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唐诗有哪些?
唐朝在文学史上以诗歌著名,所谓“唐诗宋词”,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是唐代文坛的桂冠,代表了唐代最高的文学形式。据《全唐诗》记载,唐诗有四万八千九百首,还有很多失传的。
著名的唐诗也有很多,根据时代分,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诗人;根据题材分,有田园、边塞、怀古、咏物等。因此,要列举著名的唐诗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以小编个人所知,列举几首,抛砖引玉。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全诗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生紫烟”的朦胧美,又有瀑布一泻而下的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比喻的修辞和想象的艺术手法,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像从天上银河飞流直下的形象和气势,从而表达对祖国秀美河山的无限热爱。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诗中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有“天生有材必有用”的自信,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壮,也有“但愿长醉不复醒”的惆怅,有“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无奈。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语言精练,通篇对偶,堪称七律中的登峰之作!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成为千古名句,总能引伤秋之感者的共鸣。
还有同样著名的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定会是人们落魄时的慨叹,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会是你挺直腰杆做人的底气,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会是你朋友离别时的慰籍,而崔灏《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会是一种难追的失落,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表达一种物是人非的不舍……
总之,唐诗就是一个情感的百宝箱,遭遇不同的情境,都可以从中找到美好的诗篇和诗句来慰籍你那干涸的心灵。
唐诗经典?
《遣悲怀》
唐·元稹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元稹和韦丛一起度过了贫困的日子,当苦尽甘来时,妻子却已经去世了。夫妻死别,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是更为悲哀的。
一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道尽元稹对亡妻韦丛的无限怀念,这样的感情,怎能不让人叹息。

《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友人乘舟离去,许浑唱歌送行,朋友走远后,诗人小憩了一会。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
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诗人被凄黯孤寂包围,无法承受,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
历代学者都盛赞这两句诗,《删订唐诗解》:酒醒之后,对风雨下西楼,情之难堪,有其于别时者。

《长相思》
唐·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结句“长相思,摧心肝!”直白有力,让人动容。
“长相思”三字回应篇首,而“摧心肝”则是“思欲绝”在情绪上进一步的发展。结句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诗情虽则悲恸,但绝无萎靡之态。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常常被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此诗还不时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诗薮》:对结者须意尽,如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高达夫“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添着一语不得乃可。

《南陵别儿童入京》
唐·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沉沦多年,当他收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时,内心激动不已,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仰天大笑”,可以想见其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人”,显示了无比自负的心理。这两句把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结句以直致见风格,所谓词意俱尽,如截奔马。

《贫女》
唐·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为他人作嫁衣裳”一句广为流传,是人所共称的佳句。以其广泛深刻的内涵,浓厚的生活哲理,使全诗蕴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载酒园诗话又编》:秦韬玉诗无足言,独《贫女》篇遂为古今口古。“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读之辄为短气,不减江州夜月、商妇琵琶也。

《省试湘灵鼓瑟》
唐·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这首诗传诵一时,并奠定了钱起在诗坛的不朽声名。
结尾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如横空出世,堪称“绝唱”,令全篇为之生辉,这极其省净明丽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
《旧唐书·钱徵传》称这十个字得自“鬼谣”,其实无非说这两句诗是钱起的神来之笔。
《而庵说唐诗》:落句真是绝调,主司读至此,叹有神助。
唐诗分为几个时期,各时期代表人物是谁?
按照常规分法,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
1、初唐
中国唐诗浩浩荡荡,而作为这条文化长河的开端与肇始,更多的却是基于从汉魏六朝诗歌中延宕开来的涓涓细流。当它们流过大唐这个崭新的帝国,历经初唐诗人群体的融合与提纯、创新与变革,一条从宫廷台阁到山水田园、从边关冷月到喧嚣市井的近百年诗歌轨迹也随之形成,最终激荡成盛唐诗歌的澎湃湍流。在这个为唐诗奠基的诗人群体,有陈子昂这样以刚建雄浑诗风著称的诗人,有王杨卢骆这样的"初唐四杰",有颇具隐士风范的王绩,当然,也不乏上官仪的"上官体",杜审言初具规模的律诗,而一句"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也让我们记住了宋之问⋯⋯
2盛唐
泱泱盛唐,不仅是万邦朝觐的中心,更为文人们提供了一方展现才能的舞台。生逢盛唐的文人们,骨子里都把自己看作了浪漫的骑士,边塞军旅的生涯为他们镀上一层烽火之色,经世致用的梦想点亮了他们的鸿鹄之志,而游侠游宦游仙的社会风尚,又让他们遍览名山大川,广交四海知音。这个文风浩荡的盛唐诗人群体,彰显着青春的骄傲,也涌动着生命的豪情。他们当中,有的仕途畅达,有的沉居下僚,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举杯邀月,击剑酣歌,结伴交游,心声互答。盛唐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人众多,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王之涣、贺知章⋯⋯这一串震彻诗坛的名字,串起了盛唐,也串起了流金岁月!
3、中唐
步入中唐,高亢之声渐远,低沉之音徘徊,安史之乱的历史翳影,不仅覆压住了大唐的政治弈局,让藩镇割据成为这场社会大动荡之后最大的“政治遗产”,更因连年的战火,吞噬了一代人的青春岁月。面对纷乱的时局、凋弊的民生与盛唐气象形成的强大反差,诗人们当然会生出无尽的落寞与凄凉。由此,对盛唐的集体回望便成为他们广泛弥散的诗情,而对现实的愤懑,又让他们将自己的诗行分别驶向讽喻时事不平则鸣和潜心佛禅隐逸林泉的轨道。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是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韩愈、元稹、孟郊、李贺、韦应物⋯在他们的诗行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唐永贞革新的草蛇灰线,可以听到侫佛灭佛的钟磬之声⋯⋯
4、晚唐
风雨飘摇的晚唐,宦官专权、藩镇跋扈、朋党弥烈,共同构成了这个末世王朝的败相,而身处这片愁云惨雾之中,晚唐诗坛自然凄冷黯淡。这群站在时代转捩点上的中国文人,经历着上天无路的求宦之苦,也经历着颠沛流离的生存之痛,他们不再有盛唐文人金樽对月的豪情,只能让比兴、象征、典故如同烟云一样在诗歌中缭绕升腾。这个时期,小李杜一一李商隐、杜牧,温韦一一温庭筠、韦庄,以及许浑"千首湿",共同洇湿的,是大唐的最后一张宣纸⋯⋯
同道者同行!欢迎扫码关注个人抖音号"华说诗词小故事"
唐诗、宋诗,真的有明显的界限吗?
从文学层面来说,没有绝对的界限,如果一定要分,只能从以朝代划分,那唐朝的诗就是唐诗,宋朝的诗就是宋诗,这不废话嘛……其实所谓唐诗、宋词、元曲,一开始并没有这种划分方式,直到清朝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提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才划分出了“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
这就是说,不同的时代,都有它们专属的文学形式,比如到了明清时代,以小说为鼎盛,诗词就比较衰微了。到近代,又出现了以“金估”为代表的武侠小说巅峰;最近十几年,网络小说石头生猛,也必定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学代表形式。
是不是所有文学形式只属于特定时代呢?显然不是,除了“骚”是个例外,专指屈原的《离骚》,但后世文人模仿《离骚》创作的文学作品也叫“骚体”,并且后世还以“骚”代指文学。
我在这里只以“赋”这种文学形式来举例,说明一下文学的界限。
赋赋是一种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的文学形式,侧重于借景抒情,赋最先出自于先秦诸子的散文中,那时候还叫“短赋”;屈原的“骚体”也是赋的一种,叫“骚赋”;到了汉代,才正式确立了“赋”这一文学体裁,并且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叫“辞赋”;六代时期骈文发展鼎盛,这一时期的赋有骈文的特征,所以叫“骈赋”;唐朝诗歌发展到顶峰,赋有律诗特征,所以叫“律赋”;宋朝除了词以外,发展最灿烂的是散文,所以宋朝的赋有散文特点,称之为“文赋”……
如初唐四杰之意王勃作《七夕赋》、诗豪刘禹锡作《秋声赋》,宋朝苏轼作《赤壁赋》、欧阳修也作《秋声赋》,这些都是汉朝以外的精品赋。
唐诗和宋诗说到唐诗、宋诗,跟赋一个道理,诗以唐宋为巅峰时期,但其他朝代也有大量诗人,所以,单论文学形式,是不以朝代更替而消亡的。但是,从文学风格上来说,唐诗和宋诗是有一些不同的。
宋诗是在唐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总体来说,宋诗的成就不如唐诗,但是没办法嘛,唐诗太bug了。
唐诗和宋诗的差异:
总的来说,唐诗侧重抒情,任何事情,都可以用宏达的意象来抒发内心感情,是感性派;而宋诗喜欢说理,这也是宋诗比较受一些人诟病的一点,宋朝诗人作诗,不在其中讲些大道理就不舒服似的;
唐诗更理想化,宋诗更生活化。如果你读诗比较多,拿到一首诗基本上可以猜出是唐诗(盛唐)还是宋诗,因为唐诗读起来有灵气,这是宋朝诗人学不来的,可能是时代原因吧,所以现代人如果要学诗,宋诗比较好学,唐诗就不好学,灵感这玩意儿,是天赋,学是学不来的,而宋诗呢,只要你文学功底比较身后,有足够的文字语言技巧,都能勉强学一下的。
但是,自盛唐之后,诗风就逐渐有了转变,再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盛唐诗过渡到宋诗,是理所当然的结果,特别是杜甫和韩愈,对宋诗的影响十分大,宋朝人自己都说:
工于诗者,必取杜甫。——黄裳《 陈商老诗集序》清朝人叶燮更是认为,韩愈诗是宋诗崛起的鼻祖,欧阳修、苏轼等文豪,都是从韩愈诗中发端而来。
综上,以朝代划分文学形式,可以简单明了地归纳当前朝代最为鼎盛的文学,便于研究和学习,但并不是特质某一个时代专有的文学
八年上册唐诗五首的诗人及历史。?
《野望》笔记
一、诗人简介: 王绩【jì】(585—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属山西.河津市)人。其兄王通亦是当时名医,绩尝任秘书正字,后借故辞归,专心以医药济人。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
二、诗歌批注
三、诗歌主旨:这首五言律诗通过描写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氛围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绪,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笔记
一、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 ,原籍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县),出身“博陵崔氏”,唐代著名诗人,曾担任许州扶沟县尉,官位一直不显 ,后游历天下,天宝九载前后曾任监察御史 ,官至司勋员外郎,天宝十三载卒。
二、创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三、诗歌分析:
四、重难点分析:
诗人登上黄鹤楼,极目远望,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人描绘这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使至塞上》笔记
一、诗人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今山西祁县)。他一生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他的画画得也好,所以苏轼称赞他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著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详细批注:
三、重难点解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其“诗中有画”的特点。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优美。
第三,色彩丰富。黄沙、红日 、白烟,对比鲜明。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本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悲壮与孤独情怀。
《渡荆门送别》笔记
一、诗人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雄壮豪迈,气势磅礴,充满大胆的想象和夸张。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
二、创作背景: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抒写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三、诗歌内容分析:
四、主题归纳: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诗人从蜀地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情感。
《钱塘湖春行》笔记
一、诗人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著《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二、写作背景:此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823——824)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诗人早春游湖,面对湖光山色,莺歌燕舞,草色花香,心情十分愉快。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诗的风格自然清新,娟秀明丽。
三、诗歌重点批注:
四、诗歌小结:这首诗描绘了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赞美了西湖美好景色,表现诗人的喜悦及对湖光山色的无比热爱之情。
唐诗前三诗人?
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大宝藏,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着极大的影响。唐诗作品众多,诗人辈出。那么,能排名前三的诗人是哪些呢?
最常见的说法是李白、杜甫和白居易。李白是盛唐诗人,是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被称为“诗仙”。杜甫也是盛唐诗人,是现实主义的的代表诗人,被称为“诗圣”。白居易是中唐诗人,也是现实主义的代表诗人。
也有另外的一些说法,如有的就推崇李白、杜甫和王维。王维也是盛唐诗人,苏轼评论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又被称为“诗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