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堂代表作品,如何看待苏东坡传中林语堂对王安石的评价?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里说的王安石就是个无脑的奸臣小人,把他贬的不堪入目,林语堂始终是个小说家,小说家!王安石是个有胸怀的正人君子,林语堂喜欢苏轼,苏轼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林语堂自然拥护苏轼去贬王安石。如果你想了解真正的王安石,我建议你去看看梁启超先生的王安石转,那才是真正的正人君子,不要去信那些所谓的传记。
人物传记 强调的更多的是个人真性情。
何况人物传记很多内容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而不会重视考证训诂。
其实苏东坡传 并没有对王安石进行贬低,当然也没必要去褒奖其变法。 在中国历史上,改革可以说极难获得成功的,我认为除了商鞅变法,张居正以外,其他基本上体现在改革的意义是进步的,但都没什么成效。
而我们学得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本身就带着革命的情愫。肯定是对一切变革都大肆赞扬的。
林语堂有哪些作品?
论读书——在复旦大学的演说(节选):演说者林语堂(1895~1976年)是现代作家、教育家。原名和乐,福建龙溪人。191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23年获语言学博士学位,历任北大、北师大、女师大等校教职。1932年起先后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小品文刊物。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和小说《京华烟云》。本文是林语堂在复旦大学和大夏大学的演说。文中轻松、风趣、自由愉快的气氛萦绕其中,在娓娓而谈之中使听众获得智慧和启迪。
林语堂难读懂的作品?
读林语堂先生所著《苏东坡传》
林语堂最好的一首诗?
林语堂平生的诗作并不多,网上有不少扣在他名下的作品其实并非出自他手。这首诗打油诗,通俗易懂,初读时小美也很不以为然,仔细一品才发现其中的巧妙之处。让我们来读一读:
稚儿擎瓜柳棚下, 细犬逐蝶柳巷中。
人间繁华多笑语, 唯我空余两鬓风。
诗没有名字,想来也是林先生的即兴之作。论诗的格调,确实只能算是一首打油诗,但却写得很有水平。全诗无一孤独的字眼,却句句不离孤独,语言大师名不虚传。
诗的首句,看起来在写瓜棚下孩子打闹的情形,乍一看这肯定是一派热闹的景象。第二句,“细犬逐蝶柳巷中”就更是热闹了,细犬在巷子里追逐着蝴蝶。
林语堂写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两句是拆字诗,孤独的“孤”字,拆开来正是一个“子”加一个“瓜”字;而“独”这个字,则是一个“犬”字加上一个“虫”字,把蝴蝶当成虫类。诗的后两句,是对前两句的解释。儿童闹于瓜棚,细犬逐蝶于巷中,都是人间热闹繁华的象征。但他们的欢声笑语却和自己没什么关系,自己只空余两鬓清风。诗人用别人的热闹,来衬托自己的悲凉,让整首诗拥有极强的感染力。
读这两首诗,让小美想到了两则名篇。一个是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当年词中之龙罢官闲居于村里,看着村民们闲适的生活,写下了这首词。词中写道:“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也是热闹闲适得很。但在字里行间,我们能明显感受到辛弃疾的落寞和孤独。
另一篇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朱自清也是在带着万般无奈,于清华园写下了这散文名作。他写了荷塘月色的美好,树影的斑驳,蛙声阵阵,却说:“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两篇名作与林语堂这首打油诗一样,其实都诠释了什么是孤独。真正的孤独并非是身边没有热闹之景,没有热闹之事,而是这种热闹走不进自己心里,这才是最深的孤独。
林语堂不愧是语言大师,他把辛弃疾用词作,朱自清用散文想表达的内容,用一首拆字诗表达了出来。一首打油诗,就让我们见识了林先生的“真功夫”!
林语堂的成就?
林语堂散文以其吞吐古今、汇聚东西的气象,营造了一座融汇智慧、情趣与学识的精神殿堂,充分地展示出其对现代散文的超越性突破。 从这样的文学和历史背景出发去观察作为散文家的林语堂,其整体的文化风度应是渊博悠远、机敏通达。对此,他在《论语》时期的同仁徐曾给予其切实的评价:“那里闪耀着语堂先生独特的风采与色泽。那里有成熟思想家的思想,有洞悉人情世态的智慧,有他的天真与固执,坦率与诚恳,以及潜伏在他生命里的热与光,更不必说他的博学与深思,在许多课题前,他始终用他的独特的风格来表达他深厚的、有根据的见解和确切健全的主张。” 的确,林语堂有其与众不同之处,他不仅是“幽默”这一诗学术语在中国的发明者,在他的散文中也不断生发幽默的元素。“幽默”作为一种亦庄亦谐、情趣盎然的笔调,同时意味着“独特之见解及人生之观察”和超远与旷达的人生姿态。林语堂还从“幽默”的美学要义作纵向延伸,上承“中国之幽默始祖”的老庄之惠泽,以主体观念为支点,对中西诗学进行互动交融的比较和对话。更重要的是,他在东西两大文化体系中自由出入,游刃有余,并在进行整合比较中形成自己在文化选择上的真知灼见,尤其是倡导并建构了华语散文写作的新形态即新的文体模式——闲语体。他说:“我创出一个风格。这种风格的秘诀就是把读者引为知己,向他说真心话,就犹如对老朋友畅所欲言毫不避讳什么一样。所有我写的书都有这个特点,自有其魔力。”他在许多文章中反复强调自己的文学写作观,而且不断地加以践行和验证。如《记大千话敦煌》、《想象的孔子会谈》、《女论语》、《记农历元旦》等,都是“闲语”式的例文。他对世间一切事物的了解,不仅来自书本,而且来自于实际,学会达观地品味人生。
林语堂代表作品?
《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老子的智慧》《啼笑皆非》《风声鹤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