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徐玉诺代表作品

1、对封建宗法形态下的农村的宽广而真实的独特展示和人物灵魂的深度挖掘;01对封建宗法形态下的农村的宽广而真实的独特展示和人物灵魂的深度挖掘乡土小说的独特,那一批乡土作家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在现代小说中显得奇异、独特的乡土世界。在客观冷静的描写中展开对中国国民性的探讨。真切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到北伐战争时期中国农村的现实生活,表现了农村在长...

徐玉诺代表作品,在鲁迅影响下形成的乡土小说流派?

如题主所说,乡土小说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后,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由鲁迅发表《故乡》开始,逐渐发展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彭家煌、王任叔、许杰、许钦文、台静农、蹇先艾等。

综合而论,这一流派的作家们在文学创作中,从表现内容、悲剧风格、展示地方风貌等方面看,有以下三个共同的艺术特征:

1、对封建宗法形态下的农村的宽广而真实的独特展示和人物灵魂的深度挖掘;

2、作品都弥漫着深厚的悲剧氛围,呈现出沉郁浓重、悲凉凄苦的风格;

3、作品无不具有特异的原乡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的美学特征。

我将从这三点出发,结合代表作家们的具体作品,回答问题。

01 对封建宗法形态下的农村的宽广而真实的独特展示和人物灵魂的深度挖掘

乡土小说的独特,首先就体现于其表现内容之中,那一批乡土作家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在现代小说中显得奇异、独特的乡土世界。

在这个艺术世界中,古老贫穷的乡村,闭塞落后的乡民,都以迥异于其它作品的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耳目一新。

鲁迅作为现代乡土文学的奠基人和创始人,以“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启蒙主义精神,用生动的现实主义笔触描绘农民的悲惨生活,在客观冷静的描写中展开对中国国民性的探讨。

后来的乡土小说作家,继承和发扬了鲁迅的启蒙主义批判精神,真切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到北伐战争时期中国农村的现实生活,表现了农村在长期封建统治下形成的惊人的闭塞、落后、野蛮、破败,以及乡民们极其悲惨的处境。在现代小说史上,第一次提供了中国乡土社会宗法形态中宽广而真实的图画。

台静农像

徐玉诺的《一只破鞋》、台静农的《新坟》、彭家煌的《喜期》中展示了匪祸兵灾给善良无辜的乡民带来的巨大痛苦。

许杰的《赌徒吉顺》、许钦文的《疯妇》、台静农的《冲喜》中揭露了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潘漠华的《乡心》、《晚上》、许钦文的《元正的死》则揭示了农村经济衰败中农民们走投无路的内心悲苦。

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石宕》、彭家煌的《陈四爹的牛》中,又描写了乡民们被迫离开土地,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这些作品合在一起,分明就是一部中国农村乡土社会整个现实生活环境的宝贵的形象史料。它无论就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毫不逊色于甚至在某些方面超出了当时的其他文学表现领域。

其次,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农民的精神病苦,挖掘着他们与我们共同的灵魂痼疾

乡土小说的直接描写对象多是生活在乡村的普通中国农民,他们被视为最卑贱、最不起眼的小人物,但正是这些平凡的普通农民,却往往能深刻而绝妙地表现出中国文化的鲜明特征,体现着国人的灵魂。

乡土作家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展示了他们生命的枯燥与苦涩,表现了他们生命结构形态的脆弱、扭曲,描写了他们的爱憎苦乐以及在痛苦中挣扎的种种情形。

彭家煌《陈四爹的牛》中,那个被人叫做“猪三哈”的农民周涵海,因妻子偷汉被乡人取笑,处处受欺压歧视,却又无可奈何。替人放牛却不准吃饱,忍饥挨饿地挣扎在死亡线上。因丢了东家的牛怕受责难,最终投水自尽。但主人只为自己失牛而痛心,放牛人的下落竟无人问起。

还有他的《喜期》中,出生时便险些被溺死的静姑,长大后不能与自已感情相投的人结合,被迫嫁给一个跛子,新婚之夜丈夫被军阀打死,她也被强暴而自尽,喜期竟变成了死期。

台静农的《为彼祈求》中,幼年丧亲,以乞讨为生的陈四哥,从小给人放牛,受尽虐待,后遭水灾逃荒在外做工,最终死在教堂里。

还有他的《蚯蚓们》中,那些形形色色的软弱性格的人,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在压迫面前逆来顺受,忍气吞声。

在他们看来,“什么都是一定的,无需挣扎,无需苦求。”他们以极端平和的态度,超乎寻常的忍耐力经受着、解释着自己所处的悲惨境遇。农人李小遇荒年忍痛卖了妻子,却以命运的降临聊以自慰。

李渺世《搬后》中,父亲将两个儿子赶去挖矿,却说“我们是生定的苦人”。潘漠华的《人间》里,火旺司竟和妻儿心平气和地忍受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

正是这种对不幸命运盲目屈从、逆来顺受的麻木性格,使他们懦弱卑怯,任人欺凌。在这些悲剧人物身上,既揭示了宗法制度下封建势力的残酷肆虐,也体现了旧中国儿女忍辱负重,安贫乐道的精神瘤疾。

揭示农民的精神病苦,始终是乡土小说一个重要的主题。乡土作家们从启蒙主义的目的出发,不仅从农民的生活境遇揭示了农民的悲惨命运,而且力图从农民的心灵深处探寻民族悲剧根源。

正是这一主题,使得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在对农民灵魂的剖析上,跃上了一个新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层次。

物质生活的困苦、艰窘,思想文化的落后、闭塞,使得生活其中的农民们既不认识自己,更不理解他人。他们受到小生产方式的严重束缚,被囿于狭窄的生活圈子,互不交往,互不理解,自私冷漠。精神的愚昧、庸俗,使得同一阶级,阶层的人们之间也缺乏广泛的诚爱,甚至相互欺凌、嘲讽,赏玩他人苦痛。

蹇先艾的《水葬》中那些拥挤得不可开交的村民们,对于被处于沉潭的骆毛毫不同情,前后左右一大群男男女女“都是为着看热闹而来”,“好象觉得比看看四川的西洋镜还有趣的样”,如逢盛会般地去欣赏水葬酷刑。

在这里,作家不仅写出了被杀者的命运悲剧,也展示了“民族看客”的心理悲剧。这种由于封建思想的熏陶,小农经济孕育的落后社会心理,在乡土小说中屡见不鲜。

许杰在《菜芽与小牛》中也揭示出农民精神上的这种麻木、愚昧。菜芽的父亲因为女人不生男孩,整日在醉酒和打骂老婆中生活。村里酒店的人们常以此为乐,每每抓住菜芽问这问那,问她父母打架谁胜谁负,问她父母是否同床睡觉。

这些精神愚昧的农民以对一个小女孩的折磨来满足自己精神的空虚,以别人的不幸来丰富自己乏味的生活。

阿Q与吴妈剧照

王鲁彦的《阿长贼骨头》中,“天才的小偷”阿长如同阿Q一样,迷恋却又瞧不起女人。他为了报复一个曾发现他偷窃行为的村妇,不惜撞洒那位妇女的油瓶,又趁妇女向他说理之机,用手往妇女的胸部狠狠地一摸。此时:

“阿长心里舒畅得非常,……终于她给报复了。这报复是这样的光荣,可以说,所有史家桥人都给他报复完了。”

深至骨髓的愚昧已经腐蚀了他的灵魂。类似这样阿Q式的人物,还可以从台静农《天二哥》中的天二哥、《水葬》中的骆毛、许钦文《鼻涕阿二》中的鼻涕阿二等身上发现,他们共同构成了二十年代乡土小说中的“阿Q家族”。

乡土作家们揭示出了这种病入膏肓的国民性病态,不仅剖析了那些生活在故乡的乡民们的内心世界,而且还挖掘了因长期封建社会所造成的历史积淀和落后的民族文化心理。

它使人们看到这种可悲的灵魂,激发起拯救这种灵魂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从而探索一条农民摆脱困境走向革命的道路,这正显示了乡土小说的思想高度和战斗精神。

02 作品都弥漫着深厚的悲剧氛围,呈现出沉郁浓重、悲凉凄苦的风格

乡土小说另一个突出的共同特征,是总体风格上的沉郁、浓重、悲凉、凄苦,作品中都弥漫着的深厚的悲剧氛围。

这种风格和氛围,一方面是时代赋予的。

乡土小说派形成和发展的时代,正当中国处于黎明前的黑暗时代,广大下层人民特别是农民在物质、精神上深受压迫,这是一个充满痛苦、灾难并产生悲剧的时代。

另一方面,乡土小说沉郁浓重,悲凉凄苦的风格,又是作家本身的思想气质和特定的审美理想、审美追求所决定的。

乡土小说的作家们大都是被生活从农村到城市的“流浪者”,许多人自小就经历了“从小康之家坠入困顿”的悲哀。故乡的衰败,家庭的变迁,使他们过早地体会到生活艰难。再加上远离故乡,异地的落魄、伤感,瞻望前途的失望惆怅,无不在他们心里郁积成悲剧的心理。

蹇先艾就在《朝雾·序》中说到:

“从老远的贵州跑到北京来……我所感到的只有空虚寂寞。”

台静农则在散文诗《梦的记言》中,写道:

“一无所有,除荒凉和寂寞。”

这种感伤、寂寞成为那时乡土作家的主要审美心态,反映到文学上,他们就去描写悲惨的人生,表现黑暗的社会,对于现实多多少少表示出不满。

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支配着乡土小说创作形成了,一个隐现着乡愁,透露出悲凉的悲剧风格。

漂泊于黑暗都市中的乡土作家,对故乡山水魂牵梦绕,他们着意描绘故乡的田园风光,回忆故乡的人情往事,以寄托内心浓郁的乡愁和乡情。

在他们的作品中,或感慨于故乡的衰落与沉滞,或叙述离别故乡的悲凉,抒发沉郁缠绵的乡思,或感伤自己可纪念的岁月的流逝,或忧虑着动荡不安的乡村生活。

许钦文的《这一次的离故乡》,记叙了家庭的温暖,离家的悲伤和世态的炎凉,倾诉着悲凉的情感。

他又在《父亲的花园》中,将当年花园里各种花卉争奇斗艳的繁盛快乐景象,与眼前满地杂草枯枝满园,断砖破盆的凄凉萧瑟场面相互映照,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人,发出了“那时的盛况是不能恢复了”的感叹。

同样,蹇先艾的《到家的晚上》也写出了游子见到久别的故乡的衰败景象后,深长的悲凉之情。

这种带着浓重的伤感情调的乡愁,就是乡土作家们共同的一种思想、情绪的典型概括,它打上了那个时代的路印,又明显地表现着这些被生活驱逐到异地的作家们的特殊经历和感受。

“五四”以后的中国,充满着内忧外患。在乡土作家的笔下,已经很少有恬静闲适的农家生活,浅吟低唱的田园牧歌了。他们喊出的是“农村衰败”的悲叹,表现的是“隐现着乡愁”的故乡风。

与此相联系,他们着力展示着“悲壮的背景”,表现着冷酷的习俗,捕捉着凄凉哀婉的意象,这一切都使作品带上了一种浓重的伤感和悲凉的情调。

乡土小说的悲剧世界存在着一种共同的“苦难崇拜”的审美意向,这是构成其悲剧风格的又一特征。

悲剧性往往体现为对苦难的观照,而不同观照方式又决定着悲剧的不同形态。乡土作家喜欢写痛苦和灾难,在众多的作品中,可以看到:

乡土小说作品总是把主人公置于灾难之中,经受炼狱似的悲痛与苦形似的劳役,总是把故事情节处理成悲剧结局,使作品不同程度地成为一个具有苦痛意味的悲剧艺术世界。

如台静农的《烛焰》中,颖慧而美丽的翠儿因未婚夫病重而被迫嫁过去“冲喜”,才成亲几天丈夫就归天了,留给她的是终生守寡的痛苦。

许钦文的《疯妇》中,勤劳贤惠的双喜妻忍受着与丈夫长期分离的痛苦,天天起早摸黑挣钱贴补家用,却在婆婆的冷脸中疯了,凄凉地告别人间。

鲁彦的《童年的悲哀》中,善良正直的阿成哥,多才多艺,拉得一手好胡琴,给穷乡僻壤中的穷愁乡民们带来一点精神上的慰藉,却在他即将举行婚礼的前夕,遭疯狗咬后离别人世。

许钦文《石宕》的艺术境界和悲剧力量则更加深厚。小说中以采为生的石工们为求生计,长年在石山开掘石矿,尽管代复一代咯血身亡,但是父死子随,兄死弟随,从不改行。

由于石山变形,断裂的石层将七个石匠砸死或活埋于石窟中,他们连连呼救,亲属则束手无策,只好任其活活饿死闷死。

虽还传言石宕深处时时有冤鬼呼救之声,为了谋取衣食的人们又不能不去开凿石矿,然而,这些作品揭示的已不是个人家庭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了。

这种悲剧,并不仅仅是指作家们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艺术态度,不仅仅是外附于作品的一种美学素质,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情调,它已形成乡土小说的思想情感内核。

另外,乡土小说之所以具有沉郁浓重、悲凉凄苦的总体风格,同作家们的艺术追求有极大的关系。

为了达到强烈的悲剧效果,乡土作家们往往用情节设置,心理描写,气氛渲染,语言描写,环境衬托等多种艺术手段,把人物的悲剧命运和内心痛苦推向极端,以激起读者深切的同情,造成催人泣下的效果。

诸如《水葬》中写骆毛被处死后,他那年迈而孤苦的老母倚门呼唤的凄凉身影;《冲喜》中身穿素服的新娘子,在出殡行列中不胜哀伤的哭泣;《新坟》中 “儿子被大兵打死”因而发了疯的四太太,那令人毛骨悚然的惨笑;《石宕》中被压在巨石之下活活困死的乡民与其家人生死离别的哭喊声等等,都能引起读者心灵上的极大颤动和感情上的强烈共鸣。

乡土作家们以不同的悲剧形态描述着一个个悲剧故事,刻画着一个个悲剧形象,创造着种种悲剧氛围,抒发着不尽相同的悲剧情感,以其不同的悲剧风格展示着中国乡村社会的悲苦人生,以此慰藉一颗颗苦难的心灵,唤醒沉默的国民。

03 作品无不具有特异的原乡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的美学特征

地域情调的美学特征,几乎贯穿着每一个乡土小说家的艺术创作:

作家们善于根据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活素材构思故事,以描写特定地域环境中所有特的自然景物来衬托背景,选择富有地方特色的细节来渲染气氛,运用富有地方色彩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再加上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给乡土小说染上了各具地域特征的乡土色彩。

比如,鲁彦笔下的滨海水乡是:

“⋯⋯河流上有‘小脚姑娘似的柴船’,‘呆笨老太婆似的冬瓜船’,‘风流少年似的小划船,巨大的野兽似的轧米船’;人们探亲访友每坐航船,秋天水瘦便在河中‘捉大阵’,(结伙泅水捉鱼)冬天小船吱吱地触着沉默的薄冰”。

这种江南水乡特有的民风景致,散溢着浓郁的地方色彩,读来令人神往。

许杰作品中那个近城又靠山的环溪村,则又是一番傍山依水的景象:

“但见碧水青山,清澈的溪涧,满天的枫叶,尖头的蓬船,环溪的村落,荒凉的古庙,热闹的敬神台⋯⋯”

这是江南的另一种景色,充盈着古朴清丽的美感。再看蹇先艾笔下那偏僻的“贵州道上”:

“崎岖鸟道,悬崖绝壁,触目都是奇异的高峰,往往三个山峰相并,仿佛笔架,三峰之间有两个深沟,只能听见水在沟内活活在流,却望不到半点水的影子。中间是一条一两尺宽的水路,恰容得一乘轿子的通过。”

这种“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自然景象,正是贵州乡村闭塞、原始、野蛮的山国风习的典型环境。

如这般大段的景色描写,在乡土小说里还有很多,这些风景画的描写绝非是某种艺术的点缀,而是和整个小说的主题内涵呈“反衬”状态:

在美丽的自然风光描写中,浓密地点缀着特殊的野蛮的习俗。

在许钦文所写的古老而沉闷的江南乡镇,许杰所写的民风强悍的原始山区,台静农所写的野蛮愚昧的安徽山乡,彭家煌所写的停滞而落后的湖南农村,蹇先艾所写的贫穷、闭塞的贵州山村,都依然保留着根深蒂固的宗法制度,保存着令人毛骨惊然的乡间民俗。

这里有流行浙东地区的愚昧“冥婚”。鲁彦的《菊英的出嫁》中那个非常郑重地为死去十年的女儿举行婚礼的富商之家,“新娘新郎”早已成为地下之鬼,而双方家长还按照最严格讲究的规矩习俗在为他们办一场体面的婚礼。

许杰的《惨雾》所描绘的“械斗”景象更野蛮惨烈。械斗的双方所为只是“希求有最好的上风的名誉”——那毫无价值的,旧中国的儿女们所注重的“面子”。

更可悲的是,这乡俗作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已渗入乡民的心理,把这野蛮的行径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听到锣声,人们如同着了魔般个个表现出病态的亢奋。

封建的宗法制度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同时也造成了民族的自戕、自虐性。作品有力地体现了民族文化劣根性给人造成的灾难,反映出的是一种文化的积淀。

蹇先艾的《水葬》展现了贵州乡间“古已有之”的“沉潭”习俗。千百年来停滞的小农生活方式,不仅使山民们对于“水葬”表现出一种文化认同,而且这原始野蛮的乡俗始终是这里的山民生活的组成部分。

还有迷信的“超渡”残酷的“冲喜”,丑陋的“典妻”(买卖婚姻),可笑的“驱鬼”⋯⋯,透过这些奇特的乡土民俗,我们看到古老中国远离现代文明的原始和闭锁。

茅盾在《关于乡土文学》一文中曾提出:

“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象看一幅异域的图画……在特殊的风土人情之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运命的挣扎。”

实际上,凡有成就的乡土作家都是如茅盾所说的,写出了特殊风土人情下,无数与我们具有共同命运的乡野异地的人们痛苦的生活,艰难的挣扎和不屈的抗争,写出了那个鲜为人知的特殊世界的形形色色的悲剧,写出了形成我们民族原型的广大农民复杂的心态、情状。

乡土小说以其各自独异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为新文学提供了色彩斑澜、包罗万象的社会风俗画,在现代小说史上开拓了风俗这一前所未有的审美领域,显示了新文学的民族风格。

综上所述,深深植根于现代中国农村社会和文学进程的小说流派,乡土小说对现代小说的发展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它继承和发展了鲁迅开创的农村题材的优良传统,推动了农民和农村题材大量地进入现代小说领域,扩大了现代小说表现社会生活的题材,为“乡土文学”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它最大程度地参与了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过程,提供了极富个性的现实主义文学结构,以其浓郁的悲剧色彩和鲜明的乡土气息,在二十年代的小说创作中独具风采,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世界和审美领域,对后来乡土题材的创作也有深远的影响。

回答完毕。

繁星春水名字的内涵是什么?

点点的诗句像繁星班细小而充满光芒,思绪如春水连绵,感悟颇多,有诗意。繁星这个名字,据说是冰心的弟弟起的。冰心在这个诗集中记录的是一些零碎的思想,但是闪耀着别样的光芒,就像繁星那样吧,星星点点的光芒。春水,就是春天冰雪融化,复有水流。象征着冬天的远去,春天的来临,新的一年的开始。生命力的复苏.是光明和希望的使者。《繁星》和《春水》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创作的两部诗集,二者是姊妹篇,均创作于1923年,最早发表于《晨报副刊》上,其中《繁星》由164首小诗组成,《春水》由182首小诗组成。

茅盾在《冰心论》中写道:“在所有‘五四’时期的作家中,只有冰心女士最属于她自己。她的作品中,不反映社会,却反映了她自己,她把自己反映得再清楚也没有。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她的散文的价值比小说高,长些的诗篇比《繁星》和《春水》高。”

茅盾:《冰心论》 “一片冰心安在,千秋童稚永存。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被茅盾称为繁星格、春水体《繁星》是一部诗集,由164首小诗组成。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

她最热衷于赞颂的,是母爱。

除了挚爱自己的双亲外,冰心也很珍重手足之情。

她爱自己的三个弟弟。

她在后来写作的一篇散文《寄小读者·通讯十三》里,还把三个弟弟比喻成三颗明亮的星星。冰心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尤其是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

歌颂自然,歌颂童心,歌颂母爱,成为冰心终生创作的永恒主题。

它的主题是:母爱,自然,童真,人生。 《繁星·春水》是人们公认的小诗最高成就,被茅盾称为“繁星格”,“春水体”。

它所体现的主题是:母爱,自然,童真,构筑了冰心的思想内核“爱的哲学”,《繁星·春水》包含三个内容:

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

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

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其中有许多小诗已被选入了中学教材,深受读者的喜爱。《春水》是《繁星》的姊妹篇,由182首小诗组成。

同样是在《晨报副刊》上最先发表,不过《春水》的问世要比《繁星》晚三个月。在《春水》里,冰心虽然仍旧在歌颂母爱,歌颂亲情,歌颂童心,歌颂大自然,但是,她却用了更多的篇幅,来含蓄地表述她本人和她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烦恼和苦闷。

她用微带着忧愁的温柔的笔调,述说着心中的感受,同时也在探索着生命的意义和表达着要认知世界本相的愿望。

冰心以其特有的女性纤柔,用清新秀丽的语言写成了《繁星》、《春水》两本诗集,并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一,哲理性强是《繁星》、《春水》的一大艺术特点。《繁星》、《春水》中,有许多诗都是蕴涵着深刻思想的哲理诗。

这些深刻的思想往往都是和诗中描绘的具体形象以及诗人深沉的思绪揉合在一起的,因而仍然具备着诗的情绪,有着诗的美感。

第二,纤柔是冰心诗歌的另一个显著特色。冰心的诗,无处不表现出一种女性的纤柔。以她“满蕴着温柔,带着忧愁”的抒情风格,感情深沉浓烈地歌吟着纯正的爱,描绘着大自然的美;同时也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某些社会丑恶现象的谴责。

第三,文字轻柔雅丽,韵律浑然天成,意境优美清丽。《繁星》、《春水》中词句的运用仿佛信手拈来,处处透露着轻柔雅丽的风格。“冰心体”小诗在诗人们的辗转模仿之中,很盛行了几年。刘大白、郭绍虞、叶绍均、徐玉诺、宗百华等,都创作了不少各具特色的小诗。这些小诗以真实简练的文字,含蓄地表现了诗人们在霎那间对于平凡事物的独特感兴趣和情思的变迁。它们和冰心的小诗一起,形成了一片晶莹而又遥远的星群,永远闪烁在新诗发展的路途上。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冰心作为五四时代的著名诗人,她的诗名是和《繁星》、《春水》连在一起的。《繁星》共由164首小诗组成,《春水》由182首小诗组成,主要发表于1922年的《晨报副刊》上,小诗均无单独标题,只按序号编排。1923年两组诗歌先后结集,分别由商务印书馆和新潮社出版。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冰心的小说和散文已经赢得了广泛的读者和众多的赞誉,人们已经注意到,这个文坛新秀具有诗人的天份。而她自己立意做诗,还是因为受到了《晨报副刊》的记者孙伏园的鼓励。他把冰心一篇饶有诗趣的杂感,分行放在诗栏里,使冰心受到极大鼓舞,决心打开自己心中文栏与诗栏的界线,专门做起了诗人,用诗的形式来探索人生。冰心在后来回忆了自己当初写诗时的情景。在她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课上课下贪婪地读着各种书报,遇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就三言两语歪歪斜斜地抄在笔记本的眉批上,这样做惯了,有时也把自己随时随地的杂感和回忆写上去,日子多了,数量也就相当可观。虽然大致不过三五行,但这三五行背后,总有些与亲身经历有关的事,看到这些字,便想起很亲切很真实的情景,舍不得丢掉。这时她偶然在一本什么杂志上,看到郑振铎译的泰戈尔的《飞鸟集》连载,都是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三言两语。她心里一动,觉得自己记在笔记本眉批上的那些三言两语,也可以整理一下,抄录出来。在抄的时候,她选择那些更有诗意的,更含蓄一些的,放在一起,因为是零碎的思想,就选了其中的一段,以繁星两个字起头的,放在第一部,命名为《繁星》。当时的许多评论家也认为,冰心受了泰戈尔的影响。但也许说她在泰戈尔的启示下,发现了自己的诗才更准确些,真正的源头还在于她自己那些“零碎的思想”。郑振铎的看法更全面一些,他认为,除了泰戈尔以外,冰心还受到了古典诗词上绝句、小令的影响。冰心10岁的时候就读了《论语》、唐诗,“发疯似的爱了诗”,看诗韵,学对对联,还在课外做了两首七绝,执拗地送给先生“改削改削”,深厚的诗词功底是她成功地创作小诗的原因之一。另外当年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流传极广,对冰心的影响也不少。《繁星》和《春水》是冰心在探索人生的过程中灵光闪动的汇合,里面包含着她对生命真谛的认识和理解,包含着丰硕的哲理。捕捉灵感的闪光,凝成短诗,这就是《繁星》和《春水》。后来在《晨报》的“新文艺”栏发表,并结集为《繁星》和《春水》于1923年先后出版。这 300余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以自然和谐的音调,抒写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人生哲理的思索,歌颂母爱、人类之爱和大自然,篇幅短小,文笔清丽,意蕴隽永,显示了女作家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在“五四”新诗坛上别具一格,很有影响。被茅盾称为:“一片冰心安在,千秋童稚永存。”

1920年的乡土小说写实代表作有什么人?

20年代中期,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小说兴盛起来,延续到30年代,即乡土写实小说。代表:废名(冯文炳)、许杰《赌徒吉顺》、许钦文《一生》《疯妇》、鲁彦(原名王衡,因热爱鲁迅而改名,代表作《菊英的出嫁》——冥婚,《黄金》标志着乡土写实小说创作的成熟,史伯伯,串门——借钱,参加婚宴——坐末席,女儿遭骂,被盗不敢声张,写出了金钱观念驱动下人与人之间冷酷、可怕的关系。)蹇先艾、黎锦明、彭家煌《陈四爹的牛》、台静农、徐玉诺、王思玷等。乡土小说把艺术之根扎于故乡的土地与农民之中,带着满身乡土气息,又敢于正视农民的辛酸与凄楚,作平实自然的描写。

冰心是湖畔诗人吗?

朱自清评为“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湖畔诗社四诗人是: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 1922年,汪静之、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等出版了合集《湖畔》,随后又有汪静之的《蕙的风》和诗文合集《春的歌集》等出版。在他们笔下,单纯缠绵的爱情,清新美丽的自然,都带着亮丽的青春色泽。诗中天真开朗的自我抒情的主人公形象,既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又融合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受日本短歌、俳句和泰戈尔《飞鸟集》影响,冰心、宗白华、徐玉诺、何植三等人的小诗也曾风行一时。其中,冰心的《繁星》、《春水》两集和宗白华的《流云小诗》影响较大。稍后于"湖畔诗人"出现的浅草-沉钟社成员之一冯至,是现代诗坛的又一重要抒情诗人。他的诗采取半格律体诗的形式,具有一种整饬、节制的美。其诗意象明净简约,于平易淡泊之中蕴含激情,并富于哲理性。20年代他即以《昨日之歌》一集获得了鲁迅给予的"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评价。40年代,他更进一步探索诗艺,写出了更具开创意义的《十四行集》。

五四时期乡土抒情小说代表作家?

代表人物是徐玉诺,许杰,王鲁彦,蹇先艾,李健吾,许钦文。鲁迅称他们为″侨寓文学的作者"。

多是身处大都市的他乡游子,一面回忆着自己的家乡的风光,一面批判这封闭村落的恶习。作品中不乏涉及到了农村的习俗,比如冥婚。如若不以文学的眼光来看这些作品单是以猎奇的眼光来看的话,也是很可读的。他们中大多数人受鲁迅影响颇深,写了乡土文学作品,到手法却是收到外国的影响,一点儿都不乡土,赵树理的山药蛋派的乡土小说不可等同。

你的城市最有代表性的历史名人是谁?

我的家乡是中原名城平顶山市。最有代表性的历史名人是爱国诗人、中国新诗奠基人之一徐玉诺。

一、诗人徐玉诺生平

徐玉诺(1894年11月10日—1958年4月9日),名言信,字玉诺,笔名红蠖,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诗人、作家、教育家,中国新诗奠基人之一。

据统计,徐玉诺一生写了400多首诗,30多篇小说,20多篇散文,创作与改编剧本7本。曾执教于河南、山东、福建、吉林四省27所学校。除了文学创作之外,也是一位有成就的教育家。

1947年河南省鲁山县解放,他回到家乡,积极参加家乡建设,曾担任鲁山中学校长等职。1950年,被聘为开封市文化馆研究员。1958年4月9日病逝于开封,归葬故里鲁山徐营凤凰山下。

二、徐玉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最著名诗人和中国新诗奠基人之一

之所以这样评价徐玉诺,有以下佐证。

1、作家周佛吸(即周仿溪)曾这样评价徐玉诺:“他的声名,初时更在郭沫若(见图)之上。”

2、1922年,徐玉诺出版了个人诗集《将来之花园》,这是现代文学史上继胡适后出版的第8本个人诗集。

3、1922年,徐玉诺所在的现代文学研究会出版诗歌合集《雪朝》,收诗187首,其中徐玉诺诗48首。

4、1935年10月,茅盾编的《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收入徐玉诺的短篇小说2篇,朱自清编的《新文学大系·诗集》,收10首徐玉诺诗,同时收入9首胡适诗、8首刘半农诗、5首田汉诗。

5、郑振铎(见图)这样评价徐玉诺:“只有玉诺是现代的有真性情的诗人。”

6、鲁迅很重视徐玉诺,据其回忆:“一九二零年(应为1921年)鲁迅先生收我《良心》等二十篇小说,拟出版,并亲自作序,由孙伏园致函相商,被我婉拒。”徐后来觉得很对不起鲁迅。

三、徐玉诺诗文特点

他的诗多抨击黑暗现实,幢憬美好未来,充满泥土气息。他被誉为“替社会鸣不平,为平民叫苦的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

叶圣陶(见图)为其写了万言长篇评论《玉诺的诗》。称其有“奇妙的表现力、微妙的思想、绘画般的技术和吸引人的格调”。

小编将徐玉诺诗的特点归纳如下:

1、诗的纯净之美,憧憬美好未来

如《将来之花园》

我坐在轻松松的草原里,

慢慢地把破布一般折叠着的梦开展;

这就是我的工作呵!

我细细心心地把我心中

更美丽,更新鲜,更适合于我们的花纹,

织在上边;

预备着……后来……

这就是小孩子们的花园!

该诗写于一九二二年,当时国家正处于军阀混战,家乡土匪横行的年代,徐玉诺痛恨这个时代,但他不消极,童心未泯,为孩子编制着美丽的梦。该诗并没有受历史背景局限,至今读起来,清新自然,如沐春风,如婴儿般纯美。新文化运动早期新诗诗人能营构出此意境,实属不易。

2、完全基于生活,表达对生活感受和思考,充满泥土气息

如《跟随者》

烦恼是一条长蛇。

我走路时看见他的尾巴,

割草时看见了他红色黑斑的腰部,

当我睡觉时看见它的头了。

烦恼又是红线一般无数小蛇,

麻一般的普遍在田野庄村间。

开眼是他,

闭眼也是他了。

呵!他什么东西都不是!

他只是恩惠我的跟随者,

他很尽职,

一刻不离的跟着我。

是啊,徐玉诺生活在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时代,会有无数烦恼,诗人把无形的烦恼用比喻手法将其提升为意象,多个意象构成意境,使得读者如身临其境,体会到诗人虽孜孜不倦的上下求索,但始终陷入无穷的烦恼中,使读者形象生动地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黑暗。

3、以梦和现实的对比,来揭露当时社会的丑恶,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徐玉诺写梦的诗占有相当数量,可见其对现实的深恶痛绝,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如,

《燃烧的眼泪》

不晓得我多少年没有回到故乡了;

一天我偶然找到我的故乡,呀!

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一个人,或是他种生物还活在世上;在那荒凉的旷野里,只剩些垒垒的坟墓,和碎瓦片了。……

我哭到沉醉没知觉的时候,忽然大地从我脚下裂开;我随时也坠落在里边。

一位白发的母亲正在张着两臂迎接我。

可怜的孩子,你也来了!她说着,我彷佛沉在温泉里。……

可以体会到,只有一个绝望到极点的人,才会把梦境当成自己的精神家园。

总之,由他的诗文和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徐玉诺是当之无愧五四运动时期的著名爱国诗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我为我的家乡有这位历史名人、爱国诗人而自豪!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