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道的代表作品,你认为什么才算是真正的孝道?
1、敬亲
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2、奉养
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3、侍疾
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4、立身
《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5、谏诤
《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
6、善终
《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为何晴雯死之前叫了一夜娘而未叫宝玉?
晴雯:明明可以靠脸吃饭,为何却将一手好牌打烂?
文/木木
1
当十岁的晴雯被赖大从人口市场买走的时候,这个面目清秀口齿伶俐的小女孩也许已经意识到她的命运将要发生重大转折。可是她肯定想不出,这转折又是怎样的波折、辛酸和辉煌。
她跟着赖嬷嬷进出贾府,再大的场面,也毫不怯场。就连阅人无数的贾母都不由得喜欢她,夸她生得伶俐标致,惹人喜爱。后来赖嬷嬷见老人家喜欢,就把她孝敬给了贾母。
晴雯在贾母面前千伶百俐,嘴尖性大。却还不忘旧,依然惦记着在外沦落的一个姑舅表哥。赖大欣赏她的这份义气,便又将她姑舅表哥收买进来,找份工作,配了媳妇。
也许就连晴雯自己都没意识到,其实她一生中最念念不忘的,正是对亲情的渴望。甚至直到她在阴暗潮湿的破屋里痛苦地死去的时候,她口里念的仍然是娘,而非宝玉。
这也许跟她的童年相关。
晴雯十岁进贾府的时候,不记得自己的爹娘和家乡,只知道还有个沦落在外的表哥。其他的事情曹雪芹没有过多点明,但是却画到了《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的画卷上——
揭开看时,只见这首页上画的既非人物,亦非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满纸乌云浊雾而已。后有几行字迹,写道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2
晴雯的童年,就像那幅画一样,既非人物,亦非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满纸乌云浊雾。
那里没有亲情的温暖,没有父母的关怀,只是一片模糊混沌,怨海离天,愁云惨淡。不过所幸,童年欠晴雯的,在大观园中以另外的一种方式给补了回来。
晴雯在贾母身边侍候一段时间之后,贾母又将她转送给爱孙宝玉,自此她进入女儿王国大观园。
按理来讲,晴雯似乎已经是成功完成了她人生中意义重大的三级跳——从人贩子到赖大家,从赖大家到贾母身边,再从贾母身边到宝玉身边。
如果按照这个路线发展下去,她完全可以像袭人一样——跟着宝玉,当个姨娘,了此一生。
毕竟她跟袭人的经历雷同,出身相仿,地位平等。所不同的是,袭人从小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家庭,而晴雯则一无所有。
此外,两人的性格也有着天然的差异,这差异如同宝钗和黛玉的差异。如果说袭人算得上是“小宝钗”,那晴雯可以说是“小黛玉”。
实际上,自从进入大观园那一刻起,两人的命运就开始朝着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了。
3
晴雯之于袭人的不同,对比“吃货”李嬷嬷事件中两人不同的处理方式,就一目了然了。
第八回,宝玉在外吃饭,遇到了晴雯爱吃的豆腐皮包子,于是就打包一份送回家,给晴雯留着。但被乳母李嬷嬷给吃了。
宝玉回来问包子,晴雯一五一十讲了出来,“快别提。一送了来,我知道是我的,偏我才吃了饭,就放在那里。后来李奶奶来了看见,说:‘宝玉未必吃了,拿了给我孙子吃去罢。’他就叫人拿了家去了。”
——这就是晴雯,说话只讲事实,也不管对方是宝玉的乳母,还是别的什么老婆子。后文没提宝玉的反应,但料想必然生了一场气。
第十九回,宝玉在外面吃饭,遇到了袭人爱吃的糖蒸酥酪,便也打包一份送回家去,留给袭人。
刚巧这天“吃货”李嬷嬷又来了,并且也吃掉了袭人的酥酪。宝玉回来问酥酪,袭人是如何应对的呢——
“原来留的是这个,多谢费心。前儿我因为好吃,吃多了,好肚子疼,闹的吐了,才好了。他吃了倒好,搁在这里白糟蹋了。我只想风干栗子吃,你替我剥栗子,我去铺炕。”
其实后面有交代,袭人自己原不想栗子吃,只因怕为酥酪生事,又像那茜雪之茶,是以假要栗子为由,混过宝玉不提就完了。
袭人为了避免生事,对方又是宝玉的乳母,故此不直言明白,拐弯打岔,混过宝玉。而晴雯则是天真率直,一是一,二是二。两人这不同的性格,便也决定了两人不同的命运。
不过,李嬷嬷这次吃酥酪,不但吃的不顺心,而且还同宝玉屋里的众丫环结下了梁子。
那天,李嬷嬷看到放着的酥酪,问道:“这盖碗里是酥酪,怎不送与我去?我就吃了罢”说毕,拿匙就吃。一个丫头道:“快别动!那是说了给袭人留着的,回来又惹气了。你老人家自己承认,别带累我们受气。”
宝玉房里的丫头们,胆敢以这样的口气和乳娘李嬷嬷说话的人,不会有第二个。这里虽不点明“一个丫头”是谁,但必然是晴雯无疑。
当下李嬷嬷又气又愧,恼羞成怒。一怒之下,赌气将酥酪吃尽。晴雯这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不但激发了乳母李嬷嬷同宝玉身边众丫头之间的矛盾,而且无意中使袭人躺枪。
在不久之后的第二十回,李嬷嬷打牌输钱,疯病发作,在怡红院中一场大闹。指着鼻子骂袭人“小娼妇”、“狐媚子”、“哄宝玉”,还说要将她拉出去配小子。
后来,清理大观园,撵走晴雯的时候,旁边站着帮腔的婆子,李嬷嬷是其中一个。
4
然而,李嬷嬷事件并没有引起晴雯过多的危机意识,她不过自己不爽一段时间,气消之后便照常吃喝打牌,将这些不愉快抛到脑后。
宝钗来怡红院找宝玉,晴雯当时心情不爽,直接就抱怨,“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
碰巧黛玉在门外叫门,她越发动了气,也不问是谁,便说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黛玉说“是我。”偏她没听出来,还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进人来呢。”
至此,得罪宝钗,惹哭黛玉。
怡红院的丫环小红,努力上进,办事利落,终于等到有机会帮凤姐跑腿办事,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却在半路上遇到以晴雯为首众丫环的诘问和车轮式碾压——
晴雯冷笑道:“怪道呢!原来爬上高枝儿去了,就不服我们说了。不知说了一句话半句话,名儿姓儿知道了没有,就把他兴头的这个样儿。这一遭半遭儿的也算不得什么,过了,后儿还得听呵。有本事,从今儿出了这园子,长长远远的在高枝儿上,才算好的呢。”
晴雯一句“有本事,从今儿出了这园子,长长远远的在高枝儿上,才算好的呢。”不想果然成了一句吉谶。后来小红凭着自己的努力出了园子,离了贾府,嫁了丈夫,成功在贾府颓败之际抽身出来。两下比较,自然又是另一番人生画卷。
5
晴雯在得罪人的道路上马不停蹄地狂奔,终于临到了自己的主子宝玉。晴雯也在此时,走向了人生中在大观园里最辉煌的巅峰——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事情的起源晴雯失手,将扇子骨子跌折。被宝玉骂了两声“蠢材”,晴雯不忿,直接开火——
“二爷近来气大的很,行动就给脸子瞧。前儿连袭人都打了,今儿又来寻我的不是。要踢要打凭爷去。就是跌了扇子,也算不的什么大事。先时候儿,什么玻璃缸,玛瑙碗,不知弄坏了多少,也没见个大气儿;这会子,一把扇子就这么着。何苦来呢!嫌我们,就打发了我们,再挑好的使。好离好散的倒不好?”
宝玉更气,袭人闻声前来和泥,“好好儿的,又怎么了?可是我说的:一时我不到,就有事故儿。”
晴雯枪口转向袭人,顺带宝玉——
晴雯听了,冷笑道:“姐姐既会说,就该早来呀!省了我们惹的生气。自古以来,就只是你一个人会伏侍,我们原不会伏侍。因为你伏侍的好,为什么昨儿才挨窝心脚啊?我们不会伏侍的,明日还不知犯什么罪呢!”
袭人败下阵来,宝玉气的脸黄。袭人不敢恋战,忍气吞声,“好妹妹,你出去逛逛儿。原是我们的不是。”
晴雯听到“我们”,添了醋意,继续开火——
她冷笑几声道:“我倒不知道,‘你们’是谁?别叫我替你们害臊了!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些事,也瞒不过我去。不是我说,正经明公正道的,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也不过和我似的,那里就称起‘我们’来了?”
晴雯夹枪带棒,宝玉袭人毫无还手之力,连“那些事”都抖了出来。宝玉发飙——
“你也不用生气,我也猜着你的心事了。我回太太去,你也大了,打发你出去,可好不好?”
晴雯被戳到痛点,原本天不怕地不怕的她,立马蔫了——
晴雯听了这话,不觉越伤起心来,含泪说道:“我为什么要出去?要嫌我,变着法儿打发我去,也不能够的……我多早晚闹着要去了?……只管去回,我一头碰死了,也不出这门儿。”
接着,黛玉来访,宝玉被叫去薛蟠叫去喝酒,闹剧收场。其后,宝玉带醉归来,千般万般哄晴雯。
最终上演了“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的经典一幕,说出了“古人云:‘千金难买一笑。’几把扇子,能值几何?”的经典哄妹套路。
6
此时,晴雯的命运早已危机四伏。
后来不久,王夫人叫宝玉身边的人过去问话,袭人自告奋勇。后不久,袭人工资涨了两倍。而且这钱是在王夫人名下领的。这事自然逃不过晴雯的耳目,在一次怡红院女儿闲话大会上,又是一顿冷嘲热讽。
起因是王夫人赏了秋纹两件衣服,秋纹讲给大家听。晴雯听了颇不以为意,“要是我,我就不要。若是给别人剩的,给我也罢了,一样这屋里的人,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把好的给他,剩的才给我,我宁可不要,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气。”
言外之意,这屋里早已经先赏了别人了,她才不要剩下的。这个“别人”,就是袭人。
晴雯又冷笑道:“虽然碰不见衣裳,或者太太看见我勤谨,也把太太的公费里一个月分出二两银子来给我,也定不得。”说着,又笑道:“你们别和我装神弄鬼的,什么事我不知道!”
晴雯足够聪明伶俐,注意到身边的这些变化。可是她却又天真简单,思考不到这些变化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和潜在危机。
及至后来读到“勇晴雯病补孔雀裘”一章,总有些“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意味。晴雯的神,恐怕那时就早已散了。冒着生命危险补一件衣服,这种得不偿失事也只有天真如晴雯能够做得出来。
病中,晴雯听说怡红院出了个小偷坠儿,大怒。先斩后奏,叫宋嬷嬷来,将她撵走——晴雯眼睛里容不得一点脏。
直到后来,同样是这位“宋嬷嬷”,撵走了晴雯她自己,不枉姓“宋”。
7
晴雯之被撵,表面上看是王善保家的在王夫人面前告状,说她“仗着他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长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像个西施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抓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只眼睛来骂人。妖妖调调,大不成个体统。”
实际上,即便王善保家的不告,也自有别的人来告。因为“宝玉房里的丫头”,随着她们日益长大,俨然成了贾府中的一个势力群体,是早晚要被清算掉的。而在这个群体中,样貌姣好,性情狂傲的晴雯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晴雯早晚会被算计,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毕竟,晴雯不会夹着尾巴做人,她留给人的“坏印象”,实在是太多了。所以,王善保家的一提,王夫人立马就想起来了,“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儿、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
于是便带病被王夫人派人叫过来,劈头盖脸一顿乱骂。晴雯一路哭着回到大观园中。一气之下,开始绝食,病情益重。
最后,王夫人亲自来怡红院查人。几个老婆子跟着,叫嚷着让人传晴雯的哥嫂进来领她出去的时候,她们笑道,“阿弥陀佛!今日天睁了眼,把这个祸害妖精退送了,大家清净些。”
已有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晴雯,如今打炕上被拉下来,蓬头垢面的,由两个女人搀架起来去了。
8
晴雯得罪过的人太多了,或者说容不下晴雯的人太多了。以至于无论是谁,都有可能在撵走晴雯这件事情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宝玉哭道“我究竟不知晴雯犯了何等滔天大罪!”的时候,何止是宝玉,恐怕所有的读者,甚至包括曹公本人也在发问,晴雯究竟犯了何等的滔天大罪呢?
可真的是因为“风流灵巧招人怨”吗?
其实从上面一系列晴雯的事细细查看来,她似乎也并未犯下什么大错。倘若真的真的有错的话,她错就错在太天真、太率直、太漂亮、太伶俐。
所谓“心比天高”,想必指的不是晴雯的野心,而是她的质朴纯真的本心。“身为下贱”,则说她没有受到好的教育,故而更像是一株野生的红玫瑰,肆意生长,红艳美丽,却也带刺伤人。
然而,也正是她的刺,她的率直天真,勇敢伶俐,深深地吸引着广大读者。她的身上似乎没有一点烟火气,没有一点对世俗的妥协和容忍。
她的确应该是芙蓉花神。
如果说晴雯在这世上有什么牵挂的话,恐怕最大的牵挂就是亲情了。这个从小没有爹娘,记不得家乡的女孩,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充满了对家庭和亲情的渴望。在贾母身边,她不忘自己沦落的表哥。在大观园中,是宝玉让她第一次感觉了家的温暖。
你看,整本《红楼梦》中,晴雯从来不把自己当大观园的下人,她把大观园当自己的家,把自己当这个家庭的一份子。
9
所以,坠儿偷东西,别人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偏偏晴雯不行,她哪怕是在病中也不顾自己的身子,先斩后奏将坠儿撵走,她不容家里有贼。
她天不怕地不怕,口齿伶俐,有话就说,有气就怼,就连主子宝玉也不放在眼里。但是当宝玉说要打发她出去的时候,她才是真的怕了。
所以她说,一头撞死也不出去。
是啊,她出去,去哪里呢?她从来都没有过家,大观园就是她的家。她还能去哪里呢?晴雯这样的女孩儿,恐怕也只有贾宝玉的大观园才能容得下她。
所以,晴雯的离开,在某种意义上,预示了大观园这个纯真的女儿王国的衰落。即便晴雯不离开,大观园破败之后,整个世俗的世界恐怕也再无她的容身之处。
她就像指出皇帝没有穿衣的那个天真的小孩,这这样的人是不可能被这个世俗所容忍的。所以她被架着撵出去的时候,老婆子们都高兴地念阿弥陀佛。
最后一夜,晴雯躺在小破屋里,疼的一声声,喊娘的时候,她心里想着的确不是宝玉。她之于宝玉,不过是“担了虚名”。真正和宝玉有鬼的袭人,却安然无恙。然而晴雯有这样的勇气——
“回去他们看见了要问,不必撒谎,就说是我的。既担了虚名,越性如此,也不过这样了。”——这样的勇气和魄力,是袭人等所望尘莫及的。
就这样,晴雯把她短暂的一生活成了一个鲜活的标本,她把自己生命定格在十六岁的纯真率直里,任谁也无法染指。
她说出了许多人想说却不敢说的话,她活出了许多人想活却不敢活的样子。人们喜欢她的率直,可自己却又付不起那背后惨重的代价。而晴雯做到了,所以她才如此地吸引人。
现在,我们可以来回答标题的问题了:晴雯明明可以靠脸吃饭,为何却将一手好牌打烂?
因为,她本无意于参与这一场肮脏的牌局。
如果要拿一种动物来比喻晴雯的话,我觉得她最像猫。一只我行我素,不依赖,不眷恋,不巴结,不奉承的,特立独行的猫。
十三爷胤祥文韬武略?
十三爷胤祥是雍正一朝,炙手可热的人物,也是雍正皇帝重要的左膀右臂之一。康熙执政中后期,康熙皇帝也曾经非常喜欢自己的这个儿子,但是不久十三爷忽然就失宠了,既不受重用,也没像其他的皇子们一样受封,反而还被圈禁了起来,为什么十三爷忽然之间就失宠了呢?
胤祥画像
从康熙三十七年开始,到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皇帝每次外出都把十三爷带上,在这段时间看来,康熙皇帝非常喜欢这个儿子,胤祥能文能武,在雍正执政时期,也表现出了极强的办事能力,至少可以看出来,胤祥是一个优秀的臣子,胤祥的文学修养也很高,可能康熙皇帝的诸多皇子中,也就三爷胤祉比他好些。
胤祥在最初是太子胤礽这边的人,他对胤礽非常忠诚,但是也因为胤礽而受到牵连,胤祥很耿直,他不像其他的皇子那样城府很深,在政治上胤祥很幼稚,甚至是鲁莽的,他为了维护胤礽多次和其他皇子发生冲突,甚至顶撞康熙皇帝,也因为这件事导致了康熙皇帝对他的反感,这是胤祥失宠最直接的原因。
影视剧中胤祥的形象
对于胤祥突然被圈禁,最常见的几种说法是,康熙为了保护胤祥将他圈禁,康熙皇帝因为江夏镇被屠,为了不让胤禛受到牵连,十三爷顶罪被圈禁,但是这两个理由很难成为胤祥被圈禁的原因。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胤祥都被描写成一位文武双全,侠肝义胆的人物,康熙皇帝是为了磨炼胤祥的意志,为了给胤禛留一个帮手,才迫不得已圈禁了胤祥,但是有多少被圈禁的王公贵族们,最后都在那个狭小的囚笼中,抑郁而终,康熙皇帝凭什么就认为自己的儿子可以经受住这种考验,并且他是明确的知道胤祥有疾在身的,更何况这时下一任储君人选未定,胤祥可以说前途未卜,康熙为了保护胤祥而圈禁他这种说法很荒唐。
《雍正王朝》中江夏镇被屠
那么胤祥是因为江夏镇被屠的事情被圈禁的吗?这种说法的来源主要是《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江夏镇被屠,胤禛出的主意,胤祥下的命令,年羹尧执行的。这件事导致了江夏镇六百余口被屠杀,必须要有人来负责,康熙皇帝自然知道胤禛是幕后主谋,但是胤禛不能倒,所以胤祥背了锅,但是这个事件并没有任何史料的记载,可信度不高。
最有可能导致胤祥被圈禁的事情,还是因为废太子事件,对于皇帝而言,维护自己的尊严,保持江山的稳定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康熙四十七年五月,胤礽,胤禔,胤祥等皇子到塞外去巡视,短短四个月后太子胤礽被废,具记载当时十八阿哥胤衸病重,但是胤礽等人不闻不问,遭到了康熙皇帝的斥责,胤礽顶撞了康熙皇帝,让康熙皇帝非常的失望,认为他不仁不孝。太子胤礽
胤衸在七月病逝了,康熙皇帝十分悲痛,而太子胤礽害怕形势对自己不利,十分焦急,他犯了个大错,开始探查康熙皇帝的举动,这件事情被泄露后,康熙皇帝大惊失色,他害怕太子图谋不轨,才决定废太子,虽然太子真没有这种想法,但是这件事却导致了大阿哥胤禔和胤祥的矛盾,胤禔最后因为魇咒太子胤礽,谋夺储位,被削爵囚禁。
胤祥在这件事后失宠,后来康熙皇帝在回复胤祉的奏折中,曾经批复过“胤祥乃不大勤学忠孝之人,尔等若放任之,必在一处遇着他,不可不防。”由此可见,康熙皇帝在此时,已经开始提防着胤祥了,这或许是康熙皇帝认为,废太子事件中,胤祥也参与到了这场阴谋之中。他或是和太子一同图谋不轨,或是像胤禔一样落井下石,这件事情,导致了胤祥在康熙皇帝面前失宠,和之后被长时间的圈禁。
胤禔落井下石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晴雯死的时候有后悔吧?
晴雯是《红楼梦》中绝对不可缺少的存在,她长得和黛玉很像,也有着黛玉牙尖嘴利的性格,她原来赖嬷嬷买来的丫头,因为贾母喜欢就送给了贾母,贾母看晴雯聪明伶俐就把晴雯安排去照顾宝玉,而且将来还打算让晴雯做宝玉的小妾。
本来一切之等待着水到渠成,可是王夫人却偏偏在抄件大观园后清查怡红院,晴雯在重病的情况下被王夫人撵出了大观园。晴雯被撵气急攻心,加之无人照料,恐怕就要去世了。宝玉想尽了方法来见晴雯最后一面,他问晴雯有没有什么话需要交代,晴雯告诉了他,她这一生最后悔的三件事。
第一,后悔没有向宝玉直言的爱情,总以为来得及,可是转眼就阴阳两隔
在古代男子可以三妻四妾,所以他们可以爱上很多人,可是女子一生只会爱上一个人。晴雯的一生是短暂的,可有时幸福兼遗憾并存的。幸福的是她爱上了宝玉,遗憾的是她没有一个机会向所爱之人完整的传达她的爱慕之情。
晴雯是到了怡红院很长时间也在宝玉服侍了很久,可是总以为来得及所以就没有说,可是现在直到临终了,晴雯才能够认真的向宝玉诉说自己的喜欢。
晴雯道:“这个你收了,以后就如见我一般。快把你的袄儿脱下来我穿。我将来在棺材内独自躺着,也就像还在怡红院的一样了。论理不该如此,只是担了虚名,我可也是无可如何了。”很舍不得宝玉,可是她就要命不久矣,所以分别之前晴雯把自己的旧红绫袄脱下,并指甲都与宝玉,还让宝玉把他贴身的袄儿给她穿着,这样就可以当做他们一直都在一起了。晴雯已经没有几天的生命了,所以在最后的时刻她想要给宝玉留一个念像,也希望宝玉可以记得有一个姑娘这样的爱过他。
第二,后悔没为未来做打算,只是傻傻的相信会在一起
晴雯和袭人都是贾母安排去怡红院照顾宝玉的人,袭人自知有贾母一重依靠还不足够,于是她又悄悄的巴结上了王夫人,用一个不存在的事情换取了王夫人的信任,提前得到宝玉小妾的待遇,每月二两银子。
可是因为贾母的密令和晴雯想要一份纯洁的爱情,所以晴雯既不答应宝玉三番五次求爱的暗示,而且也不会去王夫人处讨好卖乖,也不会处处小心敬慎为自己树立一个“贤良”的名声,晴雯只会默默做好分内的工作,以诚待人,把为宝玉守护好怡红院当作自己的工作和责任。
就是这样傻傻守护着爱情,以为可以宝玉厮守一生,也不从未预料到会遭此横祸,所以晴雯从来没有为未来打算过,事到如今晴雯才知后悔。
今日既已担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不料痴心傻意,只说大家横竖是在一处。不想平空里生出这一节话来,有冤无处诉。”晴雯是一个很聪明的女孩子,如果她早知道会被白白冤枉勾引了宝玉,而且还会被撵走,会无缘和宝玉在一起,那么晴雯早就可以为自己做打算,不管是收敛脾性,还会向贾母求助,不管做些什么,她都不会落到今天这个结局。这是晴雯后悔的第二件事。
第三,后悔来到贾府,如果有家晴雯不会落到孤单去世的结局
晴雯一生中最后悔的第三件事就是来到贾府。晴雯去世的那一夜一直都在喊着自己的母亲,如果晴雯有家不必四处漂泊,不必被人贩子买卖,那么她即便过得辛苦可是也不会落到今天这样一个人孤单离世的结局。
贾家虽好,可是终非善地,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平安快乐的在其中生存,尤二姐的死是预警,晴雯的死是明示,这个封建大家族不仅埋葬了女孩子们的青春还夺去了她们无辜的性命。
文/酒馆说戏人,欢迎关注:小说红楼,一起找寻红楼梦中的精彩!
笑傲江湖里的岳不群是一开始就坏还是后来变坏的?
大家好我是同城影院《笑傲江湖》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部小说,令狐冲是一个乐天派的代表人物,无论是什么人他都能结交,在我们现在的话讲也就是什么都吃得开!今天我们要谈的不是第一主角,而是他的师傅岳不群!
华山分为东支和西支,两支间常有争斗,无非就是为了地盘、掌门之争!岳不群能够跑到这个CEO位置可谓是处心积虑。我们可以从风清扬与令狐冲那一段可以看出 ,风清扬不喜欢岳不群,连自己的独孤九剑也并没有传给他,他早就看出了岳不群的人品不行,他把他的独孤九剑教给令狐冲并不因为令狐冲是岳不群的徒弟,他喜欢令狐冲洒脱的性格,令狐冲与世无争,而岳不群注重名利!
岳不群自救林平之起,便有了明确的目标:得到辟邪剑谱,华山的CEO职位太小,必须成为武林至尊!他让他女儿靠近林平之,把他的野心一步步扩大!
还有一次华山内乱,另一支华山头领差点灭了岳不群,后来虽是令狐冲解围,但岳不群怀疑令狐冲练了辟邪剑谱,一个师傅不相信从小带大的弟子,岳不群伪君子的面目也暴露无疑。
岳不群从故事的开始就带着一副面具,一副伪君子的面具!
小说里的岳不群一直是以君子剑享誉江湖的,而且华山派在五岳剑派的排名中一直是靠前的,因此华山派在江湖人的眼中一直也是不错的。岳不群一直遵循着祖训,把门派发扬光大,早期也没有发生过什么不好的事情,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得出岳不群,早期是真的君子,中规中矩,没有任何坏主意的。后面岳不群收留了林平之,惹得了全江湖的人,很多人都以为他是为了僻邪剑谱才会收留他的,但是他此时还没有这样想。有次令狐冲得到了林震南夫妇留下的遗言,他交给了岳不群,所以岳不群是第一个知道遗言的人。到了这里,岳不群已经被僻邪剑谱深深地吸引了,因为从遗言中得到地消息是,僻邪剑谱很厉害,已经超越了当前武林中地任何剑法。所以岳不群从此留下了魔种,也就是从此变坏了。有一次令狐冲正面硬刚15个蒙面人,而且轻松地赢了,这让岳不群深感疑惑,认为他学了僻邪剑谱,才会武功大增。着让岳不群更加对僻邪剑谱着迷了。于是他偷偷地在私底下观看了僻邪剑谱。自那次以后,岳不群就对令狐冲冷眼相看了,没给过他好果子吃。岳不群一开始也没想着去练僻邪剑谱,因为“欲练此功,必先自宫”,这让他犹豫了很久,他的心魔更加强盛了。我觉得对岳不群影响最大的是少林寺之战,他败在了任我行手中,由此他下定决心去练僻邪剑谱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越变越坏。
以上就是我的分析,希望采纳。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无巧不成书,我刚写完《弟子规》四条屏。回答这个问题,研讨一下这个作品对抗疫下的今天,对理解和把握中国的传统文化有非常重要的历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要有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所以《弟子规》这个启蒙教育之作要有古为今用,去其糟粕吸取精华的观念来学习中国古典文化才会彰显它的魅力和价值。
第二对疫情尚未稳定的今天,如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条不紊,例如作品中的“晨则省,昏则定,居有常”等是在告诉我们生活起居要有规律,特别是现在年轻人没有疫情时,出没无常,夜间熬夜,甚至在游戏厅门猝死等。影响身体健康和工作生活习惯的做法。如果在从小学好《弟子规》吸收其营养成分的话,就会避免一些不和谐的类似问题的发生,所以对有精典内容还是有意义的。
其次对于传统文化要有学会学习的精神,古人云“开卷必有益”,《弟子规》在语言运用上,用“三字经”的形式高度概括了人们饮食起居,行为习惯,工作学习,人文价值等理念用非常精典的语言进行表述,这就是语言的驾驭能力。也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继承和发扬的楷模。毕竟它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典作品。
第三我们学习古典文化要有正确的认知观点,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不能说有用或没用这样一概而论的观念去了解和学习古典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每一个领域的作品或著作都有自己的地位和价值。我们今天所延用的所有词语都是从古代演化而来,无论是观念还是文字使用,都有一定的参考和学习价值。
第四要注重它的历史传承性和今天的实用性。例如“饮酒醉,最为丑”,我们现在的禁止酒驾已被纳入立法程序,“见人善,即思齐”即见贤思齐。“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也是和见贤思齐一样传承了《论语》“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我们对古典文化的传承有较深刻的理解学习继承和发扬才有很好良性作用。
第五也要去其糟粕,判断出不利于自己和社会发展的的语句,因为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上肯定不同,如“泛爱众”,我们今天不能好坏不分,都去爱。要有爱憎分明的立场,又如“怡吾色,柔吾声”,如果全面照本宣科,又限制了少儿和年轻人的健康发展。
第六最后强调一点,也是《弟子规》的结尾部分“勿自暴,勿自弃”。在疫情尾声,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学会新的认知,新的思路,新的理念,识时务,适环境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请欣赏《弟子规》四条屏。关注点赞转发,会惊喜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