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代表作品展,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中其中什么遵循海派园林风格?
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园区中的玉兰园是遵循海派园林风格的。该海派园林风格主要是为了体现了人与自然相融、生态崇明理念。
依据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发布的玉兰园消息可知该花卉博览会园区中的“玉兰园”中设置了樱花大道、朝露广场、玉兰亭等景观集中展示上海市花。
海派人物?
吴昌硕(1844.8.1—1927.11.29),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海派四杰”任颐(1840—1896),即任伯年,清末著名画家。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别号山上行者、寿道士等,以字行,浙江山阴航坞山(今杭州市萧山区)人。任伯年是我国近代杰出画家,在“四任”之中,成就最为突出,是“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海派四杰”之一。
第十届六园中哪个遵循海派?
玉兰园遵循海派园林风格,体现海派文化,突出生态崇明理念
海派书法名家排名?
没有官方的排名。
海派书画兴起于1843年上海开埠,崛起于清末民初,特别是到了1912年随着吴昌硕的定居上海,在黄浦江畔已聚集陈宝琛、陈三立、沈曾植、李瑞清、曾熙、康有为、朱祖谋、赵叔孺等这样一批“大师中的大师,名流中的名流”,他们不仅在笔墨丹青上创作传承、开掘变法、东西融汇,在风格建树上成就卓越,而且开始关注、培养、扶植了如于右任、张大千、刘海粟、徐悲鸿、潘天寿、沙孟海等这样一批青年精英。
如何评价紫砂壶大师许四海的艺术成就?
在我们上世纪50年代末,在长宁区周家桥苏北里棚户区附近,有个14岁的少年经常来这里捡垃圾,也就是苏北方言俗称的“拾荒”。因为家里穷,他和相依为命的母亲住在苏北里的一个草棚里,4元钱的房租,靠拾荒得来的一点微薄收入,维持他和母亲的生活。
谁也不会想到的是,30年后的1992年,当初那个“拾荒”少年,率先在全国成立了最早的私人博物馆“四海壶具博物馆”;2009年,他又打造了一座占地约46亩的“百佛园”、园内有上海四海壶具博物馆、中国茶圣博物馆、茶叶加工工场、紫砂壶生产制作工场、窑场等,形成了一个集旅游、参观、实习、教学、陶瓷研究为一体的茶文化基地。
从捡垃圾少年,到部队的文化干事
许四海,字紫云,1946年出生,号称“江南壶怪”。这不仅因为他是享誉海内外的紫砂陶艺大家,更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鉴赏家和收藏家。
1959年,许四海还只能靠捡垃圾维持生活和养活母亲。在捡垃圾时,他看到有的石头像壶,就很高兴,偶尔会带回来把玩;有一次看到上钢一厂倒的煤渣滚下来了,那斑斓的色彩,和邻居家里的壶一样。年少的他,对壶有了朦胧的感觉。
年后,许四海来到建筑公司做水泥工、木工。1962年,他到公交公司做售票员。1964年,在“好男要当兵,好铁要打钉”的感召下,许四海积极响应号召,向单位报名参军,被分配到广州空军当通信兵。一到部队,许四海担任了副班长,第二年就升任为班长,同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广东服役期间,许四海发现,那里的石头也很多。那时他种菜,种的最多的是苦瓜,还经常吃苦瓜炒肉片。空闲的时候,他就拿着笔画画。不久被派到越南作战。2年后回国时正逢九大召开,要写4米宽的字“庆祝九大”。当时,部队里没人会写大标语,许四海就拿了一把毛刷,用墨写了这4个字。领导看后说,写得真漂亮!随后就把许四海从警卫连连长岗位调到机关当宣传干事;后来又调他到35师文化科当文化干事。许四海把他负责的文化建设搞得生机勃勃,让领导对他刮目相看。
舍弃“金饭碗”, 筹备创建宜兴紫砂二厂
从部队转业后,许四海来到了上海市公用事业学校。捧着“金饭碗”的许四海任学生科科长,担任几个班的班主任。那时,他有幸得到著名国画大师唐云的指教与激励,此后又拜在唐云的门下,成了他的关门弟子,他也是唐云唯一一个陶艺方面的学生。拜师后,唐云跟许四海说:四海啊,中国的科长现在很多,真正的艺术大师极少。唐云特别强调“真正的艺术大师”。1984年,为了自己钟情的紫砂事业,许四海选择了离职创业。
筹备创建宜兴紫砂二厂之初,那里除了一个空头平台,一块农田,其他是一无所有。负责制壶技术紫砂雕塑组的许四海赤手空拳,从刚开始的几个人,逐渐增加到之后的四五十人;一年后,产值达25万美金。
“夏意”获奖,他成为藏家的“抢手货”
因为有在部队曾经种苦瓜的经历,苦瓜的形象在许四海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给他日后创作紫砂壶,带来了源源不竭的灵感。他1985年创作了紫砂滴水“夏意”壶,水壶是个“苦瓜”,上面爬了一个知了在吸苦瓜汁,取名“夏意”,寓意是“夏天的意境”,参加首届全国陶瓷作品展。经过无记名投票,以98分的高分获得金奖,并被美国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自此,许四海的每件作品,都成为海内外紫砂壶具收藏家争购的对象。
之后,许四海在紫砂艺术上一发不可收拾:1987年,他注册了“四海窑”商标,并参与设计;1989年,他应邀赴新加坡举办个人陶艺作品展;1992年,他个人创办了全国最早的私人博物馆“四海壶具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展出了从新石器到现代的各类壶具300多件,构成了一部脉络清晰的中国陶瓷发展史;2004年,四海壶具博物馆获“中国十大民间博物馆”称号。
在画画和做人方面,老师是我的楷模
拜唐云为师后,许四海经常去看唐云画画。许四海说:“画的功底是靠练的,但做人的基础是靠脑子的。有个性的老师唐云不仅在画画上指点我,在做人方面也是我的楷模。”
许四海和唐云的关系相当纯粹,许四海从来没有问老师唐云讨过一幅画,他说“我不要”,但唐云老师总是把好吃的东西都留给他吃。有一年在香港,唐云拿着一块A4纸大小厚厚的肥肉说,四海,有好吃的东西来啦,今天这块肥肉,三分之一归你,三分之二归我。因为唐云很胖,肚皮可以把裤带盖住。许四海说,老师啊,你不能再吃啦。唐云说我不能吃这个,那么我吃什么呢?最后是许四海想办法从香港、南非弄来大海参,将它红烧后,给唐云过一把肥肉瘾。
许四海说,画品决定你的生活、经济基础。第一要先把人做好,第二要把事做好,两者必须结合。这三者都达到标准了,就决定了你的前途如何。大气的唐云,成就了大气的许四海。在唐云的指点下,许四海触类旁通,视野大开,在从艺道路上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1980年,由唐云书画、许四海烧制的师徒合作“云海合欢壶”,成为了壶界的经典。
四海受清代陈曼生、杨彭年等人作品影响,与唐云、谢稚柳、程十发、胡问遂等书画家合作,将壶艺与书、画、篆刻等艺术糅合,制作了许多书画壶,其中“海春壶”“寿翁壶”“啸天壶”“云海壶”堪称一绝;与台湾李奇茂教授合作的“秦权壶”,
上有韩天衡题“珠联璧合”,此壶被顾景舟编选入《宜兴紫砂珍赏》。
在跟大师们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给许四海最大的启发就是奋斗精神。他们在追求文化艺术方面可以说达到了极致,已经完全把政治、经济、文化三者都融合在一起了,达到“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最高境界了,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啊!
许四海对记者说,做人,他有四条标准:第一、政治上要成熟;第二、经济上要平衡;第三、文化上要优秀;第四、生活上要低调。作为海派紫砂艺术第三批非遗传人,许四海收藏了一千多件藏品,从仰韶文化的彩陶壶到春秋战国的灰陶壶,从两汉、西晋和隋唐的青瓷、彩釉瓷壶,到宋元的青白瓷壶及明清的各种名家紫砂壶。
在“一带一路”成为国家战略之前,许四海就提出“丝绸之路”茶文化普及计划。许四海说,他从来没想过要做当代的顾景舟和陈曼生,他只是想利用三个展览馆的丰富馆藏,把茶叶从食物、药物到饮品,再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展示给观众。普及过程是立体的,不仅展示茶叶文化,也展示四海壶具文化,使观众对茶文化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他为中国紫砂壶事业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为中国的紫砂壶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故事我们是讲不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