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倪瓒代表作品有

元倪赞琪树秋风图上海博物馆藏文同首创以墨深为面,文同笔下墨竹实质上是士大夫的人格化身”他在《净因院文与可画墨竹枯木记》中把绘画分成两类,苏轼亦常画枯木竹石,画墨竹如庖丁解牛、轮扁斫轮,此时留下的墨竹作品多是院体精工“...

倪瓒代表作品有,文人墨竹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

李衎《竹谱详录》:“文湖州最后出,不异杲日升堂,爝火具息,黄钟一振,瓦釜失声。豪雄俊伟如苏公,犹终身北面。世之人苟欲游心艺圃之妙,可不知所法则乎?”文苏之后,王庭筠出。至元代,文人画大兴,墨竹在绘画门类占有显著的地位,名家辈出,如李衎、高克恭、赵孟頫、张逊、吴镇、顾安、柯九思、倪瓒、王蒙等。

元 倪赞 琪树秋风图 上海博物馆藏

文同首创以墨深为面,以墨淡为背的竹叶画法,正反浓淡交叠有致。他在写叶行笔时实按虚起,使竹叶不钝厚,有风动之致。“寓其神情于物象之中”,将竹的潇洒之姿、檀栾之秀融于心间,发至笔端。文同笔下墨竹实质上是士大夫的人格化身。

不重技,不代表可以任意妄涂,苏轼说“无常形而有常理”,强调了把握物理的重要性。他在《净因院文与可画墨竹枯木记》中把绘画分成两类,一类为有常形的人禽、宫室、器用,不可失形;另一类为无常形的山石竹木、水波烟云,不可失理。“无常形而有常理”尤其受到元代文人画家的推崇。

元 顾安 墨竹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当然,有常理的前提是对物象本身有深入的了解和体悟。文同与竹为邻,他长期观竹之多变,察竹之物理,因而执笔前才能“成竹在胸”,下笔时才可“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苏轼亦常画枯木竹石,坦言“吾为墨竹,尽得与可之法”。他懂得道理,却心手不能相应,平时自以为很了解了,但事到临头又不明白了,原因是“不学之过”。所以仅在思想上理解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实际的画法。“夫予之所好者道也,放乎竹矣”,文同道与技并重,画墨竹如庖丁解牛、轮扁斫轮,能“物之相物,我尔一也”;苏轼亦云:“根茎节叶,牙角脉缕,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于人意。”

以上只是文苏两人艺术思想的一角,他们的理论和主张直接影响了后世,不局限于绘画,还旁通其他艺术门类。

明 陈淳 兰竹石图 广东省博物馆藏

南宋时期,历史原因和人文环境极大地限制了文苏艺术思想的传播,此时留下的墨竹作品多是院体精工,与文苏气质相去甚远。南宋名将赵葵在《杜甫诗意图卷》中画下万顷竹林。烟霭迷,竹林深处,行客策驴,浅溪沙汀,一塘清波,荷叶田田,临流水阁敞轩,屋后竹篱小桥,溪流潺潺,一片江南竹林的恬静平远景色。其写杜甫“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之意,不同于南宋流行的马夏画风,而是吸纳了文人墨竹的气味,有浓厚的文人简逸蕴藉的笔墨韵味,使我们从中想见古人的与竹为邻的生活。

明 朱端 竹石轴 故宫博物院藏

宋室南渡,生活在北宋故地的人们变为金室子民。金源一代尚“苏学”,金人在犯阙之初,便注意收集苏轼、黄庭坚等文人墨迹文集。他们对苏轼除了思想认可,还有感情认同。文人好竹的风尚在金代亦不例外,文同的墨竹也被金人所题咏。一时间涌现了许多画竹能人,其中王庭筠更是被称作“金源之东坡”。

不过,王庭筠对元初文人画坛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子王澹游。王澹游的作品“天真烂漫,尽从书法中来”。据记载,其《梅竹松三友图》上倪瓒跋:“中州人物,独黄华父子画诗书逸出毡裘之表,为可尚也。观澹游此卷,笔意萧然,有蔡天启风流,盖高尚书之所祖述而能冰寒于水者欤?”其中提到的“高尚书”便是高克恭了。

元 赵雍 题张渥竹西草堂图卷首 辽宁省博物馆藏

高克恭,字彦敬,学黄华墨竹,宗米氏云山,在元初画坛有重要影响。其目前仅存的墨竹作品是《墨竹坡石图》,上有赵孟题。上述王庭筠《幽竹枯槎图》后一见龚题跋:“今代李仲方、高彦敬暨李仲宾墨戏,皆自黄华老……”二见赵孟题跋:“每观黄华书画,令人神气爽然。”可见李衎(字仲宾)、高克恭、赵孟(字子昂)等人都曾受到王庭筠直接影响。

李衎在墨竹画史上留下了大量作品。其笔下竹子面目多样:就技法而言有设色双钩,有墨笔写意;就内容而言有几竿玉立,有梧石相配;就尺幅而言有盈盈数尺,有镇堂巨幅。其画竹亦从王澹游处来,后上追文同。李衎编撰《竹谱详录》。该谱补戴凯之《竹谱》之缺憾,将画与谱结合起来,细致全面,并强调画竹为图,如瞻仰古贤哲仪像。可见李衎写竹撰谱,不仅为自适吾意,更为传竹君之盛德。《竹谱》的目标是指向哲学的。

明 徐渭 竹石图轴 广东省博物馆藏

说到竹谱,吴镇晚年曾作《墨竹谱》(《万玉丛》)。20幅墨竹,有新篁、嫩枝、老干、垂叶、雨竹、风竹、雪竹、坡地竹林、崖壁垂竹,每一幅都有题,题的内容多是他画竹的心得,写竹中有草意,草书中有竹摇曳的影姿。其为学踏实,于墨竹用心之极,正如其自言:写竹之真,初以墨戏,然陶写性情终胜别用心也。

与吴镇一样“以山水掩竹名”的还有倪瓒。倪瓒的墨竹古淡天真,寥寥几枝,却有山林水汀之遥想。文同一脉便是他追学的典范。文同因“意有所不适”而画竹,苏轼因“画以适吾意”而画竹,倪瓒则道:“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所以他不讲究形的似与非,“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以上三人写墨竹的动机都是“不吐不快”,明清文人画家亦多奉行此理。

离开了中国文化精神与写意精髓的中国人画的画?

中国画的精髓在于文人味浓郁,优秀的山水画家,善于表现云烟之趣,画家画山,已非眼中之山,画水,亦非涧流之水,画家胸中自有丘壑,心中自有云烟,凡作山水,树石,涧流,皆卷舒苍翠,吞吐大荒,云烟氤氲于之上,天地灵气拂拂处之!云烟乃山水精华,山水灵气。山水画无云烟供养,则山水无灵魂,无气魄,无飘渺之态也!所以,一个优秀的中国画家,内心一定有浓浓的中国文化情节,必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腹有诗书,胸中有丘壑,画家画山,以云烘之,晕之,云烟氤氲,则山自高峻,画家画水,亦以山掩之,水也自蜿蜒曲折,尽而无尽也!而荒率苍茫之致,平淡天真之趣,皆由笔墨胸襟出之也!

北宋四大学士名单?

初唐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初唐四大书法家:欧阳洵、褚遂良、虞世南、薛稷

唐代文章四友:杜审言、崔融、李峤、苏味道

楷书四大家: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元代赵孟頫

宋代书法四大家:蔡襄、黄庭坚、米芾、苏东坡

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晃无咎、秦观

宋代程门四大弟子:谢良佐、游酢、杨时、吕大临

南宋四大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南宋诗坛四大家:杨万里、陆游、范成大、尤袤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代儒林四杰:黄溍、虞集、柳贯、揭俊斯

元代山水画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

元代诗坛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椁、揭俟斯

元代吴中四杰:高启、张羽、徐贲、杨基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

明代书坛“吴中四子”:祝枝山、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

清初画家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

清初文学四公子:方以智、陈贞慧、冒襄、侯方域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董其昌书法三杰之首?

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董其昌主张学古变古,但在书法神韵问题上的迷信观念,却比古人尤有过之”。 存世作品有《岩居图》《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戏鸿堂帖》(刻帖)等。

董其昌书法上有“邢张米董”之称,即把他与临邑邢侗、晋江张瑞图、须天米钟并列;绘画上有南董北米之说。莫是龙、陈继儒提倡“南北宗”之说,即把“院体”山水画与“文人画”分为南北两派。董其昌一生创作的书画作品不可胜数,临仿古人的绘画和诗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在《画禅室随笔》中所说的“读万卷书”正是指一个人要想成为艺术家,必须学习传统,学习古人。他17岁开始学习书法时临写颜真卿的《多宝塔》,22岁学习绘画时师法黄公望,以后又遍学诸家,这种以古人为师的作法八十而不辍,伴其终生。他广泛吸取对唐宋元诸家优长,抉精探微,使其书画取得了超越古人的艺术成就。

倪瓒学的是谁?

一、倪瓒师法董源,荆浩、关仝、李成。

二、倪瓒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中山水画中采用了典型的技法——折带皴,是元代南宗山水画的代表画家。

三、其作品以纸本水墨为主。其山水师法董源、荆浩等,加以发展,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

四、其用笔变中锋为侧锋,折带皴画山石,枯笔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外落寞而内蕴激情。

黄公望的代表作?

黄公望——(1269——1354年),平江常熟(今属江苏)人。善画山水,继承董源、巨然画法而有所创新。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与吴镇、王蒙、倪瓒并称为“元四家”。代表作品《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九峯雪霁图》、《富春山居图》、《富春大岭图》、《水阁清幽图》、《丹崖玉树图》等。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