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柳荫的代表作品

如何用摄影作品还原杏花杨柳年年好?我说的樱桃花不是观赏性樱花,每年春天里的杏花和杨柳依然很美丽。但是回头看看我们虚度了多少的青春年华,诗中隐喻着我们要珍惜每一个日子。那么就拍出杏花盛开的姿态和杨柳青青的色彩。...

柳荫的代表作品,如何用摄影作品还原杏花杨柳年年好?

谢谢邀请。

说起杏花,我老是和樱桃花分不清。我说的樱桃花不是观赏性樱花,而是结樱桃果实花儿。因为都是小小的淡粉色,模样非常像。

为了辨别杏花,特地查了资料。

杏花分辨要点:

1、单朵开放,花朵十分饱满。

2、花期2-3月,花落后长叶。

3、初开时花瓣会带一些浅红色,花萼深红色,枝条深红褐色。

“杏花杨柳年年好,不忍回看旧写真”出自

为人题 郑谷(唐)

泪湿孤鸾晓镜昏,近来方解惜青春。

杏花杨柳年年好,不忍回看旧写真。

诗词的意思也是今日依然有讨论价值的话题。就是不负青春,不负韶华。每年春天里的杏花和杨柳依然很美丽,但是回头看看我们虚度了多少的青春年华,虚度了多少光阴岁月。诗中隐喻着我们要珍惜每一个日子,每一个春天,不要虚度青春年华,等到回忆时不堪回首。

拍摄思路

摄影要还原诗词中的画面,我们就抓住两个关键词杏花和杨柳。杏花和杨柳年年好,那么就拍出杏花盛开的姿态和杨柳青青的色彩,这就是他们最美好的时刻。

拍摄杏花,因为花朵比较娇小,我们一般采取特写的方法,拍摄一枝独秀或者单独的花型,表现细节美。利用好侧光侧逆光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带有雨露的杏花图,会增加色彩的饱和度,画面看起来更加清新亮丽。拍摄杨柳,可以用慢门表现风中飘动的动感。当然这个时候少不了三脚架。除了单纯的拍杨柳,可以多带点环境因素。比如岸边的垂柳,比如桃花掩映下的垂柳,比如亭台楼阁前的垂柳,这样的画面更加有意境。刚刚长出新绿叶子的垂柳色彩更加好看,更加养眼,可以抓紧这个时间段去拍摄,还可以拍摄到毛茸茸的柳芽呢。

这首诗对我们而言,还是有很多现实意义。诗中也寓意着每个人的青春是短暂的,如何抓住这短暂的青春时光奋斗出光彩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欢迎你的关注点赞,谢谢阅读!

你喜欢这样的天气吗?

谢邀:杜甫老先生的《春夜喜雨》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春日来临,万物复苏,春雨绵绵,滋润大地的美丽景色!

可能每一个人都会喜欢春天的小雨,正所谓“春雨贵如油”,一场春雨来临,土地墒情增加,更适于播种,对农民朋友们来讲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了的,他们自然是喜不自胜!

可我是真不喜欢春天下雨,因为我的职业真的是和春雨不在一个频道上。我家是养羊的,每当碰到春雨眷顾,那一份狼狈真的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大家都知道春季东北气温还是比较低的,而且春风又大,若是晴天还好,一下雨就暴露了它“乍暖还寒”的特性!那绵绵雨丝落在身上,用不了多久就润透了你的衣服,再加上阵阵春风也来凑热闹,时刻让你领悟冷的真谛!

不仅仅是人冷,羊儿们也好不到哪去,春雨打湿了羊毛,小风一吹,即便它穿的是纯纯的羊皮棉袄,也无法抵挡凉意的侵袭,有的体质较弱的羊也免不了来一场伤风感冒流鼻涕的一条龙洗理,虽说它们不会说话,估计内心也是崩溃的吧!

(没有拍自己家羊的动图,截一张百度图片吧。)

无奈的我是真的对春雨喜欢不起来,不过也许多年以后我换了另一个职业,不再被它困扰,我相信自己还是会愿意享受在绵绵春雨中漫步的那一份浪漫的!

鸳鸯蝴蝶梦鸳鸯蝴蝶什么意思?

要解释“鸳鸯蝴蝶梦”一词,先要解释“鸳鸯蝴蝶”的意思:

“鸳鸯蝴蝶”一词来源于民国初年对旧体言情通俗小说的批判:即形容这类作品的言情内容“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荫花下,象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一样”,总的倾向不外乎“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

所以“鸳鸯蝴蝶梦”实质上是对才子佳人模式的一种向往,看似美好,实现却很难,甚至不现实,这个词可用于形容空想,形容人生的忧多乐少,没有太明显的悲喜倾向,却有着感伤的意味。

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句话好理解。虽说是过去生活总结的智慧,但用在今天某些地方,也是非常的灵魂契合,听我来说:

忙时吃干:以前老百姓农忙的时候,体力活多,费力气,当然要吃点干的,有力气干活;

闲时吃稀:农忙过去了,再吃干的不仅要长肉发福,还浪费粮食,自然是少吃为好。

宁可欠顿,不能断顿:意思就是宁可顿顿吃不饱,也不能隔三差五吃一顿。

主席用语

毛主席在1959年春天给各级生产队队长的指示,其中就引用了一句:“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这样不仅可以节约粮食,还能留下更多的储备。

1959年是三年自然灾害的第一年,对于粮食,那时珍而贵之的东西,毛主席这个指示具有长远的计划,力求努力解决粮食问题。

这句俗语,对于现在貌似意义不大,毕竟大家伙都不缺吃,都恨自己不能少吃。

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引申到别的方面。

比如有意头条自媒体,或者正在做头条自媒体的伙伴们。

收益多的时候:拼命写,就怕错过了头条官方的红利期,毕竟官方太皮了,他实在是喜欢默默的干些事,然后让你去品,敏锐聪慧的伙伴们抓住机会了,自然就盆满钵满。

反应迟钝些的, 接点汤,也能笑容满面。

突然收益降了:那也没招,稀就稀点,好点有啊,但显然没甚干劲了……

宁可欠顿,不能断顿:这意思就更好说了,头条官方最喜欢说的两个词语,一个是持续输出,还有一个就是优质。

什么叫持续输出,就是说作品数量少没关系,但一定不能断。

一旦断了,超过了他的容忍范围,头条也是有脾气的,他手里的杀手锏就是“流量”:哎,我就不给你流量,咋地吧,你大牌,我也是有脾气的。

所以,大家一定要记得,持续输出优质作品。

对了,他们最喜欢说的还有一个词:垂直领域!

大家一定要记住啊,否则,后果很严重~~~

好看的最虐的现代言情小说?

好看的虐心言情现代小说

1.《千山暮雪》匪我思存

这本书是匪我思存一本很经典的虐文了,童雪是莫绍谦的小三,而他把童雪当成自己养的一只金丝雀,内心深爱着她,却因为上一辈的仇恨而无法跨过内心的坎,对她冷酷而暴力,两人的互相折磨看的人十分揪心。

2.《花开半夏》九夜茴

不光爱情故事绝望又凄美,这篇好看的虐心言情现代小说还带有警匪的元素,让读者到体会小人物在强权与邪恶面前的无奈和渺小。一对同样失去了父母的男孩女孩相互依偎着长大,他们的人生本来就不够美好,这个充满了谎言和暴力的社会更是让他们长大的生活举步维艰。

3.《曾有一个人爱我如生命》舒仪

所有的爱情故事其实都很简单,女孩和男孩相爱,一起经历恋爱的甜蜜、酸楚、痛苦到最后相互信任。这本经典虐心言情小说的女主是一个学音乐的女孩,男主背景神秘,两人在一起度过了难忘的十个月,最后分道扬镳,男主与世长辞,女主再也遇不到爱她如生命的那个人了。

4.《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乐小米

从书名我们就能看出这是一个忧伤的故事。凉生和姜生一起经历了那么多的人和事,两人一直期盼着对方能够找到幸福,殊不知对方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但他们之间的感情注定是伦常所不能容忍的,所以这本好看的虐心言情现代小说的结局注定不完美。

扩展资料

言情小说(小说流派)

言情小说是中国旧体小说的一种,又称才子佳人小说。以讲述异性相爱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爱情的心理、状态、事物等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言情小说类型很多主要分为古代,现代等题材。其中又有重生文、穿越文、反穿越文、科幻文、宅斗文、宫斗文、玄幻文、公路文等不同题材。

流派发展

爱情传奇

当今的言情小说的源头,是唐代的爱情传奇。

‘而爱情传奇是传奇小说的分支,也是传奇小说中成就最大的。

小说成熟的标志就是唐代的传奇小说,其成熟的代表作为“三大爱情传奇”:《莺莺传》《李娃传》《霍小玉传》 ,可见,言情小说的祖宗爱情传奇,几乎成了小说的代名词。

可惜,爱情传奇唐宋以后逐渐衰落,章回体小说成为主流,读者群不再像唐宋时期的爱情传奇那样,以女性为主,而是以男性为主了。

鸳鸯蝴蝶

民国初年,上海十里洋场里的文人的失落和颓废,沉迷于酒吧、舞会和政治玩弄而不自拔,偶然间成立的鸳鸯蝴蝶派,成为言情小说的中兴之碑。

其实,鸳鸯蝴蝶派的血液与爱情传奇小说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海派文化的影响。从此,言情小说继唐代爱情传奇之后,形成独立流派。鸳鸯蝴蝶派多以“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阴花下,像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一样”的才子佳人恋爱小说为主,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张恨水的《啼笑因缘》。

港台言情

1949年前后,鸳鸯蝴蝶派的主力军离开大陆,转往港台,这是由时代的大背景决定的。由于大陆文艺的阶级性,言情小说当时在大陆并没有取得发展,流传的主要是手抄本,一不经意间就会沦落为禁书。

港台的言情小说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达到发展巅峰。八十年代以琼瑶、亦舒、岑凯伦、姬小苔为代表,九十年代以席绢、于晴为代表,这一时期也催生了花雨出版社。

大陆改革开放后,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培养了一大批言情女读者群。然而,2005年以后,港台言情没落了。

大陆言情

2000年以后,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文学形式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这一时期,言情小说的舞台转移到了大陆,港台言情的炫彩逐渐被大陆取代。

主要原因在于,大陆八九十年代的港台言情小说的女读者群成为了母亲,为她们的子女做了美好的传承。同时,港台言情缺少大陆的文化底蕴,流于海派轻浮,跟不上潮流。最主要的,是大陆的新一代的作家、写手,不再满足于港台式的梦境幻想,她们思想更为丰富,更想要展现自我,她们想要成为主人。

大陆新生代迅速崛起,使言情小说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网络言情时代。言情小说的风格百花齐放,穿越、都市、虐心、校园、高干等等,尤以穿越文为主,并不断将言情作品搬到荧屏。同时也涌现了一大批网络作家,以晓松溪月、四小天后,六小公主,八小玲珑为代表,沧月、木然千山、明晓溪、米兰、辛夷坞、三元、顾漫、等大神作家,以及安黎斯、缪娟、金子、李歆、姒姜等潜力作家和伊雪枫叶、大风刮过、公子欢喜三大古风纯爱代表作家,成为时下言情小说的主力军。

京师的梨园行是怎样的景况?

作者:史遇春

历史,是往日的图景。她不但有家国大事,也有民间小情。正因为如此,才现出了历史的丰富多彩。

这里,就来说一说清代的梨园行,看一看当日社会的一个面向。

本文出自清人李岳瑞笔记《悔逸斋笔乘》中的《包安吴〈都剧赋〉》一节。

清代京师的梨园行,名声传闻天下,为国中之最。这并不是近来(指笔记作者所处的时代)才有的事情,百余年以前,就已经这样了。

按照下文的记述,再推算回去,清朝京师梨园行的兴盛,距今(二十一世纪一十年代)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关于京师菊部(即梨园行)的载记,在前辈的诗文集子当中,是很少可以找到的相关文字的。前辈的文字中,也很少有人用文雅的辞藻、优美的篇章来歌吟咏唱这一社会存在。

关于清朝京师的菊部,包安吴管情三丈写有《都剧赋》一首。

这首赋,写的就是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公元1796年~公元1820年,共二十五年)中叶(即公元1807年前后)茶园里面的故事。

包安吴的这篇《都剧赋》,文辞典雅、清新明丽。读这篇赋,不但能被其精美的言辞、详细的描述、飞扬的文采所打动;而且,读过这篇赋,还能考见菊部今昔的变迁、社会风气的流转、历史与现实的差异等等诸端印迹。

为清楚相关描述,先简单解释一下上一段中的文词。

包安吴,其实就是清代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包世臣。

包世臣是安徽泾县人,因为泾县在东汉的时候曾经分置安吴,包氏的旧居正好接近这一地域,所以,学者称包世臣为“安吴先生”、“包安吴”。

“管情”一词,没有详细的资料。

查看包世臣的著作,其中有《管情三义》一部。这部著作,收录了包世臣以往的文章,其中有赋三卷,诗三卷,词一卷,另有《浊泉编》一卷,共八卷,是包世臣的代表性著作,也是为文人雅士所熟知的包氏集子。关于“管情”一词,包世臣自己也有说明:“凡仆之为此,皆主于管情以远非僻(即邪恶)。世有总持风动教化之责者,览之亦或有所取焉尔”由此可见,包世臣的观念,还是比较注重文章的启迪教化作用的。据此,可以推测,上文的“管情”之称,或是以著作指代作者其人。

三丈,猜想包世臣或行三,笔记作者李岳瑞尊称其为三丈。

茶园,旧时演戏,多在茶园。所以,笔记作者会说,菊部的往迹,多是发生在茶园里面的故事。

下面,就来看一看包世臣在《都剧赋》序中对菊部的记述。

清仁宗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春,包世臣赴京师参加举子考试(也称随计),这是他第一次来到皇帝辇下。

此前,包世臣就常常听人说,京师的梨园行最为兴盛。但是,远在它处,包世臣没有机会亲眼见识京师梨园行真实场景。这一次,进京之后,有喜欢热闹的朋友,常常会邀约包世臣一起出去看戏。有此机缘,京师有名的菊部,包世臣几乎都观赏过他们的演出,他也亲见过其间的名伶、亲闻过其中的音声。

上文提及,旧时演戏,多在茶园。当时的京师之中,开设座位、收费演剧的地方,就是此前所谓的茶园。

茶园演剧,一般都是午后才开场。

从午后开场,演剧至酉时(下午17点到19点)散场。

这算是比较大众化、比较公开、观众不受限的场面。

还有一种小场面。

一些人家有庆贺之事,或者朋友、同僚有欢会雅集,为了热闹、为了活跃气氛,当然,也有人真正喜欢观剧,他们也会在比较私密、相对小范围、观众为特定人群的空间内进行演剧。

这种为招待宾客而进行的演剧(当然,可能也会有不招待宾客,仅仅自娱自乐的情况),一般称之为堂会。

这里所说的堂会,感觉有点像是包场或者专场,不同于后来的堂会。后来的堂会,似乎就是在人家的府第演出。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正确?根据下文可证,我的理解大约不差。

堂会演出,也有时间限制,大都是辰时(早上7点到9点)开演,同茶园一样,也是酉时收场。

根据这里的记述,可以看出:

在清朝的清仁宗嘉庆、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公元1821年~公元1850年)时期,堂会是没有夜场、不会夜间演剧的。

演剧的场地,也是有些讲究的。

先说戏台,一般都是搭建在演剧辐射范围之内的整体用地的中央。

戏台子前面,有一块平地,名字缴叫做池。

戏台子的对面是厅。

戏台子的三面都有楼,外环围建而成。

如果是堂会演出,尊贵的客人坐在池前,离戏台子比较近的地方。堂会是有人请客,做东者付费。

茶园就不一样了,池里面的观众,按人收费;在楼上看戏的客人,按席(一桌为一席)记账。

旧时的社会,等级森严。这茶园观剧场中,也不例外。

茶园之中,那些平坐在池内观剧的人,都是一些市井之人。楼上看戏的人,会笑谑说楼下池内是“下井”。凡是有点头面、读点书的、在社会上地位相对较高一点的人,在茶园观剧,一般都会选择在楼上雅坐。

茶园之中的观剧楼,离剧场都很近。观剧楼接近剧场右边的,叫做上场门;观剧楼接近剧场左边的,称之下场门。观剧楼上的座位,都叫做官座。下场门的席位最为尊贵,一般情况下,下场门的席位都会早早就被达官少年提前预订。

堂会之中,在右边的观剧楼,为女座。

女座前面,垂有竹帘。

女座在楼上,这一情况,一直到笔记作者李岳瑞所处的清末,还是和以前一样。不同的是,到清末民初时,女座已经不分左右了,而且,也不再垂竹帘了。

在观剧楼上看演出,所上演的剧目,大都是目挑心招、钻穴逾墙的内容。

所谓目挑心招,就是眉目传情,心神招引。

此词出自《史记·货殖列传》:

“今夫赵女郑姬,设形容,揳鸣琴,揄长袂,蹑利屐,目挑心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

所谓钻穴逾墙,就是钻洞爬墙。旧时常比喻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青年男女自由相恋的行为。后也指男女偷情或小偷行窃。

此词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对于目挑心招、钻穴逾墙的内容的剧目,女座尤为喜欢。

池内观众喜欢观赏的剧目,大都是争夺战斗、攻伐劫杀的内容。

基于观众喜好的不同,演出过程中,剧目的安排,一般都会考虑文武穿插、疏密有序。

茶园里面所上演剧目的具体故事,大都是依照《水浒传》、《金瓶梅》两书写成,另外,《西游记》也偶然会作为剧情的内容依据。

根据笔记作者李岳瑞所说,《金瓶梅》相关的故事,在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公元1862年~公元1874年)以后,就已经不再上演了。

清代的梨园行概况,可说的,大体如上。

这里,再简略说一说菊部的相关历史。

关于菊部的历史,最早,大约可以追溯到师涓。师涓是春秋时期卫国著名音乐家,活动于卫灵公(公元前534~公元前492年)在位期间。他以善弹琴而著称,并善于搜集和弹奏民间乐曲。师涓所创作、弹奏的乐曲,被认为是靡靡之音,有亡国之兆。这也是被正统儒家所贬斥的。师涓所作,大约就是郑卫之声的一部分,即卫声。所谓郑卫之声,正统派的看法是,其音淫靡,有别于雅乐,故而,也被谓之为淫声。《论语·卫灵公》载:“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刘宝楠 正义:“《五经异义·鲁论》说 郑国之俗,有溱、洧之水,男女聚会,讴歌相感,故云郑声淫。”

到了战国之后,天下混乱,礼乐崩坏,雅乐逐渐就废弛不见了。

到了秦朝,雅乐就完全灭失了。

自西汉以来,以至于清末,梨园行最盛的时期,首推唐代。那个时候,那些年老有经验的师辈、那些素有声望的博学之士,按照书本资料里的文字和图画,对于所谓的立部、坐部(唐代宫廷燕乐之一。《新唐书·礼乐志十二》:“又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太常阅坐部,不可教者隶立部,又不可教者乃习雅乐。”)的详细情况,从头到脚都很熟悉,其中的节奏、细节,当然就更不用说了,也是了如指掌。

到了金代,开始有院本。院本是金代戏剧的代表样式,是“戏”向“戏曲”飞跃的基础,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关于院本,金人没有明确的说法。元代陶宗仪的《辍耕录》卷二十五中的《院本名目》以及夏庭芝《青楼集志》中,约略记述了院本的形态。近代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中,对院本也有论述:“院本者,行院之本也。”“行院者,大抵金元人谓倡伎所居。其所演唱之本,即谓之院本云尔。”金代只存有“院本名目”,对“院本”形态难有真正的认识。

对于院本,笔记作者李岳瑞认为,院本所演的剧目,虽然都是些不经之谈,但是,其内容和内涵,主要还是在阐扬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的高风亮节、真挚情感,所谓闻其声不如尽其容,这大概还是有那么点古乐的遗意吧!

荀子有云:“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

又有:“乐姚冶以险,则民流僈鄙贱矣。流僈则乱,鄙贱则争。”

《诗序》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最后,看看包世臣自己所处的时代吧,他说:

而今的时代,没有公行贿赂的情况发生,自宰辅以至于一般官员,他们都会替家人考虑,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民众如果在长官那里受到了非法非制的待遇,他们往往可以赴京控诉;一旦接到民众的投控,朝中大臣都会不远万里,飞驰而亡,查究情由、找出事实真相。这样世道,可以说是太平清明、政治安和。再看看现今的声乐,差不多就如同傅武仲(毅)所云:“余日怡荡,非以风民而无害。”

关于荀子之后的一段话,笔记作者李岳瑞认为,这是包世臣在讽刺时事。说是百年之前,菊部的声乐之中已经有急微噍杀之音广泛流布了。(关于这一点,我倒是没有看出来,读者可参读《都剧赋》。)

最后,再补充一下文中相关资料。

包世臣《都剧赋》

翳贱子之计偕,块独处而不适。薄伯玉之买琴,鄙子美之欲炙。闲步大栅,茶园卖剧;市过骡马,堂会召客(按:骡马市湖广会馆,今尚为堂会集中最繁盛处)。则见两门四柱,方台作场;台后连厦,是为戏房。池列台前,荫屋隆敞;走楼向抱,客座环张。乃召梨园,徽西分侪(李岳瑞按:徽戏之见诸题咏者,以此为最先);徽班昳丽,始自石牌。苏扬两部,附名尤佳。丑色用京,滑稽善谐;随口对白,谑浪抒怀。乃有南国优贩,妙选子弟,首工京话,语音柔脆。次习酬酢,手口之态。衣香若兰,肤滑若脂。仪态万方,素女是师。读曲按歌,宫商未辨。弦吟板激,珠累喉卷。有声无辞,洞微达远。弓鞋细步,宜尔婉恋。于是合班分股,认领行头。金盔吐火,锁甲凌秋。冠飞滇翠,带束吴钩。鸾扇日耀,舞袖云修。亵裳衵服,失丽罕俦。莫不郎来灌口,女现巫邱。至万汇之像生,锡嘉名者砌抹。侏儒十围,长人九约;山魈六臂,水妖八脚。龙虎飞腾,狻猊拿搏。帐缔搘云,假山耸崿。藉孔訇洞,蛛网络索。丰狐惊草,长蛇盘幕。径统豆棚,阶翻兰药。锦衾角枕,宛如绣阁。于是进揖老郎,测景向中,巾髢并施,粉墨殊工。旗收五色,鼓发三通。乃开早出,觱栗声洪。间以小戏,梆子二黄。忽出群美,眩耀全堂。中出又变,矛戟森纵。承以么妙,双雌求雄。缀裘六出,全套两终。大出续开,官座遂空。其中则有名部靓妆,倚门斜瞭,睇楼上之古欢,遂蹙口而叫好。环三面以继声,若连珠而试炮。亦有丽人窄束,登场狂呼,冠忠义于寇仇,指劫杀为丈夫,剚刃逼迫,洒血模糊,哄满堂以喝采,爰变好而呼乌。或杂十锦,绝艺争秀,袂接高跷,人舞双头。五圈十卵,参连筋斗。飞跷奔星,跃马荡舟。鬼魅出没,火焰横流。尔乃演完牌派,卸妆便捷。登楼访旧,窥帘劳睫。一膝初弯,两股遂叠。池人仰视,座邻面热。飞来飞去,罗浮仙蝶。泥订晚飧,不论开发。粤若请分折简,名堂高会;帘垂右楼,媚于阃内。久闲深闺,乍招侪辈;冶容尽饰,以骄优坠。压领三重,衮边五派;朝珠补服,助作娇态。剧至午后,渐及鄙秽,桑中鬓鬟,柳阴解(衤会)。垂帘忽卷,风暖微碎,互论妍媸,各矜宠爱。迨至日薄西山,寒风递荐,堂会客稀,茶园人散。骊驹在门,华毂交乱;竞赴饭庄,重申缱绻。雅座宜宾,尤珍独院,方恋藏钩,莫知传箭。更有移尊优寓,为乐永宵;群居未协,剧饮方豪。履舄交错,芗泽招邀;归炫所欢,揖我当僄。是故观光佳士,自分箸作。或以题名兴高,或以落第神索。渐看囊而羞涩,继胠箧以单薄。逢人饰词,见金便攫;不恤诡随,趋填欲壑。以选谒常调,索米京职;挥金买笑,轮指奋翻。短票屡转,对扣何惜?取常穷檐,任意罗织。比肩宜岸,相望绝域;举国若狂,沦胥相委。前辙初覆,后旗复靡。惟首善之名区,表万方以仰止;信文武所不能,道一张而一弛。

包世臣

包世臣(公元1775年~公元1855年),男,安徽泾县人,清代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清仁宗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举人,曾官江西新渝知县,被劾去官;学识渊博,喜兵家言,治经济学,对农政、货币以及文学等均有研究;28岁时,遇邓石如,师从学篆隶,后又倡导北魏;晚年习二王;自称“慎伯中年书从颜、欧入手,转及苏、董,后肆力北魏,晚习二王,遂成绝业”;自拟为右军第一人,自负之极;主要历史功绩在于通过书论《艺舟双楫》等鼓吹碑学,对清代中、后期书风的变革影响很大,至今为书界称颂;著作有《中衢一勺》、《艺舟双楫》、《管情三义》、《齐民四术》,合刻为《安吴四种》36卷,又有《小倦游阁文稿》2卷;代表书法作品以楷书、行书草书为主,风格与其书学思想高度统一,走“碑帖结合”一路。

(全文结束)

这是我的头条号网址: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谢谢大家关注!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