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苏绣代表作品双面绣猫

所以苏绣与蜀绣在绣制的题材上有很大的不同。苏绣的风格受到当时文人的影响,在清代双面绣的基础上研究出了双面异色绣、双面异色异样绣等全新绣法。呈现出民间绣与闺阁绣的不同用途。蜀绣的代表作包括人民大会堂里面布置的芙蓉鲤鱼和秋色高原。...

苏绣代表作品双面绣猫,苏绣与蜀绣的区别?

一、题材

首先因为地理位置和文化的差异,所以苏绣与蜀绣在绣制的题材上有很大的不同。

苏绣历史悠久,从明代开始逐渐形成“精细雅洁”的风格特征。苏州在明清时期是当时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分为宫廷绣、闺阁绣和民间绣。发展到近代, 凡是商品范畴的绣品,以苏绣为主。

苏绣的风格受到当时文人的影响,在题材上以文雅为上,即使是民间日用品,依旧崇尚雅致。

另一方面,苏绣大量供给皇室宫廷,这些生活日用品要求很高,代表权力象征,因此做工极其讲究。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苏州刺绣研究所专门成立刺绣小组,在清代双面绣的基础上研究出了双面异色绣、双面异色异样绣等全新绣法。题材上既能绣制古代山水、花鸟等名画,又能表现西方油画,还可以绣制摄影、素描等等题材。

蜀绣是以四川成都市为生产中心,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到了清代以后,呈现出民间绣与闺阁绣的不同用途。在传统题材上主要反映吉祥寓意,表达人民美好愿望。题材上以鲤鱼、熊猫、人物等地方特色为主。

二、性别

苏绣从业者以女性为主,而蜀绣的从业者在近代却以男性为主,建国后第一批蜀绣从业者均为男性,现如今是男性和女性都有。

三、针法

传统苏绣针法共有九大类四十三种,加上建国后新创的针法约五十种左右。

蜀绣针法共有七类三十多种。

蜀绣区别其他绣种的针法:二二针、二三针、三三针。

4.代表作的不同

由于两者的题材不同,代表作当然也就不同了,蜀绣的代表作包括人民大会堂里面布置的芙蓉鲤鱼和秋色高原,此外还有蜀宫乐伎、熊猫九子图等,苏绣以猫最为有名。

如何把喜爱的艺术放进家里?

“放”在家里,或者说可以称为“布置”。艺术品的类型有很多,古今中外,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作品让人眼花缭乱。

首先要明确自己家中的装修风格。

如果是中式或新中式的装修,可以选择喜欢的具有东方意境的作品,传统的中国画(比如八大山人),陶瓷玉器(比如宋),或者具有东方意境的油画(比如赵无极)。

如果家中的装修是简欧风格,可以考虑抽象绘画(比如丁乙),当代雕塑(比如卡普尔)、版画(比如谭平)等等。

另外需要考虑的是艺术品的色彩要和家里的装修色彩形成呼应。

如果家中色彩比较单一,可以选择色彩鲜亮的艺术品来搭配。

如果家中色彩多样繁杂,可以选择色彩简单纯净的艺术品来搭配。

此外,艺术作品的大小尺寸,摆放位置,灯光照射这些问题都需要仔细安排。

祝所有人都能够收藏到自己喜欢的作品。

苏绣和湘绣有什么区别?

一、特点不同

湘绣艺术性比苏绣强,湘绣的针法多达70余种,湘绣既吸收了传统绘画的优点,又充分发挥刺绣工艺的特长,逐渐形成了形象写实,设色鲜明,风格质朴的地方风格。在构图上,主题突出,虚实结合,大胆利用绣料上的大片空白,既省工,又美观。在造型手法上,则在线描的基础上,适当地有些明暗对比变化,以加强物象的质感和主体感。

二、代表作不同

湘绣的代表作是“狮虎”,苏绣的代表作为“猫”,有“苏猫湘虎”之说。 狮、虎是湘绣的传统题材,特别以虎更为。为了表现猛虎皮毛的质感,湖南刺绣艺人在毛针的基础上创制了鬅毛针。后来,又由匠师余冬姑、余振辉姐妹俩加以不断完善。鬅毛针的绣法是,丝线排列成聚散状撑开,一端粗疏、松散,一端细密,使之如同真毛一样,一端入肉,一端鬅起。经过艺人层层加绣后,所绣制的虎毛,刚劲竖立,力贯毫端,毛色斑斓,生动逼真。

有很多优良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芦笙

侗族芦笙,是侗族民间传统的竹制簧管乐器,主要流传于通道侗族自治县。

它从古老的簧管乐器发展而来,至今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宋人陆游所著的《老学庵笔记》已有有关侗族吹笙的记载:“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这“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正是侗族民间吹笙哆耶的真实记录。

芦笙自古以来就是侗族人喜闻乐吹的一种民间器乐,吹芦笙时可站可坐可跳,特别是舞蹈时,边吹边跳,笙中有乐、乐中有舞、乐舞交融。

侗族民间的能工巧匠,利用竹、木和铜片等三种材料即可制造出各式各样的芦笙,吹出的声音清脆、响亮、浑厚、悦耳。

根据芦笙吹奏的形式和表演手法的不同,分为地筒、特大芦笙、大芦笙、中芦笙、小芦笙、最小芦笙6种。芦笙的筒身及吹管均由竹管构成,一筒一音。芦笙从传统的三音芦笙发展到多音芦笙。侗族芦笙曲牌现仅存九首。常用的曲牌有集合曲、进堂曲、踩堂曲、扫堂曲、同去曲、上路曲、比赛曲、走曲、圆圈曲等。

通道地处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的侗族聚居腹地,是全国侗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国家文化部授予通道为“侗族芦笙艺术之乡”。侗族芦笙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节”是侗族人民庆贺农业获丰收,为表达心中的喜悦,抒发内心的激情而举行的传统节日,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村寨之间在更大范围内的一次社交联谊活动,是一次集体庆贺丰收的民族盛会,是对美好生活的歌颂和民族团结友爱的礼赞,所表达和体现的都是人们精神生活上的愉悦,因此,“芦笙节”是“和谐欢乐”的传统节日。开展的活动内容有赛歌、对歌、多耶、斗牛、寨与寨之间集体做客(联谊社交)等活动,因以赛芦笙为主,故又称之为芦笙比赛集会,民间俗称“赛芦笙”。

2006年,侗族芦笙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道侗族自治县文化局为保护主体。

第二章 芦笙的制作、材料和结构

竹子是制造芦笙的主要材料,如楠竹、紫竹、锦竹、水竹、绵竹、白竹、苦竹等,其中白竹是制作芦笙的最佳材料。制作芦笙一般都采用三年以上的老竹。为了制作理想的芦笙,侗族匠人们采伐竹子时,非常 讲究季节性,大都在每年的立秋以后和立春以前,根据他们的实践经验,在这个季节里采伐的竹子比较坚硬,而且不会生虫。

侗族的芦笙基本上都装有二至三个共鸣筒,起到扩大音量的作用。共鸣筒的音响频率同竹管的音响频率必须同等才能产生共鸣,否则是徒劳的。一般说,共鸣筒的长度为竹管长度的四分之一左右,侗族工匠能够制作出倍低音、低音、次中音、中音、高音和特高音的芦笙。倍低音芦笙最长者可达两三丈,特高音芦笙最短者只有两三寸,一般以三四尺的中音为众。

侗族芦笙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枝光

2008年6月,侗族芦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枝光成为侗族芦笙制作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杨枝光出生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通道县是“全国芦笙艺术之乡”,现在掌握芦笙制作技艺的工匠也大多集中于此。杨枝光7岁就会吹奏芦笙,从20岁开始学习芦笙制作,只用了3年时间就掌握了别人需要5年才能学会的技术,成为这行的“师父”。由于手艺出众,杨枝光在湘黔桂三省的侗族村寨中小有名气,广西和贵州的侗族群众也经常跑到湖南来请他去做芦笙。

第三章 芦笙的类型

经过芦笙匠的改造,目前侗族芦笙共有“伦正”、“伦尼”、“伦我”、“伦略”等17种类型。大芦笙用来吹奏低音,吹奏时固定一地,高高耸立,庄重严肃。中小芦笙吹奏主旋律,小芦笙还担任领奏,大中小芦笙齐奏时,高低音交相呼应,音域宽阔,音调多样,气势恢宏。

侗族芦笙,形制与苗族芦笙相同,一般多为六管。使用竹管细、竹节长的芦笙竹做笙管,以松木做笙斗,外缠竹篾圈加固,外接细竹管为吹口,以经过“火炙”的响铜做簧片,笙管上端多套以用一截竹筒制作的共鸣筒(图)。侗族芦笙规格较多,大小各异,一般分为六种不同规格,分别在六个不同的八度上。最高音芦笙,侗族称洁列,笙管最高者35厘米~40厘米、最矮者20厘米,六管六音,音列为a2、c3、d3、e3、g3、a3;高音芦笙,侗族称琉六,笙管最高者65厘米~70厘米,六管六音,音列为a1、c2、d2、e2、g2、a2;中音芦笙,侗语称根耶,笙管最高者105厘米~110厘米,四管四音,音列为a 、c1、d1、e1;次中音芦

笙,侗语称林娄,笙管最高者160厘米~170厘米,四管三音,音列为A、c、d;低音芦笙,侗族称琉伴,笙管最高者450厘米~500厘米,四管三音,音列为A1、C、D;倍低音芦笙,侗语称林秀,笙管最高者700厘米~900厘米,四管三音,音列为A2、C1、D1。全套芦笙音域A2—a3,共六个八度。其中,高音芦笙和最高音芦笙,可用于独奏、齐奏,擅长演奏欢快活泼、婉转抒情的旋律,也可演奏技巧性较高的华彩乐段。中音芦笙直至倍低音芦笙,只用于芦笙乐队合奏、伴奏,不单独使用。高音芦笙的音色清脆明亮;中音芦笙的音色圆润柔和;低音芦笙的音色浑厚深沉。

演奏时,与苗族芦笙方法、技巧相同,但奏者常做左右大幅度摇摆,独舞和对奏时,又会时而旋转,时而蹲跳。在音响效果上富有特色的是碎音颤奏。在湘西还流行着八音芦笙,常用于侗笛、月琴等乐器组成的小型侗族乐队,多在春节或喜庆婚礼等场合演奏。

侗族的芦笙乐队,大小不同,由高、中、低音芦笙各一支,加三支芒筒的乐队,民间称其为半套;由高、中、低音芦笙各两支,加二十六支芒筒的乐队,民间称其为整套。最大型的芦笙乐队,是由最高音到倍低音六种不同规格的同调芦笙,加入若干芒筒而成,人数可达一二百人。为使音量平衡,常用一支最高音芦笙作为领奏和指挥乐器,其它芦笙数量为:高音芦笙二支、中音芦笙三支、次中音芦笙十支、低音芦笙两支、倍低音芦笙一支,芒筒一支。也有的侗寨为得到宽厚的低音,使用三、四支甚至十余支芒筒,侗族人民多按这个比例组成各种规模的芦笙乐队。芦笙队多在本寨鼓楼前的坪地上表演,每年正月和秋收后也串寨做客比赛。芦笙队路过邻寨要吹《过路曲》,到了目的地就吹《应邀曲》,主队吹起《迎客曲》,带领客人来到鼓楼旁宽敞的公坪上。主客队热烈地比赛起来,侗乡霎时成为欢乐的海洋,侗族这种古老的风俗,被嘹亮的芦笙音乐赋予了青春的活力。夜幕降临以后,燃起熊熊篝火,笙歌对答仍此落彼起,按程序,主客队要合奏三曲,表示团结友好,然后各吹三遍《比赛曲》,声音洪亮者得胜。临行前吹起《告辞曲》,盛赞主人热情好客,主人送别时则吹《送客曲》依依惜别。在侗乡各地,每年都要举行花炮会期,这是侗族的芦笙赛会活动,各寨芦笙乐队互相比赛、同时吹奏,十来支大型芦笙队相互争鸣、试比高低,音响振撼山谷,气势无比壮观,裁判在远离赛场的山上评判,优胜者获精神物质双奖。

侗族民间以吹芦笙为乐,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丰收庆典,都少不了吹芦笙。有时当地民间还举办吹芦笙比赛活动,数十支甚至成百上千支芦笙齐鸣,场面十分壮观。

第四章 芦笙服饰

侗族,是一个具有优良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在侗族,芦笙装又称百鸟卉衣。《后汉书》赞南蛮西南蛮夷“镂体卉飞、凭深阻峭”。《广西通志·诸蛮》也有记载“峒人,椎髻扦雉尾、卉衣。”卉衣就是百鸟衣。

湖南怀化市通道县侗族男子芦笙装做工精细,造型不同风格也各异,既表现侗文化的共性,又体现各地古老文化的特色。其图案花纹中既有古指的形象纹样,也有高深莫测的抽象图纹;既有西周至汉代的连环锁丝绣针法,也有近代的金银色箔材料。上身是侗绵缝制的马夹背襟,后心的双龙抢宝图纹别具特色;下身是侗锦缝制的双层花带裙子,花带条上褂有红白彩色羽毛,裙脚则吊有许多珠子,穿上这种服装跳芦笙舞,让人看得眼花燎乱而又感到侗族服饰文化的精华。

随着侗族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这种服装也演变作“祭萨”等等祭祀庆典及哆耶“踩歌堂”时演奏芦笙的人所穿戴的“芦笙衣”,为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创新的源泉。

第五章 芦笙舞

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的人民由于生存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生产方式,从而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由此产生出自己稳定的、独特的社会结构形态,这种结构形态反过来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如生活习俗、道德观念、生产行为、交往行为以及艺术、体育活动等,形态与表现两者交错影响。

一、芦笙舞表演形式

侗族芦笙舞是一种在芦笙吹奏中进行的大型民间集体舞蹈,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宋代诗人陆游的文献中就有关于它的明确记载。八百多年过去了,当时在辰州、沅州和靖州广泛流行的芦笙舞,如今在辰州和沅州已经销声匿迹,只有在靖州县和通道县一些侗族人聚居区还叮以寻觅到芦笙舞的踪迹。

(一)芦笙舞的动作特征

侗族芦笙舞重在吹、跳,动作虽不太复杂,但具有浓郁的侗族民族特点。它的基本动作是“拐伦”(摆身)一“米告”(拐膝盖)一“猫定”(扭胯)一“尖定”(擂脚尖)一“波定”(跨腿)一“叉”(蹲)。踩芦笙的基本步伐有“踩步”、“拐步”、“退步”、“绕步”、“拔草寻珠”等舞步。

芦笙舞的动作特点,概括为四句艺诀,即:“吹笙前俯身蹲摆,左旋右转膝盖拐,芦笙燎亮运气足,沉韧稳烦神潇洒”。芦笙舞以脚的动作为主,活动多在脚尖、膝、胯三个关节上,双手捧芦笙边吹边舞随身体的摆动左旋右转,所以“摆,是它的基本动律。通道侗家人常常会说:“吹笙不会摆,再把师傅拜”。所以,跳芦笙也被叫做“摆芦笙”。吹起芦笙的时候需要做到的四个字是“吹、摆、点、绕”。吹要气满,摆要自然,点要适宜,绕要稳健,这样才能达到运用自如,形神兼备。

侗族人在跳芦笙舞时的动作、节奏通常是:“吸气上步,呼气下沉,起伏稍慢,节奏平稳”。它的这种韵律是因为受芦笙的制约而形成的。芦笙舞动作与风格的形成,与山区地理自然环境、侗族人民生活习俗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他们长期在高山峨岭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如垦荒挖山、伐木造林、背负重担等,自然形成弯腰、屈膝这一动作特点。芦笙舞表演者多穿布条彩裙、胯部动作左右摆动愈大,裙甩得愈开、愈圆,此外表演者手捧芦笙,自吹自跳,要让芦笙吹得更响,跳吹都不费力,表演者自然会随着韵律前俯蹲摆,再就是古老的芦笙舞还带有祭祀色彩的,所以双手握笙弯腰,其状好似作揖。

(二)芦笙舞的音乐特征

芦笙队伍庞大,通常为一百三十人组成,最少也有二十一人。芦笙高、中、低三种音配置方式一般是:大芦笙(陋妈)二至三架;次大(陋牛)八至十二架;中音(陋温)五至九、十架;次中音嘴略;三至八架;最小(蜡伐)一至三架;低音(简普)一至二架。

由于侗族人民世代居住在山区,芦笙曲调可以代表各种信号。为了使芦笙音传递更远,吹奏时一般采用和弦,你繁我简,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具有生动、有趣、诙谐的艺术效果。多变的和弦,还能表现山泉潺潺、鸟语花香、人欢歌扬的动人情景。

芦笙音调独特,并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它既有侗笛的清脆、宏亮,又有牛角的奔放、粗犷;既有木叶的流畅、婉转,又有琵琶的甜美、柔和。

侗族芦笙舞的音乐特征,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

(1)芦笙舞音乐通常以“徵”、“羽”两个音为主,有的伴以“角”音和之,曲调简单。徵音明亮欢快,羽音柔和温婉。芦笙舞的表演者要边跳边吹,而且动作幅度又大,因而音乐曲调上不能过于复杂。这样的芦笙舞、曲才能易学、易吹,也便于流传。

(2)大部分的侗族芦笙舞曲是以“徵”音开始(少部分是以“羽”音开始),以“徵”音终止。

芦笙舞曲主要用于祭祀、迎宾、外出为客、求偶,而以徵音开始徵音结束的舞曲有振奋精神、提高效率、激发斗志和提高兴奋性的作用。

(3)节奏比较自由,一般以混合拍子和散拍子为多。

侗族芦笙舞来源于侗族人的真实生活,他们世代居住在山高林茂的湘西山区,受社会因素影响较少,侗族人民抒发内心感情,表达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时,多喜欢跳起芦笙舞。

由上述表演形式,可以看出:芦笙舞声音悠扬,节奏比较慢,比较自由,以流畅、婉转,甜美、柔和的艺术表现力为主,表现着侗族人对自由、随性的生活追和勤劳、善良、纯朴,性格温和的性格特征。除竞技表演性的芦笙舞外,其他类型的芦笙舞动作都不大,祭祀时与鞭炮声交相辉映,尽情欢跳,社交娱乐时聚集联欢,无不表现侗族人民合群、平和性格,充满民族的凝聚力。

第六章 芦笙民乐陶情操

走进黄土中心校的校园,一栋栋颇具民族特色的教学楼让人心旷神怡。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一到大课间时间,少年芦笙队的队员就会齐聚操场,吹响那一曲曲缠绵动听的委婉旋律。少年芦笙队的组建,是学校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弘扬民族文化,结合学校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继承传统,整合资源的基础上,着力探索的民族文化与艺术教育的新思路。

一、少年芦笙队组建背景

通道侗族民风古雅淳朴,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歌的海洋,舞的世界”。芦笙在民间广为流传,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侗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所以芦笙文化一直是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寄托着侗族人情感的文化精髓,维系着侗族的精神团结。

每一个侗寨都组建有芦笙队,队员可以有70岁老人也可以有7、8岁少年儿童。芦笙队水平的高低和精神风貌往往代表这个寨子的实力和荣誉。

黄土乡中心小学位于通道皇都侗族文化村中心位置,侗族文化氛围浓郁,多年来,学校对于传统的侗族文化教育十分重视。上世纪90年代,学校利用皇都文化村中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许多学生家长、学校教师和民间艺人的支持下,开始组建少年芦笙队。少年芦笙队的组建,让孩子们从小学习到了民族文化,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为探索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艺术教育打开了新的思路。

二、少年芦笙队的建设

(一)、管理和师资

1.搞好少年芦笙队建设,领导是关键。学校领导清醒地认识到抓好传授芦笙技术,对传承侗族民族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思想上,学校从领导到一般教师,从家长到学生,都对民族艺术教育的传承形成共识。大家都认识到民族艺术教育是学校办学品位的一种标志,是学校办学水平的一种象征。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师生要做到全员参与,保证了民族艺术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2.少年芦笙队水平的高低,专业教师是关键,为了确保芦笙队的水平,学校让部分有吹芦笙基础的教师“半路出家”,潜心学习,拜民间艺人为师,进村入寨感受芦笙技艺,开阔教师们的眼界。此外,学校还长期聘请民间艺人为校外辅导老师到校辅导,保证学校少年芦笙队建设的专业化。

(二)、少年芦笙队学员情况

至今,湘、黔侗寨的每个学校及每个学年的第一个月芦笙队面向全校招生,自愿报名,学校从中再进行挑选,每期招生15-20人。老队员毕业后从低年级中进行招生补充的滚动式招生办法,这样保证少年芦笙队的稳定性和流动性。

(三)、加大投入,完善设施

多年以来,学校保证芦笙队各项活动场地,添置多媒体,录音机,购置新芦笙,民族服装,并对芦笙进行维护。每年保证有稳定的经费投入,确保芦笙队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开展芦笙教育课题研究,在课堂中进行民族文化知识的渗透

改变以前村寨中由老人手把手,一对一的教授方式,采取集中研究学习的模式,以提高效率。积极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组织编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懂的芦笙教学教材。此外,在传授芦笙技艺的同时还加入侗族大歌,侗族小童谣,侗族谚语的学习。在服饰上,专门聘请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设计侗族服饰。让学生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了解一定的民族文化知识,寓教于乐。

四、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以美育德,以美益智

清华大学郑小筠教授说过,“艺术教育不仅仅是针对专业艺术人才的教育,更应当成为提高德育和智育在内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学校融民族文化艺术教育于各项工作中,切实落实美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小学生,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近几年来,少年芦笙队的身影经常出现在乡里、学校等大型活动中,并积极参加县、市组织的文艺汇演,并都能取得好成绩。

少年芦笙队的组建,不但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陶冶了师生的情操,还促进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在弘扬和传承侗民族文化方面也做了较好的尝试。学校将继续在传承民族文化的道路上尽自己应尽的责任。

1986年,黎平7位侗族姑娘和小伙在法国巴黎更乐剧院,以一组让人振聋发聩的侗族大歌震惊欧洲,在西方媒体的镁光灯和欧洲人民的掌声喝彩中,首次让世界认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优秀成员:侗族!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黎平侗人,携先祖留下的精湛演唱技法和天赋的动听嗓音,在法、意、奥、匈、南、新、乌、俄、日等国家数十城市,留下来自黔东南高山深谷、茂密森林的天籁之音。

侗家人称侗族大歌为“嘎老”,“嘎”的意思是歌,“老”则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是一种“众低独高”的复调音乐,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必须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基本素材,是声音大歌产生的自然根源。侗族大歌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

“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构成了侗族大歌的鲜明特点,是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的。在结构上,侗族大歌由“果(组)”、“枚(首)”、“僧(段)”、“角(句)”构成。除平时训练外,侗家人是不会随便演唱侗族大歌的,只是在重大节日、集体交往或接待远方尊贵的客人时,才会在鼓楼里庄重地演唱。因而,侗族大歌又被称为“鼓楼大歌”,鼓楼也经常被称为“歌堂”。

侗族大歌内容丰富,种类繁多,自成系统。根据侗家人的传统分类法,侗族大歌被分为四大类:

声音大歌,侗语称“嘎所”,强调旋律的迭宕,声音的优美。歌词一般短小,突出歌词之间和之后相当长的衬字及曲调,拉腔时几个歌手轮换唱高音,使高音之间此起彼伏,低音一般由其他歌手齐唱一个长音,与高音形成反差相映衬,旋律多模仿自然界的虫鸣鸟叫,小河流水并以其昆虫鸟兽或季节为歌命名,如《蝉歌》、《知了歌》、《三月歌》等;

柔声大歌,侗语称“嘎嘛”,一般以抒发男女恋爱之情为主要内容,特点是缓慢,柔媚而富感染力;

伦理大歌,侗语称“嘎想”,是一种劝教戒世为主的大歌歌种,音乐旋律起伏不大,注重歌词内容的表述,多以称颂或讽刺为主,是安定劝抚侗家人的主要伦理手段;

叙事大歌,侗语称“嘎吉”,多以展开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为主要内容,音乐旋律舒缓、低沉而忧伤,以单人领唱,众人集体低音相衬为主要表现方式,歌词一般较长,歌者要有惊人的记忆和丰富的表情。

侗族大歌具有娱乐功能。侗家人有“饭养身、歌养心”之说,昭示了包括侗族大歌在内的侗族音乐的强大娱乐功能。侗家人喜歌、爱歌,以会唱歌为乐,以会唱歌为荣,把音乐视作人的精神粮食。

侗族大歌还具有教育功能。种类繁多的伦理大歌,语重心长地告诉年轻一代关于道德、社会规范、家庭伦理待等内容,如春风化雨般,让每一个侗家人不知不觉地受到关于社会伦理道德、民族历史、宗教信仰、日常生活等等各方面的教育。

侗族大歌还具有传承功能。侗家人的历史,侗家人的生产生活,侗家人的宗教,等等,无不包含在大歌里面。可以说,侗族大歌是一部用旋律写就的百科全书。一个侗家人,只要会唱大歌,就如同背诵了一部卷帙浩繁的侗文化百科全书。作为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侗家人就通过歌的传唱,把民族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并不断丰富内涵,不断美化形式,使侗族大歌成为世界级的文化遗产。

苏绣与湘绣的区别?

一、湘绣艺术性比苏绣强,湘绣的针法多达70余种,湘绣既吸收了传统绘画的优点,又充分发挥刺绣工艺的特长,逐渐形成了形象写实,设色鲜明,风格质朴的地方风格。在构图上,主题突出,虚实结合,大胆利用绣料上的大片空白,既省工,又美观。在造型手法上,则在线描的基础上,适当地有些明暗对比变化,以加强物象的质感和主体感。

二、代表作不同,湘绣的代表作是“狮虎”,苏绣的代表作为“猫”,有“苏猫湘虎”之说。狮、虎是湘绣的传统题材,特别以虎更为著名。为了表现猛虎皮毛的质感,湖南刺绣艺人在毛针的基础上创制了鬅毛针。后来,又由著名匠师余冬姑、余振辉姐妹俩加以不断完善。鬅毛针的绣法是,丝线排列成聚散状撑开,一端粗疏、松散,一端细密,使之如同真毛一样,一端入肉,一端鬅起。经过艺人层层加绣后,所绣制的虎毛,刚劲竖立,力贯毫端,毛色斑斓,生动逼真。

三、湘绣的发源比苏绣早,辉煌灿烂的楚绣与马王堆汉绣,不但是中国刺绣史上足资骄傲与自豪的一章,也是湘绣顺理成章的最初发展之源。在工艺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从刺绣工艺的文化深层内涵剖析,上述论点是很正确的。它对探讨湘绣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并广有影响的绣种的承前启后,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另外,湘绣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还吸取了苏绣、粤绣、京绣等绣系的优点,发展成为清代刺绣艺苑的后起之秀。湘绣的日用品主要有官服、镜袋、扇套、手帕、荷包、椅披、桌围、被面、枕套、帐帘、神袍、戏装、袈裟、绣衣、绣鞋等。欣赏品有中堂、条屏、屏风等。

不论苏绣还是湘绣,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苏绣绘画的主要是“猫”,表现的是委婉温柔,湘绣绘画的主要是“虎”,表现的是粗狂霸气。在市场上由刺绣制成的产品有很多,比如手帕,被单,肚兜等等,如果您对刺绣感兴趣,可以选购质量上乘的,再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您可以选择霸气表现的湘绣,也可以选择委婉表现的湘绣。

中国最著名的苏绣作品?

苏绣最著名代表作为双面绣《猫》。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