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世说新语属不属于秦汉文学?
属于。
《世说新语》处于中国古典小说的萌芽阶段,只能说具有一些小说因子,而不得与成熟后的小说等量齐观;从史传文学向小说文体的过渡来看,《世说新语》处于历史与小说之间,它兼有两种文体的部分特征,因此很难说究竟属于哪一种。
但《世说新语》的文体意义也就在于此。作为一种新的文体,它正是在这种两可之间呈现出独自的个性,具体些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内容的纪实性。《世说新语》所记为真人真事,这在上文已经论及,此不赘述。有必要说明的是,《世说新语》在材料的选择上有自己的标准,刘义庆并非有闻必录,而是将范围限定为汉末以来名士的特定言行,这就和一般的史书区别开来。
二、篇幅短小。这本是汉人眼中小说的基本特征,如桓谭所谓“合丛残小语”,“以作短书”。《世说新语》此点尤为突出,其长者不过二百余字,短者甚至不到十字。如果稍作划分,《世说新语》所记大致有三种类型:1.偏于记言者,如《言语》、《赏誉》、《品藻》中的大部分。此类大多较为短小,盖编撰者的兴趣只在人物的语言,因此可将人物语言单独抽出而不显突兀。
中国小说史的线索分为文言文小说和白话通俗小说?
答:中国小说史的发展是由文言小说和白话通俗小说这两个发展线索交互影响你说的.很正确
秦汉时期(史传文学)----魏晋时期(志怪小说)-----唐代(传奇小说)-------宋元时期(话本小说)----明清时期(什么样的小说都有,可谓空前繁荣)-------近代(把古代的和现代的结合,由文言文到白话文)。
明清小说的特点?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明(1368年-1644年)清(1644年-1911年)是两千年宗法君主集权社会的晚期,周秦两制交集的制度一如秦汉以来之惯常,不过秦制尤其昭彰,其弊端也因此被有识之士批评,谋求变革声音此起彼伏,如清初顾炎武即称自己所处的时代“已居于不得不变之势”。
在晚清和民国初,突破模式,中国历史上的工业文明——大变革为目的的民主党开始,和明清时期的中间这个伟大的价值转向国内前夕特征是资本主义萌发和早期启蒙文化,国际条件,现代西方文化进入中国。
然而,“萌芽”微弱,“觉悟”稀少。明清主流文化延续了秦汉以来的正常状态,而扬基化的文化变革则潜伏着。所谓“常数”包含着“变”,“变”包含着“常数”。
传统文化为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明清小说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继承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拓展上进行了创造性的阐发。
传统文化为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明清小说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继承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拓展上进行了创造性的阐发。
显着的影响
同时在思想内容上往往掺杂着鬼神迷信和封建说教。明代短篇小说以白话短篇小说为主,白话短篇小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明代白话文短篇小说是对宋元白话文的模仿和学习的产物,因此被称为“拟文”。
现存最早的智记对话集是清代平山堂。明末,冯梦龙编辑了《三言》(启迪天下,一般之言警示天下,恒言唤醒天下)。
《三书》由宋元文本和明代模拟文本两部分组成。后来,凌梦初模仿三炎创作了这两幅作品,合称“二牌”。
两者都是模拟文本。摘要“三言”和“二拍”是明代白话文短篇小说的代表。明代白话短篇小说比长篇小说更直接、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其中,关于爱情和婚姻的作品尤为重要。这些作品反映了公民进步的婚恋观念,批判封建伦理的非理性,赞美青年男女为婚姻独立和幸福生活而奋斗。
他的一些作品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邪恶黑暗的政治和科举腐败,描写了人民的苦难。另一些则描述了小商人和手工艺人的生活和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它们继承了宋元叙事的传统,通常具有故事情节强烈、情节生动、情感色彩鲜明的特点。其艺术手法更加成熟,特别是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趋于丰富细腻。
战国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记载?
《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原作者不明,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着作和史料的记载。原书名不详,书中文章作者也不知是谁,成书推断也并非一时。刘向编撰后,删去其中明显荒诞不经的内容,按照国别,重新编排体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卷,分十二国的“策”论。内容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传统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着作,但书中不少篇章内容荒诞,缺乏历史依据,说是历史,其实更多是文学故事,有趣的是这部分作品反而语言以及逻辑相当精彩,有较强的文学性。而另一部分则文采稍逊,却依托历史事实,对研究战国历史有着较大的史料价值。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与当时的史书等截然不同。刘向序认为“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不可以临教化”。
《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描写人物形象逼真,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所以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对中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有相当影响。
全书现存497篇。早在宋代就已有不少缺失,由曾巩“访之士大夫家”,得以校补。后又经多次修订。现今所见《战国策》已远非东汉时期版本。
先秦历史散文和先秦叙事散文的区别?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的叙事传统和语言艺术对史传文学、散文、小说创作的滋养,尤为明显。
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史记》体例是在先秦编年史、国别史的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而《汉纪》、《资治通鉴》等,则是《春秋》、《左传》编年体史书的直接继承。先秦叙事散文记述历史事件时直书其事、褒贬鲜明的特点,《左传》、《战国策》高超的写作艺术,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伟大的史传文学着作《史记》就吸收了《左传》、《战国策》的写作技巧,对其中的一些史实略加修改便加以利用。少数特别精彩的篇目,甚至不加改动就直接录入。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等继承了《左传》开创的既叙述故事,又描写人物的形象生动的写史传统,他们不仅是历史学家,同时也是文学家,其作品既是历史着作,又是文学作品。
《左传》的叙事艺术,如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发展过程的重视,对历史时间故事化的描写,历史事件的叙述条理井然而又富于变化等等特点,在后代史传文学中都有充分体现。《左传》简练蕴藉的语言风格,为后代史家所继承,而《史记》的奇诡文风,显然与《战国策》的辩丽恣肆有直接关系。总之,先秦叙事散文是我国史传文学最初成就,其沾溉后世,不言而喻。
先秦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秦汉以后,《左传》的文章一直为人所喜爱,尤其是唐宋以来的古文家,都非常推崇《左传》,并把它作为学习对象。韩愈《进学解》说他“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古代作品中,就包括《左传》。宋人把《左传》与《史记》、韩文、杜诗相提并论,同作为文学范本。情韵丰富的《左传》散文,也深为清代桐城派散文家所推崇。对《国语》语言艺术的赞誉,历来甚多。
柳宗元尽管曾作《非国语》批评《国语》的某些思想,但在其“序”中还是认为“其文深闳杰异”,其为文即以《国语》为法。汉初散文,尚有战国遗风,贾谊、邹阳等西汉前期散文家的作品中,更是可以明显看出《战国策》文风的余绪。这种影响持续不断,在苏洵、苏轼等后代作家的散文中,还可以体味到先秦叙事散文的神韵。
《战国策》的文章,对汉赋的产生也起过促进作用。汉赋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扬厉的风格,都可以看出对《战国策》的借鉴。
先秦七子别称分别是什么?
先秦七子指的是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七个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这七个人都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