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的代表作品是,近代八大才子是哪八个?
徐志摩、钱钟书、梁实秋、鲁迅、林语堂、郭沐若、胡适、周作人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干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饮、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钱钟书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卓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
梁实秋用手中轻快的笔展现了他的人生哲学严谨中有谦逊;轻松后有幽默,更有丝丝的冲淡蕴含其间,汇成清新隽永的雅致人生。他给后辈学者所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那表面的文字。他的散文幽默风趣,看似平平淡淡,实则用意深远。他的散文写前思索再三,一旦写成,决不再改。梁实秋与林语堂、周作人,都可称为散文大家。梁实秋去世后,有人说如今的散文之林,可以用“但恨不见替人”来形容。
鲁迅是中国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已全新的创造。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尖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林语堂先生,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大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使用"幽默”一词的人他用"博大,真切.幽默,闲适"相融合的文凤,创作出的具有独特格调的散文小品,是一席阅读的盛宴!林语堂的中文好到无法翻成英文,他的英文也好到无法翻译成中文。两者都已是炉火纯青:“缺少可译性”,是文之至美。林语堂的中文散文,绝对不会写成英文延绵环连:他的英文传记,小说,也绝对不可能用中国人赞叹的简约并置。
郭沫若,为当代著名杰出之文学、史学界权威,蜚声国际,努力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卓越超群的文化伟人,在文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广阔的学术领域里留下丰厚遗产,影响深远。与其笃实的学养一脉相通,郭沫若在书法艺术方面同样成就璀璨,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进行研究。胡适还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毕生倡言“大担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征的治学方法。胡适著作很多,又经名次编选,比较重要的有《胡适文存》、《胡适论学近著》、《胡适学术文集》等。
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五四“以后,周作人作为《语丝》周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写了大量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在他的影响下,20年代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废名等作家在内的散文创作流派,一个被阿英称作为“很有权威的流派”。
苏辙六国论的论证方法?
六国论是苏洵的作品,不是苏辙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学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唐宋八大家是谁?
谢谢邀请!
唐宋八大家是指中国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
韩愈《师说》、《进学解》等
柳宗元《捕蛇者说》、《江雪》等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
苏洵《六国论》、《送石昌言使北引》等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栾城集》等
王安石《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等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咏柳》等
欧阳修《醉翁亭记》、《朋党论》等。
他们都有什么著作?
三苏指的是:苏洵、苏轼和苏辙。 三苏指的是北宋时期的散文家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在唐宋时期,三苏是唐宋八大家当中的三位,其中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 宋仁宗初年,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齐聚东京赶考。
欧阳修在看完了苏轼的试卷以后,因为欣赏他们的文采,便把他们父子三人一同举荐给了宋仁宗。
宋仁宗在看完了他们的作品后也同样很钦佩他们,很快,他们的文章便在宋朝上下大受欢迎。
就连一些朝廷里面大夫也会争着强读他们的作品,很快便引来了很多文学之士来效仿他们。
苏轼和苏辙的关系怎么样?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这是苏轼在狱中给苏辙写的两句诗。而他们之间已超越了兄弟关系。他们之间兄弟友爱精神可称得上“中国好兄弟”之典范。千百年来打动了无数华夏儿女的心。
苏轼和苏辙是兄弟关系。兄弟两人生于眉山,父亲苏洵,苏轼生于1037年,比苏辙大两岁。在苏轼十岁上时,他们的祖父苏序去世。
他们的远祖是唐代的苏味道。赵州栾城人。唐朝宰相、诗人。曾贬为眉州刺史。苏味道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为文章四友,与李峤并称苏李。苏味道有四个儿子,老二苏份就在眉山县娶妻生子,苏轼兄弟就是苏味道后裔。
苏味道画像
同学,师友兄弟两人在家读书,东坡对弟弟不但是同学,而且是良师。苏轼一首诗就说,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而苏辙也在哥哥的墓志铭中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苏轼后来,被流放到儋州,有个姜唐佐,求学于苏轼,苏轼赠他两句诗在扇子上,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后来,姜唐佐乡试中举,又去会试,才知老师已去世。于是,他又去拿着扇子去见苏辙,苏辙挥毫为亡兄续诗。
三苏
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沧海何尝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锦衣不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无话不谈的挚友。苏轼喜欢幽默,会拿着苏辙开玩笑,他写了一首诗叫《戏子由》意思是就和苏辙开玩笑。苏辙高大,他说,“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他太高大了,就像孔子那么高。而屋子又很小,就像一叶小舟。以致于在他高声吟书时,不知不觉屋碰了头。
而苏轼有个毛病,就是太爱说了,心里盛不下事。就像他自己说的,“如蝇在食,不吐不快。”而苏辙就说他,你要了解你说话的地方,有的人可以推心置腹,有的不可以。
三苏
应该说,在苏轼一生的坎坷历程中,兄弟之间的友爱,一直伴随着他。手足之情一直都是苏轼歌咏的题材。两人忧伤时相慰藉,患难时相扶助,分别之时写诗相通音信。即使在咱们这个礼仪之邦,像苏轼兄弟之友爱,都是不寻常的。
翻开苏轼诗集,就可以看到大量兄弟两个互和的诗词。在苏轼在凤翔初为官时,兄弟二人就经常每月经常互寄诗篇。二人互相唱和。他们往往押相同的字,和次序,那就次韵。而其中就有那首著名的诗
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三苏
苏轼无论走到哪里,和谁在一起做诗,总会寄给弟弟,而苏辙也会和上一首。我们熟知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就是思念子由的。而苏辙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相和。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说苏轼兄弟无话不谈,还有个风雨对床的佳话。苏轼去凤翔做官,苏辙一直送了很远。而苏轼一到任上,寄给弟弟的第一首就写到了
寒为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以后这种想法就成了兄弟二人团聚之乐的愿望,也是辞官退隐后的理想生活。苏轼一直记在心里。
政见上的志同道合者。兄弟两个都是“国家高级干部”,行走于庙堂之上,吟咏于士大夫之间,虽然性格迥异,却有着几近一致的见解,这使得他们能相扶持着,走在人生路上。
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而对此,兄弟两人都提出了不同意见。而最终都被外放为官。苏轼在一首诗中写得很形象。《戏子由》他说苏辙
任从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苏轼
而说自己,
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更鞭箠。
道逢阳虎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
字里行间,兄弟两人都对新法不满,人民的疾苦放心上。
人生之路上的伴侣。他们不仅是兄弟,儿时的玩伴,学堂的同学,更是人生之路上的伴侣。
他们不仅有思想交流,互相提醒,互相逗乐,而且一直书信来往,诗词相和。
他们不仅共患难,苏辙对哥哥的性格担忧,在乌台诗案中尽力营救。苏辙“免去官职为兄赎罪”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而在平时,苏轼也有空就去看弟弟,做官也要和弟弟近一些。1074年,苏辙调到齐州任职,第二年,苏轼放弃回京机会,自愿请调密州。这样就能与弟弟在山东相聚。这就是人生两依依,难分难舍。
韩愈是哪个朝代的?
感谢@小秘书邀请。下面这篇文章,正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本文介绍了韩愈的生平,和他著名的诗篇。请诸位批评。
韩愈:苦难磨炼出的一代文宗他是潮州文化的引领者,他是唐代的方舟子,他文武双全,曾不费一兵一卒平定镇州之乱。他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却因纵欲过度死在壮阳药之手。
韩愈的气场和存在感极为强大。
在文化界,他是文坛领袖,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东坡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在教育界,他当过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兼高等教育司长(国子监祭酒),著有《师说》《进学解》和《杂说四·马说》等影响后世深远的教育论文。当他被贬江西宜春时,他培养出了江西省有史以来第一个状元。
在政治界,他的政绩会让许多职业政客自叹不如:担任潮州地委书记(潮州刺史)时,他让潮州变成具有独特文化的礼仪之邦;担任首都长安市市长(京兆尹)时,社会治安良好,通胀停止,房价稳定;担任宜春地委书记(袁州刺史)尽管只有短短九个月,也禁绝奴隶买卖,当地失学率大为降低,出现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
在哲学界,他是“道统”观念的确立者,还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
在军事界,他是杰出的军区首长,曾以行军司马身份平定淮西乱,又曾以55岁的高龄,单身匹马进入叛乱区,“勇夺三军帅”,不费一兵一卒平定镇州之乱。
他还曾先后担任全国司法部副部长(刑部侍郎)和全国组织部副部长(吏部侍郎)……
拉开他的简历,满满当当的功绩会闪瞎你的钛合金狗眼,让你号啕大哭着匍匐在地上,看着学霸从自己身边疾驰而过,望尘莫及。
韩愈是中唐时代人,刚出生两个月,母亲就去世;三岁时,父亲又去世。长兄去潮州当官,也带上了他,可以想象,濑尿牛丸对他而言比胡辣汤更亲切。
不幸的是,十二岁时兄长也逝世,寡嫂带他回了河南老家。从他年少就读的情况看,兄嫂待他是相当好的,尤其嫂嫂,在和他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也丧失了收入来源的情况下,仍然抚养他,甚至送他去文化界名人独孤及、梁肃那学习。
年幼的韩愈就在这种关怀与恩德中长大,他的心里早早萌生出了上报祖国、下济万民的宏大志向。
不过,尽管他十三岁就潜研经史百家,但屡考屡败,直到二十九岁才受推荐当上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
接下来,他的小宇宙开始大爆发:34岁,发起“古文运动”,即抛弃陈腐空洞的骈体文,恢复先秦时代朴实简白的散文,又发起儒学复古主张,广收门徒,甚至发展出一个独特的学界门派,“韩门”;35岁,他被贬为阳山令,三年间,他著述了著名的哲学论著《原道》,开启新儒学先声;46岁,完成《顺宗实录》著名史书编写;50岁,协助宰相裴度,以行军司马身份,平定淮西乱,因军功晋授刑部侍郎……
韩愈的转折点,出现于“迎佛骨事件”。
晚唐几个皇帝都是佛教的信仰者,佛教盛极一时。这不,唐宪宗打算把法门寺佛骨舍利迎请入宫供养三日,王公大臣也纷纷捐钱的捐钱,出人工的出人工,韩愈便写下《谏迎佛骨》来反对了。
韩愈反对迎佛骨,倒不是反佛,而是反铺张,认为会给民众带来压力。再就是唐朝要么兴佛要么崇道,儒被挤压到一边。作为一名纯正的儒家学者,韩愈希望能借此机会重新振兴儒家。
作为韩愈本人,还和一些精通佛理的睿智法师结为知交,禅宗的“心性论”也被他揉入自己的新儒学,陈寅恪先生说,“正是通过对禅宗学说的吸收融合,韩愈能成为中国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的关键人物,开启宋代以后新儒学的先河。”
尽管如此,《谏迎佛骨》也写得太激烈了,甚至威胁说皇帝你这样下去会国运不长啊,宪宗当然龙颜大怒,马上就要砍了他,亏得一众官员拼命求情,韩愈才免了死罪,仅仅被贬潮州。
经历了生死一线的韩愈,性格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他开始觉得清心寡欲,干嘛呢,不如纵情声色,“不忍须臾之穷”,借着自己强大的名气,收取巨额稿费撰写巨额墓志铭,当官反成了副业,为了赚钱不惜节操,许多阿谀的墓辞在当时颇受讥斥。
稿费有多高呢?有个叫刘叉的朋友眼红,说你给墓中人写奉承话赚来的钱,就拿点给我花花吧。然后,韩愈给了他几斤黄金,几斤!
赚来的钱,韩愈在长安城南修建了一座豪宅,蓄养了一大帮娇媚的妾侍歌妓,什么绛桃、柳枝的。年纪一大,妻妾又多,难免性功能衰退。于是韩愈开始吃一种独特的壮阳药:将硫黄研成粉末喂公鸡,不让公鸡和母鸡交配,等公鸡满一千天以后炖了吃,叫“火灵库”,这种鸡,韩愈一天要吃一只。一开始还挺有效的,“始亦见功”,但硫黄到底是有毒的,就跟鱼身上沉积的孔雀石绿也会被人或多或少地吸收一样,最后,韩愈就暴毙在这种壮阳药之下了。
值得一提的是,韩愈的侄儿叫韩湘,据说就是道教八仙中的“韩湘子”,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见到叔叔沉迷女色最后死在纵欲上,领悟到“色字头上一把刀”,索性才出家修真去了。
韩愈经典诗作选评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古人评注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一、二不对也,然为“朝”字与“夕”字对,“奏”字与“贬”字对,“一封”、“九重”字与“八千”字对,“天”字与“潮州”、“路”字对,于是诵之,遂觉极其激昂。谁谓先生起衰之功止在散行文字!才奏便贬,才贬便行,急承三、四一联,老臣之诚悃,大臣之丰裁,千载如今日(首四句下)。五、六非写秦岭云、蓝关雪也,一句回顾,一句前瞻,恰好逼出“瘴江边”三字。盖君子诚幸时死得其所,即刻刻是死所,收骨江边,正复快语。安有谏迎怫骨韩文公肯作“家何在”妇人之声哉(末四句下)!金雍按:唐人加意作五六,总为眼光在七八耳。干遍吟此,便知《列仙传》胡说可恨。
《榕村诗选》:《佛骨表》孤映千古,而此诗配之。
《韩柳诗选》:情极凄感,不长忠爱,此种诗何减《风》、《骚》遗意?
《瀛奎律髓汇评》:纪昀曰:语极凄切,却不衰飒。三、四是一篇之骨,末二句即归缴此意。
《诗式》:宪宗迎佛骨入内,昌黎上表切谏,宪宗怒,贬昌黎为潮州刺史。发句即本此。颔联上句承发句上句,言谏迎佛骨也;下句承发句下句,言贬潮州也。颈联切途中,分写景,情兼者也。落句对湘语。[品]雄健。
《韩诗臆说》:时未离秦境,而语已及此,其感深矣(末句下)。
《唐宋诗举要》:吴曰:大气盘旋,以文章之法行之,然已开宋诗一派矣(“欲为圣朝”二句下)。凄恻,何义门曰:沈郁顿挫。
《诗境浅说》:昌黎文章气节,震铄有唐。即以此诗论,义烈之气,掷地有声,唐贤集中所绝无仅有。
答张十一功曹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古人评注
《辑注唐韩昌黎集》:起二句荒寒如画。
《批韩诗》:朱彝尊曰:四句点景有静味(首四句下)。
《韩柳诗选》:公诗七言近体不多见,然类皆清新熨贴,一扫陈言,正杜陵嫡派,人自不知耳。
《野鸿诗的》:近体中得敦厚雅正之旨者,唯“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二语。若《南山诗》,非赋非文,而反流传,人之易欺也如此。
《韩诗臆说》:退之七律只十首,吾独取此篇为能真得杜意。
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古人评注
《辑注唐韩昌黎集》:只起四语耳,忽而弱骨柔情,销魂欲绝,忽而舞爪张牙,可骇可愕。其变态百出如此。
《唐诗快》:琴声之妙,此诗可谓形容殆尽矣。
《载酒园诗话又编》:琴诗曰:“昵昵儿女语……天地阔远随飞扬”,何等洒落!
《初白庵诗评》:一连十句,每两句各自一意,是赞弹琴手,不是赞琴。琴之妙固不待赞也,所以一下文直接云“自闻颖师弹”(“失势一落”句下)。
山石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古人评注
《黄氏日钞》:《山石》诗,清峻。
《遗山先生文集•论诗三十首》: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唐诗镜》:语如清流啮石,激激相注。李、杜虚境过形,昌黎当境实写。
《雨航杂录》:诗叙游如画如记,悠然澹然,在《古剑》篇诸作之上。余尝以雨夜入山寺,良久月出,深忆公诗之妙。其“嗟哉吾党”二句,后人添入、非公笔也。
《韩柳诗选》:句烹字炼而无雕琢之迹,缘其于淡中设色,朴处生姿耳。七言古诗,唐初多整丽之作,大抵前句转韵,音调铿锵,然自少陵始变为生拗之体,而公诗益畅之,意境为之一换。
《唐贤清雅集》:寓潇洒于浑劲,昌黎七古最近人之作。昌黎诗体占奥奇横,自辟户庭,此种清而厚、丽而逸,亦公独得妙境,后惟山谷能学之,其笔力正相肖。
《古诗选批》:全以劲笔撑空而出,若句句提笔者。
《艺概》:昌黎诗陈言务去,故有倚天拔地之意。《山石》一作,辞奇意幽,可为《楚辞•招隐士》对,如柳州《天对》例也。
《增评韩苏诗钞》:三溪曰:起笔四句细写山寺荒凉景况,刻画逼真。前半篇极沈厚笔,下半篇极用平淡笔,正是浓淡相极、险夷并行之作法。茶山云结句气似衰杀,今按结意,自出题外,全不觉衰杀,是适茶山所不好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