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军法代表作品有,日耳曼普鲁士和德意志有什么区别吗?
对于普鲁士,你完全可以认为是普鲁士地区或曾经的普鲁士王国。所谓普鲁士人,实际是普鲁士那个地区、那个王国或那个邦国的人。
历史上曾经有过古普鲁士人,居住在波罗的海东南沿岸,与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人同属一个种族。但是,到了16世纪,古普鲁士作为民族就消失了。这主要是因为中世纪欧洲的向东殖民。所以,为了减轻认知负担,现在就把普鲁士当成一个地区就好。
对于德意志,稍微复杂一点儿。因为它既可认为是地区,又可认为是民族。
没办法,这就是语言的模糊性。“使用语言就像用脏抹布擦桌子”,只能越擦越“脏”,内涵越来越丰富、意义越来越模糊、指代越来越不清楚。
当德意志指代地区的时候,又要模糊一点儿。
广义上说或历史上说,是指今天的德国、奥地利、波兰、捷克和意大利的一部分。而狭义上说或现在来说,则是今天德国的别称。
如果被搞晕了,那就类比蒙古。
作为一个地区概念,蒙古要包括今天的蒙古国以及中国的内蒙古和新疆的一部分,还要再加上俄罗斯的部分地区。但是,作为国家呢?就指今天的蒙古国。
当指代某种人的时候,就要更复杂一点儿。因为它又跟日耳曼撞上了。
了解德国历史,一定会撞上日耳曼和德意志这两个名词。具体到民族或某种人,则是德意志人和日耳曼人。
现在来说,这两个词的指代对象基本一致,都是同一种人。“日耳曼”主要是英语发音,即German,“德意志”主要是德语发音,即deutsch。所以,只是翻译来源的不同,意思一样。
但是,今天基本一致,不代表一直基本一致。
在历史上,日耳曼是一个更大的族群范围,德意志人仅仅是日耳曼人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日耳曼人包含了德意志人。除此之外,历史上的日耳曼人,还包括西哥特人、勃艮第人、东哥特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等等。
这就有点儿像中国的草原世界。宋金时期,蒙古人崛起而统一草原。然后,南宋和女真就认为整个草原全是蒙古人。实际上,蒙古人仅是蒙古草原上的一个部落,其他还有塔塔儿、蔑儿乞,等等。等蒙古大元被打废了,就又有了鞑靼、瓦剌,等等。
那蒙古是什么?用族群这个概念最合适。匈奴人崛起的时候,草原就是匈奴族群;柔然人崛起了,草原就是柔然族群;突厥人崛起了,草原就是突厥族群,然后一直传到蒙古人。
但是,到了今天,也就基本明确了。日耳曼人与德意志人,基本一致;蒙古人与蒙古族人,基本一致。
为什么会这么乱?
因为文化低、起步晚,所以只能让别人给自己取名字。在东亚的草原人,只能由中原人给他们取名字;而在欧洲的日耳曼人,则只能由罗马人给他们取名字。
公元前五世纪的时候,在今天的中欧平原,已经定居了很多部落。这些人的体貌特征,与当时的罗马人完全不同。罗马人大多数是黑头发、矮个头,但北边的这伙人却金发碧眼、身材高大。
为了区分敌我,罗马人就把这伙人称作日耳曼人。
日耳曼的意思是没有开化、自然状态的部落。说得直白点儿,就是蛮族。
文化低、起步晚,就这个待遇。名字只能由别人来取。即便这个名字不好听,那也得听着。到后来,即便自己开化了、文明了,那也得用这个带有贬义渊源的名字。
那再之后,等自己文化繁荣、文明反超呢?也不用改名字,因为你会丰富内涵、去除贬义。今天再说德意志人,就不会联系野蛮色彩了。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但我们总会疑问:历史上,为什么一直是落后民族征服了文明民族?
实际上,这是幸存者偏差。因为你只看到落后民族征服了文明民族,却忽略了文明民族征服、消灭甚至同化了多少落后民族。
日耳曼人,属于幸存者。否则,他们或许就是北边儿的迦太基人,被罗马人灭得连渣渣都不剩。
那么,这样一伙不文明、不开化的野蛮人是怎么幸存下来的?而且,他们又是怎么取代罗马的?
幸运是这个宇宙的通行证。但老用幸运解释问题,那幸运就成了上帝。一旦遭遇上帝,思考就要停止。因为上帝无所不能、解释一切。
所以,我们总要刨根问底,寻求某种确定性答案。而这种答案一定要落实到某种底层精神上来,也就是形而上。日耳曼人的底层精神,主要有三个:
第一是尚武精神。
这基本是野蛮民族的标配。为什么野蛮民族都尚武?因为不尚武的全被干死了。别说去征服罗马,就是做罗马的餐后甜点都不够格。
日耳曼的男子,只要到了能拿武器的年龄,那就武器不离身。“身怀利器,杀心自起”。于是,尚武这种外在行为,也就内化于心,成为日耳曼人的价值观。
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中的一句话,特别能体现日耳曼人的尚武精神:能用流血的方式获取的东西,如果用流汗的方式来获得,那就未免太文弱无能了。
而且,这种尚武精神不仅体现在男人身上,同时还体现在女人身上。丈夫外出征战,妻子加油激励。男子征战归来,妻子会数清他身上的伤口。
在跟罗马交战的时候,日耳曼经常打到军队集体战死的情况。而这之后,剩下的老弱妇孺会全部自杀,不做罗马人的奴隶。
所以,罗马人的扩张始终难以冲破莱茵河。继续打,不是打不过,而是代价太高。征服一个日耳曼部落,就会死好多人。
但是,罗马这个文明帝国还是征服了日耳曼这个野蛮部族,逼着他们纳贡臣服。在绝对实力面前,精神尚武的形而上,也得屈服。
然而,打着打着,日耳曼人也发现问题了:自己不是打不过,而是不团结。一个又一个的日耳曼部落,肯定打不过罗马帝国。但是,如果全部日耳曼部落结成一个日耳曼联盟呢?不仅能抵御罗马,甚至还能征服罗马。
在公元9年的条顿堡森林战役中,日耳曼联盟歼灭了罗马三个军团。此战之后,日耳曼正式独立,不再附庸罗马。而罗马也停止了继续扩张的步伐,帝国边界止步莱茵河。
第二是集体意识。
野蛮民族可以征服文明民族,或者说尚未开化的落后民族能够征服文化发达的先进民族。但并不是所有落后民族都能征服先进民族。这个问题一定要认真区分。
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自东向西依次是东胡系、草原系和羌人系。但是,入主中原最多的,是东胡系。纯正的草原系,如匈奴、柔然、突厥以及后来的蒙古,只有蒙古入主中原,建立了大元帝国。但大元帝国和大蒙古国的崛起过程,太过戏剧性。它们不只征服了中原,而且吊打欧亚大陆。入主中原最多的,是东边的东胡系,也就是鲜卑、契丹、女真以及后来的满清这伙人。至于羌人系,赶上五胡乱华这个风口,建立了几个政权。再之后,就要等到党项人建立西夏了。
为什么入主中原的总是东胡系?
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以及历史机遇恰逢其时,等等这些都是原因。而如果从形而上的层面来分析这个问题,那就是集体意识。东胡系这伙人长期是各自为战的部落形态。然而,这伙人一旦合而为一,那就坚不可摧。
宋金海上之盟,一同举兵灭辽。燕京之战,北宋都统刘延庆临战不敌,一走了之。女真国主阿骨打,质问宋使马扩:你们对那个“一走了之”的将领有何惩罚、行不行军法?
不等宋使回话,阿骨打就用马鞭指着自家军队说:等过两天,到了居庸关,你看我家兵将战斗,有敢走的么?
能不能打,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集体意识,充其量就是草寇、土匪、雇佣军。中国的东胡系和野蛮时代的日耳曼人,都具有某种强烈的集体意识。而日耳曼人的集体意识,可能更为变态。
日耳曼的年轻男子,以成为首领的侍从为荣。一旦当上侍从,这些人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们的人生目标就是死在首领前面。一旦首领战死而侍从还活着,那就是最大耻辱。(PS:春秋时代的中国军队,也是如此。后来还形成了军法,而一旦形成法律,效率就要大打折扣)
同时,日耳曼人比中国的游牧民族更为落后。在尚未脱离原始公社制的时候,他们就要与罗马人竞争生存空间。所以,这伙人对私有财产毫不在意,更关心部族生存,集体意识更强。匈奴人可以“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但日耳曼人则会集体战死。
公元496年,日耳曼国王克洛维接受洗礼,正式皈依基督教。等他洗礼结束,教堂外3000名顶盔掼甲的日耳曼战士,集体卸甲、一起跪下,要求洗礼。信仰到底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在日耳曼人看来,就没有什么个人与集体的区分,大家就是一个人。国王皈依基督教,亲兵就要皈依基督教。
落后民族只有具备集体意识,其尚武精神才能转化成为战斗力,也才能竞争中胜出。
第三是独特意识。
这里所谓的独特意识,简单说就是自恋。
但这种自恋,要做一个升级,不是自己对自己的自恋,而是自己对所属部落、部族或群体的自恋。
换个说法,也可以简单等同为现在的民族自豪感。即: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精神、价值取向、现实状况、未来发展等表示高度认同、充满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的情感。
但是,我不爱用民族自豪感这个概念。因为容易走向极端,一旦极端,就会自我设限。而一旦自我设限,就难以超越、成了负担。所以,我更倾向于钱穆的说法,即:一种对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为什么到“温情和敬意”就行了?
因为你总要开眼看世界、总要博采众长、总要包容发展,而不能一直自恋、自我独特到封闭僵化。前者是唐朝人、后者是明清人,孰优孰劣、自见高下。多一个选项,才更伟大。
相比罗马,日耳曼人的文明水平要多低有多低,而且都不是一般的低。横向比较中国同时期的匈奴、鲜卑和柔然,日耳曼还要低。但是,这伙人却相当自恋,自恋到偏执。他们对于罗马人和罗马制度的抵制,非常强烈,而一定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匈奴人凡是内迁的,基本都汉化了。鲜卑人更是如此。孝文帝改革不仅要改服饰、改语言、改姓氏,甚至还要与汉人豪门联姻,连血统都要改。
但日耳曼人,你就是打死他们,他们也不会这么干。
在中国人看来,德国当然是西方的。而在欧洲,德国就另类了。西方的源头要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但是,日耳曼人和德意志人一直拒绝罗马。所以,西方的这个文化源头,就很难说被日耳曼或德意志继承了。
德国统一后,保守派的俾斯麦、革命派的恩格斯,虽然立场对立,但都强调德国对西方文化的抵制。条顿堡森立之战,日耳曼人全歼了罗马的三个军团。这场战役的指挥官叫阿米尼乌斯。他一直是德意志人抵抗罗马的英雄象征,相当于他们的岳飞了。统一后的德国,立即给阿米尼乌斯这位英雄立了塑像。
西班牙崛起,欧洲无所谓;法国崛起,欧洲也无所谓。甚至,拿破仑都打遍欧洲了,欧洲历史还是“仍旧贯”。但是,德国崛起呢?包括英国在内的整个欧洲都恐惧了。原因就是这家伙不一样。
这种独特性,有好处吗?当然有好处。尤其是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自己要能生存下去,就必须在独特的自恋中抱团取暖。这是最坚实的避风港。
即便没有,也要想方设法地打造这种“部落文化”。比如清朝吸取金人的教训说:凡我满人以金人为前车之鉴,勿蹈覆辙,如能保持原有风气,始免为人破灭。
要能生存、必须独特,这就是独特的好处。
但强调过分了,则成了一种自我设限。一个团队的“部落文化”,从低到高依次是:生活烂透了、我的生活烂透了、我很棒所以我成功、我们很棒但别人不行、我们要和世界一起创造历史。
日耳曼人是自带的独特意识,即:我们就是不一样,所以我们很棒但别人不行。满清人是一种悲观现实主义的独特意识,即:我们就是要成功,所以我们很棒但别人不行。然后,到此为止,怎么也上升不到改变历史这个层面。
但是,一直自恋的日耳曼人,就这么一直独特下去吗?
西方文明的两大支柱,一个是雅典的理性、一个是耶路撒冷的宗教。而犹太教或基督教自带理性底色,所以后来也就合二为一了。日耳曼人拒绝了雅典,却并没有拒绝耶路撒冷。
正是因为基督教改造了蛮族日耳曼人,所以日耳曼人才取代罗马人,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
日耳曼人继承了基督教神学中的思辨的和形而上的东西,也就是理性的东西。这是后来德国哲学高度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
日耳曼人通过基督教掌握了文字。没有文字的历史是模糊的。没有文字的民族早晚都会被有文字的民族所取代。
这些都是长远的影响。而当时的影响则是基督教帮助日耳曼人统治了欧洲。你可以打倒罗马,但建立不了统治,最后还是取代不了罗马。
国家可以没有官僚制,用军事贵族搞分封,也一样。但是,国家必须要有法律制度和财政安排。没有诗词歌赋,但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国家的关系,总要有法律吧?可以不去收税养活官僚和政府,但国王和军队总要有钱来养吧?
法律制度和财政安排,日耳曼人统统干不了。既然干不了,那就站不住,早晚会被赶回老家。但是,教会可以帮忙。
在罗马帝国之后,欧洲的法律和财政就掌握在教会手中。因此,中世纪的一个重要矛盾,是王权与教权之争。到底谁说了算,这是法律问题;到底谁收税,这是财政问题。你可以说硬币的一面是凯撒、一面是上帝,但一枚硬币到底给教会还是给国王,就不是怎么说的问题,而是怎么斗争的问题。
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在中国,法律制度和财政安排这些事,跟宗教、跟教会没一毛钱关系。
那么,教会为什么要帮助蛮族日耳曼人呢?西罗马虽然被灭,但教会不抛弃、不放弃,也不忘记,始终忠于罗马帝国,日盼夜盼,就盼着东罗马能够收复故土。
但是,东罗马太不争气。教会盼了好几百年也没能盼到王师西定罗马日。所以,教会变节了,承认法兰克国王查理曼为整个罗马的皇帝(PS:法兰克人也是日耳曼人的一支,他们在当时都是一回事,但后来分道扬镳了)。
但是,坚持传统的日耳曼人,一定要搞家产平分。老百姓要平分家产,贵族也要平分家产,甚至国王也得这么干。所以,几近统一的欧洲,就再次分裂了。
公元843年,根据《凡尔登条约》查理曼的三个孙子分了爷爷的家产:秃头查理分到了西法兰克亡国,大体认为是后来法国;路易分到了东法兰克王国,大体认为是后来的德国;洛泰尔分到了中间的一块,大体认为是后来的意大利。
随着国家分裂,语言也殊途了,逐渐形成了法语、德语和其他欧洲国家语言。
公元911年,东法兰克的君主、孩童路易,无子而终。没了国王,贵族们只能重新选一个,选出来的这个人就是康拉德一世。但这个康拉德一世已经跟加洛林王朝没啥关系了。于是,加洛林王朝在东法兰克的统治到此为止。
所谓加洛林王朝,以及前身墨洛温王朝,都是法兰克王国。这就相当于中国的夏朝、商朝和秦朝。虽然换个家族,就换个朝代,但都是中国。就这么简单类比吧,因为欧洲的王朝特别乱。
这个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崛起了,所以建立了法兰克王国。这就相当于匈奴崛起了,草原都叫匈奴;柔然崛起了,草原都叫柔然。等草原分得七零八落了,就各种部落、各种人全出来了。
为什么我们只讲东法兰克?因为这一系就是后来的德意志。
公元911年,东法兰克就算与加洛林王朝脱钩了。然后,东法兰克就自己发展:国王死了有继承人,那就父传子,然后这算某一系王朝;国王死了但没继承人,那就大家选,然后这又算一系王朝。总之就是特别乱,以后有机会再讲欧洲的各个王朝。
但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东法兰克王国变为德意志王国了。而公元911年,一般也被认为法兰克王国的崩溃和德意志的开端。
对于王国、公国、王朝以及帝国这些概念,我们中国人一般不敏感,很难区分。帝国本身就是一个舶来品。但关键是我们自己的历史没有这么乱。搞什么帝国、王国、公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有朝代就行了。出现三个,那叫三国;出现一堆,数一数,然后那叫十六国;打剩下两个,更好办,那叫南北朝。再多再乱,还可以用战国、用诸侯、用军阀割据命名。但无论怎么乱,都能梳理出一个正统王朝来。这个正统王朝是主线,其他全是辅线。然而,欧洲就只能这么乱了。
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加冕为罗马皇帝,这就是神圣罗马帝国。从公元962年到公元1157年,其官方名就叫罗马帝国了。
公元1157年,又在罗马帝国前面加了神圣二字。为啥要改名?原因也简单,就是没底气,然后打肿脸充胖子,不仅要罗马,而且还要神圣。
公元1512年,又改称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为啥又改名了?原因更简单,就是罩不住,这次不仅神圣不起来,而且连罗马也罩不住了。
帝国要有超越性。但你神圣罗马帝国有什么超越性?
超越性这个概念,比较抽象,但说欧洲历史又不得不用。这里不多说。简单说就是讲一个形而上的故事,对内凝聚自己人,对外招揽别人。亚历山大输出希腊文明、罗马输出自己的法律、穆罕默德二世输出古兰经。希腊文明、罗马法律、古兰经这些东西,就超越了什么德意志人、日耳曼人,甚至罗马人的部族或族群认同。然后,这种超越性就成为一种新的基本共识。有了这个基本共识,才会有帝国,而帝国也才能凝聚起来。在东方,就是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华文明,甚至中国这个词自带超越性。
因为神圣罗马帝国没有超越性,所以这个帝国就如伏尔泰所说“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帝国”。然后,也就罩不住了。索性不如强调德意志人的民族共识,这是我们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
但是,神圣罗马帝国这个官方称谓一直存在,简单说就是野心依然在。非但神圣罗马帝国如此,整个欧洲大陆,包括进入欧洲的奥斯曼帝国以及东边的沙俄,都有继承罗马帝国的雄心壮志。
公元1806年,拿破仑吊打欧洲,然后逼着神圣罗马帝国解体。你可野心依然在,但法兰西不让你外化于形。一是因为强者定章程,我们法国人说了算,让你解体、你就得解体;二是因为我们法国人也有野心、也要罗马啊,你叫罗马帝国,那我们还怎么罗马。
公元1815年,拿破仑虽然战败放逐,但神圣罗马帝国仍旧没能恢复。因为欧洲列强集体不同意。你继续你的罗马野心,那就阻挡了我们的罗马野心。
于是,神圣罗马帝国就彻底变成了一个德意志地区。这个地区大概由38个邦国构成,勉强形成了一个德意志联邦。之所以能够成为联邦,一是因为有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老爹死了,但兄弟还是兄弟;二是因为主要是德意志人,历史上、血统上,主要是语言上,都成了德意志人。
这个联邦的核心有两个,一个是继承神圣罗马帝国基本盘的奥地利帝国;一个是后起之秀的普鲁士王国。
所以,我们才说普鲁士就是一个地区或曾经的一个王国。它跟奥地利是并列的。老爹神圣罗马帝国虽然被人搞死了,但“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即便不考虑孝与不孝的问题,普鲁士和奥地利总该考虑未来德意志人的出路吧。
于是,出现分歧了。
以神圣罗马帝国为标准,普鲁士属于左派,神圣罗马帝国属于右派。
在普鲁士看来,什么罗马、什么帝国、还有什么神圣,老爹死了就死了,我们要与民更始,就建立一个纯粹的德意志国家,甚至就建立一个普鲁士国家。南德四个中等邦国,虽然也是德意志人,但他们太难缠,干脆不要了。老大奥地利,也就那么回事,干脆咱们分家另过。
在奥地利看来,罗马得要、帝国也得要,至于是不是神圣,可以无所谓。因为天主教跟新教打得一塌糊涂。所以,普鲁士你得跟着大哥走,南德的四个邦国也得跟着大哥走,咱们重建帝国辉煌。不仅德意志人要在这个新帝国里续写往日荣光,而且匈牙利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也可以在这个新帝国里追求幸福。
但,以日耳曼人的独特性来说,普鲁士才是右派,而且是纯粹的原教旨主义者,而奥地利已经罗马了、已经帝国了。
最终,算是底色胜出。日耳曼讲求独特性的底层精神,普鲁士一以贯之。而其尚武精神和集体意识,在普鲁士也更为强烈。至于普鲁士与奥地利怎么爱恨情仇、怎么相爱相杀以及德意志第二帝国是怎么崛起的,其他文章有论述。这里就不多说了。
最后
一个民族发展,最初离不开尚武,也就是武化。罗马人如此,日耳曼人也如此。凡是太过文弱的,第一集就被淘汰。
接着是文化和文明。一种走向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个人意识、个人觉醒、个人理性,然后在个人中发现集体,“人是城邦的动物”;一种走向是日耳曼的,还在原始公社时期就遭遇了罗马人的竞争,一出手就是集体意识,在集体中再去发现个人。
“群体中的自私打败无私,无私的群体打败自私的群体。除此之外全是注解而已”。最后能够生出的,一定是集体加尚武的。
“世界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舞台上的演员”。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演员要摆好自己的角色定位,要学会让别人配合自己演出,也要学会让自己配合别人演出。但关键是要本色出演。你要有自己的独特性,邯郸学步,要么学成了赵国人,要么忘记了自己是哪国人。
但是,你总还是要学的。日耳曼人学习了文化、学习了宗教、学习了理性,然后创造了更具自身特色、也更有魅力的历史。
特别法院以叛国罪?
穆沙拉夫在17日被伊斯兰堡特别法庭判处了死刑,罪名是叛国罪。这个法庭是2013年由他的政治死地时任总理谢里夫提起诉讼后,经最高法院批准成立的,专门用于审理穆沙拉夫所涉及相关罪名。他们根据该国宪法第6条,认定穆沙拉夫在2007年11月终止宪法应对政治危机的行为触犯6项罪名,其中包括“颠覆政权”、“妨碍宪法”、“解雇最高法院大法官和实施紧急状态”。法庭由三名主审法官组成,他们全部认定穆沙拉夫有罪,其中2人给出死刑判决,另外1人给出无期徒刑(该国叛国罪只有死刑和无期徒刑两种刑法)。
(穆沙拉夫)
穆沙拉夫的死刑判决确实引起了该国军方的不满。军方发言人阿西夫·加福尔少将事后发表了一封措辞强烈的声明,他讲到:“此案没有满足宪法和法律要求。”加福尔表示,穆沙拉夫为国家服务了40年,不可能是个叛徒。随后又补充称,这个判决在军方内部引起了“极大的苦痛”。军方做出这番表态也很正常,巴基斯坦这个国家自1947年独立以来,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军人或者其代理人当政。文官政府只是在上世纪70年代、90年代以及近10年来才得以存在。所以这次审判明显在之前就被受争议,会被认为可能会惹怒军方,导致军事政变。
那么军方不满,民选政府怎么办,总统会让步么?这里需要先说明一下,巴基斯坦是议会共和制国家,该国总统跟印度一样只是国家象征并没有实权,而,穆沙拉夫担任总统时有实权,那是因为他是政变上台的军人政客,而不是民选的。现在巴基斯坦国家行政权力掌握在总理伊姆兰·汗手中。然而该国本身也是三权分立,政府干涉不了司法事务,而且这案子也不是伊姆兰·汗所推动的,跟现任政府无关。伊姆兰·汗方面作为政治新生力量,一直在讨好军方,他们不但在案件审判过程中多次与穆沙拉夫的律师团进行沟通避免做出负面判决,而且曾委派内阁和政府部门的高级律师直接出庭为其进行辩护。在这次审判前在政府运作下,试图通过伊斯兰堡高级法院的裁决,来继续拖延审判,不过被最高法院驳回。
(穆沙拉夫与伊姆兰·汗)
真正与穆沙拉夫为敌的其实有三个势力:首先是巴基斯坦的最高法院,毕竟2007的政治危机就由于穆沙拉夫解雇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乔杜里以及几十名各级法官所引起。这个判决的背后其实就是最高法院和军方在斗法,而且与现任总参谋长卡马尔·贾韦德·巴杰瓦任期延续有直接关系。巴杰瓦之前是在2016年由谢里夫任命的,他本应该在11月29就该退休,不过伊姆兰·汗为了迁就军方势力,遂决定延长其任期。然而这却引起了最高法院的强烈不满。以首席大法官阿西夫·赛义德·科萨的最高法院方面在今年8月通过审判裁决阻止关于他的任命。法院的判决导致巴基斯坦股市重挫500点。法院要给军方以一颜色,避免军事强人再度产生。
(科萨大法官与巴杰瓦将军)
其次是谢里夫为首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方面。穆沙拉夫本身就是发动军事政变推翻的谢里夫后才上台的。两人可以说形同水火,谢里夫被推翻后,被迫流亡国外,直到2007年才回国。在2013年大选中,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获胜,他得以三度出任总理,并开始了政治复仇行动。谢里夫本人现在正在老家拉合尔的监狱里服刑,他在去年12月被以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判处7年徒刑。穆沙拉夫被判死刑后,该派阿赫桑·伊克巴尔表示:“在巴基斯坦历史上,宪法至高无上的思想第一次扎根,并希望以此结束违反宪法的习俗。”
(穆沙拉夫与谢里夫)
最后是巴基斯坦人民党(PPP)方面。人民党本身与谢里夫和穆沙拉夫以及现在的总理伊姆兰·汗皆为对手。人民党之所以反对穆沙拉夫,除了反对军人独裁干政之外,还与2007年该当领袖前总理贝娜齐娅·布拖遇刺有关。当时是布托是反对穆沙拉夫暂停宪法的主力,然而在当年12月的集会当中,她被枪手行刺。外界普遍怀疑她的死是穆沙拉夫在背后指使所为。面对穆沙拉夫被判死刑,布托的儿子现任PPP主席比拉瓦尔·布托·扎尔达里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示:“民主是最好的报复。”
(布托与丈夫扎尔达里和孩子)
穆沙拉夫的命运穆沙拉夫本人可以说是一个坚定的亲美派,为了协助美国反恐战争与塔利班闹翻,先后遭遇多次暗杀。在下台之后更是多次前往美国,希望获得支持,旨在东山再起。然而年岁以高,身体不好,加之在民间的政治声誉并不好,所以一直未能如愿。他本人现在在迪拜养病,阿联酋与巴基斯坦没有引渡协议,所以他也不用担心自己会被押回执行,而且现任政府正在积极帮助其进行后续的上诉工作,其实即便回来也不会被处死。毕竟他的政治敌人现在都处于弱势。
(布什与穆沙拉夫)
本文图片来自谷歌图片,感谢提供,欢迎大家批评指正留言点赞!
为什么不偷偷跑掉?
2000年,任正非创业已经有十几年了,那会的他对于人生有着极为深刻的感悟,也包括爱情,很多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贤内助,在这方面,任正非的感受却不太相同,他和孟晚舟的母亲孟军并没有走到最后。
对于孟晚舟来说,她从母亲身上也汲取到了很多能量,她身上的很多性格,都和母亲相似。那么,作为华为的奠基人之一,孟军身上,到底有怎么样的魅力,对于孟晚舟,又有着怎么样的影响?一个抛弃“未来富豪”的女人任正非能够创立华为,并且在商界混得游刃有余,和他的前妻有着很大的关系。他曾经写过一篇怀念类型的长文,起名为《我的父亲母亲》,这里面讲述了很多他的家庭故事,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家庭观念很强的男人,由此也能推断出,若是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他不会和自己的妻子分道扬镳。任正非成长的过程中,同样也伴随着国家思想的几次重要转变,这些都对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1978年3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以及“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内容,这次大会也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被称为是“科学的春天”。很幸运,33岁的任正非是其中的一位,他此前有过技术发明创造,似乎是时代所需要的人才。他也赶上了一件比较幸运的事情:妻子孟军的父亲孟东波是一名老革命,在1976年之后曾官至四川副省长和人大副主任。任正非还评价过这位岳父:他忠于事业的精神,值得我们这一代人、以及下一代、下下一代人去不断学习,生活中不可能没有挫折,但是一个人为民奋斗的意志是不能动摇的。回忆过去,任正非一直在苦水当中浸泡着,岳父带给他的精神能量也是巨大的,对他的后来选择产生了作用。至于妻子孟军,也同样如此。从时间来看,当年任正非的脑袋不算转得特别快的,他一直在部队待到1982年,是因为军队精简整编而被裁撤的,14年的军旅生涯才画上了一个句号,也为未来考虑和尝试了一段时间。那会孟军的工作比较稳定,在深圳南油集团,任正非就去投奔妻子,在集团下属的电子公司担任经理职务,不过初到地方工作的任正非压根都还不适应商品经济,也不具备驾驭的能力,在妻子这,他可以不断积累着经验。在做电子产品贸易的过程中,生性豪爽的任正非由于压根都不懂商业陷阱,被人骗走了200万元。那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一个城市工人月收入不到100元的时代,200万显然是一笔天文数字,这笔损失,终究是任正非吞下的苦果。作为高管,孟军的心情可想而知,任正非在南湖集团肯定是待不下去了,直接面临失业。孟军也是一个要强的女人,地位上的悬殊,让她从心底里渐渐对丈夫有了看法,而且,任正非来到深圳后还将父母、弟弟妹妹全部都接过来,让一家子人都住在一起,同样造成了夫妻俩的隔阂。随着分歧越来越剧烈,两人的感情出现了极大的裂痕,最终以离婚而结束。即便夫妻终究作散,可孟军给任正非带来的机会,让任正非在实践中懂得了商业究竟该怎么玩,此外,在集团中才有可能出现的被骗事件,也让任正非日后做什么都长个心眼,出事后妻子没有保他,无意间更是促成了华为的诞生。可以说,任正非的商业起点,就是从孟军这里开始的。此后,任正非带着仅有的2万多块钱创造出了华为,此后,他将孤注一掷。他最喜欢的一首歌是《北国之春》,对于歌词,他也有着自己的解读“爱情又是美好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但爱情就像独木桥一样,人家过了,你就不能过。”任正非那种孤独中的厚积薄发,也是孟军给的,在任正非创业的过程中,孟军依旧在集团高管的位置上稳步前进着。作为“华为公主”,孟晚舟十分出名,从她的姓氏也能看出,她是和母亲姓的,不过这个姓氏是她在16岁时才改下的,足以见得她的母亲对她的人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不难想象,她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是母亲事业最为忙碌的阶段,在关于她人生的记述中也有表达。母女俩见面不多,可孟晚舟还是在“叛逆期”的年纪选择了跟随母姓,这种影响,也更多来源于精神。孟军在1972年生下了孟晚舟,在孟晚舟12岁之间,她一直都跟随着自己的爷爷奶奶生活,成绩也很差,经常是全班的倒数第一。在任正非搬到深圳后,才和孟军将孟晚舟接过来,那会他们家住的房子还会漏雨,经常是“外面大雨,里面小雨”。父母离婚正好发生在孟晚舟即将要高考的时候,那一连串家庭原因带来的打击,也让孟晚舟渐渐学会了要迎难而上。母亲要强的性格,搭配上父亲严肃的教育,让孟晚舟渐渐成长起来,从她的身上,同时能够看到父母的影子。从家庭的角度来看,这个家已经支离破碎了,可他们在教育孟晚舟方面,却保持着一定的同步。孟晚舟大学毕业回来后没有依靠父母,而是选择在银行工作,不过不久之后银行网点被撤销,孟晚舟就失业了。那会的她,还想着倔强地选择出国继续深造,可在签证时却遭到了拒签。迷茫中的她,也在此时收到了父亲的邀请,从此在华为的基层岗位上开始上班,没人知道她就是老板的女儿。和其他同一时期的企业家相比,任正非非常低调,只会在一些务必需要露面的场合出现,也不会去太多接触其他企业家,闷着头做好自己的事情是任正非的特点。和他相比,孟军也同样如此,她也是一个非常低调的女人,很少在网络上看到一些有关于她的信息,即使她被传得神乎其神,也从来没有出面解释过什么。正是因为父母如此,孟晚舟也会选择从头开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成长起来。艰难的日子里,母亲陪伴在孟晚舟身边不难看出,孟晚舟“女强人”形象的出现,有她母亲的影子,也有她父亲的历练。在2015年,由于华为内部财务审批流程复杂,员工写下了一篇《一次付款的艰难旅程》的文章,这也让任正非看到了,任正非直接痛批孟晚舟所率领的财务团队。孟晚舟没有什么情绪,很快就投入了工作,3天之内就完成了月度财务报告的初稿,5天之内完成了财务的报告终稿。能力一点点得到展现,也是让任正非最为欣慰的地方,2018年3月,孟晚舟接替了任正非,出任华为副董事长。不过,低调的孟晚舟受到外界的普遍关注,还是在2018年。由于她在加拿大被捕,迅速引起了全国网友的注意,她的丈夫刘晓棕深知妻子的性格,在没有求助岳父的情况下变卖房产,为孟晚舟筹集巨额保释金,从此孟晚舟身边多了一个陪伴的身影。到几年后最后一次听证会的时候,孟晚舟便在人群中找着丈夫的身影。包括在2021年回国的时候,刘晓棕在人群中高呼“爱你”,再度引人注目,原来,平日里的“女强人”也需要一个爱的怀抱。而在此之前,任正非其实也透露过,孟晚舟在加拿大的日子里,也有母亲的陪伴。那是2019年5月的央视新闻《面对面》的一次采访,任正非在谈及孟晚舟的时候表示:“我就是给她打个电话,给一些生活上的问候,她的母亲和丈夫都在加拿大陪伴她,她也不孤单,本身她也是个很乐观的人,将来读一个‘狱中博士’出来,每次打电话,她都说自己忙得很,充实得很。”这句话也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平时很少露面,甚至在孟晚舟成长过程中陪伴她较少的母亲,在这样的关头决定远赴大洋彼岸陪伴女儿,这个举动已经说明了一切,母爱是伟大的。对于任正非,孟军曾“站在身后”;而对于孟晚舟,孟军则“陪在身边”。不过,当孟晚舟安全了,能够回到任正非身边的时候,孟军却在大众的眼皮下“消失”了,此时的她,又回到了当年的状态,默默地表达着自己的爱。孟晚舟也有自己的孩子,也能看到,在她和丈夫教育孩子的时候都有着孟军的影子,有着母亲的柔情,也有着让孩子懂得坚强的引导。在重庆德普外国语学校一周年典礼上,孟晚舟做了主题为《未来将会选择什么样的年轻人》的演讲,也将自己教育孩子的故事放在了其中。她提到,当时孩子在美国参加游泳课的时候,由于天比较冷,孩子不想下水,可丈夫却说:“谁要是帮你求情,那么谁就要下水。”孩子一直在哭,作为母亲的孟晚舟在一旁也忍不住落泪,可她还是没有上去制止,后来孩子的游泳水平突飞猛进,也很感激自己的父亲。而且,孟晚舟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很注意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更加开阔的视野。孩子在面对一篇名为《你最崇敬的人》的作文时,也有点犯难,同学们绝大多数都会想到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而孟晚舟的孩子在自己搜寻了相关资料后,写下了“爱因斯坦”,这完全超出了孟晚舟的预期,在她眼里,这代表着一种跳出框架的能力。当年,孟晚舟接受的也是孟军和任正非如此的教育,而且她接受的教育,还更加现实。如今孟晚舟重回华为工作后,孟军也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里,继续做着那个“低调的前妻”和“低调的母亲”,人们对她的故事也不甚了解,不过,这也是她和任正非的共同点。包括现在的孟晚舟,也正低调地做好着手上的每一件事,那些关于她的新闻当中,也都和“华为”有关,在这个流量泛滥的年代,孟晚舟依旧选择了实干,这也自然是和她父母的培养有着极大的关系。参考任正非:不担心孟晚舟 母亲丈夫陪着她 新京报任正非:栽过跟头,被人骗过 创新型企业家 创新型企业家孵化工程中国现在有哪些军校?
1,国防大学,全军最高学府,负责培训军队高级干部和为军队培养研究生。位于北京市。
2,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前身为著名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是解放军未来科学家、技术专家和新型指挥军官的摇篮。位于湖南省长沙市
3,解放军理工大学,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指挥和工程技术人才的重任。是国家和军队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装备研制的重要基地。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
4,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主要培养高、中级工程技术人才和指挥、管理干部的全国重点理工科高等军事院校。位于河南省郑州市。
5,后勤工程学院,主要培养后勤专业技术人才。位于重庆市大坪长江二路。
6,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为全军汽车部队培养汽车运输指挥和管理军官,隶属于总后勤部。位于安徽省蚌埠市
7,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担负着为全军培养外语人才、军队院校汉语师资和外军留学生汉语培训等任务。位于河南省洛阳市。
8,军事交通学院,是全军唯一培养军事交通运输和军用车辆装备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学院,隶属总后勤部。位于天津市河东区。
9,军事经济学院,是培养我军后勤建设人才的高等军事学府,隶属总后勤部。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罗家墩122号。
10,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主要任务是为全军培养国际战略研究、军事外交、国际外事等专业干部,是我军军事外交和外语专业人才的培训基地。位于江苏省南京市。
11,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是总政治部直属的中级指挥学院,担负着为全军政治机关、军法机关干部的培训任务。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朱雀大街146号。
12,军械工程学院,全军唯一培养高、中级军械装备技术保障和理论研究专门人才的院校。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和平西路97号。
13,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担负着为全军培养高素质新型信息作战和工程技术人才的任务。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
14,装备指挥技术学院,主要任务是培养全军武器装备指挥管理人才,隶属总装备部。位于北京市怀柔。
15,解放军艺术学院,隶属总政治部。是全军唯一的综合性艺术院校,担负培养全军文艺创作、表演人才和部队文化管理干部,开展军事文学研究等任务。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8号。
16,解放军体育学院,直属总参谋部。1999年6月八一军体大队并入学院。为全军培养体育人才和部队体育管理干部。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禺东西路38号。
17,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前身为著名的石家庄高级步校。担负培养陆军(含空降)师以下机关的各类参谋、院校军事教员、教学管理干部和全军电教干部的任务。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
18,陆军航空兵学院,主要任务是培养陆军航空兵中级政治指挥人才,陆、空军直升机飞行员和陆军航空工程机务干部。位于北京市通州区。
19,解放军镇江船艇学院,是全军唯一培养陆军船艇军官的专业院校,前身是上海公安学校的海上巡逻系。位于江苏省镇江市。
20,海军工程大学,是一所技术与指挥、工程与管理相结合,多学科、多层次、综合型、高水平的军事工程技术学院。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口解放大道717号。
21,海军兵种指挥学院,专门培养海军水面舰艇舰长、艇长和司令部参谋。位于广东省广州市。
22,海军后勤学院,培养海军后勤初级指挥、技术、管理军官的高等院校。位于天津市塘沽区。
23,大连舰艇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正规海军高等学府。承担海军军士长干部学历教育和舰艇指挥、基层政治工作、海道测量、海图制图、海洋水文、作战指控与电子对抗等50余个专业培训任务。位于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解放路667号。
24,海军潜艇学院,培养海军潜艇和防救部队初、中级军事指挥、工程技术军官的重点军事院校。位于山东省青岛市。
25,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培养海军初级指挥军官、航空航天工程技术军官为主的高等军事院校。位于山东省烟台市二马路188号。
26,空军工程大学,担负着为空军培养航空工程、地空导弹、电子信息等领域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指挥军官及培训留学生任务。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乐东路甲字1号。
27,空军航空大学,是专门培养军事飞行军官的高等学院。位于吉林省长春市 28,空军第一航空学院,担负培养航空工程技术和管理干部的任务。位于河南省信阳市。
29,空军第二飞行学院,担负培养具有轰炸机飞行加强技术,初步具备航空兵部队指挥、管理能力的初级指挥干部的任务。位于四川省夹江市。
30,空军雷达学院,为空、海军雷达部队培养中、初级军事指挥军官和工程技术人才的综合性高等学院。位于湖北省武汉市。
31,空军后勤学院,培养空军后勤高、中级专门人才。位于江苏省徐州市。
32,桂林空军学院,培养空军初级指挥军官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全空军培训政治指导员的综合性军事院校。位于广西桂林市凯风路90号。
33,第二炮兵指挥学院,为二炮部队培养指挥军官和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中级指挥院校。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
34,第二炮兵工程学院,是我国唯一的培养战略导弹部队技术指挥军官及各类专门人才的高等工程技术学院。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洪庆。
35,炮兵指挥学院,肩负培养全军炮兵中级军政指挥军官、军事学研究生、外国留学生以及陆军导弹专业军官等任务。位于河北省廊坊市爱民西道136号。
36,炮兵学院,是一所培养基层指挥干部的初级指挥院校。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451号。
37,沈阳炮兵学院,是一所炮兵初级指挥学院。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东凌区东大营街。
38,装甲兵工程学院,前身是哈军工装甲兵工程系。培养装甲机械化部队工程技术军官和指挥军官的最高学府。位于北京市丰台区西郊卢沟桥畔。
39,蚌埠坦克学院,为全军装甲兵部队培养初级指挥军官的军事院校。位于安徽省蚌埠市。
40,重庆通信学院,为全军培养初级通信指挥、通信技术军官的任务。位于重庆市沙坪坝林园甲一号。
41,西安通信学院,为全军培养初级通信指挥、通信技术军官的任务。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王曲镇。
42,通信指挥学院,是培养通信指挥干部的军事指挥院校。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口解放公园路43号。
43,防化工程指挥学院,是为全军培养中级防化指挥军官,中、高级防化专业技术军官和全国人防防化干部的综合性军事院校。位于北京市昌平阳坊。
44,郑州防空兵学院,是全军陆军唯一的防空兵指挥学院,隶属总参谋部。 担负着为陆、海军防空部队培养初级指挥军官,为地方培养高素质的机电、英语、计算机专业人才以及为外军培养军事留学生的任务。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建设东路24号。
45,第二军医大学,为全军培养军医人才,隶属总后勤部。位于上海市杨浦区翔殷路800号。
46,第三军医大学,为全军培养军医人才,隶属总后勤部。位于重庆市高滩岩。
47,第四军医大学,为全军培养军医人才,隶属总后勤部。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乐西路17号。
48,北京军医学院,为全军培养军医人才,隶属总后勤部。位于北京市丰台东大街8号。
49,白求恩军医学院,是培养初、中级卫生专业技术干部的医务院校。 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
50,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是我国公安现役部队的最高学府。边防、消防、警卫专业为国内独有,还承担师以上干部的培训任务,是我国国际维和民事警察和警务联络官培训基地及学术交流中心。位于河北省廊坊市
八佰中谢晋元是团附?
前篇关于蒋军悍将李天霞的职务介绍,其实有个不够专业之处,即在成为补充第1旅上校团长之前,李天霞的准确职务是“保定陆军编练处第三团中校团附”,谓之“团副”是不正确的。但是他在其后担任补1旅副旅长、51师副师长和74副军长期间,人家确实又是“副职”而不是“附”,所以在了解这个问题之前,先要弄清楚“附”的含义。
民国军队的军制仿自北洋陆军,而北洋陆军又师承日本,至于小日本又学了欧洲法国的很多东西,“附”这个称谓就是跟法国人那泊来的,二战日本陆军最高可有“参谋本部附”、“关东军司令部附”等军职,其正式称谓是“某部附员”。是一种加强司令部机关建设、安置编余军官、以备特殊情况需要的综合性办法,附员的职能是军事主官的“助理”,比如参谋本部附就基本等于今天的“联合参谋部”参谋长助理。
附员的级别在副职之下、副官之上,属于各级司令部、指挥部的机动军官,不占作战编制,尤其是战时作用更大,因为军事主官、副职乃至于下级军事主官,都会经常出现战场伤亡情况,那么这些“附员”就可以相应地顶上去代理职务。
民国军队的“附员”不仅设置到了团以下作战单位,其实旅、师、军各级司令部也有同例,但是称谓不再是“团附”而只能是“某级附员”,比如网红张灵甫刚刚投奔王耀武之时,就担任过师部“上校附员”,但绝不能称为师附。
这是因为在1939年前后旅级司令部撤销之前(南岳军事会议之后),各步兵团是不设专职副团长的,在团长之下只设置中校和少校“团附”各一人,而旅以上单位既然有副职,再喊附员为“旅附”、“师附”就容易混淆了。所以只在团、营、连作战单位里,才能出现“某附”的简称,以团级司令部为例,两名团附也是有基本职能定位的。
在北洋时期的军队军制里,中校团附主管部队训练,少校团附主管部队兵器和装备,到了民国时期对两名团附的职能进一步明确,根据1931年《陆军军队内务规则》里面的规定:中校团附,承团长之命,担任部队教育训练及动员筹备等著事宜;少校团附,承团长之命,任团直属部队之管理训练,并辅助中校团附办理一切事宜。因此这个中校团附按级别和军衔来说,基本等于副团长,一旦主官和副职在战时出现伤亡不能视事时,即可按顺序履职。
但正规步兵团长的适配军衔毕竟是上校,所以在非战时状态下,中校团附想晋升团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熬够中校的停年或者破格晋升,所以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比如王耀武补充第1旅组建后,第三团团长戴文因“放弃职守,着即撤职”而出缺,结果是由旅长王耀武兼任了相当一段时间,之后才由第3团中校团附李天霞代理,直到扩编为新编第11师后(51师之前的番号),李天霞才正式升任上校团长。
《八佰》主角谢晋元是黄埔四期毕业生,1932年淞沪抗战期间任职第十九路军少校营长,1934年在庐山军官教育团受训完毕后,调任中央军第88师262旅中校参谋,1937年淞沪战前被提升为该旅参谋主任(参谋长的助手,日军称为主任参谋)。尽管职务有所升迁,但是级别和军衔并没有上去,就是因为停年不足。战役打响后,由于旅属524团军官伤亡惨重,谢晋元调任524团“中校团附”。
所以就普遍性来说,“团附”不等于“团副”,因为抗战中后期已经开始设置副团长职务,而实际上蒋军里面要是称副团长为“团副”基本等于骂人的意思,是非常不尊重的表现。为什么呢?因为按照级别来说,副团职要高于正营职,而“团附”可以代理的军事主官通常是所辖各营的营长,两者之间那是差着一级呢,如果是少校团附,代理营长职务那都算晋升了。
所以谢晋元从旅参谋主任调任团附,其实是平调,既没有升也没有降,刚刚合适。然而就抗战初期的特殊性来说,称谓谢晋元为“团副”又是合情合理的,注意这是一个俗称而非官称,在没有副团长设置的情况下,中校团附既然是团长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也承担着一定的军事副手之责,而“团副”这个称呼等于是把团附和副手综合起来解读,属于特定称谓。
而至于那名少校团附就不能这么叫了,能否理解呢?至于某科上的说明嘛,许多也都是作者编辑的,错漏之处很是不少,不过客观来说,在1939年设置副团长之前、专称这名中校团附为“团副”也无不可,但缺乏这两个特定条件就不成了,军事知识需要结合历史时期来研读。
《八佰》里孙元良是用一个加强营冒充团级番号,那么光有营长指挥自然不合适,而团主力的撤退又离不开团长韩宪元上校的指挥,所以临时派谢晋元这个中校团附去负责,是非常合理而又狡猾的。
美国的政治制度是否有自我纠错的能力?
美国的政治制度是否有自我纠错的能力?
从题意上来看,这位题主可是有点情绪哟!是受到了某些所谓的公知的刺激了吧!没错,美利坚合众国有两百多年历史了。两百多年,说长不长,说短也真不短哪!如果它没有一点纠错能力的话,它就混不到今天这个地步来。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它之所以就自以为是,所以一哆嗦就混过头啦!正因如此,公知们都自然分成了两派。尊重事实的一派呢!有点对大势已去美国有点儿惋惜!可能谈及起现在的美国来就给了个莫棱两可的说法,说美国的纠错能力还是很强的,句中加了个"还是"。而有的呢?偏偏螃蠏死了夹子硬。说什么别看美国现在是做错了事,但它的纠错能力非常强啊!在他们的眼里,美国简直就比泰山还稳固千百倍。
那好啊!这回我们就看它怎么纠?新冠肺炎发病过两千多万,昨天报道的都是美国新增病例9万多。不管是多少,纠缠这个一点意思都没有。因新冠死了近50万,给世界和美国留下了一笔重重的"遗产",现在还在继续的死,还不知死到哪一天?看它怎么纠?美国现在最显著、最刚性的事业就是印钞。如果说印钞是这个世界上最正当、最靠谱的事业的话,那么全世界还那么重视工农业干什么?如果说是对的话那美国为什么还要等国会批了才能印妮?而且国会批不批只是个托词,最终只有一个字,"批"。不批也得批。说它是错的话,那它去纠啊!看谁纠得住?可能只能继续印下去,至少也要把美国印成一个二三流国家都还不为止。所以老师傅,您再千万别说美国还能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