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欧阳修的代表作品楷书

传统讲共有篆书字体、楷书字体、隶书字体、行书字体、草书字体五种。楷书又有魏碑、唐楷之分,草书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1、篆书字体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2、楷书字体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欧阳修的代表作品楷书,欧阳询是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询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询(约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人。唐朝大臣、书法家。欧阳纥之子。

欧阳询精通书法,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

因其子欧阳通善于书法,父子俩被合称为“大小欧”。书法于平正中见险绝,号为“欧体”。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请分别介绍一下书法的几种字体?

书法五大字体楷,篆,行。草。隶。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篆书是最有内涵的,同样写起来也是最难的。一幅名家的篆书作品,挂在墙上是,它是在动的。它起源很早,在书写的更迭之中,逐渐被人舍弃,但它依然用哪种深邃的内涵,灵动的线条表达古典的美,内心的美。

隶书——内心的思想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

书法字体,传统讲共有篆书字体、楷书字体、隶书字体、行书字体、草书字体五种,也就是五个大类。

在每一大类中又细分若干小的门类,如篆书又分大篆、小篆,楷书又有魏碑、唐楷之分,草书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1、篆书字体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小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2、楷书字体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3、隶书字体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 ,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4、行书字体

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且见功夫;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

5、草书字体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尽显艺术之美。

拓展资料:

著名书法家

1、秦汉

李斯、张芝、篆书、汉隶、皇象、蔡邕、石门颂、乙瑛碑、曹全碑、张迁碑、鲜于璜碑、秦诏量铭文、莱子侯刻石、天发神谶碑、阳陵虎符

2、两晋

王羲之、王献之、钟繇、索靖、王珣、陆机

3、隋唐五代

冯承素、张旭、颜真卿、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孙过庭、李阳冰、贺知章、怀素、李邕、智永、徐浩、柳公权、杨凝式、董美人墓志

4、宋辽金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佶、蔡京、朱熹、欧阳修、李建中、林逋、薛绍彭、张即之、吴琚、白玉蟾

5、元代

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巎巎、欧阳玄、危素、虞集、赵期颐、倪瓒、饶介、张雨、杨维桢、邓文原

6、明代

董其昌、解缙、祝允明、文徵明、唐寅、陈淳、王宠、王铎、倪元璐、黄道周、徐渭、张瑞图

7、清代

傅山、金农、邓石如、蒲华、黄慎、郑簠、石涛、赵之谦、吴熙载、姚鼐、姚文田、宋曹、查士标、杨守敬、万经、巴慰祖、翁同龢、沈曾植、吴大徵、汪士慎、李鳝、梁巘、莫友芝、刘墉、郑板桥

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隶书在篆书之后,是一种非常优美的书体。有波、磔(zhe)之美。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写长横时,起笔逆 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隶书有着自己独有的思想性,用柔美的笔画,严谨的章法,严肃但不死板,方直但不生硬。有思想,有内涵。

草书——缠绵的意境

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草书是中国书体简化的极端,有着极强的艺术价值。

行书——速度的轨迹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书以宋代的最为著名,有米芾、苏轼、蔡襄黄庭坚等。行书行书代表作《兰亭序》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行书的出现是书写简化,以及速度加快的结果。

楷书——方正的柔美

楷书,汉字字体的一种,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它是由隶书演变来的。也叫正楷。是我国发展时间最长的一种书体。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著名书家有楷书四大家: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楷书一般作为入门书体,其上可追篆隶,下可及行草,有承上启下之作用。

拓展资料:

书法字体,就是书法风格的分类。书法字体,传统讲共有篆书字体、楷书字体、隶书字体、行书字体、草书字体五种,也就是五个大类。在每一大类中又细分若干小的门类,如篆书又分大篆、小篆,楷书又有魏碑、唐楷之分,草书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篆书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统称。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欧阳修字体是什么字体?

欧阳修善写楷书。其书法受颜真卿影响较深。

朱熹说:“欧阳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

苏东坡曾中肯地评述他的书法特色:“用尖笔乾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晔如也”。

苏东坡这段话不但明白地指出欧阳修的书法面貌,也同时赞誉了他的仪表风范,真是所谓的“书如其人”。

关于欧阳修书法特点,苏轼评价说:“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清眸丰颊,进退晔如。”

欧体,始祖欧阳询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今湖南)。以楷书和行书著称。为书法史上第一大楷书家,其字体被称为"欧体",与颜(真卿)体,柳(公权)体,赵(孟頫)体并驾齐驱。欧体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创作的一种楷书字体,其特点是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点画劲挺,笔力凝聚。既欹侧险峻,又严谨工整。欹侧中保持稳健,紧凑中不失疏朗。

为什么有人说那些在工地上写字在肉案上练书法的人写的不是书法?

为什么在工地上肉案上练书法的人写的不是书法,如何看待这个观点。这个倒不是绝对的,虽然书法家生活,环境确实能够影响书法家的风格走向于成形,但主要还在于书法家的内在修为。当然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书法境界可能会有非常大区别,这也是客观事实。

书法是什么?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对于书法审美,从理论上说是有一定的基本标准的,但在更广泛的书法圈内,这个标准有较大的模糊性。对于不同生活环境下的书法创作或者审美对象而言,也有不同的审美标准。这样说似乎有些模棱两可,莫衷一是。就书法审美我们该如何界定呢?通常有写字于书法或者书法艺术之不同。如此一来问题出来了生活环境的不同,确实能够影响书法作品或者风格取向的雅与俗。

书法是文化,从这个角度来看,好的书法应该是一个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作者的作品,而不是靠工地或卖肉为生者所能够达到的文化境界。严格意义上说,工地上练书法或者肉摊上练书法,这个行为与精神值得佩服,问题在于他们的书法是否到达书法的标准,确实存疑。至少目前没有说具有特别高造诣的书法家是靠与书法无关的其他行业来实现的。从目前来看,如果我们以书法艺术的角度俩看,确实书法的造诣与境界是不能与工地打工和市场卖肉画等号的。这也不是书法研习者的正确方向。生计与艺术追求是两个不同概念。

随便百度一下搜索到图片,其文字介绍均与工地有关,但就其书法水平来看,确实不高,仍然处于初学水平。

与书法家的水平相去甚远。那么为什么会被称之为书法家呢,这并不是专业的经过评定的书法家,而是一种广泛意义的书法家,可以说要能够拿毛笔写字都可以被称为书法家的“书法家”。所有从严格意义说的书法来衡量,在所难免,有些不达标。

单纯从这位卖肉小歌图片上的临摹作品看,确实还是有一些功夫的。

据说,这位山东临沂的书法哥的书法还入选过省内一些书法作品展。

可是我们看一下其创作的作品,显然仍然需要更深入的临摹学习,其书法水平才能更上一个台阶,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而已言,其书法能够学到如此水平,还是值得让人佩服的但就书法艺术来说,确实有一定距离。

这类书法存在的大问题就在于气韵格调不高,在用笔结构章法章法存在较多问题,需要提升的空间非常大。那么能够成为书法基本标准作品如何呢?

比如这几件作品,我们明显可以看出笔墨功夫非常扎实。或许这样以专业书法家的标准要求作为业余的书法家,可能有些勉为其难了。但从提升书法造诣的角度来说,确实是必须的。

那么,为什么说这几件作品有书法味呢?就在于笔墨功夫上。如果我们看上上面哪位卖肉哥的临摹作品,实际上,学习还是正确的,但就是创作功夫不足,在就是作品的气韵上太平,可以说气度与力度不够。而这几件作品则不同,有书法家的作品气度与派头,为什么不说书法艺术呢?这些作品虽然学习训练方法正确基本功夫全面扎实,但仍然有一些稚气,不够完全成熟老辣。

就从起艺术性的发展前景来说,毫无疑问是后者更有前途,更有在书法艺术上去的大的成就的可能。

无论什么科班出身也罢,抑或是业余水平,能够喜欢书法,热爱书法,为书法乐此不疲,都应该加以鼓励,但是艺无止境,对于我们来说都仍然需要更深入的进一步去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境界和水平才是正确的努力方向。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好在哪里?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好在哪里,如何欣赏这个书法作品?”颜真卿的《祭侄稿》被书法史上评价为“天下第二行书”,而天下第一行书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

在中国书法史上,能够得到“书圣之下,万家之上”的这样书法地位,这是非常不简单的,我们说,如果王羲之是书圣,那么颜真卿就是亚书圣了。

事实上如果把王羲之的《兰亭序》与颜真卿的《祭侄稿》拉在同一个时代比较的话,我们认为那么颜真卿的《祭侄稿》完全要比《兰亭序》的艺术成就和美学成就要高得多。因为颜真卿的《祭侄稿》,它代表着一种雄强的力量,而王羲之的《兰亭序》是没有这样雄,没有这样强的力量。

颜真卿的书法地位在宋代以来就非常崇高,这应该说跟苏轼对他的推崇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苏轼把颜真卿的书法,韩愈的文章,杜甫的诗歌,吴道子的绘画相提并论,推崇备至。

他在元丰八年(1085)写的《书吴道子画后》这篇文章里说:

知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

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

余于他画,或不能必其主名,至于道子,望而知其真伪也,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叔所藏,平生盖一二见而已。

元丰八年,十一月七日书。

我之所以把苏东坡的《书吴道子画后》这篇文章都全文给大家贴出来看,是因为苏东坡的这篇美学文章写的非常精彩,尽管他是以评论唐代人物画大师吴道子的绘画作为重点的,但是这里边的美学思想却是非常的丰富,例如,他评价吴道子的绘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也常常用于对书法有创造性成就的书法作品和书法家的赞美。

同时,苏轼还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颜真卿的书法,并且把颜真卿的书法推向一个非常崇高的地位,居然与杜甫诗歌,韩愈文章并驾齐驱,这都已经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

古人虽然重视书法重视书法家,但是把书法的地位提高到与诗歌与文章相提并论,甚至于与宋代最崇尚的文章大师韩愈和诗歌大师杜甫相提并论,这是无法想象的。

因为在古代文人心目中,最重要的还是文章。文章是文人价值的第一标志,因为文章写得好,就就证明他有盖世的才华。

文章写的好的人,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具有治国安邦之才的才人俊杰。没有说因为书法写得好就可以安邦治国的。

历朝历代的文人把10年寒窗的读书,然后科举进士作为最大的骄傲资本,但是还没有任何一个书法家把苦练10年书法作为最大骄傲资本的,因为你是练了就是20年书法,也不是骄傲的资本,因为书法毕竟与文章的地位是不在一个层次上的,如果写不出好的文章来,只有书法写的好,那叫徒有才情。

因此,在古人以人生价值而论抑或以社会意义而论,文章才是第一位的。其他都是附属的第二位的,甚至于谈不上什么地位的,例如像绘画基本上谈不上什么大的文化地位。

这就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文本位的价值观。

但是苏东坡一扫古人的文本位的思想偏见,他把书法,绘画,诗歌,文章相提并论,认为这是人间最重要的创造。

事实上,自从苏东坡以来,或者更早以来的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确确实实就体现在诗、书、画这几个方面,那么落实在具体的实处就是诗歌,文章,书法,绘画,这样一些文化艺术的创作。这在一个相对和平的时代崇尚文化当然是没有任何错误的。

所以苏东坡就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知者创物,能者述焉。”

颜真卿作为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就是一个“创物”者,所谓的创物者,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发明家创造家。历代学书法的,都要以颜真卿的书法为楷模,可以说,颜真卿的“述者”岂止一时人物。至今,颜真卿仍然是我们学习书法的主要大师之一。

颜真卿的书法艺术成就是非常辉煌的,当时的皇帝唐玄宗就很欣赏他的书法才华。

例如我们大家都很熟知的颜真卿的楷书作品《多宝塔》,就是唐玄宗亲自资助千福寺的一项工程,这个工程当中,宝塔的塔碑就是由颜真卿奉命书写的,这足以证明颜真卿的书法成就能够受到皇帝的欣赏,已经说明他是当朝杰出书法家了。

颜真卿本人还跟唐代杰出的书法家张旭有师生关系。经过宋代苏东坡这样的文化巨匠的推波助澜之后,他的文化地位,其实是越来越高了。

颜真卿之所以能够在王羲之之后登上书法辉煌之巅的地位,因为他的书法成就具有两个特色,第一是他的书法创造能力超越了古人,第二是他的为人品位堪称古今第一。

他不但为人正直,是一个杰出的忠臣良将,而且能文能武,是文人士大夫心目中崇高的楷模人物。

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祭侄稿》就是睹物深生情的一个杰出的证明。

所以,这里对《祭侄稿》到底好在哪里,我想说如下说几点。

第一,《祭侄稿》历史文献的价值

第二,《祭侄稿》的文学创作价值

第三,《祭侄稿》的书法创新价值

下面我围绕着这样三个方面简单说说。

现在流传于世的《祭侄稿》不是刻本也不是摹本,而是一个书法真迹墨本。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祭侄稿》就是1300多年前颜真卿亲笔写的文字。这就是一个历史实物。

像1300多年前唐代的任何一个实物,就是出自普通人的书法墨迹,也都值得珍藏,因为就是普通人的书法,也有大量的历史信息在里面蕴含着。何况颜真卿的这个书法墨迹,它是一个具有记载历史的一份历史遗物。

《祭侄稿》中的主人公,颜季明是颜真卿的侄子。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月,安史之乱爆发之后,他跟随叔父平原太守颜真卿与父亲常山太守颜杲卿共同参加了抵抗安史之乱叛军的战斗,但是在战斗中,寡不敌众,常山被叛军攻破,不幸与父亲同时被俘,父子二人宁死不屈,惨遭叛军史思明部的杀害。

当时的战斗是非常惨烈的,因为安史之乱叛军是以破竹之势从范阳一路杀向了河北,但是这一路几乎没有遭到任何有效抵抗,叛军长驱直入,有一部分已经杀进了河南。

只有在河北的平原,颜真卿指挥了乡团,顽强的抵抗,这种抵抗对于大唐的军事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他钳制了叛军的一部分战斗力,拖延了叛军进攻的速度,给唐王朝争取了抵抗安史之乱叛军宝贵的准备时间。

两个月之后的次年,叛军史思明攻破了颜真卿堂兄颜杲卿治下的常山郡,当时,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是常山郡的行政长官太守,常山被叛军攻陷以后,颜杲卿和他的儿子颜季明一起被捕,并且被叛军残酷杀害。

颜真卿家族在抵抗安史叛军当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们颜氏一门,包括堂兄颜杲卿和他的儿子颜季明,死去了300多人。

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三年,也就是颜真卿写《祭侄稿》这篇文章的乾元元年(758),颜真卿收敛了侄子的尸骨,为了安葬侄子,按古人葬礼的惯例,要为死者写祭文悼念,颜真卿就亲笔写下了这篇著名的《祭侄稿》。

颜真卿的这篇《祭侄稿》充分的体现了颜真卿文学上的造诣,因此也是一篇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由于这是草稿,所以在这篇文献当中也有很多的涂抹之处,反复的涂改之后才,把这篇文章写完,可见颜真卿为了写这篇文章也是披肝沥胆,才情并茂,所以这篇文章读起来非常感人甚至催人泪下。

然而后世对颜真卿《祭侄稿》评价最多的还是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因为颜真卿是唐代最伟大的书法家,所以他的书法的成就历来就被人们给予更多的关注。

例如元代大收藏家张宴收藏到《祭侄稿》以后,他四处征求有鉴赏能力的学者文人对颜真卿《祭侄稿》的评价。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我们今天看来都是非常中肯的,比如他说:“此《祭侄季明文》今在余家。住京师,尝会诸贤品题,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端楷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心手两忘。真妙见于此也。观于此帖,真行草兼备三法。”

颜真卿《裴将军诗》局部

张晏元代是有名的收藏家,以藏怀素《食鱼帖》、颜真卿《祭侄文稿》、 李白《上阳台帖》等传世名作品最为有名。

同时我们也看到,张宴不但是一个大收藏家,他也是一个大鉴赏家。他对颜真卿《祭侄稿》书法的评价可谓非常中肯到位。比如他说“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心手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张宴这里所说的心手两忘,正是颜真卿《祭侄稿》从书法创作的意义上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一种境界。而这种境界又能够恰到好处,又不是能够多见的。

其实颜真卿的书法成就,更重要的是他有创造意义,他的创造意义价值,早在唐代的一些学者,文人的眼中就看得出来,例如唐代陆羽对颜真卿的书法创新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他说:“徐吏部不受右军笔法,而书体裁似右军,颜太保受右军笔法,而点画不似。盖徐得右军皮肤眼鼻,所以似之,颜得右军筋骨心肺,所以不似也。”

任何一个书法家没有创新,他就永远活在古人的世界里,他就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大书法家而崛起,颜真卿他不是这样的书法家。

王羲之《兰亭序》建立行书体系的中和之美,对于复杂的思想情感的表达还是远远不够的

这正是颜真卿书法创新成就能够自立于书法史上的重要意义。

颜真卿在书法上的创新是多方面的。他生活在唐代与他的成长过程也是有很大关系的。颜真卿家族他们最早是在南方定居发达的,但是,后来他们又迁移到了北方,居住在长安一带。

但是颜真卿在12岁的时候又被母亲带到了南方苏州,在外祖父家足足居住了10年,然后他从苏州参加科举。

南方是王羲之书法流传最广泛的一个地方,具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苏州也是隋唐之际非常发达的一个城市,他们居住在这里,不但在文化上,而且在经济上都有着良好的成长环境。颜真卿早年学习书法也是从二王入手的。

二王书法主要的特色,用赵孟頫总结的话来说,就是“雄秀”二字。颜真卿早年也是沿着王羲之雄秀二字,这样一种美学风格在学习书法的。但是这样一些风格的限度,远远不能满足颜真卿的胸怀所望,尤其是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政治环境大突变,颜真卿的思想境界和书法风格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所以安史之乱以后,颜真卿的书法风格里边所吸收的雄强的风格就开始突显出来了。

这些风格的突出,表现在楷书《东方朔画赞》与《多宝塔》的迥然不同。如果说《多宝塔》还非常秀美的书法风格,那么,《东方朔画赞》就开始体现出颜真卿雄强博大的“大唐”精神来了。而《东方朔画赞》距离安史之乱爆发仅仅只有一年。这个作品的产生,显然是为他安史之乱以后书风大变设下了很好的伏笔。

颜真卿创作于天宝十三年的楷书《东方朔画赞》,距离他创作《多宝塔》(天宝十一年)仅仅两年书法风格大变

从颜真卿的行书上来看,《祭侄稿》的书法风格明显是雄强博大的新气象。

例如书中出现的枯笔飞白,以及浓墨线条和细丝线条,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好像千军万马在激烈厮杀一样,这样的风格在颜真卿以前的书法作品中是根本看不到的,即使到后来的一些书法中我们也看不到。

颜真卿的这些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的追求,完全打破了二王以来的以雄秀为主的书法美学,这是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创举和创新,所以,《祭侄稿》不仅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屈居第二,实际上他早已引领了书法未来向博大精深的美学上的延伸,这正是颜真卿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弘扬和发展。

我们以前回答过网友们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一千多年以来,有没有人超越过王羲之呢?

我们曾经对此也做过一个回答,什么回答?就是说王羲之他创立了楷书、行书、草书这样一个新的书法框架体系,这个框架体系唐代以来,谁都没有突破,但是,就在这个框架体系之内,颜真卿无疑是对这样一个框架体系有丰富和发展的推动者,他的代表之作无疑也就是《祭侄稿》。这就是颜真卿在二王书法体系里边所作出的创新的价值。

与赵孟頫同时代的元代书法家、诗人陈深(1259-1359)跋《祭侄稿》云:“颜鲁公,唐朝第一等人。公字画雄秀,奄有魏晋而自成一家。前辈云:书法至此极矣。《祭侄季明文稿》一纸,详玩此帖: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邪。苏文忠谓:‘见公与定襄五书草数纸,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公忠贤,使不善书,千载而下,世固爱重,况超逸若是,尤以宝之。”

陈深虽然延续了苏东坡对颜真卿书法的评价,但是他说的颜真卿《祭侄稿》“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的评价,不正是颜真卿书法的创新,而二王书法所不到之处吗?

赵孟頫与文征明谁的行书容易学好?

赵孟頫的行书更容易学。首先赵体楷书中就有行书的意味,学写行书之前练习写写《三门记》《妙严寺》对于写行书都有帮助。如果会了赵体楷书再写行书就比较容易。如《洛神赋》《赤壁赋》等都接近楷书。

而文征明行书用笔变化大,行笔起落丰富,行书中又夹有草书,练起来相对难些。

当然练字也看个人喜好,以自己认识为主。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