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历史文化代表作品,有哪些关于历史方面的好书值得推荐?
中国历来是最重视历史的,各种历史书籍汗牛充栋,就是花了一辈子时间也读不完。而且由于不同朝代的古文与今天的白话文差距各不相同,有的完全无障碍,有的可以粗知大意,有的如果没有注解根本就看不懂。因此读史首先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目的,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众所周知的历史名著未必是适合自己阅读的。
和楼主有同样问题的,估计大多是对历史有一定兴趣,但是又不是相关专业,希望在业余补充一些历史的。就是这一类群体,阿中觉得可能每个人的目的也并不相同。
一种是对历史人物,文治武功,名人名将感兴趣,偏向于英雄人物,这一类占的比重很大。因为传统的正史是以纪传体修的,人物是史书的核心,而且能进入史书的人物都是帝王将相,盖世英雄,后人仰慕的就是这样的大英雄。
一种是对逸闻趣事,杂史野史感兴趣的,可能三观不正,但是故事性一定很强。在自媒体时代,这类文章受众非常广泛,无论文化知识层次高低,阅读都不存在大问题。
一种是较资深的历史爱好者,历史知识相对比较丰富,对历史抱有更深大的期盼,期待以史为鉴,对人生对生活有所借鉴。
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书来阅读,循序渐进。如对历史人物感兴趣,首先的当然是名人传记,历朝历代帝王将相的传记都是值得读,现在出版的书籍中这类书数目众多,最好是选择口碑较好,知名出版社和作者的传记作品。在传记作品中有的偏重故事性,有的偏重历史性,个人建议可选择偏历史的,由历史专业人士著作的,这样更接近于真实的历史。其次是读二十四史,尤其是前四史,正史的纪和传都是值得阅读的内容,有许多篇目的故事性也非常强。但是不要期望每一篇都很精彩,就像生活一样,快乐毕竟是短暂的,平淡才是大多数的日子。如果古文能力欠佳,可借助一些带注释版的,汉朝以后的阅读一般没太大障碍。
第二种对逸闻趣事感兴趣的,适合读宋元明清的文人笔记、小说、戏曲,这种作品非常多。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这类作品的意义不大,书本上只会列几个代表人物和作品,这时就可以开拓范围,有一定好评的都可以阅读。例如宋代笔记的《容斋随笔》、《东京梦华录》、《夷坚志》、《梦溪笔谈》、《东坡志林》等等。
第三种资深的历史爱好者,可以读历史学家、教授的专业著作,对历史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像现代比较知名的吕思勉、白寿彝、陈寅恪、谭其骧等,以及百家讲坛上那些历史教授,在各自领域也是有深入研究的,王立群、郦波、蒙曼、钱文忠等,但是像袁腾飞这种就算了,这种没什么深入研究,他研究的是怎么把课讲得好听。
如果是希望对中国历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可以读一下通史类的著作,像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白寿彝的《中国通史》都可以。如果是想对某方面的历史作深入的了解,就得读专业的历史著作。
其实这里大家推荐的是只是一部分,起抛砖引玉的作用,重要的是自己要学会去找到想读的历史书籍。在这里推荐大家两种方法,一是找到历史爱好者群体,最简单的是去加QQ群,有许多历史群里面有很多高手。二是找作者,比如你在读吕思勉的书,可以深入研究他所有的作品,在学习和研究中吕先生或者他的同行就会在文字中推荐给你很多有价值的书籍了,顺藤摸瓜,就能发现许多有价值的历史书籍。这些就是个人对中国史方面的一些经验和心得,希望对某些朋友有所帮助。
你老家的房子是哪个年代建的?
我的老家在湘鄂著名的药姑山下,四季分明美丽如画,山下丘陵地区干沟万壑,也有肥沃的田园层层绿地,果园牧场养殖场随处可见,风吹草地见牛羊,四季水稻小麦油菜瓜果香,蓝天白云山丘树林花草相映,站在山顶低头俯视,一座雄伟雅致的古老村庄。
我的故乡是清末时期的古典建筑风格,从前看高大壮观象一条巨龙卧在山下,蕴育着无数代人在这里生活,我们老家人杰地灵环境优美,有很多能人在这里诞生也有许多故事,先说房子的筑建结构,是古代劳动人民与传统艺匠,用聪明的智慧精心设计完美的见证,村庄前面是池塘农田,还有一条发源于药姑山脉的小河经过,村庄长约半华里长,有七个大堂屋组合成一个村庄,正堂有三重堂左右各两重堂。正堂高约三丈多,屋檐瓦屋梁都是雕梁花柱,非常精美用各种颜色涂饰,屋檐下面一米的凤凰墙,中间用最好的木料做成波浪形,连接雕有精美的图案,下面全是三六九的青砖石灰结构,砖大小一致都是经过打磨后才用,用石灰彻墙每个缝隙砖块之间,都用刀精准地划出线条,进堂正堂屋的大门墩石很有讲究,整个都是选的坚硬的青石雕刻与成,石门柱上的图案都是有象征意义的,门墩又称门座抱鼓石,两边都是对称的讲究一致美观,抱鼓石稍微向左右斜一点,表示迎四方佳宾纳八方财,石墩中间有个门坎石两边是石柱,左右上下都有门轴,顶上面横夸一个横梁石都有雕画,两扇高大的朱色门上下都钉了两排铜钉,大门左右各有一狮子头铜环,门背后是一个结实的门栓锁扣左右可移动,门墩上借助了花草木动物鸟类的形象,石匠用工具雕凿几何图案,抱鼓石造成圆鼓形状边缘有鼓钉,有吉祥图案,有福在眼前(蝙蝠在眼钱)岁岁平安(用穗穗瓶鹌)福碌寿(蝠鹿兽)麒麟卧松,犀牛望月蝶入兰山等,进第一重堂中间挂一块扁,下面是活动门有在行活动就一块一块的取下,左右两侧各有一圆形拱门,各通往两边厢房通往中堂,中堂两边各有一个天井是六角形的,用来下雨时分散水流减轻屋顶的压力,又可把阳光新鲜空气透进去,经过三层台阶进入最后高堂,两边各有走廊,(通往另左右各堂屋的必径之路)高堂上有一块大扁牌,屋顶都雕有画各种图像,地板是用黄泥晒干磨细加糯米饭石灰三种材料做成的,再说从正堂屋到另外几个堂屋中间,屋基外做了一米右的台阶宽一丈都有护栏,都是花刚岩石做的,左右各有八个系马柱和系马环,各一个饮马槽,右边的堂屋是我老家,整个滴水瓦片都有画纹图案,屋檐下也有一米高的图案下面是青砖,是从总堂屋一直做过来的,我家的大门石也雕有图案,小时后经常座在上面玩,进门左右各有连接的厢房,共住四户人家,窗户是六开的,窗户都雕有图案非常好看,有两个天井两个大圆柱子,是青砖结构有两丈多高,圆柱下是花刚岩石雕的图案石礅,拱门木材连接雕有狮子龙凤等,两天井上吊顶是六角形围成中间一幅图案,向右是一个偏堂,也有堂扁牌非常气派,向左是我家有吊楼两层,中间是走廊通往第二堂与总堂的过道,整个分为内外结构,我家靠外比较好,要是篡门访友玩都可以从中间走廊来往,在过去不论建坟墓还是建房子,都是很讲究也很迷信,还要请风水先生看后可以是发地才可以建,我们村庄是坐北朝南的方向,老辈人讲过去建房子有迷信色彩,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鹊后玄武,雕画图案分为民用大户用官用皇家贵族几种,狮子在皇宫九五至尊九个包,贫农百姓家的狮子不能超过形状也要丑化,脊梁:分别是正脊、垂脊、正脊的两边有两个小小的兽守护着,有的脊是皇宫或者皇亲国戚才能用,有的脊只能平民百姓用,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要经过我们那里,听说日本人到处烧杀抢,听到消息后有一个人心生一计,在每一个天井放柴火点燃,当时火光烟雾冲天,日本人一见以为有他们的人烧了,就弯道走了才保住了整个村庄,有一位丁山老头是武秀才肩放大把大刀,在青山遇到一个日本子鬼子,抢了担东西日本人累了叫住他,用枪逼他帮挑担子,他又看上了那把刀把刀夺过去,要丁山老头在前面走,丁山老头挑担跑步如飞,日本人甩在后面汗流满面,向天开枪要他停下,另外抓一个人挑担子,把刀还给了他那刀有一百多斤,那东西才八十斤左右所以跑不动,我们村里老一辈能文能武,还热爱各种娱乐,过年玩狮子玩龙灯等,打得一手好锣鼓是祖辈流传下来的,叫十六两斤钱两,三六九麻雀冼澡等绝技,我们村庄在当地是一个最大的村,人才等出当官的大学生生意老板都很多,老乡善良纯朴勤劳,有外来客接待热情好客。
我的家乡生产各种特产,是一个美丽富绕的好地方,现在国家正在开发各个景区,欢迎天下的朋友来我们的故乡观光旅游做客!
你最喜欢哪个时代?
当然是明朝
分析:1.明朝是有骨气的朝代。明朝依靠朱元璋开国,从一个放牛娃、和尚、兵、将军、元帅一步步成长,自有他的骨气和毅力。明朝没有像汉唐一样,用女人、和亲政策,去维护边境的和平;明朝没有像宋朝一样重文轻武、纳贡岁币,而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没有像清朝一样,割地赔款和屈膝投降来换取和平;明朝,所击败的是蒙元,是伟大的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后代。
2.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使海上丝绸之路得到巨大发展,国富民强、威名远播,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海外贸易、文化交流和共同发展。后来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当代新丝绸之路,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
3.明朝后期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明朝的军事也特别强硬,抗击蒙古、保卫北京、抗击倭寇、朝鲜战争、明清战争,大明一打再打,具有决不让步的斗争精神。
综上所述,军事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大明王朝,是我最喜欢的朝代!
为何哪吒成了各个神话文学作品里出场率最高的人物?
哪吒是我国最为著名的正统神仙之一,也是经典的艺术形象之一;主要故事源自宗教文化与名著内容,传统神话主要分为三大体系:正统道教神系、民间信仰神系、神魔小说神系;宗教信仰最主定为道教神话体系文化传统。身为专司伏魔的正道天神,其神祇行宫规格定性高级。
部分文化含佛系信仰,早在宋代的佛经中已有那咤(原型)的故事存在,比如《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密庵和尚语录》等,甚至在宋代之前就有那咤的名字出现,虽然有多本佛书中都存在那咤的记载,但哪吒并非由佛教原创,而是长发道童不是和尚。
宗教神属和演化过程:哪吒是以“那咤”为原型上加工改撰而成的宗教神仙,被传入本土后,先有民间传说,后有戏曲和小说等内容,原系我佛护法神,我国道教的哪吒即由此流变而来。由佛释原创再从古作家编撰,晚唐至宋明期间,相似特征以及神形象被道教化,和佛教文化交融衍生而成,所诞生了哪吒这一位道教神,主要形象定格在《封神演义》。本起源佛教神,可在成为民间神祇之后,就被完全列入了道教的神谱;《道法会元》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均将哪吒正式收录为道教神祇,职衔官阶级别尊大。
古典神话名著中姓李,双名哪吒,全名李哪吒,所属亦道亦佛之神,在《西游记》里的哪吒身为如来的义子(以佛为父)和半弟子,金吒和木吒也是佛家弟子,三太子哪吒为玉帝的三坛海会大神。而《封神演义》里的哪吒是阐教门人,太乙真人的弟子,商朝时期出生,兴周圣将灭纣前锋,金光洞裹炼灵珠,玉虚奉命降陈塘,翠屏圣域仙池莲花化真身。哪吒作为西周伐纣的先锋官,凭借一身宝物和高强的武艺多次过关斩将屡立大功,最终肉身成圣。
哪吒
而民间的小哪吒活泼可爱、顽皮好动勇敢善良、天生开朗聪颖绝顶,充满着纯真和童真的生动形象,被誉为正义好战,智勇双全的少年小英雄。常见的传统形象是:肚兜、光脚、光屁股、丸子头、包子脸、莲花衣、长得像女童的可爱男童,拿着枪和圈,披着布条踩着轮儿的胖娃娃。
古代神话故事中,哪吒年幼时打闹东海龙宫,屠龙抽筋,后参与封神大战,过关斩将辅周伐纣和降妖除魔的经典故事广为流传到如今,信仰至圣至尊;封神里的哪吒身为灵珠子转世的阐教弟子之一,西游里是天庭三坛海会大神。封神中是无魂魄无血肉之躯的莲花化身,具有三头八臂的神功,而西游中是莲藕之身,具有三头六臂神通的少年之神。现有很多关于哪吒的影视剧都以神怪小说作品形象创神作。
哪吒降龙
民俗形象中,哪吒作为顶天立地的神话英雄,他不仅神通广大,武功法力无边,还是位镇守在一带当地民俗信仰的大型吉祥物,英勇善战,驱妖灭怪斩魔王;是妖魔鬼怪的克星,象征着福娃的神童之尊,被供为斩妖除魔、降龙伏虎的少年英雄,古老不朽的经典神话传奇,同时也是百姓敬仰的童神,故里地点存在争论。
正统宗教文化信仰中,哪吒作为道教武神,被尊为统领天兵神将、法场高端的护法大神;有神器、神属、神位、神庙、神坛、神像金身等,司掌神界天条法律;有兵权、神职、后台、流派、封号等,神权至高威名广大,号令众天将的身份地位权势盛大,乃中营主宰五岳主帅,统辖五营中东南西北中的中军营兵马,信奉膜拜祭祀的供奉者和信仰者极多,大名鼎鼎万民尊崇敬供的中国神灵。
你知道多少相关的历史文化?
瓷器从商代出现延续到如今。经过不同的时期发展,逐步发展出几十种颜色釉瓷器品种,再配合不同的器物形态,可称得上千姿百态,同时也充分展示了社会精神层面的发展。总的来说,颜色釉瓷器的形成与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时期、两种类型。
两个时期龙泉釉罐盖第一个时期,是从商代江、浙地区成功烧制出瓷器到元代末期。在这一时期,瓷器的主流颜色是青色,人们将其统称为“青瓷”,除在国内使用,还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而此时的白釉、黑釉及花釉品种瓷器则远远少于青瓷。
秘色瓷瓷片烧制青瓷的主要窑口集中在南方江、浙、赣、闽、粤等地区,北方的豫、陕等地也有烧制。在这近3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南方的窑口星罗棋布于各省,至唐、宋时期是青瓷生产发展的顶峰。这阶段著名的窑口有浙江的越窑、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河南的汝窑,统称为“青瓷系”,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瓷胎呈现白色、灰白色、灰褐色或黑褐色,施透明釉,因此在焙烧成瓷后,瓷胎的颜色会通过透明釉呈现出来,也形成了不同颜色的“青瓷”。
宋汝窑水仙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从商代到元代末期,烧造瓷器的窑型主要有两类,南方以龙窑为主;北方以圆窑为主。燃料多为木材,少量烧煤。这两种窑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一窑内只能烧制单一釉料的瓷器。馒头窑由于窑室短、矮而容积小;龙窑的窑身虽长,但在焙烧过程中采用火膛移位法烧制,这种方法会打乱焙烧的气氛。而石灰碱釉在焙烧过程中的发色需要不同的气氛,也就是常说的氧化还原焰。焙烧中形成的氧分不足或氧分过量,釉料会随氧分的含量而发生不同的变化,这也是这种釉料的烧制特点。
由于先天的不足,造就了青瓷“一釉多色”的特点。哪种颜色才是真正的本色,很难说清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比如业内将唐、五代时期最好的越窑青瓷评价最高,同时根据文献记载,称为秘色瓷。因其数量极少而釉色秘而不宣得名。而同在浙江地区的宋代龙泉窑,人们又将最好釉色称为粉青、翠青、梅子青。
宋汝窑纸槌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而2017年景德镇在全国政协举办展览,其中两件宋代龙泉窑残器,其中一件与景德镇湖田窑烧造的影青瓷发色一模一样,另一件则与越窑秘色釉完全相同。而台北故宫博物院所展示的宋代汝窑瓷器,其特点一个是没有或很少开片,第二是釉质细腻光润、玻璃光极强,釉的表现特点与我们一直以来所学的瓷器知识及所看到的汝窑有天壤之别,可以完全颠覆我们普遍的认知。
明宣德 仿汝窑天青釉靶盏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第二个时期开始于元代末期的江西景德镇到如今。景德镇地区可谓是“水土宜陶”,所产的瓷土矿含铁量低,瓷泥为白色;同时做釉的原料矿产丰富,由石灰岩形成的山脉随处可见,配釉用的狼藉柴又叫凤尾草的植物,满山遍野的生长,用它调配的釉料也是石灰碱釉,当地则称为“二灰”釉。由于胎泥为白色,釉为透明釉,也就有了影青瓷或青白瓷之说,瓷器的颜色整体变化不大。
明宣德 青釉花口碗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元代青花瓷的烧制成功,同时也创烧出了祭红釉、祭蓝釉、紫金釉等颜色釉瓷器。到了清代及民国时期颜色釉瓷器出达20多种,可以仿制出前几朝不同窑口的瓷器,如仿汝窑、仿哥窑、仿定窑、仿龙泉窑等,在品质上甚至超过了前朝,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这些釉色不同前朝,则都是在焙烧青花瓷的同时,在同一窑内一齐烧制而出,借用形容钧瓷的诗句,那真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改变了沿续3000多年的一地一窑一釉的历史,做到了“釉色与胎泥中的各种矿物无关”。
明成化 仿宋官窑青釉贯耳瓜棱瓶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景德镇制瓷的成功取决于两个原因,一是“水土宜陶”的原料基础;二是为烧造青花瓷而所做的窑炉改造。彻底改变了窑炉结构,改变传统的投柴烧窑的方法,创造出了在焙烧过程中有十几个不同的温度区,从1200℃到1300℃前后上下不同的窑位;并根据不同矿物的发色温度,将其制成釉料施在胎坯上,对应不同的窑位温度进行焙烧,经过氧化还原后烧成各种不同颜色的金属釉,这个窑型全世界独有,像半个鸭蛋,称为“蛋型窑”,在景德镇用镇字命名,尊称为“镇窑”。
两个种类柠檬黄釉碗 晚清内务府总管庆宽家族旧藏青瓷是以施植物釉为主;色调则是含铁原素高的瓷泥的颜色,以及焙烧时由于“串烟”形成不同的颜色。另一种就是以金属矿物做釉料,施在坯胎的表面,入窑焙烧过程中经过氧化还原,金属元素表达出的颜色,这种情况形成的颜色则与胎泥的颜色无关。
宋玳瑁斑建盏早期瓷器所施的金属釉中,致色元素主要是铁。由于铁矿的丰富并且元素自身具有1200℃左右的偏低的还原温度,所以一般窑型都能较好的烧制,也相对好控制:北方窑多烧造大缸、大罐类似缸瓦胎的储藏器,可以烧出黑色、褐色、茶叶末色的品种;南方各地烧造黑釉则以小件为主,这类以江西吉洲窑、福建建窑最为著名,其中烧造的兔毫、油滴、玳瑁斑、树叶贴花、剪纸贴花等品种的杯碗,如今看来有很多都是黑釉中的精品。
吉州窑 木叶贴花瓷片树叶贴花、剪纸贴花品种是如何烧成的,始终是个不解之迷。经考查再与制瓷老工匠们探讨后得知,树叶贴花是先将树叶风化后形成经脉,将其蘸上白釉贴在碗内所需花纹的位置,再将树叶揭下来,白釉纹饰会留在碗壁的内侧,最后施黑釉,入窑焙烧后形成黑地白色树叶形的纹饰,剪纸贴花的工序也是如此。
油滴、玳瑁、兔毫的形成完全是胎泥中的铁原素与釉料的铁原素所含的比值数量不同,在焙烧过程中氧化还原时的收缩比不同,会产生气泡,油滴是“气泡自釉中出现的痕迹,以此为中心由三氧化二铁结晶而成”现象;玳瑁、兔毫也是铁原素在焙烧时各种矿物在温度的作用下发生变所形成现象。
油滴建盏瓷片铜红釉自古至今都是最难烧制的,在高温烧制时控制它非常难。因为首先这一品种需要较高的烧制温度,再以极佳的氧窑内环境气氛才可烧成。但当时的钧窑所用窑型为馒头窑,窑型小高度不够,火的流速很快,在升温时会造成氧分不足,无法达到还原时所需要的温度,很难造成铜红釉所需的温度与气氛,也就是说窑型与铜釉相克,无法达到统一,因此我们见到钧红瓷器非常少。到了元代末期就已经有“家有万贯,不如钧红一件”的说法。
明永乐龙泉釉缠枝牡丹纹梅瓶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第二类是江西景德镇烧造的颜色釉瓷器。在经过窑炉改造创新之后,当地可以运用自如的按不同温度配制不同的釉料,使生产成本降到最低。比如不理想的窑位则烧无釉的素胎瓷器,以保证成功率,再施低温金属釉,二次进炉烧造。
明永乐 红釉梅瓶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明弘治娇黄釉、清康熙素三彩、雍乾孔雀绿釉、茄皮紫等都属此类形,施的是低温铅釉。而在可控区域内则可烧造出大量高温颜色釉。如明永乐的翠青釉、宣德的宝石红釉、清康熙的豇豆红、郎窑红、雍正、乾的天青、祭蓝、茶叶末釉等数不胜数。颜色釉、青花、釉上彩这三大品种并驾齐驱,景德镇才有了世界瓷都之美称。
明宣德 铁红釉侈口碗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颜色釉瓷器是世界上第一个出现的瓷器品种,到今天,已经走过了4000多年的光景。前3000年左右只是能够生产它,期间的夸度对于如何提釉色的高产品质量,单从影响并不显著。从两晋到宋元全国众多的窑口,虽然也有精品,可称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更多的是千年不变的窑型,对火的控制力不够,这一关键制约了瓷器品质的提高。
明宣德 紫金釉小碗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到了元代末期江西景德镇为烧青花瓷器而做了二项重大改革创新,一是新型窑炉的相继出现,对火的控制力加大,窑工称为“抓住了火”,更多的精品瓷器继而出现;第二是“二元配方”的应用,提高了胎泥的硬度,大件器物可以顺利成形。这两项改革,使得瓷器在胎泥、釉料、拉坯成型、烧窑等核心技术得到了飞跃,瓷器才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中国才有了瓷之国的美誉。
为何主流历史称隋唐宋元明清?
不讲废话,只讲干货!
这个事情还是比较存在争议性,不光现代人有这个考虑,其实在古代也有这个考虑。元朝入主中原之后统一全国,作为一个中原王朝有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那就是修史。那么,到底为谁修史?哪一个是正统王朝?当时大多数的人都支持以宋朝为正统,将金辽史合入宋史进行纂修,因为同样存在争议,所以同时将他们列为正统王朝,分别修了《宋史》《辽史》和《金史》。
之所以我们在讲朝代顺序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了辽和金的存在,这一点也并不是没有理由的的,完全是基于这三个朝代对于中华民族的不同影响力造成的。
首先要突出文化的重要作用。
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承从来都是以文化为载体,而不是军事,疆域等。事实上,古代的军事力量没有办法保留到今天,同样的我们的国土面积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但是文化却是从古代时期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宋朝作为中国古代史上第二个(第一个是春秋诸子百家)思想最为发达开放的朝代,他给中华文化带来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就比如我们现在写的字叫宋体,我们现在学的一些,优秀的古代文化著作,多数是在宋朝进行重新修撰的。所以宋朝以后讲的汉文化基本上都是宋朝的模式。
第二点,辽、西包括以后的蒙古,他们的文化和文明程度大致处于一个游牧文明的上升阶段,一个发展阶段。
在唐朝中期以及唐朝以前的北方游牧民族,他们是没有土地概念的。游牧民族南下掠夺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掠夺,在他们的眼中,中原王朝就像一个开放的粮仓,帮自己饿了没有东西吃的时候就来抢一些,仅此而已。但是发展到唐末宋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已经具备了土地观念,他们开始意识到我拥有了这片城池,就拥有了取之不尽的粮食。所以北方游牧民族的文明发展相对落后,当汉民族发展到唐宋时期封建制度的辉煌时,游牧民族尚还停留在一个半封建半奴隶制的社会,所以他们对整个中华文明的贡献力量要少的可怜。人们能记住他的,除了几场战争,别的也就没有了。
第三点,是主体民族的意志。
宋朝虽然在军事战争上比较弱,但是在经济和文化上异常发达。这样就造就了宋朝人民普遍生活比较安稳充实,所以也更得民心。又因为宋朝是以汉族人民为主的中原王朝,在道义上合乎正统,当蒙古人占领中原之后,人民生活并没有任何改观不说,甚至倒退的一塌糊涂。因此出现了一大批人怀念宋朝的生活,比较出名的就是朱元璋,打着“复宋”的旗号,很快的就得到了各地人民的响应。因为主体民族的怀念,也造就了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感。
尽管宋朝在我国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但是他的出现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具有重大作用。虽然辽朝和金朝在对宋朝的战争中经常取得胜利,但是远远不足于取代宋朝对中国历史的贡献。虽然现在的人们普遍对宋朝持一个批评的态度,但是更多的心理是恨铁不成钢,而不是一味的贬低和排斥。
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希望我们以后可以做更多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