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天衡的绘画代表作品名,中国书画五大流派榜首?
五大流派,海上画派、京津画派、岭南画派、金陵画派、长安画派影。其中,以海上画派实力最强、影响最广;岭南画派最成体系。榜首是海上画派。
海上画派诞生于十九世纪末,强盛于二十世纪。十九世纪末的上海,既是西方殖民者渗透中国的桥头堡,又是中西文明的交融点。为此,全国各地的画家纷纷云集上海,为海上画派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在十九世纪末,以赵之谦、张子祥、任熊、任熏、任伯年、胡公寿名望最高。到了二十世纪,海派画家犹如接力棒,一棒接一棒,涌现了一大批画家。
民国时期享誉画坛的有吴昌硕、钱慧安、黄山寿、黄宾虹、吴湖帆、张大千、林风眠、刘海粟、丰子恺、陆俨少、赵子云、朱屺瞻、谢稚柳等。新中国成立后,又涌现一批海派画家,如程十发、刘旦宅、陈佩秋、林曦明、俞子才、韩天衡等。
海上画派为中国古代传统绘画和现代中国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同时一扫当时画坛死气沉沉的摹古之风,奠定海派在近现代画坛的特殊地位,影响了整个东方。海上画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学习民间、借鉴西方,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画坛发展的基本格局;
二是,海派画家大多是以卖画为生。尤其在解放前,几乎所有的画家都有润格,画家们既要迎合卖主,又要保持自己个性,才能使自己的艺术商品立于不败之地;
三是,没有固定的风格但有各自的个性。海派画家绝大多数,是品学修养兼具的文人画家,许多画家诗、书、画、印皆善。如吴昌硕、张大千、赵叔孺、赵子云、钱瘦铁、王个簃、来楚生、韩天衡等;
四是,包容性强。海上画派并非指上海籍的画家,而是指各地云集海上的画家,真正在上海出生的画家可谓凤毛麟角,如嘉定的陆俨少、松江的程十发等。
为什么现代大多有名的书法家所写的楷书都是欧体?
过去练习书法的人相对比较少,而欧楷对于普通人来说可以接受的范围比较广,所以更容易出现书法家,其实欧楷对于书法家来讲相对是比较容易的一种字体,稍加一点通俗化就变成了我们普通百姓可以接受的实用字体,比如田英章先生的楷书名满天下,但是也有人批评比较俗,像对他来说,卢中南先生的字体更具有一些书法性,但是也在普通人的接受范围以内。
现在信息发达,人们见的字体越来越多,所以不单单是OK,其他字体。可见的字体也越来越多,学习各种字体的人也越来越多,现在看书法的水平好像没有过去高了,但实际上现在书法是全面性的,不仅仅只是几种字体,所以要想有一个突出性的人物那就非常难了,更很难有伟大的书法家出现。
如何评价紫砂壶大师许四海的艺术成就?
在我们上世纪50年代末,在长宁区周家桥苏北里棚户区附近,有个14岁的少年经常来这里捡垃圾,也就是苏北方言俗称的“拾荒”。因为家里穷,他和相依为命的母亲住在苏北里的一个草棚里,4元钱的房租,靠拾荒得来的一点微薄收入,维持他和母亲的生活。
谁也不会想到的是,30年后的1992年,当初那个“拾荒”少年,率先在全国成立了最早的私人博物馆“四海壶具博物馆”;2009年,他又打造了一座占地约46亩的“百佛园”、园内有上海四海壶具博物馆、中国茶圣博物馆、茶叶加工工场、紫砂壶生产制作工场、窑场等,形成了一个集旅游、参观、实习、教学、陶瓷研究为一体的茶文化基地。
从捡垃圾少年,到部队的文化干事
许四海,字紫云,1946年出生,号称“江南壶怪”。这不仅因为他是享誉海内外的紫砂陶艺大家,更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鉴赏家和收藏家。
1959年,许四海还只能靠捡垃圾维持生活和养活母亲。在捡垃圾时,他看到有的石头像壶,就很高兴,偶尔会带回来把玩;有一次看到上钢一厂倒的煤渣滚下来了,那斑斓的色彩,和邻居家里的壶一样。年少的他,对壶有了朦胧的感觉。
年后,许四海来到建筑公司做水泥工、木工。1962年,他到公交公司做售票员。1964年,在“好男要当兵,好铁要打钉”的感召下,许四海积极响应号召,向单位报名参军,被分配到广州空军当通信兵。一到部队,许四海担任了副班长,第二年就升任为班长,同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广东服役期间,许四海发现,那里的石头也很多。那时他种菜,种的最多的是苦瓜,还经常吃苦瓜炒肉片。空闲的时候,他就拿着笔画画。不久被派到越南作战。2年后回国时正逢九大召开,要写4米宽的字“庆祝九大”。当时,部队里没人会写大标语,许四海就拿了一把毛刷,用墨写了这4个字。领导看后说,写得真漂亮!随后就把许四海从警卫连连长岗位调到机关当宣传干事;后来又调他到35师文化科当文化干事。许四海把他负责的文化建设搞得生机勃勃,让领导对他刮目相看。
舍弃“金饭碗”, 筹备创建宜兴紫砂二厂
从部队转业后,许四海来到了上海市公用事业学校。捧着“金饭碗”的许四海任学生科科长,担任几个班的班主任。那时,他有幸得到著名国画大师唐云的指教与激励,此后又拜在唐云的门下,成了他的关门弟子,他也是唐云唯一一个陶艺方面的学生。拜师后,唐云跟许四海说:四海啊,中国的科长现在很多,真正的艺术大师极少。唐云特别强调“真正的艺术大师”。1984年,为了自己钟情的紫砂事业,许四海选择了离职创业。
筹备创建宜兴紫砂二厂之初,那里除了一个空头平台,一块农田,其他是一无所有。负责制壶技术紫砂雕塑组的许四海赤手空拳,从刚开始的几个人,逐渐增加到之后的四五十人;一年后,产值达25万美金。
“夏意”获奖,他成为藏家的“抢手货”
因为有在部队曾经种苦瓜的经历,苦瓜的形象在许四海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给他日后创作紫砂壶,带来了源源不竭的灵感。他1985年创作了紫砂滴水“夏意”壶,水壶是个“苦瓜”,上面爬了一个知了在吸苦瓜汁,取名“夏意”,寓意是“夏天的意境”,参加首届全国陶瓷作品展。经过无记名投票,以98分的高分获得金奖,并被美国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自此,许四海的每件作品,都成为海内外紫砂壶具收藏家争购的对象。
之后,许四海在紫砂艺术上一发不可收拾:1987年,他注册了“四海窑”商标,并参与设计;1989年,他应邀赴新加坡举办个人陶艺作品展;1992年,他个人创办了全国最早的私人博物馆“四海壶具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展出了从新石器到现代的各类壶具300多件,构成了一部脉络清晰的中国陶瓷发展史;2004年,四海壶具博物馆获“中国十大民间博物馆”称号。
在画画和做人方面,老师是我的楷模
拜唐云为师后,许四海经常去看唐云画画。许四海说:“画的功底是靠练的,但做人的基础是靠脑子的。有个性的老师唐云不仅在画画上指点我,在做人方面也是我的楷模。”
许四海和唐云的关系相当纯粹,许四海从来没有问老师唐云讨过一幅画,他说“我不要”,但唐云老师总是把好吃的东西都留给他吃。有一年在香港,唐云拿着一块A4纸大小厚厚的肥肉说,四海,有好吃的东西来啦,今天这块肥肉,三分之一归你,三分之二归我。因为唐云很胖,肚皮可以把裤带盖住。许四海说,老师啊,你不能再吃啦。唐云说我不能吃这个,那么我吃什么呢?最后是许四海想办法从香港、南非弄来大海参,将它红烧后,给唐云过一把肥肉瘾。
许四海说,画品决定你的生活、经济基础。第一要先把人做好,第二要把事做好,两者必须结合。这三者都达到标准了,就决定了你的前途如何。大气的唐云,成就了大气的许四海。在唐云的指点下,许四海触类旁通,视野大开,在从艺道路上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1980年,由唐云书画、许四海烧制的师徒合作“云海合欢壶”,成为了壶界的经典。
四海受清代陈曼生、杨彭年等人作品影响,与唐云、谢稚柳、程十发、胡问遂等书画家合作,将壶艺与书、画、篆刻等艺术糅合,制作了许多书画壶,其中“海春壶”“寿翁壶”“啸天壶”“云海壶”堪称一绝;与台湾李奇茂教授合作的“秦权壶”,
上有韩天衡题“珠联璧合”,此壶被顾景舟编选入《宜兴紫砂珍赏》。
在跟大师们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给许四海最大的启发就是奋斗精神。他们在追求文化艺术方面可以说达到了极致,已经完全把政治、经济、文化三者都融合在一起了,达到“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最高境界了,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啊!
许四海对记者说,做人,他有四条标准:第一、政治上要成熟;第二、经济上要平衡;第三、文化上要优秀;第四、生活上要低调。作为海派紫砂艺术第三批非遗传人,许四海收藏了一千多件藏品,从仰韶文化的彩陶壶到春秋战国的灰陶壶,从两汉、西晋和隋唐的青瓷、彩釉瓷壶,到宋元的青白瓷壶及明清的各种名家紫砂壶。
在“一带一路”成为国家战略之前,许四海就提出“丝绸之路”茶文化普及计划。许四海说,他从来没想过要做当代的顾景舟和陈曼生,他只是想利用三个展览馆的丰富馆藏,把茶叶从食物、药物到饮品,再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展示给观众。普及过程是立体的,不仅展示茶叶文化,也展示四海壶具文化,使观众对茶文化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他为中国紫砂壶事业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为中国的紫砂壶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故事我们是讲不完的!
书法专业学起来难吗?
还是比较难的,想学好书法要学好书法的艺术的美。
书法艺术什么是美?
什么是美:就是好看,耐看,就是能吸引人看,就是能回味。
书法本身最基本的就是一种汉字的组合,要好看,要耐看,要能吸引人,务必就要最基本的让人能看懂,能看明白。随之才能去体会书法艺术的字外功夫和意境。否则,挂在墙上的书法,内行人看得不舒服,外行人看的不明白。那就失去书法本身的艺术性。
书法能称之为艺术的,绝不是单单汉字的组合。书法家也不是单单的会把汉字组合起来书写内容。其中包含着书法家们的修养,基本功,以及对书法艺术内涵的积淀和艺术美感的把握。否则光是把汉字组合起来书写,即使是模仿别人的字体,能做到形似,最多也不过是个“书匠”。不能称之为书法艺术。
书法之所以能称之为艺术,除了字体,除了结构,除了章法,除了内容的体现,除了用笔中的轻,淡,浓,重,枯,飞白,疏,密;用笔的中锋,侧峰;这都是属技巧的范畴,更重要的是一个书家的字外功夫如何?包括:艺术修养如何?汉字功夫如何?古诗词功底如何?美学知识掌握的如何?形象思维的把握如何?形体表现力如何?等等,等等。没有这一些的功夫所在,就没有资格称之为书法家。
现在书法家多如牛毛。稍微写点字的就称之“大家”,或者称之为“书家”。我可以告诉大家:书法其实是一门用笔表现力最难的一门艺术。因为:
第一 所有的汉字人人都识,对字体的结体,只要认识字的人,都知道笔画怎么摆放,笔画应该在什么位子才好看。所以只要书写者没有把握这个最基本的,大家都不会去认可它。就会认为字体不好看。它不像花鸟画,山水画,少一棵树,少一朵花,枝干少一笔,花瓣少一叶,还能混过去,中国字完全就不可以这样去做。
第二 书法没有色彩。书法完全靠基本元素的“字”来表现。完全是靠大家都认知的“字”来表现。结构也好,字体也好,笔画也好,都是有一个字本来的基本规定。如果要有所突破,就要有一定的规范,就要有一定的法度。即使是草书,如果不当心笔画收一点,笔画长一点,字义就完全变了,就是另外的一个字了。所以要在整体篇幅中表现没有色彩的书法,让人看到了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应该感到的是一个书家特有的气质,内涵,情感,创意。要做到这一些,书法是何等的难啊。
第三 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传承几千年,从甲骨,中鼎,石鼓,大篆,小篆,汉简,魏碑,楷书,行书,草书,都是在前进,都是在演变。但不管怎么的演变,中国字的字体,结构,结体,始终贯穿着一根主线。象形文字的演变,形象思维的进化,字形的美的再创造,但就是“字”的本身永远还是存在。凡是认识中国字的人都知道字形的笔画,一个十几亿人都会看的字,都会认识的字,我们的书家要去表现出一个字的美感,一个字的内涵,一个字的情感,一个字的意趣,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到了现在,有人把我们的中国字用画的形式去表现,用字义的内容形象的去表现,结果画是看懂了,字不存在了。字本来的结体原意没有了。你能说这是一种书法的创造吗?结论是:否定的。
第四 书法的表现力,是所有平面艺术中最难表现的一门艺术。因为它表现的手法单一,要在单一的表现手法中去丰富,去寻求内涵,去追求美,去表现自己的情感,实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没有长时间的磨练,没有丰富的艺术修养,没有很好的基本功,没有平面艺术的表现力,没有形象思维艺术的功底,是完全没有办法来表现书法这一门独特的艺术魅力的。
第五 书法的美,字体要美,书写的字体的结构要美,书写的章法要美,书写的内容融合在整体的章法中体现出来的美,书写出来的整幅作品能体现书写者的性格,心情,念想,意志,情感的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书法完美的表现了,才能称之为书法艺术。书写者才能称之为书法家。否则哪来那么多的书法家啊。
第六 古代固然有好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书法大家。但不是每一个古代的书法大家都是我们统一模式的都可以去学习和模仿练习的。那时的朝代所体现的艺术作品,在我们当今看,有好多的书法艺术作品的内涵已经是不能再重复体现了。那时的书家所书写的作品和那时书家所处的地位,处境和心情,情感已经和现在截然不同了。所以现在不管什么书法大家,绝不可能写出颜真卿的“祭侄稿”那样悲愤的心情以及愤慨的笔意。也永远写不出王羲之那样悠闲自得的,群贤毕至的“兰亭序”。之所以然,就是我们现在的书法也要与时俱进。要体现时代的风貌。绝不能一味的追求古意,追求“偶像”,一定要有新时代的自己的风貌。
第七 书法艺术没有捷径可走,现在有一些“书家”在走捷径,认为写清朝书家的东西,可以出效果。因为原来大家过去都没有注意的东西,他们拿起来去表现,就认为可以成功。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有好多的“书家”根本不从基本功学起,楷书都不会写,就拿起笔来写行书,写草书。总认为,只要大家看不明白的就是书法艺术了。现在还有好多的“书家”,就像歌星那样,只会唱一首歌,而且老是在任何地方就唱这一首“成名曲”,在任何场合就写这一幅字。别的什么都不会。这难道是一个能称之为“书家”吗?
第八 书法艺术其实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集汉字,古诗词,美学,构图,书法本身的结构,结体,章法,自身的修养,情感,意志,以及胸怀等。它绝不是一门单纯的艺术。书法艺术可以体现像音乐的节奏感,像美术的平面美感;可以表现一个人的情感。可以知会一个人的性格,脾性。可以给人一种激励,可以给人一种力量,可以给人带来一种愉悦。可以给人带来一种境界。所以书法艺术的魅力从古到今,能延续,能传承,这就是书法艺术的所在。
真的有那么多的书法大家吗?
书法艺术在过去,基本上是以人的行为以及社会作为,来认处书家的书法比较多。如果此人是个英雄,书法艺术的威望从此也过多的会去加以赞赏。此人如果是个奸人,那他的书法一定也会招到贬低或者唾弃。所以书法艺术的好于坏,是以人的所为来认定的。
同样到了现在,这种恶习还在继续的延续,只不过是方法方式有所改变了。譬如:此人如果是个艺术圈内的“门外汉”,但有权,或者有门路,就可以踏进这个圈子,可以以“书法大家”的身份招摇撞骗;此人如果是个权威人士的徒子徒孙,写的再不好也可以进入书法艺术的圈子,并可封为楷模;此人如果有了一点钱财,通过媒体的吹嘘,或者捐买一些书法权威人士的书法作品,同样可以挤进这个圈子,并由此而一举成名。此人如果是资格比较老,其实是滥竽充数,但混迹于业界多时,也同样可以占据艺术的高位,也会被人捧为“大家”。
“书法老人”,是不是一定书法就好。笔者曾经认识一位老人家,一辈子练书法,每天还不间断,但就是不得法,一辈子就是写不好。究其原因,原来他没有文化底蕴,没有艺术修养,通俗讲就是没有一点艺术细胞。他不懂书法艺术其实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他不知道写书法其实到最后是要表达一个书家的情趣,思想,个性,以及反映出自己的文化内涵,艺术的修养。所以他那样一辈子练习书法,就是不得法。只能称之为一个“书匠”,而且还是一个蹩脚的“书匠”。
现在市面上号称书法家的,已经到了无处不在的地步。稍微会拿起笔来涂几个字的,就称之为书法大家。我们平时可以看到一些搞其他艺术专业的,但有了一点成就的,也就厚颜无耻的会在白色的宣纸上涂上几笔,我们的那些“追捧”着就会违心的去赞美他。吹捧他。但我们看到他们写出来的字,要美,没有美感,要含义,没有内涵,要风格,根本还谈不上。不要说技巧,耐看,耐寻味了。我们根本无法可以恭维,简直是玷污我们中国的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现在还有一种不良的风气,有人认为,凡是写得不容易看得懂的字,乱涂,乱写,就是好书法,凡是怪异幼拙的字就是好书法。或者就是迷信什么“大家”。总认为“大家”的字一定是好的,因为“大家”下面豢养了一批吹鼓手。笔者曾经在山东济南最大的酒店,看到一位“中国头牌”的“大家”的书法作品,写的是毛泽东的一首七律诗,结果不是漏字,就是章法不得体。酒店的老板可能是被人忽悠了。或者太不懂书法艺术了,足足的八尺大宣的书法,还装配镜框,挂在大堂的显目位子,竟然没有发现,竟然没有人指出来。真是可悲啊!笔者一看到,马上指出,老板马上嘴巴里咕哝,“怎么两年多了没有一个人看出来?”是埋怨,还是直呼“上当或者被忽悠了”只有酒店的老板自己心里知道。说不定这个老板还花了大价钱的呢。
那么书法艺术要做到怎么样,
才算是体悟到书法艺术的真谛呢?
笔者认为:
一、要基本功扎实,要临池磨练。持之以恒。不要追求捷径,书法艺术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一份辛劳一份收获。
二、要会琢磨,会辨别得出古代哪些书法是真正的好作品。哪些是不适合自己去练习的。不要人为听从别人去认定某个书家的字的好坏,优选过去一直沿袭下来的那种以“人”来认定书家的书法好坏的恶习,一定要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去研究,去认定。
三、要从字帖中体会出字体和书法章法的含义,字义,以及整体的布局。就像古代人说得那样:“字如其人”。一定要琢磨出什么样的字体适合自己去练习。适合自己去终身享用的书法艺术。(内向的人就学写内向的字,外向的人就学写大气的字)只有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四、不要一窝蜂的去追究潮流,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自己。要结合自己的性格和脾性去选择自己适合的书体,创造出自己风格的书法字体来。就像小孩子学习汉字,同样写一个字,一百个学生会有一百种的字体面目,就从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我们就可以看到书法本来就是一门有个性的艺术。(上面谈到:每一个人的性格,脾性,修养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字体,写出来的效果也不会一样)
五、要从碑中寻找字体的“骨气”,要从帖中体会字体的“血肉”。碑中的字体是用刀刻的,一定和现在的用笔书写是不同的,而且碑文上的书法字,书写着和刻碑文的不一定是一个人。我们现在写书法一定要知道用笔要在帖中去体会。
六、学习书法,我们一定要有古文化的底蕴和汉字的基本知识。要有古诗词和古汉语的基本功力。诗词中的平仄可以引伸到一件书法作品中来,该重的地方要重,该轻的地方要轻,该枯的时候要枯,该浓墨的时候要浓,该大的时候要大,该小的时候要小,一件好作品就是要有阴阳顿错。有起伏,有变化,有气势。
七、要从书法艺术的结体章法去体会整幅作品的意境。要根据书写的内容选择娟秀,还是粗狂,选择用什么字体来表现达到最好的效果。
八、要有自己的创造性,独立性,要有自己的个性,但不失书法艺术的原意。一件好的作品,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要完美的表现自己。
九、形似就是个书匠,要做到神似,形神兼备。有自己的内涵,有自己的创意。从书法字体中我们就不难看出一个人的本性,从字形的结体中我们也不难能悟出一个书家的气质和内涵来,从书法的章法中我们也不难能体会出一个书家的个性和修养来。
十、一幅好的书法作品要做到耐看,耐寻味,就像一首优美的诗那样有意境,有联想。书法艺术,称其为艺术就是一杯浓茶,要耐人寻味,因为挂在墙上也好,收藏也好,它是天天陪伴着你。要能每次看到一件作品,就有新的东西看出来。
只有做到了上面的十大点,我相信这样的书法艺术作品就是一件好作品,就是一件美的作品,只有这样才是真正体现出书法艺术的真正美的东西来,才会继承和发扬光大。
书法艺术的个性和特点
书法是一门艺术,这已经不用说了。书法的技巧通过磨练,学习,是可以掌握的。但书法的意境和独特的风格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把握的。就像一个人的气质和修养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出来的一样。
有人认为书法只要临了碑,临了贴,通过时间,就会成功。其实不然,因为古代的碑帖固然是好作品,但这些碑帖是否适合自己去练,适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去学习,去练习。这就很难说了。每一个书家都不是一样的。这和书家本身的性格,气质,脾性,文化底蕴的深浅是分不开的。一个没有中国文化修养的人,不懂中国文化的人,对艺术没有一种美的享受和欣赏的人是写不出一手好字来的。一个秉性懦弱内敛的人,是永远写不出颜真卿那样的大气的书法的,一辈子就是学习颜真卿的书法,再练习也没有用;一个奸猾,妩媚的人,也永远写不出欧阳询那样内敛刚劲的字体;一个粗狂和不拘小节的人,永远也不会写出陈道周那样秀美拘谨的字体。
王羲之的字体悠闲,颜真卿的字体沉重,柳公权的字体梅骨柳枝,苏东坡的字体潇洒,米芾的字体狂颠,赵孟頫的字体洒脱,董其昌的字体妩媚,王铎的字体内秀而险峻;郑板桥的字体拙中带巧;刘墉的字体稳中带滞,邓石如的字体风骨耐寒,赵之谦的字体怀古老陈这些个人书法风格的形成,完全是和他们自身的个性,脾气,经历,修养和艺术的历练分不开的。看到他们的字,我们就可窥见他们的人。
就从近现代的书家来看同样是如此。沈尹默的书卷气;林散之的游丝劲,沙孟海的遒劲力,启功的皇族贵,任政的大众贫,周慧君的悬崖险,刘炳生的柳叶风,范增的红枫秀,张海的杂交稻,沈鹏的炸酱面,欧阳中石的歪靶树,聂成文的大花脸,王庸的孩儿气,都是每一个书家所拥有的个性特点,从而就可以在他们的书法作品中窥见一斑。
书法艺术是艺术中最具有个性展示的一门艺术,看到了字体,就可以想象得出此书家的个性和脾性。甚至可以推断出此书家的为人和处事。过去说:字如其人。确实如此。
我斗胆的评判这些书家,没有恶意,只求用意把他们的书体和特点拟人化,拟事化。以便于初学书法艺术的人可以借鉴。是不是这样,还有待于各个学习书法的人去体会和观察了。
对于书法艺术,总结一下的话。就是凡是有志学习书法的人,应该先认识一下自己的性格和脾性,先了解一下自己的个性以后,再去选择自己喜好的字帖和攻克有关的书体。这样一定会事半功倍。
韩天衡的治印水平如何?
韩天衡老师的篆刻水平大家都是公认的,在篆刻界是属于领先地位,是中国篆刻界的泰斗,他的篆刻和书画的水准已经达到活灵活现、出神入化,常人难以企及的地步,同时对应了他的名字“天衡”两字,他的篆刻和书画作品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可以使他自己内心的天地达到平衡、守正求新,显化出篆刻家、书画家的至高古典精神和超高艺术情操。中国篆刻界泰斗、西泠印社副社长韩天衡,他的书画作品通其天门,立其地道,乃天作之合。我的哲学思想三部曲其中的两部:《沉香悟道》、《伏羲文明》,均配有韩天衡大师的画作。
当代书画艺术家你更喜欢哪家?
当代书画家中我偏喜爱史国良,当今人物画坛写实派画家。
今天的画坛,画功能排在前列的大概史国良当之无愧。他17岁就开始跟着周思聪先生学画画,后又学习蒋兆和和黄胄先生。他以写实手法展现绘画作品,反映时代生活为主。功底扎实、笔墨厚重,是中国人物画坛写实派的重镇。史国良在2000年创造的作品《转经筒》(下图),也是他的经典绘画题材,在2014年秋拍中创下1000多万的成交业绩,成就个人作品最高单价。
这幅作品不仅被中国画院主办的《中国画研究》著录,之后又被荣宝斋出版《艺术品》一书中。这幅作品是史国良常画的藏民题材,他从1979年开始入藏写生,已西藏文化为主题进行了大量的创作,与西藏信徒们同吃同喝,目睹了他们虔诚,执着,淳朴,深受感动。这跟他之后的出家或多或少丝丝相关。无论是作为出家的僧人还是入世的画家,史国良始终以站在佛门内的视角关注当代人的生活。
每一幅绘画作品都是画者真性情的表露,好的作品正是承载了人间最真挚,最简单的情感。史国良用他的画笔将最真实的世界呈现给世人。在当今社会生活飞速的节奏下,他画中的世界值得我们深思。画者对绘画熟练的把握以及笔墨的运用将每一幅作品都体现的淋漓尽致。纵看他这些年绘画作品的成绩,下面用数字告诉大家:
史国良 刀郎木卡姆 2014年秋拍1012万
史国良 佛礼 2013年春拍943万成交
史国良 天上之舞 2014年秋拍517.5万
史国良 金秋时节 2013年春拍368万
史国良 人物四屏 2019年春拍207万
史国良 放生图 2017年春拍161万
小结史国良为了广大的收藏爱好者的利益,一直在打假的路上艰辛见证,这也是他很无奈的选择。
他的画风以写实手法反映时代生活为主,功底扎实,笔墨厚重,能够触动世人内心最深处的真实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