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杂家代表作品是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户枢不蠹摘自《吕氏春秋·纪·季春纪》解释:经常转的门轴不容易遭虫蛀。行之难摘自《吕氏春秋·论·不苟论》解释:摘自《吕氏春秋·览·孝行览》解释:指做事不可只图眼前利益。...

杂家代表作品是,吕氏春秋劝学名言?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家、法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 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

-1-

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

摘自《吕氏春秋·览·孝行览》

解释:上天不会给人两次机会,时机不会长期停留,人的才能不会同时把两件事情都做得特别好,事情成功的关键在于把握好时机。

-2-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摘自《吕氏春秋·纪·季春纪》

解释: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的门轴不容易遭虫蛀。比喻经常运动,生命力才能持久,才有旺盛的活力。

-3-

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

摘自《吕氏春秋·览·有始览》

解释:不知道却自认为知道,这是一切祸害的根源。

-4-

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

摘自《吕氏春秋·论·不苟论》

解释:太完美了必定会出现缺陷,发展到极端必定走向反面,过于满盈必定发生亏失。

-5-

言之易,行之难

摘自《吕氏春秋·论·不苟论》

解释:光说话很容易,付出行动难。

-6-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摘自《吕氏春秋·览·孝行览》

解释:把池水抽干去捕鱼,哪能捉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鱼了;把沼泽烧 光了去狩猎,哪能打不到呢,只是第二年 就没兽了。指做事不可只图眼前利益, 应有长远打算。

-7-

人以自是,反以相诽。

摘自《吕氏春秋·览·慎大览》

解释:人们总是自以为是,反过来又互相责难。

-8-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摘自《吕氏春秋·纪·季春纪》

解释:想要战胜对手必须先战胜自己,想要评价他人必须先正确评价自己,想要了解他人必须先了解自己。

-9-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摘自《吕氏春秋·纪·孟夏纪》

解释:善于学习的人,总是取别人的长处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10-

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

摘自《吕氏春秋·览·审分览》

解释:在水中能吞食船只的大鱼,一旦处于陆地上,还不如一只蝼蛄、蚂蚁的力量。

-11-

求之其本,经旬必得;求之其末,劳而无功。

摘自《吕氏春秋·览·孝行览》

解释:做事情如果从根本做起,经过一段时间必定能够收效;从末节做起,必定是劳而无功。

-12-

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摘自《吕氏春秋·论·慎行论》

解释: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

-13-

败莫大于不自知。

摘自《吕氏春秋·论·不苟论》

解释:“不自知”乃是导致败亡的最重要的原因。

-14-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

摘自《吕氏春秋·纪·季春纪》

解释:世上人的心性修养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是一切事务治理好的前提。

-15-

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

摘自《吕氏春秋·纪·季冬纪》

解释:带着私心去看,就会使眼睛什么也看不见,带着私心去听,就会使耳朵什么也听不见,带着私心去考虑问题,就会使心狂没有准则。

-16-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摘自《吕氏春秋·览·慎大览》

解释:通过了解自己可以了解别人,通过了解当今而了解古时。

-17-

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

摘自《吕氏春秋·览·恃君览》

解释:物类相同的就互相招引,气味相同的就互相投合,声音相同的就互相应和。

-18-

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

摘自《吕氏春秋·览·有始览》

解释:向东边看的人,看不到西墙;望向南边看的人,就看不到北方。

-19-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

摘自《吕氏春秋·论·不苟论》

解释: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善于相马的人;得到十把好剑,不如得到一个善于铸剑的人;得到千里土地,不如得到一个圣人。

-20-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

摘自《吕氏春秋·览·孝行览》

解释:得道之人,穷困也快乐显达也快乐,所乐的并非穷困显达。穷达无二致,只似寒暑风雨的节序变化而已。

-21-

见乐则淫侈,见忧则诤治,此人之道也。

摘自《吕氏春秋·论·似顺论》

解释:遇见享乐之事就会恣意放纵,遇见忧患之事就会励精图治,这是人之常理。

-22-

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摘自《吕氏春秋·纪·孟春纪》

解释:天降雨水,不会偏私任何一物;万民的君主,不专宠一个人。

-23-

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

摘自《吕氏春秋·论·士容论》

解释:整个天下大乱,就没有安定的国家;整个国家都乱了,就没有安定的家庭;整个家庭都乱了,就没有安定的个人。

-24-

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

摘自《吕氏春秋·论·似顺论》

解释:认识到自己有所不知,就是高明。犯过错之人的弊病,就在于不知却自以知道。

-25-

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

摘自《吕氏春秋·览·孝行览》

解释:君子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而不必在意别人是否回报了自己。

-26-

知之盛者,莫大於成身,成身莫大於学。

摘自《吕氏春秋·纪·孟夏纪》

解释:聪明的事没有比修养身心更大的了,而修养身心最重要的,没有什么能超过学习。

-27-

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

摘自《吕氏春秋·纪·季夏纪》

解释:大凡音乐,均产自人的内心中。

-28-

任力者故劳,任人者故逸。

摘自《吕氏春秋·论·开春论》

解释:依凭自己的力量,所以劳累;依凭众人的力量,所以轻松。

-29-

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矣。

摘自《吕氏春秋·览·离俗览》

解释:如果用墨绳严格地量取木材,那么房屋就不能建成。

-30-

执一者至贵也,至贵者无敌。

摘自《吕氏春秋·览·离俗览》

解释:执守根本的人是最尊贵的,最尊贵的人没有对手。

-31-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摘自《吕氏春秋·论·慎行论》

解释:有的话像是错的,而实际却是对的;有的话像是对的,但实际却是错的。正确与错误的界线,不能不分清楚。

-32-

井中之无大鱼也,新林之无长木也。

摘自《吕氏春秋·览·有始览》

解释:水井中没有大鱼,新林中没有大树。

-33-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摘自《吕氏春秋·论·不苟论》

解释:要知道一个物体是否平直,那么一定要用准绳量一量;想要知道一个物体是方还是圆,那就要用规矩来测一测。

-34-

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适。

摘自《吕氏春秋·览·离俗览》

解释:一尺长的木材会有节疤;一寸见方的玉石会有疵瘢。

-35-

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

摘自《吕氏春秋·论·贵直论》

解释:臣下言谈尽情,君主就会发怒。君主发怒,劝谏的人就危险。

-36-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天之道也。

摘自《吕氏春秋·论·似顺论》

解释:白昼到了最长时,就要转而变短;白昼到了最短时,就要转而变长,这是大自然运行的必然规律。

-37-

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摘自《吕氏春秋·纪·孟冬纪》

解释:人的智慧越精深,择取事物的标准就越精深;人的智慧越低下,择取事物的标准就越粗劣。

-38-

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

摘自《吕氏春秋·纪·孟春纪》

解释:富贵而不懂得养生之道,正足以成为祸患,与其这样,还不如贫贱。

-39-

唯通乎性命之情,而仁义之术自行矣。

摘自《吕氏春秋·论·似顺论》

解释:只要通晓生命本性,仁义之道自然就能得以推行了。

-40-

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

摘自《吕氏春秋·纪·孟秋纪》

解释:战争像水火一样,使用得妥善,能给人带来幸福;使用得不妥善,则会带来祸患。

-41-

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

摘自《吕氏春秋·览·审分览》

解释:修养自身与治理国家,其方法道理是一样的。

-42-

力贵突,智贵卒。得之同则速为上,胜之同则湿为下。

摘自《吕氏春秋·论·开春论》

解释:用力贵在突发,用智贵在敏捷。同样获得一物,速度快的为优,同样战胜对手,拖延久的为劣。

-43-

君子反道以修德;正德以出乐;和乐以成顺。

摘自《吕氏春秋·纪·季夏纪》

解释:君子以道为根本,进行品德修养,端正品德链而创作音乐,音乐和谐而后通达理义。

-44-

死殃残亡,非自至也,惑召之也。

摘自《吕氏春秋·纪·孟春纪》

解释:死亡、灾祸、残破、灭亡,这些东西都不是自己找上来的,而是惑乱所招致的。

-45-

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

摘自《吕氏春秋·览·先识览》

解释:国家将若盛的时候,上天给它降下贤人和敢于直言相谏的人,国家将灭亡的时候,上天给它降下乱臣贼子和善于阿谀诌媚的人。

-46-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摘自《吕氏春秋·览·慎大览》

解释:治理国家没有一定的法制就会大乱,死守故法不知变革也会大乱,混乱动荡就不可能保持国家的安定与繁荣。

-47-

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

摘自《吕氏春秋·览·恃君览》

解释:通达事理的人士,通晓死生之义。通晓死生之义,那么利害存亡就不能使之迷惑了。

-48-

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听其言而察其类,无使方悖。

摘自《吕氏春秋·览·审分览》

解释:依照实际审察名称,以便求得真情,听到言论要考察其所行之事,不要让它们彼此悖逆。

-49-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摘自《吕氏春秋·纪·仲春纪》

解释:贤明的名声与不肖的名声全由自己的言行而定,不能由别人给予,这就象命运不可更改,美恶不可移易一样。

-50-

令苛则不听,禁多则不行。

摘自《吕氏春秋·览·离俗览》

解释:法令苛酷,则在下者无法遵奉;禁令太多,则在下者无法实行。

春秋的代表作?

主要著作:1.春秋》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五种教本,连同《春秋》被后人称为"六经"。其中《乐》后来亡佚了,现存《诗》、《书》、《礼》、《易》、《春秋》被称为“五经”。

2.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出身于没落贵族。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庄子》一书,是由他和门人编成的。 又名《逍遥游》是与《道德经》齐名的道家经典。

3.墨子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书,是他的弟子根据受课笔记编撰而成的。

4.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商君书》和《韩非子》

5.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当时著名的兵书有《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孙武写的一部军事名著,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军事名言就出自这本书。

春秋战国时期?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杨朱。

作品:《道德经》、《庄子》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

作品:《韩非子》、《商君书》、《管子》

5.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孙膑。

作品:《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6.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

作品:《公孙龙子》

7.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8.纵横家,代表人物:鬼谷子、苏秦、张仪。

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鬼谷经》

9.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作品:《吕氏春秋》

10.农家,代表人物:许行 11.小说家,代表人物: 虞初。

作品:《虞初周说》

吕氏春秋又被称为什么?

吕氏春秋,历史上又被称为吕览,是秦国相邦吕不韦主持,集合手下门客编纂的一部杂家名著。该书成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集各家学说于一炉,堪称战国末期杂家代表作!

元彪是洪家班的吗?

元彪是洪家班的。

元彪是洪家班中知名度较高的明星,他从小学习戏剧,10岁时就在一些影视剧中露脸,洪金宝初当导演的几部作品如《杂家小子》《败家子》元彪都是主演,这些电影打戏很多,场面相当精彩。元彪腿功一流,比起现在经常秀腿的甄子丹,有过之而无不及。

曾经普遍性的存在一种特殊的武装力量僧兵?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要区别来看。

中国的僧兵其实很少。因为中国僧人无论哪个流派,头一个戒律就是戒杀。

原则上,僧人无论因为任何原因,不能去杀人。

小说《西游记》里面,孙悟空打死了几个来杀他们的强盗,唐僧还极为生气,认为赶走他们就行了。

而比较有名的僧兵,主要就是少林寺了。

少林寺的僧兵,最早确实是从唐代开始有名的。

隋代,隋文帝笃信佛教,赐给少林寺上百公顷的土地和庞大的寺产。

少林寺一跃成为很有资金实力的大寺庙,然而隋乱时代,他们就成为附近匪盗和地方军阀的勒索对象。

军阀王世充派人来,强占了少林寺的土地和其他财产。

而由于乱世到处都是土匪杀人放火,僧人们为了保护自己人生安全,也建立了自卫的武装力量。

这在当年也是寻常事,无论僧道都是如此,不然总不能任由土匪、强盗杀死自己吧。

结果在唐军攻打王世充时,少林寺的武僧就帮助唐军作战,混入王世充军队固守的城市,打探情报,散布恐慌,里应外合,立下战功。

不过,所谓的少林十三棍僧其实不是作战部队,属于特工人员,主要还是打探情报,毕竟是僧人身份,敌人不会提防。

其实大家想一想,十三棍僧就算是叶问,一个能够打十个,充其量也就是牵制一百多王世充的士兵,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后世少林寺僧人主要是一心修行,业余时间练武健身。

由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大多信佛,连元代蒙古人也是如此,很少有人会破坏寺庙,僧人没有什么危险。

不过,少林寺的僧人一直习武,在国内还是颇有名气的。

明代中后期,倭寇肆虐中国沿海。当时名将俞大猷希望使用一切力量对付倭寇,曾经拜访少林寺,希望学习顶尖的格斗技术。

虽然俞大猷对少林僧人的拳法评价不错,但对他们的兵器水平却并不满意。

俞大猷认为少林僧人已经多年没有实战,曾经很强的武功由于单纯强身健体,已经缺乏了实战能力。

由于少林僧人并不认可俞大猷的评价,俞大猷派出自己麾下几个卫兵,同少林武僧斗棍。

这些卫兵都是同倭寇常年作战,经历过无数实战的优秀军人,武艺高超。

事实证明,俞大猷卫兵看起来极为简单的棍术,实战威力是极大的。

相反,当时少林僧人非常漂亮华丽的棍术,一旦性命相搏,就不是对手,连续被打败。

此次失败以后,少林僧人也没有故步自封,而是派出几个僧人跟随俞大猷对付倭寇,同时学习实用棍术,回寺以后传授给大家。于是,少林武术实用性又大大增加。

期间,也有少量少林僧人参加了对付倭寇的实战。由于此时少林寺武功已经有很强的实战能力,僧人们表现不错,但伤亡也不小。

毕竟冷兵器时代,杀人一千自损八百。

到了清代,有政府反对任何性质的地方武装力量,少林僧人再次将练武当作强身健体的手段。随着火枪大量进入中国,到了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也大量装备了火绳枪、燧发枪之内的武器,冷兵器搏斗已经不太重要了。

由此,少林寺僧兵还是存在,但并不是靠武功搏斗了,也是装备了火枪等武器,用于保护寺庙。

至于日本的僧兵,其实大部分并不是僧人。日本僧人同样不允许杀生,只是很多流派戒律没有中国律宗等流派那么样的。

实际上,日本僧兵是特殊时代的一种武装力量,主要是一些规模很大的寺庙的军队。

日本历史上和中国差不多,寺庙不但地位崇高,而且拥有大片土地和免于收税的特权,所以资本力量雄厚,僧人众多。

而日本皇族、贵族颇有出家为僧的,也增加了寺庙的势力。

乱世期间,这些寺庙开始是为了避免被乱军洗劫,收拢了大量在野武士、寺院领地上的农民和部分僧人,组成了僧兵团体,包围寺庙的财产。

日本著名的寺院,如本愿寺、延历寺、兴福寺、东大寺都拥有大量的庄园和数以千计的僧兵。

战国乱世期间,有刀枪就是草头王,僧兵所在的寺庙也不例外,久而久之也成为近似于大名的力量。

只是,僧兵战斗力并不是很强。

虽然武僧作战时候,认为保护寺庙战死可以上天堂,所以异常勇猛。

但打仗不是靠够猛就能赢得,还要有足够的兵力、武器和战略战术。

日本当时上上下下都笃信佛教,一般认为杀死僧人会直接下地狱,所以大名的武士和普通士兵多不愿意和僧兵作战。

这才是僧兵很牛逼的原因,其实他们只有一小部分是僧人。

僧兵实力有限,并不难对付。

资料中这么写:战国末期,比睿山延历寺僧众公然收留了织田信长的敌人。作为战国霸主的织田信长当然不能忍,他派遣大军突袭了比睿山,数千名僧人、百姓死于屠刀之下,又一把火烧毁了数百年的佛教基业。曾经不可一世的僧兵自此一蹶不振,织田信长也背上了“第六天魔王”和“佛敌”的外号。此后,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两代日本霸主均对大寺院进行武力镇压、削减领地、没收兵器,僧兵就此根绝。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