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海派画家吴昌硕的代表作品

请书友们谈谈书法如何写才有金石味?指书体中含有金属铸字和刀刻碑石字的那种线条刚韧、雄浑古朴的气息。)白蕉与沈尹默书法相比较?在买了《白蕉书法集》以后半个月的时间,而且白蕉、沈尹默、吴昌硕的集子都是翻印海派书法展览的集子。...

海派画家吴昌硕的代表作品,请书友们谈谈书法如何写才有金石味?

谢谢悟空邀请!除了大篆,金文和碑刻也有金石味,什么是金石味?

指书体中含有金属铸字和刀刻碑石字的那种线条刚韧、雄浑古朴的气息。也叫"金石气″。

商周的金文,铸造在青铜器上,线条厚重、力量感强,加之千百年的埋没和自然风化,更有自然、高古、苍茫的意蕴。

‘《子游等字》残石,(见下图)。汉隶碑刻,东汉元初二年六月刻。清康有为《广艺舟双辑》中评:"有拙厚之形,而气态波浑,笔颇而骏,殆《张黑女碑》所从出也。″他说的拙厚之形,也指此碑有金石气。

怎样临出此碑的"金石味″?

此碑用笔圆浑,取篆书笔法。强调雄强、厚重、古拙的一面,用笔时,笔画中段不要象楷书中段那样平移,而是要让笔墨下沉用笔锋顶纸,作上下提顿,揉挫的逆行,使笔画两边粗糙不平而凝重。有古朴老辣的感觉。

郭风惠先生,河北河间人,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书画家、爱国民主人士。曾参加过抗战。他的书法作品有浓烈的金石味。浑厚苍茫,质朴天真。

1935年,驻北平曰军挑衅频繁,他与好友张自忠、赵登禹、佟麟阁等力主对曰寇坚决抗击。

1937年7月28曰,郭风惠与赵登禹、佟麟阁并肩在芦沟桥与曰寇血战。赵、佟二将军壮烈牺牲后,他代李宗仁写了悼词。卢沟桥事变后,曰军侵占了北平。把郭风惠列入了首要通缉的人员名单。他是中国最早直接上前线参加抗战的学者、书画家。

郭风惠先生画的花鸟画,以书法线条和有的运笔方式入画。笔调也含有金石气。(见下图)。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白蕉与沈尹默书法相比较?

在买了《白蕉书法集》以后半个月的时间,又买了《沈尹默书法集》《吴昌硕书法集》和《溥心畲书画集》,虽然几本集子标注的出版社不同,但印刷装订情形都是一样的,应该是一批书,而且白蕉、沈尹默、吴昌硕的集子都是翻印海派书法展览的集子,前言部分同样都有几个错字。

用手机翻拍了几张图片,仅就这几张图片对白蕉、沈尹默两位书法家的行书作一简要的比较。

两位前辈国学造诣都很深,都是帖学名手,从三组对比图片看,二者的共同点是温文尔雅、笔意舒畅、气息自然,图1和图2是抄录的诗词,多少都有些“创作”的意味,图3是给朋友的信札,书写时没有任何约束,没有任何功利目的,没有刻意的章法安排,没有刻意而为的笔法技巧的炫耀,轻松自如,应该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二者的不同之处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沈书相对注重法度,白书相对注重韵味;二是沈书用笔较实,白书用笔略虚;三是沈书碑帖并重,北碑唐碑并重,且化碑入帖,少有痕迹;白书帖学纯度较高,所见其楷书对联从欧阳询而来,行书的意味也很浓。

把价值250万的任伯年画作撕毁?

本来以为这是一个恶作剧,结果一查还真有其事:

据文化者独家报道,5月26日,原定于在本周二(5月28日)的佳士得春拍“中国近现代书画”专场上拍卖的1393号拍品——任伯年花鸟四屏的第一幅《澹黄杨柳带栖鸦》——被参观预展的一位小孩子撕毁了下半截。

据说拍卖房方已经把被撕坏的作品撤展,并和保险公司商易赔偿问题,目前还没有看到具体赔偿方案。

被这位小朋友撕毁的这幅作品创作于1899年,据今天已经有120年的历史,预估价在150-250万港币之间,折合人民币130-220万之间,对于大多数国人老说,这都不是一个小数目。

任伯年是清代末年著名书画家,字次元、号小楼,海派著名画家,初学陈洪绶,后学徐渭、八大山人,与吴昌硕、蒲华、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杰”,擅长山水、人物、花鸟,是一位技法非常全面的画家,融诸家之常形成自己清新流畅的绘画风格,对后世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任伯年花鸟画

任伯年名贵绘画在预展的时候被熊孩子撕毁,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孩子家长没有起到很好的监护作用,本来一起去看个名人画展是好事,开阔一下孩子的视野,陶冶一下情操,提升一下孩子的审美能力,可这一疏忽,导致这么严重的后果,估计家长也是后悔莫及。

博物馆书画展

另一个原因是展方,我之前在博物馆看过不少展览,比较名贵的书画作品都不直接展示在欣赏着面前,一般都会有一个钢化玻璃的橱窗,放在里面,防止欣赏着用手去触摸,年代比较久远的纸质书画作品本来就很容易坏,即使没有熊孩子撕,被欣赏着反复触碰,手上的汗液也对书画作品有很大的伤害。不知展方这次为什么没有考虑这个问题。

不管怎么样,事情已经发生了,虽然字画也可以修补,但其价格肯定会受到影响,最后如何赔偿,由谁来赔偿,还要等进一步消息。

不知你对这件事情怎么看?

国画的传统丢失魅力了吗?

中国画,其历史源远流长,至汉代纸张发明后,画家开始用毛笔在纸上绘画,这才渐变成现在的国画。

中国画在三国时期的绘画题材是以佛像画和道教画为主流。到了唐代,由于受到唐诗的成就和影响,国画重情趣求意境,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抒情性空前突出,文人画开始兴起。

早期的中国画空勾无皴,直到五代时山水画才有了皴染。到南宋时江南的经济发展促进了绘画艺术的繁荣,“南宋四家"的崛起,成为当时画坛的主流。元代文人画派,明吴门画派等多种流派兴盛。清初时,在江南出现了"清初四僧"和“金陵八家"为代表的一批反正统派的画家,他们在绘画艺术上反对"四王"的临摹之风,提倡艺术的创新意识。清中期的“扬州画派和晚清的"海派艺术"风格异彩纷呈,旗鼓称雄的高手星耀夺目,济济画坛。代表人物如吴昌硕等。

近代画家们的标新立异的绘画探索精神和追求令人寻味的笔墨情趣,影响了现代画家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等大师们的艺术创作。

中国画在历史的长河中,就是这样沿传相续,嬗变演进,形成了它自已的传统。这种传统和风格符合民族的审美需求,又在时代的前进中不断地得到充实、创新和发展,并又孕育着各种新的绘画风格。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画艺术的永恒话题,这也是国画传统永远的魅力所在。

艺术应该追求阳春白雪?

谢邀请。艺术应该追求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这个问题应该本着变化的历史观念去分析。表面上看,阳春白雪代表雅致、高不可攀的艺术作品;下里巴人代表通俗、易理解流行的艺术。但从历史的观念看,当时的阳春白雪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成下里巴人,反之亦然。如秦汉时期的瓦当,简椟文字,与钟彝文字比,就是下里巴人。但到了今天,随着瓦当、简椟的出土增多,有些书家专拟这些文字样式和风格进行书法创作。与流行的楷隶行草风格迥异,高古雅致,十分的阳春白雪。而历史上的阳春白雪随着时空的转换,也会流行成下里巴人。如伟大的小说《红楼梦》,从过去的受众来讲,只流行于学识教高的知识分子群体,但随着文化的普及,尤其是《红楼梦》电影电视的流行,《红楼梦》及其中的人物成了街谈巷议的话题,自比于林黛玉,薛宝钗者比比可见,不世杰作部分的完成了阳春白雪向下里巴人的转换。

当然,从艺术的本质,价值取向判断来说,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都是值得追求的。我们既需要那些努力探索人性的,社会的本质,拓宽人类视野,提升人类认知,激发人类创新创造的阳春白雪的艺术作品,也需要那些宣泻人们的情感,娱乐大众的下里巴人精品。是为答,不知可否?

吴昌硕书法学的谁?

吴昌硕的不同字体书法,学的对象不同,楷书学颜鲁公,隶习汉代石刻,篆学石鼓文。行书学黄庭坚、王铎。

吴昌硕(1844年8月1日—1927年11月29日),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厉良玉、赵之谦并称“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