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曾巩代表作品的篇目

陈尧咨开始对卖油翁看他射箭时的表情很反感,1、《卖油翁》原文陈康肃公尧咨善射,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2、《卖油翁》译文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陈尧咨问卖油翁,卖油的老翁说。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

曾巩代表作品的篇目,而略写陈尧咨射箭的原因是什么?

陈尧咨开始对卖油翁看他射箭时的表情很反感,问日:“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这一反问,表现了他的反感。尤其是当卖油翁说“无他,但手熟尔”后,他就更受不了了,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他赖以“自矜”的“善射”受到了轻视,恼怒溢于言表。后来,他看到卖油翁从“钱孔”中酌油而钱不湿,就认输了。其变化的原因,是他看到了卖油翁酌油的技术很纯熟,却并不“以此自矜”。

延伸:

1、《卖油翁》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2、《卖油翁》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

3、《卖油翁》赏析

本文是一篇富含哲理与情趣的小品文章,通俗易懂,意味深长,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因此多年来为中学课本必选篇目。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将熟能生巧这个大道理。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加以阐释,达到了发人深省、心领神会的目的。

第一段:写陈尧咨善射,卖油翁略表赞许。文章开头就对陈尧咨作概括介绍,他”善射”,”当世无双”并”以此自矜”。射技高超,以常理而论,定然是人人赞赏,射者自命不凡也是常情。这就为下文做了伏笔。但是,卖油老头对其”发矢十中八九”,却只”但微颔之”。这里以极其精练的笔墨提出了矛盾,在读者心中产生了悬念,就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第二段: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康肃公一贯”自矜”,对卖油老头对其箭术所表示的不以为然的态度,是不会轻易放过的,自然要追问:”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卖油老头回答:”无他,但手熟尔。”这一问一答,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熟能生巧”。康肃公一时还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反认为是”轻吾射”,至此矛盾更加激化,卖油老头只好现身说法”以我酌油知之”。又用具体事实证明”熟能生巧”,”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作了这一番表演之后,卖油老头为解除康肃公的疑虑,说道:”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这个回答很重要,既回答了并非”轻吾射”,又再次说明道理。康肃公心中豁然开朗了,由”忿然”到”笑而遣之”结束了全文。本文以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这件小事,说明了”熟能生巧”这个普通的道理。一般说理文章,常常要发议论,说为什么应该这样,为什么不应该那样。而这篇文章并没有高谈阔论,只是记叙卖油翁与陈尧咨对答和卖油翁酌油的经过,来说明道理。本文着重写的是射箭和酌油都可以由于手熟达到高超的技艺,而不是写陈尧咨的射箭。所以写陈尧咨的射箭只用了”矢十中八九”五个字,写得十分简略。这样繁简得当,突出文章的重点。

陈尧咨学问不小,官职做得也很大,而且是文武双全,不愿屈居人下,可是却不得不在卖油翁面前认输,因为卖油翁指出的道理辩驳不倒,只得”笑而遣之”,没有责备”犯上”的小百姓,对于”用刑惨急,数有杖死”的陈尧咨确实不大容易。”笑”,既是有所领悟,也是自我解嘲,自是”传神之笔”。

4、《卖油翁》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生于北宋,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谥号文忠,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意为:”藏书一万卷、金石拓片一千件、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醉翁一人”这六个”一”),汉族人,自称庐陵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

战国策是谁整理和汇编的?

《战国策》与刘向所编订的《战国策》在篇目上已有出入。所以,历史上就存有两种文本的《战国策》,刘向所编为古本,曾巩所校补的为新本

按字开头的成语?

篇数,piānshù基本解释

特指一本书的篇章数目。汉王充《论衡·正说》:“说《论语》者,但知以剥解之问,以纤维之难,不知存问本根篇数章目。”唐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序》:“今臣窃取魏晋义,用汉篇数,为《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纪高祖、太宗功能之神奇,因以知天下之勤劳,命将用师之艰难。”

篇首,piānshǒu基本解释

篇章的开头。《书序》:“故引之,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

篇翰,piānhàn基本解释

犹篇章,篇简。一般指诗文。南朝宋鲍照《拟古》诗之二:“十五讽《诗》《书》,篇翰靡不通。”唐李德裕《追和太师颜公同清远道士游虎丘寺》:“逸人缀清藻,前哲留篇翰。”明高启《秋怀》诗之八:“弱龄弄篇翰,出门结羣贤。”清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宋自绍兴以来……百姓莫敢言喘,放翁恶得形诸篇翰以自取戾乎!”谭献《<唐诗录>序》:“丁巳之岁,游学京师……缘情感寓,不忘篇翰。”

篇籍,piānjí书卷文籍

篇册,piāncè基本解释

犹书籍。清赵翼《陔馀丛考·本草》:“世谓神农尝药时,尚无文字以识相付,至桐雷乃载之篇册。”

篇次,piāncì基本解释

谓书籍中篇章的顺序。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叙》:“鲁共王时,尝欲以孔子宅为宫。坏得古文《论语》、《齐论》有《问王》、《知道》,多于《鲁论》二篇,古论亦无此二篇,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齐》、《鲁论》同。”宋曾巩《<礼阁新仪目录>序》:“盖此书本三十篇,则集贤院书虽具,然其篇次亦乱。既正其脱谬,因定著从目録,而《礼阁新仪》三十篇复完。”

篇咏,piānyǒng基本解释

亦作“篇咏”。诗歌著作。唐皇甫冉《闲居作》诗:“篇咏投康乐,壶觞就步兵。”《旧唐书·德宗纪赞》:“赐宴之辰,徒矜篇咏。”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三:“真宗听政之暇,唯务观书。每观毕一书,即有篇咏,使近臣赓和。”

见“篇咏”。

篇家,piānjiā基本解释

著作家。汉王充《论衡·须颂》:“问说《书》者:‘“钦明文思”以下,谁所言也?’曰:‘篇家也。’‘篇家谁也?’‘孔子也。’”

篇什,piānshí《诗经》的《雅》、《颂》以十篇为一什,后用篇什指诗篇

篇目,piānmù指一本书中的每篇或每章标题

一般放在书籍前面,表示书中篇章标题的目录

篇幅,piānfú文章的长短

书籍报刊中的文章所占的版面

篇牍,piāndú基本解释

书籍;典籍。《后汉书·荀悦传》:“悦年十二,能说《春秋》。家贫无书,每之人闲,所见篇牍,一览多能诵记。”南朝梁沉约《上<宋书>表》:“其(何承天)所撰志,唯《天文》、《律历》,自此外,悉委奉朝请山谦之。”田北湖《论文章源流》:“文字肇兴之日,歌咏先导其流,坟典已无篇牍,里巷犹闻谣谚,此章句之元始也。”

篇帙,piānzhì基本解释

指书籍的篇卷。《新唐书·隐逸传·陆龟蒙》:“借人书,篇帙坏舛,必为辑褫刊正。”宋陈师道《咸平读书堂》诗:“休更散篇帙,风篁献笙竽。”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阮孝绪《七録》,亦另録释、道二家……余意二藏篇帙既多,且本方外之说,分门另録,似无不可。”清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金钱》:“至于金钱、金盏、剪春罗、剪秋罗、滴滴金、石竹诸花,则明知精力不继,篇帙寥寥,作此以塞纸尾。”清马建忠《适可斋记言》卷四:“查中外交涉以来,西人两次构衅,藉势冯陵,乘我仓卒之时,要我立约,篇帙数十页,条议数十款,无非藉此取益。”

篇帛,piānbó基本解释

谓编织成幅的丝织品。南朝宋鲍照《绍古辞》之二:“绦绣多废乱,篇帛久尘缁。”黄节注:“《说文》徐曰:‘篇,连也。’”

篇页,piānyè指篇幅与页码

篇秩,piānzhì基本解释

书籍的篇卷。宋王安石《进熙宁编敕表》:“具惭浅学,莫副详延,屡弥岁午,仅就篇秩,删除烦复,搜补阙遗。”

篇典,piāndiǎn基本解释

犹典籍。《后汉书·胡广传》:“广复与敞虔上书驳之,曰:‘……窃惟王命之重,载在篇典,当令县於日月,固於金石,遗则百王,施之万世。’”

篇章,piānzhāng指篇幅与章节。比喻卓越的成绩与贡献

历史的新篇章

常指作品

文学篇章

篇第,基本解释

谓篇章的顺序。汉王充《论衡·超奇》:“其高第若谷子云、唐子高者,说书于牍奏之上,不能连结篇章。或抽列古今,纪著行事,若司马子长、刘子政之徒,累积篇第,文以万数,其过子云、子高远矣。”《隋书·经籍志一》:“安国并依古文,开其篇第,以隶古字写之,合成五十八篇。”唐刘知几《史通·六家》:“﹝晋孔衍﹞乃删汉魏诸史,取其美词典言,足为龟镜者,定以篇第,纂成一家。”宋王洙《王氏谈录·秘阁易法》:“公言秘阁有郑氏注《易》一卷,《文言》自为篇,而陆氏《太玄》,篇第亦各异。考之,足以见古《易经》之旧次。”

篇辞,基本解释

犹篇章、文章。《后汉书·文苑传赞》:“情志既动,篇辞为贵。”李贤注:“《毛诗序》云:‘情发於中而形於言。《诗》者志之所之,故情志动而篇辞作,斯文章之为贵。’”

篇记,基本解释

犹篇章。汉崔琰《述初赋》:“觌游夏之峩峩,听大猷之篇记。”参见“篇章”。

篇句,基本解释

犹章句。章炳麟《辨诗》:“自尔千年,七言之数以万,其可讽诵者几何?重以近体昌狂,篇句填委,凌襍史传,不本情性。”

篇技,基本解释

谓创作诗文的才能。南朝梁江淹《建平王谢赐石砚等启》:“臣夙乏翰能,素谢篇技。”

篇条,基本解释

犹篇章。泛指文章。《晋书·刑法志》:“今制新律,宜都总事类,多其篇条。”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正纬》:“若鸟鸣似语,虫叶成字,篇条滋蔓,必假孔氏。”《魏书·乐志》:“逮汉魏之间,乐章复阙,然博采音韵,粗有篇条。”参见“篇章”。

篇子,基本解释

口语。指写着或印着文字的单张纸。孙犁《白洋淀纪事·吴召儿》:“我想得正规一下,不到九月,我就给她们上大课了。讲军民关系,讲抗日故事,写了点名册,发了篇子。”

英文翻译

1.[口]sheet(ofpaper,etc.)

篇统,基本解释

谓整篇文章各种头绪的统一安排。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篇统间关,情数稠叠。”

篇卷,基本解释

指书籍。晋葛洪《抱朴子·释滞》:“道书之出於黄老者,盖少许耳,率多后世之好事者,各以所知见而滋长,遂令篇卷至於山积。”《隋书·经籍志一》:“俗儒趋时,益为其学,篇卷第目,转加增广。”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旧唐书》志后序云:‘三代之书,经秦殆尽。汉武帝、河间王始重儒术,於灰烬之馀,拾纂亡散,篇卷仅而复存。’”

篇韵,基本解释

《玉篇》和《广韵》的并称。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一:“﹝《太平御览》﹞卷四百八十八:‘涕,鼻液也。’按《篇》《韵》皆云:‘涕,目汁。’”

篇末,基本解释

篇章的结尾。《后汉书·马武传》:“故依其本第系之篇末,以志功臣之次云尔。”《晋书·列女传序》:“亦同搜次,附于篇末。”

篇简,基本解释

书籍;典籍。古代书于竹简,故称。南朝梁武帝《诏答周弘正》:“篇简湮没,岁月辽远。”《隋书·经籍志一》:“其馀篇简错乱,不可复读,并送之官府。”

篇语,基本解释

犹篇章。清沉宗畴《<板桥杂记>后跋》:“余甲申以前诗文尽皆焚弃,中有赠答名妓篇语甚多。”

篇题,基本解释

篇章的标题。章炳麟《文学说例》:“前世著述,篇题多无义例。”

篇袠,基本解释

书籍的篇卷。黄侃《<新方言>后序》:“篇袠既定,承命叙録,略陈所怀,仰赞微恉云尔。”

篇叶,基本解释

篇和页。叶,同“页”。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次年,中枢移入北京,社员好像走散了一些,《浅草》季刊改为篇叶较少的《沉钟》周刊了。”

篇体,基本解释

谓文章的体裁。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颂赞》:“所以古来篇体,促而不广。”

篇联,基本解释

(1).谓有机地加以组织,使之联贯而成篇。宋李上交《<近事会元>序》:“如曰小不足讲,懵则包羞,聊此篇联,无诮丛脞。凡五百事,釐为五卷,曰《近事会元》。”

(2).指于一篇之中有机地加以组合。明宋濂《元处士吴莱》:“濂尝受学於立夫,问其作文之法,则谓有篇联,欲其脉络贯通;有段联,欲其奇偶迭生。”

篇法,基本解释

谓文章的作法。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六:“若斟酌字义,考订篇法,往往今不逮昔。”

篇制,基本解释

犹创作。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江左篇制,溺乎玄风。”

篇业,基本解释

著书立说之事。汉王充《论衡·定贤》:“才高好事,勤学不舍,若专成之苗裔,有世祖遗文,得成其篇业,观览讽诵。”

篇端,基本解释

文章或著作的开首。明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刑部·重刊<闺范>序》:“斯世斯民,有能观感兴起,毅然以往哲自励,则是图之刻,不为徒为。因叙厥指,以冠篇端。”

篇述,基本解释

为何他却能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

曾巩不是名气不大,只是在现代名气不大。说起来,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的就数曾巩了,许多人认为他只是一个凑数的,其实不然,在明清两朝,曾巩在文章方面,备受推崇,甚至超越苏轼。

唐宋八大家

首先要明确一点,唐宋八大家,评选的只是在文章方面有建树的作者,所以就别问李白、杜甫为什么不能入选了。

另外,唐宋八大家这一概念,是在明朝才提出的,明朝文坛复古,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反对八股文和台阁体,于是乎,从明朝初年开始,朱右就编纂了《八先生文集》,而“唐宋八大家”这一称号,是直到明末,一个叫茅坤的人编纂了《唐宋八大家文钞》之后,才确定下来的。

曾巩

说到曾巩啊,真的有点悲剧,唐宋八大家中,好像只有他是唯一没有任何作品入选中小学课本的,这也直接造成了他名气不大。

但曾巩为什么能受到推崇,并入选八大家?

我们知道,古代中国,无论是修身、还是治国,其核心都是遵循儒家思想——这就是曾巩的特点。

曾巩是一个充满了儒家气息的君子,他年轻时屡试不第,家中十几口人的重担,又都在他一个人身上,换做别人早就被累死了,但曾巩还能忙里偷闲,读圣贤书。在他长达十几年的读书生涯中,丰富了他的文学功底,也坚定了他纯粹的儒家立场。

曾巩文坛地位的变化

两宋

苏辙为曾巩写挽联,评价道:“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就是说曾巩的文章和思想,足以和先秦两汉时期的大学者媲美。

北宋之后,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走上了儒家正统地位,而曾巩醇正、端庄的文风,深受理学家的喜爱,朱熹直截了当地夸赞:“予读曾氏书,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何世之知公浅也。”

这就相当于把曾巩推到了与孔孟比肩的高度。

明清

明朝在前面已经说了,就跳过,直接到清朝。

康雍乾三朝,是清朝的巅峰,当时文坛以桐城派散文为主,而这一派的文风,主要就是为了宣传儒家思想,以程朱理学为理论基础,前有朱熹把曾巩推上神坛,到清朝,曾巩的地位自然再次以被拔高。受到人们的推崇也就不意外了。

清朝以后

清朝末年,西方文化输入中国,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2000多年来形成的传统礼教,在西方文化面前不堪一击,其中遭受打击最大的就是孔孟之道。

所以,清末首先被打击的就是桐城派,而桐城派推崇曾巩,自然而然地,曾巩就被时代抛弃了。

小结

虽然曾巩自从清末受到打击以来,直到今天也难翻身,但是,任何人在评价曾巩时,都绕不过两个字:醇正。

我们读八大家的古文,各有风格,韩柳率真而生动,欧阳修华美、王安石重理、苏东坡豁达,而曾巩过于醇正的文风,读起来就十分无趣了。但是,对于学者来说,曾巩却是他们研究古文,不可多得的瑰宝。

而且,曾巩虽然“无趣”,但他自始至终坚持正道,不忘初心,正是现代人应该学习的。

所以,曾巩不应该被遗忘。

如何评价欧阳修?

公元1043年,开封府衙内,外甥女张氏‬将其‬与‬舅舅欧阳修‬的恋情‬曝光‬,人证物证‬俱在‬,欧阳修瞬间‬成了‬众矢之的‬,这就是轰动一时的欧阳修“盗甥案”。

欧阳修有个妹妹,早年出嫁,丈夫亡故后,她只能带着年幼的张氏投奔娘家,这个张氏便是这次“盗甥案”的女主角,她是妹夫与前期所生的女儿,并非欧阳修的亲外甥女。

被自己抚养长大的亲人状告,这是欧阳修的悲哀,可他的死对头们却弹冠相庆。只因,这完全是一场针对欧阳修的政治绞杀。

他曾站在人生的巅峰,也曾被摔落谷底,这些于他不过是一场“秉持自我”的修炼,他比常人更懂得人生的滋味。

走进欧阳修的一生,你会发现,文坛宗主并不是他所想,他更愿成为“人间自在啼”的醉翁。

01年少风雨欧阳修,江西庐陵人永丰人,公元1007年出生于四川绵州,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被誉为“文坛宗主”。

欧阳修出生时,父亲欧阳观已经56岁了,老来得子,自然爱若珍宝。即便是远赴外地上任,欧阳观也一直将欧阳修带在身边,悉心教养。

与父亲相处的时光没有几年,4岁时,欧阳观便一病不起,终是撒手人寰,只留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

父亲生前是个六七品的小官,家中没什么积蓄,母亲郑氏为了料理父亲的后事,将所有家产都变卖了,无奈之下,只得带着欧阳修投奔远在随州的叔叔。

此时的欧阳修只是个懵懂的孩童,便迎来了人生的第一场苦难!

叔叔欧阳晔在随州任推官,为人正直,为官清廉,生活亦是清贫。虽然欧阳修一家的生活有了着落,但是孩子的教育他也负担不起了。

好在,母亲郑氏出身于江南士族,从小知书识礼,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她深知,读书才是欧阳修的唯一出路。

一日,郑氏带着欧阳修来到涢江岸边的沙滩上,小小少年不解母亲的用意,好奇地询问道:“母亲为何带我来这里?”

郑氏看了看欧阳修,温柔地回道:“你不是想学写字吗?母亲今日就来教你!”

说罢,郑氏以荻代笔,以沙为纸,教欧阳修读书认字。从此,少年开始沉迷于读书,也开始慢慢展露出文学天赋。

欧阳修聪颖好学,不仅能一目十行,还能过目不忘,很快就将家中的藏书看尽。买不起书看,他就去借书。城南李家,家中藏书众多,欧阳修常常硬着头皮前去借书。

10岁那年,少年第一次读到了《昌黎先生文集》,只觉耳目一新。韩愈的文章这般平易近人,潇洒恣意,与他从前读的那些晦涩难懂,雕章琢句的文章完全不同。

于是,他连忙将文集借回家中,抄写吟诵,日日钻研,废寝忘食。少年的创作水平与日俱增,写出来的文章也变得成熟老练。

叔叔欧阳晔见此,十分欣慰,夸赞欧阳修道:“小小年纪便能写出如此文章,日后定能入仕为官,名扬天下!”

少年闻言,面带羞涩,心中却悄然埋下了梦想,他要去汴京!

公元1023年,17岁的欧阳修在随州参加乡试,考试的题目是《左氏失之诬论》。欧阳修见此题目,即刻文思泉涌,洋洋洒洒,写得十分畅快。

踏出考场的那一刻,他踌躇满志,哼着小调就回了家,只待金榜题名。然而,放榜那日,少年寻遍了角落,也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失望而归。

原来,欧阳修的文章写得虽好,却不愿落俗套,文章中的韵脚超出了官韵规定的范围,考官们泥古不化,将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欧阳修黜落了。

欧阳文忠公年十七,随州取解,以落官韵而不收。

三年后,20岁的欧阳修再一次参加了乡试,顺利通过后,被荐往礼部应试,这一次,他还是落榜了。

少年有些苦闷,他收拾行李回到家乡,看着满屋的书籍,想起那些寒来暑往,刻苦读书的日子,少年的眼中蒙上了一层忧郁,他何时才能去到汴京。

少年心中茫然,但是他从未想过放弃梦想。他明白,自己没有背景,想要一朝成名,入仕为官,进士及第是不够的,他需要得到名家的提携。

公元1028年,22岁的欧阳修带着诗作来到了汉阳,拜会了知军胥偃。

胥偃是个爱才惜才之人,他接纳了欧阳修,将其留在门下。胥偃十分欣赏欧阳修的才华,每日与他高谈阔论,把酒吟诗。

没过多久,胥偃带着欧阳修来到了汴京,在他的大力举荐下,欧阳修就试国子监。少年终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汴京,京中的繁华他不曾见过,他想,他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

这一年,欧阳修23岁,他仿佛是开了挂一般,国子监就试,他一举夺魁,国学解试,他再登榜首,次年的礼部考试,他再次夺魁。少年没有辜负恩师的提携,一战成名,名动汴梁。

人人都道,他定是今科状元的不二人选,少年内心也是笃定的。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人生巅峰,连中三元的欧阳修为自己定制了一件长袍,以备殿试之用。同宿舍的考生,时年19岁的王拱辰瞧见了,一把抢过袍子,披在了自己身上。

朝着同窗好友炫耀道:“你们瞧,我就是新科状元!”欧阳修一笑而过,没有放在心上。

那日殿试,宋仁宗亲自主持唱名仪式,欧阳修信心满满,考生们也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欧阳修。谁知,宋仁宗金口一开,状元却是王拱辰,而自己只取得了甲科十四名。

欧阳修登时如遭雷劈,愣在了原地,随后自嘲起来,自己果然不适合走科举。

原来,殿试之时,欧阳修意气风发,言语犀利,丝毫不懂得低调,于是,主考官晏殊以“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为由,未能让欧阳修夺魁,借机给欧阳修上了官场的第一课。

没能成为新科状元,欧阳修虽然内心苦闷,但他也很快就释然了。进士及第后,恩师胥偃便将女儿许配给了欧阳修,虽然没能成为新科状元,但是他已经释然了。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可谓是人生巅峰。欧阳修的童年过得太苦,他过早地见惯了人情冷暖,看清了世态炎凉,但他从未被生活磨去锐气,依旧长成了潇洒恣意的少年。

我想,如果欧阳修从来都是这样的少年,那该有多好,可惜,在北宋的朝廷,向来都不是能独善其身的。

欧阳修出生的时候,曾有相师断言:“耳白于面,名满天下;唇不著齿,无事得谤。”

没想到,真的一语成谶!

02风流才子入仕后,欧阳修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西京(洛阳)留守推官。

在洛阳,他结识了人生的挚友梅尧臣,遇到了照顾他,欣赏他的上司,时任西京留守的钱惟演,娇妻相伴,知己共游,领导赏识,这是欧阳修最春风得意的一段时光。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钱惟演爱才如命,十分厚待刚上任的欧阳修,不让他埋首公务,还鼓励他多享受生活。他对欧阳修说:“你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便是,创作!创作!创作!”

少年总是喜欢风花雪月,向往自由,自此,欧阳修终日游山玩水,呼朋引伴,对酒当歌。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有人说,钱惟演对欧阳修不是包容,是放纵。

殊不知,钱惟演年少时亦有雄心壮志,但是,他随父亲归顺北宋,身份敏感,从不敢锋芒太露。他深知,人生很长,青春很短,纵使日后高官厚禄,但是青春难再,年少纵情又何妨!

欧阳修与好友共游嵩山时,大雪纷飞,银装素裹,众人被景色所迷,纷纷驻足赏雪,待到要回去时,已是天色将晚,大雪封山,寸步难行。

欧阳修正为难之际,只见风雪中行来一队人,领队的人见到欧阳修,俯身一拜道:“府衙公务简易,不必夜以继日。郎君既已乘兴而来,何必败兴而归?不妨安住。”

钱惟演不仅给他送去了美酒佳肴,还有歌姬与厨子。自此,欧阳修在钱惟演面前更加纵情恣意。

一日,钱惟演邀请同僚好友参加宴会,欧阳修与一名官伎恩爱缠绵,姗姗来迟,席间两人更是眉目传情。

钱惟演见状,开口询问:“今日宴会为何来迟?”

官伎柔柔答道:“金钗丢了,因寻它,故来迟些。”

钱惟演心下了然,笑道:“若你能得欧阳推官一首词,今日我便赔你这金钗,何如?”

欧阳修听罢,也不推辞,略加思索,写就了《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

情意缱绻,温柔小意,诗语如画,钱惟演赞叹不已,当场赔了金钗,也成就了一段佳话。

然而,快乐的日子没过多久,妻子胥氏难产而亡,钱惟演被调任他处,欧阳修自己也要离开洛阳了,他万般不舍,写下: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是个有情人,他深情却不滥情,自有一派风流。

其实,北宋对官员的生活作风考察得非常严格,官伎可以歌舞助兴,却不能私侍枕席,但欧阳修却与官伎有了私情。

你说他风流也好,好色也罢,他都坦坦荡荡地写进了自己的诗中,他拥有极度的欲望,却又极度诚实,这就是属于欧阳修的魅力。

但是,在风云诡谲的朝堂上,这些都成为了政敌们击杀欧阳修的证据!

公元1034年,欧阳修受诏命回京,任馆阁校勘,参与编修《崇文总目》。欧阳修十分喜欢这份工作,这里有天底下最珍贵的文史典籍,都是千金难买的孤本,他可以名正言顺地翻阅。

闲暇之余,他与三五好友相约游山玩水,吟诗作赋,美酒佳肴,好不快活。就在大家以为,欧阳修即将平步青云的时候,他的人生却直接荡入谷底。

公元1036年,时任开封知府的范仲淹进献《百官图》,弹劾宰相吕夷简拉帮结派,任人唯亲,皇帝盛怒,将范仲淹贬至饶州。

朝中官员见状,纷纷落井下石!

欧阳修一向将范仲淹视为自己的偶像,见他如此遭遇,这个热血青年终于坐不住了,于是,他满怀愤怒,写下了著名的《与高司谏书》。

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

欧阳修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言语犀利,极尽讽刺,大骂言官无耻。他不怕皇帝降罪,他要用自己的死洗刷范仲淹的冤屈。

一时间,帝王震怒,欧阳修被贬官至夷陵。

这一年,他30岁了,而立之年,官场失意,他的第二任妻子也因病去世了,他终是感受到了无边的寂寞。元宵佳节,欧阳修走在街头,火树银花,行人如织,他想起了妻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在夷陵的日子里,欧阳修并未丧心殆志,经过四年的励精图治,夷陵很快就出现了移风易俗,时合政清的局面。

这一次,欧阳修重新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受召回京,重任馆阁校勘,但他仍旧坚定不移地支持范仲淹的改革。

这让守旧派的官员再也坐不住了,上书皇帝,称范仲淹与欧阳修等人皆为“党人”,荐引朋党,离间君臣,这样的言论让宋仁宗坐卧难安。

这次,欧阳修再次出手,直呼:“君子无党,小人有党,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朋党论》一出,言辞直击要害,无人敢与其争锋,这既宽了宋仁宗的心,也灭了保守派的嚣张气焰,官员们害怕被牵连,只能暂时退缩,但他们从未停止对欧阳修的攻击。

03君子之悲公元1043年,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这一举措再次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范仲淹再遭贬谪。此时,已经任职谏院的欧阳修再次上书,为范仲淹辩护。

为了扳倒欧阳修,保守党们开始罗织罪名,将一张大网撒向了欧阳修。

没过多久,一名张氏妇人将欧阳修告上开封衙门,称其霸占自己的家产。张氏受人挑唆,以欧阳修的名义购买了大量田产,然后将买卖的契约当做证据来指控欧阳修。

可是,这样的证据显然是经不起审查的,很快就露出了马脚,霸占家产一事更是无从谈起。张氏知道自己即将要承担诬陷的责任时,直接反咬一口,控诉欧阳修道德败坏,觊觎后辈。

一下子,整个案件被推向了高潮!

欧阳修的风流,人尽皆知,案子还未审理,几乎就坐实了欧阳修的罪名。欧阳修辩解道:“此女入府时,年仅7岁。”

可是,保守党早有准备,他们翻出欧阳修的《望江南·江南柳》。

江南柳,叶小未成阴。人为丝轻那忍折,莺嫌枝嫩不胜吟。留著待春深。十四五,闲抱琵琶寻。阶上簸钱阶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

保守党牵强附会,斥责欧阳修人品低下!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况且这把杀人的刀,出自自己的亲人。一代文坛宗主,背负着这样的丑闻,被贬官滁州。

这一变故,可谓是小人之庆,君子之悲!

人生大起大落,欧阳修早已看淡,他从此自号醉翁,远离朝堂,寄情于山水之间,这大概是古代文人失意时,统一的姿态吧!

在滁州时,欧阳修写下了名动大宋的《醉翁亭记》。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一时间,天下莫不传诵,家户至到,当时为纸贵。仅仅两年时间,欧阳修就将滁州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自得其乐。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宋仁宗,庸人为官,是阻碍国家壮大的绊脚石。

一时间,宋仁宗也觉得对欧阳修的处罚过于重了,于是,他重新启用了欧阳修,授予他起居舍人的职位,将他调往了扬州。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别滁》

离任时,百姓们前来送别,他们喜欢这位心地仁厚的太守大人,不愿意放他离开。欧阳修却说:“你们不必难过,我到哪里都会是快乐的醉翁!”

此时的欧阳修不再有刺人的棱角,他开始走向了圆融,走向了另一种人生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想,这大概是他实现理想的另一种方式吧。

公元1049年,欧阳修再次被诏回京,先后担任翰林学士,副枢密使,参知政事等官职。虽然,他曾遭受诬陷,但他仍不改本色,遇到不平,仍旧仗义执言。

彼时,仁宗皇帝驾崩,赵曙继位,史称宋英宗。英宗继位后,想要追封自己的生父为“皇考”,这一决定得到了欧阳修、韩琦等人的赞同,却遭到了御史等人的反对。

为了将欧阳修拉下台,反对派显示斥责欧阳修对皇室大不敬,更是如法炮制,制造了“盗媳案”。

欧阳修多次上书,为自己辩解清白,但是,谣言四起,更何况此事乃儿媳亲口承认,欧阳修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好在皇帝召见了御史,想要问清是由,奈何御史们始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英宗大怒,斥责其不择手段,诬陷良臣,将他们全部贬黜。

然而,此时的欧阳修已然对朝堂失去了信心,他多次向英宗请求外放,却被英宗拒绝了。此后,朝廷多次想要重用欧阳修,都被他婉言拒绝了。

公元1057年,欧阳修被任命为吏部主考官,选拔人才。当时,大多数的举子都偏爱"太学体”,为了彰显学识,文章写得晦涩难懂。

欧阳修看到此类文章后,决定概不录取。放榜后,考生们愤愤不平,认为科举考试不应仅凭个人喜好,扬言要当街痛打主考官。

然而,欧阳修并不在乎,他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为璀璨的北宋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公元1071年,志在改革却心灰意冷的欧阳修,前后六次向神宗皇帝请辞,神宗无奈,只得恩准。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欧阳修回到颍州定居,从此,世间少了位高官欧阳修,多了位寄情山水的六一居士。一万卷书,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还有一个快乐的小老头。

经历了人生的起伏,欧阳修不再执着于曾经的理想,既然不能实现,那么归隐田园或许也是不错的选择。

他终于体会到了人生的滋味,有人说他过于消极,我觉得,这是世人对他的误解。欧阳修从来不曾放下他手中的剑,他仍是当初的那个少年。

只是他看清了这世间的激荡,将心归于平静,于一室中怡然自得,他放下了曾经,放下了执念,但从未放下热血和情义。

04最后公元1072年,欧阳修在颍州病逝,终年66岁,谥号“文忠”。

欧阳修的一生,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他曾高官厚禄,曾引领北宋文坛,他生前名扬四海,死后连天子都为他写赞歌。

他一生有情有义,他的情给了知他懂他的人,他的义给了大宋社稷,他一生从未负人,却被北宋朝廷不断辜负。

好在,他懂得了,放下一切,万般自由!先生,若有来生,愿你能成就生前功名,一生不被辜负!

小学生应该背诵哪些经典名著?

教育是件十分严谨的事,容不得半点任性盲目,否则,误导家长,误人子弟。实话实说,与其让小学生背诵“唐诗宋词”,倒不如让他背诵“三、百、千、弟”。为什么?虽有“背诵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但是,唐诗宋词太小儿科了,只是让孩子们玩玩而已,不必太认真。与其让小学生背诵“三、千、弟”倒不如背诵“礼记.大学篇、论语.学而篇,道德经”等。为什么?虽有“背诵三字经,可知千古事;背诵千字文,识字快捷径;没有弟子规,一生努力等于0”之说法也。但是“弟子规”计1080个字的作者是读孔子的长大的,后将“论语.学而篇”理念、内容等改编成繁杂化、碎片化。当时看来,仅仅是一本针对“底层社会人群”的教化性读物。并非经典名著……事实上,经典名著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岁月,至今仍然栩栩生辉,足以见证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魅力,至今无人超越。事实上,经典名著是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其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其价值早已超出了名著本身和道德与社会良知的力量。熟读背诵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也是最好的方法之一,没有之二,同样是增強记忆力的有效途径。“只须背诵,不须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经典名著,百读不厌,从中吸取精神力量,可以增长你的知识,开阔胸怀扩大视野,加深你的理解力,代表你的心智又向深度跨越一步,文化层次高了一层。欢迎差评,收藏,转发以帮助更多的人,谢谢!

[作揖][作揖][赞]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