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王羲之行书天下第一其代表作为,以及王羲之行书天下第一,其代表作为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天下第一行书是谁的作品、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人们称他的书法“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他的主要书法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其中,以《兰亭集序》的声誉最高,被视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也叫《兰亭序》《禊序》。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四十几人,在山阴的兰亭举行“修禊”礼。期间众人作诗行文表达对兰亭美景的赞叹,王羲之写《兰亭集序》作为众人所写诗文的序。
作为一篇序文,《兰亭集序》不仅文字优美,章法更为古今第一。北宋书法家黄庭坚这样称赞《兰亭集序》:“《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解缙也在《春雨杂述》中赞叹道:“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可见,《兰亭集序》的行书艺术可谓精美绝伦。整篇《兰亭集序》总共324个字。每字各生妙趣,行云流水,笔锋圆转,收放自如。序文中很多相同的字,都被王羲之写出了不同的风格,可谓重字不重形。这一点,也是《兰亭集序》书法艺术的精妙之处。
据说王羲之写完了之后,因为极为喜爱,便重新誊写了几份。但是看上去都没有最初的那份精妙。后来,唐太宗得到了兰亭真迹,曾令工匠临摹石刻,作为赠送大臣的大礼。人们普遍认为,现存的《兰亭集序》并非是王羲之的真迹,真迹早已随着唐太宗的驾崩而成了殉葬品。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哪些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
一:《兰亭序》
这篇文字,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举行“修契”宴会上,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二:《孔侍中帖》
《孔侍中帖》和《频有哀祸》,王羲之行书,二帖连为一纸。纸本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与《丧乱范环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
三:《乐毅论》
王羲之书,小揩字体。笔势流丽,神采焕发,肥瘦相称,极合楷书的法则。隋智永称它为“正书第一”,唐代褚遂良也极为称赞。
四:《黄庭经》
小楷,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年)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五:《十七帖》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内容是他所写的尺牍。因卷有“十七”字故名。《十七帖》墨迹已佚,仅有摹刻本传世。《十七帖》草书,前人评为“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也有人认为帖中字带有波挑的笔势,字字独立不相连属。这正表明他善于“兼撮众法,备成一家”,所以才能形成他独具风范的草书体势。
拓展资料: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作品是什么?这是谁的作品?
一般来讲“天下第一行书”通常指的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过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共同被称天下三大行书,风格各有不同,笔法也是各有千秋,不以第一来评论。
《兰亭集序》:
1、背景:《兰亭集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今浙江绍兴西南兰清)盛游之事,也有传闻,说此次“雅集”实际为一场秘密军事会议。
2、 魏晋之风:王羲之被后世尊为“书圣”,他的《兰亭序》法帖更是被尊崇为“天下第一行草”,魏晋之风,既有道家的“飘逸”,又有儒家的“文质”,王羲之的书法更是从“形神兼备”发展到“离形神似”,其书从容娴和,气盛神凝,并由此而产生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形神兼备”的艺术品格。唐太宗李世民曾称赞其是“尽善尽美”之作。
3、下落不明:唐朝之前,《兰亭集序》传至王羲之的第7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逝前他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消息传到唐太宗李世民耳中,便用计纳入囊中,传言唐太宗死后更是留下遗诏,将《兰亭集序》一同葬入昭陵之中。不过五代时期的温韬曾盗挖昭陵,他出土的宝物清单中并没有《兰亭集序》;另一则传言,则是说《兰亭集序》其实埋藏在葬有双帝(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乾陵,至今未曾现世,流传的皆为拓本。
《祭侄文稿》
1、背景:《祭侄文稿》本身为一篇悼文,天宝十四年(唐朝中期),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势如破竹,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任河北郡守孤立无援,城破后,颜杲卿一门三十余口皆被屠戮,两年后颜真卿收复常山郡,仅找到了堂兄的一条腿骨和侄子颜季明的头骨,悲愤之下,写下《祭侄文稿》。
2、风格:范仲淹的《祭石学士文》曾说:“曼卿之笔,颜筋柳骨。”,指的便是颜真卿和柳公权,形容颜柳两家书法挺劲有力,而这篇《祭侄文稿》更是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因悲愤之下所作,所以时有涂抹,但其背后却是和着血泪,有着铮铮铁骨。
3、下落:《祭侄文稿》虽现存世间,但却难得一见,1949年初,国民党将其带往台湾,后曾借于日本展览,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保存。
《黄州寒食帖》
1、背景:苏轼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多次被贬,这篇《黄州寒食帖》便是苏轼在被贬至黄州后,在第三年的寒食节所作。寒食节即冬至后的第105天,也就是清明节的前一两天,在这一天,人们吃冷食,祭扫祖先坟墓等,随着时代的演变,到宋代以后,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替代,此时的苏轼,在生活上穷困潦倒,在精神上也是郁郁寡欢,终不得志,以寒食节之情寄托自己惆怅孤独的心情。
2、风格:苏轼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又说:“天真烂漫是吾师。”这篇《黄州寒食帖》通篇书法起伏跌宕,一气呵成,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在此帖后题曰:“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
3、下落: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险遭焚毁,旋即流落民间,后被日本收藏家高价收藏,二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私嘱友人,将其重金收回,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三大行书风格不同,背景不同,《兰亭序》为酒后所作,追寻自我;《祭侄帖》悲愤之下,浓烈情感;《寒食帖》 字字凄凉,难以得志。
曾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书法作品是什么?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艺术历史上的至宝,古人评价这幅书法作品“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只是遗憾的是这幅书法的真迹早已不知所踪,现如今我们能看到的《兰亭集序》只是后来传世的各种临摹版本。
兰亭集序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是宋代书法大家米芾所提出的,后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也是王羲之最得意的代表制作。首先,从书法的角度看,兰亭集序,笔法刚柔并举,文字飘逸优美,文笔的线条灵动精妙,一笔一划都如舞动的艺术一般,看到兰亭集序的人都会不禁感慨,给人一种身临其中、美不胜收的感觉,兰亭集序也被历朝历代的书法家奉为极品,也引的后人相继临摹,懂得欣赏书法的人欣赏到兰亭集序都会感受到艺术的美妙。其次从内容上分析,这篇序文中记载了王羲之以及一行文人举行的“修契”宴会上,他与朋友欢聚一堂感慨生命,借景抒情,同时表达了对时光的流逝、宇宙之大的感慨,后来不论是文人墨客还是皇帝都对兰亭集序评价极高。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行书,是一种传统的书法,它的历史悠久,行书一共分为“行楷”和“草书”,行书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极高,行书的书法特点是犹如行走的字一般,它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字体圆转流美。兰亭集序就是行书的代表作,自可惜兰亭集序的真迹相传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了,描摹兰亭集序对学习梳打行书又很大的帮助,行书十分考验书法基本功,好的行书,笔势雄厚、姿态横生、婉转美妙。
关于王羲之行书天下第一其代表作为和王羲之行书天下第一,其代表作为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