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陶渊明最著名的代表作品 诗圣杜甫水平最高的诗词是哪一首

诗圣杜甫水平最高的诗词是哪一首?《全唐诗》收杜甫诗十九卷,杜甫诗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是后代公认的盛唐乃至整个古代诗歌天空中最明亮的“五七言绝句等各种体裁”杜甫诗犹如喜玛拉雅山。要说哪首诗成就是峰顶,我们仍然可以选出一些代表杜甫诗歌创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唐诗一百首》选录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新婚别》《石壕吏》等...

陶渊明最著名的代表作品,诗圣杜甫水平最高的诗词是哪一首?

杜甫(712一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全唐诗》收杜甫诗十九卷,1435首。杜甫诗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人称“诗史”,他也被后人尊为“诗圣”,这是历史授予他的两顶桂冠。杜甫又与李白齐名,人称“李杜”,是后代公认的盛唐乃至整个古代诗歌天空中最明亮的“双星”。

杜甫的古风,五七言律诗,五七言绝句等各种体裁,无体不精,全部都写得好。杜甫的诗,不是像独秀峰,一峰入云;杜甫诗犹如喜玛拉雅山,群峰耸立。要说哪首诗成就是峰顶,最高最高,确实很困难。因为文学作品的“高度”,无法用一把精确的尺子去加以度量。再加之文学欣赏者思想修养,认识水平,兴趣爱好各有不同,因此要找出人人都能认同的“水平最高”的一首“杜诗”,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即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选出一些代表杜甫诗歌创作“最高水平”的诗篇。

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唐诗一百首》选录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新婚别》《石壕吏》等15首;

2,朱东润主编的高校文科教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选录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兵车行》《登岳阳楼》等36首;

3,林庚,冯沅君主编的高校文科教材《中国历代诗歌选》选《春夜喜雨》《旅夜书怀》《蜀相》等38首;

4,莫砺锋《杜甫诗选》选193题;

5,邓魁英《杜甫选集》选226题;

6,萧涤非《杜甫诗选注》选200余题。

上述诸书,均代表了当代杜甫诗歌研究的最高水准,书的编者均是当代杜诗研究的顶级专家。诸家若要寻找“杜甫水平最高的诗词”,就该细读上述诸书,在这些书中选择自已所最喜欢的一篇,就可以了。

研究杜诗,要多读原作。没有能力读全集,就多读几本选集。企图走捷径,仅靠知道一首“水平最高的诗诗”,就想完全了解杜诗的思想性,艺术性,是不可能的。一片树叶,不等于整个森林;一块石头,并不是整座泰山。

配的上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称号?

“唐代三大诗人”历来认为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较为中肯。

李杜,一个“诗仙”,一个“诗圣”,自然名气极大,但白居易与之相比,并不逊色丝毫,甚至在某些方面犹有胜之。

那么,白居易在“诗歌”领域上,又有何建树令人称颂呢?

创作理念,继承了乐府诗的真谛

白居易在诗歌史上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其掀起的“新乐府运动”。

这里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乐府诗”。

“乐府”虽然在秦代就曾设立,但要说乐府诗还要从汉代说起。乐府本来就是模仿着先秦时期朝廷向民间采诗的传统而设立的部门,用以让统治者明了民间的意愿。

汉代乐府最初其实是“挂羊头,卖狗肉”,汉武帝时期的乐府基本上都是歌功颂德的作品,不来自民间,是乐府官员自行创作的“媚上”之作。后来文人开始自发创作,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汉乐府”。

但不论实际效果,从这里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一个现象,乐府是继承了“风诗”的传统,需要具有“美刺”精神。

乐府诗的发展大概有三个比较重要的节点。

第一个是曹操,以“乐府”写时事,也就是所谓的“旧瓶装新酒”。

什么意思呢?乐府诗因为需要配乐演唱,所以题目一般都比较固定,比如《燕歌行》、《蒿里行》、《步出东门行》等等,内容也往往不出那么几类。但是曹操用了这个乐府的诗名,却将时事写入了诗歌中,开创了乐府诗“讽刺”时事的传统。

第二个是杜甫,出现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现象。

这时候,杜甫写乐府诗,连一直沿用的诗名也舍掉了,自己拟一个题目,比如“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等,都是这样的作品。

第三个就是白居易,乐府诗自此大成。

白居易在杜甫的基础上创作,并且明确了乐府诗“美刺”的精髓。他没有在诗歌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去深入,而是提出了经典的创作理念: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个理念很好地契合了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理想,同时又将“风诗”传统、“乐府”精神发展到了极致。

他认为,诗人为什么要写作诗歌?不仅仅是要抒发自己胸中块垒,更是要有实际作用,即:

补察实事,泄导人情。

所以,我们来看他的作品就能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特征:

《卖炭翁》的前面的小序是:

苦宫室也。

《井底引银瓶》前面的小序是:

止淫奔也。

如果对中国诗歌比较了解的读者就很自然的会想到《诗经》的注解:

《关雎》的后面有的是“美后妃之德”,有的是“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将诗歌的含义标明出来,明确告诉读者,你别误会,我这首诗就是讲得这个事。

白居易自己也承认这件事,《新乐府》序中称自己的作品:

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

由此可见,白居易就是将风诗的“开篇明义”以及乐府诗的“美刺精神”结合起来,在创作理念上,是要超出了“李杜”的。

换句话说,李白和杜甫的告诉人们,什么样的诗歌是好诗,但是没有一定的积累你学不来。李白未成名之前,曾经“三拟文选”;杜甫诗歌更是号称“无一字无来处”,这些都不是一般人可以创作的。

白居易告诉人们,要如何创作好的诗歌。并且他亲身实践了,即使没有好的文笔,即使没有高雅的趣味,也可以写作出感人至深的诗歌。

这就要说到白居易诗歌的传播效果了。

传播范围,需要把眼光放得更远

说起白居易诗歌的传播,有一句话经常被用到。那就是他去世之后,唐宣宗李忱所作《吊白居易》中的名句: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这说明了两件很重要的事,反映了白居易诗歌的特性。

其一,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易懂,童子、胡儿都可理解。

传说,白居易每写一首诗,都要读给老妪听,确认这样的人都能读懂,然后才会定稿。

这个故事虽然比较夸张,但确实能反映出白居易对诗歌的追求,即通俗易懂。

为何如此?因为白居易的诗歌主要是为了社会底层的百姓而创作,只有他们感同身受了,才能在社会上掀起一篇呼声,作为他在朝堂之上谏言的声援,这也是他认为诗歌必须要有实际作用的一种体现。

其二,白居易的诗歌传播范围特别广,本土稚童,外地番邦都有耳闻。

这一点可以说毫不夸张。在国内的影响有目共睹,我们讲点国外的。

当时,中国诗歌传到日本之后,被日本文人争相传抄,大为赞叹。但可能很多人并不清楚,在日本影响最大的诗人,不是享有盛名的李杜,而是以通俗见长的白居易。

因为白居易在民间的口碑极好,老百姓也能看得懂他的文字,所以自发地抄录他的诗歌,放到寺庙当中供人取阅。

因为是免费的,所以“遣唐使”带回国大量的诗集作品中,白居易自己就占据了一半还多。

又因为通俗易懂,在诗歌水平还不高的日本人眼中,自然就感觉非常亲切。

所以就造成了,李杜等人在日本等受中华影响的国家中鲜有人知,但白居易却是声名远播。

不要小看这两点,这也和白居易诗歌的“功利”性有关。只有被传播、被阅读的作品,才能在社会上激起极大反响。

诸如李杜等人的诗歌,所影响的往往是文人圈层,但白居易的诗歌,影响的却是千千万万的底层百姓。

传播范围和受众的变化,让白居易在民间的声望是要超过李杜的,所以作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就是当时采用票选都不见得会输给谁。

叙事诗的承继,开启了梅村诗史

如果要说对后世的影响,白居易的贡献正好弥补了李杜等人的不足,他所擅长的领域,除了明末清初时期的吴伟业之外,并无太过惊艳的人物出现。

说起白居易最为著名的两首诗歌,大概要算《长恨歌》和《琵琶行》了。这两首都是叙事诗,在当时并不受重视。

可以说,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歌,绝大多数都是“抒情诗”,抒发“家国”情怀的作品,叙事诗歌极少,非大家不能传神。

先秦两汉时期,文人创作唯一值得称道的作品大概就是蔡邕的女儿蔡文姬所作的五言《悲愤诗》了: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在此之后,就是杜甫创作的“三吏三别”一类的作品,佳作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似乎当时的文人普遍不太看得起这种类似“小说”讲故事一样的体裁,直到白居易的出现。

白居易用长篇叙事诗的蕴含乐府“美刺”精神,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非常难,从他的作品里就可以看出。

比如《长恨歌》就是一篇“跑题”的作品。

前面部分: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可怜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很明显地讽刺意味,但是后半部分却转而歌颂杨李之间缠绵、感人的爱情故事了。

以白居易对叙事诗的驾驭能力,尚且出现了这样的无奈,当可知这类作品的创作实属不易。

后世当中,直到吴伟业的出现,才再次令这种作品焕发光彩,其《圆圆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等作品可谓深得白居易精髓,以致有人评价:

香山长庆有遗篇。

香山就是白居易的号,长庆指的是白居易的诗歌作品,被称为“长庆体”,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而吴伟业这样的作品被称作“梅村体”,都是同样的缘由。

不仅是叙事风格的继承,吴伟业还是获得了“诗史”称号的文人,用叙事诗歌讲述新朝遗民的内心感受,对混淆视听的宣传做拨乱反正,对社会人心起到了很好的疏导作用,这与白居易“泄导民情”的主张一脉相承。

由此可见,白居易“叙事诗歌”影响之深远,不在李杜作品之下,远超其余。

白居易在《新乐府序》当中,对自己的诗歌作品曾经有过一个很好的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可见,无论是其创作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好,还是短篇乐府作品《卖炭翁》、《红线毯》等等作品,都是走了和李杜以及绝大多数诗人完全不同的路数。他是真的在为底层人民而创作,也是真的希望能借助社会底层的呼声而对社会进行改变。

所以,即使他的诗歌没有文人的雅趣,没有常常流露的家国情怀,但却依旧有着感人至深的力量。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结庐在人境被誉为田园诗的经典?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赏析陶渊明《饮酒》其五

一、作品原文: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作者档案:

陶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

重要经历:出身于落魄的宦官家庭。其曾祖陶侃,为东晋名将,显赫一时。祖父、父亲也都做过官。他少时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因不满现实黑暗,不愿与官场人物周旋,任评泽令仅80余日就弃官归隐,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作品风格:其诗作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在农村生活的场景,其中往往隐喻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其作品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代表作品: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诗歌《饮酒》《归园田居》,等等。

三、作品内容:

《饮酒》其五,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四、名句赏析:

1、诗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2、赏析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将“见”改为“望”不好。“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

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说“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3、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全诗将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悠远”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同时也体现了全诗的宗旨,即归复自然。

五、心灵感悟:

人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陶渊明在经历了世间沧桑之后,终于有所体会。有多少人为了名利而强迫自己,改变自己原本的心性。浮躁的心态,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在陶渊明看来可能是最让人厌恶的。诗人不想违背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不想做一个凡人。于是选择远离这个浮华的“人镜”,“心远地自偏”,内心脱离了这个喧嚣的世间,剩下的就只有用心去感受人生,感受这个美好的大自然。饮酒作诗,抒发对人生对生活的感受,陶渊明的这种精神,让人佩服不已。

三苏的代表作有哪些?

“三苏”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的合称。作为“唐宋八大家”的杰出代表,父子三人一生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文章,他们的文章不仅在当时被士大夫们争先传阅,更是得到了大文学家欧阳修等的赞誉。

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和苏辙是兄弟,苏轼是兄。苏洵的文章说古论今,纵横评说,擅长分析,很有气势。苏洵的代表作是著名的《六国论》,他在文章中一针见血的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面对秦国的入侵不团结一致对付,却采取贿赂秦国的方法自保,最终走向灭亡,《六国论》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政论文,文章中作者不仅仅是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他以六国的灭亡来针砭时弊,暗示出宋王朝对辽和西夏屈辱政策的不满和抨击。

苏轼,世称“苏东坡”。他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 好美食, 好品茗, 亦雅好游山林。苏轼的文章深得人们的喜爱,作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他一生流传下很多诗词及书画。其中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题西林壁》《江城子·密州出猎》《前赤壁赋》等。苏轼一生在宦海沉浮,奔走四方,生活阅历十分丰富。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的文章收录在《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苏辙,和哥哥一样仕途不顺,曾出任宋王朝的宰相。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苏辙亦诗亦词,但和苏轼相比略逊一筹,代表作有《黄州快哉亭记》《上枢密韩太尉书》《幽兰花》《早睡》《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等。

“三苏”均以文章传名天下,特别是在词、诗和画全能的大文豪苏轼更是在道德、人品和文章堪称天下一绝,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清代名臣张鹏翮对“三苏”的褒奖也是世人对“三苏”父子的评价。

马致远除了天净沙?

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 汉族,今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杂剧家。所做杂剧现已确定的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晚年因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从其散曲作品中可知,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未能实现;经过“二十年漂泊生涯”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荣辱得失,遂退隐林泉,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四大家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之一。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时有“曲状元”之誉。

故此,其最主要的创作成就体现在元杂剧创作之上,其作品现见于著录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等6种,另有《黄粱梦》,系他与几位艺人合作创作而成。杂剧作品中以《汉宫秋》最著名、影响最大。

其所作散曲约有120多首,均收录于其本人散曲专辑《东篱乐府》中。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是元代散曲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除此之外,其所创作之散曲大多都具有极其高超的文学、艺术价值,足可以称之谓千古名篇!现摘要列举几首如下,以供诸君品鉴参考:

《四块玉·马嵬坡》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患。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四块玉·叹世三首》

带野花,携村酒,烦恼如何到心头。谁能跃马常食肉?二顷田,一具牛,饱后休。

佐国心,拿云手,命里无时莫刚求。随时过遣休生受。几叶绵,一片绸,暖后休。

带月行,披星走,孤馆寒食故乡秋。妻儿胖了咱消瘦。枕上忧,马上愁,死后休。

《拨不断》

布衣中,问英雄。王图霸业成何用!禾黍高低六代宫,楸梧远近千官冢。一场恶梦。

《拨不断》

菊花开,正归来。伴虎溪僧、鹤林友、龙山客;似杜工部、陶渊明、李太白;有洞庭柑、东阳酒、西湖蟹。哎,楚三闾休怪!

《落梅风》

心间事,说与他。动不动早言两罢。罢字儿碜可可你道是耍,我心里怕那不怕?

《落梅风》

云笼月,风弄铁,两般儿助人凄切。剔银灯欲将心事写,长吁气一声欲灭。

《金字经》

夜来西风里,九天鹏鹗飞。困煞中原一布衣。悲,故人知未知?登楼意,恨无上天梯!

《折桂令·叹世》

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韩信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那里是风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清江引·野兴》

绿蓑衣紫罗袍谁为你,两件儿都无济。便作钓鱼人,也在风波里。则不如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图片来自于网络,有侵则删)

还有什么优秀的学术成就?

钱锺书(钟仰先,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字默存,号槐聚,中国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江苏无锡人,毕业于清华大学,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钱”。 钱锺书是现代文坛上独一无二的以讽刺为基调的小说家,其作品多深刻揭示社会和人类阴暗面,将人生、心理、道德的病态都鞭挞得无所遁形,代表著作除了《围城》以外,还有《谈艺录》、《管锥编》、《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等。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