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唐楷代表作品赵

道教大概将楷书练到什么程度才能写好行书:为什么很多人开始学习书法的时候都被建议先学楷书呢?这个时候需要将之前学到的楷书里面的一些东西融汇到你所学的行书当中。你又会学习其他名家的楷书或者行草书。...

唐楷代表作品赵,赵孟頫简介及楷书作品?

本 名:赵孟頫

别 称:赵孟俯、赵文敏、赵松雪、赵集贤、赵吴兴字 号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

所处时代:宋末元初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吴兴

出生时间:1254年10月20日

去世时间:1322年7月30日

主要作品:《松雪斋文集》《秋郊饮马图》《秀石疏林图》《松石老子图》等

主要成就:创元代新画风;创“赵体”书,“楷书四大家”之一

官 职: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

追 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公

谥 号:文敏

荣 誉:元人冠冕

信 仰:道教

大概将楷书练到什么程度才能写好行书?

把楷书练到什么程度才能写好行书呢?说实话,写好楷书与写好行书之间有关系,但没有决定性的关系。

写好楷书对写好行书有哪些帮助?

为什么很多人开始学习书法的时候都被建议先学楷书呢?是因为楷书向对于行书来说,笔画相对独立,行笔速度较慢,各种笔法也非常丰富,结字平正。孙过庭《书谱》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就是这个道理。同时通过楷书的学习可以锻炼我们的控笔能力,再学习行书的时候就容易了很多。

楷书练到什么程度才能写好行书?

我个人觉得,不能这么去思考。楷书的大范围里面还有不同的书家,分着各种不同的书体,例如我们熟知的“楷书四大家”“颜、欧、柳、赵”,那是不是说,我们要把这楷书四大家的楷书都学好才能再去学习行书呢?

我认为完全不必这么想,不说别人,就说颜真卿“颜楷”,从中年到老年,就留下了众多的书法作品,不同人生的阶段,作品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可以说一帖有一帖之特色,一帖有一帖之风格。要把“颜楷”每一帖都学好就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

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你能把某一个楷书大家家的某一个帖子学好之后,就可以去学习行书。

那什么程度才能算是学好呢?就是要达到能入帖,入帖就是临习的时候,你能临的很像了,即使离开帖子也能写出原帖的面貌来。基本上能掌握这个帖子当中的各种笔法、结字法则。这个时候你基本上就算是已经完成了对此帖的学习。

接下来需要拓宽学习范围的时候,就可以去学习行书了。

学习行书的时候也要先入帖

学习行书的时候,也要先入帖。这个时候需要你暂时放下之前学习楷书的一些概念,完全忠实原帖,能达到入帖的地步。入帖之后,还要出帖,这个时候需要将之前学到的楷书里面的一些东西融汇到你所学的行书当中,加上自己的一些理解,这就是出帖。

书法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入帖再出帖的过程,也可能学一段时间行书之后,你又会学习其他名家的楷书或者行草书。通过这样广泛的学习,再加上自己的理解,最后才能逐渐形成自己书法风格。

是一种什么样的笔法?

书法中的晋唐笔法,是一种什么样的笔法和特点?

确切说晋唐笔法分别是两个概念,并非一种笔法。是"一个宗法,两种形态"。历来对晋唐笔法普遍认可的定义是清人梁巘《评书帖》 上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

所有的书道,终归都是人道,笔法也好,结构也罢,都是透过外在形态,表现人的内在意象。还有那时的世风人心。就拿"晋人尚韵,唐人尚法"來分析,表面是几个字涵盖了那时书法家的精神风貌和艺术特色。然而"行至水尽处,坐看云起时"。再仔细分析,原来当时世态风尚也大致如此。

明代书法理论家项穆说:"书不入晋,固非上流;法不宗王,讵称逸品"。也就是说"晋尚韵"笔法是建立在以二王为代表的书法。而"唐尚法"是在二王笔法的基础发展及法度化。正如钟明善教授所言:"唐人用法谨严,晋人用法潇洒,然未有无法者,意即是法"。

为此,我们有必要话分两头,各自表述。分别从"晋韵之理",以及"唐法之度"。把中国书法的两个最高峰笔法和特点,做一简略的阐述。

一 晋代书法风格特点

从时代背景看,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列割据的时代,然而它又是文化的活跃期。这一时期书法家们的精神不拘不束,潇洒放旷,悠然自在于山水之间,这种精神意向,在他们的书法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后来人把这种笔法“绞转”之间,挥洒流美风神艺术的风貌,概括为“晋韵”。

从书法艺术的角度代说,它主要是指以"二王"为代表的楷行草书法,它们不但形质上流美飘逸,而且骨遒墨韵,灵气脱俗。他们所崇尚的“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书道风格,相濡沫于儒家风范,又兼融了“唯道集虚“的老庄道家色彩。构成了其书法“温润恬和“的潇洒风神。楷行草艺术一派天机,无法而有法,一点一画皆有情趣,心手相应,一气呵成。

二 晋韵笔法特点,

雍容晋韵的魏晋书法确实是一蹴而就的,刚开始成长就迈向了成熟,高屋建瓴了。代表人物就是东晋时期圣人一般的王羲之。正如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他所缔造的书法的辉煌,至今无人能超越;他所达到的标高,后人无法逾越,只有高山仰止,最多是取法其书法的某个方面,精研细磨,结合自身优势,足以领时风之先,形成独树一帜的书法风格。

具体到笔法特点,历代书法家一致共识,主要就是指得"二王笔法"。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广采众长。其书法古往今来赞美之词可谓排山倒海,滔滔不绝。但总体归结起来就是:"穷变化,集大成,致中和"。

下面以王羲之,王献之两位书圣的笔法为例,具体从楷书行书的代表作,來介绍晋代笔法的特点:

孙过庭《书谱》云: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扎"。正讲的正草行笔法之间笔意相通,古人有句话叫"草书十行敌行书一字,行书十行敌真书一字"。我们选用晋人笔法特点的根本基石正楷,还有创新流变的《兰亭序》行书为主要字体來介绍晋韵笔法特点

1: 据《晋书》记载,王羲之兼善五体,最擅长是楷书小楷,在楷书上,王羲之是在钟繇之后,对魏晋书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将楷书的笔法,笔意,结构推到形巧而势纵的新境界。

用笔特点是简化了钟繇为代表的汉隶翻挑为敛笔,一拓直下。被后世称为“内擫”。横画起笔轻,收笔略重,运笔法是速度缓前急后;纵向笔法则伸展挺直。结体和字形变前人横扁为纵长,使结构变得端庄精致。如下图钟繇《宣示表》和王羲之《黄庭经》。我们把同样尺幅的字,作一近距离对比,就可更清楚看清他们的笔法,结体的,形态各异的区别。

特别是 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赞》对后世影响极大。

《书后品》云“右军正体如阴阳四射,寒暑调畅,则飘渺而已仙,昭彰而在目,可谓书圣也”。

2 :真正把"晋韵"书法搅动风生水起的是被称为王大令的王献之,特别是王献之的小楷精神笔力,毫发毕备。又较王羲之有所发展。

张怀權说:"大令极能小真书,可谓穷微入圣,筋骨紧密,不减于父"

其笔法特点是在王羲之后以"外拓"的创新笔法,还有妍媚,俊爽的独特风格发展了楷书艺术。和大王比较,其笔法要点是用笔横画轻入轻收,提按幅度较小,提钩圆转,撇捺呈放纵之势,轻灵飘逸。结体上到了王献之才算脱尽隶意,尽显散逸自然之风姿。

如上图,其代表作《洛神赋玉版十三行》体势秀逸,宛若天成,其字态笔姿平侧欹斜,翩若惊鸿。其笔法字形,秀润若用白居易"大珠小珠落玉盘"來形容很是贴切。

如果将《洛神十三行》与《兰亭序》对照,虽然是两种不同书体,而用笔,结体乃至章法也是一脉相承,比如其中"感,和,流,脩,嗟,以"等两帖相同字,更是笔法无二。如下图

因此,要想揣摩王羲之行书《兰亭序》笔法,从《洛神赋十三行》问津不失一条捷径。

3 :众所周知的行书《兰亭序》,就是晋韵笔法完美体现,全篇324字,每个字结构优美,全文章法布白,前后管领,既有主题又有变化,终篇结构,首尾相应,表现了晋人追求美的最高韵致;具体到笔法结构上,点画骨力清劲,笔法起如落断金切玉,干净明丽,结体似侧反欹,若断还;疏处不觉空,密处不容光,既有极深的楷书功夫,又具有娴熟的草书笔势。除了点画精到,结构多变外。最大特点是平和简静,遒丽天成得韵致。

如下图,5个"怀"字的写法。其结构从外观上看,似乎差不多,但仔细观察,起笔到收笔,藏锋和漏锋,还有方圆长短笔法皆不相同。有些古朴苍劲,有些俊丽洒脱。点画各具神态,韵味十足。

还有笔画间的萦带相当精巧,如下图"蘭,聽,清流"。

笔法细如发丝,笔断意连,如行云流水仪态万千。

所以如果只选两幅作品來大致概括"晋韵笔法",那么《兰亭序》为晋代行书的不朽杰作;《洛神赋》则是楷书的唯一珍品。虽然它们都已不是真迹原作。

三 唐代书法特征,笔法特点

唐代的书法天空。是一个书法大家辈出的时期。它不是象晋代一峰独秀云天,双王并峙书史。而是群星璀璨,巨星闪亮登场。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李北海,虞世南等等。唐代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另一个高峰。是对晋代书法的一个完美的发展。中国书法到唐代,犹如长江从源头沱沱河到上海崇明岛这段入海口,主流的事基本都定型了,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在支流上拓宽凿饰而已。

正如开头提到,所谓"晋唐笔法"就是"一个宗法,两种形态"。

所谓唐人尚法,更大程度是唐人崇尚晋法。其书法及笔法特点主要表现两个方面。

1 :书法以晋人为楷模。并发扬光大。笔法呈现多样性,规范化的特点。

甚至皇帝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独尊王羲之为书圣。一扫魏晋隋的分裂割据,在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治之下,修明制法,法度严谨。出仕为官首先学习书法,全国上下的文化人都在学书法,才会有唐代 “尚法”书风的盛行。也就是说,由于唐太宗的大力倡导书法,所采取的强有力行政手段,掀起了学习书法的风气,才有了唐代书法 “尚法”的规模。使其更规范化的,大规模的归纳融合的工作。唐代"尚法",就集中体现在这里。

具体到各具风格的笔法代表人物。首推颜真卿。他代表了儒家文化的正大气象和盛唐雍容华贵,大唐雄风的审美标准。而颜真卿对王羲之书法的发展和创新。也为后来者开启了新的法则。

就颜真卿书法的"尚法"的特点,评价精准的是《续书断》所说:"合篆籀之义理,得分隶之严谨,放而不流,拘而不拙,善之至矣。"

颜真卿的书法雄浑沉稳,醇厚老成,奏响了大唐盛世书坛的最强音。他的字体里,把那时唐朝社会追求丰腴之美的风尚,表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欧阳询,也被前人作为"唐尚法"的典范。所谓"询书骨气劲俊,法度森严,论者谓虞得晋风之飘逸,欧得晋之规矩"。他的笔法被誉为"楷书极则,唐人楷书第一"。而欧体也是把笔法,结字的险劲的技巧推向了极致,这点在他的行书千字文中更为突出。

明代陈继儒谓其:"如深山至人,廋硬清寒,而神气充腴。"

另外还有柳公权,褚遂良,张旭,怀素他们“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与古意之外”。"颠张醉"二人的狂草,大胆自由,狂放随意, “虽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无一点画不该规矩者”。正所谓“张颠不颠”,“醉素不醉”。这一“尚法”的书法群体,和晋代书法相互辉映,互为联系,如同众星捧月般璀璨闪烁于书法的长河,成为书法史上的指路北斗,光耀人间。

2 :笔法理论的总结梳理上。达到了书法史上另一个高度。其代表人物为李世民,张怀瓘和孙过庭。李世民亲自为王羲之作传记。还有张怀瓘《书断》也是一部举足轻重书法理论著作,占有重要地位。

最具代表意义的是孙过庭的《书谱》。它是一部极具哲理和辩证思想的书法理论著作,也是一个草书书法艺术的完美典范。书文并茂,堪称千古合璧。从历史传承上,揭示了书法艺术的基本规律。阐述了以"汉魏钟张","晋末二王"为典型的系统性书法理论。为"唐人尚法"做了一个最好的解读,他的书法理论的构建,也使后来的书体,书法评价有了一个客观有据的标准法则。

《书学捷要》评价其:"全法右军,而三千七百余言,匪特文辞华美,且草法兼备一气贯注,笔致具存,实为草书至宝"。

总之,正是以上这些书法大家的成就和努力,才使唐代书法彪炳史册,法度完美。也就是所谓"尚法"。

从上面"晋唐笔法"乃至中国书法发展史的简单阐述表明,凡书法之道皆意,法兼具,无意不是法,无法难为艺;书法之道,只是其意随世情,时序而发展;其法也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变革创新,从而促成了各个时代书体的独有特点和风格笔法。

所以说,"晋唐笔法"里的"晋人尚韵,唐人尚法",不是简单的"法和韵"。而是那个时代背景下,追求自己之韵,追求个性化之法,还有法外之意的风格,汇细流之脉于江河湖海,从而营造出的那个时代整体的书法特征和风神。

小孩子练习瘦金体做自己的书写习惯好不好?

小孩学书法——不要学皇上,也不必临大家。什么颜柳欧赵啊,什么张钟二王啊……窃以为,小孩跟老师学,肯定错不了的!不跟老师学,怎么办?一个人,悄悄地,拿本字帖,临临临还是临……有这样学书法的吗?

真正的书法“入门”,不是临帖——而是拜师!有了老师怎么办?还是一个人默不作声地临帖吗。那老师不就白找了吗!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老师边讲边写,然后呢(紧跟着),学生拿毛笔照着老师写的样子去写。你看——这不就是学习老师的笔法和字体嘛!

问题是——“专家”说了,学习书法取法乎上……“上”是谁呀,皇上,宋徽宗赵佶算一个。再就是“书圣”王羲之算一个……如果按照“专家”的说法,“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就连王献之的书法也不能学了——因为小王在大王之下呀!

其实啊,叫我说,入门就是入门——不要直奔“书圣”而去!相对于取法乎上的“专家”来说,“在下”虽不“取上”,但也并不十分反对临摹古人名帖。特别是小孩子——先学老师的笔法,先学老师的字体,待入门之后,看着老师的字“不入法眼”了,满足不了自己进步的需求了,然后再另攀高枝,学学古人,为时不晚呀!

是不是就是不懂艺术?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不喜欢颜体,是不是就不懂书法?就是外行?”谢谢你的提问,你提的问题确实很好,喜欢哪一种书法跟懂不懂书法这不是一回事儿,我们可以不喜欢篆书或者不喜欢草书,但是不等于说我们不懂书法,因为书法本身它有共同的规律,懂一家应该可以说其它的几家也基本上都懂了,如果你真的是一家都不懂,那才叫真正的不懂。所以,懂书法和自己喜欢哪一种字体完全不是一回事。

颜体字是博大精深的书法,也是中国历史上除了王羲之之外第二位伟大的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不但是他的人格魅力的伟大,他书法本身就很伟大,他的书法开创了大唐的盛大气象,是超越了王羲之书斋圈子之中书札尺牍之美的那种书法,是走向了一种更大世界反映了更大情怀的书法,我们至今还不知道王羲之写过大字没有。

颜真卿的大字碑刻《东方朔画赞》,是写完《多宝塔》不久的书法新作,而风格雄强

但是颜真卿写过很多的大字,这种大字的书写,就是抒发大情怀的舞台。颜真卿所处的时代也是比魏晋时期更加自信和开放的一个大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上,需要更加博大精深的情怀来吸收和总结中国历史上的书法成就。

颜真卿的书法广泛的吸收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的书法的优秀品质,在颜真卿的书法里边,我们可以看到篆书的味道,可以看到隶书的味道,还可以看到他对魏碑吸收消化了的一些效果,这样的书法成就在唐代是不多见的,也可能是第一个集碑学和帖学融为一体的一位书法大家。

在这里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成就唐代书法家的一些条件是什么?

我们大家都知道,唐代是中国书法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这个时代有一个伟大的标志,就是它完全的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书法不太统一的局面,而把书法规范为楷书、行书、草书三大书体为一体了。从唐代开始,中国的书法到今天为止,一直保持着楷书、行书、草书三位一体的主流局面。

颜真卿的草书《赠裴将军诗》局部,“龙”字写的多超越时空啊,好像画了一个自行车

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唐代虽然统一了汉字,形成了楷书、行书、草书三位一体的书法新时代。但是,这个时代也不是从天上就掉下来的,也不是依靠行政命令就会形成的。而是在中国的书法发展实践当中,逐步的演变和进化而来的。

关于中国的书法史上的帖学和碑学的争议,主要集中在王羲之体书法体系和魏碑体系是不是一个体系的问题。

这个争论时间是非常长的,事实上,我们认为汉字书法从隶书的后期,也就是汉末到魏晋时代,是中国书法逐步的向着楷书、行书、草书这样一个趋势过渡的时代,王羲之时代还没有完全实现楷书、行书、草书三位一体的确立,但是首先在王羲之时代完善和创立,再经过了南北朝以及隋代的200多年的发展,这个潮流一直在滚滚向前越来越明显,到唐代终于自觉形成这样一个体系了,因此,就出现了唐初四大楷书书法家的新局面。

颜真卿为著名诗人元结写的《元次山碑》,笔法杂糅了篆书和隶书的笔意,结体顶天立地,大气磅礴

我们在这四大书法家里边,明显的看到欧阳询的书法是比较接近于魏碑的,这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一个问题。因为魏碑书法群体的量,在隋代之前要大大的大于王羲之这样一个群体量。不过我们只能说王羲之书法体系和魏碑书法体系都是在一个系统里边的不同书法风格而已。但是王羲之的书法由于在唐太宗的提倡下,得到了“霸处百家独尊儒术”的长足发展,因此,在有王羲之书法体系的这个基础上,朝着王羲之这样一个风格统一,也是属于顺理成章的事情。所以,唐代就很容易形形成以王羲之为法楷的新的书法主流。

颜真卿是继承了这个主流的一位书法大师,但是他又不满足于王羲之书法体系单调,因此,在他的书法里边,吸收了很多丰富的书法营养,这些书法营养,跟我们后来的馆阁体书法是不太一样的。

行书《祭侄稿》直抒胸臆,烟云满纸

因此,用习惯于馆阁体书法的眼光,我们感觉到他太雄强了,他太宽博了,他才高大了,他太厚重了,我们就不太容易接受他的书法这也很正常。

不过,由于特殊的历史地位人品等等各种要素,特别是经过了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对颜真卿书法艺术的高度的赞扬,把颜真卿的书法与韩愈的文章,杜甫的诗歌、吴道子的绘画并列为不可企及的艺术成就,所以宋代以来,颜真卿的书法的影响像杜甫的诗歌一样,非常之广,非常之大。

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至元二十六年(一二八九),写給杭州朋友王芝的一封信中,这样描写了颜真卿在元代的影响:“近世又随俗皆好颜书,颜书是书家大变,童子习之,直至白首往往不能化,遂成一种臃肿多肉之疾,无药可差,是皆慕名而不求实。尚使书学二王,忠节似颜,亦复何伤?若令子弟辈,自小便习二王楷法,如《黄庭》《画赞》《洛神》《保姆》,不令一豪俗态先入为主,如是而书不佳,吾未之信也。”

颜真卿的《颜家庙碑》局部

赵孟頫虽然批评当时的元代大众学习书法都是以颜真卿为主,而没有得到颜真卿的真正的精髓,但是也说明颜真卿影响的无限扩大,元代如此明代如此清代也是如此,颜真卿在宋代以后,书法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我们至今仍然继承了这样一个书法传统,对书颜真卿的书法和人格是顶礼膜拜的。

例如,颜真卿在书法上面的成就,仅仅是楷书和行书,他就拿上了了两个具有历史地位的大冠军。第一,是他的行书《祭侄稿》,这是仅次于王羲之《兰亭序》的一个书法瑰宝。第二,是他的楷书有多个碑刻字帖,是楷书的杰出典范。例如,《多宝塔》、《东方朔画赞》、《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等等。我们完全可以说,在中国书法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书法家的楷书字帖,像颜真卿这么丰富,这么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学习。

草书《赠裴将军诗》最后二字“麟台”笔力如万岁古藤,形象似凌云高阁

所以喜欢颜真卿的字,应该说是学习颜真卿书法艺术博大精深的标志,也是对书法最高艺术成就能够欣赏的标志。

当然,中国书法史上的书法大家不止颜真卿一位,除了颜真卿,即便是唐代的书法家,还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李邕、徐浩、柳公权等等,他们都是杰出的书法家,他们也都是在一定的程度上跟颜真卿是并驾齐驱的书法大师。当然我们不喜欢颜真卿的书法,还可以喜欢其他书法家的书法这些并不矛盾。

颜真卿《裴将军诗》笔法章法都突破了二王藩篱而自成一家

但是,因为我们不喜欢颜真卿,就认为他不懂艺术或者说是外行,这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选择什么样的书法风格,喜欢什么样的书法风格,我们认为,应该完全持一种开放的态度,不能用自闭的眼光来说,你不喜欢颜真卿,就是不懂书法或者不懂艺术,这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反过来讲你不懂颜真卿,不懂赵孟頫就不懂书法,就是外行也是不对的。

颜真卿唯一的楷书墨迹《自告身帖》

但是我要告诫大家的是,学习书法,我们应该全面的逐步的丰富自己的书法知识和书法修养的内涵。我们既然可以喜欢欧阳询的书法,我们当然也应该喜欢颜真卿的书法,我们既然喜欢赵孟頫的书法,我们当然也应该喜欢宋徽宗书法,喜欢虞世南的书法,就能喜欢褚遂良的书法,喜欢柳公权也能喜欢薛稷的书法。

中国的书法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书法体系,正因为是博大精深又是一个体系,因此中国的书法既有个性特点,又有统一的共同规律,因此我们喜欢书法,它一定是有内在规律在指导我们的。要想彻底的完整的了解书法,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艺术修养的过程。

我们也不要操之过急也不要固步自封,一定要在长期的修炼过程当中,学会多种多样的欣赏,学会对美的风格的理解和接受,这是我们真正的通向书法艺术,懂得书法艺术的成熟的标志。

什么时候把任何书法都能欣赏了,都能欣赏到它的个性之了美,同时又能坚持自己的书法艺术品味,这才是真正的懂得了书法,但是这个过程是比较漫长的。我们一定要记住,书法学习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尤其是欣赏那些大书法家的成就,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不排除有些人有自己特别的偏好,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看看有没有进步一点?

笔者也是练习书法多年,多少还有些体会,说的到与不到的,还请多包涵。

笔者认为如果将书法粗略分为三个档次的话,应该是:初学乍练、炉火纯青和登峰造极。而您的书法展示,愚以为您应该是处于初学乍练的水平。当然,您也别太气馁,这个世界上研究书法的人,至少有百分之九十都是初学乍练,连书法的门边都没摸到。还有百分之九才属于炉火纯青,已经触摸到书法的真谛,但也不过是踩在古人的脚印之上而已。而最后百分之一的登峰造极者,那可真是凤毛麟角了;他们是“师于古人,而不拘泥于古人”,已经创造出了属于自己风格的大师级人物,并且他的艺术风格也得到了广泛认同。

笔者也是处于初学乍练这个水平,所以,我们应该还是互相勉励,共同进步。

中国的汉字能作为一种艺术存在,它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原因有二:

一、汉字有它自身独特的结构,具有绘画一般的审美情趣。

如果,我们追溯一下远古时代的甲骨文,就很清晰的能看到,那些刻在甲壳、兽骨上的文字就像是一幅一幅的小画,不过是远古人类在上面用线条刻画出来的图案,就像结绳记事一样,文字的创造也是为了更细致的记录一些大事。演变到后来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文字,并赋予它读音,口口相传,直到今天。

它独特的自身结构决定了,文字与绘画有共通之处。绘画是怎么产生的呢,也无非就是点线面的组成。我们看一下古代的山水、肖像画就能看出,古代的文人、画匠就是凭借了手中的毛笔通过一根一根的线条勾勒出来的,一样是栩栩如生。

所以,绘画可以抒发人的情感,文字同样可以。我们在欣赏一副好的书法作品的时候,同样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艺术审美。有的似大江大河汹涌澎湃,有的又似小溪的涓涓细流,还有的像岩石、像老叟、像孩子、像美女。看着线条的跌宕起伏,虚虚实实的勾连,或浓或淡的视觉冲击,会给人一种美妙的享受。

二、汉字有它自己独特的书写工具,没有之一。

欧洲过去用鹅毛笔,也是蘸了墨水书写,这属于硬笔。而我们的老祖宗发明了毛笔,属于软笔。书写用的软毛是综合了黄鼠狼毛、羊毛手工制成,根据它们自身软硬不同的特性,创造出来的书写工具。毛笔的制作以湖笔最为有名。【笔者的儿子出生后,还做了一个胎毛笔,不知道好使不好使,反正没舍得使。】

毛笔的问世,直接推动并丰富了汉字的表现力。可粗可细,可浓可淡,可长可短,可中规中矩,也可肆意挥洒。总之汉字在毛笔的统治下,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大书法家。给我们这些后辈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至于,到了近代开始效仿美欧,开始用上了硬笔。毛笔的实际应用才算是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使用毛笔书写汉字所传达出来的书法精神却没有泯灭。它以一种国粹的姿态深深的扎根在人民群众当中,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永远不会消亡。

最后,如果让我给您提点建议的话,我想练习书法首先要过临摹这一关,具体方法我说点自己的感受,也不一定对,仅供参考吧。

第一、临摹要做到胸有成竹。

练习书法要从楷书入门是没有错的,因为这是一个夯实基础的过程。什么是基础?熟悉每个汉字的间架结构是基础,熟练运用毛笔的尖峰、中锋、侧锋也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养成一个练习书法的好习惯。有些自学者,喜欢瞎练,怎么练看心情。这样练不出效果,而且时间长了容易让人半途而废。只有尝到了练习的甜头,才会成为持之以恒的动力。

我练字临帖有个习惯,就像古人画竹子一样,先把竹子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看个通透才会下笔,谓之胸有成竹。我们也练字也一样,找到了合适的字帖,要先审字,直到将这个字印到脑子里,书写的时候才会有事倍功半的效果。只要这样坚持下去,肯定会有进益。

第二、选帖很重要。

不是每一种楷书字帖都是适合你练的,也不是随便抓过一本字帖练就可以了。现在比较流行的是欧体,欧阳询的字比较清奇,而且间架结构比较俊朗,看着很舒服。而我觉得欧体初学者却不好掌握,对笔锋的控制要求比较高,短时间内很难摸到欧体的门槛。我建议可以先选择颜体,颜体厚重,常为人所不喜,可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要练习的不单单是字,还有手与毛笔的自如结合。有时候用笔就需要大胆一些,练颜体比较合适,可以充分挖掘毛笔中锋的潜力。只有了解了毛笔,才能写好字。

好了,说了这么多,也不知道对您有没有帮助,对与不对,就全当是爱好者之间的交流吧。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