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的代表作品,书法的风格和习气有什么不同?
书法的风格和习气有什么不同?
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了解和界定风格与习气的内涵。还要知道书法风格的形成包含哪些历史、社会和个人因素,同时要知道书法中的习气与一般社会上所说的“习气”是不是同一内涵。还要研究书法风格的形成与个人习气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二者的不同点就会比较清晰明白了。
从词语意思上讲,风格就是风韵格调的简称。用于艺术观念的风格,就是指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的有代表性的面貌。风格属于相对稳定的个人阅历、思想情趣和审美取向包含的内在的特性。受经历、情感、社会风气、个人审美意识等影响,形成了每个人有别于他人的风格。
“习气”这一词语,在社会上一般用作贬义。指行为举止不良的习惯和作风。也指旧时代遗留下来的陋习。如土匪气、痞子气、市侩气、油滑气等等。
“习气”用于书法中,则指积久而成的习惯。亦即长期重复做,逐渐养成的不自觉的习惯。作为书家而言,习气未必就是毛病。文人雅士有文人雅士的习气,下里巴人有下里巴人的习气。在书法中,某种习气只要被人接受、认可,它也是构成书法风格的一个元素。
书法风格的形成,取决于书家所处社会的文化氛围、书法阅历和个人的审美意识和书法实践,久而久之,习气也会不自觉地融入风格之中。
从历代行草书家的书法风格和成就看, 后汉张芝在章草盛行的时代,创制了今草的书体,因而被誉为“草圣”。王羲之在章草和前人今草的基础上,完善了今草的体势并且创制了被后世推崇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加之小楷方面的成就,被誉为“书圣”。其风格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尽善尽美,名垂青史。
书法风格是书家有别于诸家的品牌。而品牌的创制,大多与创新意识有关。王献之之所以有“小圣”之称,其书名之所以高于米友仁、赵雍等家,就在于王献之有自己的有别于其父的风格面貌,而小米小赵没有。
元代鲜于枢《论草书》云:“张长史怀素高闲,皆名善草书。长史(张旭)颠逸,时出法度之外;怀素守法,特多古意;高闲用笔粗,十得六七耳。至山谷(黄庭坚)乃大坏,不可复理。”此处,论述了张旭狂草风格颠逸,怀素草书风格高古(即有传统格调)。被批评为“大坏”的是宋四家的黄庭坚。这是就黄庭坚草书缺少晋人风韵而说的。从黄庭坚草书审视,他对王羲之等晋人草法的确学习不够,继承较少。所以其同时代的钱穆父也认为黄的草书“俗气”。开始黄还不愿意接受,后来黄庭坚也认为自己俗了。如果从书法的风格面貌上讲,黄庭坚草书具有与众不同的突出的风格。
书法史上与“二王”书风迥然有别的,是明代张瑞图的草书。此不详细论述。下面,就明末清初王铎和傅山两位大家谈谈个人习气和风格形成的关系。
下图是王羲之的《诸从帖》和王铎临写的《诸从帖》图片。还有王羲之的《阔转久帖》、《伏想清和帖》以及傅山临写《阔》、《伏》二帖的图片。
对比王铎、傅山的临写作品和书圣王羲之的原作拓片,可以给我们许多启迪和思考。首先,从章法尺幅上看,王羲之的是尺牍小幅,而王铎、傅山写的都是较大的长幅,章法格局不同了。再看笔法线条,王羲之的精致典雅,字间连写较少,而王铎、傅山两家都带着自己的习气,用自己习惯使用的多处连绵牵带的线条“临摹”王羲之的字。结果呢,形神都迥然有别。那么,王铎和傅山在向王羲之学习什么呢?答案是有的:他们都在带着自己的习气,学习王羲之的草法(即草书构成的法式)。这就是说,学习书圣不是亦步亦趋,不求形神毕肖,有取也有舍。学习书圣草法,不是为了成为在书圣阴影笼罩下的书奴,而是为了要成就自己的风格面貌,独辟蹊径,自立一家。
历史证明,王铎和傅山都成功了,他们带着自己“习气”的作品的风格面貌,已经被当今书法界认可了。
所以,不要有意识地约束自己排斥自己的习气。只要你的习气是合乎书法规则和规律的,它有助于你书法风格的形成。
让习气成为风格的元素和助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书法风格。这就是风格和习气之间的关系,也是二者的不同点。
书法是外行看热闹?
“书法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何理解“门道”二字?”很显然,这是针对于书法评价和鉴赏而言的,外行指的是那些对书法一知半解的人,内行则是指真正懂得书法的人。对书法一知半解的人看的是书法的表面,内容上花里胡哨,形式上热热闹闹;而懂书法的人则会从书法传统入手,从笔法,结构,章法上来看书法作品是否符合法度,这是更深层次的探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门道”。
我们接下来具体来探讨一下外行看的是到底是什么“热闹”?“门道”二字又如何理解?
一,外行所看的“热闹”是什么?(1)内容上花里胡哨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了,外行指的是那些对书法一知半解或者根本不懂书法的人,对于书法的欣赏和评价自然流于表面,难以深入其本质。
所以,外行看的第一个“热闹”就是内容上的花里胡哨,外行人在欣赏书法作品时,往往把美术中的观点代入书法评价之中,例如有些人就喜欢不同颜色的纸张,不同笔墨的颜色混搭,自认为这就是美,又比如有些人觉得古人的书法看来看去一成不变,觉得应该创新,因此喜欢看那些字形怀疑,一大张纸上写几个字的所谓的“留白”艺术,这些其实就是内容上的花里胡哨,殊不知书法最原始的表现状态就是“三色艺术”:白纸,黑字,红印章。【书法内容形式应当简而明,“三色”白纸、黑字、红印章即可,不必花里胡哨,失去书法本来面目】
傅山在《训子帖》中提出了书法“四宁四毋”的观点即:
“宁丑毋媚、宁拙毋巧、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其中的“宁丑勿媚”被一些书法外行断章取义,歪曲理解,乃至于催生出了“以丑为美”的书法审美理念,确实造成了一些没有辩识力的书法外行盲目从众。【傅山书法作品】
所以,外行人看的那些内容上花里胡哨的作品其本质就是“丑书恶札”!
(2)形式上热热闹闹除了内容上的花里胡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也是外行人最容易看到和最喜欢的。
有些人看到王羲之,董其昌,赵孟頫等书法大家的作品上盖满了印章,于是在自己写字的地方也满满当当地盖上红色的印章,除了黑色的字就是红色的章,其实他不知道的是,一幅书法作品最多盖五个印章,多了就是画蛇添足,而古人书法作品中之所以有那么多印章,并不是他自己盖上的,况且到了宋代才有在书法作品中盖章的做法。
那么满满当当地印章其实是后人对其书法的赞叹,加盖的过目章和鉴赏章,今天的一些书法外行断章取义错误地理解了印章的含义,盲目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反到是忽略了书法的本质。【王献之书法作品印章甚多,外行盲目刻意模仿,内行则知是鉴赏、过目之章】
而我们紧接要说的就是书法的本质,也就是内行人所看到的“门道”,我把它归结为书法的法则,包括笔法,结构,章法。
二,内行所看的“门道”是什么?
(1)笔法笔法就是书法中用笔的方法,在书法要素中有着“第一”的重要位置,由于笔法的重要性,古代书法家无不在笔法方面深入研究,著书立说。
书圣王羲之在《书论》中说:
“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王羲之把笔比做将军,须迟重,说明了不要草草快速下笔的笔法原则。
“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这是“颜体”创始人颜真卿在向怀素请教书法时两人的一段对话。颜真卿悟出了行笔当如“屋漏痕”的笔法规则。
唐代褚遂良在《论书》中称:
“用笔当如锥画沙,印印泥。”这说的就是行笔中的中锋运笔之法。“锥画沙,印印泥”历代被称为是形容中锋行笔的两个著名术语。【褚遂良笔法精到合理,是后人效法的典范】
可见,不论学习书法或者欣赏评价书法,笔画形态是否合乎规范,笔画是否有力度,是否精到,就是书法内行所关注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的参考标准,自然以古人的经典法书为准。
(2)结构结构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间架结构”,特指一个字的结体形态,是书法要素中第二个重点。
其实,我们平常写字,限于时间,我们书写的重点还是在结构上,结构安排妥当了,字就好看了,特别是行楷或者行书,完全就是看“形”,而这个“形”就是间架结构。
在间架结构方面,经常被人所称道或者直接拿来运用的要数清代书法家和理论家黄自元的著作《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了。【黄自元书法结构严谨,一丝不苟】
黄自元初学颜真卿,后学柳公权,欧阳询,他的书法即有颜真卿的宽博大方,又有柳公权的铁画银钩,又有欧阳询的瘦长险劲,可谓是一代书法大家,黄自元继承合家之长,创立自己对于间架结构的独特看法,也表明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位书法内行。
他的结构著作《间架结构九十二法》是在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基础上添加完善而成的,是一本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一本书法结构力作,一直是后辈书法家研究的宝典。【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具体内容】
现只举出几例:
1.下面有底托状的字,其余笔画应托于其上。如:至、孟、圣
2.以左半部为主的字,左边要高,右边要低。如:部、幼、即
3.以右半部为主的字,右边要长,左边要短。如:绩、议、读
古代书法家如此看重和注入心血的间架结构必然是书法中需要着重表现的一点,因此,书法内行在欣赏和评判书法作品时看的是主笔是否突出,中宫是否紧收,整个字是否合乎结构之法,而不是关注那些与书法本身无关的因素。
这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一个重要区别!
(3)章法章法是体现书法作品整体风貌和内在精气神的关键因素,也是书法欣赏者第一个着眼的地方。
楷书整体工稳有度,行书流畅如水,草书奔若狂狼,这就是不同的书体有着不同的章法体现。
前面所说的外行看书法的“热闹”之处就包括了“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其实就是指的章法层面。
有些人写楷书歪歪倒倒,毫无法度严谨之感,有些人写行草书则胡涂乱抹,美其名曰“艺术”,这其实就是内心的气质修养和文化涵养不够所致的,当然,这些人都属于外行了。
而内行看的则是“门道”,看的是章法合不合理,有没有对古人的继承,看楷书是否杂乱无章,看行草书是否是不讲法度,信笔而为。
有些人认为行草书是最不讲究法度的,是最自由的,片面地相信只要“形散而神不散”就是好的,其实这正是比较外行的看法。【草书章法需工稳端庄,而行草书亦须“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从章法中也可以明确体现外行看的是“热闹”而内行则看的是“门道”】
内行人则懂得行草书越是书写自由就越需要注重法度,特别是草书,一点一画之变就是另外一个字了,“没有约束的自由是危险的”行草书就是这样的,外行人总想“从心所欲”而内行人则更懂得“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总结起来,一言以蔽之,书法中外行看的“热闹”是形式,而内行看的“门道”则是书法的本质和法则问题,二者也随之高下立判!
以上就是我的理解,感谢您的关注和鼓励,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田蕴章不说教的是田楷而说教的是欧楷呢?
公元88年王次仲作楷,
从此才有了“书法”二字。
打字印刷越发展,越无法取代写字书法,
高铁汽车越发展,越无法替代走路跑步,
“不写书法”不等于“不用书法”!
例如社会越发展,越需要书法“为人民服务”、“厚德载物”等。
绘画越发展越需要书法(落款)。
书法消亡的悲观论点是错误的,
只要中国人在书法就存在永不会消亡,
书法与写字的区别即“楷如立”的区别:
取法文字即写字,
取法楷书即书法。
写字:世界各国书写各自文字的统称,
书法:中国汉字取法楷书的书写方法,
同样写祭侄稿:
颜真卿有楷是高书!
沃兴华无楷是丑书!
越好看就越是“媚书”,
即傅山的“宁丑毋媚”,
话语权:沃超越古人。
楷如立产生“宋四家”,
文字立产生“丑吼瞎”。
功力不够创新来凑,
无法解释艺术忽悠!
但是艺术不能实用:
绘画不能用于落款!
“个性”没有超过颜柳欧赵的 ,
“无个性”没有超过今楷的。
国家安全首先文字安全!
写错“烹宰”沈鹏,
“長還功”陈振濂,
“為写未”张旭光,
“白写日”刘洪彪,
“列写例”陈天哲。
丑书验证了:楷无欺,草忽悠,
书法基础:楷字的识读写
例如:戊、戍、戌,
读音:无、术、序,
高书:有楷功力难看,
媚书:无楷功力好看。
丑书:无楷功力展览体。
自觉对号入座与嘴说无关。
傅山最出名的诗?
青羊庵
芟苍凿翠一庵经,不为瞿昙作客星。既是为山平不得,我来添尔一峰青。
乙酉岁除八绝句(选—)
纵说今宵旧岁除,未应除得旧臣荼。
摩云即有回阳雁,寄得南枝芳信无?
秋径
伙涉真高兴,留侯太有情。
篇章想不死,蜩蟪定长生。
剑求一人敌,杯中万虑冥。
悠然篱菊老,可不咏荆卿。
傅山(1607-1684)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
傅山自称为老庄之徒,他自己也在很多场合与作品中反复强调、自陈:“老夫学老庄者也”、“我本徒蒙庄”、“吾师庄先生”、“吾漆园家学”。自觉继承道家学派的思想文化。他对老庄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泰初有无”、“隐而不隐”等命题,都作了认真的研究与阐发,对道家传统思想作了发展。
山西有名的诗人和诗句?
1.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山西太原人。
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朴素真实、题材广泛,大部分具有讽刺意味。代表作品有:《钱塘湖春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长恨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琵琶行》、《卖炭翁》等。
名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王维,字摩诘,有诗佛之称,唐代大诗人,山西太原人。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意境高远、清淡自然,边塞诗明朗清丽、豪迈雄浑。代表作品有:《相思》、《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画》、《鸟鸣涧》、《使至塞上》、《竹里馆》等。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3.王之涣,字季陵,唐代著名诗人,山西太原人。
王之涣的诗用词朴实、意境深远、令人身临其境、回味无穷。代表作品有:《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送别》、《九日送别》、《宴词》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王昌龄,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的美称,山西太原人。
王昌龄的雄健沉着,具有激昂沉郁的诗歌风骨,简练清俊的语言风格。代表作品有:《芙蓉楼送辛渐》、《出塞二首》、《从军行七首》、《闺怨》、《塞下曲》、《春宫曲》等。
5.柳宗元,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山西运城人。在散文和诗歌方面都有很大成就。
柳宗元的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代表作品有:《江雪》、《小石潭记》、《捕蛇者说》、《黔之驴》、《永州八记》、《渔翁》等。
6.卢纶,字允言,山西蒲县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卢纶的诗恬静淡雅、富于阴柔之美。代表作品有:《和张仆射塞下曲》、《长安春望》、《送李端》、《逢病军人》、《寒食》、《天长久词》等。
7.司徒空,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晚唐诗人,诗论家,山西永济人。
司徒空的诗大多抒发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内容非常淡泊。代表作品有:《乐府》、《诗品二十四则•雄浑》、《秋景》、《重阳》、《杏花》、《中秋》等。
书法是写一些大众都能看得懂而又符合大众审美的字体好呢还是大众看不懂的怪字好?
题主的问题没有正确答案,任何人来回答这个问题,不论怎么回答都不错。
书法,经过千年以上的蓬勃发展,突然被钢笔、电脑、手机这几个家伙打劫,一下子失去了实用价值,“沦落”为一门小众艺术了,甚至“沦落”为一门混世的手艺啦!
有点可悲。
不过,无论爱好书法的动机何在,有人玩总比没人玩好,所以写“大众都能看得懂而又符合大众审美的字体”不错,或是写“大众看不懂的'怪'字”也不错。
如何权衡、取舍,就看你的审美理念。
热爱传统,崇尚经典,以此为宗,则应该坚持临帖,全面而深刻领会传统书法的审美旨趣和精神内涵,从而享受其间;同时,依“法”而为,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中显现高超的传统法度和传统品格,也能获得大众的赞赏所带来的成就感。
突破传统,着意创新,以此为宗,则应该大胆鼓励自己脱离“法”的窠臼,以无法为法,建立以主观自我为重心的审美理念,逐新潮、创新风、立新意、标新异,永远让自己走在路上。当然,这条路很难走,或走歪,或迷途,或无助,或被骂,或不得门径而半途而废,或呕心沥血却不见知己......
总之,怎么想都没错,怎么做也没错,那怕朝三暮四、撇笔砸砚、宣纸送人,洗手再也不写了,也属正常,因为书法本质上就是用来消遣的,不必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