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周昉的代表作品有

1.《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2.《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5.《五牛图》是唐朝韩滉创作的黄麻纸本设色画。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

周昉的代表作品有,如果评选中国100幅名画?

百大明画太过宽泛,但是中国十大名画的争议应该不大。

1.《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清明上河图》长5.2米,宽24.8厘米,绢本设色。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和景物,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它属国宝级文物,并获誉为“中华第一神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3.《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的两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过景物有一繁一简之分。

4.《百骏图》:纸质,102×813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意大利人郎世宁所作。郎世宁于1715年以传教士的身份远涉重洋来到中国,被重视西洋技艺的康熙皇帝召入宫中,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宫廷画家生涯。《百骏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全卷色彩浓丽,构图复杂,别具意趣。

5.《五牛图》是唐朝韩滉创作的黄麻纸本设色画,又名《唐韩滉五牛图》, 该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五牛图》中的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一俯首吃草,一翘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缓步前行,一在荆棵蹭痒。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除外,没有其他的背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 《五牛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

6.《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现存宋摹本,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此画绘写的就是一次完整的韩府夜宴过程,即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段场景。整幅作品线条遒劲流畅,工整精细,构图富有想象力。作品造型准确精微,线条工细流畅,色彩绚丽清雅。不同物象的笔墨运用又富有变化,尤其敷色更见丰富、和谐,仕女的素妆艳服与男宾的青黑色衣衫形成鲜明对照。

7.《汉宫春晓图》是明代画家仇英创作的一幅绢本重彩仕女画,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汉宫春晓图》以人物长卷画,生动地再现了汉代宫女的生活情景。其用笔清劲而赋色妍雅,林木、奇石与华丽的宫阙穿插掩映,铺陈出宛如仙境般的瑰丽景象,极勾描渲敷之能事,体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人文思想,亦表达了他对宫廷浮华美好生活的赞美。

8.《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所绘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现存画作被认为是宋朝摹本。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步辇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内容反映的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9.《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作品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在该作品人物的刻画上,极其精细入微,意态栩栩如生,飞鸟用笔轻轻一点,具展翅翱翔之态。《千里江山图》画卷,不仅代表着青绿山水发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并将创作者的情感付诸创作之中。《千里江山图》虽属于写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表现了青年画家具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10.《唐宫仕女图》是一幅中国画作,作者是唐代张萱、周昉,该画描述唐代美女众生像。主要表现唐代贵族妇女生活情调,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中国古代仕女众生像,“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唐代仕女画以其端庄华丽,雍容典雅著称,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莫过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以及晚唐的《宫乐图》。

仕女图的形成发展?

魏晋南北朝是仕女画的早期发展阶段。描绘的女子主要是古代贤妇和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等,这类形象的原型一般来自于诗、赋等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画家在表现这些远离现实生活、带有理想化色彩的女性时,最为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对女性外在形体的表现,张扬出其内在的精神气质。从目前存世最早的卷轴仕女画,东晋顾恺之依据曹植《洛神赋》诗意创作的《洛神赋图》(宋人摹本)中对洛水女神的描绘,可见典型的魏晋美女瘦骨清象,气度高古的风姿。

洛神面型椭圆,眉目清秀,体态纤丽淑婉,轻盈修长。她没有因在洛水边与曹植巧遇而显现出欣喜欲狂的神态,也没有因与曹植离别而流露出伤感悲愤的情绪,她绐终以淡泊平和的表情面对事态的发展,从而成功地昭示出洛神超凡脱俗的高逸美,这种美与魏晋时期人们崇尚玄学、关注人的内在精神气质,追求超脱的时代特征相吻合。 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画家们以积极入世的行乐观密切地关注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尤其热衷于表现贵族妇女闲逸的生活方式,单调而悠闲的生活情调。张萱、周昉是这一时期著名的仕女画家。周昉笔下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代表了唐代宫苑仕女画在形神兼备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画家在造型上注重写实求真,女子脸型圆润饱满,体态丰腴健壮,气质雍容高贵,展示出大唐盛世下皇家女性的华贵之美。

这种美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迎合了中晚唐时期大官僚贵族们的审美意趣,而备受瞩目,并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继唐代之后的五代是个政权交替频繁的时代,画家们在仕女画的创作上,即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又有所变革。如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笔下的女伎与唐代的仕女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歌伎丰腴的肌肤因缺少唐代宫女臃懒的体态,而更具健康之美。阮郜《阆苑女仙图》中仙女们修长的身材更是越出了唐代仕女丰满肥胖的造型程式,一改唐代即使画仙女,也始注重表现女性身段线条的曲线美及娇媚之姿。 宋代作为政权相对稳定,经济发达,文化昌盛的时代。在仕女画的创作上承袭了唐、五代兴盛之势而又有所创新,尤其是在题材方面,其表现范围已扩展到前所未有的宽泛地步。

除宫廷贵族妇女、神话传说中的女子仍被描绘外,生活中最低层的贫寒女子也开始为画家们所关注,如王居正《纺车图》中的女性,她们与晋代顾恺之、唐代周昉笔下的仕女相比,没有娇美的相貌、诱人的身材、华丽的服饰及尊贵的地位,她们仅是生活中最为普通的农村妇女。衣裤迭经补缀的老妇面容憔悴动作迟缓,艰辛的生活令其相貌充满沧桑感。作者以写实的艺术手法不加美化地表现她们,意在赞扬她们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及朴实无华的个性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她们贫苦生活的同情。图中反映了宋代仕女画的艺术特点,人物造型严谨,形体比例准确,体态生动自然。 明代是封建社会的政权稳定时期,仕女画在文人画家的积极参与下获得极大的发展。在题材上,除肖像外,戏剧、小说、传奇故事中的各色女子则成为画家们最乐于创作的仕女形象。人物的造型由宋代的具象写实逐渐趋于带有一定唯美主义色彩的写意。仕女身材婀娜匀称,面容端庄清丽,举止间流露着女性文雅恬静之美,尤其她们怡情于亭台之间,身着贴体紧身的明服,更增强她们体姿的修长与典雅的风致。

明代作为仕女画的艺术成熟阶段,这时期,不仅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仕女画家和他们所创作的作品,而且在表现技法上亦丰富多彩,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如吴伟的《武陵春图》代表了明前期白描仕女画的最高水平。武陵春以细匀的淡墨线绘成,画面清雅、秀润,更贴切地表现出女主人的纤弱文静之气。文徵明的《湘君湘夫人图》代表了淡彩仕女画的最高境界。人物以朱砂白粉为主调的浅彩设色,表现出女神温柔娟秀的美感。仇英的仕女画有“周昉复起,亦未能过”之评。其《贵妃晓妆图》,充分地展示了他工笔重彩仕女画的深厚功底。图中所塑造的杨贵妃及宫女虽然是唐代宫苑仕女,但实际上她们已完全是明代文人心目中理想美女的形象。她们修颈、削肩、柳腰与周昉笔下曲眉丰颊、短颈宽胸的宫女有着全然不同的审美意趣。

上海世博会马德里案例馆也悬挂着一幅“仕女图”,是镇馆之宝。 清代作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仕女画发展至此,被抬高到居山水、花鸟诸表现题材之上的至尊地位,正如,清代高崇瑞《松下清斋集》所言“天下名山胜水,奇花异鸟,惟美人一身可兼之,虽使荆、关泼墨,崔、艾挥毫,不若士女之集大成也。”

这时期的仕女画在创作上日益脱离生活,成为一种概念化,程式化的表现题材,画作中的女子无论是贤妇、贵妇、仙女或从军习武的花木兰、梁红玉等皆拥有着修颈、削肩、柳腰的体貌,长脸、细目、樱唇的容颜,“风露清愁”、黯然神伤的小家碧玉般韵致等。

这一时期,不论是宫廷画家焦秉贞、冷枚,还是文人画家改琦、费丹旭等,均以表现女性“倚风娇无力”的仪态为他们的审美追求。这种程式化“病态美人”状,直至海派画家任颐等人的出现,才有所改观。画家们热衷于女性形象的创作并不表明对她们人格的尊重,女性只不过是被用来展示的艺术观赏品而已。因此,女性题材画在清代画坛中的地位的提高,折射出来的却是女性社会形象的日益低落。清代仕女画的风格虽然失去了唐、宋时代仕女画健康舒展的画风,但在表现技巧上却吸取了文人画的一些积极因素,造型强调姿态优美风格崇尚淡雅飘逸,并把西方绘画的优点融合到作品之中,给后来人物画技未能的革新开辟了道路。

纵观历史,仕女画从起源、形成到发展。经历了二千多年漫长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为我们今天的绘画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代表盛中唐仕女画艺术最高成就的画家?

张萱和周昉

其中张萱的代表作有《虢国夫人游春图》与《捣练图》等,而周昉的代表作有《挥扇仕女图卷》和《簪花仕女图》等。

张萱曾是唐朝的宫廷画师,擅长绘制贵族妇女、婴儿等。张萱的画作一直是后世临摹的范本。作为风俗画的杰出代表,据记载在世间流传的张萱的画作就有四十七卷,着四十七卷中最多的就是仕女图,除此之外兴许还有其他流传的画作但不为人所知,但是如此多的画作最后却没有留存下一件,也是十分可惜。现今留存的只有一些曾经的临本,最出名的也就是宋徽宗所临摹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

周昉是一位对仕女图情有独钟的画家,周昉早年所绘仕女图是向张萱学习的,但是因为周昉精于一样,所以在仕女图的造诣上要高于张萱。周昉的仕女图更多的是展现唐朝女性的丰腴之美,很受当时宫廷士大夫的喜爱,是在吴道子之后唐朝最受欢迎的人物画家了。据记载周昉有七十多件作品流传于世,但是流传至今也只剩下了两幅作品,一幅《簪花仕女图》,一幅《执扇仕女图》。

无论是张萱还是周昉,他们在在仕女画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独特的表现手法。即便是周昉早年曾学习张萱的仕女画,但是经过长期的自我发展周昉在仕女画上也有了自己多特的风格,他们的画作也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备受追捧。

谈谈隋唐五代艺术史?

隋唐五代书法艺术经历了一个发展、兴盛而至衰落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把隋唐五代书法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隋至初唐阶段。隋朝的时间是短暂的,但隋代书法之书风与初唐相一致,所以,隋代是书法史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初唐在书法上是一个继承与立法的阶段。以初唐四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为代表的书家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倡导下,他们努力继承优秀传统,并不断更新审美观念,创立新的楷书规范。他们的楷书一变六朝遗法而臻于极致。虞世南的书法外柔内刚,气宇轩昂;欧阳询的书法险劲峭拔,淬砺猛锐;褚遂良的书法豪劲清润,温雅舒展;薛稷的书法瘦劲疏朗,志驱千里。他们都表现出南方书风之流美飞扬与北碑之凝重严谨相交融的特点,达到了刚柔相济的美的境界。同时,他们的楷书又代表着 重间架 的初唐书法主流。二是盛唐中唐阶段。如果说初唐书法是以继承为主的话,那么,盛唐中唐书法就更有新意了。盛唐中唐时代,涌现出一大批有时代精神、有强烈个性特征的书法家,他们是张旭、贺知章、颜真卿、怀素、李白、梁升卿、苏灵芝、蔡有邻、史惟则、李潮、韩择木、李隆基、张从申、尹元凯、李阳冰、魏栖悟、徐浩、沈传师等,特别是张旭、颜真卿、怀素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被公认为划时代的书法革新大家;与此相应,产生了一大批博大雄奇的书法作品,无论是楷书、行书、隶书、草书、篆书都有无愧于时代的杰作。三是晚唐五代阶段。书法由盛极而趋于衰落。柳公权是晚唐大家,他师承颜真卿,独出新意,创造出清劲峻拔的柳体,进一步丰富了唐楷之法,但已经失去盛唐中唐那种豪迈壮丽之美了。到了五代,杨凝式师法欧、颜,上溯二王,书以行、草称,似是唐书 尚法 的回光折射,又开宋书 尚意 之先河。隋唐五代书法就是这样辉煌地走过了400年发展历程。 隋唐五代的建筑技术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隋唐五代以其大量的建筑遗迹和出色的建筑技术而著称于世。其中,隋代采用的 坦弧石拱 的建桥技术,隋唐城市建筑的整体规划设计和木结构为主体的建筑体系,以及砖石结构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创造出许多惊世骇俗的杰作,并以其特有的技术风格,谱写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篇章。从而确立了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思想体系和技术规范体系的历史地位。 隋唐五代的绘画艺术隋、唐是我国绘画艺术全面繁荣的时期。隋朝初年,杨坚在政治、经济上都作了改革,使生产和文化得到恢复和发展。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代。唐初开元、天宝年间,封建经济获得空前发展,民殷国富,社会安定,是发展文化艺术的物质基础。贞观、开元之盛,举世向往。东西方的交流,为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加上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更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此时崇尚文学艺术蔚然成风,文苑、艺坛群芳竞发。所以唐代绘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到了五代,虽然这个时期只有短暂的五十多年的时间,却为宋代山水、花鸟画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封建统治者在宫廷里设立 图画院 的制度,也肇始于西蜀、南唐。这说明五代在绘画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隋唐五代的绘画艺术发展史,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隋到唐初。这是南北绘画融合、发展的阶段。《历代名画记》载有隋代的名画家展子虔、董伯仁的情况, 初董与展同召入隋室,一自河北,一自江南。初则见轻,后乃颇采其意。这是南北绘画风格融合的记录。不过,这个阶段还是南北绘画革命的阶段。人物画有阎立本、尉迟乙僧等名家,反映出中外画法在画坛共辉之情状。山水人物画、楼阁人物画演变为青绿山水画并得到迅速发展,以其辉煌的成就跨入盛唐。 第二个阶段是盛唐时代。人物画此时发展到顶峰,呈现出辉煌富丽、豪迈博大的风格;山水画成熟;花鸟画向独立画科迈进。 第三个阶段是中晚唐时代。人物画发展到以周昉的仕女画为代表的 周家样 ,表明绘画世俗化的进程已经完成。纯粹观赏性的绘画逐渐取代宗教画和教化性绘画。水墨山水画兴起,开宋代山水画之先河。花鸟画亦有所发展,为五代徐熙、黄筌两派花鸟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第四个阶段是五代。人物画相当盛行,主要是继承前人的成就,新的突破较少。周文矩、顾闳中的画代表了五代人物画的最高成就。山水画则比唐代更加发达成熟。花鸟画是五代绘画最光辉的部分,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此外,唐代、五代的画论也极其繁荣,是中国绘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枢纽。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4-19 11:17 隋唐五代的雕塑艺术。隋唐的雕塑艺术,正是对南北朝时期各地不同风格的雕塑进行大融合、大发展的结果,成为雕塑史上继魏晋南北朝以后又一高峰。隋唐时期,雕塑受到高度重视。其一是由于统治阶级为显示帝王权威大兴陵前石雕和墓中随葬俑人,其二隋唐时期,佛教几近国教,佛教造像遍及全国。隋唐统治者继秦、汉、南北朝之后,为自己大造陵墓,并在陵前设石雕人马作为仪卫,仅 唐十八陵 前的石人石兽就不下数百件。而且,所有雕像和墓内俑人都以现实为依据,运用写实手法进行雕塑,作品精致完美、绚烂成熟,足以与质朴道劲、含蓄蕴藉的秦汉雕塑,健壮精练、极富装饰意味的南北朝雕塑相媲美。隋唐雕塑作品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可以看出隋唐人对现世的满足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这种自信豪迈的气度和神采瑰丽的风貌,使隋唐雕塑艺术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成就空前。从佛教题材的雕塑来说。隋唐不仅提倡固有的道教,而且不限制外来的其他宗教,准许它们在中国建寺传教。尤以佛教流行最广。佛教造像此时趋向于世俗化,如佛、菩萨或天王、力士等。那美仑美奂的菩萨或观音像,把广大人民对于人世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用光彩美丽的艺术形象充分表达出来,成为人世间美与善的象征,体现了唐代民间雕塑大师卓越的创造才能和天才的艺术感受力。隋、唐,尤其是唐代佛教造像,在造型方面有明显的特点,即强调对典型形象的刻画和主题的突出。唐代佛教造像,与魏晋时期相比,宗教色彩大为减弱,手法更为写实,更接近生活,更具人间意味。唐代,除了佛教,道教和儒教也多利用造像作为宣传工具,甚至还以皇帝的雕像作为配侍。道、儒、佛三教建庙造像之风兴盛,又促进了雕塑艺术的发展。同时,唐帝国的帝王贵族厚葬之风较之前代更为盛行。于是,陵墓雕塑相当考究,其艺术水平之高可与宗教造像艺术相匹敌。陵墓雕塑分为陵墓石雕和墓俑雕塑。陵墓石雕是指统治者在其陵墓前设置的守墓。唐代的守墓兽由前代附会神权思想的飞狮、飞虎演变为现实中的狮和虎。如唐代各帝陵前的翼马,与现实中的马匹基本一致。墓俑雕塑也就是陶俑,是统治阶级作为墓葬以及陪葬的用品。俑塑是一门很古老的艺术,发展到隋唐时代,可谓登峰造极。隋唐的陶俑大致分为镇墓兽、人俑、动物俑三大类。这些作品多出自民间匠师之手,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隋唐的装饰雕塑是与佛教雕塑和陵墓雕塑联在一起的,也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这可从建筑装饰和碑石、墓志、石棺、石椁线刻以及工艺雕刻小品上得到印证。

国画有哪些出名的?

这个问题提的不严谨,是要问历代的国画名家?

这些全是名家:从南北朝到近代。

六朝三杰:是指在中国绘画史上指六朝时期画家。顾恺之、张僧繇,南朝梁时人。对绘画有独特创造,画山水不以笔墨勾勒,史称“没骨山水”,自成一家。陆探微,南宋时人。有名于时。其用笔有“连绵不断“的特点,称为“一笔划”。这三人各有特色,各具特长,时人称六朝三杰。明杨填《画品》中加画家吴道子称为“画家四祖”。

陆探微南朝宋著名画家。吴县人。据《历代名画记》载,他的绘画作品有五、六十种。他作画笔迹周密,号称“密体”,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和唐代吴道子的“疏体”。他在绘画中运用的锐利挺拔、刚劲有力的线条,被后人誉为:笔迹劲利,如锥刀焉,所“画人物极其妙绝”,“秀骨清像,似觉生动,令人凛凛若对神明”,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陆探微在绘画上的另一成就是独创了“一笔划”法,笔势连绵不断,整幅画一气呵成,令人赞不绝口。

五代四大家

五代四大家:指中国画史上的荆浩、关同、董源、巨然。简称:荆、关、董、巨。他们的画风,从唐朝以来,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成为“唐风”至“宋格”的一大桥梁。明王世贞说:“山水至二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二李系指李思训父子)。五代四大家之特色;荆浩之画雄伟、深厚、峻拔、坚凝;关同之画雄伟、坚定、峭壁茂密;董源之画下笔雄伟,有崭绝峥嵘之势;巨然之画趋于庄重朴实而沉静。

北宋三大家:指中国画史上的董源、李成、范宽三大画家。元汤曾说:“六朝至唐初,画者虽多,笔法位置,深得古意。自王维、张毕宏、郑虔之徒出其不意,深造其理。五代荆、关,又别出新意,一洗前习。迨于宋朝董源、李成、范宽三大家鼎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山水格法始备。”他们确是开创了唐人所未开拓新画风,较为完善了中国山水画面貌。三大家之特点:董源之画除部分作品雄伟、崭绝峥嵘之势外,大多趋于平淡、天真、朴茂静穆;范宽有坚凝厚重、雄峻茂墨的特色;李成之画挺拔雄奇,富有变化,惜墨始金,别具一格。

南宋四大家

指中国画史上的南宋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亦称“南宋四家”简称:“李、刘、马、夏”。四家中李唐略早,刘、马、夏继承发展李唐的画法,成为南宋画院的主流。他们四家的风格特点是:李唐之画刚劲犀利,气魄雄伟;刘松年之画受李唐影响,而又工整方面更为突出。马远、夏娃师李唐笔直法刚劲简括,水墨淋漓,构图书馆多向特写。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其画风对明代的浙派和院体山水画有较大的影响。属豪纵简略一路画风,初无此称,屠隆说:“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此南渡以后四大家也。”张丑认为:“南宋刘松年为冠,李唐、马远、夏圭次之。”张泰阶则曰:“刘、李、马、夏,俱负重名,而李、马为最。”

元四家

指中国画上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位代画家。其共同特色,是以“雅洁淡逸”山水画风。强调水墨画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四人同处于一个时代,年龄相近,他们的风格和特点:黄公望是山川深厚,草木华滋;王蒙是画山水多至数十得,树木不下数十种,千岩万壑,迦环重迭;吴镇山水苍茫沉郁;倪瓒山水,所谓“天真幽淡,萧杀寂寞”,具有一种荒凉空寂、疏简消沉的趣味。

明四家

明四家(吴门四家):指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因苏州古为吴地,故又称、沈、文、唐、仇为“吴门四家”。

四人中沈周、文征明都擅长画山水,上承北派山水画的传统;唐寅山水、人物都很擅长,他以南宋院体为法;仇英以人工笔人物、青绿山水见称。四人各有所长,先后齐名。但除沈周、文征明有师承关系外,唐寅、仇英各有内格。因此“吴门四家”(“明四家”)只是明代四位成就很高、四位不同风格的大家,两并非一个画派之称。浙派三大家

浙派三大家:指中国画史上的戴进、吴伟、蓝瑛三位明代画家。是明初绘画派制之一。其代表人物戴进,上承南宋院体画家李唐、马远、夏娃等画风,善画山水,迹工人物、花卉。因戴进是浙江人,故称这一画派为“浙派”。吴伟亦工山水,为“浙派”的盟主,用笔雄健豪放,纵横自如。明末蓝瑛为浙派殿军,擅长画山水,花卉,初年秀润,晚年笔力苍劲,学者甚众。

四大名僧

四大名僧:在中国画史上称“四僧”,是指明末清初四个出家为僧的画家。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和渐江(弘仁)。四人都擅长山水画,各有风格。他们都竭力发挥其创造性,反对摹古,取得创新成就,其特点:石涛之画,奇肆超逸;八大山人之画,简略精练;髡残之画,苍左淳雅;弘仁之画,高简幽疏。都自具风格。他们的画风对后来的“扬州八怪”有较大的影响直到近代的吴昌顾、齐白石等画家。

唐朝女人以丰满为美?

唐朝的美人是以丰满为主,并不是以胖为尊,唐朝的审美或者与佛教的传入有关,绘画与陶俑的人物,是一种艺术的加工,与真人是有出入的

都说唐朝以胖为美,很多姑娘一长胖了,就开始自我安慰了,我要是回到唐朝一定是个大美人,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我看是你想多了。

那么这种误解是怎么来的呢?首当其冲的四大美人之一,杨玉环。迷倒唐玄宗的杨贵妃,一开始是寿王的老婆,也就是玄宗的儿媳妇,这得是多大的魅力,才会让玄宗顶着乱纲常的大帽子把儿媳妇抢过来,而且还宠冠后宫,白居易《长恨歌》里曾形容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样一个美人,我见犹怜,她的美貌应该就是唐时的代表。

贵妃擅舞,特别是《霓裳羽衣》舞,白居易曾在诗里提到:案前舞者颜如玉,不著人间俗衣服。传说唐玄宗曾亲自为杨玉环奏乐,而贵妃起舞,那么要跳这种连白居易都赞赏不已的舞蹈,一个大胖子跳起来,诸位觉得会有美感吗?而且还成为长安城的流行舞蹈。你肯定又要反驳我了,没见灵活的胖子安禄山吗?人家还会跳胡旋舞呢?而且深受玄宗喜爱。这就要从舞蹈的形式来说了,杨美人跳的是仙气十足的舞蹈,安胖子跳的是快节奏的舞蹈,可以把节奏打成动次打次那种。所以想做仙女,还是别太胖。

唐朝崇尚佛教,而那种艺术夸张表现,就是源于对佛教的信仰,敦煌的很多壁画就体现出这样的审美。其实从隋朝开始,审美就和唐朝就非常接近的,都是选“美貌、高个、肤白”,如隋炀帝采选民间童女的标准是“姿质端丽者”。隋唐跨越的时间并不久远,所以审美还是比较接近。

唐朝的壁画,轻盈的飞天舞蹈

随着唐文化的发展,佛教文化的盛行,唐统治者对于佛教的推崇,所以我们看到的绘画基本是以丰满富丽为主,当看到出土的唐朝陶俑时,我们就会很惊讶的想,这还是美人吗?甚至有一种错觉,唐朝的女人都胖得离谱,可能她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吃吧,要不然怎么会胖成那样,这是一种多么深的误解啊。

不但是陶俑让人误解,甚至绘画里的女子也是高大胖硕的,据说广元市的皇泽寺内就有武则天真容,不过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很难说清是不是真实的武则天容貌,武则天“宽额广颐”,照现在的审美来说就是大脸盘子,宽额头,当然和现在的网红区别很大,绝对不是那种看起来营养不良的样子。

广元皇泽寺内武则天真容,据说后面塑过金身,已经看不出什么来了,遗憾

“胡服骑射”是唐朝的时尚,唐好胡风,或许与其血统有关系,各个民族的审美不同,造成审美差异。

唐朝繁盛,这是后世所公认的,他们的审美除了和佛教传入有关,还与血统有关系。唐太宗的出身问题受到了很多猜测,但是大部分猜测都指向一个观点,他有胡人血统。

民族审美都自有不同,李唐王朝必然也有来自他血统里的审美。李世民往上追溯三代,分别是:其父李渊、祖父李炳、曾祖父李虎。李虎官拜太尉,封唐国公,名列“八柱国”。可见,李氏一族的荣耀从其祖父李虎就开始了,果然有些人,你只能仰视。

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值民族大融合的历史阶段。中原地区不仅存在胡人汉化的问题,而且也有大量的汉人在迅速地胡化。这是李氏一族父系的来源,母系就更加复杂了,目前除了不清楚李虎的妻子究竟是什么民族外,李家的正妻基本上都是鲜卑人。

鲜卑的地理位置决定,必须善骑射,周边都是当时的强胡

鲜卑族是游牧民族,善骑射,一个在马背上打天下的民族,不管男女,应该都不会太过纤弱,其实这和社会生产力是息息相关的。鲜卑族的长相应该属于皮肤较白,二则身材长大,三则五官深刻,这就和汉人有很大区别。

游牧民族与胡人的结合,审美不会是瘦弱的形体,从血统来看,唐朝的审美更接近于健康,这种健康可能就是现在说的“微胖”而已,或者是像柳岩那种肉弹身材,该胖的胖,不该胖的地方肯定不能胖,从唐朝的服装就可以管中窥豹,略知一二了。绝对不会是胖得没有一点形状,越胖越美。

审美和地域、时代息息相关,各个时代的审美都有偏差,唐时的主流审美以丰硕、富美为主。

审美和时代、地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先秦时期,对于女子的审美,是分南北的,就和北方喜食面食,南方喜食米是一个道理。和地域,时代,甚至气候都有莫大的关系。

先秦时代,北方的中原地区,比如推崇“硕”、“颀”,什么意思呢?通俗一点就是大高个,体型修长,这就是地域特征了。从古至今,北方人都以壮硕为美,女子也多出高大美女,就像现在的华北、东北地区的女子,也多有身材火辣的漂亮女子。据说卫庄公的夫人庄姜就是那个时代的代表,就北方中原地区而言,先秦时推崇“硕”或“颀”,用民间的俗话来说,就是“高个儿”,以“体长”为美。先秦高个子美女的代表人物是卫庄公的夫人庄姜。庄姜是齐国公主,《诗经.卫风》有形容庄姜的,“硕人其颀”、“硕人敖敖”。这就是形容她的身材修长而美,至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等等,对于古代女子的描写都是这种意象,分辨不出来具体长相。

而南方则以“细腰”为美,有诗为证,“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就有点变态了,为了追求细腰把自己饿死,不知道是不是夸张啊,对于逆风这样的吃货,这是活生生的折磨。

到汉朝的时候,从汉高祖的宠姬戚夫人,到汉成帝时期的赵飞燕,都是舞蹈高手,会跳舞的女人必然体轻,所以“金盘立舞”的飞燕会成为汉时美人的代表,我们常常说的“环肥燕瘦”,就是来自这里。

到唐朝时,什么“细腰”、“体轻”就不存在了,一改往时的“纤细”,女子身材以“丰满”为美,唐时女子以健康为主,减肥,勒腰不存在,但是你觉得这就可以放纵自己吗?也不是,他们只是审美正常了而已。阎立本《步辇图》里,从侍女到贵妇就没瘦子了,越往后,唐太宗身边的侍女也越来越丰满,从壁画到绘画,展示了唐时的审美,确实是以丰满硕大为美。

当然这样的审美是和时代有关,唐朝的繁盛与物质丰富,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在全世界来说,都是无可匹敌的,在人们生活富足的时候,必然会休养生息更加富态。

唐朝的都城在长安,长安靠北,而且周边少数民族众多,再加上北方风物自是与南方不同,审美偏向北方的硕大,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审美总是跟时代,地域有很大的关系,就像现在的网红脸,被媒体过于夸大,然后很多人觉得漂亮。唐朝也一样,皇帝的审美是有导向功能的,上为其美,下一定不会觉得那是丑的,“楚王好细腰”,大家都不要吃饭,这也是一种时尚导向,哪怕现在我们看起来是变态的,但是在当时就是时尚。

从唐朝的服装可以看出来,唐时的开放之风,唐朝女性高大丰硕的身材与富美的服饰相得益彰

从服装发展来说,唐朝时期女子的服装更加开放,更加兼容并包。女子的衣服多宽襦广袖,试想一个瘦得芦柴棒的女子怎么撑得起这衣服。唐朝不但保留了最原始的汉服风格,更是在这基础上兼收并容了少数民族的异域之风,从唐朝的服装风格来说,属于典雅华贵,甚至有些小性感的装扮。

特别是襦,是一种宽领口,半袖且袒露胸部的短上衣,问题就出在这里了,没有一点货,怎么穿出时尚感来,“胸前瑞雪灯斜照”“粉胸半掩疑晴雪”,多么美好的意境,如果身材平扁,这种效果是出不来的吧。从唐朝的绘画可以看出,这种装束在唐朝是常见的。不仅仅是贵妇,甚至是侍女都是这种装束。《练图》和《簪花仕女图》中对这种袒胸服饰也有所描绘。

当然她们也不能就这么出门,那也不到现在穿吊带装就跑出去的地步,人家也会穿罩衫的,就是一种披在肩背之上的巾帛,而且多以轻薄的锦或者纱罗为主,想想都漂亮,敦煌壁画里“飞天”就可以看出来,那种轻盈灵动,让人忍不住为之赞叹,倾倒。从唐朝女性的服饰来看,大唐的辉煌灿烂就被展现在大家面前,既浓烈张扬,又凹显出自由奔放的大唐风格,从唐时女性的服装看出来,这种服装是一种回归自然,重视人体舒适度的人性设计,在古代封建王朝对女性的束缚来说,唐朝的女性是众多王朝里熠熠生辉的群体。

唐朝女性高大,硕美的身材和当时富美的服装是相互融合的。

武则天的“宽额广颐”代表了唐代的审美主流,以及唐时流行的妆容,多为浓艳之感,只适合丰满的女子

《资治通鉴》记载杨贵妃“素有肉体,”“资质丰艳”。

此话可以看出来,杨玉环肯定是一位丰满的美人,这种丰满肯定不会是下巴三层肉,腰上游泳圈那种胖。

从唐朝的妆容可以看出来,厚厚的粉,加上浓重的胭脂,我们的印象里的轻薄底妆,不存在的,就是厚厚的粉,能掉下来那种,可以参考一下日本的艺伎。在唐朝考验一个人皮肤好不好,就看粉掉不掉。

一个干瘦的女性,脸上的肉都没有弹性,可能会挂不住这么浓厚的妆容吧。而且唐代女性的身材未必是胖,但是脸一定得大。《旧唐书》里记载太平公主长相:公主丰硕,方额广颐”,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来,太平公主体态丰腴,脸蛋饱满,不知道是不是胶原蛋白特别丰富,公主的额头也比较宽,这种长相是符合唐代审美的。

而武则天觉得太平公主最像自己,“则天以为类己”,而武则天是怎么进的宫呢?史书记载,“上闻其美”,就是说皇上惊闻她的美貌,然后召进宫中的,可以想见,这是当时唐朝的普遍审美。

综合这些特点,我们不难想见,武则天也好,杨贵妃也好,绝对不是现在这种锥子脸的小脸美女,是非常大气的大脸盘,长相端庄、富美,如果非要用一种花形容的话,那就是富贵的牡丹。

唐时女人以胖为美,崇尚健康大方,反倒是苗条、阴柔不是主流审美。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