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清朝画代表作品 享寿71春秋

说到清代官员著名画家董邦达?本文出自清人况周颐《眉庐丛话》第一卷中的一节。就先依照《董邦达传》,卒于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经尚书励廷仪荐举,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己卯科举人;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庚辰科进士,清世宗雍正年间(公元...

清朝画代表作品,说到清代官员著名画家董邦达?

作者:史遇春

社会是复杂的,环境是随时都在改变的。

个人要在这世间立身,最实在、最可靠的,还是自己的真才实学、还是自己精湛的技术艺能。

这里,就来说一段清人的故事。

这故事,是关于社会的,也是关于立身的;当然,这立身,与真才实学、技术艺能也有关系。

本文出自清人况周颐《眉庐丛话》第一卷中的一节。

欲说其事,先知其人。

本文的主人公为董邦达。

《清史稿》卷三百五·列传九十二有《董邦达传》。

那么,就先依照《董邦达传》,对其人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董邦达,生于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卒于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享寿71春秋。

字孚存,浙江富阳人。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被选为拔贡生。

经尚书励廷仪荐举,在户部七品小京官上行走。

励廷仪(公元1669年~公元1732年),字令式,号南湖;直隶静海人,励杜讷之子;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己卯科举人;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庚辰科进士,选庶吉士;清世宗雍正年间(公元1723~公元1735年)曾任刑部尚书、吏部尚书,死后谥文恭;任刑部尚书多年,后来其属下满官员侍郎海寿升任尚书,按清廷规定,应超居其上,但雍正帝为表示对汉官员的重视,命他行走在前;著有《双清阁诗稿》八卷;书法以王羲之的行书为基础,旁涉虞世南、褚遂良,点画遒美,笔势雄强,富于变化。

所谓行走,按照清朝的制度,是指不设专官的机构或非专任的官职。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清高宗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充任陕西乡试考官;

后授右中允;升迁为侍读学士。

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命入直南书房,擢升内阁学士,丁母忧,辞归。

逾年,召诣京师,命按照梁诗正的旧例,入直,食俸禄。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补原官,迁侍郎;

历职户、工、吏诸部。

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迁左都御史,擢升工部尚书。

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调礼部。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调还工部。

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仍调还礼部。

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4年),以老病乞请解任,皇上谕旨曰:

“邦达年逾七十,衰病乞休,自合引年之例。惟邦达移家京师,不能即还里。礼部事不繁,给假安心调治,不必解任。”

寻卒。

赐祭葬,谥文恪。

工山水,苍逸古厚。

论者认为,三董相承,为画家正轨。

所谓三董,即董源、董其昌与董邦达三大画家。

长子董诰,与其父有“大、小董”之称;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中举;隔年会试,名列一甲第三,中探花,乾隆帝亲自将其改为二甲第一,作金殿传胪,形降实升;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六十岁,已从庶吉士、编修、工部侍郎、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等,擢为文华殿大学士(即宰相),钦赐“紫禁城骑马”;直军机先后四十年;精书法,善绘画,晓军事;五次归还故里,生活简朴,平易近人,从不倨傲,深为邻里称道;卒于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终年七十九岁;死后六天,嘉庆帝亲临祭奠,所写哀诗中有“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田庄”之句,并亲自拨款建立“董公祠”。

已述其人,详述其事。

话说,富阳董文恪公(邦达)年少时节,以贡生身份滞留京师。

当日,董邦达寓居在武林会馆。

“京师武林会馆在长巷二条胡同,创自前明。康熙六年重修,有碑记其事……其初闻为绸业公所……”(见清人吴庆坻《蕉廊脞录》卷二《京师武林会馆》)。

在武林会馆寓居一段时间之后,董邦达的旅资用尽了。

因为没有钱可以缴纳餐饮费用,所以武林会馆的人,就觉得董邦达在这里混吃混喝,很是鄙视他。

董邦达是读书人,有他的志气与清高在。因为接受不了武林会馆里那些人的冷眼冷脸,无法忍耐那些人的冷言冷语,于是,他就搬去外面的旅店暂住。

旅店是做生意的,如果住客没有钱,当然也不会长久。

在旅店没有住几天,因为无法偿还店资,董邦达也不被店家所容。

所谓一分钱难道英雄好汉,当时的董邦达,穷窘寒迫,茫茫然,没有所归之处,真是凄惨啊!

那时,有一年长的妇人,人称刘媪(汉高祖刘邦的妈妈,也称刘媪,一笑!)。

据说,刘媪常常在人前夸口,说是自己擅长相面之术,善于鉴人,有识人之明。

见过董邦达之后,刘媪对他的相貌很是惊奇。

刘媪认为,从董邦达的相貌看,他肯定不是那长期贫贱的人,以后肯定会有腾达之日。

于是,刘媪便将自己多余的屋子,暂时借给董邦达居住,让他将余屋作为自己的学馆,在其间攻书苦读。

借住期间,刘媪对待董邦达也非常和善。

在京师等待科举考试期间,董邦达日夜努力,认真学习,以图进取。

那时,董邦达想着,通过自己的刻苦:

一来呢,考取科名后,可以振奋自拔,人生有所进取;

二来呢,能够及第上榜,也算是应了刘媪的鉴识与厚期,不辜负她老人家的一片和善。

可是,期望与努力,并不是都可以如偿所愿。

等到考试结束,皇榜一出,结果是,董邦达名落孙山,榜上无名。

看到自己落第之后,董邦达又是气愤又是懊恼,他感觉到很是耻辱,觉得自己没脸再见刘媪。

此时,董邦达在京师之中,再一次无处落身,茫茫然不知归路。

因为无处来,也无出去,董邦达就漫无目的地在街市上徘徊游走。走了半天,他是又饥又累。

实在是走不动了,董邦达看见道路左边,有一高门,他就惘然地靠着门边站立着。

不知站立了多久,忽然就有人将门打开了。

开门的人见有一人倚门站立,就问道:

“您是什么人啊?站在这里做什么呢?”

董邦达也不隐瞒,就把自己的名姓等如实向那开门的人简单讲说了几句。

那人听董邦达说自己是个落榜的读书人,又无处寄居,他似乎很是高兴的样子,脸上露出了喜色。然后,那人就把董邦达请进大门之内,让他在自己的居处少坐。

招待董邦达坐定,喝了口水,稍事休息之后,那人拿出一张红笺,请董邦达帮他写一份答谢柬。写好之后,那人还让董邦达署上了某位侍郎的名姓。

董邦达写好之后,那人请他少坐。然后,那人就拿了谢柬,匆匆进入内庭。不大工夫,那人就从内庭出来了。

出来之后,那人很是殷勤地招待着董邦达。

那人先是安排饭菜,请董邦达食用。

等董邦达食罢,然后,那人才说起自己的身份来。

原来,那人就是刚才答谢柬所署名的侍郎家的管理门户的仆从。

据那人说,因为是经过别人的推荐,他也是刚到侍郎家里做事。

正好,侍郎安排那人去写一份谢柬,那人就让董邦达代笔处理了。

进内交差时,侍郎对谢柬很是满意,当面对那位管理门户的仆从赞许有加。那位仆从也就当着侍郎,把谢柬认作是自己的手笔。

那仆从也是精明的人,从内庭出来之后,他就请求董邦达留在侍郎府邸,帮自己代笔。他还许诺,会给董邦达一点微薄的酬劳作为佣金。

这个时候,董邦达刚好没地方落脚,也无路可投,他就欣然答应了那位仆从的请求。

打这以后,凡是侍郎交办那人处理的书信案牍,那人就全权委托给董邦达办理。

凡是董邦达所作的书信案牍,侍郎看后,都很满意。

那仆从在侍郎面前,也毫不客气,心安理得地接受着侍郎的赞许,从不以掠董邦达之美为意。

侍郎见那仆从办事周正、书信案牍精美,慢慢,就对他越来越信任。那人在侍郎家的地位也日渐稳固,他的地位也逐渐超过了其他的仆从。

没过多久,侍郎有一件机密的要紧事需要处理,他就把那仆从召到了自己的书房。讲说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因为事关重大,侍郎吩咐那仆从当场拟稿。

这一下,那仆从作难了。原本,他就不擅长书法文章。

面对这样的场面,那仆从又是惶恐,又是窘迫。半天,他都写不出半个字来。

侍郎见那人惶窘,就严肃询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

那人一看情况紧急,自己也不能隐瞒,就把董邦达代笔办理书信文牍的事,照实向侍郎讲说了一遍。

侍郎听那仆从这么一说,很是惊异。于是,他马上穿戴好正式的衣冠,来至客厅,派那人延请董邦达进来见面。

董邦达进来之后,侍郎满是歉意地说道:

“实在是不好意思,让您这样的高才贤能处在仆从之间,多有屈辱,这真是我的罪过啊!”

董邦达自是谦让,言说是,能有容身之所,已经仰怀高德了。

一番言谈之后,侍郎敦请董邦达担任自己的记室。

此后,侍郎欣赏董邦达的才学,董邦达敬佩侍郎的为人,两人相得甚欢。

话说,侍郎的夫人有一位贴身婢女。这个女孩子聪明灵敏,而且还略通词翰。等到她成年,侍郎夫人安排,要为她择婿嫁人,她说什么都不肯。

侍郎家执意要嫁那婢女时,那婢女就说:

“我虽然出身贫贱,但是,您要将我嫁给那抬轿子的隶役,说什么我都不会愿意。”

婢女还说:

“我的愿望,就是嫁给董先生那样的读书人。但是,我知道,人家也看不上我。”

最后,婢女坚定地说:

“既然这样,我宁愿终身不嫁,侍候夫人一辈子!”

侍郎听到婢女的话后,笑着说道:

“你这痴丫头,董先生才俊,飞黄腾达指日可待,他怎么可能娶一个婢女做正房妻子呢?”

这事暂罢。

接下来,正好赶上中秋节。

月圆之夜,侍郎与董邦达饮酒赏月。

酒酣,侍郎悠闲地说起来了婢女曾经说过的话,言是其愿做董妻。

侍郎说,这女孩子还挺痴心的,他想将这女孩子送给董邦达,做侍从,并劝董邦达收她做偏房。

董邦达听侍郎这么一说,很是感慨,言道:

“小生落魄,行遍京师,无人青睐。被明公见拔,已经大大超出所望了!”

“那女孩子,也就是一个弱女子。她能够怜才,想来也不是那碌碌无为的人,我又怎么敢纳她做妾呢?既然明公有意成全,我就娶她做正室。”

董邦达这么一说,侍郎对这件事情也很重视,侍郎也因此而更看重董邦达的为人。

于是,侍郎和夫人商量了一下,为了妥当,就把那位婢女收为义女。这样一来,董邦达也就成了侍郎家的女婿了。

过了一年之后,董邦达连捷,高中进士。

后来,董邦达官至礼部尚书。

董邦达长子董诰,就是名重一时的“富阳相国”。

据说,富阳相国拜相时,太夫人还健在。

知道这件事的人,都传写为美谈。

(全文结束)

这是我的头条号网址: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谢谢大家关注!

清朝皇帝的画像从哪里来?

宫廷画师画的。

其中贺清泰, 王志诚,还有最有名的郎世宁画师,都是洋人。

雍正帝的画像有很多是郎世宁画的。

有哪些历史主题的绘画?

【文藏来答】大家好,我是文藏的艺术小编Kiki~如果各位喜欢我的回答,就请给我一个赞或者是一个关注吧!

陈衍宁 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

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创作的历史画,不仅描绘了历史,而且也直接反映了创作历史画那一特定历史时期党内外政治斗争的状况和意识形态的欲望与诉求。这意味着,新中国美术中的历史画,不仅在描绘和叙述历史,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也是新中国自身历史的表达。

主题性美术创作无疑归属于艺术社会学范畴。通过美术作品表达的主题,显然和社会现实构成思想、伦理和精神上的某种联系。因此,这种“历史主题”又是社会审美的主题,它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审美判断、审美理想和审美方式。同样,当下所进行的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既不可能是批判现实主义式的,也不可能是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式的。尽管“历史主题”的创作都应以历史真实为依据,但是,就像“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命题一样,任何历史真实都不可避免地夹杂着当代人的社会意识与审美判断。

新的火种

就抗战历史主题创作而言,当下有关战争的审美视点,既不同于战争年代鲜活的纪实性,也迥异于五六十年代英雄主义的抒发。有关抗日战争历史主题的美术创作已走过了七十余年的历程,几乎贯穿于近一个世纪的中国现代美术史。但这七十余年有关抗战历史主题的审美表达并不尽相同,在不同历史时期关注战争中“人的发现”时,都会因不同时代的思想特征而产生审美视点上的变化。这种审美视点的变化所揭示的不同时代的思想特征,构成了美术创作有关抗战历史主题“人性”文化的积淀。有关抗战历史主题的美术创作先后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审美转换。

黄胄 戈壁新貌

从1931年到1949年间,因救亡图存,而体现了艺术社会学的审美转换。如果说从1917年康有为发出“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弊极矣”的呐喊到陈独秀“革王画的命”、“断不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的呼号,体现出时代对艺术的社会性责任提出要求的话,那么,抗日战争所改变的中国历史命运,才在真正意义上确立了中国艺术的现实主义方向。抗战,让艺术回到了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艺术社会学再次把艺术创作“题材”的意义凸显出来。

伍步云(1905-2001)《看连环画》

由鲁迅倡导的新兴版画,本就不是学院美术,也非文人雅集的清供。她面向现实的审美姿态,决定了她在民族危亡之际能够走到大众前面,为救亡图存而呼唤和抗争。利刀劲笔,直面人生和社会,这正是抗战时期版画比其他画种更活跃和兴盛的原因。这些现实主义作品不仅具有革命性、宣传性,有的也具有纪实性、叙事性的特点。从整体来看,战时版画作品的内容题材包括了抗战宣传、战争场面的描绘、战时民众生活的写照和对解放区新生活的讴歌与赞颂等方面,被誉为“几乎独步中华大地的形象化宣传战斗武器”和“历史的缩影”。

关山月 晨练

虽然受创作环境和媒材的限制,油画和中国画对于抗战现实的表达不如版画那样饱满和充分,但唐一禾、蒋兆和用写实主义的造型语言和人物心理刻画而创作的《“七·七”号角》和《流民图》,成为抗战时期最珍贵的主题性创作。直面战争,用绘画直接呈现战争,这不仅表明画家社会意识的改变或觉醒,而且暗示了中国美术20世纪30年代以后审美理想和价值体系的转换。

靳尚谊(1934)《和平的讲坛上》

从1949年到1976年间,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高扬英雄与理想的颂歌。当抗日战争进入历史以后,有关抗战历史主题的艺术创作,也便进入艺术的记忆和艺术史的记忆。50年代,受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和批判现实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富于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主题性创作被当做现实主义的主要创作方式。在美学上,坚持审美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统一,认为审美客体的个性形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依据和源泉,审美主体的创造性在于如何理解“主题”,并且要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塑造表达“主题”的艺术形象。因此,“题材”、“生活”、“形象”、“典型”、“细节”,都是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重要命题。

陈逸飞 黄河颂

以《地道战》、《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转移》、《家》和《英雄小姐妹》为代表的作品,基本体现了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现实主义的审美追求。他们注重对于真实事件、真实人物的形象塑造与刻画,注重视觉艺术中对于文学叙述性瞬间的选择与描绘,注重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精神的表达与发掘。即使像《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那些题材,也是“雄壮华彩”的气概大于“悲惨哀伤”的成分,是豪迈激昂、雄浑壮丽的,而不是悲戚哀恸、惨烈忧伤的。

因此,“崇高”是五六十年代抗战历史主题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主调。由于这些作者大都经过战争的洗礼、硝烟战火的亲身经历、生活乃至人物形象的丰富积累,以及艺术素养和造型技艺的积淀升华,都为这些作品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使他们的创作风格鲜明地区别于此前的战争年代和此后的新时期。真诚的现实主义和质朴的英雄主义,是他们艺术创造无法被后人超越的精神气质。

沈尧伊 革命理想高于天

从80年代到新世纪,通过对抗战某些题材的发掘,凸显民族“伤痕”,成为当代最主要的人文视角与审美价值。从“伤痕文学”而开启的新时期美术,首先是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主题性创作进行了深刻反思。当时提出的革命历史画要“忠实于历史真实”的观念和强调造型艺术的独特规律“忌用说明性、解释性的细节来表现故事和情节”的思想,都影响了新时期以来关于抗战题材美术创作的趋势。

资源出处:《收藏投资导刊》杂志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晚清分别是哪位皇帝对今天中国的影响最大?

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以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最后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撤藩”。

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提出反清复明,并于次年派将率军进攻湖南,攻陷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他又派人四出散布檄文,声讨清朝。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等许多地方大员纷纷反清。接着,福建耿精忠亦反。在短短数月之内,滇、黔、湘、桂、闽、川六省丢失,一时间清帝国危在旦夕。随后,陕西提督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等也相继反叛,叛乱扩大到广东、江西和陕西、甘肃等省。

康熙帝对策是坚决打击吴三桂,决不给予妥协讲和的机会;而对其他的叛变者则大开招抚之门,以此来分化叛军,削弱吴三桂的羽翼,从而孤立吴三桂。在这个方针之下,康熙帝把湖南作为军事进攻的重点,命勒尔锦等统领大军至荆州、武昌,正面抵住吴三桂,并进击湖南,又命岳乐由江西赴长沙,以夹攻湖南。此外,康熙帝又放手重用汉将汉兵作战。

康熙十五年(1676年),陕西王辅臣和福建耿精忠在清军进攻下,先后投降。广东的尚之信也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投降。陕、闽、粤以及江西都先后平定。吴三桂局促于湖南一隅之地,外援日削,而清军已由江西进围长沙,其失败之势已成。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周,大封诸将。未几即忧愤成疾,于八月病死。吴三桂死后,其部将迎立其孙吴世璠继位,退居云贵。此后,清军先后收复湖南、广西和四川。

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冬,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

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中风而死,台湾郑氏王朝发生政变,年仅12岁的郑克塽继任延平王,大权实际上为冯锡范、刘国轩掌握,郑氏官员向心力开始动摇,负责与清朝谈和的傅为霖甚至愿当内应。 姚启圣认为是进攻台湾的好时机,向康熙帝推荐施琅。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出兵攻台,在澎湖大败刘国轩所率领的郑氏海军,收复了台湾。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台湾府)三县,即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诸罗县(今嘉义),隶福建省,并在台湾设巡道一员,总兵官一员,副将二员,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从明末开始,沙俄远征军曾多次入侵黑龙江流域,烧杀抢劫,四处蚕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清廷勒令盘踞在雅克萨等地的沙俄侵略军撤离清领土。沙俄军不予理睬,反而率兵窜至爱珲劫掠,清将萨布素将其击败,并将黑龙江下游沙俄军建立的据点均予焚毁,使雅克萨成为孤城。但沙俄军负隅顽抗。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正月二十三日,为了彻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帝命都统彭春赴爱珲,数日攻克雅克萨城,即行回师,留部分兵力驻守爱珲,另派兵在爱珲、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屯田,加强黑龙江一带防务。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沙俄卷土重来,再次占领雅克萨城。俄军这一背信弃义的行为引起清政府的极大愤慨。次年初,康熙接到奏报,即下令反击。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二十四日,清军2000多人进抵雅克萨城下,将城围困起来,勒令沙俄侵略军投降。托尔布津不理。八月,清军开始攻城,托尔布津中弹身亡,改由杯敦代行指挥,继续顽抗。八月二十五日,清军考虑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萨,必待援兵,且考虑隆冬冰合后,舰船行动、马匹粮秣等不便,于是在雅克萨城的南、北、东三面掘壕围困,在城西河上派战舰巡逻,切断守敌外援。侵略军被围困,战死病死很多,826名俄军, 最后只剩66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俄国摄政王索菲亚急忙向清廷请求撤围,遣使议定边界。清廷答应所请,准许沙俄军残部撤往尼布楚。

雅克萨之战结束后,双方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七月二十四日缔结了《中俄尼布楚约》,规定以外兴安岭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均为清朝领土。

清初,西北方居住的蒙古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漠北喀尔喀蒙古内部又分为扎萨克图、土谢图、车臣等三部,漠西厄鲁特蒙古内部又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清军入关之前,漠南蒙古就已归附大清,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各部,也与清政府关系密切。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底,沙俄参加中俄边界谈判的全权代表戈洛文,在伊尔库茨克专门接见了噶尔丹的代表,阴谋策动噶尔丹叛乱,支持他进攻喀尔喀蒙古。在沙皇俄国的唆使下,噶尔丹终于率兵进攻喀尔喀蒙古。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亲率骑兵三万自伊犁东进,越过杭爱山,进攻喀尔喀,占领整个喀尔喀地区。喀尔喀三部首领仓皇率众数十万分路东奔,逃往漠南乌珠穆沁(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旗)一带,向清廷告急,请求保护。康熙一面把他们安置在科尔沁(今内蒙古科尔沁旗)放牧,一面责令噶尔丹罢兵西归。但噶尔丹气焰嚣张,置之不理,反而率兵乘势南下,深入乌珠穆沁境内。对于噶尔丹的猖狂南犯,康熙一面下令就地征集兵马,严行防堵,一面调兵遣将,准备北上迎击,先后在乌兰布通和昭莫多大破准噶尔。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二月,康熙鉴于噶尔丹拒不投降,再次下诏亲征。噶尔丹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服毒自杀而死。至此康熙时期平定噶尔丹叛乱之战始告结束,喀尔喀地区重新统一于清朝。

噶尔丹死后,策妄阿拉布坦便成为准噶尔部的统治者。随着他的统治地位的巩固和地盘的不断扩大,又滋长了分裂割据的野心,沙皇俄国也积极支持其叛乱。策妄阿拉布坦在沙俄支持下,不断袭击清军据守的科布多、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哈密等军事重镇,并派兵侵入西藏,进行分裂叛乱活动。由于康熙及时派兵进藏协同藏军进行围剿,才将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势力赶出西藏。

清代画家的画会掉色吗?

一般古画的颜料都是矿物材料,经过多道加工的,颜色不会掉,但是时间久了就会加深变暗。

明清时期画里的花一般是什么花?

中国古代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中国书画以它们独特的风采,跻身于世界艺林,充满魅力。

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这一时期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越来越多,代表作品有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画中大量涌现出适合于表现文人画家意识的山水画和枯木竹石、梅、兰以及墨笔花鸟等,而人物故事画相对减少。

随着文人画的繁荣,绘画作品中诗、书、画进一步密切结合而且成为普遍的风尚,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这加强了中国画的文学趣味,更好地体现了中国画的民族特色。

中国画在明代产生了许多流派,各派又在创作和理论上自成体系。清代的绘画艺术,继续着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山水画的创作以及水墨写意画盛行。更多的画家在文人画创作思想影响下,追求笔墨情趣,很多画家钟爱梅、兰、竹、菊等题材和泼墨大写意手法,他们的艺术对近现代花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明清时期,文人要么得不到重视,要么受到的很多钳制,他们以画写意,也就是通过画笔表述自己的思想感受,写真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表达意趣。文人画重写意,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讲究的是气韵,通过笔墨表达主观意念,追求神韵意趣。

所以我们欣赏元明时期的中国画,感觉到的不是笔墨,不是色彩,更不是技巧,而是一种韵致,是一种无法用文字语言表述的韵致。即使是文字写成的诗词,其意境也常常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