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丰功伟绩对后世有重大影响,如何评价其创立的心学?
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直接的源头是“陈湛心学”。阳明心学始创于“龙场悟道”,其“悟道”的理路,与陈献章的“静养端倪”堪相一致,这一看法已是学界的共识。阳明心学与陈湛心学的渊源关系,学界一直有明确的说法。朱维铮先生说,“陈献章,是王阳明学说的真正教父”;“广东,是王学的策源地”。
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王阳明广收门徒,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史称“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他的著作有《王成文公全书》三十八卷行世,被学术界评价为中国封建中世纪社会后期出现的最早的启蒙哲学。
王守仁与孟子间的承继关系,不仅体现在理论体系上,甚至用词上都有相似之处;禅宗对阳明心学也有深远的影响。和会儒禅既在心性本体上,又在追求心性本体的工夫上。 心本体首创之功在于禅宗,而将心本体道德伦理化、提出儒家心本体论的则是象山,集大成者则在阳明。 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一,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人物评价徐渭: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 。
朱彝尊:诗笔清婉,书法尤通神,足为临池之模范。
魏禧: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王士祯: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纪昀: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曾国藩: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邓之成:阳明以事功显,故其学最为扎实有用。
严复:夫阳明之学,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为其功夫之节目。②独阳明之学,简径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梁启超: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②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孙中山: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蔡元培: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
三岛毅:忆昔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
东乡平八郎:一生低首拜阳明。
高濑武次郎: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冈田武彦:修文的龙场是王阳明大彻大悟,并形成思想体系的圣地…阳明学最有东方文化的特点,它简易朴实,不仅便于学习掌握,而且易于实践执行。在人类这个大家庭里,不分种族,不分老幼,都能理解和实践阳明的良知之学。
胡哲敷: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
郭沫若: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他在中国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王阳明的书读的顺序?
1.《传习录》:
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2.《大学问》:
这本书是王守仁(王阳明)的纲领性哲学著作,被其弟子们视为儒家圣人之学的入门教科书。
3.《王文成公全书》:
收入守仁所著《传习语》三卷、后附《朱子晚年定论》,为徐爱辑、钱德洪删定;《文录》五卷,皆杂文,其中有《宋子晚年定论序》、《修道说》、《大学古本序》等涉及经学;《别录》十卷,多为公移文;《外集》七卷,为诗与杂著(序、记、墓志铭等);《续编》六卷,为《文录》续编。
4.《王阳明全集》: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等命题,受到后人的广泛推崇。严复、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等都是“阳明心学”的追随者。其学术思想在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影响。
5.《瘗旅文》:
该文描述了作者谪居贵州龙场驿期间,目睹了吏目一家三口暴死异乡,他与吏目主仆素昧平生,但情有所通。
王阳明最重要的三件事?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的终极追求是“三不朽”。即,首要是“立德”、次一点是“立功”、再次一点是“立言”,只要是能达到“三不朽”中的任何一个,就能够名垂青史,万古流芳了。“三不朽”为古代文人和士大夫提供了人生奋斗的标准和终极目标。如果一个人能够同时做到这三点,那么他就是一位“圣人”了。而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王阳明,就是这样一个同时做到了“三不朽”的“千古完人”。
王阳明出生明朝中期的一个官宦世家,据说王阳明刚出生的时候就与众不同,王阳明出生时,他的奶奶梦见有个穿着紫色华服的神仙,在云中一边演奏乐曲,一边把一个男孩给了她。醒来后,就听到一阵啼哭,王阳明出生了。王阳明五岁的时候,已经能够把祖父平日读的书,全部给背诵出来,可见幼年的王阳明聪慧过人,还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01 读书明志
在中国古代通过科举考试,入仕为官,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许多人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金榜题名。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科举制度也越来越僵化,明朝的科举考试,以宋代大儒朱熹编著的四书五经作为必考内容,在这种制度下,明朝的考生往往每天就只背诵四五五经,不断练习各种科举的范文,也就是以前的考试卷子和模拟题。对于系统的阅读和了解儒家思想,反而不感兴趣,更别说诸子百家的学说了,因此很多人并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大多是在四书的思想体系下,寻章摘句,亦步亦趋。
少年时代的王阳明,曾经问过自己的老师,什么是人生的第一等事,老师的回答是科举入仕,才是最高理想。显然王阳明对于这个回答不买账,他认为读书,做圣贤才是真正的第一等事。所以他开始对朱熹的学说产生怀疑,开始把学习的目标,转向系统地阅读和理解各种儒家经典。
随着学习的深入,王阳明想要学习的内容,其实并不完全限于儒家学说,还包括了文学和兵法等等,诗词歌赋,在唐代和宋代的科举考试里都是必考内容,但是到了明代不再是必考内容,变成了文人们在茶余饭后的闲情雅致,所以受到的关注度自然下降了很多。但是王阳明出生在书香门第,对于诗词歌赋依然很重视,在家庭的潜移默化影响下,王阳明从小就显示出了很强的文学天赋,出口成章,他一生也留下了很多文学作品。
除了文学创作,王阳明还十分热衷学习兵法,因为明朝中期,天下不再太平,外有蒙古后金,内有地方动乱。看到这种动荡的局面,少年王阳明开始关注军事,经常和同学们一起演练两军对阵。其实每个男孩心中都有一个舞刀弄剑、征战沙场梦想,只是王阳明的家里藏书丰富,也包括很多兵书。王阳明通过阅读这些兵法书籍,慢慢的把对军事的热爱变成了一项特长。
02 创立心学
和同时代的文人相比,王阳明并没有完全按照科举的要求,来按部就班的学习。他始终与主流保持一定的距离,坚持独立思考、广纳百家之言。但是这也让他第一次考试名落孙山,没考上。不过这次打击对他毫无影响,他甚至还说:世人皆以落榜为耻,我以落榜而动心为耻。
对于科举,他有独立的态度,却也不是完全放弃,最终在28岁时,考中进士,入仕为官。其他文人考中科举之后,就不再读书,开始追逐名利。王阳明不一样,他还是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上面,继续探求儒学的真谛。为了找到答案,他还深入研究了道家和佛家的学说。
王阳明入仕济民,一直是以儒家士大夫的立场,保持着对权势的批判,他曾上书反对宦官干政,后来因此被贬至贵州龙场。王阳明在贬官之前,思想体系十分混乱,这个时候他还只是一个儒学的接受者,而非发明者。但是到了偏远的贵州后,在连绵的群山之中,王阳明远离了城市的繁华和官场的喧嚣。他开始了沉静和思索,最终把他之前的所学所思,融会贯通,创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最终形成了“阳明心学”。
心学主张向内求索,强调内心充足就是真理的彼岸,知识和行动是合一的,是分不开的,即“知行合一”。这个学说将内心是否充足,而不是外在的遭遇,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让他把自己从仕途的巨大挫折中,释放出来。这个学说对于当时受宦官压制的士大夫来说,具有普遍的治愈作用,能够缓解大家的焦虑。使得他们能够求得自在和解脱,从而以更释然的态度面对政治和社会。
此后,王阳明在龙场不断招收弟子,传播心学。三年后,王阳明离开贵州,仕途不断升迁,但是龙场的经历是他一生思想的转折点,也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03 建立功业
王阳明创立心学之后,在仕途上也开始得到重用。时任兵部尚书的王琼发现王阳明很有才敢,就举荐他当南赣巡抚,镇压那里的少数民族叛乱。王阳明上任后,改革兵制,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接连击破四十多个土匪山寨,斩首七千余人,取得重大胜利,稳固了明朝对南方边疆的统治。期间他一边用兵,一边讲学,因为他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519年,宁王朱宸濠,意图谋反,发动了震惊朝野的叛乱,王琼觉察到这一点,就让王阳明带兵平乱。因事出紧急,王阳明得到消息时,调兵遣将仍需要时日。于是他采用疑兵之计,伪造兵部公文,宣称朝廷派了重兵,已调集了各路兵马,准备围攻宁王的老巢南昌;又使用反间计,伪造宁王手下投降的书信,然后让人去和熟识宁王的人会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文件遗落。自然,这些公文和书信最后都落到了宁王手里。宁王心有疑虑,迟迟不敢离开南昌。在十多天以后,宁王发现朝廷并未派兵,才开始进攻安庆。而王阳明已暗中调兵遣将,攻破宁王大本营南昌。宁王听说南昌失守,赶紧回援,与王阳明展开激战,最后王阳明取得了胜利,平定了叛乱。
王阳明在短短35天的时间里,就平定了宁王精心策划30年的叛乱,取得如此重大的胜利,堪称是丰功伟绩,被皇帝册封为新建伯。一般儒士能够通过修身以立德,创立学说以立言,但很少能实现立德、立功、立言三者兼备的,而王阳明就实现了,堪称完美。
04 千古完人
1528年,王阳明肺病加剧,向朝廷上疏告老还乡,在归乡途中就去世了。临终前,弟子问他有何遗言,王阳明回答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就是说:我内心光明,没什么好说的了。
君子坦荡荡,他的一生,都在不遗余力地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万历时期,王阳明列入孔庙,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王阳明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由此确立。
回顾王阳明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他有志不在年高,没有把做官当做第一等事,而是追求圣贤之道,广泛涉猎,博采众长。
他入仕为官之后,敢于进谏,仍不放弃追求真理,悟道之后,收徒讲学,传播心学。
他离开龙场后,历任巡抚、提督等职,临危受命,多次带兵平乱,稳定时局,封新建伯。
他坚持独立的思想,创立心新学说,建立功业,实现了儒家“三不朽”的人生理想,成为了“千古完人”。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心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的一生值得我们辈铭记和学习
王阳明作过很多篇吟咏良知的诗,如何理解具有代表性的那四首?
千百年来,写诗作词之人,不可胜计。但大多都是借景抒情的诗作,很少有人涉及“心学”“人性”“良知”领域,李白、杜甫、白居易都不能及。放眼中国5000年华夏史,有如此造诣的,仅王阳明一人而已。
在谈论王阳明“心学”诗作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王阳明其人。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因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得号阳明子,故皆以阳明先生尊称之。王阳明一生谦谨廉明,不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同时在书法、诗词方面造诣也是非常之高。向来被称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万历十二年,王阳明被奉祀于孔庙。他在哲学思想理论方面,是心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并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等诸多观点。
明朝时期,王阳明思想流行达150年之久,并形成“阳明学派”。尤其是阳明心学对千古不变的圣贤教义有所突破,对人性探讨和教育有重大意义。代表著作有《传习录》《大学问》《阳明先生文录》等。除了著作之外,他还有4首关于“良知”的诗词,影响颇大。
《咏良知四首》之一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这首诗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说,人人都要和孔子一样具有良知,具有圣人之心。而圣人之心最重要的部分,就要属“良知”了。禅宗教诲人们要具备佛性,王阳明所说的良知,也是希望教化人们成为圣人。
但是他又提醒大家说,世上的人们常常都不会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找良知,而是陷入在内心之外的大千世界去寻找的迷惘。简言之,王阳明先生强调指出,我们和圣人一样,心中具备良知,这份良知一定是自己修炼而非外求的结果。
《咏良知四首》之二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良知才是成为圣人的秘诀,孔子等人讲究的“圣学”其实和佛教一样,都是有自己的修行口诀的,而圣学的口诀就是“良知”二字。
王阳明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大本大源是道,是至善,而良知是认知道和至善的本能,“良知”其实一直存在在我们心中,常常我们不会注意,有时候还会违背他。那些错用功的人就是丢下良知,一味向外界寻求道的判别依据。
《咏良知四首》之三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的意思是,良知就藏在我们的心中,就像指南针一样给我们指明方向。良知就是宋儒所讲的天理,万事万物皆有一定之规,不可陷入盲目外求的误区。
“万化根源总在心”告诉人们,时间纷繁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每一处变化都存在于心。王阳明还自嘲,以前没有领悟这个道理,却“枝枝叶叶外头寻。”结果只能是缘木求鱼。
《咏良知四首》之四
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这首诗写得非常的形象,“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这两句刻画了一幅有趣又略带讽刺意味的画面:一个乞丐拿着钵挨家挨户地去要饭,却不知道原来自己家里有个无尽宝藏。这个无尽宝藏就在人的心里,就是“良知”。
“无声无臭”是源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诗经·大雅·文王》),《中庸》中也曾引用,说无声无臭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听不到声音闻不到气味,这也是天理的极致境界。
王阳明心学智慧博大精深,每一诗作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作者以上所列举的,只是感悟的极小一部分。
读者们,对于王阳明的这些诗作,大家有怎样的看法和见解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王阳明手迹 《壮思和光八言对联》?
《壮思和光八言对联》(草书) 联云: 壮思风飞冲情云上, 和光春霭爽气秋高。
落款为“阳明山人”。拓片上下联皆有跋,上联跋云:“旧藏阳明先生草书楹联,属袁杏村方伯双钩一通,刊县扶风山先生祠中以示学子。光绪甲辰(1904年)八月潍县曹鸿勋谨。”下联跋云:“联用黔产谷皮纸,是先生谪龙场时书。变化雄奇,别具作用,顾谓书法为小道耶?玉田袁闻弟敬摹并题。”曹鸿勋为光绪二年(1876年)状元,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任贵州布政使,代理巡抚,由题跋知此联为曹氏抚黔次年由袁闻弟钩摹(袁氏何人,待考)。谷皮纸以楮树皮为主要原料制成,坚韧耐藏,其纵纹断如绵丝,故又称为绵纸,古时曾用作衣服被帐。此为榜书大草,笔意连绵,势无可止,俯仰呼应,气象森然。王阳明十首经典诗词?
《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喜雨(南赣作)》
吹角峰头晓散军,横空万骑下氤氲。
前旌已贺洗兵雨,飞鸟犹惊卷阵云。
南亩渐欣农事动,东山休共凯歌闻。
正思锋镝堪挥泪,一战功成未足云。
《泛海》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一)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二)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三)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四)
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游靖兴寺》
老树千年惟鹤住,深潭百尺有龙蟠。
僧居却在云深处,别作人间境界看。
《示诸生》
尔身各各自天真,不问求人更问人。
但致良知成德业,谩从故纸费精神。
乾坤是易原非尽,心性何形得有尘?
莫道先生学禅语,此言端的为君陈。
《答人问道》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