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

我国古代最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当属李白,现实主义诗人当属杜甫。中唐中期有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建安七子》指汉末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的合称。但是在中国文学思潮、流派及其并称中均把汉、魏间的诗人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另列为"三曹",准确的说应该是指"建安七子"便是。多于叙述丧乱及感叹身世中,曾把孔融与王...

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我国浪漫主义流派的诗人代表人物有谁?

我国古代最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当属李白,现实主义诗人当属杜甫。当然,初唐时期还有陈子昂,中唐初期有元结、顾况,中唐中期有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都是属于现实主义的诗人。

建安文学最杰出代表人物是哪几位?

问题:"建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哪几位?…"

《建安七子》指汉末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的合称。

魏文帝曹丕(曹操次子,三国时期的文学家)在《典论:论文》中,曾经将此七人并举,始有"七子"之名。因主要活动于建安时期,所以后世称之为"建安七子"。(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220〉)

本来,此一时期的文学领袖都是曹家人物,但是在中国文学思潮、流派及其并称中均把汉、魏间的诗人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另列为"三曹",故,谈到"建安文学",准确的说应该是指"建安七子"便是。(因此七人同居邺中〈今河南安阳北〉,所以又称:"邺中七子。")

建安七子,均能文善诗,所作诗文,虽在艺术风格上各有特点切不尽相同,但是因为他们共同经历了汉末的动乱及离苦生活,多于叙述丧乱及感叹身世中,却是吐露了建功立业的报负。

△谈及"建安七子”,首当其冲且最为人熟知的,应该是孔融了。

没错,就是那个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里,四岁就知道让梨的小子!《三字经》中的"融四岁,能让梨"即是说的他了。

孔融(153~208) 字文举。鲁郡(今山东曲阜)人。汉末文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二十世孙。汉末文学家。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后归曹操,任少府、大中大夫等职。

孔融直言敢谏,因触怒曹操被杀。为人恃才负气,能诗而以文胜。其文锋利简洁流畅,既有豪迈之气,也多讥嘲之辞。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把孔融与王粲等相提并论,说其"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加上其祖上太过显赫,故被列为"建安七子"之首。

△王粲(177~217) 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汉末文学家。其时,在"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应为最高。

王粲先依刘表,未被重用,后为曹操幕僚,官累至侍中。他年轻时即有才名,深得前辈学者蔡邕(东汉文学家、书法家)的赏识,。

王粲以博闻多识著称,尤以诗、赋见长。其诗语言刚健,词气慷慨。

如其《七哀诗》。"七哀"本为乐府古题,王粲以此为题共作诗六首,今存三首。其中《西京乱无象》如下: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被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其中记述献帝初平三年,关中一带人民遭受董卓部将李傕等纵兵摧残,流徙死亡的惨象,控诉了这些"豺虎"的罪行。

其余两首抒发作者对于离乱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的兵役制度的腐败,以及边地人民的苦难。其表达的感情深刻沉痛,语言朴素明白。

王粲作有《登楼赋》,主要抒写其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因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的思乡、怀国之情及怀才不遇之忧。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性作品,也是我国古代抒情小赋名篇之一。

△陈琳(?~217) 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汉末文学家。初从袁绍,后随袁尚,被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徏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与同为建安七子的刘桢、应玚、徐干等,因同染疫疾而亡。)

陈琳所草书檄甚多。其诗作反存四篇,其《饮马长城窟行》写人民徭役之苦,真实生动。

注:《饮马长城窟行》为乐府《瑟调曲》名。长城旁有水窟,可以饮马,故名。后代文人拟作的很多,尤以陈琳的这一首较为有名。

△徐 干(171~218) 字伟长。北海剧县(今山东昌乐县西)人。汉末文学家、思想家。官至五官中郎将文学。以诗、辞赋、政论著称。代表作有《中论》、《答刘桢》、《玄猿赋》等。

其《中论》认为:"凡学者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大义举而物名从之。"

△刘桢(?~217)字公幹。东平(今山东)人。汉末文学家。为曹操丞相掾属。其五言诗在当时负有重名。后人也有以他和曹植并举,称为"曹刘"。但其作品流传很少,内容多为酬答亲朋,抒写个人抱负。

△阮瑀(约165~212) 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汉末文学家。为曹操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擅长诗作,善作书檄。其作品留存很少,《驾出北郭门行》较为有名。该诗作借作者与孤儿问答,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封建制度下的家庭矛盾,表现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及对受害儿童的同情。

△应玚(?~217) 字德琏。汝南(今河南汝南)人。汉末文学家。官五官中郎将文学。曹丕称其才学足以著书。(其为东汉学者应劭从子。其弟应璩,三国时期文学家)

编者注:建安七子有数人均亡于汉末的那场瘟疫,等有时间就此题材写一篇,敬请关注。

配图及部分资料源于网络,如侵秒删。

举例简析女神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1.《女神》在形式上的创造《女神》实践了郭沫若自己关于“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创作主张,使诗的形式得到了完全的解放。《女神》不追求任何一种固定的现有的格式,任凭感情驰骋,自然流露,依据内在的感情节奏,自然地形成诗的韵律。它的五十余首诗,每首诗都是一种新的格式。《天狗》诗句短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有一种割不断的绵绵情意,正好适合表现眷念之情;《凤凰涅磐》的诗句参差不齐,长短并用,富于变化,或长吁,或短唱,节奏感十分强烈,表现出一种悲壮气氛。

2.《女神》的比喻、象征手法《女神》常使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借助某一形象来寄托、抒发自己的感情,使感情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这是郭沫若诗歌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在《女神》中,无论是古代神话、历史故事中的人物,还是人格化的自然景色,其形象的选择都十分巧妙、恰当、新颖,与要表达的感情内容相一致,山岳海洋,日月星辰,风云雷电,也都唱的是“郭沫若之歌”。《天狗》用民间传说中天上破坏者的形象来表现对世界的反叛和破坏情绪,《炉中煤》用受压于地下的、乌黑低贱的“黑奴”——煤的形象来表现劳苦者的爱国之情,十分新颖而恰当。

3.《女神》的豪放风格是新诗中豪放派的先驱。在《女神》中虽也有“丽而不雄”的风格的作品,但能代表《女神》特色的,是惠特曼式的“雄而不丽”的风格。它的想象新奇,语言粗犷,气势磅礴,声调激越,笔调恣肆。它的美是一种壮美,男性的阳刚之美。

法国作家雨果有哪些代表作?

1、《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

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2、《九三年》

《九三年》是法国小说家雨果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74年2月。雨果在小说中塑造了旺代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及其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文,以及郭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登这三个中心人物,围绕他们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描绘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在1793年进行殊死搏斗的历史场面。

3、《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是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内容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

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土伦苦刑犯冉·阿让(Jean Valjean)的个人经历,融进了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该作多次被改编演绎成影视作品。

4、《笑面人》

《笑面人》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写作于1866-1868年,1869年发表。该作讲述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英国。一伙童贩将一个10岁男孩遗弃海岸,逃离时遇难,当忏悔他们的罪行,将男孩的身世、证件封在一个葫芦里,抛到海上。此男孩便是誓死不与王权妥协的克朗查理爵士的儿子。

2岁时被英王詹姆士二世卖给童贩。童贩用手术破坏了他的容貌,使他脸部永远呈现笑容,充当小丑,被叫做格温普兰。格温普兰历尽艰辛。从海边逃生。被江湖艺人收留,并与收留的另一孤女组成3人流浪之家,四处卖艺,维持生计。

15年后,两孤儿成为情侣,到伦敦卖艺,轰动全城。这时,在海上漂了15年的葫芦落入官方之手,格温普兰的身份得到证实。安娜女王借机制造宫廷阴谋,宣布格温普兰为法定继承人。格温普兰在上议院的演说遭到嘲笑。愤怒之下,放弃爵位去寻找亲人。此时恋人已病入膏肓,死于其怀抱。格温普兰在万分悲痛之下投海自尽。

5、《海上劳工》

《海上劳工》是法国伟大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作品。《海上劳工》是雨果流亡海岛期间创作的一部重要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吉利亚特对船主勒蒂埃利的侄女戴吕施特深沉纯洁的爱,为抢救杜朗德的机器表现出的勇敢与才能。

以及为了成全戴吕施特与埃伯纳兹尔·柯德神父的婚姻而作出的自我牺牲,表现了主人公与偏见、迷信及自然力的英勇斗争,塑造了一个集“约伯与普罗米修斯”于一身的海上劳工代表。

最能够体现出李白的浪漫主义?

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四、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七、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八、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十、安能弯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秦兴于二0二一年十月七日(农历九月初二日)5:58宝塔山漆公寓楼421室

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怎样的心态和境界?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出自于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行路难》,全诗表达了作者李白在经过仕途不顺后,选择以乐观的心态直面苦难,体现诗人的豪迈气概,而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反前文的潦倒忧愁,突然振奋的心情,引得古今多少人称赞他孤傲与豪气。

《行路难》的创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离开四川,云游各地,他怀有“安社稷”“济苍生”的仕途理想,却又有视功名如粪土,隐逸求仙的梦想,所以他不愿参加科举考试,而是想通过志同道合之人的欣赏,然后再引荐给朝廷,直接取得不错的仕途权位。李白这一等,就等了17年。

天宝元年,42岁的李白得到了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引荐,让他去长安做官,唐玄宗初识李白,便记住了李白的才华,被史书记载称李白当时表现十分优异,让他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院,问他国家方针政策,李白都”潜草诏诰,人无知者“,大意是无论什么问题,都难不倒李白。从此以后,李白出入宫殿,玄宗“降撵步迎”,更是“以七宝床赐食于前, 亲手调羹”,足以见得唐玄宗对李白的喜爱。

唐玄宗虽然喜爱李白,但是却没有给他高官俸禄,而是让他供奉翰林院,职位是草拟文书,陪伴唐玄宗,没有实际的政治权力,而只是一名文学侍从,这无疑让李白孤傲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后来,由于李白在宫中桀骜不驯、放浪形骸,便受到翰林学士张坦的诽谤,谗言李白的各种不洁行为,便受到玄宗的冷遇,朝臣的不忿,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的被撵出了长安。

此时的李白,更加的彷徨无助,忧愤难耐,壮志难酬之意涌上心口,在朋友为自己践行的路上,满怀愤慨的写下这首《行路难》,来表达仕途的曲折、心情的苦闷、却又满怀理想的信心。

《行路难》全诗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纵观整首诗,李白喝酒的场所极其富贵,喝酒的动作却极其悲痛,喝酒时的意象让人回味,喝酒后的感叹让人印象深刻,重复的“行路难、行路难”反复咏沓,直击人心,猛地感受到作者李白心中的苦闷、愁苦,惆怅未来道路该何去何从,眨眼间下一句就抒发自己“不破楼兰终不还”,“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与决然。诗中,作者丰富多变的情绪,让人可悲可喜,有愁又乐,真是一场情绪的洗礼,更是一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那么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整首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态和境界呢?

一、表达作者“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理想

李白从小精诗书、懂剑术,怀着济世安民的理想,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所以在他的诗歌中,常用大鹏展翅、天马行空的雄壮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也以姜子牙、鲁仲连等古代英雄为榜样,来抒发自己的追求境界,数十年来,他渴望的是能够被人赏识到自己的理想,而不是通过科举考试的规则化去束缚自己的理想。

所以他漫游世间多年,看尽人生百态、社会现状,直到玉真公主赏识他,把他引荐给唐玄宗,他的内心该是多么骄傲,以至于玄宗问他什么,他都对答如流,可结果只是做一个文书,而非心中向往的“卿相”,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李白安心做了两年,饮酒消愁是他自小的本性,作诗抒情是他生活的习惯,却被想到被人陷害,逐出京城。

临行前,朋友请客吃饭,面对这“金”、“玉”为器的美味佳肴,李白却只能用“停”、“投”、“拔”、“顾”四个动作,去应付这践行礼,吃着美味,味同嚼蜡,反而徒增无尽的惆怅与苦闷,对未来的道路无所是从,只是想到了吕尚在九十岁得遇文王,伊尹受到商汤任用,他们都才华横溢,终得重用,才会发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呼声,像是在对自己呐喊,将来肯定也会再次受到重用,贡献朝廷,贡献百姓,这是他的人生理想。

二、表达作者渴望“功成身退”的人生归宿

李白自小接受儒家、道家的思想洗礼,他“十岁观百家,十五游神仙、观奇书,二十游天下”,甚至在20岁时,与一个隐士东岩子共同在青山城隐居数年,他一方面渴求功名,一方面也渴望隐逸,二者折其中,便有了“功成身退”的念头,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所说:

“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

大意是,希望自己能够发挥才能智慧,帮助君王政通人和,事成之后,自己也有了荣誉,便可以学习陶渊明等人,漂浮江湖之中,观世间万景。也在《留别王司马嵩》中写道”愿佐一明主,功成还旧林“,在《侠客行》中写道“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等诗句表明自己的心志。更有学者袁行霈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李白的理想是:

建立盖世功业之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

《行路难》中,李白并不喜欢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他看到这些美食,都无法下咽,而是想着自己的理想落空时的“拔剑四顾心茫然”,此刻的他再也不会处在君王身边,而是远远地离开长安,在他实现理想的面前,是冰川冻着的黄河,是遍地雪花的太行山,他忽然觉得,实现理想怎么就这么困难?我不要这高官俸禄,我只是想为百姓做事,等到年纪大了,就隐退江湖,无奈却处处碰壁,入仕的道路真是难啊!

当李白在感叹“行路难”时,却写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佳句,可以见得44岁的李白,依然怀有再度出山,为国为民的理想抱负,他觉得自己正值壮年,理应为国贡献,做一番贡献之后,再选择隐居深山,方是最佳的人生归宿。

彰显作者倔强、乐观、自信的豪迈气概

开元年间以来,唐朝的权势便被把持在奸相李林甫等人手中,李白一生不慕权贵,更不会投靠权贵,与奸佞之人同流合污,所以对于那些馋惑君主人,他大胆谏言“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无计可施时,只能纵酒狂歌,桀骜不驯。于是,诽谤、冷遇、驱逐等灾难接踵而至。面对政治的腐败,他在《赠蔡山人》中写道“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表达对权贵小人的愤怒,在《古风》中指责唐玄宗“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面对小人的陷害,君主的冷落,李白却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呐喊,来证明自己在面对灾难时,依然乐观自信的气概。

《行路难》中,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便一扫前几句对仕途迷茫、心情郁闷的惆怅,借以对未来的期许,来表达自己“雄心日千里”的壮志。既充分显示了作者对黑暗政治的不满,又表达了自己在昏暗世俗中,保持清高、自信、桀骜的品格,乐观之意,溢余诗中。

李白作为我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他有着对上层权贵的蔑视,怀着傲骨嶙峋的品格,他不屈人,不屈己,而是屈于理想,屈于百姓,屈于自由。李白有着飘逸奔放的诗歌特点,汲取了特色的民间语言,恰到好处地阐释了自己豪迈不羁的性格,杜甫曾在《春日忆李白》中赞扬他:

白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

还有诗人辛弃疾、苏轼、韩愈等人都对李白的诗歌给予高度的评价,足以见得,李白诗歌中彰显的豪迈气概,征服了多少文人骚客。

结语

李白满怀“穷着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他向往被人赏识,被人举荐,以便更好的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负,却没想到在入仕之后,看到政治社会里的满目疮痍,更是有奸佞之人让自己的理想支离破碎,但是李白从未屈服,他始终是世人中的昂昂之鹤,不磷不缁,才作出《行路难》表达自己的苦闷,而在发泄心中的愤恨之后,依然选择乐观的心态,在在人生的岔路口上,扬帆远航,乘风破浪,走上人生的理想道路,实现最终的精神自由,充分表达了诗歌豪迈不羁的性格,傲视权贵的品质。

作者:蔡小记

参考文献: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纲·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文学》

袁茹《最完美的人生理想模式:功成身退—— —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新解》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