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骝代表作品,帮助雍正登基的两位功臣?
谢邀。
《清史稿》:“隆、年二人凭借权势,无复顾忌,罔作威福,即于覆灭,古圣所诫。”
雍正帝:朕御极之初,隆科多、年羹尧皆寄以心腹,毫无猜防。孰知朕视为一德,彼竟有二心,招权纳贿,擅作威福,欺罔悖负,朕岂能姑息养奸耶?
年羹尧和隆科多,一个是“包衣奴才”一个是“隆科多舅舅”,他们的结局都很悲惨,但也不能说就是雍正卸磨杀驴,因为二人各有取死之道,即便有恩于皇帝也断难活命。
年羹尧被罗列大罪九十二条,估计鳌拜活着也会为此汗颜吧(这年轻人,真能作),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年羹尧被赐自尽。
至于隆科多,是被圈禁而死的,为何圈禁会死人?这事雍正办的还少么......
少数条友需要及早从电视剧情中解脱出来,年大将军并不是什么包衣奴才,而是封疆大吏级别的官二代,其父年遐龄(曾任笔帖式、兵部主事、刑部郎中、河南道御史、工部侍郎、湖广巡抚(节制三司,比现在省长的权利更大些)、一等公、太傅),这是年羹尧的出身。
至于年羹尧的学历,恐怕更要让很多剧迷们大跌眼镜,年羹尧的真实表现一改电视剧中给人以莽人粗鲁的印象,他可是正经的进士出身,而且是“庶吉士”,考试成绩那是尖子中的尖子,“内阁”核心权利圈培训班中的准“学员”,属于高官“替补”序列。
康熙帝对年羹尧有知遇之恩,这也是后来胤禛看重并拉拢年羹尧的原因,因为年羹尧有自己的能力和势力,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臂助。
康熙年间年羹尧被提为四川巡抚的时候,年仅30岁(嗯......这词好像有点悼念的调调)发愿竭力图报的年羹尧满怀感激的表示“以一介庸愚,三世受恩”“甘心淡泊,以绝徇庇”。领导则很欣慰,勉励年羹尧要“始终固守,做一好官”,多么融洽的君臣。
四十二岁的时候,年羹尧进京入觐,康熙御赐弓矢,并升为川陕总督,成为西陲的重臣要员。这能力,以这年纪,以这爬升速度,以年羹尧的这份能力,难怪胤禛要拉拢,那可不是因为年羹尧是“包衣奴才”“自己人”。
对于年羹尧的结局,无论多少人怎么总结大概也就是如下几条:
一、贪污。不是罪状的罪状,年羹尧的贪污情况,雍正早就了解,说白了,这不是事,只不过总结罪行的时候顺带加上了这一条而已,和明朝某些官员一样,没几个不贪污的,不贪污没法活命(这方面,清朝要好些,官员的收入至少相对来说不低了,但毕竟是死工资,这可挡不住贪污),又要顾及祖制坚决不涨工资,大臣官员们又学不来海瑞那样自虐般的节俭,所以也就约定俗成的成了“潜规则”,同样也是临死落实罪名的时候才加上,皇上不傻,当然知道官员们光靠工资是没法活命的,所以选择性失明而已,雍正也是一样,虽然一直高举反腐倡廉的大旗,其实这套也是分人分时候的。
二、结党。这也是雍正最忌讳的,曾以“天下第一闲人”自居的胤禛,就是从党争这池子浑水里趟出来的,其中的凶险,对朝纲的破坏性,他是非常清楚同时也非常忌讳的。
简单的举例,大家明白就行了,比如:年选。他保举的人都要优先录用,如果位置不够咋办呢?那就搞死他再把自己人推上去,这就有点太作了,雍正找正主了解情况后切身体会了年羹尧的跋扈,最重要的一点,如果满朝堂都是你年羹尧的人,你们抱起团来,皇帝咋办?所以这进一步坚定了雍正诛年的决心。
三、跋扈。不同于上面的跋扈,这种跋扈是归为僭越一类的。
他动不动就学皇帝给下属,官员们一些“赏赐”不单如此,官员们还要磕头谢恩,其他的包括将自己的手令称为令谕,而真正的圣旨到了,他却省略了仪式直接接旨,基本上就是当臣子的没有个臣子的样子。这在那个年代,反复杀几十次都不算过分,可以说雍正对年羹尧已经忍耐到极致了,年大将军焉能不死。
能耐心看到这段的朋友,我为你们点赞d(゚∀゚d)我会努力缩减篇幅的。
四月的年羹尧,十月的隆科多,这肯定是雍正早有绸缪的。
先把隆科多调出去“巡边”目的有二:
“你需要静静”;
办你的时候你在这里不方便,恐怕会把水搅浑。
最终的结果就是-----隆科多免其正法,于畅春园外附近空地,造屋三间,永远禁锢。赃银数十万,从家产中追完。看似仁慈,其实只有雍正才知道隆科多有多碍眼,否则“舅舅奴才隆科多”怎么会“圈禁而死”。
其实喜欢历史的朋友对隆科多对胤禛登基多有助力这件事,一般都是比较了解的所以我也就不占篇幅了。
这里我们只谈一下他的作死的手法,这手法基本上与年羹尧如出一辙,居功自傲,专权结党,当然,贪污受贿的事儿那也是有的,还记得“年选”么,是的,隆科多也有自己的“佟选”,等到隆科多自己都察觉不妙的时候,已经晚了,即便主动让出步军统领一职也不能让雍正停下手来,可见态度之坚决。
隆科多只有四十一条大罪,比年羹尧还差得远,其中有一条比较奇怪的罪状,那就是庇护年羹尧,这可就奇怪了,其实庇护年羹尧最多的恰恰是雍正这个皇帝,因为年羹尧和隆科多谁也看不上谁,雍正为了息事宁人、保持团结还从中调停,这些雍正是心里有数的,加这么条罪名还真有意思,可能真有罪证,但论袒护,还是雍正自己力道更强一些。o(∩_∩)o
《清史稿》:雍正初,隆科多以贵戚,年羹尧以战多,内外夹辅为重臣。乃不旋踵,幽囚诛夷,亡也忽诸。当其贵盛侈汰,隆科多恃元舅之亲,受顾命之重;羹尧自代充昷为大将军,师所向有功。方且凭藉权势,无复顾忌,即於覆灭而不自怵。臣罔作威福,古圣所诫,可不谨欤!
关山曲的解释?
《关山曲》是马戴的边塞诗。
作品全文金锁耀兜鍪,黄云拂紫骝。
叛羌旗下戮,陷壁夜中收。
霜霰戎衣故,关河碛气秋。
箭疮殊未合,更遣击兰州。
火发龙山北,中宵易左贤。
勒兵临汉水,惊雁散胡天。
木落防河急,军孤受敌偏。
犹闻汉皇怒,按剑待开边。
注释金锁:金锁甲。以金线连缀甲片而成的精细锁子甲。兜鍪dōu móu:亦作“兜牟”。古代战士戴的头盔。秦汉以前称胄,后叫兜鍪。比喻士兵。黄云:黄尘;沙尘。边塞之云。塞外沙漠地区黄沙飞扬,天空常呈黄色,故称。紫骝:骏马名。骝,黑鬃黑尾巴的红马。叛羌:反叛的羌人。陷壁:失陷的壁垒。霜霰:霜和霰。戎衣:军服。故:旧。碛气:不生草木的沙石地上的寒气。殊:很,甚。很久。龙山:山西大同浑源龙山,又名封龙山。中宵:中夜,半夜。左贤:左贤王。匈奴贵族的高级封号。仅次于可汗。勒兵:治军,操练或指挥军队,犹陈兵。汉水:汉朝的山水。中国中部的一条河,长江最长支流,发源于陕西南部米仓山,流经陕西南部及湖北,在武汉入长江,全长1532公里。犹:还。开边:开辟边疆。
写秋色的诗句有哪些?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2.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3.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
4.月斜树倒影,风至水回文。
5.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6.月影沉秋水,风声落暮山
7.新霜染枫叶,皎月借芦花。
8.野火初烟细,新月半轮空。
9.霜夺茎上紫,风销叶中绿。
10.霜入丹枫白苇林,烟横平远暮江深。
11.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1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3.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
14.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15.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16.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17.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18.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19.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20.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21.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22.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23.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24.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
25.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26.霞景焕余照,露气澄晚清。
27.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28.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29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30.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31.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32.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
33.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34.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35.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36.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37.昨夜圆非今夜圆,却疑圆处减婵娟。
38.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39.拂拭腰间,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不平.
40.西园徒自赏,南飞终未安。
你认为诗词中最有江湖味的有哪些?
1.《任我行》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
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提剑跨骑挥鬼雨,白骨如山鸟惊飞。
尘事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任我行,又名《江湖行》。《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在剧中引用这首诗,尽显英雄慨叹,使这首诗在武侠迷中广泛流传。
2.《侠客行》李白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侠客们的武艺盖世,十步可斩杀一人,干里之行,无人可挡。他们为人仗义行侠,事成之后,连个姓名也不留下。
3.《献钱尚父》贯休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满堂的花香熏醉了无数宾客,一把利剑横扫十四州。
4.《漫感》龚自珍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直抒胸臆,诗人在《己亥杂诗》中曾有“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的愤慨,正可作这两句的注脚。立志革新的诗人,本想以“剑”与“箫”这一武一文来实现改革社会的愿望,而今写了一些满纸幽恨的词章,丝毫无助于补偏救弊,岂不是徒具狂名!
5.《司马将军歌 代陇上健儿陈安》李白
手中电击倚天剑,直斩长鲸海水开。
靠近天的长剑像闪电一样地挥动,直斩长鲸,劈开海水。
6.《少年行》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新丰盛产美酒价值万贯,出没都城长安的游侠多是少年。相逢时意气相投,痛快豪饮,骏马就拴在酒楼下垂柳边。
7.《邯郸少年行》高适
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
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
邯郸城南的游侠子,自夸生长在邯郸里。经过千场放纵赌博后家里仍富,几处报仇身不死。
8.《剑客 / 述剑》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十年磨成一剑,剑刃寒光闪烁,只是还未试过锋芒。如今将它取出,给您一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
9.《侠客行》元稹
侠客不怕死,怕在事不成,事成不肯藏姓名。
我非窃贼谁夜行,白日堂堂杀袁盎。
10.《易水歌》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风声萧萧地吹呵,易水寒气袭人,壮士在此远去呵,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
11.《咏荆轲》陶渊明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知音难觅,古人有"士为知己者死",荆轲登车出城时,没有回头看一眼,义无返顾,悲壮得让人心痛流泪。
12.《已亥杂诗 129》龚自珍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一提起恩怨情仇就心潮翻涌,在偌大的江湖里真正的英雄恐怕不多了。
13.《秋心三首其一》龚自珍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
西北边陲是谁在挥舞着寒气四射的宝剑? 而我只能闲坐在处处充满低回箫声的东南故乡。
14.《到官归志浩然二绝句》黄庭坚满船明月从此去,本是江湖寂寞人。
15.《寄黄几复》黄庭坚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
历史上雍正究竟是如何对待年妃的?
康熙五十年左右,康熙皇帝亲自将原湖广巡抚年遐龄之女——年氏,指婚给当时的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为侧福晋。这一年,年氏的哥哥年羹尧,官至“四川巡抚”,已经成为西南边陲的重要人物。雍正皇帝登基后,将年氏册封为“贵妃”,地位仅次于中宫皇后,成为“赞襄内政”的后宫二把手。
历史上的年贵妃,就是电视剧《甄嬛传》中“年世兰”、《雍正王朝》中“年秋月”的历史原型。但和影视作品的演绎不同,历史上的年贵妃极得雍正皇帝恩宠,其受宠程度甚至一度超过了当时的皇后,让雍正皇帝极为敬重的孝敬宪皇后。
历史上的年贵妃,究竟有多受宠?我们以几个具体事例予以说明:
1、从康熙五十四年生育第一胎,到雍正三年病逝,年贵妃包揽了雍正皇帝的所有子嗣,前后生育了三位皇子、一位公主,共计四位皇嗣。也就是说,有年贵妃在,根本轮不到别人为雍正皇帝生孩子。
2、年贵妃所生第二子——爱新觉罗·福惠,乃系雍正皇帝最为钟爱的皇子,就连乾隆皇帝也亲口承认“朕弟八阿哥,素为皇考所钟爱”。如果不是福惠8岁早夭,皇四子弘历能不能成为乾隆皇帝,还真不好说。
就因为在福惠的葬礼上,雍正皇帝唯一未被圈禁的哥哥——诚亲王胤祉“欣喜之色倍于平时”,雍正皇帝大为震怒,将其治了一个“恶逆之罪”。
3、雍正皇帝在位期间,宵衣旰食、反对奢侈,但却为年贵妃举行了一场极为隆重的葬礼,治丧5日便用掉了97500个金银锭。雍正皇帝对年贵妃的恩宠和不舍,可见一斑。
4、年羹尧和雍正皇帝之间的恩恩怨怨,大家想必都很清楚。年羹尧获罪入狱之时,年贵妃已然患病在身,为了不影响年贵妃的身体状况,一向嫉恶如仇、杀伐决断的雍正皇帝硬是等到年贵妃薨逝才正式下达处置年羹尧的决定。能让雍正皇帝不顾政治影响,如此小心翼翼的呵护,仅有年贵妃一人而已。
那么,年贵妃究竟有何特殊,为何能得雍正皇帝如此恩宠?
要知道,历史上的雍正皇帝“在位十三载,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根本就顾不上同后宫妃嫔你侬我侬。
其实,我们从年贵妃被册封为“皇贵妃”的册封谕旨中就能找到答案。雍正三年十一月,年贵妃病重,雍正皇帝下旨将其册封为“皇贵妃”。在这道谕旨中,雍正皇帝明确了年贵妃的诸多优点:
1、秉性柔嘉,持躬淑慎历史上的年贵妃,绝非《甄嬛传》中“年世兰”那般的嚣张跋扈、目无一切;《雍正王朝》中的“年秋月”才更贴近于真实的年贵妃。雍正皇帝生性多疑、性格孤僻、不喜言谈,早在皇子时期就曾遭到康熙皇帝的训斥。面对这样一位君主,张扬嚣张的性格就只会落得一个下场——彻底失宠,乃至被废。
在孝敬宪皇后的带领下,雍正皇帝的后宫妃嫔几乎个个温顺端庄、性格柔和,年贵妃就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另外,在年氏被正式册封为“贵妃”的册文中,雍正皇帝也曾专门提及了年氏的“赋质温良,持躬端肃”,这都说明了年贵妃的温顺性格就是其倍得恩宠的重要原因之一。
2、尽心尽力扮演好每一个角色据《雍正帝晋封皇贵妃上谕》的记载,雍正皇帝还大致列举了年贵妃在各个角色中的突出表现:
朕在藩邸时,事朕克尽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谨,驭下宽厚平和。贵妃于皇考,皇妣大事悉皆尽心,力疾尽礼,实能赞襄内政。
作为雍亲王胤禛的侧福晋、雍正皇帝的贵妃,年贵妃至真至诚,尽心服侍,做到了一个女人对待丈夫该有的模样;作为后宫二把手,年贵妃对待中宫皇后恭敬谨慎、本本分分,并没有恃宠而骄,更没有僭越犯上;对待后宫妃嫔、宫女太监,宽厚平和、仁爱有加。
更重要的是,在康熙皇帝、孝恭仁皇后大丧期间,患病在身的年贵妃仍能“俱尽心,负病以行诸礼”,甚至因为哀礼太过繁琐而导致了早产。
也就是说,不管是妻子、儿媳、还是协助皇后“赞襄内政”的助手、后宫唯一的贵妃,年贵妃将每一个角色都尽心尽力地做到了极致,绝对对得起雍正皇帝对其“实可谓能助内政”的至高评价,更值得雍正皇帝给予如此恩宠。
3、政治因素对年贵妃受宠的影响年贵妃入侍雍亲王府的康熙五十年左右,正值“九子夺嫡”进入关键时期,康熙皇帝将年氏指给皇四子胤禛是不是为了增加胤禛的政治势力,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了年羹尧这样一个威震西南的大舅哥,皇四子胤禛在夺嫡之争中确实如虎添翼。
正如一代清史大家孟森先生所言,“世宗之立,内得力于隆科多,外得力于年羹尧,确为实事”,年羹尧在康雍皇权更迭过程中的贡献,自然不必多言。再加上年羹尧在雍正朝初期的突出贡献,雍正皇帝自然会对年贵妃高看一眼,给予更多恩宠。
但是,年贵妃并没有因为年羹尧的朝中地位逐步提高而骄纵、蛮横,还是一如既往的对雍正皇帝尽心服侍、对孝敬皇后恭谨小心,对宫中下人宽厚仁和。坚守初心,也是年羹尧获罪以后,年贵妃依然能得雍正皇帝恩宠的重要原因。
后记雍正三年十一月,年贵妃薨,除了将其册封为“皇贵妃”以外,雍正皇帝还将其病重直至不起的罪过全部归结到了自己身上,“妃素病弱,三年以来朕办理机务,宵旰不遑,未及留心商榷诊治”。或许,也只有在年贵妃身上,雍正皇帝才能有如此痴情表现,才能像一个农家汉子疼爱自己的妻子。
年羹尧获罪九十二款之多,但念在年贵妃的面子,雍正皇帝还是饶恕了年遐龄、年希尧和诸多年氏子弟,甚至还在雍正五年宽恕了年羹尧诸子。“冷血无情”如雍正皇帝,恐怕也只会为了年贵妃变得仁慈宽和。
将每一个角色都扮演到极致,并不因为受宠或者外戚显赫就恃宠而骄、蛮横骄纵,仅凭如此,年贵妃就值得雍正皇帝如此厚待。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一·后妃》、《清史稿·年羹尧传》、《清实录·世宗实录》、《雍正朝汉文谕旨》
不论相识也相邀什么意思?
“公子王孙意气骄,不论相识也相邀”,解读诗句,要从它的内涵和外延来入手,尤其是许多诗句包含了丰富的意蕴。理解内涵要联系上下文,而外延则更多是结合了读者本身的感悟。
内涵:写人们的意兴满怀更彰显当时风光的一派和乐对于某句诗的理解,需要通过上下文把握作者的感情才能有合宜的理解。我觉得从诗句本身来看,这句话有两层含义。
首先,我们先来看下它所在的上下文,此句出自唐人崔液的《上元夜六首》中的第五首: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神灯佛火百轮张,刻像图形七宝装。影里如闻金口说,空中似散玉毫光。今年春色胜常年,此夜风光最可怜。鳷鹊楼前新月满,凤凰台上宝灯燃。金勒银鞍控紫骝,玉轮珠幰驾青牛。骖驔始散东城曲,倏忽还来南陌头。公子王孙意气骄,不论相识也相邀。最怜长袖风前弱,更赏新弦暗里调。星移汉转月将微,露洒烟飘灯渐稀。犹惜路傍歌舞处,踌蹰相顾不能归。
显然,这是描写上元夜时节人们赏夜观灯的热闹景象,第一首总写月出人动的情景。第二至第四首主要写月,写出此夜风光历年来最是可怜可爱。后面三首主要写赏月观灯之人,在这样的月色下,人们的游兴也是极为高昂的。
具体到公子王孙句,便可理解,并非是真的公子王孙,而是在这样的风光与兴致下,人们个个都如公子王孙般意气满怀,逸兴遄飞,相识不相识的,都相邀同游,欣赏歌姬风舞长袖,新弦暗调。而这样的意兴,也包含了,即便是对方不答应也不会觉得尴尬窘迫,更可见人们兴致之高。这是一层意思,是从相邀者的意义上来看的。
另一层,是从被邀者来说,我们都愿意相信或者也能从诗句中感受到,当时的人们,即便是被不相识的人邀请,也一定是乐意同游的。由此更彰显当时之风光,天上人间,一派和乐。
外延:人与人相交的一种高妙境界“公子王孙意气骄,不论相识也相邀”,这句话本身也可以有它更为丰富的生命。上文所讲诗中的公子王孙并非实指,但也有真正的公子王孙,彼此之间有这样的相交。据《世说新语·任诞》篇所载:
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文中的两位主人公都是当时的大名士。王子猷是王羲之之公子,也是著名的书法家、鉴赏家、清谈家,是那个雪夜访戴,造门前而返,乘兴而来,兴尽而去的率性之人;桓子野,是东晋著名军事家、音乐家,是我国音乐史上的“笛圣”,在“淝水之战”等大战中,战绩辉煌,拜将封侯。可以说他们都是有才气,有豪气,有傲气的人。
两人本不相识,王子猷听说桓子野善于吹笛,乘船碰巧遇到桓子野,旁人指出之后,便立即派人上岸传话,令其演奏一曲,桓子野此时也是身居要位的显贵,听说王子猷邀请,二话不说,下车坐在交椅上,为子猷一连吹奏了三支曲子,演奏完毕便上车离去。整个过程中,二人未曾说过一句话。
这样的相交,在世俗礼节上未免过于任性,但这样的任性背后,有着同样的自信与自洽。王子猷相信桓子野不会拒绝自己而敢于相邀,桓子野也相信王子猷是知音,懂得欣赏自己的笛声。前者尽了兴,后者尽了心,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尽兴,而他们又共同为世人留下了一段难得的佳话,实乃人与人相交中一种高妙的境界。
以上。
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