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司马迁介绍及代表作品

、都写了一部传世历史巨著外,一、修史者的人格不同司马迁,二、修史的背景不同《史记》没有国家背景“司马谈痛于春秋以来王道废弛,所以司马迁修《史记》是子承父志。更有一个修史班子给司马光服务。如果说司马迁的修史过程是苦行僧的话,那么司马光的修史过程则是官办。三、两部著作的经历不同《史记》从出生到面世再到传世可谓经历坎坷、命运多舛,直到司马迁...

司马迁介绍及代表作品,北宋的司马光和西汉的司马迁有什么关系?

谢谢邀请。

史学界有“千古两司马”之说,但是,这两个人除了都姓“司马”、都写了一部传世历史巨著外,不仅没有任何关系,更几乎没有相似之处。甚至再进一步说,两人无论从人品、文品、官品等各方面都判若云泥。

一、修史者的人格不同

司马迁,西汉乃至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首先是一个耿介孤高的人,其次他是一个纯粹的文人。他不懂政治,不避权贵,人格独立,所以他修史“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班固)”。“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刘向)”。他为史取材广泛,态度严肃认真,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历14年,写下了这部旷古绝今的《史记》。

司马光,他首先是一个政客,其次才勉强算是一位历史学家。他的一生,中规中矩、四平八稳;他的一生,维护道统、反对革新。他也时而抗争,但不会挑战领导的底线;他也仗义执言,但会适可而止。他是领导眼中的道德“完人”,是地主阶级完美“代言人”,是既得利益集团的坚决维护者,是“体制”的最坚固藩篱。所以,这样一个人能写出什么样的历史真实?

二、修史的背景不同

《史记》没有国家背景,且为司马迁个人独立完成。作为太史世家,修一部传世之作一直是家族夙愿,更是其父司马谈的一大遗愿。司马谈痛于春秋以来王道废弛,典籍散轶,临死前专门嘱托“无忘吾所欲论著矣”。所以司马迁修《史记》是子承父志,属于家族和个人宏愿,并非官方的硬性要求。

《资治通鉴》则为官修,不仅有北宋政府强大的财力支撑,更有一个修史班子给司马光服务。宋神宗还为此拨付给司马光一笔数额庞大的专项资金,专门用于修史日常,可以说是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而且经史典籍的相关资料应有尽有、予取予求。如果说司马迁的修史过程是苦行僧的话,那么司马光的修史过程则是官办“新马泰十日游”。

三、两部著作的经历不同

《史记》从出生到面世再到传世可谓经历坎坷、命运多舛。先是武帝刘彻不仅好大喜功,而且对司马迁历来就有成见,所以,这部绝世大作一直隐而不发,直到司马迁死后三十年才在其外孙杨恽的推荐和宣帝刘病已主持下重见天日。但是,由于过于直白和不留情面,让历代统治阶级又恨又怕,所以它引起世人的绝对重视却要一直到唐朝时古文运动的兴起时才得以实现。

《资治通鉴》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首先,司马光是奉旨修史。俗话说“盛世修书”,像宋太宗的《太平御览》、明成祖的《永乐大典》和乾隆的《四库全书》,《资治通鉴》也是如此。其次,它一发行就成为皇帝“教科书”,交给神宗后就得到一笔厚赏,然后大行天下。

四、两部著作的体例不同

《史记》除了是一部史学巨著外,它同时还兼具文学性和艺术性,尤其是其散文体例在中国史学史上属于独树一帜。像最为人称道的《项羽本纪》,它不仅用历史风格详实地记载了楚汉相争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还以活泼、生动的文学语言塑造出了“西楚霸王”项羽纵横捭阖却时不我予的经典悲剧英雄形象,其风格为历代文学家所借鉴。

《资治通鉴》则是一部中规中矩、措辞严谨的历史作品。读来像司马光其人一样学究气息浓郁,一板一眼,合丝入缝,如木之朽,如日之暮,给人以死气沉沉之感。

五、两部著作的风格不同

作者人品性格影响并决定了作品的风格。

《史记》自由而张扬,处处体现着质疑和批判,既恪守着儒家的伦理,又遵从着“道法自然”,从历史和人性角度出发,不偏不倚,客观公允。

《资治通鉴》则完全从官方角度出发,处处维护正统,小心翼翼,四平八稳,对封建伦理、社会秩序不敢有丝毫触碰和僭越,真正把历史写成了一部恭恭敬敬的“帝王家谱”。

六、两部作品的境界不同

《史记》,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然后才能“知行合一”。司马迁自20岁时,就从京师长安出发游历全国,数年间,他的足迹遍及中原、江南等大半个中国,了解风土,采集传闻,不仅得到第一手资料,开阔了心胸和视野,更造就了《史记》一书的俯仰生姿和气象万千。所以五代十国时期的马存认为:司马迁平生喜游,足迹不肯一日休……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

《资治通鉴》则属于纯粹的闭门造车,如果说《史记》是司马迁个人智慧的结晶,那么《资治通鉴》只是司马光对已有史料的汇总和篡改。

七、修史者的心灵不同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这是修史的基本原则和最高境界。而《史记》,则是中国史学界最后一部敢于秉笔直书的著作。

自秦以降,随着君权的逐步强化,包括史学界在内的所有人开始依附于皇权而存在,渐渐失去了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史学著作也开始任人修饰和雕琢,“为尊者讳”、“为贤者隐”,处处充满领导意志,最后完全沦为统治阶级的玩物。虽然后来的史书均为后世所修,但出于“官官相护”的原因,还是美化大大多于丑化。两部著作最明显的区别是,作为当事人,司马迁把《史记》一直写到当政的汉武帝,且多有贬词。甚至作为汉帝国最大的敌人,西楚霸王项羽更被提到了帝王的高度大书特书(本纪);而《资治通鉴》则极为“乖巧”地仅写至五代十国后周显德五年,也就是公元958年,对本朝历史只字不提,更无所谓人物臧否,“完美”地避开了可能把自己陷入“以文获罪”的坑——多么的谨慎,多么的恭顺,多么的明哲保身——所谓史学“两司马”,如此把两人相提并论,简直就是对太史公的侮辱!

史记作者司马迁为什么要推崇项羽?

我觉得《史记》作者司马迁没有刻意推崇项羽,贬低刘邦,只是根据所了解,掌握的史料来为我们记录历史。

司马迁《史记》是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为二十四史之首,司马迁只是根据自己掌握的史料来尽量客观公正的记录历史。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很精彩的一篇,作者司马迁让读者感受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项羽形象,所以会让人觉得作者司马迁在推崇项羽。

首先,项羽是楚国贵族,力能扛鼎,才气过人,破釜沉舟,少年英雄,以武力灭亡秦朝,号西楚霸王,这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大部分人梦寐以求的英雄形象,所以会给人以《史记》作者司马迁在推崇项羽的感觉。

其次,很多人是被项羽和虞姬乌的爱情故事所打动,,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乌江自刎,最终以悲剧收场,在这样的文字氛围之下,给人以《史记》作者司马迁在推崇项羽的感觉。

然后,大部分人都有同情悲剧英雄的心理,而项羽和虞姬,英雄美女,双双乌江自刎正好满足了所有悲剧的因素:把最美好的事物,毁灭、撕碎了给你看,引起了大家的心里同情,所以让人觉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推崇项羽。

所以,我觉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没有刻意推崇项羽,贬低刘邦,只是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项羽,而项羽作为悲剧英雄正好引起了大家的同情,所以让人觉得《史记》作者司马迁有推崇项羽,贬低刘邦的想法。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礼仪之大宗的先秦是谁?

礼义之大宗的先秦著作是春秋。

有“礼仪之大宗”之称的是《春秋》。《春秋》是我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

世界文化巨著?

包括:

一、《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在雨果的众多著作中,《巴黎圣母院》在世界名著排行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奠定了雨果作为世界著名小说家的崇高地位。在书中,作者以极大的同情心描写了巴黎最下层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们衣衫褴褛、举止粗野,却拥有远远胜过那个所谓有教养、文明的世界里的人的美德:互助友爱,正直勇敢和舍己为人。

二、《童年》

《童年》是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以自己童年为素材,终入选世界名著排行榜。它用儿童纯真无邪的眼光,通过思考和感悟,抒发童年的欢乐和初涉人生的艰难苦楚。比如,他始终记得父亲下葬时被活活埋入墓穴的一只小蛤蟆,他常常在夏夜的星空下沉思和阅读《安徒生童话》,并由此不时感到惊喜和感悟,等等。

三、《红与黑》

《红与黑》除了是世界十大名著,还有个更伟大的地位,《红与黑》可以称得上是19世纪法国甚至可以说欧洲文学屹立不倒的丰碑;在《红与黑》中有着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也有奋斗史,揭露了当时波澜壮阔的阶级大博斗,政治的黑暗、人心的渔夫以及资产阶级的利欲熏心,可以说本书的内涵及其深刻,是一本让人读完还可以陷入深思的一本名著。

四、《战争与和平》

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本书讲的是1812年,俄、法两国交战的故事。战事惨烈,但几番奋战后,俄国终于赢得胜利迎来和平。

五、《大卫·科波菲尔》

在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里,狄更斯藉“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从某些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生活道路,表现出他的人生态度、道德理想。作品所展示的绘声绘色、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具有鲜明深刻的时代特点。

六、《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是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土伦苦刑犯冉·阿让(Jean Valjean)的个人经历,融进了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该作多次被改编演绎成影视作品。

七、《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呼啸山庄》出版后一直被人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是一部“奥秘莫测”的“怪书”。原因在于它一反同时代作品普遍存在的伤感主义情调。而以强烈的爱、狂暴的恨及由之而起的无情的报复,取代了低沉的伤感和忧郁。它宛如一首奇特的抒情诗,字里行间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和狂飙般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八、《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把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最高峰,人们又把《安娜·卡列尼娜》当做俄国19世纪现实的教科书。正是通过它,许多人了解到了俄国19世纪70年代的社会现实。俄国后来的民主主义革命者对社会的攻击便是从这里开始的。俄国革命的领导人列宁曾反复阅读过《安娜·卡列尼娜》,以至把封皮都弄得起皱了。

九、《约翰·克利斯朵夫》

作者罗曼·罗兰,1866年生于法国克拉姆西。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

十、《飘》

《飘》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创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美国南北战争的小说。这部经久不息的小说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多次被翻拍成电影。电影又名《乱世佳人》。作品通过一幕幕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以及细腻逼真的人物形象,用诗一般的语言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司马迁4人有关系么?

司马懿与司马昭是父子关系 司马迁和司马相如同是汉武帝时期的人 司马迁是太史令,写了《史记》,司马相如是著名的文学家,著有 《上林赋》《子虚赋》等作品司马光是宋朝的政治家,文学家就是他主持编撰的,反对王安石变法司马迁跟司马光和司马懿 此三人除了同姓 没有很直接的关系

司马迁对离骚提议的解释是?

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因其距屈原年代未久,且楚辞中多有“离忧”或“离尤”之语。

扩展资料

《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

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有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南宋朱熹《楚辞集注》、清代戴震《屈原赋注》等注本。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