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隶书的代表作品,代表汉代文化的隶书有什么特点?
@@@@@秦代是以篆字为官方文字,后来程邈铁窗内深研十年,把大、小篆书中的圆转改为方折,作隶书字三千,这种字体得到了始皇帝的认可,隶书从此便流行起来了。????
隶书是中国文字由繁入简顺应时代变革的产物。
隶书的流传是靠着碑文石刻的拓印件展开的,这种碑刻文字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字迹斑驳残损,形成了一种独有的天然魅力,苍古沉雄气息十足,因为始于汉代,所以稱为汉碑。??
汉碑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光彩夺目耀眼迷人魅力无限的一道风景线,它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崇高而神圣,不可替代。????
隶书字一般取扁方横向,横平竖直,起笔逆势藏锋,“蚕头燕尾”是其重要的笔划特点。????
隶书书法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风格,各种碑刻味道不同。
一:像表现工整精细一路的【礼器碑】,【华山庙碑】,【史晨碑】,【尹宙碑】等。???
二:像表现飘逸秀丽一路字体的有【乙瑛碑】【曹全碑】等。
三:像表现厚重古朴一路字体的【衡方碑】【张迁碑】等。?
这些宝贵的碑文字帖是临摹学习汉碑的重要资料和指南。
至于说怎样学习隶书?我想还是要踏下心来,急于求成的心态是万万不可的。
学隶书要紧紧抓住临贴的环节,勤学苦练,执笔不辍。
冷一阵,热一阵,朝作夕停,一曝十寒是不会成功的。???附图照片:均选自杨半撰书【中国书法临摹创作全集】
(隶书专辑)
应该从曹全碑张迁碑礼器碑乙瑛碑哪个碑文开始练习呢?
您的问题很代表性。不过,我学隶书,并不是从这四帖入手。我的隶书,直接从何绍基入手。然后才是史晨碑、曹全碑、张迁碑,朝侯小子也写了一段时间,后来努力研究好大王,中间偶尔写石门颂。也喜爱伊秉绶等清代大家。发几种我临诸家隶书作品,左边是碑帖,右边是我临贴。顺序是何绍基临张迁碑,曹全碑、朝侯小子,好大王,伊秉绶,礼器碑,肥致碑,石门颂、李固碑。还请诸君多多指教。
我们能在隶书中找到颜筋柳骨的作品吗?
隶书之美,美在体态婀娜,美在一波三折,也美在蚕头燕尾,势若凌波。
而“颜筋柳骨”之美,美在雄浑壮阔、筋力遒健,端严整肃如部伍衔枚疾走,风神俊朗似硬汉意蕴铿锵。
况且,这句话的意味再明晰不过,指向的就是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是其书作的专属词汇,很少有通用其他字体的泛指。
我们习学楷书,欧颜柳赵四大家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几大高峰。无论是古人还是当下,楷书四大家依然雄峙书坛,盛行不衰。即便是脱胎于四大家的书体,也都打着四大家的名号,说是沿袭和传承了颜筋柳骨,依依血脉。
隶书则盛行于汉朝的书体,是在唐楷之前早已流行的书写体势,著名的有《张迁碑》《史晨碑》《曹全碑》等。
冀求在隶书的书写字迹中觅到颜筋柳骨的影子,无外乎是说隶书脱离了柔媚纤弱的神态体度,趋向于硬朗刚拔的楷书规范,其实是有些欲望过头,也不符合隶书的创作规则,基本等同于缘木求鱼。
但古往今来,那么多的隶书大家,确实有几位的书写层次堪比楷书,既瘦硬又挺拔,字里行间充满了咄咄逼人的杀伐重气,看起来格外有骨力。比如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伊秉绶,他的隶书就一改原本纤浓合度之风,看起来气势放宕,骨力奇雄。
东汉乙瑛碑作为初学隶书的范本如何?
东汉《乙瑛碑》,汉隶成熟时期代表作,是学习隶书最佳范本
《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清置孔庙百石卒史碑》,立于东汉桓帝永兴二年(153年),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碑林。《乙瑛碑》是汉碑中秀润聪慧一格的。其书体方圆并储,既得凝重之意,又不失俊逸高爽的情调,显示出苍浚和潇洒之态。书法端庄秀丽,起笔藏锋,收笔收锋,长笔画大多呈现一个弧度,波尾重按然后挑出,富有韵律美。
字体工整,但笔画的粗细、问架的疏密、字形的大小互相交织,在工整中透露出生动,是汉隶成熟时期方整平正一路的代表作。《乙瑛碑》那种不火不颓,刚柔相济,气势调和恰到好处的姿态,也着实需要一番“修行”才有望达到。
乙瑛碑
《乙瑛碑》书风颇严谨,富素朴之趣,是汉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也是后人学习隶书最佳范本之一。
清代万经在《分隶偶存》中评论此碑称:“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
翁方纲评论此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
何绍基评论此碑,“朴翔捷出,开后来隽丽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中文名
《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
年代
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
现存地点
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风格特征
字势开展,古朴浑厚,俯仰有致。
书法价值
用笔结字规范,宜于初学
碑石介绍
《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无额。隶书,18行,行40字。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碑在山东曲阜孔庙。 此拓本为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本,用墨沉细,字形丰厚清明,为"辟"字尚存本。每页,纵28.2cm,横14.6cm。有汪大燮观款一段及"赵氏书村珍藏金石"、"萧山朱氏所藏善本"等藏印多方。 此碑记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乙瑛之言,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此碑结体方整,骨肉停匀,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历代书家对此碑赞誉甚多。清方朔云:"字字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何绍基称此碑:"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宋赵明诚《金石录》、明郭宗昌《金石史》、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等书著录。
艺术特点
《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名《孔庙置守庙百石孔龢碑》,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刻,原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与《礼器》、《史晨》并称“孔庙三碑”,历为书家所重。
乙瑛碑
清杨守敬评:“是碑隶法实佳,翁覃溪(翁方纲)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诚非溢美,但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这正讲出了该碑的微妙处。临写此碑要特别注意波画的“逆入平出”,尤其是起笔处的逆势不能形迹外露。如“蚕头”的逆势形迹向上作侧锋外露,就流于了唐隶“蚕头”起笔侧露的庸俗风气。
《乙瑛碑》是汉隶中有数的逸品,字势开展,古朴浑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特别是后半段,采取笔杆倒向左侧的逆向行笔,使每一点画入木三分,扣的很紧,尤为高妙。《乙瑛碑》的结字看似规正,实则巧丽,字势向左右拓展。书风谨严素朴,为学汉隶的范本之一。----《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艺术特点
清杨守敬评:“是碑隶法实佳,翁覃溪(翁方纲)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诚非溢美,但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这正讲出了该碑的微妙处。临写此碑要特别注意波画的“逆入平出”,尤其是起笔处的逆势不能形迹外露。如“蚕头”的逆势形迹向上作侧锋外露,就流于了唐隶“蚕头”起笔侧露的庸俗风气。
《乙瑛碑》是汉隶中有数的逸品,字势开展,古朴浑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特别是后半段,采取笔杆倒向左侧的逆向行笔,使每一点画入木三分,扣的很紧,尤为高妙。
《乙瑛碑》的结字看似规正,实则巧丽,字势向左右拓展。书风谨严素朴,为学汉隶的范本之一。----《古代碑帖鉴赏》 费声骞
碑文释文
司徒臣雄,司空臣戒,稽首言,鲁前相瑛书言,诏书崇圣道,勉□〔艺〕, 孔子作春秋,制孝经,□□五经,演易〔系〕辞,经纬天地,幽赞神明,故特立 庙,?襃成侯四时来祠,事已即去,庙有礼器,无常人掌领,请置百石□□一人, 典主守庙,春秋飨礼,财出王家钱,给犬酒直,须报,谨问大常,祠曹掾冯牟, 史郭玄辞对,〔故事辟〕□〔礼〕未行,祠先圣师,侍祠者,孔子子孙,大宰, 大祝令各一人,皆备爵,大常丞监祠,河南尹〔给〕牛〔羊〕彖□□□各一,大 司农给米祠,臣愚以为,如瑛言,孔子大圣,则象乾坤,为汉制作,先世所尊, 祠用众牲,长□〔备〕□,今欲加宠子孙,敬恭明祀,传于罔极, 可许,臣请鲁相为孔子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掌领礼器,出□□□,□〔 犬〕酒直,他如故事,臣雄、臣戒、愚戆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臣稽首以闻。 制曰可, 司徒公河南□□□□〔字〕季高元嘉三年三月廿七日壬寅奏雒阳宫,司空公蜀郡成都□〔戒〕字意伯 元嘉三年三月丙子朔,廿七日壬〔寅〕,司徒雄,司空戒下鲁相,承书〔从〕事,下当用者 ,〔选其年〕?〔以〕□,经通一艺,杂试通利,能奉弘先圣之礼,为〔宗〕所〔 归〕者,如诏书,书到言:永兴元年六月甲辰朔十八日辛酉,鲁相平,行长史事 ,卞守长〔擅〕,叩〔头〕死罪,〔敢〕言之,司徒司空府壬寅诏书,为孔子庙 置百石卒史一人,掌主礼器,选年(卌)以上,〔经〕通〔一〕艺,〔杂试能〕奉弘 先圣之礼,为宗所归者,平叩头叩头,死罪死罪,谨案文书,守文学掾鲁孔龢, 师〔孔〕宪,户〔曹史孔宽等〕杂试,龢修春秋严氏,经通高第,事亲至孝,能 奉先圣〔之〕礼,为宗所归,除龢,〔补〕名状如〔牒〕,平惶恐叩头,死 罪死罪,上司空府 。赞曰:巍巍大圣,赫赫弥章,相乙瑛字少卿,平原高唐人, 令鲍叠字文公,上党〔屯〕留人,政教稽古,若重规〔矩〕,乙君察举,守宅除 吏,孔子十九世孙麟,廉请置百石卒史一人,鲍君造作百石吏舍,功垂无穷 ,于是始□。
译文
司徒臣雄,司空臣戒,稽首言,鲁前相瑛书言,诏书崇圣道,勉□〔艺〕, 孔子作春秋,制孝经,□□五经,演易〔系〕辞,经纬天地,幽赞神明,故特立 庙,?襃成侯四时来祠,事已即去,庙有礼器,无常人掌领,请置百石□□一人, 典主守庙,春秋飨礼,财出王家钱,给犬酒直,须报,谨问大常,祠曹掾冯牟, 史郭玄辞对,〔故事辟〕□〔礼〕未行,祠先圣师,侍祠者,孔子子孙,大宰, 大祝令各一人,皆备爵,大常丞监祠,河南尹〔给〕牛〔羊〕彖□□□各一,大 司农给米祠,臣愚以为,如瑛言,孔子大圣,则象乾坤,为汉制作,先世所尊, 祠用众牲,长□〔备〕□,今欲加宠子孙,敬恭明祀,传于罔极, 可许,臣请鲁相为孔子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掌领礼器,出□□□,□〔 犬〕酒直,他如故事,臣雄、臣戒、愚戆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臣稽首以闻。 制曰可, 司徒公河南□□□□〔字〕季高元嘉三年三月廿七日壬寅奏雒阳宫,司空公蜀郡成都□〔戒〕字意伯 元嘉三年三月丙子朔,廿七日壬〔寅〕,司徒雄,司空戒下鲁相,承书〔从〕事,下当用者 ,〔选其年〕?〔以〕□,经通一艺,杂试通利,能奉弘先圣之礼,为〔宗〕所〔 归〕者,如诏书,书到言:永兴元年六月甲辰朔十八日辛酉,鲁相平,行长史事 ,卞守长〔擅〕,叩〔头〕死罪,〔敢〕言之,司徒司空府壬寅诏书,为孔子庙 置百石卒史一人,掌主礼器,选年(卌)以上,〔经〕通〔一〕艺,〔杂试能〕奉弘 先圣之礼,为宗所归者,平叩头叩头,死罪死罪,谨案文书,守文学掾鲁孔龢, 师〔孔〕宪,户〔曹史孔宽等〕杂试,龢修春秋严氏,经通高第,事亲至孝,能 奉先圣〔之〕礼,为宗所归,除龢,〔补〕名状如〔牒〕,平惶恐叩头,死 罪死罪,上司空府 。赞曰:巍巍大圣,赫赫弥章,相乙瑛字少卿,平原高唐人, 令鲍叠字文公,上党〔屯〕留人,政教稽古,若重规〔矩〕,乙君察举,守宅除 吏,孔子十九世孙麟,廉请置百石卒史一人,鲍君造作百石吏舍,功垂无穷 ,于是始□。
乙瑛碑
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称《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孔龢碑》。汉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隶书。18行,行40字。现存山东曲阜孔庙内。碑高260厘米,宽128厘米。碑后附“后汉钟太尉书,(宋)嘉祐七年张稚圭按图题记”正书一行。
此碑记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乙瑛之言,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桓帝准可,时乙瑛已离任,遂以孔龢补之。此碑结体方整,骨肉亭匀,波磔分明,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与《史晨》、《华岳庙》、《熹平石经》同趣。自欧阳修《集古录》以降,迭经著录,对后世影响很大。宋张稚圭以为钟繇所书。宋洪适《隶释》云:“……繇以魏太和四年(230)卒,距永兴盖七十八年,图经所云非也。”明赵崡《石墨镌华》也说:“元常,献帝初始为黄门侍郎,距永兴且四十年,此非元常书明甚。未知张稚圭所按何图。其叙事简古,隶法遒劲,令人想见汉人风采,正不必附会元常也。”明郭宗昌《金石史》谓此碑“尔雅简质可读,书益高古超逸。”清方朔《枕经金石跋》云:“《乙瑛》立于永兴元年,在三碑《礼器》、《史晨》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百宫之富。王篛林(澍)太史谓雄古,翁潭溪(方纲)阁学谓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不虚也。”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云:“朴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赏析
汉隶经过秦时的滥觞、东汉章帝时的发展,至桓、灵帝时达到鼎盛。《乙瑛碑》就是汉隶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碑刻是东汉开始盛行的一种刻石类型。东汉时期,统治者崇尚儒学,提倡名节孝道,盛行私立授受经学,社会上厚葬、树碑之风兴盛。
《乙瑛碑》全名《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立,十八行,满行四十字,无额。原存山东曲阜孔庙,现置曲阜碑苑。
碑文主要记载鲁相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桓帝准可,碑中刻有奏请设置百石卒史的公牍和对乙瑛的赞辞。因遴选的百石卒史为孔和,所以此碑又称《孔和碑》。碑末刻有“后汉钟太尉书,宋嘉祐七年张稚圭按图题记”。考钟繇年代,乃后人伪托无疑,正如明代赵崡所言:“其叙事简古,隶法遒劲,令人想见汉人风采,正不必附会元常也。”(《石墨镌华》)
此碑历来印本有:艺苑真赏社珂罗版二种、有正书局石印陶斋藏本、文明书局珂罗版印王孝禹题记本、日本二玄社所辑本、日本清雅堂珂罗版印本等,其中,古物同欣社委托中华书局代印、王懿荣旧藏明中叶拓本为最佳。
后人对此碑评价颇高。自欧阳修《集古录》以降,迭经著录,对后世影响很大。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云:“文既尔雅简质,书复高古超逸,汉石中之最不易得者。”与《史晨碑》、《礼器碑》合称“三碑”。此碑对唐代隶书(如史惟则、梁升卿等)、明清隶书(如郑簠等)以及现代的马公愚、来楚生等都有重要影响。何绍基称其“开后来隽利一门”(《东洲草堂金石跋》)。
乙瑛碑是汉隶最兴盛时期的典型作品,它除了具有汉隶在用笔结字等方面的共性外,还有自己的个性,即艺术特色。
首先,从风格形态来说,乙瑛碑具有宗庙之美。其风格,既不像《石门颂》那样豪肆,也不像《曹全碑》那样秀润,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它又比《礼器碑》多一分沉厚,比《史晨碑》多一份雄强。其用笔沉著厚重,结字端庄雍容,体现了传统文化追求的一个向度,深具宗庙之美。正如清代方朔所言:“(乙瑛)在三碑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王篛林太史谓雄古,翁覃溪阁学谓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不虚也。”(《枕经金石跋》)
其次,从技法角度看,用笔方圆兼备,结字匀适调和,章法规矩合度。
乙瑛碑是八分隶书完全规范化的极致,具备了汉隶的全副表现手法。其用笔不像《张迁碑》那样多方笔,也不像《曹全碑》那样多圆笔,而是多切锋方笔入纸,顿笔圆转出锋,刚柔相济。平画表现最为明显。作为汉隶最重要表现特征的波碟画显明突出。
其结字,笔画排列匀整,近小篆之排叠布白,没有大的松紧变化,字内空间较平均,笔画向四周均匀排布,不像《史晨碑》和《曹全碑》那样刻意突出长大的主笔画。
其章法如同许多汉碑一样,横成行竖成列,字距略大于行距。呈森然气象。
清代梁巘说:学隶书宜从乙瑛碑入手(《评书帖》)。乙瑛碑在汉碑中属平正规范一路,适合初学。自乙瑛入隶,左可通雄肆一路,右可通雅逸一路。
比较
和《礼器碑》相比,《乙瑛碑》更为秀美丰润。
《乙瑛碑》的字体结构,可以说是所有汉碑中最美的,它不像《礼器碑》那样典重,而是飘逸得多。如果把它们比作君子,那么,《礼器碑》如袍服冠冕、峨冠博带;《乙瑛碑》则如素服葛巾、青衣小帽、曳杖而行,但二者皆不失君子之温润。清方朔此碑说:“字之方正沉厚,亦足称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并称它为“汉隶之最可师者”,正是看到它飘逸秀美而不失端庄的特点。
和《礼器碑》相比,《乙瑛碑》的笔画要粗一些,给人一种更为丰满的感觉,它不像《礼器碑》多少还带有一点金文的味道,而是完完全全的隶书笔法,方朔说它是 “汉隶之最可师者”,可能也是看到了它的这一特点。它的横画起笔略向下压,笔势稍稍向下,使得字的体势稍斜,更增灵秀之美。而捺画沉重有力,燕尾呈方形挑出,遒劲有力。它和《礼器碑》一样,是学习隶书最好的范本。
注意事项
注意把握此碑的整体风格
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王澍《虚舟题跋》)。要注意寻找规律,抓住此碑不同于其他汉碑的用笔结字特点。我们在临习时,最好与其他汉碑对照临习,互参互证,这样才能更清楚地把握其风格特点。
可与简牍书法结合临习
碑刻书迹毕竟与墨迹不同,行笔法较隐晦。简牍书法墨迹的清晰用笔可给有“血缘关系”的碑隶以笔法的提示。正如郑孝胥《海藏书法抉微》所说,“上虞罗氏叔蕴辑为《流沙坠简》,由是汉人隶法之秘尽泻于世,不复受拓本之蔽,昔穷毕生之力于隶书而无所获者,至是则洞若观火。”而且简牍的生动活泼与汉碑的端严典重形成显明对照,对自己日后风格的形成大有裨益。
要注意“碑法”用笔的把握。
碑的笔法是与帖的笔法完全不同的另一系统。后人无视这一区别,挪用帖法写碑,只重笔画两端形态,中段一滑而过,致使隶书走向鄙俗一路。唐以后隶书家多难逃此弊。我们临习时要注意用笔节奏,中段行笔不可过速,而且笔要鳞勒,逆锋涩进,加大笔毫与纸面的摩擦,使笔画沉实杀纸,形成高古浑厚之气。这才是所谓“金石气”,而不是用笔模拟其笔画的剥蚀。
注意用笔和结字方面的辨证处理
,如方与圆,曲与直,长与短,轻与重,大与小,刚与柔,敛与放,肥与瘦、向与背,动与静等。注意点画和结体之间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许多时候用笔造成结字。
由于此碑法度谨严
临写时要注意避免过于工整,以至走向拘谨和俗气。杨守敬称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评碑记》)。我们不可不查。
临帖时还要注意仔细分辨字迹,勿将石碑的风化破残误作点画临写。
总之,我们要对一个碑帖辨证认识和对待,有效把握其技法和气质之精髓,同时又不为其所蔽,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用于自己的创作。
礼器碑和魏碑的区别?
《礼器碑》[lǐ qì bēi]是刊刻于东汉永寿二年(156年)的一方碑刻,又称“韩明府孔子庙碑”等,无撰书人姓名,属隶书书法作品,现存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礼器碑》为圆首碑,碑身高173厘米,宽78.5厘米,厚20厘米。书法上,其笔画瘦劲且有轻重变化,结体紧密又有开张舒展,捺角粗壮斜行,长波尾部尖挑,风格质朴淳厚,是东汉隶书的典型代表,书法价值很高,历来被金石家、书法家奉为隶书楷模。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此时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钟致帅称魏碑“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魏碑书法对后来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历代书家在创新变革中也多从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隶书中的三石是指哪三个?
隶书中最著名的三石是:石门颂、石门铭、经石峪。这三个作品各有千秋,石门颂开张大气,字体宽绰,笔力雄健,气势如宏,平正中寓险绝,石门铭笔力劲挺,点画势涩,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字呈扁形,隶中遗魏。
经石峪,字呈方形,点画丰腴,隶中寓楷、内放外收。平中寓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