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高更绘画代表作品

高更要借扇面构图打破西方绘画主流的定点透视,梵高的艺术成就和作品分析?为爱弥尔·左拉之《萌芽》及其他现实主义作家之作品深深打动,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4)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一般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

高更绘画代表作品,画家高更作品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高更的艺术风格深受东方艺术的影响,19世纪,日本浮世绘传入欧洲,其流畅的线条,明快的色彩及二维空间的构成,使高更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他开始研究日本浮世绘版画,高更要借扇面构图打破西方绘画主流的定点透视,焦点透视是西方传统绘画观察处理空间的方法,他敏锐的感觉到东方绘画中空间与时间的连续性。

梵高的艺术成就和作品分析?

1、凡高的简要生平及主要成就

(1)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中文又称”凡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他出生于新教牧师家庭,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

(2)1853年3月30日梵高生于荷兰南部布拉邦特的格鲁特·曾德特,是荷兰新教牧师泰奥多勒斯·梵·高(1822-1885)和安娜·科妮莉娅·卡本特斯(1819-1907)的长子。

1880年与家庭日益疏远的时期。春游奎姆,住在矿工家,开始走上创作的道路;临摹米勒作品。10月,赴布鲁赛尔,学习透视学和解剖学,与布鲁赛尔的荷兰籍画家凡·拉帕德来往;提奥给予梵高经济支持。

1885年安特卫普时期(1885年11月28日—1886年2月28日),为《吃土豆的人》绘制了约五十幅农民头像;3月26日父亲骤然去世,为爱弥尔·左拉之《萌芽》及其他现实主义作家之作品深深打动;10月赴安特卫普,参观博物馆;鲁本斯的光与色彩,日本浮世绘的大胆构图,使他陶醉;得到一些日本版画,心胸开阔了,画板色调明亮起来。

1888年阿尔时期(1888年2月21日—1889年5月3日),2月赴普罗旺斯阿尔,住在阿尔加萨咖啡馆,5月迁入拉马丁广场上的“黄房子”;10月20日高更来与他同住;12月23日因精神失常,割下一只耳朵;高更返巴黎。由于提奥的帮助,梵·高的三幅油画和几幅素描得以在独立沙龙展出。

1890年奥弗时期(1890年5月21日—1890年7月29日),临摹德拉克洛瓦、米勒、伦勃朗和居斯塔夫·多雷的作品;1月31日,提奥得子;阿尔贝·奥里埃发表评文森特绘画的文章;在布鲁赛尔的“二十人展览会”上,凡·高的《红色的葡萄园》得以出售,这是他在世时得以出售的唯一的一幅作品,5月出院,途经巴黎,稍事休息,适居奥弗,接受保罗·加歇监护;6月创作《加歇医生像》;7月,去巴黎探望提奥一家,会见洛特雷克及阿尔贝·奥里埃;回奥弗后,创作《奥维尔市政厅》。

他最后的一幅油画《麦田群鸦》。7月27日旧病复发,开枪自杀,于29日清晨一时许,在提奥和加歇医生的守护下停止呼吸。

2、作品的艺术特点:

(1)作品的艺术特色是与个人经历有关: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

后来一些日本画作和版画,让他心胸开阔了,画板色调明亮起来。

1887年由于与不断发展的当代法国艺术运动接近,调色板变得愈来愈明亮,深受印象派技法和后期印象派理论的影响,向往阳光更为明亮灼热、色彩更加强烈瑰丽的法兰西南部。

(2)梵高喜欢伦勃朗,喜欢米勒,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农民,工人,社会底层人。深沉厚实的风格虽与其以后的画风有极大的反差,但画中所表现出的气质与精神却是永恒不变的。

(3)油画技法使用点彩画法,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

(4)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一般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

梵高为什么画完麦田上空的乌鸦后自杀?

《麦田上的鸦群》,创作于1890年7月,是梵高先生最后的遗世之作,7月29日梵高精神失控开枪自杀,大师年仅37岁。这幅《麦田上的鸦群》最后成为谜一样的名作,争议颇多。

梵高是19世纪最孤独的人。从一片麦田到另一片麦田,梵高没能从一个希望走向另一个希望,梵高的热情最终走到了人生尽头……

小编通过《麦田与收割者》和《麦田上的鸦群》两幅相似主题的作品,剖析梵高最后一年内心世界的变化,他是如何走向绝望的。

麦田系列《收获》丨梵高充满热情和希望时是这样:开阔布局、丰富画面、细腻笔触、浅色天空、明艳色彩,一幅积极欢快气氛。

《麦田与收割者》丨1889年(死前1年)

梵高是运用色彩的大师。色彩在梵高手里被赋予奔放的灵魂,借助浓郁夸张的色彩,渲染浓烈的个人情感和情绪,视觉冲击感很强。

即便同一种色彩,经过不同调法和手法,梵高可以让它欢快喜悦,也可以让它压抑沉郁。

《麦田与收割者》丨看出和《收获》区别了吗?人物、细腻度、色彩、空间……

《麦田与收割者》欣赏:

近远景结合,近处特写的金灿灿麦田寓意收获,有农人弯腰收割。远处小路和山头着些蓝色,但天空却蓝的泛绿,是一种比较轻松的浅碧色调,蛋黄般的太阳表达了晴朗心情。

近景丨收获的麦田属积极之象,色彩极其浓烈,然而收割者却孤独一人。梵高麦田系列很多,有些却是一幅众人热火朝天之景。

远景丨蓝色笔触若隐若现地透露着某种忧郁。占篇幅更大的浅碧天空让人觉得轻松。金黄的太阳如此扎眼地挂在碧空,让人有阳光明朗之感,但不似《播种者》中太阳那般夸张的光芒万丈,后者人物形态也更具张力。

《播种者》丨看这幅,播种希望,太阳夸张的光芒万丈,人物形态极富张力!

总体来说,近景主题上,积极之象的麦田压倒了孤独收割者;远景主题上,欢快的浅碧天空压制了犹豫的蓝色山头。画面布局较为开阔。

这幅画创作于1889年,就是梵高死去的前一年,当时凡高先生在法国精神病疗养院。

可推测,尽管梵高依然孤独如收割者,但仍对生活怀有渴望,一如那片金灿灿的麦田。尽管梵高依然抑郁如远处那片蓝色,但他的世界里开始晴朗,一如那片轻松的碧色天空,只是还没达到《播种者》那种灿烂。

这种矛盾出现在梵高作品中并不意外,激情与绝望的交织本是梵高的宿命。

《麦田上的鸦群》丨就像特写镜头,梵高直接放弃了空间感,画面直逼眼前。三幅麦田图,空间一幅比一幅收紧,线条越来越粗糙,天空越来越沉重且压低……

《麦田上空的鸦群》

人生可规划,可努力,但是你永远说不准明天到底会怎样。前一年还对生活重拾热情的梵高,次年《麦田上的鸦群》就成了绝笔。

这幅画虽然和《麦田与收割者》主题差不多,无非麦田、小路、天空……其实表达情绪相差十万八千里,它俩并没什么相似性。

布局压抑丨麦田上空的鸦群,把镜头拉到不能再近的程度。再近麦田就没处画了,乌鸦也飞出画面了……天空直接在麦田上方,没了《麦田与收割者》那种远山之上的层次感和空间感。这幅画布局很压抑,完全没有空间感。

麦田中的小路丨这是两条小岔路,在麦田中向远处延伸,梵高并没有画到头。注意小路暗绿色,并非象征生命和欢快的翠绿色。麦田边最近处的路,直接就画了几笔,断在画中。

可猜测,在象征希望的麦田里,梵高在迷惘的路口,甚至绝望到看不见未来出口。

蓝黑色天空丨这里,天空完全不再是《麦田与收割者》中轻松的浅碧色,甚至不是正常蓝色,而是浓郁沉重的蓝黑色,天空一半篇幅特意加重黑色笔触。天空的感觉像要压到麦田上。

男女表达情绪迥异。女人伤心喜欢低头看地,男人痛苦时习惯抬头望向天空,以渴望找到情绪出口。可是,此时梵高看到的是绝望。

空中乌鸦群丨乌鸦,在西方是不吉之物,是凶信使者,象征黑暗和死亡。漫天黑色乌鸦,从压抑的蓝黑色天空飞向麦田,并已落在麦田。

因为梵高缩并没使用空间布局,导致乌鸦黑色的冲击感非常强,乌鸦带来的不祥感笼罩,并吞噬着梵高希望的麦田。

《黄房子》丨天空蔚蓝细腻,色彩热烈,人物颇多各富形态,空间开阔立体。巴黎的阿尔镇,梵高想象的梦幻工作室,心情激动地迎接知己高更大师。此时的梵高心情是闪耀的。

什么都变了……不再像《麦田与收割者》,哪怕孤独的一个收割者,在这片本该收获的麦田里,却空无一人,只有乌鸦,还有让人迷茫更断了出口的两条小路……

梵高眼中的世界,都浓缩在这幅《麦田上空的鸦群》中,已经没了空间和方向。没有出口的叉路,黑暗压抑的天空,象征死亡的乌鸦,摧残着画面中那个唯一象征梵高希望的麦田。

这次,梵高没有再给麦田画上一个收割者,哪怕一个孤独收割者,他再也不用画了。

1890年7月29日,梵高先生精神失控自杀,大师年仅37岁。这幅《麦田上空的鸦群》就创作于同年7月,成为梵高先生绝笔之作。

大师之死

一根稻草可以救回一个人,也可以压垮一个人。这之前砝码加了多少才是关键。梵高自杀原因有很多,首先还要从他母亲说起。

梵高出生那天也是他哥哥夭折的忌日,好像注定他不太讨喜。打小母亲不让梵高和其他小孩接触。梵高性格孤僻、焦虑、自闭、怪异,他母亲有很大的责任,父亲也严格。

不止如此,梵高22岁时父亲中风去世。妹妹却说是因梵高不孝,硬把父亲气死了。梵高就在这样畸形的家庭环境中长大。

梵高无法融入学校和社会,无法养活自己,一直靠弟弟接济。梵高不知什么是母爱,后爱上寡妇和妓女。母亲对此非常伤心和愤怒,一直否定梵高画作,最后更是抛弃了精神失常的梵高,梵高临死都没得到母亲谅解。

《吃土豆的人》丨梵高早期作品

梵高的年少时光是灰色的,早期作品也多灰暗色调,有着浓郁的悲悯情怀和苦难意识,如阴惨旷工场景,估计都跟童年经历有关。

梵高一直过着潦草日子,没能力只是一方面,他根本不知道生活是个什么鬼,终日惶惶焦虑,就是画画有本事。可是,没人认可他的画,可是,除了画画梵高啥都不会。梵高到死也只卖出一幅画,买主还是他的医生朋友。

梵高孤僻、焦虑,精神失常,对生活有着极其热烈的渴望却没有生活能力,脆弱和顽强,敏感和激情,执着和矛盾,热烈和绝望,相互交织的苦涩,注定梵高悲催又伟大的短暂人生。

《阿尔近郊的小路》1888年丨此时的梵高就迷茫了,蓝色沉重的天空占据了2/3的画面,岔路向前无限延伸。这是高更来阿尔之前梵高的心情。明显不如《黄房子》和下面的《卧室》情绪来的热烈欢快。

1887年梵高和高更两位失意大师相识,1888年10月开始,两人在法国阿尔镇一起度过了62天。高更给了梵高最美好的短暂时光。

1888年12月,梵高和高更争执后,在麦田割掉了自己左耳,然后进了巴黎精神病院。期间即1889年在精神院创作了《麦田与收割者》。出院后,1890年7月创作《麦田上的鸦群》,29日,梵高对着自己胸部抠响了扳机……

或许梵高眼里,高更先成了他人生的救命稻草,后又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梵高再也找不到人生希望了,加上长期的神经错乱和苦难生活,梵高再也熬不下去了,他像小孩一样无助,连自己都没法养活……

当然,也有人说梵高是他杀。

梵高和高更的快乐时光,卧室多么细腻!色彩丰富、明艳,细节如此繁多处处细腻。

结束语

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荷兰后印象派画家,荷兰史上三大顶级画家之一,19世纪最杰出的艺术家。

梵高的短暂人生,是与生活纠缠的人生,也是自我纠缠的一生。梵高是一个被家人和社会都抛弃的天才,从出生就走向孤僻,又从孤僻走向神经,最后从神经走向死亡。

凡人的世界是梵高理解不了的,梵高的世界是凡人理解不了的。生活很难,活着并不难,梵高却一生都做不到。他笨到只会做一件事,哪怕他疯的时候,131年来全世界都没人能到。

梵高名作《星空》丨你晕了木有?

梵高死后,被安葬在巴黎郊外奥威尔镇外的麦田里,年仅37岁。那个叫梵高的最孤独的人,终于沉睡在他最热爱的麦田里。

我想,这应该是梵高一生最美的愿景。

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丨文森特·威廉·梵高

十本最经典的文学书籍?

经常看到推荐书单的提问,我便整理了近几年的书单,挑出个人比较喜欢的十部文学书籍整理成书单分享给大家。

1. 《城堡》

我非常喜欢卡夫卡的文字,说不上来为什么喜欢。其实他的小说并不是那么容易读,有时候读得云里雾里,但是他的文字我喜欢,总觉得那个调性很特别。

小说《城堡》讲述土地测量员K, 土地测量员K受命赴某城上任,但是一直受阻于城堡大门外,无论他怎么想方设计就是进入不了城堡,可望不可即,到最终K也没能进入城堡。

城堡是什么?大多解读为等级森严的官僚体制。

我觉得把它视为命运也未尝不可。就像K一样,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好像带着某种使命而来,但是终究我们也搞不明白,谁在安排, 又是谁在捉弄,我们像梦一般的人生。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这三个天问,谁要问就去问,但是没有答案。

2. 《局外人》

加缪真是厉害,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局外人》这部小说没多长,但是却揭示了一个普遍的巨大的荒谬。对于局外人有多重解读,但是我觉得自然人和社会人之间的巨大差异才是最荒谬的。

在世人眼里,默尔索可以说是个loser,loser不loser似乎跟别人无关,但是也只是似乎,因为每一人社会性动物都要和社会发生关系。默尔索杀了人,但是他杀人的细节被忽略,他在母亲葬礼上的种种表现,如不知道母亲哪天死的,抽烟,喝牛奶咖啡,母亲下葬后第二天就开始约会、看电影和女友做爱,这些细节被扒出来,成为审判他的法律证据。

默尔索如果选择忏悔,他可以保住性命,但是他不肯撒谎,这也是他之所以成为别人眼中的”loser”的真正原因。在母亲葬礼上表现得悲伤,就是真的爱母亲吗?

他说了这样一句:“我更希望妈妈活着”,但是他不为自己葬礼上的表现后悔。他选择了真诚,也选择了出局。他这个局外人让所有局内人感到汗颜。

没有人研究和关心你的内心,只看你的表现,我们活在巨大的差异之中,身在局内,犹如局外。

3. 《卡拉马佐夫兄弟》

终于有一个人大胆地向天发问,天使和魔鬼的争论很精彩,正因为没有答案我们才苦苦寻求。

就像这部未完稿的小说一样,我们对于信仰和价值的探索永远在路上。

在所有作家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异类,不仅性格怪僻,他的作品也是不走寻常路,别的作者会注重故事的设定和情节上的把控,而他只关心人物的灵魂。

所以他的笔下的人物犹如一个个癫狂舞动的灵魂。

如果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国文学的宽度,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就代表了俄国文学的深度。这个说法还是比较被认可的。

4. 《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其实人人都是包法利夫人,我们一样地耽于幻想,一样的觉得幸福在别处。

人生的一大困境就是,需求总是大于满足,总有满足不了的欲望。

以前看到明星出轨还挖苦几句,现在觉得没什么好说的,觉得人的本性是相通的,只不过遭遇不同罢了。有人之所以没那样做,只不过没有条件罢了,根本不是什么道德上的优势。

一直怀疑人生的结果就是失去怀疑的兴趣。

张铁生说的人生三大困境,除了上述的一个。还有两个困境是什么,你知道吗?

一个是,人不想死,但是不得不死。还有一个是,人渴望被理解,但是不能被百分百地理解,孤独才是人生常态。

5.《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乃是凭借《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

6.《了不起的盖茨比》

说实话看完结局,要感受盖茨比的了不起是需要再想一想的,但是认为盖茨比太傻了根本不要想。盖茨比可以从巴黎私人订制衬衣,在豪宅里夜夜轰趴,像一个流氓大亨,可骨子里他还是当初那个少年,钱那么多,有大把年轻的女孩可以追,他偏偏去追前女友现人妻,心有初恋结,结果误了卿卿命。

盖茨比的了不起真是因为“傻”,好女孩有大把,但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西肤浅愚蠢,但是so what?爱是自己心头射出的箭。人人都在做眼前的梦,我却在旧日的梦里从未醒来。

人人都说你傻,要么你是真的傻,要么你就是了不起!

这部作品激发我有想读英文原著的想法,不过实力还不容许。我非常喜欢菲茨杰拉德的文笔,轻快、灵动、优美,光是文字就是一种享受。难怪村上春树一读再读,他说随便打开一页就能读得津津有味。

7.《契诃夫小说集》

俄罗斯除了盛产伏特加,还盛产作家,出了很多文学巨匠,出了许多煌煌巨作。俄罗斯美女有大长腿,俄罗斯作家有大长作,鸿篇巨制比比皆是,俄国人不但酒量好,文字量也是足够惊人。

当然,好看也是好看的,就是看起来太费眼睛了。

契诃夫的小说是个例外,好看耐看又不累。他还一直避免俄罗斯民族有些泛滥的情感,但是要不这样似乎少了俄罗斯民族性,契诃夫做到了,除了字少,其他的一样都不差。

8.《老人与海》

这部小说不见得是海明威最好看的小说,但是却是最能给人鼓舞的小说,也是海明威最成熟的作品。

命运是大海,我们是渔夫。每一个人都可能会遇到84天捕不到鱼的时候,如果你也坚信: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你想起老渔夫如何在海上和鲨鱼搏斗了两天两夜。

那么,一条大马林鱼就在不远的地方等着你。

9.《瓦尔登湖》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

我们的食材越来越多,却不知道中午吃什么,拿着手机刷半天也不知道该点卤肉饭还是小炒肉。

物质越来越丰富,但是996也让我们含“幸”茹苦。

梭罗认为,大多数的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

如何把简单生活过得高端,梭罗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

10. 《鲁迅文集》

要想读懂中国人就必须读鲁迅,要读懂中国女人可以读一读张爱玲。这句话好像是许子东说的,他说得有道理。

今日的中国已经不同往日,但是秉性大抵还是照旧。一说鲁迅都把他当作斗士,不苟言笑,真正地读了鲁迅却觉得他骨子里是很可爱的。一个能言会道的人是值得一听,如果睿智犀利之外,还不乏幽默,那么就更值得听。

鲁迅的话现在看,一点也不过时。让人感慨,我们还是原来的我们,大师照例是大师。

如果大家喜欢,就点赞鼓励一下,以后会再分享更多书单~

黑人油画美不美?

黑人模特被誉为“黑珍珠”,因为身材凹凸有致,修长高挑,充满原始的野性和健康的活力,极具有视觉享受,所以被这样称之。

实际上,世界上以黑人作为绘画题材的画家为数不少,都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把黑人的魅力展现得令人叹为观止。

《黑人姑娘》

在我的印象里,著名印象派画家高更(1848年——1903年)对黑人题材独有情钟。

高更与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位大师之一,是一名特立独行的人,大约从40岁左右开始,他厌倦了都市生活,对远离城市工业文明的地方产生了强烈兴趣,只因为他觉得,那些远离城市工业文明的地方拥有原生态的自然美,这种美是大都市不具备的。

《塔希提妇女》

所以,在1891年,43岁的高更干脆从巴黎不远万里来到太平洋南端的塔希提岛,并在这里定居下来,直到去世的1903年,在生命最后的12年,高更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塔希提岛度过。塔希提岛距离现在的新西兰不远,靠近赤道,岛上生活着大量原始土著居民,他们几乎都是黑色人种或棕色人种。

《两个塔希提妇女》

这里的居民生活简单,性格热情奔放,保留了原始的生活方式,高更被这里的一切深深吸引,甚至还在土著居民当中找了一个情人共同生活。

在这10多年中,高更以极大热情创作了许多关于塔希提岛居民的生活状态的作品,为西方美术史留下了一笔丰厚遗产。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

高更最著名的代表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创作于1898年,是高更在弥留之际的作品,画风直接大胆,如梦如幻,可以看作是高更对自己人生的一个总结。通过在画中对小女孩,中年妇女,老年妇女三个人生阶段生活形态的展现,象征着人的出生、成长和死亡,旨在表达困惑人类的终极问题,引发人们的无限思考。

《塔希提人》

除过这幅代表作之外,高更还创作了《游魂》、《塔希提妇女》、《三个塔希提人》、《大溪地女人》、《两个塔希提妇女》等大量关于黑人的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这个群体的精神状态,在高更的意识里,他们生活在艰苦的环境里,所面对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惑,实际上是属于全人类的。

法国画家马蒂斯的画作人体简洁?

亨利·马蒂斯 (Henri Matisse 1869-1954)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善于运用色彩的画家,野兽派的代表人物。他也是一位出色的雕塑家,他是现代派雕塑的先驱者之一,其雕塑作品追求简洁、结实的风格。以使用鲜明、大胆的色彩而著名。

马蒂斯是野兽派当之无愧的领袖人物。但“野兽派”时期只不过是马蒂斯艺术生涯中的一个短暂时期,马蒂斯的独特风格则主要是他在“野兽派”时期之后渐渐形成的。年轻时曾是象征派画家莫罗的学生,后来受到印象派的影响,并吸取了亚洲和非洲艺术的表现手法,形成自己的一套风格,即用简单的方式抽象表现人或物的形态,并大胆地运用色彩构成视觉冲击,也正是这种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方式使得马蒂斯的作品有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马蒂斯认为艺术有两种表现方法,一种是照原样摹写,一种是艺术地表现。他主张后者。他说:“我所追求的,最重要的就是表现….我无法区别我对生活具有的感情和我表现感情的方法。”马蒂斯一生都在做着实验性探索,在色彩上追求一种单纯原始的稚气。他向东方艺术吸取了许多平面表现方法,画面富于装饰感。在学习东方艺术的过程中,他从原来追求动感、表现强烈、无拘无束的观点,渐渐发展成追求一种平衡、纯洁和宁静感。他后来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说:我的作品“好象一种抚慰,象一种稳定剂,或者象一把合适的安乐椅,可以消除他的疲劳”,马蒂斯认为无论是和谐的色彩或不和谐的色彩,都能产生动人的效果,他还认为,色彩的选择应以观察、感觉和各种经验为根本,色彩的目的,是表达画家的需要,而不是看事物的需要。

马蒂斯早年从事法律事务,23岁改学绘画,作品中体现了野兽派的美学观念:即大胆的色彩、简练的造型、和谐一致的构图以及强烈的装饰性,形成了他独特的画风——那就是世人熟悉的画面简洁、清晰,省略了多余的细节,以单纯的线条和色彩构成画面艺术形象。

在野兽派销声匿迹以后,马蒂斯仍继续他的艺术探索。他为了研究人体借助于雕塑,他一生创作了大约70件雕塑作品。在20年代之前曾采用各种自由手法创造一种新的绘画空间,还经历了短暂的立体主义时期,但他从未出现支离破碎的物象,他通过研究如何将物体几何化、简化。他在不改变观点的前提下,将大块的鲜明色彩作抽象的安排,达到既富有装饰性又具有空间深度的效果。

晚年的马蒂斯通过彩色剪纸来试验色彩关系。他的艺术达到极其简练,带有平面装饰性。然而他的伟大之处正在于超越狭小的装饰天地,从而创造了“大装饰艺术”的概念。

亨利·马蒂斯是20世纪野兽派大师,马蒂斯与毕加索一样,享有20世纪天才画家的盛名。但是马蒂斯并不是一位多产的画家,因此他的作品就显得更加珍贵,成为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搜寻的珍宝。

001 《蓝衣女子》 92.7 x 73.6 cm 1937年 布面油画 费城艺术博物馆藏

002 《音乐》 260 x 389 cm 1910年 油彩画布 俄罗斯圣彼得堡艾米塔吉博物馆藏

画作《音乐》是画家马蒂斯创作于1910年的一幅油画。现存于俄罗斯圣彼得堡艾米塔吉博物馆。

《音乐》这幅油画的画面无论是构思或图案都充满寂静的气氛,十分完美和谐与统一,让观者感受到其中冥想的空间。在这幅油画中,画家马蒂斯以美丽的蓝色描绘天空,用明亮的绿色描绘大地,用栩栩如生的红色表现人体。

马蒂斯后来说:“我从这三种颜色中得到了我希望得到的光线、以及纯色之间的和谐。

003 《戴帽子的妇人》 79.4*59.7 cm 1905年 布面油画 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这是一幅马蒂斯夫人的肖像,它在形式上进行了大刀阔斧地舍弃,所以比“开着的窗户”引起了更强烈的轰动。颜料不分青红皂白地铺在画面上,不仅仅是背景和帽子,还有这位妇人的脸部、她的容貌,都是用大胆的绿色和朱红色的笔触,把轮廓勾勒出来的。

画中,颜料不分青红皂白地铺在画面上,不仅仅是背景和帽子,还有这位妇人的脸部,她的容貌,都是用大胆的绿色和红色的笔触,粗犷地把轮廓勾勒出来的。直接从颜料管里挤出来的强烈颜色并不表现现实中存在的真实对象,而是经过艺术家自己的主观视觉经验加工后对人物进行处理,从而想引起观看者视网膜的振动,以此来树立与传统截然不同的新的绘画准则。

004 《罗马尼亚人的上衣》

005 《自画像》

006 《画家的一家》 143x4850px 1911年 油画布、油画

油画《画家的一家》式野兽派画家马蒂斯在1911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画面中描绘的是画家马蒂斯的家人,从左至右,是做针线的妻子艾米丽,与兴致勃勃下象棋的儿子皮埃尔和手中拿画站立的女儿玛格丽特。油画《画家的一家》的诞生,受到画家与一九一零年在慕尼黑见到的波斯工笔画和及物的影响,整体画面极具装饰风。

007 《读书的女人》 油画布、油画

油画《读书的女人》是野兽派油画家马蒂斯以学院派手法创作的室内油画,被当时的政府收购,获得了无比的荣誉,紧接着画家马蒂斯被选为法国两大沙龙之一——国际艺术协会沙龙的预选会员。

这位得到上天厚爱的画家,当时才二十六岁,却已开始踏上了成功之路。

008 《艾米丽的画像(绿色的条纹肖像)》 1905年 油画布、油画

009 《阿尔及利亚人》

010 《妻子的肖像》 146x2442.5px 1913年 油画布、油画

马蒂斯创作《妻子的肖像》这幅油画花费了很长时间,为此作为马蒂斯夫人变换了一百多种姿势。开始是以自然形式描绘的油画,最后逐渐被抽象化了。据说夫人对好像是面目的脸,不甚满意。而诗人吉劳姆·阿波利内尔却认为[这是马蒂斯全部作品中最杰出的精品。

011《白色羽毛》 1919年

012《懒散的后宫佳丽》 65 x 50 cm 1923年 布面油画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藏

这幅画作《懒散的后宫佳丽》是马蒂斯描写人物的一幅重要代表作。画中所描绘的这位女子侧卧在绿、黄、白条纹相间的安乐椅上,腰部围着薄纱,肌肤呈现淡红色,双手举起放在头后,将上半身全部裸露出来,画面追求的是一种平衡,纯净和安详的氛围。画家马蒂斯在构图上将人物,被毯,壁挂以及墙壁作为几个主要的色块,并有意识地弱化了其他的色彩,从而形成整体上的和谐。整个画面笔触柔和,流畅,由垂直线和水平线组成的构图给人以稳固感。画家马蒂斯特别强调形式,主张表现方法统一和谐,简练几种==集中,这些特点在此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我们专注肖像画定制领域,以上内容主要是画家的肖像画作品,不知道小伙伴们看了有什么想法呢?欢迎留言鲛人艺术。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