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智永的代表作品有哪些(智永作者简介)

1、智永的作品影响2、智永和尚的一生是怎样的?智永的作品影响《真书千字文》系智永的代表书作,是智永传世代表作,也是我国书法史上的留传千古名迹。论者认为墨迹本为智永真迹,传世的智永《真书千字文》共有两本。流传下来的《真草千字文》墨迹只断烂了开首两行,是宋朝大观三年时薛嗣昌根据长安崔氏所藏真迹,此书代表了隋代南书的温雅之风”此后经过魏晋南...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智永的代表作品有哪些,以及智永作者简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智永的作品影响

《真书千字文》系智永的代表书作,历来对它评价颇高。真草二体,是智永传世代表作,也是我国书法史上的留传千古名迹。传智永曾写千字文八百本,散於世间,江东诸寺各施一本。现传世的有墨迹、刻本两种。墨迹本为日本所藏,纸本,册装。计二百零二行、每行十字,原为谷铁臣旧藏,后归小川为次郎。后有杨守敬、内藤湖南所写两跋,论者认为墨迹本为智永真迹,也有人疑为唐人临本。故宫博物院藏拓本 。 智永书《真书千字文》,早在唐代已随归化之僧、遣唐之使流传到东邻日本,对日本书道产生过不小的影响。传世的智永《真书千字文》共有两本。一为唐代传入日本的墨迹本,一为保存于陕西省西安碑林的北宋董薛嗣昌石刻本。

《真草千字文》,北宋时宣和内府仅存七卷,南宋至今唯有一卷。流传下来的《真草千字文》墨迹只断烂了开首两行,其他都尚称完好;至于缺的部分,也已根据关中本补全。所谓“关中本”,是宋朝大观三年时薛嗣昌根据长安崔氏所藏真迹,於大观己丑(公元1109年)摹刻上石,又称为“陜西本”,原刻石今日尚存西安碑林,据说“颇极精工,无复遗恨”,可说是善本,但感觉和墨迹相比稍差一些。 《真草千字文》法度谨严,一笔不苟,其草书则各字分立,运笔精熟,飘逸之中犹存古意,其书温润秀劲兼而有之。宋米芾《海岳名言》评曰:“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又如苏轼所评:“精能之至,返造疏淡。”此书代表了隋代南书的温雅之风,继承并总结了“二王”正草两体的结体、草法,从体法上确立了它的范本作用。

智永和尚的一生是怎样的?他在书法史上对后世有哪些影响呢?

隋唐 300 余年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隋代的统一使南北各地书法得以交流融会,书风上承六朝,同时又摆脱了前代的粗犷险逸,变为工整端丽,并逐渐趋向规范。东汉后期,我国书法已成为一门欣赏艺术,此后经过魏晋南北朝书家的创作实践特别是王羲之父子的遗规,衣钵相传,对我国隋唐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于有这样的时代背景,到隋及唐初,书法艺术达到了巅峰状态并影响了宋元明清的众多书家,他们莫不取法于唐人。而隋代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却是一个最为关键的时期。沙孟海先生说:“隋代只有短短 37年,但这一时代的书法艺术,上承两晋南北朝因革发展的遗风,下开唐代逐步调整趋向规范化的新局。这一过渡时间,是我国中世纪书法史上一个大关键、值得做一番综合性的分析研究。”

龙藏寺碑

隋代书法,上乘南北朝,下启唐代,书风巧整兼力,不离规矩,既有东晋南朝书法的疏放妍妙,又有北朝书法的方整遒劲,初步形成了初唐大家的风范规模,二王的书风因此开始盛行。此时著名的书法家有丁道护、史陵与智永等。法书墨迹则有《千字文》与《写经》《龙藏寺碑》《启法寺碑》《董美人志》等碑刻显示了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

智永千字文

王羲之兰亭序

隋代最著名的书法家智永,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出家为僧,活动于陈隋年间,居浙江吴兴永欣寺。他对书法用功颇勤,习字所废弃的笔头积之掩埋成冢,曾在阁上学书 30年,承其祖书风,很有成就。据说向其求书的人不计其数,甚至踏破门槛,只得以铁包护,人称“铁门限”。智永曾作《千字文》800本,分施于浙东各寺院,现有墨迹及刻本传世。《千字文》有真草二种字体,真书圆润典雅、草书严守法度,气韵飞动,体现了书法家貌似平淡、实则含蓄的工稳风格。

启法寺碑

丁道护,谯国(今安徽亳县)人。曾官襄州祭酒从军,有《启法寺碑》传世,其书风综合了前人的成就,形成结构平正、顿挫有致的书法特点,初唐褚遂良的书法颇受其影响。

曹植庙碑

隋代遗留下来的碑刻墓志及造像铭等较多,其中有不少是书法中的精品,只是很多作品无从知晓其作者。隋开皇六年(公元 586年)的《龙藏寺碑》字体结构平正而秀朗挺拔,论者谓此碑“平正冲和处似水兴(虞世南),婉丽遒媚处似河南(褚遂良)”,可见这种书体对初唐的影响。开皇十三年(公元 593年)立于山东东阿县的《曹植庙碑》,楷书中暗含篆隶笔意,而又十分和谐统一,风格雄伟,别具一格。开皇十七年(公元 597年)的《董美人墓志》笔画上已无纂隶遗意,结构疏朗秀隽,是隋代楷书中难得的成熟之作。

关于智永有哪些记载?代表作是什么?

智永(约511~608年前后),名法极,俗姓王,是王羲之的七代孙,为羲之第五子徽之之后,活动于陈、隋年间。其生卒年代,据他的弟子尚杲和尚《瀑布山展墓记》所记情况推算,当卒于隋大业四年(608)前后,有材料说他活了近百岁,当生于梁天监十年(511)前后。他是一位十分勤奋的书家。据说他为了写字,30年不下楼,求书之人如市,门限为之磨穿。他曾书写真草千字文800本,分送浙东各寺。李嗣真评智永的字说:“精熟过人,惜无奇态。”苏轼则反驳说:“永禅师欲存王氏典型,非不能出新意求变态也。然其意已逸于绳墨之外矣。”又说:“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及造疏淡。”智永之不求奇质异态,除了保持王氏典型以外,也是恪守佛教教义的表现,沉静淡薄不求奇怪,是佛家的基本要求。智永的代表作是《真草千字文》。

《真草千字文》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作品是什么?这是谁的作品?

一般来讲“天下第一行书”通常指的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过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共同被称天下三大行书,风格各有不同,笔法也是各有千秋,不以第一来评论。

《兰亭集序》:

1、背景:《兰亭集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今浙江绍兴西南兰清)盛游之事,也有传闻,说此次“雅集”实际为一场秘密军事会议。

2、 魏晋之风:王羲之被后世尊为“书圣”,他的《兰亭序》法帖更是被尊崇为“天下第一行草”,魏晋之风,既有道家的“飘逸”,又有儒家的“文质”,王羲之的书法更是从“形神兼备”发展到“离形神似”,其书从容娴和,气盛神凝,并由此而产生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形神兼备”的艺术品格。唐太宗李世民曾称赞其是“尽善尽美”之作。

3、下落不明:唐朝之前,《兰亭集序》传至王羲之的第7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逝前他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消息传到唐太宗李世民耳中,便用计纳入囊中,传言唐太宗死后更是留下遗诏,将《兰亭集序》一同葬入昭陵之中。不过五代时期的温韬曾盗挖昭陵,他出土的宝物清单中并没有《兰亭集序》;另一则传言,则是说《兰亭集序》其实埋藏在葬有双帝(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乾陵,至今未曾现世,流传的皆为拓本。

《祭侄文稿》

1、背景:《祭侄文稿》本身为一篇悼文,天宝十四年(唐朝中期),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势如破竹,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任河北郡守孤立无援,城破后,颜杲卿一门三十余口皆被屠戮,两年后颜真卿收复常山郡,仅找到了堂兄的一条腿骨和侄子颜季明的头骨,悲愤之下,写下《祭侄文稿》。

2、风格:范仲淹的《祭石学士文》曾说:“曼卿之笔,颜筋柳骨。”,指的便是颜真卿和柳公权,形容颜柳两家书法挺劲有力,而这篇《祭侄文稿》更是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因悲愤之下所作,所以时有涂抹,但其背后却是和着血泪,有着铮铮铁骨。

3、下落:《祭侄文稿》虽现存世间,但却难得一见,1949年初,国民党将其带往台湾,后曾借于日本展览,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保存。

《黄州寒食帖》

1、背景:苏轼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多次被贬,这篇《黄州寒食帖》便是苏轼在被贬至黄州后,在第三年的寒食节所作。寒食节即冬至后的第105天,也就是清明节的前一两天,在这一天,人们吃冷食,祭扫祖先坟墓等,随着时代的演变,到宋代以后,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替代,此时的苏轼,在生活上穷困潦倒,在精神上也是郁郁寡欢,终不得志,以寒食节之情寄托自己惆怅孤独的心情。

2、风格:苏轼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又说:“天真烂漫是吾师。”这篇《黄州寒食帖》通篇书法起伏跌宕,一气呵成,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在此帖后题曰:“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

3、下落: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险遭焚毁,旋即流落民间,后被日本收藏家高价收藏,二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私嘱友人,将其重金收回,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三大行书风格不同,背景不同,《兰亭序》为酒后所作,追寻自我;《祭侄帖》悲愤之下,浓烈情感;《寒食帖》 字字凄凉,难以得志。

曾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智永的代表作品有哪些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智永作者简介、智永的代表作品有哪些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