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麟代表作品欣赏,丁云鹏字画是国宝吗?
是的啊丁云鹏 (1547~1628)明代画家。
字南羽,号圣华居士,安徽休宁人。天启五年(1625)尚在作《白马驭经图》,瓒子,詹景凤门人。书法学钟、王。画善白描人物、山水、佛像,无不精妙。白描酷似李公麟,丝发之间而眉睫意态毕具,非笔端有神通者不能也。供奉内廷十余年。他与董其昌、詹景凤诸人交游,故流传作品多有董其昌、陈继儒等人的题赞。董其昌赠以印章,曰“毫生馆”。其得意之作,尝一用之。万历八年(1580)作江南春扇,天启元年(1621)作伙溪渔隐图。世界上有哪些画家的艺术作品?
感谢邀请!丰子恺先生的作品既有欣赏意义,又有教育价值。
丰子恺先生的作品
丰子恺(1898年~1975年)
我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翻译家、书法家。他的绘画富有诗意和教育意义。
他的帅真和爱国情节,对万物真相的理解,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在作品里。
丰子恺先生曾说:
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有为有不为,知足知不足,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面,才气见于事,义气施于人。心小了,所有的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藏书如山积,读书如水流。山形有限度,水流无时休。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生活处处可感恩。善宽以怀,善感以恩,善博以浪,善精以业,这般最佳。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结语:丰子恺先生共出版画集、著作和译著170多部。他被国际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既有欣赏意义,又有教育价值。
恳请列举古今书法大家国画大师对应的成名作?
感谢邀请!每个时代都有很多书法和绘画的杰出人物,也不敢贸然列举。只能排列大家公认的这二十位书画家:
书法,就以行书为例,列举天下十大行书以及作者:
1.王羲之《兰亭序》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写,《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此文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时的得意之作,其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王羲之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
2.颜真卿《祭侄文稿》
行书纸本,纵20、8厘米,横75、5厘米,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
《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书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此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祭侄文稿》),取义成仁,英烈彪炳之事。祭悼其侄颜季明更见疾痛惨怛,哀思郁勃。
本帖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泻千里,常常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其英风烈气,不仅见于笔端,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被元人鲜于枢誉为“天下行书第二”。
3.苏轼《寒食帖 》
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4.王珣《伯远帖》
纸本,行书,5行共47字,纵25.1cm,横17.2cm。
《伯远帖》,是东晋王珣(350-401年)书写的一封信。《伯远帖》原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伯远帖》被称为天下十大行书之一,排第四。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中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
5 .杨凝式《 韭花帖》
清内府藏本 现藏于无锡博物馆
帖文共53字,叙述午睡醒来,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集叙》的笔意。
《韭花帖》,被称天下第五行书。尽管《韭花帖》无论在用笔还是在章法上都与《兰亭序》迥然有别,但其神韵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黄庭坚赋诗盛赞其说:“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董其昌曾说:“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当代书法家崔学路盛赞:杨凝式《韭花帖》乃五代上承晋唐下启宋元及至而下千年逸清经典之作。
6.柳公权《蒙诏帖》
柳公权《蒙诏帖》,821年,高26.8厘米,长57.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传为柳公权写的一通信札,告诉对方自己年老体衰,能力有限,虽然有个闲官职位,可也不能为别人办什么大事,请谅解自己的难处。南宋所刻《兰亭续帖》中收有《翰林帖》(或称《蒙诏帖》),其文曰:“公权蒙诏,出守翰林,职在闲冷,亲情嘱托,谁肯响应,深察感幸。公权呈。” 据文意推测该帖应写于文宗时柳氏任翰林院书诏学士期间,而帖中的“出守翰林”,在文辞上不符合当时居官者职守的称谓。种种迹象表明,此帖可能并非柳书,乃是宋人仿本。
《蒙诏帖》帖也称《翰林帖》,曾刻入《快雪堂》、《三希堂帖》等。用笔雄健,气势豪宕,又气脉贯通,豪气流荡至于终篇。
7.欧阳询《张翰帖》
《张翰帖》也称《季鹰帖》、《张翰思鲈帖》,唐欧阳询书,属于原《史事帖》的一部分,是欧阳询仅存的四件墨迹之一。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帖为唐人钩填本,笔墨厚重,锋棱稍差。
8.米芾《蜀素帖》
墨迹绢本,行书。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今藏于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
《蜀素帖》, 亦称《拟古诗帖》,为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墨宝。书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米芾时年三十八岁,书自作各体诗八首,计71行658字,署黻款。 天下十大行书排第八。
“蜀素”是北宋时四川造的一种质地精良丝绸织品,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此卷相传为邵氏所藏,欲请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此卷蜀素经宋代湖州(浙江吴兴)郡守林希收藏二十年後,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八月,米芾应林希邀请,结伴游览太湖近郊的苕溪,林希取出珍藏的蜀素卷,请米芾书写。米芾才胆过人,当仁不让,一口气写了自作的八首诗。卷中数诗均是当时记游或送行之作。卷末款署“元祐戊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记”。
9.黄庭坚《松风阁诗帖》
墨迹纸本,纵32.8厘米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
10 .李建中《土母帖》
深牙色纸本墨迹卷 帖共十行,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土母帖》为北宋李建中行书法帖, 又称《宋李建中书谘册》,是李建中存世墨迹的代表作。
此帖结字紧密而修长,用笔沉著而丰腴。虽是行书,但起笔、收笔处,仍有唐人书法遗风,可见欧阳询严谨的楷法笔意。
北宋初期的书法,承袭唐人的传统,以丰肥为美。李建中是北宋初期的书法名家,他的书法骨肉停匀,神气清秀,对宋代书家有很深的影响。黄庭坚曾以“肥而不剩肉” 的世间美女赞誉他的字。《宋史》本传中,也称赞他“行笔尤工,多构新体,草、隶、篆、籀、八分亦妙”。
还有部分代表真草隶篆的名家:
楷书:钟繇;草书:张芝、张旭;隶书:石门颂、张迁碑;魏碑:龙门二十品;元:赵孟頫等等。
中国绘画部分,也是用十大传世名画来介绍:
一:原《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
二:《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
三:《唐宫仕女图》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等。
四:唐·韩滉《五牛图》
五: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六: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七: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八: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九:明·仇英《汉宫春晓图》十:清·郎世宁《百骏图》
绘画众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以画说人,如以人聊画,那就太多了!
北宋诗僧仲殊原名叫什么?
僧仲殊即僧挥,男,字师利,俗姓张氏,名挥,北宋安州(今湖北安陆)人。曾举进士。其妻曾下药毒害他,遂弃家为僧。住苏州承天寺、杭州吴山宝月寺。能文,善歌词,皆操笔力就不点窜一字,仲殊之诗多涉及怀古、咏物,其词虽多,又是僧人,却无一首言及佛家或佛理。苏轼曾与之交往。崇宁中,自缢而死。词风奇丽清婉,范成大《吴郡志》称:“其长短句间有奇作,非世俗诗僧比也。”有《宝月集》不传。今有赵万里辑本。
生平简介
仲殊,北宋著名词人、僧人,与苏轼同时。原为士子,因游荡不羁,为妻投毒羹中,几死,啖蜜而解,遂弃家为浮屠。出家后居苏、杭间。元丰五年(1082),仲殊作《减字木兰花·李公麟〈山阴图〉》。元祐四年(1089)六月,苏轼自京赴杭州,途经苏州见仲殊,后二人多有唱和。绍圣四年(1097)十月,仲殊作《陆河圣像院记》。崇宁间,自缢而死。
书法同源的元代作家?
提出“书法同源”的元代作家是赵孟頫。赵孟頫是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的著名画家兼书法家,其绘画取材广泛,对山水、人物、花鸟的绘画技法炉火纯青,开创了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其书法以楷书、行书著称,是历史上的“楷书四大家”之一。
赵孟頫简介
赵孟頫兼擅各种绘画,其中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师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鸟,皆以笔墨圆润苍秀见长,以飞白法画石,以书法用笔写竹。后来还提出了“作画贵有古意”的口号,扭转了北宋以来古风渐湮的画坛颓势,使绘画从工艳琐细之风转向质朴自然。
赵孟頫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他在书法上的贡献,不仅在他的书法作品,还在于他的书论
骏马悲嘶为何徐悲鸿的马受世人追捧?
谢谢你的提问和邀请。我都不知道你这“鸿雁悲鸣,骏马悲嘶”的说法有什么来历。如果没有,这个话都说不通的。
如果你指的是徐悲鸿“悲鸿”二字的来历,那就跟徐悲鸿更没有关系了。
徐悲鸿原名叫徐寿康,是他老爸徐达章给他取得名字。徐悲鸿1912年第一次来上海以后,就给自己取了“悲鸿”二字,从此,徐悲鸿这个名字,就成为中国美术史上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了。
但是,徐悲鸿的“悲鸿”二字,与鸿雁悲鸣骏马悲嘶,一点关系都没有。
徐悲鸿因为觉得人生太悲了,1913年第二次来到上海。不久,父亲病重1914年去世,就回到宜兴料理完父亲的后事,在家乡中学教图画。
1915年7月,徐悲鸿第三次到上海,也是困难重重,不容易找到工作。他感觉自己的悲太大了,所以,就取了“悲鸿”二字。鸿不是鸿雁,而是大的意思,也是鸿图大志是意思。
鸿雁的声音听起来确实有点悲,但是,骏马就不一定都是悲鸣。
马可以悲,可以喜,也可以怒。所以,马有悲鸣,也有喜鸣,例如,人欢马叫,不可能人高兴,马不高兴吧?所以,马也有喜鸣。除了悲鸣、喜鸣,马还有怒,叫做怒嘶。
《说文解字》里说,马者,武也。又说:武者,怒也。所以,马的气质又叫“怒武”。马有一种威武不屈的气质,这叫“怒气”和“武气”。
徐悲鸿画马,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马。他的马,画出了马的喜怒哀乐,情感的丰富变化。特别是他画出了骏马的怒武气质,所以徐悲鸿画马,人见人爱。
是骏马,就应该有一种英雄好汉的气质,这种气质,就像孟子说的,要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徐悲鸿虽然画的是马,但是,他的马就像有鸿图大志男子汉一样,是一个英雄好汉。
徐悲鸿喜欢画马是从小就有了。他1895年出生在江苏宜兴的屺亭镇,但是,南方也不是很容易见到马的。因为南方的水地比较多,人们出行有船,耕地有水牛。马基本上就是北方人的专利。
但是,徐悲鸿爱马,不是因为天天看见马,而是中国人崇尚马文化的精神熏陶了他。
例如,一日千里的千里马气派,奔腾不息的龙马精神,勇往直前的战马品格,马到成功的骏马意志,马不停蹄的好马风格。
徐悲鸿6岁学画,13岁就跟随画家的父亲,在乡镇卖字画,补贴家用。他经常在一些图画上寻找马的象形。当时,在宜兴很容易见到上海出品的一种香烟盒,上面的图画有马,徐悲鸿就收集这些烟盒,描摹烟盒上的马。
这些马的图案,是西方的画法,比较接近写实的画风,所以,徐悲鸿从小就对写实绘画很感兴趣。也从学习写实绘画上,打下了很好的绘画基础。
徐悲鸿17岁第一次到上海,他看见马戏团的狮子老虎和马,就喜欢上这些动物了。
后来,徐悲鸿从宜兴乡下三次到上海闯荡,希望凭自己的绘画天才,能够有一个好的前途。
1916年1月,徐悲鸿给上海的一个美术出版社上海审美书馆画了一匹马寄给这个出版社,结果令大画家高剑父、高奇峰兄弟非常吃惊。高剑父看了以后,给他回信说,“虽古人韩干,无以过也”!
韩干是唐玄宗时代的青年画家,他以画马闻名,中国历史上说到画马,必须要提到“曹韩”,曹就是曹霸,是韩干的老师。他们师生创作的马的象形,就是唐代最好画马的象形,所以,提到画马,必须提到曹霸韩干。到了宋代李公麟画马也是学习韩干的。
高奇峰称赞徐悲鸿画马是古代韩干再生,这是对徐悲鸿画马非常高的评价了。
这一年的2月,上海哈同花园仓圣明智大学校长姬觉弥,在《时报》、《申报》多次刊登广告,征求仓圣遗像,选中者还有稿费酬谢。
徐悲鸿此时正陷入危机呢,得知这个消息,就画了一幅三尺左右大小的仓颉像应征投稿。
很快,徐悲鸿画的仓颉遗像3月就被仓圣明智大学选中了。徐悲鸿出色的绘画才能,得到校长姬觉弥的非常欣赏,就聘他为哈同花园的美术指导,同时还兼任仓圣明智大学的教授,徐悲鸿的命运转折,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徐悲鸿,在这里遇到赏识他的姬觉弥,作画、工作非常勤奋,不分昼夜,非常珍惜每一天,通过希望得到一笔收入,能够去法国留学深造。
其实,二十年代以前,徐悲鸿画马才刚刚开始。
徐悲鸿画马经过了三个重要阶段,才真正登上了中国历史上画马的最高峰。
第一个阶段,是徐悲鸿1918年出国到法国留学学习。在欧洲徐悲鸿刻苦学习了十年西方绘画,系统学习和接受了西方的绘画技术体系,使他的绘画技艺更加精准科学。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到过德国,比利时等国,其中他在德国期间天天到公园画马的写生的速写,对马的生活和感情有了具体的了解。
第二个阶段是从1928年回国以后三十年代里,他的画马逐步成熟。例如,1931年画的《九方皋》就是徐悲鸿画人物画马的代表。特别是《九方皋》中的那匹千里马,徐悲鸿画的非常有生气,把一匹即将担任驰骋万里的马,画的跃跃欲试,生气勃勃的,大有“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强烈愿望。
关于徐悲鸿画《九方皋》这幅画,还有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1917年,徐悲鸿赴法国留学前,为当时段祺瑞政府在上海的淞沪护军使卢永祥画马,廉泉就在这幅画上题写了四首绝句咏卢永祥将军和徐悲鸿画马。诗中的卢使军就是时任淞沪护军使的卢永祥。
廉泉题写的《徐悲鸿为卢使军画马》诗,这是早期为徐悲鸿画马的题诗资料,值得我们了解一下,不妨把四首诗都录出来看看。
《徐悲鸿为卢使君画马》四首:
1
荒荒万劫见沙痕,
细草长松锁洞门。
为写一枝扫寥廓,
与君跃马看中原。
2
天长野阔玉花闲,
龙额封候境里颜。
莫笑归来卧斜日,
嘶风曾踏贺兰山。
3
三千弱水传名迹,
少日飞腾也自豪。
帐外雪花大如掌,
不知谁是九方皋。
4
玄黄血战岂天心,
洗甲天池万马瘖。
长孺也曾为揖客,
赤松海上好追寻。
从这首诗来看,徐悲鸿给卢永祥画的马,应该是一幅《长松跃马图》。
画上有松树,有骏马奔驰。徐悲鸿画过多幅这样的画。例如,下面这幅画就是1938年画的《长松奔马》图
第三个阶段,是徐悲鸿进入四十年代以后,他的画马完全成熟 ,画出了具有说的精神的一系列骏马作品。例如1941年在新加坡画的《前进》、1942年在重庆杨德纯家里画的《六马奔腾图》。
特别是,1940年到1941年间,徐悲鸿在印度国际大学交流期间,他到过印巴交界的克什米尔地区,在这里他见到了世界名马之一的阿拉伯马。
使他对中国古代传说的神马,有了更加深刻具体的感受。所以,徐悲鸿画马从此有了对马理解的质的提高和升华。
徐悲鸿这一时期,创造于印度的《群马图》是他杰出的代表作品。
我们都认为徐悲鸿画马是以奔马出名的,这其实是肤浅的看法。
徐悲鸿不但善于画各种动态的奔马,就是各种立马、饮马、他都画得非常精彩。
例如,徐悲鸿最出名的立马,就是画杜甫诗意“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徐悲鸿画杜甫的这句诗的画,不知画了多少次,每一次都不一样,每一次都画出了徐悲鸿对中国人民抗日必胜的信息,所以,徐悲鸿画立马,也是古人没有这么高成就的。
此外还有徐悲鸿画“饮马”这个题材,他仍然画的非常精彩,也画的非常多。
马儿是离不开水的,而且,马儿还喜欢在水边饮水、徜徉。
所以,古代大师都喜欢画这个题材。根据苏东坡给韩干画马的题词看,唐代画马大师韩干非常善于画马在水肿嬉游,人们赞扬韩干画马,说他的马好像在水中一样。
元代画马大师赵孟頫著名的《洗马图》,画的就是马与水,有饮马,有行马,是非常精彩的马儿与水的作品。
徐悲鸿别出心裁独辟蹊径,他也画出了非常精彩的马儿与水的作品。
例如,《岸边》就是一件马儿与水的代表作品。
这幅画采用了俯瞰全景的视觉,把宽阔的江水,岸边的小树和江岸的沙碛都摄入画中, 给画面以丰富的生活气息。
这三匹马,踟蹰大地,两匹马畅饮一江秋水之上,一匹马踟蹰而行,步履舒缓而有力。
这幅画以开阔的画面,衬托了骏马驰骋万里的另一面风格:安逸与自由的希望。赵小立给徐悲鸿这幅画有一首题诗写到:
《题悲鸿画岸边三马》
一江秋水月空圆,悲鸿不画十二闲。
凌烟二十四人在,百战壮士今见三。
徐悲鸿画马是全方位对马是精神生活的反映,但是,又不是一般的反映。
他画的马每一匹马,都有自己人生的寄托,就像杜甫咏马诗里面写的:“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徐悲鸿把自己一生的追求和理想都寄托给马了,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徐悲鸿的骏马里,找到自己精神寄托,这就是徐悲鸿画马人人都喜欢的原因。
徐悲鸿画马不但中国人喜欢,世界各国人民都非常喜欢。
1934年5月,徐悲鸿到欧洲各地举办画展结束以后,又收到苏联的邀请,于是徐悲鸿就顺路到苏联办画展。当他到达莫斯科后,画展很快就在国立博物馆正式揭幕。
当时苏联对外文化局局长阿洛赛夫向他提出了一个请求;能不能为观众作一次绘画现场表演,徐悲鸿很高兴地答应了。他用寥寥数笔,一匹势不可挡的奔马跃然纸上。顿时观众的掌声响彻了整个大厅。
在拥挤的观众里。有一个军人全神贯注地观看了徐悲鸿画马的过程。他叫布琼尼,苏联的骑兵元帅,对马的喜爱之情可想而知有多深 布琼尼观看徐悲鸿画马以后,激动得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他不客气地拨开挡在他面前的观众,大步走到徐悲鸿面前,先向徐悲鸿行了一个军礼,然后直率地说;“徐先生,你画的马,比真马还要好。”
徐悲鸿感到非常意外,于是他决定把这匹马赠给元帅,并立即题上了赠给布琼尼元帅的款。布琼尼更加激动了,和徐悲鸿热情拥抱,大声称赞道;“你笔下的奔马,比我所骑过的所有军马还要精神!”
谢苗·米哈伊洛维奇·布琼尼是苏联的开国五元帅之一,戎马生涯长达七十年,参加了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在内几乎所有苏联重大战争,战功卓著。
朱可夫、铁木辛哥、罗科索夫斯基等二战时的苏联名将都曾经是布琼尼的部下。
但在1941年7月7日到9月26日,由布琼尼指挥的苏联西南方面军一百多万人在基辅战役中被纳粹德国全歼。
但是,布琼尼一直稳坐军界重要地位,1973年才去世,活了90岁。
徐悲鸿的奔马,也陪伴了他40年的戎马生涯呢!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为了欢送支援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徐悲鸿还给即将回国的美国将军陈纳德画过一幅《八骏图》,这幅画也陪伴你陈纳德将军一生。他去世以后,他的中国籍夫人陈香梅女士捐给了美国华盛顿的费尔博物馆。