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著名话剧艺术家有谁代表作品

尤其是像老舍这种创作风格比较独特的作家,的内涵和当时严肃文学的一些特征。其中称现在的文学工作者成为了一种扭曲的职业,是因为一些上海作家在创作时受到了太多的商业影响,沈从文的初衷并不是对上海作家的批判。...

著名话剧艺术家有谁代表作品,你见过最性感的电影女演员是谁?

在我心里,寡姐必须位居榜首啊!

斯嘉丽·约翰逊,美国女演员、歌手。被称为梦露之后最性感的女人。

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1984年11月22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美国女演员、歌手。

1994年她出演了自己的处女作《浪子保镖》就此进入演艺圈。此后又参演了很多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

直到2010年,为什么这一年这么重要呢?因为这年她主演了《钢铁侠2》,这是我第一次在荧幕上看到她。自此对“性感”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从此斯嘉丽就成了黑寡妇的代名词,电影中的她一出场就惊艳了观众,性感优雅美丽知性凌厉!一些好像相互矛盾的特质在她的身上完美结合。组成了这样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性感尤物。

现在提起来漫威女英雄,大部分人想起来的第一个就是黑寡妇。斯嘉丽成就了黑寡妇这个角色。就好像是给她量身打造的一样,野性和柔美的融合,带来的是对性感完全不同的诠释。

也难怪杜兰特要说想喝她的洗澡水。

老舍是哪类文学作品的代表?

从文学上来说,对作品的分类比较容易,对作家的分类往往比较困难,尤其是像老舍这种创作风格比较独特的作家,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归类。

从风格上讲,老舍的文字有着非常明显的“京味”和世俗性,而从内涵上讲,他的作品又带有着“海派”的内涵和当时严肃文学的一些特征。

所以说,我更喜欢把老舍看作是“京派”与“海派”两类文学的一个合流作家。

何为“京派”与“海派”?

“京派”和“海派”之争是近现代文学史上一次著名的大论战,发端于沈从文的一篇文章。

1933年10月,沈从文在《大公报》上刊发了一篇名为《文学者的态度》的文章,其中称现在的文学工作者成为了一种扭曲的职业,并且暗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原因,是因为一些上海作家在创作时受到了太多的商业影响。

但值得注意的是,沈从文的初衷并不是对上海作家的批判,而是对文学领域出现的现状进行反思,他所认为的“上海作家”同样包含一些居住在北京却受到上海文学风气影响的学者,就是所谓的“玩票白相”人士,即演戏、游戏、无业游民一类的贬称。只是就事论事,并没有上升到地域“歧视”的程度。

也就是说,沈从文只不过是以一种不是非常恰当的表述,进行了一次君子式的探讨。

但是,这样的行为刺激到了很多人的神经。毕竟这样的表述对于上海等地的南方作家来说,无异于一次“横祸”,是对自己创作理念的一次贬低,所以就不难理解之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先是苏汶,也就是文学理论家杜衡迅速撰文反击,1933年12月在《现代》杂志上刊发《文人在上海》,主要是说了两件事。

第一

上海文人在创作过程中存在“商业性”,是因为上海的文人处境要比北京文人更为艰难,最主要的就是穷,迫切需要金钱。

所以作品的诞生时间都比较短,且没有时间做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故有一些浮躁的成分。

京派文人以“海派文人”来形容这些作家,本身就带有一种令人厌恶的“俯视”姿态,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其实这一个目的是以退为进,实际上就是说,海派文人的创作观念并不可耻,反倒是京派文人的成功过于依赖自身的环境优势,其水平实际上有待商榷。

第二

海派文学带有一种工业文明的先锋性,其变革是一种进步倾向,在整个文学史上将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这一个种说法其实非常严重,实际上就是在暗指,反对这一潮流的京派文学是保守势力,必然会被时代新潮流所冲垮。

这篇文章一出来,瞬间就将“京派”与“海派”很多作家都拉入了论战之中,大家吵得不可开交。

沈从文于是又写了几篇文章来驳斥苏汶,并且语气和措辞也非常严厉,将海派是“名士才情”与“商业竞卖”的最初提法扩张成了“装模作样的名士才情”和“不正当的商业竞卖”,指出海派文人“投机取巧”、“见风使舵”的特性。

这样就将一次探讨变成了一次骂战,双方檄文往来,吵得不亦乐乎,成为了1933至1934年最为热门的事件。

而值得玩味的是,当时文坛上的主流并不是“京派”与“海派”的任何一支,而是以鲁迅、茅盾为首的左翼文学。

这时候,鲁迅等人自然要出来调解纷争,于是就出现了一次更为深层次的文坛走向探讨。

鲁迅在《“京派”与“海派”》中提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论点。

他说,“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闲,官之鄙商是中国固习,所以“京派”对于“海派”就有了或多或少的贬低。

其实鲁迅的做法就是各打五十大板,对于两派的争端非常不满。

将文学理念的争端上升为一种社会理念的争论,并且由此提出,南北两地文学风格的融合才是大趋势。

我们不排除鲁迅当时有维护文人群体稳定的目的,但这种洞察确实在后来文学的发展中得到了验证。

“京派”与“海派”的分歧,如果从表现上来看,其实很明显。

“京派”比较圆融,语气、情绪甚至内涵都比较和气,主要是想表述真善美的社会状态;而“海派”比较犀利,往往以揭露社会黑暗的方式来表达文人的诉求。

而老舍的作品其实将这两种风格都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老舍作品风格的仔细品味

老舍的作品,如果从语言风格上来说,具有非常浓厚的“京味”,诙谐幽默中不失平实质朴,喜欢写小人物的悲欢。

因为其非常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往往能在小处见大道理,所以被人称为“人民艺术家”。

其很多作品也比较能体现“京派”的作风,措辞也非常圆融,让人读起来比较舒适,即使所蕴含的内容并不是很让人感到平和。

比如他的散文《草原》中有这样的一段话,非常值得玩味: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象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紫塞,紫塞,谁说的?

可能很多人读到这一段的时候,都会感觉其重点在于描述内蒙古草原的宁静优美,而忽略了最后“紫塞”的表述。

其实也没有什么问题,但这两句“紫塞”真是点睛之笔,有了它,上下文就联系了起来,在景物的描写中,很自然地加入了作者的感叹。

“紫塞”是长城的别称,但并不是非常正面的表述。是因为长城下而死去了太多的人,其鲜血将长城下的土地染成了紫色,所以被称为“紫塞”。

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词,仿佛现在都能感觉到其中的惨烈。但是,用在了此处就再恰当不过。

“紫塞”这种民族间的差异,其实就是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老舍在说,新时代里我们完全可以作为兄弟一样共处,“紫塞”的悲伤时代终于翻过了。

消除了两个民族的历史隔阂,瞬间拉近了彼此的友谊,为后来“民族团结”的主调做了一个非常好的铺垫。

这就是老舍在文字上的“圆融”,连揭开沉痛过去的时候都显得那么轻柔。

而在内涵上,老舍的作品更贴近于“海派”对社会弊病的揭露。

就拿代表话剧《茶馆》来说,其实是比较明显的“三一律”变体,一批人物,一个地点,变化的是三个时代,这和当时传入中国的话剧创作方法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而这种形式下所爆发的冲突也是非常激烈的,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就更为辛辣。

虽然老舍因为一贯的风格,在文字的处理上尽量平和,很少出现那种人物之间激烈对抗的场面,这和《雷雨》等话剧有着非常大的差别,但是从其所反映的社会怪异情况来说,对于黑暗的抨击依然非常显著。

而这种内涵表述明显不是“京派”圆融、颂扬美好的风格,更多地具有“海派”对于社会现实的影射。

所以我们说《茶馆》的三个时代就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

这也说明了,老舍并不是“京派”的忠实拥护者,即使他的文字有着“京派”的韵味,对于“海派”文学同样有所吸收,这在当时以致后来的时代里,都是非常有创见的。

而之所以说老舍是“京派”与“海派”的融合者,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与主流文学群体若即脱离的态度。

当时“京派”与“海派”只是文学理念的争端和创作风格的不同,主流的文学群体还是左翼文学,集结了一批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学家,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

但是涉及到文学上的创作理念的时候,这一批作家不可避免地带有一种功利性,所以我们看到鲁迅、茅盾等的作品,多多少少都有一点主题先行的味道。

这种创作理念和老舍有些分歧。

老舍既没有站队左翼一派,同样也没有加入与之相反的另一潮流。在他看来,文学的自由度是有限的,他承认文学具有现实功用,但其影响应该是自然的、深远的,而不是强行灌输。

这种对文学的认知才是老舍作品“平易”、“质朴”、“有韵味”的形成原因。

他是站在文学作品的角度来进行创作,所以在文字表述和形式内涵上都表现的游刃有余,没有毛躁的感觉,让人读起来非常舒服。

所以说,以流行的群体标准进行划分,老舍到底属于哪一类作家,真的不好区分,“京派”与“海派”的融合者大概是一个比较恰当的表述,既有风格上的特征,还与当时的主流文坛有了距离感。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天津出现过哪些名人?

严范孙(1860年4月2日-1929年3月14日) ,名修,字范孙,号梦扶,别号偍屚生,直隶天津(今天津)人。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学者,与华世奎、赵元礼、孟广慧并称近代天津四大书法家。也是革新封建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先驱。

曹锟(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出生于天津大沽口(天津市塘沽),第五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华民国直系军阀的首领。驻军保定,被称为"保定王"。

华世奎(1863年-1942年),字启臣,号璧臣、思暗、北海逸民,祖籍江苏无锡,后迁避于天津。著名书法家,天津"八大家"之一。

霍元甲(1868年1月18日-1910年9月14日),字俊卿,生于天津静海县,清末著名爱国武术家。

孙洪伊(1870-1936),天津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中华民国成立后,先后成立共和统一党、民主党、进步党等。历任教育总长、内务总长等职。参加了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1920年在广州任军政府顾问。1936年3月28日病逝于上海。

陈宝泉(1874-1937),字筱庄、小庄、肖庄,天津人,中国近代教育家。

王廷桢(1876-1940),字子铭、子明,直隶省天津市(今天津市大直沽人)人,日本士官学校第一期中国毕业生。民国桢威上将军,勋三位。

王治昌 (1876年12月19日-1956年),字槐青,生于直隶天津县。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在天津北洋女子学院教书,曾经在北洋政府任职,1925年听到同窗廖仲恺被自己人暗杀,从此不再参与政治,一直在北京赋闲。新中国成立后,年逾古稀的王治昌由周恩来任命,担任了中央文史馆馆员,直至1956年病逝。

张伯苓(1876.4.5-1951.2.23),原名寿春,字伯苓,后以其字行世,天津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家,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南开系列学校创办者。西方戏剧以及奥运会的最早倡导者,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

李叔同(1880-1942),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刘梦庚(1881年-),天津人,北洋政府时期政治家、医学家、军事警察、北洋政府直系情报机关首脑、北洋直系高级将领。是直系最有权力的人物之一,是直系诸多重大事件的幕后策划者和组织者。

赵天麟(1886.7.6-1938.6.27),字君达,革命烈士,天津市人,著名爱国教育家。

陶孟和(1887年11月5日--1960年4月17日),原名履恭,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天津,社会学家,是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的创始人。

曹士杰(1888年-1962年)直隶天津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曹钧之子,曹锟之侄。

李麟玉(1889--1975),字圣章,天津人。中国著名学者、教授。解放后,历任国家重工业部顾问、北京工业学院副院长、全国第三、四届政协委员。

徐世章(1889-1954),天津人,是天津著名的文物鉴赏家。

梅贻琦(1889.12.29-1962.5.19),字月涵,天津人。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大学并任校长。 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刘瑞恒(1890-1961),原籍天津,字月如。我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创建者,近现代医学巨星。

赵元任(1892年11月3日-1982年2月24日),字宣仲 ,又字宜重,原籍江苏武进(今常州),出生于天津。现代著名学者、语言学家、音乐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先驱,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同时也是中国现代音乐学之先驱,"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之一。

吕彦直(1894-1929),籍贯安徽滁县(今滁州市),出生于天津,中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师,被称作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

霍东阁(1895-1956),出生于直隶静海县(现天津西青区精武镇)小南河村,精武体育会创始人,中国武术家霍元甲次子。

孟继懋(1897-1980),原名公伟,出生在天津。骨科学家和骨科教育家,中国杰出骨科先驱。

华凤翔(1897年3月29日-1984年3月27日),出生于天津市。中国近代航空先驱,也是民航科研工作的奠基人之一。

蔡叔厚(1898年-1971年),出生于天津,地下特工。在共产党的白区斗争史上,蔡叔厚堪称一位"无名英雄"。

梅贻宝(1900-1997),天津人,学者、教师,燕京大学校长,与其兄长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教授齐名。

王蘧常(1900年6月2日-1989年10月25日),字瑗仲,号明两,别号涤如、甪里翁、玉树堂主、欣欣老人,浙江嘉兴人,出生于天键。中国哲学史家、历史学家、著名书法家。

于方舟(1900年9月15日-1927年12月30日),原名于兰渚,生于天津市宁河县表口村。天津五四运动杰出的领导者之一,也是天津早期党团组织的重要负责人。1927年12月30日晚,于方舟被敌人杀害,年仅27岁。

黄百韬(1900年9月9日-1948年11月22日),又名黄伯韬,字焕然,号寒玉,原籍广东梅县(今梅州梅江区),生于天津 。国民革命军将领。国军陆军中将-追赠二级上将,兵团司令官。曾获授光华宝鼎勋章、青天白日勋章等勋章。

马永顺(1914年12月-2000年2月10日),出生于天津市宝坻区牛道口镇沟头村,是两个时代的英雄。从50年代开始,他就多次荣获黑龙江省和全国的劳动模范,事迹被选入中、小学课本,家喻户晓。退休后,又多次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绿化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五百佳"荣誉称号。

叶圣陶的著名作品有哪些?

1、《隔膜》

短篇小说集《隔膜》,是叶圣陶先生早年的一本重要著作,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隔膜》为32开竖排铅印平装本。全书共164页,内容发表了叶圣陶于1919年2月至1921年4月这两年多时间里创作的20篇短篇小说。

2、《线下》

《线下》这本集子反映了叶圣陶1923年和1924年的创作风貌。这本小说集的选题,已经从教育及学校生活为主的内容,趋向于小市民心理状态的挖掘,偏重于揭露和批判某些知识分子在新思想掩盖之下的卑劣的个人主义,并把投视的焦点放到了对城市剥削阶级残酷性的抨击上。

3、《倪焕之》

《倪焕之》是叶圣陶在192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的早期白话小说之一。倪焕之即小说的主人公。倪焕之的身上有叶圣陶的影子。主要述说了一个抱有理想青年,在寻求梦想的道路上遇到的许多事情,包括爱情,但最后梦想破灭,他也死了。

4、《稻草人》

《稻草人》是叶圣陶1922年发表的中国现代童话。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展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苦难。该作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之一。

童话《稻草人》以稻草人的眼目,观照惨痛的世情:可怜的农妇、可怜的渔妇、可怜的自杀者、可怜的鲫鱼等等。然而对于人世间的悲剧,稻草人什么都挽救不了、改变不了。最终,在内疚感与无力感之间纠结的稻草人“倒在田地中间”,与悲剧同眠。鲁迅:“《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

5、《西川集》

《西川集》,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叶圣陶先生入川,本书是叶老入川后出版的唯一随笔集,1945 年1月重庆文光书店出版。书内收入作者在1944年一年中所写的随笔小品。书名《西川集》,取写作地点而言。

叶老的文笔质朴自然,《西川集》亦不例外。头一篇《答复朋友们》, 为答谢文艺界为他庆祝五十岁寿辰而作。叶先生自谦是个平庸的人,写不出 不平庸的文章,还说自己一生中无非当了两大员:不是当教员,就是当编辑员。说得平直坦白,一如其人。

中国传统文化五人的话剧?

欧阳山尊是中国戏剧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国著名戏剧、戏曲、电影艺术家欧阳予倩之子,被称作中国话剧界的“活化石”;新中国成立后,欧阳山尊参与了创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工作,与焦菊隐、夏淳、梅阡等人一起开创了北京人艺现实主义话剧风格,先后导演了《春华秋实》《日出》《带枪的人》《三姐妹》《杨开慧》《末班车上的黄昏恋》等50多部话剧。

朱旭塑造人物形象时,对人物的把握总是十分投入。十分认真,总要把所饰人物的命运、性格、成长环境及社会关系琢磨个来去。在《家族》剧组中,饰演“三大爷”的四弟的,是一直在铁路文工团从事话剧、而今又频频“触电”的国家一级演员张炬。

苏民40年代起就致力于进步话剧运动,1952年,北京人艺成立,苏民便到剧院,成了人艺的第一代演员。1996年,他以70岁的高龄,在影片《鸦片战争》中出演道光皇帝。

郑榕参演过《雷雨》、《长征》、《龙须沟》、《茶馆》《智取威虎山》《武则天》等古今中外戏剧扮演重要的角色,形成苍劲、浑厚的表演风格。郑榕也随着《茶馆》剧组赴西德、法国和瑞士等国家演出。1953年,通过《龙须沟》 中赵大爷一角的创造 ,奠定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蓝天野从上世纪40年代就投身话剧事业,曾在经典话剧《北京人》、《茶馆》、《蔡文姬》中饰演重要角色,还曾在电视剧《封神榜》中饰演过姜子牙,在《渴望》中饰演王沪生的父亲。2013年11月,获2013年“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2015年10月,获第五届国际戏剧学院奖终身成就奖。还获得了“七一”勋章。

如果要排中国文学史上的十大名著?

除了四大名著外,应该加上:

《封神演义》:中国古代神魔小说。明代许仲琳作。共一百回。根据《武王伐纣平话》和民间传说故事加工而成。作品斥责了封建暴君的残酷暴政,批判了封建伦理观念。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紧张,引人入胜,别具风格。塑造出三头六臂的哪吒、七十二变的杨戬、入地行走的土行孙、生翅能飞的雷震子等许多鲜明生动的神话形象。其中哪吒闹海的故事尤为精彩。

《金瓶梅》:长篇小说。万历丁巳年词话本题作兰陵笑笑生,但此人的真实姓名和生平已不可考。另外还有多种说法,如王世贞、李卓吾、李开先等,但无确证。大约成书于明代隆庆二年至万历三十年之间。现存的版本为《金瓶梅词话》和《原本金瓶梅》两个系统。这是我国第一部由文人创作的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故事由《水浒传》第二十四至第二十六回发展而来。全书一百回,主要写西门庆从二十六岁至三十三岁八年中荒淫无耻的生活。

《东周列国志》:长篇历史小说。明代冯梦龙作。共一百零八回。小说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东周五百多年间列国争霸称雄的事迹。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作者以西周由盛而衰的大背景为引子,以“春秋五霸”为主线,构成了全书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以“战国七雄”为主线,叙写到六国灭亡,天下统一于秦。

《儒林外史》:讽刺小说。清代吴敬梓作。全书五十五回,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其人物大都性格鲜明,栩栩如生,是我国十八世纪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它以讽刺腐败的科举制度和利欲熏心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反映了封建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

《镜花缘》:长篇小说。清代李汝珍作。全书一百回。通过对虚幻的海外世界的描写,对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进行了揭露和讽刺。同时对许多社会现象和制度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诸如嫁娶、殡葬、饮食、衣服、风水等等,很有些改革的思想。

《荡寇志》:清代俞万春作。又名《结水浒传》。全书七十回。它接续七十回本《水浒传》,中心内容是要说明“当年宋江并没有受招安、平方腊的话,只在被张叔夜擒拿正法一句话”(《荡寇志·自序》)。该书于道光年间完成,作者“未遑修饰而殁”。其子俞龙光于咸丰元年修订润色后,刊行于世。“尊王灭寇”是本书的主旨。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