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私家园林代表作品是,世界造园从起源可分为?
世界造园从起源来说可分为中国体系、西亚体系和欧 洲体系这三大系统。
中国体系:典雅且精致
中国古代造园活动最早始见于3000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囿、圃、苑、园这样一些延用至今的园林用词,但是,稍微分析一下,便能看出,这些字的甲骨文含义,与现代又有所区别。
西亚体系:植物和水法
指巴比伦、埃及、古波斯的园林,它们采取方直的规划、齐正的栽植和规则的水渠,园林风貌较为严整,后来这一手法为阿拉伯人所继承,成为伊斯兰园林的主要传统。
欧洲体系:规整而有序
欧洲体系,在发展演变中较多地吸收了西亚风格,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最后形成自己“规整和有序”的园林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园林的造园特色?
中国古代园林的造园手法:
一、突破园林空间范围较小的局限,实现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1、利用空间大小的对比
江南的私家园林,一般把居住建筑贴边界布置,而把中间的主要部分让出来布置园林山水,形成主要空间;在这个主要空间的外围伺机布置若干次要空间及局部性小空间;各个空间留有与大空间联系起来。这样即各居特色,又主次分明。在空间的对比中,小空间烘托、映衬了主要空间,大空间更显其大。如苏州网师园的中部园林:从题有“网师小筑”的园门进入网师园内的第一空间,就是由“小山丛桂轩”等三个建筑以及院墙所围绕的狭窄而封闭的庭院,庭院中点缀着山石树木,构成了 幽深宁谧的气氛。但当从这个庭院的西面,顺着曲廓北绕过濯缨水阁之后,突然闪现水光荡漾、水崖岩边、亭榭廊阁、参差间出的景象。也正由于前一个狭窄空间的衬托,这个近均30米×30米山池区就显得较实际面积辽阔开朗了。
2、注意选择合宜的建筑尺度
在 江南园林中,建筑在庭院中占得比重较大,因此,很注意建筑尺度的处理。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一般均取亲切近人的小尺度,体量较小,有时还利用人们观赏物体 “近大远小”的视觉习惯,有意识地压缩位于山顶上的小建筑的尺度,而造成空间距离较实际状况略大的错觉。如苏州怡园假山顶上的螺髻亭,体量很小,柱高仅 2.3米,柱距仅1米。网师园水池东南角上的小石拱桥,微露水面之上,从池北南望,流水悠悠远去,似有水面深远不尽之意。
3、增加景物的景深和层次
在江南园林中,造景深多利用水面的长方向,往往在水流的两面布置石林木或建筑,形成两侧夹持的形式。借助于水面的闪烁无定、虚无缥缈、远近难测的特性,从流水两端对望,无形中增加了空间的深远感。
同时,在园林中景物的层次越少,越一览无余,即使是大的空间也会感觉变小。相反,层次多,景越藏,越容易使空间感觉深远。因此,在较小的范围内造园,为了扩大空间的感受,在景物的组织上,一方面运用对比的手法创造最大的景深,另一方面运用掩映的手法增加景物的层次。
这 可以拙政园中部园林为例,由梧竹幽居亭沿着水的长方向西望,不仅可以获得最大的景深,而且大约可以看到三个景物的空间层次:第一个空间层次结束于隔水想望的荷风四面亭,其南部为邻水的远香阁和南轩,北部为水中的两个小岛,分列着雪香云蔚亭与待霜亭;通过荷风四面亭两侧的堤、桥可以看到结束于“别有洞天”半 亭的第二个空间层次;而拙政园西园的宜两亭及园林外部的北寺塔,高出很矮游廊的上部,形成最远的第三个空间层次。一层远似一层,空间感比实际的距离深远得 多。
4、利用空间回环相同,道路曲折变幻的手法,使空间与景色渐次展开,连续不断,周而复始,造成景色多而空间丰富,类似观赏中国画的山水长卷,有一气呵成之妙,而芴一览无余之弊。路径的迁回曲折,更可以增大路程的长度,延长游赏的时间,使人心理上扩大了空间感。
5、接外景
由于园外的景色被借到园内,人的视线就从园林的范围内延展开去,而起到扩大空间的作用。如无锡寄畅园借惠山及锡山之景。
6、通过意境的联想来扩大空间感
苏州的环秀山庄的叠石是举世公认的好手笔,它把自然山川之美概括、提炼后浓缩到一亩多地的有限范围之内,创造了峰峦、峭壁、山涧、峡谷、危径、山洞、飞泉、 幽溪等一系列精彩的艺术境界,通过“寓意于景”,使人产生“触景生情”的联想。这种联想的思路,必能飞越那高高围墙的边界,把人的情思带到浩瀚的大自然中 去,这样的意境空间是无限的。这种传神的“写意”手法的运用,正是中国园林布局上的高明的地方。
二、破园林边界规则、方整的生硬感觉,寻求自然的意趣
1、以“之”字形游廊贴外墙布置,以打破高大围墙的闭塞感
曲廊随山势蜿蜒上下,或跨水曲折延伸,廊与墙交界处有时留出一些不规则的小空间点缀山石树木,顺廊行进,角度不断变化,即使墙在身边也不感觉到它的平板、生硬。廊墙上有时还嵌有名家的“诗条石”,用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从远处看过来,平直的“实”墙为曲折的“虚”廊及山石、花木所掩映,以廊代墙,以虚代实, 产生了空灵感。
2、为打破围墙的闭塞感,不仅注意“边”的处理,还注意“角”的处理,一般不使造成生硬的90°转角
常见的手法,有的在转角部位叠以山石,山上建亭,亭有时还有爬山斜廊接引,使人门的视线,由山石而廊、亭,再引向远处的高空,本来局促的角落变成为某种艺术的境界;有的还采取布置扇面亭的办法,把人的注意力引向庭院中部的山池,敞亭与实的转角之间让出小空间作适当点缀都是很生动的处理。
3、以山石与绿化作为高墙的掩映,也是常用的手法
在白粉墙下布置山石、花木,在光影的作用下,人的注意力几乎全被吸引到这些物体的形象上去,而“实”的白粉墙就一变而为他们“虚”的背景,有如画面上的白纸,墙的视觉界限的感受几乎是消失了。这种感觉在较近的距离内尤为突出。
4、以空廊、花墙与园外的景色相联系,把外部的景色引入园内,当外部环境优美时经常采用
如苏州沧浪亭的复廊就是优秀的实例,人们在复廊内外穿行,内外都有景可观,并不意识到园林的边界。
三、突破自然条件上缺乏真山真水的先天不足,以人造的自然体现出真山真水的意境
江南的私家园林在城市平地的条件下造园,没有真山真水的自然条件,但仍顽强地通过人为的努力,去塑造具有真山真水意趣的园林艺术境界,在“咫尺山林”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这种塑造是一种高度的艺术创作,因为它虽然是以自然风景为蓝本,但又不停留在单纯抄袭和模仿上,他要求比自然风景更集中、更典型、更概括, 因此才能作到“以少胜多”。同时,这样的创作是掌握了自然山水之美的组合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才能“循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如:山有气脉,水有源 流,路有出入„„“主峰最易高耸,客山须是奔趋”;“山要回抱,水要萦回”,“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溪水因山呈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这些,都是从 真山真水的启示中,对自然山水美规律的很好的概括。
为 了获得真山真水的意境,在园林的整体布局上还特别注意抓住总的结构与气势。中国山水画就讲究“得势为主”,认为“山得势,虽萦纤高下,气脉仍是贯穿。林木 得势,虽参差向背不同,而各自条畅。山坡得势,虽交错而不繁乱。”这是因为“以其理然也”,“神理凑合”的结果。园林布局中要有气势,不平淡,就要有轻 重、高低、虚实、静动的对比。山石是重的、实的、静的,水、云雾是轻的、虚的、动的,把山与水恰当地结合起来,使山有一种奔走的气势,使水有漫延流动的神 态,则水之轻、虚更能衬托出山石的坚硬、凝重,水之动必更见山之静,而达到气韵生动的景观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发端于什么时期?
一、生成期(相当于先秦、两汉)
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帝国初步形成,相应地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浑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1、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
2、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
3、由于原始的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性。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豪门士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民间的私家园林异军突起。佛教和道教的流行,使寺观园林也开始兴盛。园林艺术兼融儒、道、玄诸家的美学思想而向更高水平跃进,奠定了中国风景园林发展的基础。
1、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的直接影响下,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概况、提炼、抽象化、典型化,开始在如何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方面有所探索。
2、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已基本消失或仅保留其象征的意义,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功能。
3、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它一开始即出现两种明显的倾向:一种是以贵族、官僚为代表的崇尚华丽、争奇斗富的倾向;另一种是以文人名士为代表的表现隐逸、追求山林泉石之怡性畅情的倾向。
4、皇家园林的建设纳入都城的总体规划之中,大内御苑居于都城的中轴线上成为城市中心区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5、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其他的自然诸要素取得了较为密切的谐调关系。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五代)
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的独特风格已经基本形成了。
1、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它作为这个园林类型所独具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园林规模的宏大,而且反映在园林总体的布置和局部的设计处理上面。
2、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小品的细致处理。
3、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城市寺观具有城市公共交往中心的作用,寺观园林亦相应地发挥了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郊野寺观的园林把寺观本身宗教活动的场所转化为点缀风景的手段,吸引香客和游客,促进原始型旅游的发展。
4、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已有互相渗透的迹象,中国古典园林的诗画情趣特点开始形成。
四、成熟前期(相当于两宋到清初)
封建文化的发展已失去汉、唐的闳放风度,但却转化为在日愈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着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相应地,园林的发展亦由盛年期而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取的完全成熟的境界。
1、这个时期园林的创作方法逐渐向写意转化。
2、文人广泛地参与造园,丰富的造园经验不断积累,再由文人或文人出身的造园家总结为理论著作刊行于世。
3、随着佛教禅宗传入日本,中国的造园艺术继唐代以后再度影响日本,促成了盛极一时的禅宗园林,如书院造庭院、枯山水以及茶庭等的相继兴起。
五、成熟后期(相当于清中叶至清末)
园林的发展,一方面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退的倾向,逐渐流于繁琐、僵化,已多少丧失了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
1、皇家园林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波折。
2、民间的私家园林一直沿袭上代的高峰水平,并形成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鼎峙。
3、园林已由赏心悦目、陶冶性情为主的游憩场所转化为多功能的活动中心。
4、造园的理论探索停滞不前,没有出现像上个时期那样的有关园林和园艺的略具雏形的理论著作。
5、中、西园林文化开始有所交流。
与私家园林同时兴起的有哪些?
拙政园:位于苏州娄门内东北街,是苏州现在规模最大的私家园林。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现园林大体为清末规模,由中区(拙政园)、西区(补园)及东区(归田园)三部分组成。 留园:在苏州市阊门外,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曾名寒碧山庄,又名刘园,光绪时重修,易名留园。园中有湖石峰十二,其中冠云峰最为突出。 网师园:在苏州友谊路,南宋时称“渔隐”,清乾隆时重修,取其旧义,改名网师园。被认为是“文人园”的代表作。 寄畅园:位于无锡西郊惠山脚下,初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原名凤谷行窝,后来主人取王羲之“寄畅山水阴”诗句而命名。 个园:位于扬州市东关街。现在园林是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重建的。 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位于广东番禺,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兴建,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门中对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正是此园点题之句。
中国古代园林有哪些?
中国古代园林的分类,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一般有两种分类法。
一、按占有者身份分类。
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憩享乐的园林。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其特点表现了帝王拥有的权威。现存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2、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商富大贾等休闲的园林。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有淡雅肃静的色彩。其特点表现了主人悠游林下,寄情山水之情。现存的私家园林: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师园,上海的豫园。
二、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类。
北方类型。
1、北方园林地域范围较大,多为历朝的皇帝所建,富丽堂皇,严谨庄重,空间布局上采用严谨的轴线对称。
2、带有浓厚的政治和宗教色彩。
3、建筑用重檐,红柱黄瓦,雕梁画柱,显得纷繁华贵,壮观和瑰丽。建筑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显得皇权的尊贵。
4、一池三山,多是真山真水的自然风貌,园林规模宏大。
代表元素:轴线对称。在建筑上用抬梁式、琉璃瓦、短出檐、厚墙身、红黄墙、三交六窗花等。植物上用松、柏、槐等。代表的元素
中国园林经典书籍?
中国古典园林著作 《园冶》
《园冶》,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明末造园家计成著,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成稿,崇祯七年刊行。全书共3卷,附图235幅。主要内容为园说和兴造论两部分。其中园说又分为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10篇。
该书首先阐述了作者造园的观点,次而详细地记述了如何相地、立基、铺地、掇山、选石,并绘制了两百余幅造墙、铺地、造门窗等的图案。书中既有实践的总结,也有他对园林艺术独创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并有园林建筑的插图二百三十五张。
《园冶》是计成将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的专著,全书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手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总结了造园经验,是一部研究古代园林的重要著作,为后世的园林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以及可供模仿的范本。同时,《园冶》采用以“骈四骊六”为其特征的骈体文,在文学上也有其一定的地位。
中国古典园林著作 《中国古典园林史》
《中国古典园林史》是2010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中所划分的五个时期,既分别作总的论述,也着重列举有代表性的作品加以分析评介,俾便于读者能够借助于具体的、个别的形象来加深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宏观的、整体的理解。一些著名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往往历经百年乃至数百年的一再改建、踵事增华,它们本身的变化即可以折射出中国古典园林在历史的某一阶段上的演进情况。
前四个时期由于缺乏实物,只能依据文献和极少数遗址情况而或详或略。最后一个时期有大量实物保留下来,因而选择了三十一个例子按园林的三大类型分别集中为三个专节加以介绍。
中国古典园林著作 《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彭一刚。本书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改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本书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此外,还用适当篇幅来阐述南、北造园风格的差异,将会使读者进一步了解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由于服务对象不同,所处地理、气候及环境条件不同而分别呈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著作 《风景园林设计》
《风景园林设计》增订本是应广大读者的要求,结合目前园林业发展的需要,在第1版的基础上增补编撰而成。该版本删节了部分陈旧的内容,补充了一些新的插图和实例,使内容更为精练、丰富和实用。全书共分7章,内容包括园林设计制图、平立面表示、透视和广义鸟瞰图画法、园林设计的基该方法、园林设计要素、设计实例等。全书共有插图约500幅,其中不少为精美的钢笔徒手线条图。本书可供高等院校风景园林及其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也可供园林设计人员以及城市和建筑其他环境设计专业的有关人员参考。
用最通俗的话来看,风景园林设计就是运用各种造景手段与造景元素,创造宜人环境的的过程!
教材从基于园林与风景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理论和现代景观设计风格,以及西方和日本的风景园林设计理念,等等。通过对风景园林设计领域各项要素的展开,对园林设计类型的分析,使读者能够迅速、有效地掌握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各项内容,包括风景园林的造园方法、设计原理,以及园林中水景、山石、建筑、植物、小品、盆景的设计,进入风景园林的设计程序。本书适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及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学习,并可为相关专业人士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国古典园林著作 《苏州园林》
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之门。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 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中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 因地制宜, 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 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