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置辩代表作品

明宫离奇的红丸案背后究竟有什么阴谋?分别发生在万历皇帝、万历儿子,明光宗朱常洛、万历孙子,刷新了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朱常洛突然拉稀,万历皇帝时,闯入太子朱常洛的慈庆宫,眼看就要进入太子房间,连带出庞保、刘成两位太监。...

置辩代表作品,明宫离奇的红丸案背后究竟有什么阴谋?

明宫离奇的红丸案背后,究竟有啥阴谋?

《红丸案》是著名的明末《梃击案》、《移宫案》三大迷案之一。这三件迷案,分别发生在万历皇帝、万历儿子,明光宗朱常洛、万历孙子,明熹宗朱由校时期。

明朝到万历皇帝(1573年-1620年七月)朱翊均的时候,前十年,经张居正变法,重用戚继光等,大有中兴图强之勢,但后期,张居正被清算,新法被废除,国家危机四伏。在东北关外,努尔哈赤在1616年建立后金,严重威胁明王朝统治。在北京的后宫里,围绕皇帝宝座,一桩桩勾心斗角、相互拆台的闹剧,却不断上演,红丸案就是其中之一。

万历皇帝在位共四十八年,是明朝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这样,继位的太子朱常洛,等万历腾出位子,登上皇帝宝座时,已经快四十岁了。当上皇帝本来就迟,还只干一个月,就拜拜上路了,刷新了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朱高炽爬上最高位,呆一年撒手人寰就够短暂,没想到朱常洛竟然十二分之一。朱常洛身体本就很差,由于常时间被边缘化,精神空虚,成天花天酒地,纵欲无度,掏空身子,也再所不惜。朱常洛的正妃郭氏,病逝较早,但朱常洛身边,还有四位品级低的妃子,称作选侍。

这年的八月末九月初,一天晚上,朱常洛突然拉稀,肚子疼得厉害,还伴着头疼。一位叫李可灼的大臣,手里拿一颗红丸,进献皇帝,自称是祖传秘方,百病都能治好。朱常洛看了这红艳艳的药丸,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吞了下去。也别说,第二天,朱常洛果然精神焕发,红光满面,像换了个人。朱常洛十分高兴,把李可灼大大表扬一番,叫李可灼再进献一颗。但这第二颗却不友好,当夜吃了,立时就疼痛难忍,拼命挣扎,御医们全束手无策,时间不长,朱常洛就一命呜呼了。所有人都搞不清,皇帝为啥就这么暴毙,由此,这神秘的红丸案,就成一个千古之迷。

李可灼,万历皇帝时,任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献红丸,内阁首辅方从哲曾经推荐。方从哲(?-1628年),字中涵,万历十一年进士,曾任国子监祭酒、吏部左侍郎。万历末年,出任内阁首辅。要说这红丸案有啥阴谋?得简单说下前面的梃击案,这一案的核心就是皇位,也就是太子接班人选谁?

朱常洛是长子,但万历中意的是,宠妃郑贵妃所生的朱常洵,也就是后来在洛阳,被李自成杀掉的福王。

万历四十三年(1615),一个中年男人,手执木棍,闯入太子朱常洛的慈庆宫,见人就打,眼看就要进入太子房间,多亏警卫及时赶到,把这人抓了起来。经刑部审问,这人真名叫张五儿,连带出庞保、刘成两位太监,这两人都是郑贵妃宫中太监,万历来到郑妃宫中,把供词摔给她,郑贵妃忙跪下求饶,万历也就下令只杀掉庞保、刘成、张五儿了事。经过这件事情,郑妃虽逃过惩处,但朱常洵当太子也就黄了。

就红丸案涉及的直接人物,李可灼、方从哲来看,应该是带累的、无辜的,主要应是朱常洛太虚,红丸本身含有汞、铅等重金属,朱常洛经不起这么折腾,一下子就暴毙了。所以,“红丸案”要说内幕,肯定与皇位继承有关,但由于万历装糊涂,不愿再深究,最后也就稀里糊涂,以杀三个替罪羊放下了这件事情。

置的意思是什么?

置的意思是有弃和放弃、立和建立、购买和增添等。

置拼音为【zhì】,是一个汉语汉字,以罒为部首,笔顺是竖、横折、竖、竖、横、横、竖、竖、横折、横、横、横、横;共13画。

置的相关组词

1、购置:(动)购买。

2、添置:指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购置。多用于家庭用品、生产设备等的增添,例如添置家具、添置新机器等。

3、设置:动词,指设立、布置;出自于黄溍 《圣寿院记》:“器物之须,设置如式。

4、置换:意为替换或指一种元素把某种化合物中的其他元素替换出来。

5、难以置信:不容易相信:这样的事令人难以置信。

6、置若罔闻:形容听见了不加理睬。

7、轻重倒置:倒:颠倒;置:放置;把重要的和不重要的位置颠倒了。

8、水置座右:置于座右用以自警之铭文;泛指可作为格言以自励的文辞。

9、毋庸置议: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用不着争辩。

10、置备:购买;备办有的货物要到外地置备。

11、置辩:(动)辩论;申辩(用于否定式)。

12、不予评置:不予置评,不加以评论。

辨字可以组什么词?

组词是辨别。

造句

七、兰兰邻居的双胞胎姐妹,让兰兰扑朔迷离,不易辨别。劳淑盈。

八、我们学会了辨别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的本事。

九、那晚,月朗星稀,自然老师在操场上给我教授怎样辨别北斗星。

野史的内容有哪些?

野史比较多,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野史。

先秦野史

一、帝国逸闻

1、黄帝向素女学房中术

2、尧以围棋教子

3、禹不甘独宿

4、商纣王发明胭脂

5、商纣王建"酒池肉林"

6、周文王吃儿子的肉羹

7、齐桓公授意管仲创设妓院

8、卫昭伯娶庶母为妻

9、卫灵公与男宠"分桃"

10、楚怀王初置七夕

二、后妃韵事

1、妃授秘决于舜

2、禹帝女作酒

3、妹喜好闻裂缯之声

4、商王妻妇好善武

5、妲己喜淫事

6、妲己发明炮烙之刑

7、西施的洗澡水名曰"香水泉"

8、郑袖计取美人鼻

三、宫廷仪规

1、黄帝始创冠冕制

2、先秦的宗庙礼仪

3、先秦时的殉葬制度

4、周代脱履上殿

5、商周时的饮食等级礼仪

6、周代的后妃制度

7、春秋战国互换人质制度

四、宫禁探奇

1、先秦时的宫殿--前朝后寝

2、先秦帝王嫔妃的来源

3、周代首创内廷机构

4、周代嫔妃与帝王共寝讲究日辰

秦汉野史

一、帝王逸闻

1、秦始皇四出巡游

2、秦始皇大杀宦官

3、汉高祖自创"刘氏冠"

4、汉高祖与宦者共寝

5、汉高祖制定"奉圣髻"

6、汉高祖故乡行乐

7、汉景帝误幸唐姬

8、汉武帝金屋藏娇

9、汉武帝立子杀母

10、王莽奉汉太后为文母

二、后妃韵事

1、汉高祖怜悯薄姬临幸之

2、宠姬夜泣不敌一口吃大臣

3、吕后制"人彘"

4、赵飞燕掌上起舞

5、汉武帝爱妃骨节自鸣

6、上官皇后让宫人穿"穷侉"

三、宫廷仪规

1、创"传国玉玺"制

2、秦始皇取消"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

3、汉代皇帝大婚礼仪

4、汉后宫的驱鬼逐疫仪式

5、汉后宫皇后体检制

6、汉代选宫女制度

四、宫禁探奇

1、汉代后宫妻妾的等级

2、汉代选美女的方式

3、汉后宫斗鸡走狗

4、汉后宫曝衣晒书成俗

5、汉宫防闲淫逸的"守宫"

6、汉开宦官封侯之先例

7、汉代宦官机制

8、蔡伦不做"上床宦官"

9、汉宦官出塞惹祸患

魏晋南北朝野史

一、帝王兔闻

1、魏武帝之子以爱妾换马

2、魏明帝为何晏擦汗

3、晋武帝为配置六宫禁民间婚娶

4、晋惠帝不识亲生儿子

5、晋元帝生子大臣无功

6、晋明帝巧言辩日

7、宋武帝拆琥珀枕

8、宋废帝命宫女裸逐

9、宋明帝借种

10、宋顺帝不愿生在帝王家

11、癫痴天子高洋不认亲母

12、后赵石虎后宫建"清嬉浴室"

13、后燕慕容熙启棺交合

14、萧宝卷喜欢抓老鼠

二、后妃韵事

1、薛夜来化"晓霞妆"

2、甄皇后梳灵蛇髻

3、吴大帝的爱妾因伤更美

4、魏宫四美人

5、魏宫女莫琼树发明蝉鬓

6、魏灵太后追念杨白花

7、杨皇后为夫择嫔妃

8、潘妃开店酤美酒

9、徐娘虽老犹多情

10、郑樱桃妒忌成性

11、北齐胡太后私通沙门

12、乐昌公主破镜重圆

隋唐野史

一、帝王逸闻

1、隋炀帝送庶母同心结

2、隋炀帝喜爱"来梦儿"

3、隋炀帝厚葬侯夫人

4、隋炀帝临幸江都

5、唐高宗建镜殿

6、武则天幼时看相

7、武则天梦断双翅

8、唐玄宗以饼试太子

9、唐玄宗观镜言瘦

10、唐玄宗后宫大摆"风流阵"

11、唐玄宗培训梨园子弟

12、唐德宗被宦官蒙骗

13、唐德宗寻母

14、唐宣宗设计"鲁凤鞵"

15、唐敬宗独创"风流箭"

16、李后主始创缠足

二、后妃韵事

1、武则天杀亲女

2、上官婉儿称量天下

3、杨贵妃极喜雪衣娘

4、杨贵妃与梅妃争风吃醋

5、杨贵妃"洗儿"

6、杨贵妃华清池洗浴

7、梅妃生性爱梅花

三、宫禁探奇

1、隋后宫四品夫人为院主

2、隋宫廷服饰用羽毛

3、唐宫流行高髻

4、唐宫女称为"花鸟使"

5、高力士受宠不改忠诚

6、唐宦官掌握军政大权

7、唐宦官废帝

8、唐宫女战袍藏"情书"

9、唐宫女避难途中梳囚髻

宋、辽、金、元野史

一、帝王逸闻

1、宋太祖后苑弹雀

2、宋太宗抱尸哭子

3、宋仁宗的亲生母亲原为宸妃李氏

4、金海陵王淫杀甥女

5、宋徽宗杖上刻谏言

6、宋徽宗酒灌佞奴

7、宋高宗借用宫女选太子

8、元顺帝设计龙舟

二、后妃韵事

1、花蕊夫人难做皇后

2、李宸妃坠玉钗

3、郭皇后误伤帝颈

4、辽宫皇后分娩用绵羊

5、谢道清病后变美女

6、丽妃张阿元制作昆钟

7、宏吉刺皇后拒临幸

8、元嫔妃龙瑞娇的后宫酷刑

三、宫禁探奇

1、宋宫流行蹴鞠

2、元宫大摆斗巧宴

3、宋宫的三十六髻

4、元后宫制作五云车

明代野史

一、帝王逸闻

1、明太祖不喜出身

2、明太祖睹画思妻

3、小匠人使计欺太祖

4、明英宗不怨王振

5、明宪宗敬畏万贵妃

6、明孝宗生于冷宫

7、明武宗宫中大放烟火

8、明武宗举国猪禁

二、后妃韵事

1、小吕妃"对食"丧命

2、仁孝皇后作"内训"

3、皇后的弟弟抢皇冠

4、皇太后废神宗

5、客氏让明熹宗断子绝孙

6、田贵妃进谏得宠

三、宫廷仪规

1、明皇帝登极仪

2、明廷太子冠礼

3、明廷皇后受朝仪

4、明皇帝亲征仪式

5、明廷颁诏仪

6、明代宫廷经筵

7、明嫔妃的殉葬制度

8、明廷皇族车辂制度

9、明后妃、宫女的冠服制

10、明代内廷刑杖

11、明代巡狩制度

四、宫禁探奇

1、皇子出生

2、选"奶口"

3、宫廷御膳

4、明宫御酒

5、明宫流行射柳之戏

6、明宫性启蒙

五、宦官、宫女 秘莘

1、刘瑾遭凌迟处死

2、明代发达的宦官机构

3、东厂和西厂

4、宦官与宫女"对食"

5、明宫女幽闭的宫禁生活

6、魏忠贤阉割监生

清代野史

一、帝王逸闻

1、清太祖畏惧明朝假都督

2、雍正帝时使用骇人的血滴子

3、雍正帝痴迷剑术

4、雍正帝宫中置"欢喜佛"

5、乾隆帝在秘戏图中的容貌

6、乾隆帝厚待私生子

7、成丰帝为兰儿讨饶

8、乾隆帝为母祝寿

9、咸丰帝养鹿壮阳

二、后妃韵事

1、大玉妃与小玉妃争风吃醋

2、太后下嫁

3、慈禧太后小产

4、西太后怒撕遗诏

三、宫廷仪规

1、清廷皇帝登基大典

2、清宫册后礼仪

3、清宫骑乘仪仗

4、殿试读卷仪

5、皇帝大婚制

6、清朝帝后丧葬之礼

7、正大光明匾与清廷传位制

8、清宫禁卫制

9、清廷皇后冠服制

10、皇帝服饰和御赐黄马褂制

11、清代顶戴花翎制度

12、清廷朝珠等级制

四、宫禁探奇

1、清后宫的日常膳食

2、清宫御膳"家法"--饭菜只许吃三勺

3、清宫葡萄藏春药

4、清宫特色宫市

5、清宫洋画师

五、宦官秘莘

1、清代太监的品级

2、安德海出宫被杀

3、太监净身立"婚书"

4、专管皇帝性生活的敬事房太监

都有些什么检举的途径?

明朝是怎样告官的?

御史的代表海瑞。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剧照 。

明朝文官制度是中国2000年封建社会文官制度的顶峰。

林林种种都完善,当然也包括对文官犯罪的监督、检举。如果文官犯了罪,当时检举的途径很多,这其中分自已检举和别人告发。

自已检举,在明朝有,但不多。虽然那时 “自举”能免罪,但犯罪的名声必竟不好,如果皇帝心情不好追起责来,也没有办法。

而别人告发则具体有以下四种形式。法定机关检举、非法定机关检举、特务机关检举、民告官。

法定检举:

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是御史的代表

法定检举又分四类官员。

其一是设置了御史,明专设监察御史,隶都察院,以监察御史分道纠察,员额甚多。另有派遣监察御史巡察各地者,分任各种任务,如巡按御史、巡盐御史、巡漕御史、巡城御史、巡漕御史等,御史专司告发检举官员罪行。影视剧里常出现的八府巡按,就是监察御史担任。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

海瑞参严嵩父子。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剧照。

其二,明中期后, 地方巡抚作为地方大员,不仅肩负着行政事务,也负有监察地方官员的职责。

其三,按察司,明置,主管一省司法事务。按察司官员负责地方官员犯罪案件的检举以及审理工作。永乐年间,浙江按察使周新逮捕了锦衣卫校尉,依法将其治罪。成祖不爽,将周新逮捕至京城,周新在朝堂还怒怼,认为自己是奉皇帝命台奸恶之徒,不应被逮捕。

其四,明代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纠弹官吏。如果给事中在检查各部衙门的文书,看到里面出现错误,也会进行检举。给事中职位只有七品,但因为近皇帝,内阁大学士以至六部尚书都要礼让三分。

非法定机关检举:

同级别官员互相检举有失为官体统

非法定机关对官员犯罪的检举,说白了就是官员之间的互相检举:上级检举下级;平级检举;下级检举上级。

在明朝早期,上级举报下线是可以自行处理。比如宣德六年(1431),江西建昌知府陈鼎将作威作福的县丞徐政“械送”至北京治罪 。到仁宣以后,上级如果发现下级犯罪,需要有把案件汇报到皇帝那里的”上请“程序,然后再有相关部门来查实。过程会十分复杂。

而同级官员互相检举多是挟私报复。在当时这种举报是有失士大夫颜面,是失却为官体统的行为。即使纠举的罪行属实,双方也都要受杖刑。

严嵩。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剧照。

而下级告发上级,检举的代价很大。即使案情属实,检举者也要被调离原先职位,或者被降职。这样的规定,可能是为了维护官僚体等级。

特务机关检举:

代表皇权,容易出现冤案

皇权下特务机关的检举。

电影《锦衣卫》的剧照。

在明朝时,皇帝亲自控制特务机关。即电影、电视剧里常出现的厂卫。厂卫包括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这些厂卫代表了皇帝的意志。与文官系统处于敌对的状态。厂卫有侦查缉捕的权利,还能在诏狱里亲自审理,抓捕、审理、监狱混为一起。不过厂卫也会为了自己的权益对文官进行诬陷,并把文官逮进监狱,让官员受尽酷刑。比如明天启年间,杨涟弹劾魏忠贤,被东厂诬陷贪污,后被杀。

民告官:

影视剧里常见,事实上这种行为很少

明代官民之间等级差别分明,也有民告官的事件。在太祖时期,为了了解民情,鼓励百姓告发官员的行为。允许百姓联名到京城告状,甚至鼓励百姓将犯罪的官员抓捕送到南京,对于到京城上告的百姓,就算无政府发放的文引也要放行。

老百姓都希望青天大老爷来主持正义。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剧照。

洪武朝后,百姓告官,多用上奏章的形式,通过通政司呈给皇帝。然后文件下发到当地,对检举行为进行“廉实”,如果属实,则按律处罚,不属实则追究诬告的责任。

现在在电影与电视剧里常有民告官的情节,但在明朝时,民告官的行为很少见,因为过程太麻烦,并且报复与追责也十分严厉。

资料:

《剑桥中国明代史》[英]崔瑞德 [美]牟复礼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明英宗实录》,中国书店

《明代文官犯罪检举路径初探》 张宜 天津师范大学法学院

战国时期君和侯有什么区别?

侯出现于何时已经很难精确考证了,至少在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制诸侯时,侯便已经出现了,它是诸侯中仅次于公的一个等级。当年,周武王的岳父、周成王的姥爷太公望(姜子牙)受封的就是齐侯。但这里所说的侯,与后世的列侯、通侯之类并不是一回事。

二十等军功爵——秦国刻意恶心周天子

后世的所谓列侯、通侯之类,与周天子当年封的那些侯并不是一回事,它源自于战国时期秦国的二十等军功封爵制度。自“商鞅变法”开始,秦国封爵再也不局限于出身,无论是贵族、平民,还是奴隶,只要立下了军功便可以凭借军功封爵,摆脱原来的社会阶层、成为军功贵族!而彻侯就是这二十等军功爵中的最高等级。对的,您没有看错,是彻侯,不是列侯、通侯,所谓列侯、通侯是汉代才出现了。至于原因嘛,仅仅是为了避汉武帝刘彻的帝讳而已。如果汉武帝不叫刘彻,说不定彻侯这个名号就一直沿用下去了……

关于这个彻侯,还是很有说道的。众所周知,秦国原先并不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直到“平王东迁”之后,秦国的先祖才因为护送有功、被周天子“增补”为了诸侯。但彼时秦国的地位还是非常低的,只是伯国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战国策》里称秦国国君为秦伯的原因所在。后来,随着周天子日渐式微,诸侯们也越来越不把周天子当道菜了!不管什么级别的诸侯,都开始自称“公”。于是,秦伯成了“秦公”,但名义上秦国依然是伯国……后来,随着诸侯之间的相互吞并,众多的诸侯只剩下了几家,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战国七雄”。至此,诸侯们的实力已经完全“吊打”周天子了,谁也不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于是,结果开始“相王”。说白了,就是你尊我为王、我也尊你为王,大家一起跟周天子“平起平坐”。秦国之所以选择彻侯作为二十等军功爵的最高等级,说白了其实就是在刻意恶心周天子——“你当初等我秦国为伯,现在怎么地?我把我家手下都封为侯!咋地?不服你咬我呀……”

封君——诸侯“吊打”周天子的开端

在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时,只分封了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并没有封君这么一个东西,在诸侯之下是卿大夫,再再往下是士。起初,“君”只是卿大夫的家臣对他们的尊称而已。后来,随着周天子日渐式微,诸侯们也开始过起了周天子的“天子瘾”。碍于彼时周天子还有一定政治作用,诸侯们还不敢明着“僭越”。于是,在自己的封国内用封君代替了周天子分封的公、侯、伯、子、男那一套体系,开始大规模给卿大夫封君。说白了,封君的出现,其实就是“礼崩乐坏”的缩影,是诸侯们开始“吊打”周天子的开端!

既然秦国自秦孝公和商鞅推行“商鞅变法”开始,便将彻侯设置为了二十等军功爵的最高等级,为何在秦孝公之后,秦国还出现了那么多封君呢?究竟是封君的等级高、还是彻侯的等级高?有人说,彻侯的等级要高于封君,理由很简单,因为秦国被封为“侯”的大多是“宰辅”级的人物,如穰侯魏冉、应侯范雎、文信侯吕不韦……但个人认为说不通,为什么呢?只说一个人,嫪毐。这是个什么样的货色,众所周知,他并不是“宰辅”级的人物,凭什么也受封长信侯?

再说商鞅,大家都知道,商鞅曾经受封商君。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实他的军功爵也是彻侯。秦孝公在封商鞅为彻侯时,特地又给他封了个商君。如果说,彻侯比封君更精贵,秦孝公又何必“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呢?可见,封君肯定是有其特殊意义的。虽封邑并不一定比彻侯多、权力也不一定比彻侯大,但名号本身应该要比彻侯更尊贵一些!因为只有这样解释,秦孝公给商鞅封列侯的同时又封商君才更加符合正常逻辑,不是吗?

秦国的封君大多拥有旧贵族背景

我们仔细捋一捋秦孝公之后的秦国封君,就会发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拥有旧贵族背景。武安君白起是嬴姓白氏、商君是姬姓卫氏……什么严君、泾阳君、高陵君那些就更不用多说什么了,他们都是嬴姓赵氏、是秦惠文王的亲兄弟和亲儿子!还有后来的长安君成蟜,他同样是嬴姓赵氏,是秦庄襄王的亲儿子、秦始皇同父异母的亲弟弟。再看应侯范雎、文信侯吕不韦,都是些什么人?布衣、商人之流!吕不韦虽然是姜姓吕氏,但是在“田氏代齐”之后,齐国的姜姓早已风光不再……

或许有人要说了,那穰侯魏冉呢?他可是宣太后的亲弟弟、秦昭襄王的亲娘舅,为何也是彻侯而不是封君呢?原因很简单,更加尊贵封君已经给他哥华阳君辛戎了!不为别的,就因为辛戎姓芈,是宣太后的同父弟弟,而魏冉只是宣太后同母异父的弟弟而已。都是宣太后的弟弟,但在父系社会,同父的弟弟地位要远高于同母异父的弟弟。秦始皇扑杀了同母异父的两个弟弟,却由着同父异母的弟弟长安君成蟜发动叛乱后全身而退、流亡赵国而不再追杀,这就是区别!所以,秦国的封君只能给跟宣太后同为芈姓的辛戎,而不是跟宣太后不是一个爹的魏冉。虽然华阳君辛戎的功劳不及魏冉,但魏冉却挑不出任何理儿来!

当然,这其中也有特例,比如秦惠文王许出去的封君——武信君张仪,他就不是旧贵族出身,但这只能算个案。就总体而言,秦孝公之后秦国许出去的封君大多都是旧贵族,而彻侯则以平民或落魄贵族出身者居多。虽然这并不绝对,但大趋势的确是如此……

至于待遇,秦国的封君和彻侯区别并不大,不少位列“宰辅”的彻侯、如穰侯魏冉、应侯范雎、文信侯吕不韦等等,地位、权力等甚至要远超一般封君!但封君有一点是彻侯无法相比的,那就是名誉上的荣光。封君象征着恢复或继续祖上曾经的荣耀,而彻侯仅仅是靠着军功挣来的待遇而已……如果是个奴隶立下了如此功勋,他也同样可以封侯,但封君就比较难了!孰轻孰重、一目了然。当然,这仅仅是个人的一些看法,文中如有谬误、不足,敬请海涵、指正,拜谢!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