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怍代表作品,为什么她在给老王鸡蛋和油钱后会有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
在特殊的年代,千千万万人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却有着严格的阶级划分,不同阶层过着不一样的生活,有人可以衣食无忧,有人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老王》是杨绛先生晚年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杨绛先生曾在文末写到: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作。为什么厚道如杨绛先生一家,在众人纷纷排斥老王的境遇下,多次给予老王帮助,却在回忆起老王后还会感到愧怍,也是大家一直疑惑的一个点。
我曾拜读过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对杨绛先生以及钱老的成长轨迹和人生经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他们,留过洋,也经历过文革,在最好的年华因为客观原因遭受打压,沉寂了很多年,正因为这样的经历,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和底层群众接触,也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疾苦。
杨绛先生会和老王有交集,是因为同情老王,老王身体残疾、又是老光棍、单干户、没什么亲人、乘客也不愿坐他的车、“家”不称为“家”而是“住了多年了”,尤其是他瞎了一只眼,周围人都不愿意和他打交道,认为他年轻时肯定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本就无亲无故的老王又被周围人厌恶,显得越发孤独。
尽管被生活折磨的一塌糊涂的老王,却不断的帮助杨绛一家,让杨绛十分感动。
后来,杨绛一家也总在力所能及给到老王一些帮助。老王给杨绛家送冰、送香油鸡蛋,杨绛都是给了钱;钱媛也曾多次送鱼肝油给老王;在老王的载客三轮被取缔后,钱钟书依旧关照他的营生……
看似互帮互助的一种邻里关系,其实是不平等的,是幸运者对不幸者的一种怜悯,也让杨绛先生在老王去世后,“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老王孤身一人,在临终前还想的是看望杨绛一家,所以给杨绛先生送来香油和鸡蛋,而杨绛先生没有察觉出老王这次的不同,还是像往常一样习惯性的给钱。
在老王眼里,杨绛一家是朋友,而在杨绛先生眼里,老王却只是需要帮助,生活拮据的车夫。老王在临终前还惦记着他们,杨绛先生却在老王去世后,说自己竟然未曾知道老王的全名,也不知道他几时生病,生的什么病,吃的什么药,何时去世,生前是哪一只眼睛看不见的等等。
老王孤苦伶仃,需要的是认可和朋友,所以一直把杨绛先生一家当作唯一的朋友,但杨绛却始终只把老王当车夫。老王对自己一家投入了友情,自己却没有报之以同等的情谊,因此杨绛先生才会为自己感到“愧怍”。
以上是我的个人拙见,如果您有更好的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我的头条号:钱小杨的见闻,也欢迎大家随时加我。
狱中上母书的作品原文?
狱中上母书①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 痛自严君见背②,两易春秋③。冤酷日深④,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⑤,以报大仇,恤死荣生⑥,告成黄土⑦。奈天不佑我⑧,钟虐明朝⑨,一旅才兴⑩,便成齑粉(11)。去年之举(12),淳已自分必死(13),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14),菽水之养(15),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16),生母寄生于别姓(17),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18),不孝之罪,上通于天。呜呼!双慈在堂(19),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20)。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21),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 慈君托之义融女兄(22),生母托之昭南女弟(23)。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24),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25)。会稽大望(26),至今而零极矣(27)。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28),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29)?呜呼!大造茫茫(30),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31),岂止麦饭豚蹄(32),不为馁鬼而已哉(33)!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34),决不肯舍!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35)。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36),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37),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38),则吾愿毕矣。新妇结褵二年(39),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40)。 语无伦次,将死言善(41)。痛哉,痛哉!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42),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43),视身若敝屣(44)。但为气所激(45),缘悟天人理(46)。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夏完淳集》 注释: ①此文为作者在清顺治四年(1647)被捕后于南京狱中写给生母陆氏与嫡母盛氏的绝笔书。信中就尽义与亲情两者申述,思周情深,缠绵中寓浩然正气。 ②严君:对父亲的敬称。见背:去世。夏完淳父夏允彝,为几社创始人之一,崇祯十年(1637)进士,官福建长乐县知县,后丁母忧归家。南都失守,与陈子龙等起兵松江,兵败沉水死。 ③两易春秋:过了两年。④冤酷:残酷无道。《韩诗外传》卷五:“纣之为主,戮无辜,劳民力,冤酷之令,512加于百姓。”这里指清朝的惨无人道。 ⑤复见天日:指驱逐满清,恢复明朝。 ⑥恤死荣生:使死难的人得到抚恤,使活着的人得到荣封。 ⑦告成黄土:把恢复明室的消息告祭于先人。黄土,指父墓。 ⑧佑:帮助。⑨钟虐明朝:降祸于明朝。钟虐,汇聚灾祸。 ⑩一旅才兴:指顺治三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栴在太湖起兵。 (11)齑(jī机)粉:粉末,喻失败。(12)去年之举:指作者于前一年入吴易军抗清,兵败后,只身流亡,历尽艰危。(13)自分:自料。 (14)斤斤:仅仅。 (15)菽水之养:指对父母的供养。《札记·檀弓下》:“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16)慈君:作者的嫡母盛氏。夏允彝死后,盛氏削发为尼。空门:佛门。 (17)生母:作者的生母陆氏(夏允彝妾)。夏允彝死后,陆氏寄居在亲戚家。 (18)溘(kè课)然:忽然。先从:先追随。九京:即九泉,地下。 (19)双慈:生母与嫡母。 (20)“门祚(zuò坐)”二句:语出晋李密《陈情表》:“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祚衰薄,晚有儿息。”意思说家门衰落,福泽浅薄,又无同胞兄弟。祚,运气。鲜(xiǎn险),少。 (21)推干就湿:把干燥处让给幼儿,自己睡在幼儿便溺后的湿处。形容母亲养育子女的辛劳。语出《孝经援神契》:“母之于子也,鞠养殷勤,推燥居湿,绝少分甘。” (22)义融女兄:夏完淳的姐姐夏淑吉,字美南,别号义融,嫁与嘉定侯洵。 (23)昭南女弟:夏完淳妹妹夏惠吉,字昭南。家亡后奉母陆氏寄居亲戚家。 (24)新妇:作者的新婚妻子。雄:男孩。 (25)置后:抱养别家的孩子为后嗣。 (26)会稽大望:会稽的望族。会稽,古郡名。大望,指夏姓大族。传说夏禹曾会诸侯于会稽,于是会稽姓夏的人都以禹为其祖。(27)零极:零落到极点。 (28)西铭先生:即张溥。张溥无子,死后钱谦益等为他立嗣子,名永锡。此子未能继承张溥的遗风,为人诟笑。 (29)愈:好。(30)大造:造化,指天。 (31)庙食:享受庙祭。 (32)麦饭豚蹄:指祭祀死者的食品。麦饭,面食。豚蹄,猪蹄。 (33)馁鬼:饿鬼。人死后无子孙,则无人祭祀而会成为饿鬼。 (34)先文忠:指作者的父亲夏允彝。参见《细林夜哭》注。诛殛(jí极)顽嚚(yín银):诛杀顽钝之人。诛殛,诛杀。顽嚣,顽钝愚蠢之人。 (35)北塞之举:出师北伐,驱逐满清。这句话说死后再度转世为人,仍与其父在北方起兵反清。 (36)武功甥:夏完淳的姐姐淑吉的儿子侯若檠,字武功,小完淳六岁,少负文才,有神童之称。大器:大材。夏完淳曾于狱中寄诗给他,其中有“大仇俱未报,赖尔后生贤”之句,对他寄予了极大的期望。 (37)寒食:指清明节,是上坟祭鬼的节日。盂兰:旧俗七月十五日中元 513节延僧尼结盂兰盆会,诵经施食,解脱饿鬼倒悬之苦。 (38)若敖之鬼:无子孙祭祀的饿鬼。若敖,楚国公族名。这一族的子文为楚国令尹,看到族人子越椒行止不正,将会给整个家族带来灾难。临终前,对族人哭着说:“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后来,若敖氏终于因为越椒叛楚而被灭了全族。事见《左传·宣公四年》。 (39)新妇结褵:顺治二年夏,夏完淳与钱梅女儿钱秦篆结婚。结褵:指女子出嫁,代指结婚。 (40)渭阳情;甥舅之间的情谊。《诗经·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据说此诗是写晋公子重耳出亡,辗转到了秦国,后来他的姐夫秦穆公护送他返国即位,外甥秦康公时为太子,送他至渭阳,作诗赠别。后世因用渭阳比喻甥舅。渭阳,渭水之北。(41)将死言善:语出《论语·泰伯》:“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言善,指说话真诚不欺。 (42)含笑归太虚:含笑而死。太虚,天。 (43)大道本无生:大道,天道。无生,佛教认为,生命本无所谓生死,是一个虚幻的过程。 (44)敝屣(xǐ徙):破鞋子。 (45)气:正义之气。激:激发。(46)“缘悟”句:缘此明白了天道和人事的道理。天,天道。人,人事。 译文: 不孝完淳而今死了!以身体奉献给父亲,不能再以身体来报答母亲了。 自从父亲离我而去,悲痛地过去了两个年头。怨恨惨痛越积越深,历尽了艰难辛苦。本来希图重见天日,以报大仇,使死者得到赠恤,生者获得荣耀,向九泉之下的父亲报告我们的成功。无奈上天不保佑我们,把灾祸集中于先朝,一支军队刚一起来,就立即被粉碎。去年的义举,我已自以为非死不可,谁知当时不死,却死于今天!短短地延续了两年的生命,却没有一天得以孝养母亲。以致尊贵的慈母托身于空门,生母则寄生在异姓之家。一门漂泊,活着不能相互依靠,有人死了也不能相互安慰,我今日又奄忽先赴九泉,不孝之罪的深重,连上天都已知晓了。 唉!两位母亲都健在,下面又有妹妹、女儿,家运衰败,并无兄弟。我死了并不足惜,我所哀痛不已的,是家庭的众多人口今后怎么生活。虽然如此,但是,就这样吧!我的身体是父亲遗给我的,我的身体是为国君所用的,为父为君而死,又哪里是辜负两位母亲呢?但尊贵的慈母对我爱护备至,教我学礼习诗,十五年来从未改变,嫡母如此慈爱恩惠,千百年来所少有。大恩未曾报答,使我悲痛到了极点!——现在我只得把尊贵的慈母托付给义融姊,把生母托付给昭南妹了。 我死之后,如果妻子能得到一个遗腹子,那就是家门的幸运。如果不然,千万不要另立后嗣。会稽的大望族至今如此零落已极。节义文章象我父子这样的有几个呢?象西铭先生那样地立一个不肖的后嗣,为旁人所诟骂讥笑,还不如不立为好!唉!天地是无穷无尽的,家族却不可能永远绵延不绝。有一日朝廷中兴重建,那么,我们就能千百年地在庙中接受祭祀、供养,又哪里只是享受麦饭豚蹄,不至成为饿鬼而已呢?如果有人妄言另立后嗣,我与父亲在冥中一定要诛杀这个顽固愚蠢之人,决不饶恕他! 兵戈遍布天地,我死之后,战乱不会有停止之日。两位母亲请好好保重玉体,不要再把我挂在心里。二十年之后,我跟父亲将要扫平北方边境!不要悲伤,不要悲伤!我所嘱托的话,千万不要违背。武功甥是未来大有成就的人物,家里的事都交托他。寒食节和七月十五,以一杯清酒,一盏寒灯来供我,使我不至于成为无人祭祀的饿鬼,我的愿望就已达到了。 妻子与我成婚二年以来,贤孝素来为人所深知,武功甥为我好好地看待她,这也是武功甥的渭阳之情! 语无伦次,而这都是将死之时的肺腑之言。悲痛,太悲痛了!但是,人有哪个是不死的呢?贵在死得其所。父亲能成为忠臣,儿子能成为孝子。含笑归天,完成我的分内之事。从佛教的原理来说,一切事物本都未尝生存,我把自己的身体看得象破旧的鞋子一样地不足珍惜。我只是为刚正之气所激,因而懂得了天人之理。十七年来只是一场恶梦,报仇在于来世。我的神魂将遨游于天地之间,我对一切都毫无愧怍。
老王山的内容概括?
这篇课文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临死前,还为作者送去了当时极其奢侈的香油与鸡蛋。
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
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写到“文化大革命”,那是荒唐的动乱的年代。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
而作者说她“愧怍”,也体现了杨绛对老王的愧疚,感激,以及尊崇人人平等的观念。也呼吁关怀不幸者。
老王作者杨绛是怎样对待老王的?
杨绛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除此她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钱钟书夫人。
关于钱钟书,相信大家都认识他,一本《围城》书籍,让他几乎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而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的爱情故事,来得也是那么凑巧。
1932年春天,杨绛考入清华大学并与钱钟书相识。第一次见面,钱钟书就说:“我没有订婚。”
“我也没有男朋友。”杨绛回答。于是一段世纪佳缘由此展开。
1935年,杨绛与钱钟书成婚,不久一同出国留学,无论在牛津或是巴黎,都留下了他们相亲相爱的足迹。
在牛津,杨绛与钱钟书曾在诗歌里追忆他见到杨绛的第一眼:“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1997年3月4日,其女钱瑗因患脊椎癌去世。
1998年12月19日,其丈夫钱钟书去世。
2001年~2007年,出版《从丙午到流亡》《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其中《我们仨》记录了她和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的日常生活故事,内容既温暖又感叹。
2011年,杨绛先生查出患有心衰,但她依旧乐观豁达,每天读书写作从不间断,晚上一点半睡觉。
2015年7月17日,杨绛先生迎来104岁生日(虚岁算法105岁),身体依旧很好,仍然思路清晰、精神矍铄。
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一代大师离开了这个世界,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作品,其中《唐吉诃德》这部经典作品就是由她翻译出版。
关于杨绛先生的一个小趣事:
有一次她拿了一本书,坐在父亲房里,大气不出,静静地翻,遇到要上厕所,或拿什么东西,也是如小猫行地,寂然无声。
父亲一觉醒来,看到小天使般的杨绛默默陪侍在侧,心头一个咯噔,瞬间的温暖,岂是俚俗的一件“小棉袄”所能比拟!
父亲就说:“其实我喜欢有人陪陪,只是别出声。”从此午休,都要杨绛陪。
这便是杨绛先生。
1984年,她写的《老王》被选为初中教材,这篇文章也真实地体现出了杨绛先生的善良与爱心,同时也表达了她呼吁大家要平等对待那些不幸的人以及底层人民。
在这篇文章里,杨绛先生很同情老王际遇的“不幸”,同时也尽了自己的力量在经济上帮助老王。
非常照顾老王,不接受老王的恩惠 不能看不起比自己“不幸”的人,平等对待。
除此还给他钱救济生活;女儿给他买鱼肝油治好了夜盲症;老王给她家送冰,尽管老王说“车费减半”,可她坚持不减;老王送钱先生去医院,“坚决不肯拿钱”,可她“一定要给钱”;即使是老王在生命行将结束时,给她送去鸡蛋和香油,她还是“拿钱去侮辱他”。
这些事情表现了杨绛一家人与人为善、知恩必报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