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主要代表作品,道家必读十本书?
道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等,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道家必读的十本著作有:
1、《道德经》
又称《道德真经》、《老子》等,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也是道家思想产生的标志性著作,分上下两篇81章五千言。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将其主旨归结为“道法自然、无为自化”。通行本为王弼本,20世纪和21世纪初通过考古又发现了马王堆帛书本、郭店竹简本和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2、《庄子》
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通行本为郭象本,仅三十三篇。全书“以卮言为蔓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汪洋恣肆,变化无端,对后世道家思想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有极大影响。
3、《黄帝四经》
1973年末在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发现的四篇古佚书,分别是《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原来和《老子》乙本合抄在同一卷上的。很多学者认为它就是和《道德经》一起并称为黄老道家两大经典的《黄帝四经》。
4、《管子》
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刘向在《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道家著作,当时有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
5、《吕氏春秋》
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又名《吕览》。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但实际上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为现实社会服务。《吕氏春秋》的名言:“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6、《鹖冠子》
先秦道家及兵家著作,《汉书‧艺文志》云作者为“楚人”。和其它黄老道家书籍一样,本书以黄老刑名为本﹐兼及阴阳数术等学,同样具有杂采百家的特点,其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哲学等各个方面。另外,《鹖冠子》记载了战国末年庞煖率军击败燕军的战役﹐所以在军事史上也有一定地位。
7、《文子》
又名《通玄真经》,传为老子弟子文子所作,主要解说老子之言,阐发老子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道家“道”的学说。同时兼采百家之言,对儒家仁义道德思想也多有吸收。前人认为今本系汉唐之间的伪书,或认为抄袭《淮南子》的西汉后期作品。但是1973年河北定县汉墓中,曾出土《文子》的残简,确证了《文子》为西汉时已有的先秦古书。
8、《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门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汉书·艺文志》列《淮南子》为杂家,实际上,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汉初黄老道家的代表作。《淮南子》的名言:“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
9、《列子》
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今存八篇,是东晋张湛所辑 。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10、《阴符经》
又称《黄帝阴符经》。作者与成书年代不详。黄帝为假托之名。一说成书于北朝拓跋魏时期,传书分上、中、下三篇。该书言简意赅,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兵学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
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而至于谈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中国音乐、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
老子孙子孔子孟子还有什么子?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诸子百家:
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晏子、吕不韦、管子等。
先秦诸子散文道家学派有什么?
先秦诸子散文道家著作主要有《老子》《庄子》《鹖冠子》《文子》。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聃的著作。
老子其人,司马迁曾记录有四种猜测。一般认为,他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人,生活在春秋末期,略早于孔子。《老子》一书约五千字,全书风格统一,思想成体系,属于个人专著。西汉人将它分作81章,前37章称为道经,后44章称为德经,又合称为《道德经》。1973年长沙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语言不及今本流畅,说明今本经过后人加工,但基本成书当在战国早期。
《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书,思辨性极强,影响甚巨,在文学史上也值得注意。
第一,它创造了一种散韵结合的文体,类似近代所谓散文诗。句子大致整齐,错落有致,每每有韵而不拘一格。如39章: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指太虚)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
连连排比,句句押韵。还有些句子像民歌,如28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得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格式与后来的荀子《成相》相近。不过,像这样整齐的篇章只是少数,全书仍以无韵而不齐的散语居多,所以,从整体上看,《老子》仍属散文而不是诗。
第二,善于从具体的事物和现象中概括出深奥的哲理,赋予理论以形象色彩。如11章:“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植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用车厢、器皿、房屋为例,从中总结出有形之物不过是条件,无形的空间才起实际作用,无比有更重要。这已不是单纯的比喻,也起到提供证据深化论点的作用,甚至是某种立论的出发点。
第三,开创了一种与《论语》不同的思维表达方式。《论语》主要是对形而下的实践经验的提炼和归纳,而《老子》则主要是形而上的抽象哲理的思辨与体悟。与此相适应,两书表达方式也有区别。《论语》常用具象性感想对日常体验作陈述,《老子》则用思辨性概念对抽象玄奥哲理作提示。这种思辨表达方式,直接影响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也间接影响隋唐佛学,对古代哲理散文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不过,《老子》和《论语》一样,许多论点都只有简单的判断和结论,而看不到严密的推论过程。而且他们多数皆极简短,大部分篇章属于散文的萌芽或雏形。后世文章学《论语》者延续为语录体,自战国至明清代不乏人。而学《老子》式的散文诗者,几乎找不到踪迹。
《庄子》33篇,其中内篇7篇,是庄子自著;外篇15篇,为门人所记;杂篇11篇,是庄派后学所作。
庄子名周,宋国人,约与孟子同时而稍晚,当过管理漆园的小职员,然后隐居著书。庄子的思想主要渊源于道家创始人老子。他看到一切都处在“无时而不移”之中,否认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追求无条件的绝对自由——逍遥游的精神境界。他理想的社会是“同于禽兽居,族于万物并”的“至德之世”。其人生哲学充满厌世色彩,不肯与统治者合作,对社会种种黑暗和腐败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批判,他那种鄙夷一切世俗的态度和嬉笑怒骂的语言,让后世某些具有叛逆性格的文人发生强烈共鸣,在特定条件下甚至成为反抗黑暗现实的思想武器。
《庄子》的文学价值在先秦散文中最高,特别富于浪漫主义精神,这主要体现在众多而奇特的寓言故事方面。这些寓言都是为阐明哲学思想服务的,可是形象的客观意义往往超出作者的主观意图。它们不仅是说教工具,而且具有美学价值。
《庄子》的寓言有一类是对古代神话资料或童话素材进行改造,从而赋予新的社会意义。例如著名的“鲲鹏展翅”的故事,那只“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鸟,可能有某些神话的根据,庄子加以夸张的描绘,又缀以渺小的斥对大鹏的讥笑。这一形象的对比,说明目光短浅者不能理解远大抱负的作为。后世又由此导出了“鹏程万里”、“燕雀安知鸿鹄志”等成语。再如“浑沌凿窍”,可能与开天辟地的神话有关。作者本意是提倡归真返朴,崇尚自然。客观上告诉人们,做事情不能违反事物固有的本性,如果单凭主观热情,很可能好心办坏事。至如“井底之蛙”,颇类后世之童话,作者用以讽刺由于孤陋寡闻而把自己狭小天地看得极其美好的妄自尊大者。“坐井观天”的成语即来源于此。
有一类寓言是利用某些先进经验或独到技艺来证明一定生活哲理的。例如“庖丁解牛”,那位高级厨师解牛的动作竟然跟跳舞一样美,他的屠刀用了19年还像刚磨好似的,诀窍就在于顺乎自然。庄子以此论证其养生之道,读者却可以从中领悟到,只有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充分认识事物的特性,掌握客观规律,才能把工作做好。“佝偻承蜩”中的老人,捉树上的蝉就像拾地上的东西那样容易,这种惊人的技巧正是经过多年摸索、勤学苦练,才达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地步。这样的经验,对于做任何工作都是有益的。“轮扁斫轮”的本意是否定记载“圣人之言”的书本知识,但故事本身却生动地说明,某些技术的经验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种现象在文艺创作和科学技术中都是存在的。上述这些寓言都取材于现实,虽然经过艺术夸张,但仍不失其真实性。作者以细致的观察和表现力见长,而不像神话式寓言那样以想象虚构取胜。
还有一类小故事,是结合庄子自身生活经历来体现其哲学思想的,作者可能是庄周的门徒。它们善于发现矛盾,提出问题,语言机敏,富于理趣。在《庄子》语言中别具一格。例如庄子和惠子关于鱼乐之辩,涉及到人与物、人与人是否有共同的快感,是否能互相了解的问题。虽然作者的答案并不圆满,但却引起人们深入的思考。再如,庄子行山中,见大木因不成材而不被砍伐。到山下友人家,友人之鹅因不善鸣而被宰杀。到底哪个好呢?庄子的回答是处于材与不材之间。这种态度固然是消极的,但上述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如何正确对待?千百年一直唤起人们的思索。再如庄子梦蝴蝶的故事,本意是说明物我无别,人生若梦,但其联想优美动人,构思奇特有趣,后世成为佳话,使得无数文人竞相援引或模仿。
《庄子》书中人物众多,值得注意的是他本人的形象。庄子在全书有一定情节的故事中出现凡25次,多见于外杂篇。有些也许是实录,有些则是门徒或后学的编造。他给读者的印象,首先是傲视王侯卿相、鄙夷功名利禄的隐士,多次谢绝楚王、魏王的礼聘,以神龟为喻,宁愿生而曳尾于泥中,不愿死而刳骨于庙堂。自比高洁的凤凰,而以鸱枭得腐鼠讽刺仗富而骄人者。其次是泯物我齐生死的达人。他借与髑髅对话,说死了比活着痛快。其妻死,却鼓盆而歌。自己将死,拒绝厚葬,任鸟鸢啄食其尸,美其名曰“以天地为棺椁”。然而也并非无情,而是笃于友情,愤于世情。复次,庄子还是雄辩诙诡、妙语惊人的智者。如以大葫芦为例,与惠子辩论有用与无用;以道在蝼蚁、在屎溺为喻,与东郭子论道无所不在;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论如何顺应自然免于物累,等等。无不机敏多趣,含蕴无穷。
《庄子》书中有几篇接近小说。如《盗跖》篇,把盗跖美化为英雄、孔子丑化为懦夫,人物形象、动作、语言、情节、场景都极力夸张。有人认为,它是《庄子》记言的最高成就的体现,这篇颇为规范的对话体小说即使与后世名篇相比也不惶多让。《说剑》篇叙赵王命勇士比剑,草菅人命,不恤生死,惊心动魄。以致有人怀疑是后人窜入。这两篇作品,应是《庄子》中文学形象性最高的。可惜由于其强烈的毁儒倾向和其他种种原因,未能引起文学史家的重视。
道家著作还有《鹖冠子》,班固《汉书·艺文志》列在道家。作者楚人,书即其号,活动期在公元前310年至前260年之间。前人曾疑为伪书。今人根据近年长沙汉墓帛书与之对照,发现有些残简的语句和思想与之相近,从而肯定其为先秦古籍。
今本共19篇,以道家为主旨,但不排斥儒墨,讲究刑名法术,阴阳五行,对军事尤有兴趣。其文章亦有可取之处。如《博选》提倡广招博选,尊重人才,礼贤下士。文章见解深刻,层次清晰,推论严密。
《鹖冠子》多数是专题论文,少数是对话,如庞煖答赵王问。其《世贤》篇引用了一则寓言,以医病暗喻治国,主张能防患于未然者最高明。与《韩非子·喻老》篇“扁鹊见蔡桓公”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又有《文子》其书,古人多以为伪。1973年在河北定县西汉墓中发现竹简本《文子》9章,二千七百余字,与今本相同者6章。学者据此认为,此书当为战国时已有,但汉人作了补充窜改。其基本思想以道家为主,也吸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今本《文子》11篇,每篇皆以“老子曰”开头,然后作者加以发挥。大旨是阐释《老子》大义。其文章不是简短的片断,而是有中心有层次的哲理论文,大部分是散句,少数有韵。
1973年长沙汉墓出土一批属于黄老学派的帛书,包括 《经法》《经》(又名《十大经》)《称》《道原》四篇,成书约在战国后期。从文学史看,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些关于黄帝战蚩尤的神话传说未见于他书。有些论文以四言韵语为主,有的是格言谚语集锦,与战国后期文坛风气相同。
鬼谷子那些人在他们那个年代读的是什么书?
老子、庄子、鬼谷子他们都是旷世之才,几千年才出一个的人。像这些人他们曾经看过什么书,这对于现在人来说确实是不好回答的,难以考证的。但我可以告诉你,他们一定是博览群书,并有所侧重。
你像老子吧,他当时就是国家图书馆的馆长,管理着当世和前世好长时间留下来的文化典籍,他一定会看到很多的书籍资料,他要比一般的读书人有更多的优势获取图书资源。
但是我要说的是,像老子、庄子,鬼谷子这些人,他们读了很多的书,只是一个方面,关键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异于常人的智慧才是主要的。他们看了书之后,会比我们汲取的有效营养更多,产生的观点更新颖,总结的经验更到位。于是乎渐渐的便会形成自己的学说。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确非我们一般的人可比的呀。
我对老子和庄子的著作看得比较多,尤其是老子的《道德经》,我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反复的看。你看老子庄子他们的语言风格,他们恣意汪洋的浪漫想象,一般的人是根本打不达的。更不要说他们著作内容的博大精深,他们思想的广阔无垠!
孔子曾把人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生而知之,第二类是学而知之。像老子庄子和鬼谷子这些人他们不能说不靠读书学习,但我更觉得他们是生而知之的天才!
庄子号称什么?
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约公元前286年,逝世。唐玄宗天宝初,诏封为南华真人。
诸子散文有哪些?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他们纷纷著书立说,互相辩论,因而促进了诸子散文的发展。诸子散文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这个时期主要作品中的《论语》《老子》都用词简约,含义深刻丰富。
《墨子》基本形成论说文的形式。
第二个时期是战国中叶,主要作品有《孟子》《庄子》等,它们的文辞比前一个时期繁富,论说畅达有力。
第三个时期是战国末期,主要作品有《荀子》《韩非子》等。其代表性文章都写得结构严密,分析深入,文笔流畅,逻辑性强。先秦诸子的散文是阐述哲理的理论著作,但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诸子散文各有特色,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在战国诸子著作中,以《孟子》和《庄子》的文学价值最高,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更重要。
《荀子》和《韩非子》则以论说文见长,它们对后来论说文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孟子的文风以辩论见长,写得刚柔相济,曲折尽情,波澜壮阔。
孟子的议论文“鱼,我所欲也”。“舜发于畎亩之中”(《告子下》)是其代表作。
《孟子》的议论文,善用比喻说明道理,有时也用寓言来说理,如“揠苗助长”和“齐人有一妻一妾”等故事。
孟子的散文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唐宋古文家如韩愈、苏洵、苏轼等,不但在思想方面受到他的影响,在文章方面也效法他。 庄子的散文,文字优美,想象丰富。庄子的散文中有所谓“寓言”“重言”和“言”三部分。寓言包括一些神话幻想故事,也包括通常所说的寓言。“重言”是引证一些历史故事和古人的话,其中有许多只是作者的假托。“言”是抽象的论说。
庄子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于他的寓言和重言富于浪漫主义的色彩和浓郁的诗意,《秋水》和《逍遥游》就是他的代表作。
他的作品给后世文学家以极大的启发,许多诗人和散文家都爱学习庄子的风格和技巧。
在战国诸子中以庄子给后世文学的影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