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式昭代表作品,广东吴氏辈分口诀?
始、祖、开、基,华、国、文、章,家、传、忠、厚,永、远、如、常,行、仁、积、德,致、祚、兆、祥,培、成、原、本,泽、荫、腾、芳,克、绍、伟、业,品、崇、端、芳,修、为、举、念,用、循、善、良,友、恭、慈、信,同、庆、安、康,朝、庭、正、学,礼、义、昭、彰,选、贤、登、进,欣、赞、赓、飏,时、逢、荣、泰,锡、汝、恩、光,才、全、勋、懋,名、誉、显、扬,宏、图、启、裕,禄、寿、延、长,万、载、其、昌。
清朝历史上有谥号的大臣有哪些?
文官谥号最高等是文正,司马光说: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这是读书人一生的追求,像范忠淹、司马光这样一身正气腰杆过硬的人才可能获得。
有个有关明朝正德年间首辅李东阳的故事,说李东阳临死前听说自己将被谥为文正,当即大喜过望跪拜谢恩,被时人讥讽,因为李东阳身上正气不是那么的足,一直有依附刘谨的污名。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要知道在明朝连张居正、杨廷和这样的大牛人谥号也只是文忠。
清朝中兴名臣里,曾国藩是文正,李鸿章是文忠,左宗棠是文襄,襄字必须要有武功在身才能获得,左宗棠收复新疆是一生最耀眼的功业。据说李鸿章也很不愤自已仅是文忠,反而他的弟弟李鸿藻谥为文正,这也为后世人提供了一个话题。
当然,等级高低也只是相对而言,各朝各代有些微差别,比如,除了两字谥,还有一字谥,像宋朝王安石谥号只有一个文,后世也一直争论不休,毕竟王安石和司马光同时代,两人恩恩怨怨又很深,那到底是司马光的文正是顶级呢,还是王安石的文字是顶级呢?
武官顶级谥号在宋朝是武忠,好像也举不出特别著名的例子。
反倒是文武通用的顶级谥号忠武多是武将,比如尉迟恭、郭子仪、常遇春、张玉等等。
例外是诸葛亮,谥号为忠武,但所有人都认为他是文官吧。
另外,岳飞广为人知的谥号是武穆,但后来改谥为忠武。同时的韩世忠也是后来追谥为忠武。
历朝历代真正能担得起谥号文正的臣子有几人?
唐朝时魏征、陆象先、宋璟、张说等人得到了文贞的谥号。到了宋朝,宋仁宗叫赵祯,为了避讳,文贞才改为文正。宋朝得文正谥号的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元朝有: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贾居贞。明朝有: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清朝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魏征是历史上最早得到文正谥号的人。司马光提出:“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既然是“谥之极美”,所以皇帝在给出这个谥号时也是很谨慎的,而且谥号是盖棺定论,总结此人一生的成就及贡献。可受赐封,既能担起。
清朝谥号最高的汉人是谁?
谥号”,即人死以后,朝廷根据其生平功绩实际给予的评价性文字,清朝时期,谥文正者八人,为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汤斌,是康熙朝著名地理学家,官至工部尚书,为官有行,颇有政声,曾任《明史》总裁。值得注意的是,汤斌生前曾任废太子胤礽的老师,被明珠以“教导无方”参奏,因明珠此行引起民怨,康熙赦免汤斌。汤斌的“文正”谥号也是乾隆所追谥的。
刘统勋是雍正、乾隆二朝元老,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被乾隆誉为“神敏刚劲,终身不失其正”,卒谥“文正”。民间所说的“刘罗锅”——刘墉即是刘统勋的儿子。
朱珪是乾隆、嘉庆两朝老臣,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吏部尚书,死后赠太傅,谥文正。
曾国藩,晚清政治家、理学家,历仕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因消灭太平天国,立下不世之功,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赠太傅。
李鸿藻,咸丰、同治、光绪三朝老臣,是同治的启蒙老师,官至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礼部尚书。
孙家鼐,咸丰九年(1859年)状元,曾与翁同龢担任光绪帝师,官至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京师大学堂成立后,曾任第一任管学大臣。
7、杜受田是咸丰帝师,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相传咸丰与恭亲王奕䜣争宠得胜,即是杜亲传秘技。所以,这个文正也很好理解了。
8、得谥文正最受非议的当属曹振镛(1755—1835年),曹官声不著,功业不高,德行不显,却一生官运亨通。有人问他明步青云之策,他答:“无它,但多磕头、少说话耳!”时人亦多讥斥之,曾有《一剪梅》对其讽刺:“仕途钻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丰。莫谈时事逞英雄,一味圆融,一味谦恭。
……无灾无难到三公,妻受荣封,子荫郎中,流芳后世更无穷,不谥文忠,便谥文恭。”“庸庸碌碌曹丞相,哭哭啼啼董太师”,曹丞相即曹振镛,董太师即与曹同朝为官的董诰,此联即取笑二人大事不决,庸碌无为。
杨坚为什么叫隋文帝?
隋文帝杨坚其实是有庙号的,他的庙号是高祖——隋高祖,文是谥号,庙谥合在一起就是高祖文皇帝,与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等开国皇帝的庙谥——太祖高皇帝并没有本质区别,甚至连“格式”都一样的。这里面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为何后世史家称呼杨坚时常用的是谥号而非庙号?二、为何杨坚作为开国皇帝,庙号却是高祖而非太祖?
▲明清太庙
庙号——从“奢侈品”到“地摊货”庙号这个东西始于何时已经无考,至少在商周时期,庙号就已经存在了。所谓庙号,说白了就是已故的皇帝在太庙里的“序号”,只不过这个“序号”不仅仅是“一、二、三、四”式的简单编号,而且还融入了对已故皇帝的盖棺定论。因此,称呼活着的帝王为“某祖”“某宗”是肯定不行的,庙号是已故帝王的专属!谥号亦然。
比如电视剧《精忠岳飞》里,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父子被俘后见到金太宗完颜晟时一口一个:“拜见太宗皇帝”就是一个大大的BUG。且不说他们根本无法未卜先知,就算知道完颜晟将来死后会被上太宗这个庙号,在完颜晟活着时也不能说!称呼活着的完颜晟为“太宗皇帝”跟咒他去死基本上是同一个意思,您认为赵佶和赵桓那两个怂货脓包敢吗?
再比如电视剧《康熙王朝》里的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一口一个“我孝庄”也同样是一个大大的BUG!孝庄是谥号,博尔济吉特氏又怎么可能未卜先知、知道自己死后的谥号?就算她真的提前知道了自己将来死后的谥号,活着时就自己称呼自己的谥号,这是在自己咒自己去死吗?明清的皇太后活着时一般都称徽号,博尔济吉特氏活着时被上的徽号是昭圣——昭圣皇太后,而不是孝庄皇太后!晚清慈禧太后亦然,慈禧是徽号,她死后的谥号是孝钦,系上清文宗咸丰帝奕詝的帝谥就是孝钦显皇后。
最初的庙号绝对堪称是“奢侈品”,并不是所有帝王都配拥有庙号的!只有创立了伟大功业的帝王死后才配拥有庙号。以汉王朝为例,整个西汉时期拥有被后世承认的庙号的皇帝只有太祖、太宗、世宗、中宗四位,即汉高祖刘邦(庙号太祖)、汉文帝刘恒(庙号太宗)、汉武帝刘彻(庙号世宗)和汉宣帝刘询(庙号中宗)。这里有必要说一下,汉高祖刘邦的庙号其实是太祖——汉太祖、并不是高祖,只是因为太史公在《史记》里记作了高祖,后世便有样学样了。
直到两晋时期,庙号依然还算是比较“精贵”的。但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庙号逐渐“泛滥”了,南朝刘宋光是“祖”的庙号就有高祖、太祖、世祖三个!至此,庙号“泛滥”已经明显有些刹不住车了,但这还仅仅是开始而已。到唐朝时,庙号就彻底“烂大街”了!基本上是所有皇帝人手一份……所以,后世史家一般都以唐朝为界,唐朝之前的皇帝称谥号、唐朝及之后的皇帝称庙号。说白了,其实就是庙号自唐朝开始由“奢侈品”变成了“地摊货”,皇帝人手一份,用庙号指代皇帝已经非常“方便”了,也就不需要再称谥号了。这就是为何杨坚叫隋文帝,而李渊却叫唐高祖的原因所在。
▲唐高祖李渊画像
隋唐的开国皇帝都将太祖庙号送人了再说第二个问题。众所周知,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绝大多数的庙号都是太祖,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可为何隋唐的开国皇帝杨坚和李渊的庙号都是高祖而非太祖呢?原因很简单,太祖这个庙号被这二位送人了……
▲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新王朝开元建国之后,皇帝追尊自己的先祖为皇帝是惯例,比如朱元璋在称帝之后就曾经追尊自己的高祖朱百六为德祖玄皇帝、曾祖朱四九为懿祖恒皇帝、祖父朱初一为熙祖裕皇帝、父亲朱五四为仁祖淳皇帝。隋唐的皇帝也不例外,在称帝之后,杨坚、李渊追尊自己的先祖为皇帝,杨坚把太祖的庙号给了自己的父亲杨忠,而李渊则把太祖的庙号给了自己的祖父李虎。大概其都是在强调,自己的家族由这两位先祖开始兴起的吧!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可这却难倒了他们的儿子,在杨坚和李渊去世之后,给他们上什么庙号却难住了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开国皇帝的庙号总不能用“宗”吧?于是,他们只能退而求其次,把高祖一个庙号给了自己已故的父亲。所以,杨坚、李渊虽然都是开国皇帝,庙号却都不是太祖,原因就是因为太祖这个庙号已经被他们送人了,杨坚把太祖送给自己的父亲杨忠、李渊把太祖送给了自己的祖父李虎。
▲隋文帝杨坚画像
古代妃嫔的好听封号有哪些?
古代女子地位低,一部分是只有姓氏而无封号,所以皇室里的后妃一般是冠以姓氏,例如:李妃,而不像电视剧中所说用名字,一般有名字的女子的名讳是不可以随便乱叫的,所以不可能说比如:某妃名字:倩舒,姓氏:薛,则不可能是倩妃或者舒妃,一般就称薛妃。 我们所看到那些成“彤妃”“颖妃”“淑妃”那些其实不是她们的名字,而是皇帝赐予的封号比如说“柔”字“婉”字作为她们的封号,这是很大的荣誉,封号是不可以与名字相冲的。 在古代后妃封号中,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由皇帝钦定的,如皇后以及清朝的皇贵妃的封号,还有太后、太妃们的封号,通常情况下,她们的封号由两个或两个字以上组成;另一种情况是妃、嫔等级制度中固有的名号,也属于“封号”。像唐初的四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这四个固有皇妃等级的封号(同时也是名号)分别是“贵”“淑”“德”“贤”。显然,第一种情况的封号比第二种要尊贵得多。在第二种情况下,如果已经享有名号的妃嫔有什么值得表彰的功绩,皇帝是可以赐给她们钦定封号,让她们同时拥有两个封号。对于古代的女子们来说,同时拥有两个封号是莫大的殊荣。 到了清朝,后妃的徽号和封号被同化,拥有封号(同时也是拥有徽号)对于清朝的后妃们来讲,远比前朝容易得多。只要她们博得皇帝的眷顾和恩宠,得到正式的妃嫔身份,就可以得到自己的封号了。 嫔妃犯错被褫夺封号的,甚至可以说耻辱比降级还大。
唐宋常用贵、淑、德、贤、宸、惠、丽、华,明代常用贵、德、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丽、安、和、僖。
清代妃嫔封号:昭、丽、宸、端、静,温,庄,顺,婉,瑾,良,贞,康,祥,容
荣,锦,淳,怡,韵,熹等...如惠妃赏赐封号昭,为昭惠妃。
后宫品级人数:皇后设一人,皇贵妃一字封号设一人,贵妃一字封号设一人,从二品妃设三人,正三品妃设四人,从三品妃设若干,只要晋封为妃,皆赐封号,贵嫔设五人,嫔以下设若干。
皇后 贤妃、淑妃、庄妃、敬妃、惠妃、顺妃、康妃、宁妃 昭仪 婕妤 娙娥 傛华 美人 八子 充依 七子 良人 长使 少使 五官 顺常 无涓 共和 娱灵 保林 良使 夜者 贵人 宫人 采女 夫人 贵嫔 淑妃 淑媛 昭华 修容 修仪 容华 鹾人 充华 才人 中才人 充衣 承徽 列荣 良娣 椒房 世妇 御女 女史 女贤人 书史 书女 小书女 供人 中使女生 恭使宫人 春衣 女酒 女飨 女食 奚官女奴 左娥英 右娥英 弘德 正德 崇德 隆徽 光猷 昭训 宣徽 宣明 凝晖 凝华 顺华 光训 广训、修训、静训、敬训、敬婉、敬信、昭宁、昭华、婉华、芳华、芳猷、正华、光正、茂光、明范、明信、明淑、弘猷、弘徽、令则、晖则、晖范、贞范、艳仪、曜仪、曜德、和德 茂德、敬茂、茂范、妙范、修范、英范、晖章、琼章、瑶章、良媛、良信、正信、柔华、思柔、令仪、秀仪、慎仪、妙仪、婉仪、修静、茂仪、润仪、丽仪、弘仪、肃仪、穆仪、穆闺、穆华、明懿、崇明、明训、明艳、敬顺、崇敬、修敬、敬宁、昭顺、昭容、昭慎、穆光、曜光、光范、内范、艳光、媛光、彭媛、肃容、静肃、肃闺、怀顺、怀德、贞懿、贞凝、贞穆、贞媛、贞慎、弘慎、徽淑、徽娥、弘艳、艳华、婉德、明婉、艳婉、芳婉、凝婉、修媛、修礼、英淑、淑懿、淑猗、承闲、修闲、闲华、丽则、柔则、良则、妙则、训成、宁训 太仪、贵仪、妃仪、淑仪、婉仪、顺仪、顺容、淑容、婉容、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尚宫夫人,尚宫左夫人、尚宫右夫人、宫正夫人、宝华夫人、尚仪夫人、尚服夫人、尚寝夫人、钦圣夫人、资明夫人 尚仪御侍、尚服御侍、尚寝御侍、尚正御侍、宝符宸侍、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 司正御侍、宝符御侍、司仪御侍、司符御侍、司寝御侍、司饰御侍、司设御侍、司衣御侍、司膳御侍、司药御侍、仙韶使、光训良侍、明训良侍、遵训良侍、从训良侍 典仪御侍、典膳御侍、典寝御侍、典饰御侍、典设御侍、典衣御侍、典药御侍、仙韶副使、承和良侍、承惠良侍、承宜良侍 掌仪御侍、掌服御侍、掌寝御侍、掌饰御侍、掌设御侍、掌衣御侍、掌膳御侍、掌药御侍、仙韶掌音、祗肃良侍、祗敬良侍、祗愿良侍 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 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 倢伃、娙娥、傛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官、顺常、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 淑仪 婉侍 柔婉、芳婉 贞容 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