层中流行隐逸思想。他们不愿意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或者不愿意为统治阶级效力,转变为隐士。他们中的一部分退隐山林,发现了自然山水之美,从而寄情于自然之间,典型的隐士有竹林七贤和陶渊明等。

在宗教方面,由于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困苦、颠沛流离,佛教迅速传播,被中国社会普遍所接受,寺院往往成为百姓的避难所,各地都修建了大量的佛寺。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佛寺多修建在风景优美的山林之地。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产生于东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起来。东晋初年,葛洪将儒家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大力宣扬炼丹、长寿的法术。因为名山大川往往是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所以道观也大多建在风景胜地,取天地之精华。

在文化领域,这一时期首次出现了田园诗和山水诗。

田园诗是以描述田园生活为主题的诗,是隐士回归田园生活后对其生活状态的一种反映,表达了以朴素无华的田园生活为价值目标取向的心理与精神追求,代表作品有陶渊明的《归去来兮》《归田园居》等。

山水诗是描写山水之景、抒发情怀的诗,体现了对自然山水风景的欣赏与向往。山水诗的鼻祖是东晋的谢灵运。在其诗作中,自然山水不仅是审美和讴歌的对象,也是作为士大夫抒发情怀、表达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和操守的客观载体。

田园诗与山水诗都是士大夫创作的寄情于自然的文学体裁,与当时的隐士庄园在创造思想与手法上息息相关。

因为社会动乱、民族融合加深以及玄学的发展,原有的礼教束缚被打破,社会风气趋向自由化,这对绘画艺术的发展是极大的促进。这一时期出现了曹不兴、卫协、顾恺之等擅长表达精神气质、画风缜密的画家。

玄学的高度发展、隐逸思想的流行以及山水画论的发展,不断激发文人士大夫对自然山水之美的热爱,促使园林营造活动从宫廷普及到民间,并对造园的风格与内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解决了两汉时期园林艺术审美水平较低、园林定位模糊的问题,基本确立了中国园林是以自然山水园为基本构架的总体发展方向。

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形成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三大类型并行发展的局面,古典园林体系开始略具雏形。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