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耳代表作品,象棋的起源在哪里?
关于象棋的起源,无论是在我国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曾有过多种不同说法。
在我国国内,有过以下几种说法:
1.象棋是虞舜为了教他的弟弟下棋而发明的,因他的弟弟名象,所以称之为象棋。
2.象棋起源于周武王伐封之时。明谢在杭《五杂姐》说:“象戏,相传为周武伐封时作,即不然,亦战国兵家者之流作,盖彼时犹重车战也”。
3.象棋的名称来源于战国时期屈原弟子宋玉的著作《楚辞·招魂》里的“薛蔽象棋,有六博些”之句。据此,认为现代象棋是由六博逐渐演变而成。
中国象棋4.根据刘向《说苑》中所载“孟尝君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之说,认为象棋起源于战国之时。
5.相传象棋是楚汉相争时韩信所作。
6.象棋起源于北周武帝的时代。据《太平御览》载:北周武帝天和四年(公元596年),帝制《象经》,有日月星辰之象,当时称象戏。
7.根据元代高僧念常的《续藏经·佛祖历代通载》所载,“昔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牛僧骗以车、马、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认为象棋的维形始于唐朝。
象棋子关于象棋的名称,也有几种不同说法:有人认为象棋反映宇宙的象征有日月星辰之象,象棋的名称由此而来;有人认为古代象棋的棋子用象牙制作,所以叫象棋。也有人认为象棋的棋子中有象,所以称为象棋。
为什么象棋起源的时间和象棋名称有这样多的不同说法?这实际上是反映了象棋起源的一种论证。不但我国国内有各种各样的争论,国外也有很大的争论。印度说象棋起源于印度,埃及说象棋是他们发明的,伊朗说古波斯是国际象棋的发源地,真是众说纷坛。直到近百年来,象棋的起源地才比较集中地认为是在中国和印度、伊朗或埃及等国,而尤以中国、印度和伊朗的可能性为最大。
在1984年重印的第15版大英百科全书关于国际象棋的条目中,关于国际象棋的起源,认为是在公元6世纪时或6世纪前起源于印度或中国,它是由一种古代棋戏演变而成的,另有一些变种如中国象棋、朝鲜象棋、日本将棋、马来象棋、缅甸象棋现仍流行于某些地区。但是条目中只介绍了印度起源的说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偏颇。
象棋的印度起源最早来自英国人威廉·琼斯。威廉·琼斯在他所撰写的“印度象棋”一文(刊于《亚洲研究》1790年)中指出,象棋里有象,因中国古代不产象,而印度却是产象国,这是象棋发源于印度,并由印度传入中国的证据。前苏联的一些棋史学家还曾进一步认为印度四方棋是在公元570年左右传入中国。这些说法都是没有充分根据的。中国自古就有象,古代战争中还用过象战。且不说古时传说中国很早就有象棋,仅就确切的文字记载,2400年以前,象棋一词就出现在《楚辞·招魂》中,怎么能说象棋是由印度传入的呢?
下象棋英国、前南斯拉夫和前苏联的棋史学家都开始对象棋的印度起源说持否定态度。早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就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文化史》(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of China)一书中指出,象棋是中国人民的创造,是古代中国人为模拟战争而创造的一种游戏。80年代时,苏联东方学家切列夫考院士曾在《苏联国际象棋》1984年第1期上著文指出,象棋是由中国古典经书《易经》中的阴阳八卦原理创造发明的。
象棋由印度传入中国论据不足,倒是中国古代棋戏传入外国确有实据。远在汉魏时,中国的围棋、六博棋、弹棋等就已传入印度。南北朝时,北周武帝制的象戏在唐代时传入日本,经日本人据以改制成今日日本的将棋。唐代时的“宝应象棋”也应传入日本,北宋的象棋在定型前后也曾传入朝鲜和日本。唐代象棋还曾由我国中原地带向北传播,发展和演变成蒙古象棋,由我国南方地区向东南亚国家传播,发展和演变成马来象棋、缅甸象棋和泰国象棋。
是古人凭空编的还是真实的夸大?
神话不是凭空生出来的,是人们想象和制造出来的;人们也不是凭空就能想象和制造出神话,而是源于人们内心的“困惑和不解”、“欲望和恐惧”、“目标和成就”等等需求!
人类的困惑和不解,对世间万物的不理解,催生了神话故事!比如,远古的人们,不知道自己怎么诞生的,怎么来到这个世上的,就产生了困惑,就想象和制造出了“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
同样的,西方人也想象出了“伊甸园”,以及人类的祖先“夏娃和亚当”因为偷吃禁果,被上帝流放的神话故事。
人类对自身的存在有了合理的解释,就对生活于其中的天和地又产生了困惑,于是开始制造天地怎么来的神话故事。
只不过这种事出现的比较晚,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传播了已经几千年,“盘古开天辟地”到汉末三国才被制造出来,才开始流传。
这些创世神话的诞生,都是源于人们的困惑和不解。
可是,人们又是根据什么来创造这些神话的呢?总不能一拍脑袋就决定了吧。当然不是,就像人们做梦一样,梦里总有现实中的依据。至于依据的多和少,则各个不同。
例如女娲造人的传说,将女娲想象成蛇身人面牛首的怪物,其中自然有人们见过蛇和牛的视觉原因,也有当初创造神话的时候,人类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自然而然地,把创世之身女娲想象成一个女子。
西方的创世神话,也有蛇的参与,估计是远古人类对蛇很畏惧。
人类的欲望和恐惧,内心的渴求得不到实现,恐惧得不到解脱,也是催生神话的一大源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长生不老的渴望和对死亡的畏惧。
在中国古代神话里,长生不老和死后去那里,永远是一个核心主题,在任何神话故事里,都少不了,甚至以它们为中心。
比如,关于远古的首领黄帝去哪了,人们编造了各种神话,最常见的是,黄帝乘龙升天了,他长生不老了,也不会死去,所以人们见不到了。
可见黄帝的子民不希望他死,害怕他死,希望他在天上也能看着自己。
黄帝可以升天,普通人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没机会乘龙,也没资格乘龙升天。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胆大的也想升天,于是有了“后羿的老婆嫦娥升天的故事”,有了“乘龙快婿”的神话,有了得道升天的修炼过程。
一切的根源,自然都是人们畏惧死亡,对死亡的恐惧,激发了人们的想象。
这种在掺杂了道德以后,就被分成了两个途径,一是有德者才能升天,一是无德着就会下地狱,去阎王殿,遭受种种折磨。
《西游记》是这类神话的集大成者,在这部小说中,各种神话类型应有尽有,有创世的,有长生不老的,有下地狱的,有得道成仙的,有渡劫的,有游走在阴阳两界的。可谓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
例如,唐僧取经的原因,是金蝉子的转世凡胎要渡劫,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可以重新成仙,从而长生不老。
而沿途遇到的妖怪,都是怕死,充满对死亡的恐惧,所以千方百计的要抓住唐僧,吃唐僧肉,原因是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
至于里面的妖怪,都是各种动物成精,比如猴精,猪精,狐狸精,老鼠精,狮子精,大鹏精,大象精,乌龟精。
这些动物,在现实中,都是存在的,创作出来并没有那么难,甚至都不需要特别多的想象力。
至于唐僧本人,历史上就有可以借鉴的史实。
吃了蟠桃可以长生不老,吃了仙丹可以长生不老,吃了人参果也可以长生不老。
说起来,蟠桃这种东西,在西汉就是奇珍异果了,而仙丹,历来是道家修炼的核心,至于人参果,这种东西,在历史上都有迹可循,不能多说。
人们因为畏惧死亡,生出了阎王,牛头马面,生出了无常鬼,生出了十八层地狱。
看看十八层地狱的处罚,什么上刀山下火海,跟现实中的“凌迟”、“炮烙之刑”、“五马分尸”等等真实存在的酷刑比,也不见得多么骇人。
神话故事,大多是现实的映照或者夸大而已。
人类对目标和成就的渴望,激发了神话的创作,也生出了巫蛊一类邪恶的东西。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就是借鉴了神话,甚至人们为了达到目标和成就,创造出很多离奇的神话。
比如古代帝王,为了加强统治,欺骗老百姓说,自己是上天的儿子,是天子,是龙种。皆因古代人们敬畏天,崇拜龙。
龙这种生物,存不存在,一直是个巨大谜团,但是,龙的组成,确实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它有鹿的角,虾的眼,牛的头,驴的嘴,蛇的身,鱼的鳞,凤的脚,人的须,象的耳,哪一样不是人类亲眼所见的,人类想象出的龙,只是人类所见事物的组合体,夸大体而已。
古代科举取士,也用鲤鱼跃龙门激励天下读书人。
以此也可以证明我前面的结论,神话故事,大多是现实的映照或者夸大而已。到了后来,神话故事延伸到人们的现实生活,随之而来的是,政治,生活,斗争,文化,思想,都对之毫无下限地加以利用。
为了“目标和成就”,神话被继续创造和改写。
比如康熙末年,九子夺嫡,大阿哥为了整死太子,制造了魇镇,就是在太子东宫安放小人代表太子,只要自己一方留一个同样的小人,用针扎它,时间一久,太子就会被扎死。这种事,在清宫剧,后宫剧里特别常见。
往上追溯,比较有名的就是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之祸”,都是一样的套路,其根源,无非是权力斗争,神话只是被拿来借用的手段而已。
我们翻看《二十四史》,经常看到帝王和名臣的出生都充满神话色彩。什么父母梦见白胡子老头啦,梦见龙上身,梦见大蛇盘旋在自家房梁了,然后就妊娠了,生下了将来必定成大事的帝王或文臣武将。
其目的,无非是抬高身价,制造舆论,从而为该人的丰功伟业抹上普通人不要妄想的色彩。杜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后来者。
其大体思路无非是,你看看,我生来就有异象,是神仙看上的人,所以我可以做皇帝,我可以建功立业,出将入相,你们这些凡夫俗子,别打歪主意了,好好的做牛做马,给我当奴隶吧!
神州大陆是中国吗?
神州大陆 不是成语。含 神州 的成语只有4个:1、神州陆沉 shén zhōu lù chén 【解释】神州:指中国;陆沉:陆地无水而沉。中国大陆沉沦。比喻领土被敌人侵占。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桓公入洛,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虚,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2、神州赤县 shén zhōu chì xiàn 【解释】后遂以“赤县神州”或“神州赤县”为中国的别称。 【出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战国时齐人邹衍称华夏之地为“赤县神州”。
3、赤县神州 chì xiàn shén zhōu 【解释】中国的别称。 【出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
4、神州华胄 shén zhōu huá zhòu 【解释】神州:中国;华:华夏民族;胄:后代。指华夏民族的后代。指中国人 【出处】鲁迅《忽然想到》:“况且我们是神州华胄。”
天干地支歌?
天干地支两相会,用于偱环两相配,
年月曰时均如此,自古到今一脉随。
《十天干》歌
(一)阴阳属性歌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天干共十数,阴阳各有位。
单数即为阳,阴方在偶位。
五阳利客不利主,做事谋为宜先行。
发兵征战安国邦,远行求财必有赢。
(二)五行方位歌
甲乙东方木,南火是丙丁,
戊己中央土,庚辛西属金,
壬癸北方水,五行方位真,
相位各有序,属性分阳阴。
(三)四季对应歌
甲乙属春丙丁夏,戊已属于长夏中,
庚辛属性为金秋,壬癸所属在于冬。
(四)体脏对应歌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
庚是大肠辛属肺,膀胱三焦在壬方,
若问肾水心包处,二者皆在癸中藏。
甲头乙项丙肩求,丁胸戊肋己腹收,
庚是命门辛为脐,壬胫癸足一身周。
(五)天干所为吉凶歌诀
甲为天福行恩惠,乙为天德抚恤为,
□丙是天威发号令,正气一身彰雄伟;
丁为太阴宜静居,勿要嗔谪他人非。
戊占天武传律令,行诛屠戮正法规;
己是六含整旧事,修边理城固疆围;
庚为天狱断刑恶,辛为天庭治犯罪;
壬是天牢平诉讼,纵有好事也莫为;
癸为天藏可积蓄,更宜扬威罚罪魁。
(六)天干出行应验歌诀
六甲出门最吉利,金马玉堂逢贵人;
乘着六乙出门去,秃头公吏宜终身;
执持弓弩遇骑射,盖为时乘六丙行;
州官县衙相遇见,只因行期正六丁;
若是戊己出门去,两个妇人身着青;
庚辛壬时最为恶,大凶无吉有灾祸;
六癸出门逢箭戟,多遇山林隐匿客。
《十二地支》歌
(一) 阴阳属性歌
子丑寅卯辰与巳,午未申酉戌和亥,
地支共有十二位,单阳偶阴两分开。
(二)五行方位歌
寅卯为木居东方,巳午为火居正南,
申酉属金位在西,亥子属水在北边,
辰戌丑未皆属土,分别居于四维偏,
辰在东南戌西北,丑在东北未西南。
(三) 会局歌
申子与辰会水局,亥卯未者会木局,
寅午和戌会火局,巳酉丑者会金局。
(四)月建五行四季歌
正寅卯二春木丛,巳四午五夏火隆,
申七酉八占金秋,亥十子十一水冬。
土是三六九十二,辰未戌丑四季中。
(五) 合冲刑害
地支相合六对成,合中生克要分清,
子丑卯戌和巳申,相合之中带克冲;
寅亥辰酉并午未,非但相合又相生,
先好后坏合有克,合中带生总是顺。
性同位反为相冲,顺序正好六位隔,
子午丑未与寅申,卯酉辰戌巳亥克。
地支相刑互对立,有生有克各为政,
鼎足之势不相让,具体表现有四形:
子卯互为无礼刑,多有犯规灾祸生,
主从反目下属乱,父子不和官遇患,
六亲不顺或破财,太阴被克妇小产;
寅巳申寅依次刑,无恩之辈要认清,
得益不报也罢了,还要加害施恩人,
凡遇此者官或民,为人处事须当心,
以免出力反落赖,倒被口舌伤了身,
未婚女子防不测,有孕之人防胎损;
丑未戌丑以此刑,持势之时莫欺民,
胡作非为致灾祸,同事不和生怨情,
女人若是遇此者,必与他人有口争;
辰午酉亥自相刑,触犯法纪事不轻,
或是理想愿望空,暗气生病重伤命。
地支相害为重克,分为六组莫记错,
子未丑午和寅巳,卯辰亥申酉戌者,
凡遇此时须自制,气旺无对恍灾祸,
重者伤身损人口,轻者也得劫财物,
为官遭免或远调,婚姻遇到第三者。
《地支 · 生肖 · 时辰》对应歌
二十三点到一点,子鼠出没在夜间;
丑牛反齺消夜草,大约总在一至三;
三到五时寅虎凶,觅食猎物下山巅;
五至七时天未明,卯兔正在月中行;
辰龙现身七至九,呼风行云降甘霖;
九至十一巳蛇动,曲曲展展出洞门;
午马十一到十三,阴气始生阳气端;
未羊十三到十五,草料食足精力欢;
申猴十五到十七,山林之中放声啼;
酉鸡十七到十九,月出之际上架梯;
十九点到二十一,戌狗守夜忙不息;
二十一至二十三,亥猪香眠正打鼾。
《地支 · 身体脏腑》对应歌
子属膀胱水道耳,丑为胞肚及脾脏,
寅胆发脉并双手,卯是十指内肝方,
辰土为脾肩胸炎,巳面齿咽下勼肛,
午火精神司眼目,未土胃脘膈脊梁,
申金大肠经络肺,酉中正是小肠脏,
戌土命门腿足髁,亥水为头及肾囊。
天干地支之长生化合冲
甲亥乙午丙戊寅,庚巳辛子及壬申,
丁已在酉癸在卯,长生只在此间寻,
甲己化土乙更金,丙辛化水木丁壬,
戊癸相合化为火,化合属性要记真。
甲庚乙辛和丙壬,还有丁癸应认清,
四对天干为相冲,莫要混淆须分明。
的别称有哪些?
古代中国四大别称主要有:神州,九州,华夏,中原
1、神州,古圣人以中国神州,上当辰极,下正地心,俗称“神州大地”。
2、华夏,原指中原地区,后复包举全部领土而言。
3、九州,古代中国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梁、雍和豫州。
4、中原,中华文明发源地,在古代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
拓展阅读:
神州:
古圣人以中国神州,上当辰极,下正地心,俗称“神州大地”。神州即华夏、中国、中土。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古今通论》:“昆仑东南方五千里谓之神州,州中有和羹乡方三千里,五岳之域,帝王之宅,圣人所生也”;《混元圣纪》:“昔在神州,以神仙之道教化天下,上自三皇,次及五帝,修之皆得神仙”;《太清金液神丹经》:“但古圣人以中国神州,以九州岛配八卦,上当辰极,下正地心,故九州岛在此耳”。俗称“神州大地”。
华夏: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本义为周朝于西周时期的自称,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后复包举中国全部领土而言,遂又为中国的古称。
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族战败,并入黄帝族,炎黄联盟初具雏形。炎黄集团以炎帝族和黄帝族为主体,他们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东夷集团的九黎族首领蚩尤,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并与山东境内东夷集团的其他部落组成更庞大的大华夏部落联盟,华夏族源流基本固定。
公元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黄帝族的后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经过夏商周三代的民族融合,华夏族正式形成了。
九州:
“九州”是中国的别称之一,不同时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为《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徐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方圆”是指范围。因此,“九州方圆”,即“中国这块地方”。即九州方圆,地大物博,气势磅礴的一种景象。《尚书·禹贡》:“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
划分的九州范围,依次是:
1、徐州,起自黄海、泰山、淮河,涉及山东、江苏、安徽,地为红色粘土。
2、冀州,起自黄河壶口,涉及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区,地为白壤。
3、兖州,起自黄河下游、济水,涉及河北、河南、山东,地为黑壤。
4、青州,起自渤海、泰山,涉及河北、山东半岛,地为肥沃白壤。
5、扬州,起自淮河、黄海,涉及江苏、安徽、江西及其以南的地方,地为潮湿泥土。
6、荆州,起自荆山、衡山,涉及、湖北、湖南,地为潮湿泥土。
7、豫州,起自中原、黄河下游,涉及河南、山东,地为柔软的土,下层为肥沃而硬的黑色。
8、梁州,起自华山、黑水,涉及陕西、四川、甘肃、青海,地为黑色松散的土。
9、雍州,起自黑水、西河,涉及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地为最上等的黄壤。
中原:
中原一词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它是指以河南为核心延及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被古代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
古人常将“中国”、“中土”、“中州”、“中土”用作中原的同义语。一般认为,古代中原地区系华夏族部落集中分布的区域,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即今天的河南省。中原地域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有所蔓延。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族自称中国,以别于四夷。
一些夏、商时期的河南省周边地区,随着中原文化的传播,也被纳入中原文化区。广义的中原是以中原六大古都群(洛阳,开封,商丘,安阳,郑州,南阳)为中心,辐射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广大平原地区,狭义的中原即指天地之中、中州河南。
神州大地是成语吗?
神州大地不是成语。
神州即华夏、中国、中土等,也俗称神州大地。中土为神州,黄帝为中央天神。黄帝以土德王,相传黄帝领治的土地称为神州。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古今通论》:昆仑东南方五千里谓之神州,州中有和羹乡方三千里,五岳之域,帝王之宅,圣人所生也;《混元圣纪》:昔在神州,以神仙之道教化天下,上自三皇,次及五帝,修之皆得神仙;《太清金液神丹经》:但古圣人以中国神州,以九州岛配八卦,上当辰极,下正地心,故九州岛在此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