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左联代表作家作品

左翼文化工作者还翻译出版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特别是在国民党统治区人民中传播进步思想、促进抗日救亡运动所起的作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左翼音乐工作者为骨干并团结爱国民主音乐力量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运动。...

左联代表作家作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成立的第一个主义文化团体是什么?

1930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下,在上海成立了有党内外作家参加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

这支左翼文化组织在党领导下,积极从事马克思主义宣传和革命文艺活动,兴起了一个很有声势和实力的左翼文化运动,它们先后创办《萌芽月刊》《拓荒者》《文化月报》《北斗》《文学》等几十种刊物,创作和发表了大量群众欢迎的作品。如巴金的《家》,茅盾的《子夜》,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优秀小说。鲁迅的杂文,则是这一时期最有战斗力的锐利思想文化武器。左翼文化工作者还翻译出版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在文艺思想战线上多次开展对错误观点的批判,以及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

九一八事变以后,在左翼文化运动中,出现了一大批号召人民奋起抗日救亡的文艺作品,充满高昂的爱国主义激情,对于推动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发挥了战斗号角的作用。许多人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理论界和文化界的领导骨干。瞿秋白、张闻天等为这一运动建立了重要的功绩。

20世纪30年代前期的左翼文化运动,虽然曾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但总的说来,它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发展进程所作出的历史性功绩,特别是在国民党统治区人民中传播进步思想、促进抗日救亡运动所起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什么是左翼音乐?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左翼音乐工作者为骨干并团结爱国民主音乐力量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运动。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之初,左翼文艺界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探讨“文艺大众化”时,就开始注意音乐问题。“左联”机关刊物之一《大众文艺》,曾连续发表《革命十年间苏俄的音乐之发展》、《音乐之唯物史观的分析》等译文,以及有关音乐的评论文章,介绍苏联革命音乐和马克思主义的音乐观,呼吁造就真正能为劳动群众所接受的大众化的“新兴的音乐”。“左联”领导人瞿秋白,要求左翼文艺家们深入下层群众,熟悉和利用各种传统文艺形式,包括民间音乐形式,进行通俗的革命文艺创作。周起应(周扬)则要求“尽量地采用国际普罗文学的新的大众形式”,在其所译《苏联的音乐》(〔美〕J.弗莱曼著,原译佛里门。1932年9月良友印刷公司初版)一书的“译后记”中,着重介绍了苏联的“大众歌曲”和“大众歌唱队”,并指出:“内容上是无产阶级的,形式上是民族的音乐的创造,便是目前普罗作曲家的主要任务。”这些论述,为左翼音乐运动的开展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1931年底,由谢韵心(章泯)、郑导乐(沙梅)编辑出版的《戏剧与音乐》创刊号,发表了《音乐短论》等文章,阐述了“音乐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唯物主义观点,曾给聂耳以启发。1932年7月,聂耳在左翼影评刊物《电影艺术》1卷3期上,发表了《中国歌舞短论》一文,对泛滥一时的“黎派”歌舞音乐,进行了批评,号召音乐工作者要深入群众,从中获得“新鲜的材料,创造出新鲜的艺术”。此文鲜明地树起了革命音乐的旗帜,起了集结革命音乐力量的作用。

1932年下半年起,为适应“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抗日救亡斗争迅速高涨的形势,开始建立左翼音乐组织。先后成立的有:1932年秋,聂耳、王旦东、李健(李元庆)等组织的北平左翼音乐家联盟;1933年春,田汉、聂耳、任光等在上海苏联之友社内建立的音乐小组(又称中苏音乐学会);与此同时,由聂耳、任光、张曙发起的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以及1934年春正式组成的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参加者有田汉、任光、张曙、安娥、吕骥等。此外,当时还有一些音乐家,虽未正式加入上述组织,但有的早已从事革命音乐活动,并积极参加左翼戏剧、电影、音乐工作(如贺绿汀等);有的在1935年后加入了左翼音乐组织发动建立的救亡音乐团体,并遵循左翼文艺运动的方向进行音乐活动(如冼星海、麦新等)。

1936年三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 “左联”在北平和日本东京设有分盟,在广州、天津、武汉、南京等地成立小组,吸引了大批左翼文艺青年。 1936年春,根据形势的需要,为了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自动解散。

端木蕻良名字的来历?

端木蕻(hòng)良,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县人。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端木从香港回到北京。

说法一:随养父姓

中国著名国画师端木梦锡的孙子端木小明说的,内容是说端木梦锡先生曾经和端木蕻良在一次笔会上相遇,因为同姓,所以问及到家世,然后端木蕻良先生说自己本不姓端木,是随养父改的姓,后来用这个笔名发表了短篇小说《鴜鹭湖的忧郁》。

说法二:避免迫害

《闽南日报》2002年10月9日吴桂玲所写的短文《战争与作家的笔名》,里面说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曹汉文为了掩人耳目,避免遭到迫害,所以给自己取了这样一个“

端木蕻良书法作品

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名字。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东北红高粱中的‘红粱’移作名字。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所以,他灵机一动,就将‘端木红粱’中的‘红’字改为‘蕻’了。但是‘端木蕻粱’又不像人名,就又把‘粱’改作了‘良’。这样‘端木蕻良’就成了曹汉文的笔名”。

在亲属中也并无姓端木者。是在1936年经郑振铎推荐给《文学》杂志发表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鴜鹭湖的忧郁》时,想取一个不与别人犯重的笔名——复姓‘端木’、名‘红梁’(他的家乡至今管高粱叫红梁)。责编王统照嫌‘红’字在当时惹眼犯忌,建议换成一个较生僻的‘蕻’字。后觉‘蕻梁’二字组合起不理想,便又改为‘蕻良’。

现代有没有人写出唐诗宋词那种高度的作品?

有,鲁迅与郁达夫的旧体诗就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也是旧体诗最后的辉煌,此后再也没人达到这一高度。

现代的时间定义是(1919-1949),这一时期的中国文人,是最后一批受过传统文言体系训练的文人,所以他们的遣词造句和审美依然延续传统的模式。而且这一批精英很多人都出国留学,接受了现代工业文明的熏陶,对西方的文学有了大量的接触,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白话作品,形成了中国文学历史上一个小高峰。

反观当代的文人,由于没有受过传统文言体系的教育,让他们用古典的东西写现代的情感,怎么写?其实他们写的就是当代诗。现代人和古人经历的时代不一样,现代人的苦和悲,和古代人的苦和悲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再也写不出古人写的诗意来。即使写的是标准的格律诗,大家不会把他的诗放在古人的诗里面,也放不进去。

现代文学作家中,在旧体诗创作方面达到了极高成就,普遍受推崇的,应该首推鲁迅与郁达夫。郭沫若评鲁迅诗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评郁达夫诗为:“达夫的诗词实在比他的小说或者散文更好。”

鲁迅

鲁迅他年青时家境中落,常有世态炎凉之感。二十岁的时候,他就离开家乡了,这时他有写给弟弟的诗,《别诸弟》写得非常好:“谋生无奈目奔驰,有弟偏教各别离。最是令人凄绝处,孤檠长夜雨来时。” “还家未久又离家,日暮新愁分外加。夹道万株杨柳树,望中部化断肠花。” “从来一别又经年,万里长风送客船。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鲁迅的赠别诗,并不仅仅是叙述友情、抒发离情,更是融进了深刻的思想和忧愤。二十岁的年龄就达到了这个高度。

鲁迅所作的诗大多为政治抒情诗,几乎比较大的社会政治事件,都在其诗中有所反映,展示了丰富的时代内容和强烈的战斗色彩。关键在于鲁迅的诗至少三分之一以上都是从屈原的诗化出来的句子,比如他二十一岁时写的《自题小像》一首诗: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他用的就是屈原的诗意,甚至是屈原句子。所以他讲的所谓无韵之离骚,这些都是可以联系起来想的。就是他内心里面的诗情是什么样的。虽然他是白话文的倡导者,但他的古体诗写得这么好,他就是从屈原这里出来的。虽然是现代社会,但高古的风格直追春秋。

郁达夫

达夫的诗也是大家公认很好的诗,他的诗是从清人黄仲则出来的。“吟笔心仪黄仲则,忧时伤世折英才。”(《题湘湖师范锄声壁报》)仲则生性豪宕,不拘小节,博学多才却为世所弃,愤于社会之龌龊,故使酒恣声色,《两当轩集》乃落魄文人穷苦哀怨之声,感伤情调甚为浓烈。《都门秋思》:“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与郁达夫的“乱离年少无多泪,行李家贫只旧书’(《寄友》)实在是异曲同工的辛酸之语。郁达夫的一生俨然一个活脱脱黄仲则再世,其小说《采石矶》即以仲则自比。

郁达夫认为艺术的核心是美的追求,又特别偏爱伤感忧郁的审美意趣“伤感是文学的酵素”,故他与晚唐的杜牧也颇为相通。况且达夫的风流倜傥、洒脱不拘小节,亦正与小杜相类。其诗作直接间接引用杜牧典故或以小杜自喻者达三十三处之多。如:“春风廿四桥边路,悔作烟花梦一场。”(《伸答长嫂》)“可怜逼近中年作,都是伤心小杜诗。”(《登岚山》)“销魂一卷樊川集,明月扬州廿四桥。”(《论诗绝句寄浪华》)。另—个深得郁达夫推崇的是李商隐。“义山诗句最风流。”不仅化用其诗句,并效其诗体,其律诗多有义山之深婉。他说:“我是始终以渔洋山人的神韵,晚唐与元诗的艳丽,六朝的潇洒为三—律。”

郁达夫对爱的渴望与追求,是他一生的重要内容,故而爱情诗较多。寄孙荃、寄王映霞、寄梅儿、隆儿等不胜枚举。郁达夫最著名的诗就是那首《钓台题壁》: “不是尊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这首诗写在左联七位作家被捕但还未被杀之前,这首诗其实是很壮烈的。特别是最后两句,对照他的一生,悲壮的一生!

鲁迅诗歌的主要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郁达夫诗则为轻丽飘逸。鲁迅崇尚壮美,追求的是“美伟强力”、“刚健不挠”、“发为雄声”。郁达夫追求的是幽美、伤感、纤巧柔丽。故鲁诗气象宏大开阔,一如其小说杂文,似匕首投枪,致力于改造社会,可称“诗史”。郁诗则因自叙传而形成强烈的主观色彩,又因其性格平和,故其诗多蕴籍清隽,亦可视其诗为郁达夫的“情绪史”或曰“诗传”。这两个人带给我们旧体诗最后的一抹余晖,随着民国的逝去,新的时代,新的文学,新的诗风都将向我们走来,无论好快,这就是我们的时代,由我们自己书写。

中国现代文学史左联时期的重要作家?

“左联”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大会在上海召开,鲁迅、冯雪峰等40余人出席了成立大会,大会制定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把从事无产阶级文学创作作为左联的奋斗目标。鲁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左联成立后,出版了《拓荒者》、《萌芽》等刊物,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推进了文艺大众化运动,积极提倡和实践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36年,左联自动解散。

“左联”的构成

“左联”包括三部分人:

“五四”文学革命健将

“无卅”到大革命期间急剧左倾的革命文学倡导者

大革命失败后从前线撤退下来的战士作家

“左联”的创作实绩

杂文:

《申报.自由谈》

鲁迅、瞿秋白、茅盾、王任叔、徐懋庸、唐弢、曹聚仁、聂绀弩等人的杂文创作大放异彩,占领了若干杂志报刊

小说:

1933年《文学》创刊,

发表叶绍钧《多收了三五斗》,张天翼《包氏父子》、《华威先生》,沙汀《凶手》,舒芜《咆哮了的土地》,萧军《羊》,舒群《没有祖国的孩子》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